《家》(周国平)
九年级语文下册《家》课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家》课文1 家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
迎面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
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
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见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
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
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
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
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
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
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
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
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
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
家庭是人类一切社会组织中最自然的社会组织,是把人与大地、与生命的源头联结起来的主要纽带。
有一个好伴侣,筑一个好窝,生儿育女,恤老抚幼,会给人一种踏实的生命感觉。
无家的人倒是一身轻,只怕这轻有时难以承受,容易使人陷入一种在这世上没有根基的虚无感觉之中。
人是一种很贪心的动物,他往往想同时得到彼此矛盾的东西。
周国平《家》课件
• 1、给斜体字注音:
• 袅袅 温馨 琐屑 陶冶
朦胧 恍然 休憩
倦鸟思巢
噪音 摇曳 萦绕
琐屑 祈祷
黯然失色
生字 niǎo 袅袅 yè 摇曳 xī 嬉笑 yù 抵御 pàn 耳畔 xiè 琐屑 qì 休憩
mí ng 沉思冥想 安之若素
àn 黯然失色 一应俱全
yí ng 梦魂萦绕
生词
• 袅袅:本文指烟气回旋上升的样子。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或异常的情况,仍像平常一样, 心情平静地对待。 泰然:形容心神安定、不在意的样子。 一应俱全:一切应该有的全有。 温馨:温暖芳香,充满温情。 陶冶:比喻用良好的条件给人的思想、品格、学识等以积 极的影响。 黯然失色:形容暗淡无光的样子。或形容内心沮丧,情绪 低落的样子。本文中的意思取前者。 落叶归根:比喻事物都要有一定的着落和归宿。现多比喻 客居异国他乡的人,终究要回到故土。
• 我看见黑沉沉的大地展开在我的面前, 用她的手臂拥抱着无数的家庭,在那些 家庭里有着摇篮和床铺,母亲们的心和 夜晚的灯,还有年轻轻的生命,他们满心 欢乐,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欢乐对世界的 价值. • --------摘自泰戈尔《新月集》
作者认为“家”是什么?它带 给人们怎样的感受?
• 家是一只船 • 家是温暖的港湾 • 家是永远的岸 • 温馨 温暖 梦魂萦绕 永远的牵挂
思考讨论?
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 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说说 这几个比喻间的内在联系。 2、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 的家,家是什么?不同作家笔下 有不同的“家”,那么你心目中 的“家”呢?请你用比喻句把自 己的感受写出来吧。
1、在第一节里作者把家比作一只船,他是 怎样将二者联系起来的?这一部分运用了 哪些表达方式? 切身经历和感受 : 船是渔民的家 对于漂泊的人生来说, 家是一只船
《家》阅读练习附答案
《家》阅读练习附答案《家》阅读练习附答案【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
“渔灯暗,_________,_________。
,是离人几行清泪。
”家是游子的永远的岸。
2.文学(文体)常识(1)周国平,_________作家。
1998年以前作品结集为(1~6卷),译有_________、_________。
(2)散文是同 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 并列的一种文体。
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 _________”。
散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与_________。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一)板书设计(二)段落层次1.第1段:引子:__________________ 。
2.第2~6段:第一节:__________________。
3.第7~12段:第二节:__________________ 。
4.第13~16段:第三节:__________________ 。
(三)写作特点1.语言凝练,意蕴深长。
2.用了四个比喻句,使文章层层递进,思考深度逐层加深。
3.写作借鉴:本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简洁生动。
如本文开篇先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由此生发出“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后三个比喻简洁生动地表达出了作者对“家”的哲学思考。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重难点句子1.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这句话表现出尼采对女人的讽刺和批评。
作者引用的目的在于说明在家中难免有吵吵闹闹,难免有家务拖累时的闲言碎语,这都是正常现象。
2.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这句话幽默地说明了“家是温暖的港湾”这一主题,也对尼采的讽喻给予有力的回击。
(二)对课文第一节的诠译本节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渔舟飘香、孩童在船上嬉戏的优美的江南水乡画,让人感觉到了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自然而然让读者感悟到“家是一只船”产生共鸣。
九年级语文下册 1《家》相关课外阅读 (新版)语文版
1 家一、作者简介: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家、作家,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二、周国平经典语录:1、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2、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谁敢说自己已经贯通一切歧路和绝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寻找了?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
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
3、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4、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们最不了解的。
5、可以没有爱情,但如果没有对爱情的憧憬,哪里还有青春?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没有等待,哪里还有人生?6、人生唯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待是那必然到来的死亡。
但是,人们都似乎忘了这一点而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
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7、在神话时代,神替人解释一切,安排一切。
神话衰落,哲学兴起,人要自己来解释和安排一切了,他几乎在踌躇满志的同时发现了自己力不从心。
面对动物或动物般生活着的芸芸众生,觉醒的智慧感觉到一种神性的快乐。
第1课《家》
写起:在南方水乡荡舟时,见迎面而来的 渔船上炊烟袅袅,饭香扑鼻,孩童的嬉笑 飘出船舱,荡在水面上——水上人家的温 馨、安乐,让船自然就成了“家”。所以 作者“恍然悟到,船是渔民的家。”引出 结论:家是一只船。 由“渔民的家”引向 了“漂泊者的家”。对于漂泊的人生来说, 家是一只船。
(三)课文探究
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 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 明确: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
• 明确:A: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1)家
是一辆汽车,(2)家是加油站,(3)家 是终点站;
B: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战役,那么(1) 家是一名勇士,(2)家是一枚炮火,(3) 家是一方红十字阵地; C:人生就如一个大舞台,那么(1)家是给 你力量的导演,(2)家是给你机会的主持 人,(3)家是给你掌声的观众;
1. 课文的引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子起统领全文的作;两个比 喻将人的一生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 月之河”,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 喻成“一种漂流”,从而引出下文。
(2) 周国平认为家是什 么?
•明确:作者认为“家是一只
船”。
(3) 作者是如何将家 与船联系起来的?
• 明确:作者首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
课文分析
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家才是一个“好”家呢?
命运与共
相濡以沫
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 “温馨”。
课文感知
家
是温暖的港湾
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 “温暖”。
课文感知
家
是温暖的港湾
感受——“梦魂萦绕”和
“永远的”“牵挂”
内容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 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 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 出的。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 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 测的命运。
北京课改版九上语文《家》(周国平)自主学习辅导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家》(周国平)自主学习辅导【课外古诗背诵】[原文]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
前两句是说:雨后初晴,极目远望,空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
三、四句是说:城门楼临靠着河边渡口,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
五、六句是说:田野外的江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
最后两句写在农忙的月份,全家出动在田野干活的情景。
本诗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袅(niǎo):细长柔弱。
如:袅娜。
馨(xīn):散布得远的香气。
如:馨香。
屑(xiè):1.碎末。
如:木屑。
2.琐碎。
如:屑屑。
本文取此义。
3.认为值得(做)。
如:不屑一顾。
憩(qì):休息。
如:小憩。
曳(yè):拖;拉;牵引。
如:曳光弹。
二、词语识记琐屑:琐碎。
休憩:休息。
祝祷;祝愿祷告。
黯然失色:没有光彩,失去色泽。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
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冥想:深沉的思索和想象。
萦绕:萦回。
举目无亲:指人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多用于形容流浪异乡的人。
【预习效果反馈】1.作者把“家”比作“一只船”的前提是什么?2.为什么“家”是“永远的岸”?3.本文的体裁是,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是。
4.作者把“家”比作了、和。
【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
“渔灯暗,,。
,是离人几行清泪。
”家是游子的永远的岸。
2.文学(文体)常识(1)周国平,作家。
1998年以前作品结集为(1~6卷),译有、。
(2)散文是同、、并列的一种文体。
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
散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与。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二)段落层次1.第1段:引子:。
2.第2~6段:第一节:。
3.第7~12段:第二节:。
《家》PPT课件
预习检测
(一)哲理散文的特点 明确: 1.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 某些哲理的散文。 2.一般十分工整,但除了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行文对仗的特点。 3.读来十分有韵味,不仅余音绕梁,且内容丰富, 比起哲理诗歌、记叙文、议论文来,语言更加优美。 (二)作者把人生和家各比喻成什么?它们之间有什 么内在联系?
预习检测
(三)结构图
引子 人生是一种漂流 统领全文
家
家是一只船
哲 学 思 考
家是温暖的港湾 对家的感悟 层层深入
家是疑交流
(一)字词音形义 1.嬉笑 萦绕 琐屑 休憩 冥想 黯然失色 一应俱全 2.倦鸟思巢:常比喻游子思乡。 落叶归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究要回到故 乡。 (二)文本解读,学生质疑。 预测: 1.文章开头的作用 明确:这段引子统领全文。两个比喻,将人生比喻成“一种漂流”,将 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引出下文的议论。 2.理解比喻句的作用。 3.理解反问的作用。 4.理解引用的作用。 5.理解句子的含义。 6.理解文中的小标题。
周国平
信仰本来就是个人灵魂里的事,从外面强加的信 仰算什么信仰呢。 这本身就使你在过一种高品质的精神生活,其实 也就是一种有信仰的生活。我认为这是哲学对于 当代青年的一大价值。 哲学就有助于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头脑的清 醒,为自己保留一种内在的自由。
说到底,你的做法和心态取决于你究竟看重什么, 仅仅是实际利益,还是人生的总体质量。
合作交流
3.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明确: 作者首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起:在南方水乡 荡舟时,迎面驶来一只渔船,渔船上炊烟袅袅,饭香 扑鼻,孩子的嬉笑声飘出船舱,荡在水面上——水上 人家的生活温馨、安乐,这自然是“家”了。所以作 者“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得出结论——家 是一只船。然后由“渔民的家”引向“漂泊者的家”, 对于漂泊的人来说,家就像是一只船。
周国平文章作品
周国平文章作品周国平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哲学的气息,充满了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诸多思考。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周国平文章作品,希望大家喜欢。
周国平文章作品篇1:家如果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一家是一只船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
迎面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
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
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
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
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
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
二家是温暖的港湾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
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
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
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家》
《家》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2、过程与方法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3、情感价值观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人类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二、教学内容1、解题“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2、作者介绍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3、课文分析A内容分析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
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学要有彼岸和归宿。
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B主题分析这篇散文以家、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C写法分析三个层次结构清晰,是一种递进的关系三、思考讨论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说说这几个比喻间的内在联系。
2、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家是什么?不同作家笔下有不同的“家”,那么你心目中的“家”呢?请你用比喻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吧。
家周国平读后感
家周国平读后感家,是每个人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家,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是我们情感的依托,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而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在《家》这本书中,作者周国平深情地讲述了家的故事,让我不禁感慨万千。
在《家》这本书中,周国平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展现了家的多种面貌。
他讲述了自己在家中的成长经历,描述了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之道,以及家庭中的种种琐事。
从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力量。
在书中,周国平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之道。
他讲述了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关怀,母亲对他的呵护和关爱,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扶持和理解。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温暖。
在这个物质文明的社会里,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似乎变得越来越淡漠,而周国平在书中的描述却让我感受到了家的真正意义。
家,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的地方,更是一个情感的港湾,一个心灵的归宿。
在书中,周国平还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家的多种面貌。
他讲述了家中的种种琐事,家人之间的笑语和泪水,以及家庭中的种种矛盾和和解。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充满了各种情感和故事的地方。
在这个社会里,我们常常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去关注家庭,而周国平在书中的描述却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阅读《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力量。
家,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是我们情感的依托,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在这个物质文明的社会里,我们往往忽略了家的重要性,而周国平在书中的描述却让我重新认识了家的价值和意义。
家,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的地方,更是一个情感的港湾,一个心灵的归宿。
通过阅读《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力量。
家,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是我们情感的依托,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在这个物质文明的社会里,我们往往忽略了家的重要性,而周国平在书中的描述却让我重新认识了家的价值和意义。
家,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的地方,更是一个情感的港湾,一个心灵的归宿。
家课文原文
初三下册《家》课文原文《家》如果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1.家是一只船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
迎面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
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婚笑。
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
岁月不会倒流,前位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
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猎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
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旧。
抖动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能有一个温馨的家。
2.家是温暖的港湾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
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
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
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面上出现港口膝脆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
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想,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
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
我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3.家是永远的岸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
《家》周国平
《家》周国平《家》周国平《家》周国平 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2、过程与方法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3、情感价值观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人类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二、教学内容1、解题“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2、作者介绍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3、课文分析a内容分析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
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学要有彼岸和归宿。
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的彼岸。
b主题分析这篇散文以家、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c写法分析三个层次结构清晰,是一种递进的关系三、思考讨论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说说这几个比喻间的内在联系。
2、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家是什么?不同作家笔下有不同的“家”,那么你心目中的“家”呢?请你用比喻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吧。
语文版九下周国平《家》解读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个醉汉躺在 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 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让我送你回家 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 察指着远处的别墅说:“那是什么? ”“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你认为家是什么
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 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屋华堂,有时也 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没有亲情的和被爱遗忘 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 明确: 引子:起统领全文的作用。
是作者对“家”思考的前提, 也是确立下面三个小标题内容关系的前提 • 两个比喻: • 将人的一生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 • 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喻成“一种漂流”, 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
课文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 作者认为“家”是什么? ② “家”带给了人们怎样的感受?
1.家
周国平
家是一只船 家是温暖的港湾
宀 豕
家是永远的岸
作者介绍
周国平
1945年生 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 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 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 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 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尼采与形而上学》 随感集《人与永恒》 诗集《忧伤的情欲》 散文集《守望的距离》 自传《岁月与性情》等。
船 港湾 岸
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 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 岸,说说这几个比喻间的内 在联系。
作者为什么把家比喻成“船”“港湾”“岸 ”?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家》周国平的读后感7篇
《家》周国平的读后感7篇读后感是我们与书籍之间的一种互动,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与进步,读后感的写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变化和成长历程,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家》周国平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家》周国平的读后感篇1开始认识周国平,是从一次老师推荐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本书中,了解到他有个早夭的女儿,是个颇有名气的作家。
但真正了解他,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的人格,还是要说到这本《周国平散文》。
毕业于哲学系的他,不仅语言文字功底深厚扎实,而且所作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哲理和让人信服的感觉,其中也不失情感的流露和真诚的诉说。
我小心翼翼的揣摩着,觉得周国平之所以能成大家,在于他思考的比我们多,比我们深。
正因为他研究哲学,所以他对这个世界,对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总会习惯性的思考,感悟,甚至从中总结出我们想不到但读到却又觉得十分在理,感同身受的道理,亦或是观点。
有时候读到某一段话,会惊讶,诧异,会觉得:诶,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有过这样的感受,可为什么我没有从中悟出这样的道理,没有进阶的思考呢?也会惊叹,原来自己那样做是有原因的,居然还有这样的哲理蕴藏在其中。
这让我不得不佩服哲学家们的思想,更佩服他们能将这样的思考转化为发人深省的文字,让人们的思想得以交流,得以进步和发展。
为什么说佩服他们能够将思想转化为文字?相信你我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想和别人表达一种情绪,或一种感觉,亦或是一件事的意义,有时我们总会觉得词穷,所以我们会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话来一笔带过,掩盖我们在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文字时的无能为力。
作为一名大师,周国平能将自己的思考注入文字,并使它有感情,而不是一味枯燥地呈现出来。
这些文字里有他的真实经历,亲身感受和切心体会,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的文字那么有说服力,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赞同。
又或是在某时,读到某个段落,就像看到了自己,就像在检讨、反思自己。
充满哲学性的文字就像是一面镜子,让你在从中看到自己,看清自己的同时,也能够看到整个世界,看清这个世界,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周国平《家》完成
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黄腾
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例3:“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 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吟诵马致远的诗句
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例4:引用《红楼梦》中的话
论说每一个生命来到和离开人世之时 ,都是与家息息相关,
都要登临“家”这个接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
家是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的九曲回肠 。 家是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的缕缕愁思。 家是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那撩人的夜 曲 家是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夜半的歌 声。
拓展思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 的家,家是什么?不同作家笔下 有不同的“家”,那么你心目中 的“家”呢?请你用比喻句把自 己的感受写出来吧。
家
是一只 船
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
“温馨”。
课文感知(第二段)
家
是温暖的 港湾
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
“温暖”。
课文感知
家
是永远的 岸
给人感受
——“梦魂萦绕”和“永远的牵挂”
结合全文,思考讨论: 作者为什么会认为家 是船、港湾和岸呢?他是 怎样将“家”与“船” 、 “港湾” 、“岸”联系起 来的?
1.作者为什么会认为家是船?他是怎样将“家”
2.作者为什么会认为家是港湾呢?他是怎样将“家” 与“港湾” 联系起来的?
• 第二节“家是温暖的港湾”
• (1)这个比喻句是上一个比喻句的深入。对于 航行在人生的河道上的船而言,港湾是不可或 缺的。那么,家就是为船提供停泊、休憩,躲 避风浪的港湾。 • (2)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作者引尼采的话, 既引出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人,借以 讨论对家的看法。为使自己的阐述更丰满、更 充分、更具说服力,
1、《家》剖析
家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 九曲回肠 。
家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 人愁”的缕缕愁思。
家是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 洛城”那撩人的夜曲 。
家是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 客船”那夜半的歌声。
听歌曲《我爱我的家》,更好的体
会家是什么。 让爱住我家 赵明&麦玮婷&赵丝弦&赵鼓瑟 我爱我的家 弟弟爸爸妈妈 爱是不吵架 常常陪我玩耍 我爱我的家 儿子女儿我的他 爱就是忍耐家庭所有繁杂 我爱我的家 儿子女儿我亲爱的她 爱就是付出让家不缺乏 让爱天天住你家 让爱天天住我家 没有哭泣不会惧怕 因为有爱住我们的家 让爱天天住你家 让爱天天住我家 不分日夜秋冬春夏 全心全意爱我们的家 我爱我的家 弟弟爸爸妈妈 爱是不嫉妒弟弟有啥我有啥 我爱我的家 儿子女儿我的他 爱就是感谢不记任何代价 我爱我的家 儿子女儿我亲爱的她 爱就是珍惜时光和年华 让爱天天住你家 让爱天天住我家 没有哭泣不会惧怕 因为有爱住我们的家 让爱天天住你家 让爱天天住我家 不分日夜秋冬春夏 全心全意爱我们的家 让爱天天住你家 让爱天天住我家 充满快乐拥有平安 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
谁在装束和发型上用尽心思,谁就 没有精力用于学习;谁只注意修饰外表 的美丽,谁就无法得到内在的美丽。
—— 杨尊田
(2)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作者援引 尼采的话,自然与上文“点点帆影”句勾连, 既引出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人,借 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为使自己的阐述更丰满、 更充分、更具说服力,作者借用尼采对女人 的讥评,指出“家是平凡的、充满俗物琐事、 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的,但是,对人和 人生来说,就如久航海上的船见到海平线上 的港湾。
“船” 联系起来的?
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 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家周国平教材分析《家》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议论性散文。
《家》以三个比喻句作为小标题,并构成递进关系。
从三个层面上对“家”进行了哲学认识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看法,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教读本文,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积极思考人生的哲学意义,但这一点对于初中生来说并非易事。
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作者的哲学观点多加以揣摩思考,也可以举一反三地联系自身例子来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自然、对生活不善于观察,缺少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因此对文章的阅读停留在表面,他们往往只关注文章描写的现象,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作者的思想。
所以应多给学生机会,结合自然、生活谈谈自己的生活与认识。
同时文章的语言充满哲理意味,学生不容易把握语言背后深刻的意蕴,所以,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味文章的情感美和深邃内涵。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意。
2、难点: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A、同学们,每个周五下午上完课后你们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B、不光是你们,那些上班族下班后也是赶着回家,更不用说那些出门在外的人了,逢年过节,他们都是急着回家……因为世上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那条路!下面我播放一首歌曲《回家》,请同学们欣赏。
C、当你们听完这首歌,心中会不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种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
同学们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D、其实,古往今来,“家”始终是人们常谈常新的话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代作家周国平的《家》,一起了解一下他对家的感悟。
(板书课文题目、作者)(1)解题“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作者简介周国平,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等,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方式谈哲学,探索当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关照人的心灵,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二)整体感知,研讨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后完成下列练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suǒ xiè(琐屑)的噪音!②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xiū qì(休憩)③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àn rán shī sè(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并注音。
①深沉的思索和想象。
冥想(míng xiǎng)②回旋往复,曲折环绕。
萦绕(yíng rào)③姿态和风度从容,举动沉着镇定。
举止泰然(jǔ zhǐtài rán)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理解过程)(1)文章第一自然段(引子)有什么作用?(2)作者把“家”分别比作什么?(3)怎样理解作者比作的那些事物?(4)本文各部分都使用了小标题,结合课文想一想,小标题的使用有什么作用?师生共同明确:(1)引子的作用:起统领作用。
两个比喻将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喻成“一种漂流”,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
(2)找出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明确作者把“家”分别比作一只船、温暖的港湾和永远的岸,再加上引子中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得知全文的结构为总分。
(3)找出叙说“家”与喻体的语句,结合自已的感受,说说自已的看法。
(尊重学生的看法,不强求。
)作者用三个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比喻句作小涵。
(4)三个小标题均是判断句,直接阐述了作者的认识和思考。
三个小标题,又构成一种递进关系。
而这种关系又以“人生是一种漂流”为前提,使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结构精巧。
(三)课堂小结。
《家》这篇散文以船、港湾和岸为喻,作者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思考,表达了对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看法。
周国平的作品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
(四)小试身手。
1、“家”是人们很熟悉的名词,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也有很多,而且各有千秋。
课后分组搜集与“家”有关的诗、词、文章、歌曲、影视作品等,试着比较并与同学交流。
2、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在你心目中,家又是什么?试用比喻句把自己对家的感受写一写。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交流成果。
1、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所在组完成练习的情况。
2、仿句练一练。
★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家又是什么?请仿照课文形式,用一组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出来。
例: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那么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
参考:(1)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那么家是一辆汽车,家是加油站,家是终点站。
(2)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那么家是旅行包,家是驿站,家是目的地。
(3)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个大舞台,那么家是给你力量的导演,家是给你机会的主持人,家是给你掌声的观众。
(4)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探险,那么家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家是也是不竭的勇气.(5)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幸福,那么家是一串甜美的笑声,家也是美好的记忆.(6)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远征,那么家是一辆舒适的马车,家是恬静的小巷,家也是永恒的驿站。
(二)、合作交流,讨论探究。
(请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前后桌为一小组,合作讨论。
)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
这三部分有没有联系?如果有,是什么关系?位置能否互换?师生共同明确: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面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
家是港湾,家是岸,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
“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
家就像一只船,庇护着漂泊者。
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家是温暖的港湾”:承接第一个比喻句而来,把家比作港湾。
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
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
“家是永远的岸”:是前两个比喻的升华,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启示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
联系三个小标题,简单理解其间的关系是递进式的。
因此,位置不能互换。
2、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找出作者抒情议论的语句仔细体会。
)师生共同明确: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赞美、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
(三)美点欣赏,提升技法。
★引用故事、名言等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是什么?师生共同明确: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
(1)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明确: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2)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
明确: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黄腾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3)“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明确:吟诵马致远的词曲,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4)引用《红楼梦》中的话。
明确:论说每一个生命来到和离开人世之时,都与家息息相关,都要登临“家”这个接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四)布置作业。
1、(现代)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载。
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古人造字,屋中有女则“安”,添丁则“宁”,“豕”是“猪”,请你据此想一想,“家”字有怎样的含义。
有猪则是家。
3、中考精粹(2009·温州)家庭、家乡、国家,都是我们割舍不去的眷恋。
请你参加与“家”相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①【温馨家庭】某社区开展“温馨家庭”评比,准备给获奖家庭颁发匾额。
下列作为匾额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妙手回春B、家和万事兴C、博古通今D、举天地之正气②【文化家园】温州历史悠久,民俗独特。
请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16字)标题: 市民热情高涨,感受文化魃力。
(或:再现传统,感受文化。
)再现传统盛景的2009年温州“拦街福”开街已经十天,市民热情高涨,深深感受到了温州传统文化的魅力。
“拦街福”是温州的传统习俗,始于宋,盛于清,流传至今。
今年突出“传承文明、文化兴市”的主题,主要活动有拦街祈福、民俗文化展示、民间艺术展演等。
到昨天为止,光顾“拦街福”的市民已达35万人次,现场每天都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③【美丽祖国】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让我们一起创作一首小诗向祖国献礼。
请仿照上下节把下面这首小诗补写完整。
寄祖国你是一条大河,奔流不息,在你的岸边,我美好地生长。
我就是那羞涩的小花,为你绽放我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