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周国平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与人交往”与“认识自我”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与人交往”与“认识自我”

“与人交往”与“认识自我”——2024年2月各地联考作文金题及导写金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有人认为,我们要通过与他人交往中得到的反馈才能更清楚认识自己。

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01·第一步要踩准,审题准确《独立宣言》中有一条金句: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证自明的:每个人都是上帝平等的创造,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上文里“不证自明”,在本期材料里也有体现,以下两条观点:1、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2、通过他人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实际情况中,为了行文顺畅,详略得当写上几笔没问题,只是本文的辨证关系不在上面两条中。

扣住关键字眼“更”,它是一个比较概念,那什么和什么比呢?是“与他人交往”vs“认识自己”吗?不是是“通过他人认识自己”vs“通过自己认识自己”吗?很接近了,补上材料里的关键词“反馈”可靠的二元对立——他人反馈vs自我反思(认识自我中反馈一词的具体所指,是反思)02·第二步写清行文思路1、顺着材料的意思写立论:与他人交往得到的(有关我)反馈比自我反思(得到的反馈)更清楚地认识出我自己。

观点写完,透着一股子“以人为镜”的味道,标记下,论述时用进去。

2、不着急引入驳论,先找找立论的马脚。

试问:沉溺于/偏向于(交往中/互动中)他人反馈,会不会让人迷失自我。

肯定会,咱们讲哲学家萨特说的“他人即地狱”也是这个理儿,逻辑正好回归到独立判断和思考中得出的自我认知。

刚刚好接上驳论。

3、顺着立论里利转为弊的反转,写出驳论。

自我反思比(交往中得到的)他人反馈更清楚认识自己。

架出苏格拉底,还是请出本期开场提到的斯宾诺莎,随你。

4、驳论推至极限,也说不过去。

总有人爱开脑洞或是无意误入歧途,活成了形单影只的原子化个人。

没摊上史铁生“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那种程度的荒谬人生体验,别轻易学思想家们独自悟道。

《成为你自己》周国平......阅读附答案成为你自己周国平

《成为你自己》周国平......阅读附答案成为你自己周国平

《成为你自己》周国平......阅读附答案成为你自己周国平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要成为你自己周国平①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

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

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

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②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

好吧,我问你:就让你成为拿破仑,生长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

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惟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③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

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④也许你会反驳我: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

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

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惟独不是他自己。

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在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没有冤枉他。

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机器了。

可见,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⑤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答案。

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

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

成为你自己读后感

成为你自己读后感

成为你自己---评论周国平《成为你自己》童年总是充满着美好的理想。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许多漂亮的答案,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

这些回答都很好,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应该成为你自己。

“成为你自己!”这句话如同一切道德格言一样知易行难。

我甚至无法判断,我究竟是否已经成为了我自己。

角色在何处结束,真实的我在何处开始,这界限是模糊的。

有些角色仅是服饰,有些角色却已经和我们的躯体生长在一起,如果把它们一层层剥去,其结果比剥葱头好不了多少。

演员尚有卸妆的时候,我们却生生死死都离不开社会的舞台。

在他人目光的注视下,我们至死都是在扮演一种或多种角色。

所以,一个人,活在这世上,就脱离不了社会。

人与社会是互相联系的。

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

当人来到世上,都有一个公共的模子,有些人打破原有的,有些人打不破,就继续用公共的模子。

但是,正因为人离不开社会,我们可以在与他人交谈时,融入自身的感情观点。

这样,即使做不到真正的自我,也可以过着非常真实的生活了。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作家周国平先生在成为你自己这方面有很大的研究。

他说“跟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别人的永远都是别人的,我们只能借鉴,即使有些东西,你可以把它变为自己的,那也不是你原本的,成为你自己,就要开创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其实,唯心主义很大部分的反应了这个观点。

所谓唯心主义,就是将客观的事物以至整个世界是心的产物,是依赖于人心而存在的。

古往今来,那些大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为人,他们坚信自己,于是,他们便成为他们自己。

成为你自己,首先,你得耐得住寂寞,你得学会独处。

独处的确是一个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的真正感觉,他是否厌烦自己。

对于每个人来说,不厌烦自己是一个起码要求。

周国平简介和著作大全

周国平简介和著作大全

周国平简介和著作大全周国平简介和著作大全寄语: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今天将周国平先生的作品全集推荐给大家,喜欢的话一定要去读一读,定会收获颇丰。

周国平 - 生平简介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

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周国平 - 主要著作《苏联当代哲学》(合著),人民出版社。

1986 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著《论辨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译《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

1986 著《尼采诗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6 著《诗人哲学家》(主编和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著《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 译《人与永恒》,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著《尼采与形而上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著《谢林传》(合译),商务印书馆。

1990 译《忧伤的情欲》,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1 著《人与永恒》(增补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著《只有一个人生》,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2 著《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散曲新赏》,四川人民出版社。

哲学大师周国平经典语录赏析

哲学大师周国平经典语录赏析

哲学大师周国平经典语录赏析许多时候,我们的内在眼睛是关闭着的。

于是,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看见世界,却看不见上帝。

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

下面是CN人才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哲学大师周国平经典语录赏析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到您。

如果您喜欢的话可以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们!偶尔真诚一下,进入了真诚角色的人,最容易被自己的真诚感动。

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

我对任何出众的才华无法不持欣赏的态度,哪怕它是在我的敌人身上。

谎言重复十遍未必成为真理,真理重复十遍就肯定成为废话。

谁老了,世界,还是我?白昼不会消失,因为它藏在夜的心里。

一个成熟的人是不会去刻意寻求外在的奖赏,以为故意做作的奖赏对人有时是一种愚弄。

目光如水,但比水更清彻透明;目光如海,但比海更宽广无极。

仿佛他眼内的世界,要比眼外的世界深邃得多,幽远得多。

真正的悟者能够从看破红尘获得一种眼光和智慧,使他身在红尘却不被红尘所惑,入世人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我天性不宜交际。

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

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

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每个人都睁着眼睛,但不等于每个人都在看世界,许多人几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

我始终相信,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爱,就是没有理由的心疼和不设前提的宽容。

许多时候,我们的内在眼睛是关闭着的。

于是,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看见世界,却看不见上帝。

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课 认识自己》作业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课 认识自己》作业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三课发现自己认识自己1.下列属于从社会方面认识自己的是( )A.我是七年级(3)班的班长,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B.我是一个喜欢足球运动的人C.我是一个身体健壮的小伙子D.我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2.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下列选项中,做到“自知”的途径有( )①自我观察和评价②通过比较来了解③欣赏自己④他人的态度和评价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以人为镜”属于哪种认识自我的途径?( ) A.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B.通过他人了解自己C.通过集体了解自己D.自我检查4.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主张因材施教。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使他们在不同的方面取得成就。

这反映了( )A.人有高低贵贱之分B.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C.孔子的教育思想很现代D.不是每个人都能取得辉煌的成就5.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比自己更认识自己的人,同时也没有比自己更不认识自己的人。

”下列这些自我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游泳是我的长处,我可以发挥这种长处促进成功②别人样样精通,我却什么都不行③我能行,我最棒,我是十全十美的④我虽然丑,但我很温柔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时我们要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

下面同学的表现是正确地通过他人认识自己的有( )①小丽看到小茜穿着漂亮的新衣服,而自己衣服旧了,心里很难过②王亮看到同学热心助人,很受感动,决定向他学习③张鹏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当有人批评他时,他感到羞愧难当④张豪认真听取老师的评价,改进学习方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下列同学的做法可取的是( )A.小明的父母是普通工人,家庭条件一般,他看到同学们的家境都很好,感到很丢人B.小俊看到自己的数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就经常瞧不起别人C.小华经常观察其他同学的学习及思想表现情况,与他们相比,发现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 于是在发挥自己长处的同时积极虚心地向他人学习D.小飞发现自己的个子比其他同学矮一截,于是怀疑自己发育不正常8.对于他人的评价,我们的正确做法是( )①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③照别人说的去做④重视他人的态度和评价,冷静地分析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9.有人问一位哲学家:“世上什么事情最难做到?”哲学家说:“认识你自己。

周国平简介

周国平简介

周国平简介1945年生于上海1962年入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周国平有读书的癖好,在他少年甚至童年时代便已见端倪。

因为“那是一个求知欲汹涌勃发的年龄”,无须名著佳篇,随便一本稍微有趣的读物就能点燃周国平对书籍的强烈好奇:“回想起来,使我发现书籍之可爱的不过是上小学时读到的一本普通的儿童读物,那里面讲述了一个淘气孩子的种种恶作剧,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

”从此以后,看得懂看不懂的书都会使他眼馋心痒。

周国平在考上北大哲学系后,尽管哲学是“凌驾于一切科学的科学”,但他对课外书还是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上课时,课桌上摆着艾思奇编的教科书,课桌下却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卜生等文学家的著作。

与此同时,他还醉心于写诗,写日记,积累感受。

“现在看来,当年我在文学方面的这些阅读和习作并非徒劳。

”周国平平静地说,“我在哲学上的趣味大约是受文学熏陶而形成的。

”周国平不但嗜爱读书,而且有购书和藏书的癖好。

他说:“事实上,在书的乐趣中,购和藏占了相当一部分。

爱书的朋友聚到一起,说起自己购得一本好书时的那份得意,听到别人藏有一本好书时的那股羡慕,就是明证。

”谈及逛旧书店的种种乐趣,周国平兴致盎然:“当我偶尔从旧书店或书市廉价买到从前想买而错过或嫌贵而却步的书时,感到有过节一般的快乐,那份快乐简直不亚于富贾一举买下整座图书馆的快乐。

名言 周国平

名言 周国平

周国平及相关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太阳神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字字铿锵:人啊,认识你自己!“自知者明”一个人只有自知才不会在喧嚣的人世间迷失方向。

我们在大地上扎根,靠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牵挂、责任和爱。

在平时,这一切使我们忘记死亡。

在死亡来临时,对这一切的眷恋又把我们的注意力从死亡上移开,从而使我们超越对死亡的恐惧。

(倘若人生来便是为了奔赴死亡,这其间那么长的光阴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我们要面对曲折、面对苦难、面对茫然,甚至面对死亡的恐吓,我们是为了什么才这样坚强而执拗的活着?是为了爱、责任与牵挂,那些生活中最本真的东西。

)罗素: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人跟要塞很像,必须限制自己,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

人打破围墙要自由自在,他也就只剩下了一堆暴露在星光下的残垣断壁。

这时开始无处存身的忧患。

没有立足点的自由不是自由。

真正的自由始终是以选择和限制为前提的,爱上这朵花,也就是拒绝别的花。

坐缆车上山的人,再美的山对他也只是一个概念,并不具备实质。

当我说到山,意思是指让你被荆棘伤过,从悬崖下跌过,搬过石头采过野花流过汗,在山顶上迎着狂风呼吸过的山。

如果不用上自己的身心,一切都没有意义。

贪图舒适的人,实际上实在放弃意义。

(当我们付出了,收获了,我们才真正接近了那个我们魂牵梦萦的物象。

否则,即使把风景尽收眼底,在手上把玩宝物的每一处纹理,我们还是会不安,会惶恐,会对现实产生疏离感,因为我们不曾把自己的部分投入其中,于是那些对于我们仍是陌生。

)爱是耐心,是等待意义在时间中慢慢生成。

感叹孩子长得快的都是外人,父母很少这样想。

……也许你愿意用你的园林换皇家园林,用你的女人换女明星,但那时候支配你的不是爱,而是欲望。

(也就如拔苗助长)只有你愿意为之而死的东西,你才能够借之以生。

(那是我们所有的期望与向往,是我们生存的意义)创造,也可以指舞蹈中跳错的那一步,石头上凿坏的那一凿子。

圣爱克苏佩里(创造是一个过程,你从中获取的最重要的东西,也许并不是结果,而是那份全心全意投入的热忱与欢愉。

周国平的成为你自己读后感

周国平的成为你自己读后感

周国平的成为你自己读后感周国平是当代中国的著名作家和学者,他的著作涵盖了很多领域,包括文学、哲学、心灵成长等。

其中,他的《成为你自己》这本书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有了很多感悟和思考。

首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被外界的压力和期望所左右,追求名利、物质享受,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去思考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

而《成为你自己》则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是活出真实的自己,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不要总是为了追求外在的成功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渴望。

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追求自我认同和内心的满足比追逐名利更重要。

其次,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成长和自我价值。

在书中,周国平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不能简单地与他人比较。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们往往会因为和他人的比较而产生焦虑和自卑。

然而,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进步和成就,而不是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和眼光。

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这本书引发了我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在书中,周国平谈到了人生的意义问题,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功成名就,而是在于拥有一颗平静、善良的心,去关爱他人和珍惜生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活,什么才是我追求的目标。

我逐渐明白,人生意义的追求应该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满足,而不是外表的成功和享受。

最后,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去关爱自己和他人。

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被工作、家庭和社交等各种压力所困扰,很难找到自己的内心平静和喜悦。

然而,《成为你自己》通过分享一些个人经历和心灵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并学会爱护自己。

同时,也要学会关爱他人,通过分享和帮助,让周围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通过关爱自己和他人,我们能够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和谐幸福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周国平的《成为你自己》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周国平讲座观后感

周国平讲座观后感

周国平讲座观后感前几天去听了周国平的讲座,那感觉就像是在心灵的花园里溜达了一圈,还顺手采了几朵智慧的小花。

一进讲座现场,就看到周国平老师那低调又充满学者气息的样子。

他一开口,那声音就像一条平静的河流,缓缓地流淌进我的耳朵里,却在心底激起一圈圈思考的涟漪。

周国平老师讲的内容那叫一个丰富,从哲学到生活,从人性到爱情,就像一个超级大厨,把各种思想的食材烩成了一锅美味的心灵鸡汤。

他谈哲学的时候,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会让我觉得哲学是那种玄之又玄、遥不可及的东西。

反而,他用特别接地气的例子,让我一下子就明白原来哲学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就好比说,他讲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就像我们每天早上纠结吃什么一样,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其实都藏着我们对生活价值的一种潜在判断。

这比喻可太妙了,我当时就想,哟,原来我每天纠结早餐吃包子还是油条,还能跟这么高深的哲学挂上钩呢。

说到爱情这一块,周国平老师简直就像个爱情的老顽童,把爱情的本质扒得赤裸裸的。

他说爱情不是那种一时的冲动和激情,而是包含了对彼此灵魂的尊重和欣赏。

这让我想起那些狗血的爱情剧,里面的情侣们爱得死去活来,可实际上就是荷尔蒙在作祟。

真正的爱情在周国平老师的描述下,就像是两棵并肩生长的树,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扶持。

我突然就对爱情有了一种新的憧憬,不再是那种只看脸或者只图一时开心的肤浅想法了。

他还谈到了人生的孤独。

这可真是戳到我心窝子里了。

他说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孤独的,就像在黑暗的宇宙里独自飞行的星球。

我当时就觉得,是啊,有时候在人群里笑得最开心的时候,心里却还是会有那么一丝说不出的孤独感。

但是他又接着说,这种孤独并不是坏事,它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就像我们独自在家的时候,可以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写一篇日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在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呢。

整个讲座过程中,我都沉浸在周国平老师的思想世界里。

感觉自己就像一块干巴巴的海绵,拼命地吸收着他所讲的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故事。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周国平散文读后感范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1最近,读了周国平的散文集,里面优美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它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叫《等的滋味》的文章。

文章以“人生有许多时光是在等中度过的”开头。

的确,从我们成为胚胎的那一刻,我们就等着出生;从我们出生后我们就等着长大;从我们长大后,我们就等着接触新的事物。

我们无时无刻在等。

等的滋味同样也是不同的。

或幸福,或悲伤,或烦闷。

但唯一相同的是,等的人都是处于被动的一方。

等的可拍就在于此,对于自己等的事完全不能支配,对于其他的事又完全没有心思。

等在不同的角度上也不同。

等在命运之门面前,等的是生存和死亡;等在生计之窗面前。

等的是柴米油盐。

因此人们对不同的等的感觉也不同。

其实,我们等的最终就是死亡,但是人们似乎忘了这一点而在等着别的什么。

就是这种思想,才让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去创造,去开拓自己的人生。

使自己在等待死亡的时间里有是可做。

所以,等不仅是排着队向前走,它同时也在催促着我们去做更多的事。

在这本书里还告诉我许多,生与死的意义,生命的名字,失去的价值。

它使我更加理解人生,更看透生命的本质。

我也在读这本书中,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我相信,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了解更多。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吧,我们的生活也一定能在此中得到充实。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2开始认识周国平,是从一次老师推荐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本书中,了解到他有个早夭的女儿,是个颇有名气的作家。

但真正了解他,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的人格,还是要说到这本《周国平散文》。

毕业于哲学系的他,不仅语言文字功底深厚扎实,而且所作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哲理和让人信服的感觉,其中也不失情感的流露和真诚的诉说。

我小心翼翼的揣摩着,觉得周国平之所以能成大家,在于他思考的比我们多,比我们深。

名家周国平的散文三篇

名家周国平的散文三篇

名家周国平的散文三篇自爱者才能爱人,给人以生命欢乐的人,必是自己充满着生命欢乐的人。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名家周国平的散文,希望您喜欢!名家周国平的散文一:我更愿意做我自己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

”这话听起来自负,其实适用于每一个人。

可惜的是,多数人忍受不了这个失去了模子的自己,于是又用公共的模子把自己重新塑造一遍,结果彼此变得如此相似。

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唯独不是他自己。

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

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

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自己。

缺了这个朋友,一个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实际上他是很空虚的。

能否和自己做朋友,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以理性的态度关爱着那个在世上奋斗的自我。

理性的关爱,这正是友谊的特征。

有的人不爱自己,一味自怨,仿佛自己的仇人。

有的人爱自己而没有理性,一味自恋,俨然自己的情人。

在这两种场合,更高的自我都是缺席的。

这个更高的自我知道:自爱者才能爱人,给人以生命欢乐的人,必是自己充满着生命欢乐的人。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既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

他带着对自己的怨恨到别人那里去,就算他是去行善的吧,他的怨恨仍会在他的每一件善行里显露出来,加人以损伤。

而只爱自己的人也不会有真正的爱,只有骄横的占有。

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那么,恰如其分的自爱便是一种素质,唯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爱的艺术家。

人与人之间有同情,有仁义,有爱。

所以,世上有克己助人的慈悲和舍己救人的豪侠。

但是,每一个人终究是一个生物学上和心理学上的个体,最切己的痛痒唯有自己能最真切地感知。

自我的发现(周国平)

自我的发现(周国平)

自我的发现(周国平)自我"的发现你是一个自转的轮轴吗?你能使星辰围绕着你旋转吗?--尼采自从中世纪的丧钟敲响以来,西方人的精神上似乎经历了两次重大发现:第一次是人的发现,第二次是"自我"的发现。

文艺复兴时代,当神的虚幻光芒渐渐熄灭的时候,人的太阳升起了。

人们睁开眼睛,仿佛从一个漫长的梦中醒来,惊喜地端详自己,第一次发现自己有一副多么美妙强壮的躯体。

抬起头来,但见拉伯雷的德廉美修道院墙上大书特书着唯一的院规:"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想做的事有多少呵,冻结了一千年的尘世生活解冻了,活动吧,创造吧,尽情地享受吧……曾几何时,一种新的惘然若失之感在人们心中滋生。

堆积的物质财富,喧闹的都市生活,钟表式的分工,忙碌而刻板的日常活动,人们感到在其中失落了一点什么。

从前,人为自己的灵魂得救牺牲了尘世生活;现在,人为尘世生活又牺牲了自己的灵魂。

好像经历了一次否定之否定,人们重新寻找自己的灵魂,不过不是到天国去寻找,而是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找那真实的独特的"自我",那既不属于上帝也不属于他人的自己的灵魂。

我们看到,在现代化都市、技术装置和大众传播媒介的迷宫之中,一支寻找"自我"的队伍出发了。

在这支队伍的前列站着尼采和几个孤零零的同路人,而他们的后继者却颇有浩荡之势了。

尼采在两个方向上作战。

一方面,他致力于揭露现代文明社会中的自我欺骗和个性泯灭现象,大声呼吁人们去发现自己真实的"自我"。

另一方面,面对势力仍然强大的基督教道德,这种道德被庸俗市民阶层接受过来,成为压制优秀个人和独特个性的武器,尼采坚决为"自我"的价值辩护。

这是尼采的人性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尼采来说,真实的"自我"并非隐藏在个人天性中的既成之物,而是个人自我创造的产物,更确切地说,即是这自我创造过程本身。

每一个自我创造过程必是独特的,创造岂有雷同之理?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赋予价值的过程,无价值的"自我"岂能赋予事物以价值?这又是尼采的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识你自己”——激励类型测试与学生个性发展教育之关系研究

“认识你自己”——激励类型测试与学生个性发展教育之关系研究
“ 认 识你 自己"
— —
激 励 类 型 测 试 与 学 生个 性 发 展教 育之 关 系研 究
蒋 志 琴
蒋志 琴
南京 艺术 学院讲 师 。研 究方 向为 中国书画 美学 、 艺术学 。
你觉得你很了解 自己吗?你 能列 出十条 自己( 或亲人 ) 的优缺点 吗?你 希望通过 自我 认识进一步完善 自己吗?你有 与别人建立 友 好关 系的愿望吗?你为什 么要 坚持不懈地 努 力奋斗 ?要 帮助 学生 解决 这些 问题 , 不 妨 先
( F)
教师 帮助学 生真正 了解 自己、 认 识 自己 , 对 于学生 的理想信念教 育和个 性发展教 育起
着 巨大 促 进作 用 。 目前 , 激 励 类 型测试 种
类繁多 , 本文参 考 的是 美 国塔 玛拉 ・ 罗 薇 的 《 激励 》 一书 中 的激励 类 型 测试 题 。测试 前 ,
无论是政 治课 程 中 的理想 信念 教 育 , 还
是学生 的个性 发 展 教 育 , 都 可 以把 “ 认识 自
己” 作 为教育 的出发点 , 通 过帮助学 生树立远
大 目标 , 逐步 实现 自我 完善 和发 展 。也 就是
说, 如果教 师在 教学 中增加 “ 认 识你 自己” 这

环节 , 把对 学 生 的理想 信念 和个 性 发展教
都有不 自知之处 , 即存在 盲 目的 自我、 未 知 的
育融人具 体 的个性 认识 和人 生规 划 之 中, 帮
2 0 1 3年第 4期
教育研究与评论
助学生全 面了解 自己的个 性 、 能 力特征 , 知 道
( A)
自己喜欢干什么 、 能干什 么 , 进而 引导学 生发

走在自己的路上(作者:周国平)

走在自己的路上(作者:周国平)

走在自己的路上(作者:周国平)走在自己的路上面前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

那心中只有一个物质目标而没有幻想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

那心中有幻想而没有任何目标的人,漫无头绪地尝试着不同的路线,结果只是在原地转圈子。

那心中既有幻想又有精神目标的人,他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

一个人年轻时,外在因素——包括所遇到的人、事情和机会——对他的生活信念和生活道路会发生较大的影响。

但是,在达到一定年龄以后,外在因素的影响就会大大减弱。

那时候,如果他已经形成自己的生活信念,外在因素就很难再使之改变,如果仍未形成,外在因素也就很难再使之形成了。

孔子说:“三十而立。

”我对此话的理解是:一个人在进入中年的时候,应该确立起生活的基本信念了。

所谓生活信念,第一是做人的原则,第二是做事的方向。

也就是说,应该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要做怎样的人,想做怎样的事了。

当然,“三十”不是一个硬指标,孔子毕竟是圣人,一般人也许晚一些。

但是,“立”与不“立”是硬道理,无人能够回避。

一个人有了“立”,才真正成了自己人生的主人。

那些永远不“立”之人诚然也在生活,不过,对于他们的生活,可用一个现成的词形容,叫做“混”。

这样的人不该再学孔子的口气说“三十而立”,最好改说“三十而混”。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

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

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

他们一窝蜂挤在那条路上,互相竞争、推搡、阻挡、践踏。

前面有什么?不知道。

既然大家都朝前赶,肯定错不了。

你悠然独行,不慌不忙,因为你走在自己的路上,它仅仅属于你,没有人同你争。

我不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但我的自信恰好达到这个程度,使我能够不必在乎外来的封赐和奖赏。

我曾经也有过被虚荣迷惑的年龄,因为那时候我还没有看清事物的本质,尤其还没有看清我自己的本质。

我感到现在我已经站在一个最合宜的位置上,它完全属于我,所有追逐者的脚步不会从这里经过。

不占有——《成为你自己》周国平

不占有——《成为你自己》周国平

不占有——《成为你自己》周国平一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

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

得到一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

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得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地面对死亡。

另一方面,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二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

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

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我自己。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看重得与失呢?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它们来做试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三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

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

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

四守财奴的快乐并非来自财产的使用价值,而是来自所有权。

所有权带来的心理满足远远超过所有物本身提供的生理满足。

一件一心盼望获得的东西,未必要真到手,哪怕它被放到月球上,只要宣布它属于我了,就会产生一种愚蠢的快乐。

五耶稣说:“富人要进入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

”对耶稣据说的富人,不妨作广义的解释,凡是把自己所占有的巨人的价值,包括权力、财产、名声等等,看得比精神的价值更宝贵,不肯舍弃的人都可以包括在内。

如果心地不明,我们在尘世所获得的一切就都会成为负担,把我们变成负重的骆驼,而把通往天国的路堵塞成针眼。

六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地小损失不再计较。

七“ 天穷天地,那驼儿用你精细。

”张养浩此言可送天下精细人做座右铭。

数字常识:当分母为无穷大时,无论分子为几,其值均等于零。

而你仍在分子上精细,岂不可笑?。

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周国平先生在《灵魂只能独行》中写道:“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且实际了。

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消亡。

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按照周国平先生的说法,我似乎还未能触碰到成熟的边缘线。

一直在学习并且不断发现和探索。

有些时候觉得,朋友对我的定义其实挺准确的——矛盾。

一方面热爱浪漫潇洒的一切,一方面热爱规矩实际的事物。

一方面追求波德莱尔的“趁我们头脑发热,我们要不顾一切”,一方面又信奉王尔德“在悲哀之后始终是悲哀”。

矛盾并不可怜,可怜的是不愿开拓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年轻人。

我觉得我三观挺正的,尊重他人,不随便发脾气,有耐心,温和有礼,遇事冷静,客观公正……同时,缺点也很明显,优柔寡断,懒癌晚期,行动力不足等等。

人无完人,性格的转变实非易事,但我没有自暴自弃,我能够接受这样的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对小众的边缘的事物的一些了解,也让我和一般人不一样,大概是看事物的眼光更开阔更全面了吧!偶尔感到不被理解的孤独,但是要是所有人都理解你,那你得普通成什么样啊,不是吗?总之就是,我会变得优秀。

我个人对文艺方面兴趣浓厚,比如文学、电影艺术等等,还对小众的文化非常感兴趣。

因为喜欢日本文学和日本电影(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舞!舞!舞!》…太宰治《人间失格》、《文豪野犬》、《女生徒》…三岛由纪夫《金阁寺》…岩井俊二《情书》、泷田洋二郎《入殓师》、黑泽明《罗生门》…)所以填了有关日语的专业,目的是为了以后可以直接看日文原版书,日文原版电影……我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作家、编剧或者影评人。

但自从学习了有关商务的知识后,我发现自己对经济学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电商方面,遗憾自己接触的太晚,希望能进一步了解关于经济学方面的知识。

关于商务方面的职业能力,我还是个门外汉,远远没能达到我期望的要求,还有非常多的东西需要明白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你自己(周国平)阅读答案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引用来规劝世人。

对这句箴言可作三种理解。

第一是人要有自知之明。

这大约是箴言本来的意思,它传达了神对人的要求,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

希腊人大抵也是这样理解的。

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回答是:“认识你自己。

”接着的问题:什么是最容易之事?回答是:“给别人提建议。

”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

看来苏格拉底领会了箴言的真谛,他认识自己的结果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为此受到了德尔斐神谕的最高赞扬,被称作全希腊最智慧的人。

第二种理解是,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世界的秘密,因此,都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

在希腊哲学家中,好像只有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接近了这个意思。

他说:“我探寻过我自己。

”还说,他的哲学仅是“向自己学习”的产物。

不说认识世界,至少就认识人性而言,每个人在自己身上的确都有着丰富的素材,可惜大多被浪费掉了。

事实上,自古至今,一切伟大的人性认识者都是真诚的反省者,他们无情地把自己当作标本,藉之反而对人性有了深刻而同情的理解。

第三种理解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真正成为自己。

这种理解最流行,我以前也常采用,但未必符合作为城邦动物的希腊人的实情,恐怕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引伸和发挥了。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认识你自己”理解为认识你的最内在的自我,那个使你之所以成为你的核心和根源。

认识了这个东西,你就心中有数了,知道怎样的生活才是合乎你的本性的,你究竟应该要什么和可以要什么了。

然而,最内在的自我必定也是最隐蔽的,怎样才能认识它呢?各种宗教有静修内观的功夫,对于一般人来说,那毕竟玄了一点。

而且,内观的对象其实不是上述意义的自我,而是这自我背后的东西,例如,在佛教是空,在基督教是神。

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个认识自我的方便路径。

事实上,我们平时做事和与人相处,那个最内在的自我始终是在表态的,只是往往不被我们留意罢了。

那么,让我们留意,做什么事,与什么人相处,我们发自内心深处感到喜悦,或者相反,感到厌恶,那便是最内在的自我在表态。

就此而论,知道自己最深刻的好恶就是认识自我,而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倘若有了自己真正钟爱的事和人,就可以算是在实现自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