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新思维要理顺三个关系(《教育研究与评论2015.12)1
语文(心得)之语文互动课堂的“三个关系”
语文论文之语文互动课堂的“三个关系”建始县实验小学李道春一天语文课,我询问学生小干部,想上哪篇课文,他们异口同声道:上《渔夫的故事》吧。
“好!我说。
翻了一下课文,觉得很适合通过表演来学习。
于是,就找了学生征求意见,是否喜欢表演课本剧?他们兴奋极了。
我说:”写一个剧本,让我看一下。
“两天后,两本剧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
一本是正剧,一本是荒诞剧。
还不错,有点剧本的味道,有背景,有旁白,有对白。
荒诞的写的更有趣,将现实中的热点人物:李刚、药家鑫、芙蓉姐姐……融入对白里,比较有现实意味。
亲近了古老的阿拉伯故事。
上课时,给表演正剧的留了时间,这样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文本中人物、情节,激发了阅读文本的兴趣。
中午阅读时间留给荒诞剧表演,学生边看边捧腹大笑,强化艺术形象的魅力。
这是一个通过让生生之间进行互动表演为主的课堂教学,启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认识以及故事情节的把握,形成形象化的课堂。
课前,也特别征求学生的喜好,他们多数人对《普罗米修斯》很喜欢。
这是一篇希腊神话故事,情节丰富,人物立体感强。
于是,就想着如何使学生将文本学得兴致盎然?课文中只有一处对话,如果仍是以表演为主来教学,显然并不合适。
再认真备课,发现课文中成语较多,且具有表现人物性格以及对情节发展起着作用。
于是就设想如何将好词语与课文线索联系起来,形成师生思维碰撞的互动课堂呢?于是设计了课前预习好词语的环节,以”词语教学“为中心,贯穿全文教学。
先是让学生”找出好词语“,接着要求他们将其作为”纲“,学习把它们当作全文线索的小标题。
如此,由”气急败坏“”风吹雨淋“”愤愤不平“将普罗米修斯因为盗取火种,使宙斯”气急败坏“,于是将普锁在高加索的悬崖上,他被”风吹雨淋“,受尽折磨。
最后大力神经过那里时,见到普被锁那,”愤愤不平“,挽弓搭箭,救了普罗米修斯。
因为几个词语就将全文一下子连起来了。
为此,我设计了因果提问、小组讨论梳理线索、表演人物对话、小练笔练习等多种实践环节,将课堂打造成机智、轻松与愉悦的乐园。
语文“目标教学”必须处理好“三大关系”
二是错 误理解 《 课 标》对 目标 设置 的要 求 。 《 课标 》把 教 道而 驰 。比如 ,一条 目标 内容 ,常 常散见 于课文 的全面 、
学 目标 定为 “ 知识 与能 力 、过 程与 方法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 综合 的分析 中 ;几条 目标 内容 ,也 常常散 置于课 文分析 的
语文 “ 目标教学’ ’必 须处理好 “ 三大关系’ ’
◎王 玮 玮
“目标 教学 ”模 式为 “ 展 示 目标—— 达标 教 学~一 反 文 的 目标 ,更 不是每 课 时的 目标 。 《 课 标 》说得很 清楚 : 馈 ——评 估一~ 矫 正 ”,我校 推行 这种 模式 已经 五年 了 。
学 法 的要求 ,又充 分吸 收 目标 教学 的优 点 ,从而达 到语 文 意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 目标 的达成度和课堂教 学效 率。 教 学 的最佳 效果 的 目的。 因此 笔者 认 为,只有 处理 好 以下 三大关 系,语文 的 目标教学改革才能/ J  ̄ J 、深入地进 行。
一
“ 一 般 目标 ” 指 一篇 课 文 或 每 一课 时除 了所 展 示 的 目标 外 ,还 要 教学 其 他 方 面 的一 些 内容 ,如 《 背影 》 ,
“ 三 者 相 互 渗 透 , 融 为 一 体 。 ” 所 以课 时 目标 应 该 把 这 三
五年 来 ,笔 者努 力进 行 语 文 目标 教 学 尝 试 ,深 深 地 体 会 个方 面有 机地 融合在 一起 。每篇 课文 、每课 时的教 学 目标
到:语 文 的 目标 教学 ,不容 易达 到既 反映语 文课 本身对 教 如 果 明确 、具体 ,就 能有效 地避 免课堂 教学 的盲 目性和 随
父亲 “ 背 影 ”的细 节,体 味作者 为之 感动 落泪 的表层 和深 块 ,小 的一块 专 门讲 一般 目标 ,并注 意分别 控制 深度和 难 层原 因 ;体会选 择 “ 背影 ”作 为表现 主体 的美 学意义 。一 度 , 以不冲淡 主要 目标 为限 ;大 的一 块时 间 ,集 中力量 进 篇课文 的每 一课 时 以展 示2 至3 条 目标 为宜 。那 么, ~篇课 行 “目标 教学”,重点达标,全面地 反馈、评估、矫正。 文或每 一课 时是 否就 只有2 至3 条 目标 的 内容值得 教学 呢 ? 这 样 , 笔者 便 比较成 功地 处 理 好 了 “ 展 示 目标 ”和 “ 一般 目标 ”的关系。 二、 目标解析与课文分析的关系
中技语文教学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3 5
车箜 期 箍 7期 ~— 三 f 9 —
三、 处理好语 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关 系
等职 业錾 宣
教师论坛
力是这样训 练的 : 一方 面要 善于 “ 听老师说 ” 即会听 ,
学 生掌握语文知识 是为 了提高语 文能力 。而语 老 师讲课 ; 另一方 面要 善于“ 书说” 即看课 文是怎 看 , 文知识 与语文能力 的关 系 , 实就 是“ ” “ ” 其 学 与 练 的 么说的。只有“ 得 多了 , 听” 才能练习“ ” 说 。现行 的教 关系。将语 文知识转化 为语文能力 , 是语 文教学 的重 科 书非 常重视 “ ”每个单 元都 有针对 性地安 排 了 说 ,
及基本特点 , 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 。 读 懂文言文是 需要一定 量 的字 汇 、词汇 做基础 中技语 文教科 书如 实地体现 了工具 性 与人文 的。然 而 , 中技学 生不 仅字 汇 、 词汇 等知识 积累不 够 , 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作 为一 门基础学科 , 它的作用 与 对一些虚词 的用法和意义更是知之甚少 。 这是文言文 教 意义必将依赖 于语文教科书来实现 。 以, 所 让学生学 难学 的根本原 因。此外 , 师还必须 向学生介绍作者 生平 、 时代背景及创作情况等知识 。 好课 本 , 掌握好语文知识 , 提高其语文素养和语文能 的思想 、 二、 处理好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等其他文体的关系 力是语文课 的教学 目标 。
现行 的中技语文教科书是由~定数量的 “ 具有
中技 学生对文 学作 品等其他文体 的 阅读 与学 习
典型性 、 文质兼 美” 的各类 文本 ( 课文 ) 组成的 。教科 都有一定的兴趣 , 且不存在太大 的理解 困难。如前所
如《 水 、荷花淀》 , 等 这些课 文易 学 、 书按 文章体裁选编为记叙文 、 说明文 、 议论文 、 歌 、 述 , 中国, 的困惑》 《 诗 小说 、 戏剧 、 应用文 、 言文等单元 。其组成特点是 : 好懂 ,教师 只需要让学生 自学或指导学生学 习即可。 文 现代文 占的比例很大 , 文言文 占的 比例很小 ; 文学作 而对应用文教师却要 格外 用心教授 。 品等其他文体 占的 比例很大 , 应用文 占的比例很小 。 应用文在教科 书中所 占比例虽然很小 , 是由于 但 虽然包含 的课文篇 目不是很 多 ,但需 要教师指导的 它应用广 泛 , 实用 性强 , 以应 该作为 学生学 习的重 所 学 的教学 目 知识模式与能力模式却很多 。 所以 , 要教好语文这 门 要 内容 或重点 内容 。为 了达到 “ 以致用 ” 教师不但要重 视对应用 文的教学 , 而且 还要让 学 基础课 , 师就必须认 真研究 和把握教材 , 教 处理好现 标 , 代文与文言文 的关系 、应用 文与 文学作 品等其他文 生通过仿写 , 真正掌握课本 中“ 例文” 的格式 以及书写 体 的关 系、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 的关系 。 这样才能实 要求 。 现提 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教学 目标 。
语文教学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语文教学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摘要:语文新课程实施以后,语文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教师比较重视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课堂互动和参与,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和“填鸭式”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但我们也应看到,目前语文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了正确理解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在语文新课改教学的具体操作中应着重处理好几个辩证关系。
关键词:学生教师课程资源探究性学习多元解读1、课本、教材与课程资源的辩证关系。
“课本”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用书”。
“课本”就是一课之本,是教材的核心,它担负着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使命。
教材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它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练习册、评价手册、教学投影、录音带、录像带等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所使用的必要材料。
而“课程资源”则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是指一切有利于实施语文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物质条件和包括环境、氛围等在内的其他非物质条件。
“课程资源”除了包括上述提到的教学材料以外,还包括语言教学设施、文字音像材料、网络信息以及语文环境等。
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仅仅依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课本就是例子”。
也就是说,再好的课本也不可能为学生或教师提供所需的一切,它仅仅为教学提供例子而已。
目前,我市有一些教师抱怨教材内容太多,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教材不敢进行取舍,被动地使用教材。
教材上有一就教一,有二就教二,一味地照搬教材。
实际上教材编写是有弹性的,给教师发展留有较大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持这样的态度:凡是课本上写的,我都要教;凡是我要教的,学生都要记住。
当前语文新课改的一个重点就是教师对语文课本的认识和使用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本不是“圣经”。
课堂教学应当基于课本,但又不能局限于课本。
浅析语文教学中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语 文实 践性 的特 点, 决定 这 门课程 应 该从 实践 中学 习。 语 文 实 践 的 基 本 方 式 是 听 、 、 、 , 让 学 生 在 听 说 读 写 说 读 写 要
的实 践中全面 提高语文 素养 。语 文实 践又不 能仅仅 理解为书
面语 言 训练 , 为是 母语 课 程 , 以实 践 的对 象 不应 限于书 因 所
能提 高 , 以, 所 教学 中 不应 以教师 的分 析 来代 替 学 生 的阅 读 实 践 。语文 课程 标准 规 定 了学生 的学 习 目标 的达 成度 , 知 从 识与 能力 、 过程 与方 法 、 感 态度和 价 值 观三 个 维度 对 学 生 情
的 学 习进 行 表 述 , 此 , 师 必 须 确 认 学 生 学 习 的 主 体 地 位 。 因 教 简 言 之 , 学 活 动 必 须 以 学 生 的 学 习 为 中 心 , 生 学 习 的 原 教 学 有 状 况 是 教 学 设 计 的 出 发 点 和 依 据 。教 师 备 课 在“ 教 材 ” 备 的 同 时 , 主 要 的 是“ 学 生 ” 重 在 根 据 学 生 的 学 习 情 况 , 出 更 各 , 找
学 内容 的 价 值 取 向 , 时 也 应 重 视 学 生 在 学 习 过 程 中 的独 特 同 体验” 。丰 富 多样 的 内容 , 不 同 的 主 体 身 上 产 生 各 不 相 同 的 在 体 验 和 反 应 , 正 常 现 象 。但 是 , 过 去 的 教 学 实 践 中 , 生 是 在 学 的独特 体验不 被重视 、 受 关注 、 至是 不允 许 的。所 以 , 不 甚 我 们 要 转 变 观 念 。要 充 分 认 识 到 , 以结 论 追 求 代 替 过 程 演 绎 , 即
教材 内容 与学 生认 知结构 之 间的结 合点 , 教材 内容 ” 变“ 为学 生的“ 习 内容 ” 学 。切 实把学 习 的权利还 给 学生 , 使学 生有 比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处理好三个关系
而一味地去寻找课外学 习资源 , 就成 了舍本逐末的做法 。因此就要求教 师在备课过程 中,能够很好地处理课 内资源与课外资源 的比重关系,既 能够用好教材 ,又能够 以教材为载体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人生 ,
树立大语文观。
生造成一种错误而零散的认识 , 让学生认 为 , 有关百草园的几件互相之 间没有关系 ,彼此之间没有牵连 , 使前后文意割裂 。其实百草园的美景 是写环境 ,是看乐 ; 写美女蛇的故事则突出百草园的神秘感 ,是听乐 ;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处理好三个关系
薛 乐利
沣 东新城斗门街 办初级 中学
陕西
西安
7 1 0 0 8 6
【 摘 要 】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数具有典范性 , 文质兼美,富有文化 内涵和时代 气息, 题材 、 体裁 、 风格丰富多样 ,难 易适度 , 适合 学生 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 学过程 中,能够针对教材选文 的特点 ,选择恰 当的教 学方法 , 科 学地处理教材,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那 么如何使课 堂更
赅 ,从宏观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单元教学的核心 内容。因此充分利用这
些单元提示 ,并 以这些提示为突破 口,能够帮助我们尽快地 了解整个单 元 的主体建构 ,宏观地了解全单元 的框架 ,以便有效地指导组织课堂教
学。
中的百草园,也能够从写作 的层面上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构思 。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 , 也就是整体与部分的 关系 ,对于科学地处理教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整体是指事物 的各 内 在要素相互联 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发展 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组成有机
为 高效 呢 ?
【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处理 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 3 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9 — 4 0 6 7 ( 2 0 1 3 ) 1 6 — 1 4 0 一 叭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应弄清三个关系
一
麻” ,舍其本 而求其末 。还有 的老师担心搞课 外阅读会不 会加重学 生的课业负担 ,在课 外 阅读 中 ,学生会不会 良莠 不分 ,甚 至 “ 误入歧途 ”。这些顾虑 固然 有其原 因,但 总 的来看 ,对 于语 文 学 习来 说 是不 可取 的 ,或 者说 是错 误 的 ,试 想有谁会 因噎废食 呢?作为每 一名语文教师 既要 重
在实践 中学习语文 ”的学习理念 。教 师要 通过各种渠道 和 途径 为学 生创造语文实 践的机会 ,比如有 的学校开展 的国 旗下讲话 、课前五分钟 演讲 、表演课 本剧等形式 的活动都
会 提 升学 生 的语 文 应用 能力 。再 比如 ,有 的学校 成立 了
“ 4 " , i e 者站”、 “ 社 区服务 队” 、 “ 事 迹报 告 团” 等组 织 ,让学 生在课 余 时 间深入 到社 会 ,开 展采 访 、社会 服
是弄 清语文 学习与语 文情感 的关 系。现在不少教 师 视课 内教学 ,更要重 视课外 阅读 。最明智 的做法是 让学生
“ 取法于课 内 ,收益于课外 ”。课外 阅读才是 “ 滋 养”学 生语文素养 的 “ 满汉全席 ” ,缺 失了课外 阅读 ,学生就会 “ 营养不 良”。试想 ,学生走 向社会后所应用 的知识有多
了其应有 的意义 ,至少是失 去 了其承 载的情感元素 ,失去 了情感元 素的语 文教学其效 果是可想 而知的。科学 的语 文 教学 ,应 始 终贯 穿两 条线 ,一条 是知 识 线 ,一条 是情 感 线 。就学 生 学 习语文 而 言 ,语 言 文字 一是 表 意 ,二是 传 情 ,因此 语文教学 中 ,离开 了知识 去言情或只注重 了情感
范 围 窄 ,学生 学 习语 文 的效果 就肯 定 不好 。上 述认 识 的
语文教学的几个关系
所谓统一就是追求的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答案、统一的标准,这不仅僵化了学生的 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情感,而且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现代教学观念认为让学生多角度 的思考问题,做到求活、求新、求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如《将相和》一课, 有的学生对秦王道德标准的认识是“霸气、以强欺弱”。可是有的却认为秦王的这种“霸 气”也是历史的需要,由于民族的不统一,连年战乱,最遭殃的还是百姓,为了拯救河 山难道不需要秦王的这种“霸气”吗?又如《狐假虎威》一课对狐狸的认识也是不同看 法的,有学生认为狐狸不是狡猾的表现而是聪明,因为狐狸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去 骗老虎,学生的这种求异思维是多么可贵呀!所以教师在把握正确的导向前提下,应鼓 励学生发散,鼓励学生创造,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师让学生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剥夺了学生 自主选择、自主探索的权利。如老师经常这样说: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你是怎样理解 这个词的?你们按照老师提供的方法学习好吗?你能把这段内容表演一下吗?请同学 们一起读 xxx 自然段,用笔画一画。这是教师利用串问的形式把学生“逼”进课文。我 们说课堂教学教师的“引”是必要的,但不是什么事都“牵”着学生走。有的教师认为, 老师总比学生高明得多,老师不牵引学生会学吗?学生知道学什么地方吗?这是教师不 相信学生的表现,总是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不这么做就担心知识教不透、训 练不到位,可谓是一种“负责”的态度。其实,没有真正的理解学生学习心理的活动过 程。学生学语文是自主实践的过程,应让他们自己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我选择理 解和表达的方式,在学生有困境的时候,教师再做他们的帮手。
语文教学的几个关系
刘玉梅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思考,传统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方式已不适应 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了。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以人为本,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语文 素养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又要 关注语文的人文性,着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 我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把握好三个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把握好三个关系□ 晋 文 近年来,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尝试。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认为最主要的应该是把握好三个关系。
大家知道,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有三点:一是帮助学生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也就是能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二是加强思想教育,即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思想性;三是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要完成这三项任务,就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
即: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
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这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中,也就是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教育,所谓有意识,就是说既不要认为进行了听、说、读、写训练,就自然而然进行了思想教育。
也不要将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割裂开来,进行空洞说教,而是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要注意它的双向性,即很好地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和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同时还要注意它的普遍性,不要只限于一词、一事、一物、一人、一景,而要适当、适时、适量地延伸,结合现实生活,引出普遍性的道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
知识,这里指的是基础知识,即:字、词、句、段、篇。
能力,指的是知识运用,即听、说、读、写。
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三者的关系应该是:通过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以上两种关系把握得如何,关键看能否处理好第三种关系,即教与学的关系。
因为处理前两种关系,都要通过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来实现。
教与学的关系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关系。
上面这三种关系,虽然有各自的独立性,但又有其共同的特点,即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之上。
语文教学设计需协调“三组关系”
离 。这是因为 , 一篇好文章 总是有 许多特点 ,
总是有许多可以学 、 应该 教 的价值 。因此 , 在 研究 教材 、 确定某 篇文章 的阅读教 学 目标 时 ,
不仅 要看该篇 文章 的 一般 特点 、 一般 教 学价
值, 还要看 它在整个专题 ( 或单元 ) 中的地位 , 看它在整册 教 材 中的地 位 , 以及 教材 编写 者
定教学 目标 , 设计解决 问题 的步骤 , 选择 和组
合相应 的教学 策 略与教 学 资源 , 制 定 教学 实 施方案的 系统 的过程 ” 。美 国教育 心 理学 家 R M. 加涅 提 出: “ 那种认 为 存在一 种 唯一 的 最佳 教学设计模 型的想法是不 正确 的。事 实
教学设计 还应协 调下列 三组关 系。
务, 保证教学的科学与效 率 , 也指 教学应顾 及
一
希望它 在 知识 序 列 中发 挥 什 么样 的示 范 作
用, 然后再去设计教学活动 的问题与细节 。 如苏教版 高 中语 文必 修二 中的《 最 后 的 常春藤叶 》 一文 , 其主题一 直被解读 为颂扬 老 贝尔曼这位平凡的英雄 , 弘扬一种 关心他 人 、
现生成性 ( “ 生 成” 即生 长 、 建构, 指师 生在 教 学情境 的交互作用 中以及 师生对话 互动 中超
共 同的故事 ” 之上 , 使教 学思路 和重心发 生 了
根本 的变化 。相关 的教学 思路主要 是 : ( 1 ) 用 三言两语概括本文 的故 事 内容 ; ( 2 ) 请你 想象
语文教学设计需协调“ 三 组 关 系’ ’
詹 怒恕
( 江 苏省太仓 高级 中学 , 2 1 5 4 1 1 )
摘
要: 教学设计是教学 活动 的重要组成 部分 , 更 是教 师教学
语文(心得)之初中语文教学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语文论文之初中语文教学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语文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大胆发挥创造精神与才能使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了蓬勃生机。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题“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人文性与工具性过去的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
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也还了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攻击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
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会城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
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自主与主导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对此,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需要理顺的几个关系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需要理顺的几个关系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所谓“预设”是指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
所谓“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发展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有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或理解或者对文本理解有困惑、有错误甚至与文本内容看似毫不相干的胡思乱想。
这些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或理解,对文本理解有困惑、有错误甚至与文本内容看似毫不相干的胡思乱想,就是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最具价值的问题。
教师课前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
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学生对新知识、能力的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二、“教案与学案’的关系新课标强调教材选文仅是例子,是完成一定阶段语文学习目标、任务的载体。
所以要理解文本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教学过程中的“举一反三”是教师的教案“预设”,但更要看重和处置“生成”状态,合理处置“师生主体协同”的关系,才是有效课堂的具体体现。
有效的“教案”要有全局观,即从整体上明确本册文本在整个高中阶段中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其次把握单元教学目标在本册文本的作用,最后才落实到本篇文本在单元中所承担的教学重点。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把握好的三种关系新课程理念初中语文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把握好的三种关系新课程理念初中语文[摘要]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客观试题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表述,难以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因而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驱使下,语文教学越来越弱化思想内容,越来越多地舍弃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内涵。
语文新《课标》针对时弊痛下针砭,大力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一点也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认可。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关系一、小课堂教学和大语文教育观的关系语文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就是它的基础工具性。
基于它的功能和性质,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应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特点和本国国情的特点,突出体现汉语教育特点,符合汉语教学规律。
在学习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时,把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基本任务的理解,对语文学科“双基”的认识也应该赋予新的内容。
一是打好文化的基础,主要包括:(1)学习语文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2)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3)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4)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
二是打好精神的基础,主要包括:(1)学生要好读书,有阅读的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2)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和睦相处,正常交往的能力;(3)具备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个性。
这是影响和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根本因素。
近些年,“大语文”教育观被反复地经常地提及,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往课外延伸,要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如何在语文的实际教学中落实大语文的教育观呢?主要是拓宽课堂教学空间,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
总之,“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每一节的课堂教学,让语文课融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二、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知识、轻体验的学习方式的摒弃。
语文教学改革应处理好的三组关系
语文教学改革应处理好的三组关系
李冲锋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在冷静、客观、全面地回顾几十年来的语文教学时,我们会看到这里面有成绩,也有问题.好的经验必须予以坚持与发扬,问题必须加以研究并解决.这就需要一种吐故纳新的思维与机制.吐故纳新的基础是传统与现实的语文教育经验.把语文教育经验加以辩证区分、去弊扬利,同时吸纳新的研究成果进来,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正确途径.这背后必须有一种理念的支撑,即珍视传统和现在的语文教育经验.为此,我们必须处理好破与立、继承与发展、洋与中三组关系.……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李冲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语文教学改革应处理好的三组关系 [J], 李冲锋
2.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J], 林钢
3.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J], 林钢;
4.语文教学改革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J], 李兴贵;罗中华
5.做好所(处)主任思政工作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J], 丁兆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三种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三种关系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三种关系10月15日有幸聆听了三节“领雁工程”学员的汇报课,分别是《老王》、《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和《陋室铭》。
三位老师以深厚的功底、独特的风格、精彩的展示给听课观摩的教师带来极大的启发和思考。
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三堂课都凝结了老师的心血和智慧,其中的艰辛和磨砺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在课堂有序性上,他们都下了极大的工夫,三节课的教学过程都是层层推进,序列呈现,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思维高度活跃的状态之中;其次,在课堂有效性上,也做足文章,围绕文章特点,融合情感熏陶、思维培养和言语训练的目标,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思、更有所得。
同时,在我听课的过程中,脑海里不断出现了我们普通教师经常会思考的三种关系,这三种关系如何在我们的课堂里呈现,这是我在听三节课时反复思考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我们语文老师不同其他学科老师的地方就在于,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两者关系是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不同环境发生变化的。
语文老师的难处就在这里,一个教材内容,如何把它处理成教学内容,这中间的选择是需要较高的教学敏感性的。
从两者在课堂的结合程度来看,我觉得,有五种关系:“教学内容”等于“教材内容”;二、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预设促进生成”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由这句话衍生出的思考是,怎样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三节课里我们发现都有这样的预设与生成:比如:“如果是你,你想如何帮助老王?杨绛先生是如何做的?你从中有何发现?”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融入自己,体会文中人物思想情感。
课堂生成了许多精彩的回答,最后也把学生思维引领到“杨绛的关心不仅是经济、物质上的,还是精神、心理上的关心”这一深层次的理解上。
比如:请你仔细阅读课文5—10段,选择感觉特别强烈的句子,谈一谈你读出了什么,品味出什么?学生几分钟自主阅读后,思维和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出现许多独到的发现和思考。
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帮助学生理顺三种逻辑关系
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帮助学生理顺三种逻辑关系新城镇中田忠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学生作文中存在着三种值得注意的逻辑关系,即字词逻辑关系、文理逻辑关系和事理逻辑关系。
前两种逻辑关系显得相对直观,学生容易掌握,而事理逻辑关系就比较复杂一些,学生完全把握有一定的难度。
把握作文中的三种逻辑关系,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都是十分有益的。
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大师巴金先生在与作者交谈如何提高写水平时答道:写、写、写、不停地写!同期另一位大师茅盾先生也有共识,他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作家,首要的是多写。
多写固然重要,但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讲,往往是不知道从何写起。
我曾做过这样一次调查,在初一一个65人的班里有45人觉得作文课是让人头痛的课,甚至是不愿意上的课,只有15人喜欢作文课。
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全部的责任归咎于教师的不善教上,里面的原因有多种多样。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写,我认为帮助学生理顺作文中的三种逻辑关系,是解决学生作文难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字、词逻辑关系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每个字、每一个词语都有其自身的意义,也可以表达特殊的含义。
这正是汉字的奇妙之处,是任何其它文字都无法比拟的。
一般小学生经过六年的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运用,到初中阶段以后,便有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对常用字、词的含义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离准确地把握和运用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因此这一阶段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必须有针对性的加强字、词教学,让学生尽可能地准确理解字、词的含义和正确运用。
在理解和运用上首先要求规范,然后才是活用。
换言之,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字、词的本义或实义,然后才了解引申义或隐含义。
同时要注意运用由浅及深、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初一学生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准确把握字、词的含义,因而也就不能正确运用。
容易出现错别字、辞不达意、表述不清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新思维”要理顺三个关系(扬州中学张志强225009)当下,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多元化、多样态的话语体系和实践模式是打开思路、深入探索的前提。
在此背景下,江苏语文界因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代表人物的相近主张,提出“苏派语文”的口号,一年一度的“苏派语文论坛”应运而生。
维系流派生命的血脉是独特的风格,正如南宋杨万里在论及江西诗派时说:“人非皆江西,而诗曰江西者何?系之也。
系之者何?以味不以形也。
”就“苏派”而言,“形”是教师人员构成、交流形式等等,“味”是不同流俗的教学思维以及因此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苏派”语文追求的“味”在于:“清简、灵动、厚实、精致”。
正如,清代桐城、阳湖、湘乡各古文流派在“文以载道”的前提下,主张各有侧重一样,“苏派”语文人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吸纳最新教学理念的同时,着意突出上述特征。
这四大特征也是对江苏语文名师的教学艺术的精准概括。
洪宗礼老师的“双引”教学艺术,严华银老师的“让语文安静”,可谓“清简”;蔡明老师的“生态课堂”,可谓“灵动”;蒋念祖老师的“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理念,可谓“厚实”;李震老师“四课型”引读法可谓“精致”。
欣赏他们的教学艺术,研读他们的论著,能够感受到大体一致的教育情怀。
在语文课堂从“满堂灌”到“满堂问”,从“机械训练”到“表演作秀”的大背景下,这些名师的主张和实践无疑是卓尔不群不同凡响的。
这些名师为苏派语文树立了标杆,指明了方向,但并不意味着“苏派”语文已成熟。
可以看到,在我们周围兜售解题技术和作文模式仍然被当作“有效教学”;机械训练和满堂灌输仍是教学的常态。
不少教师不是把精力放在创新教学思维、提升学生素养上,而是放在猜测命题者、阅卷者口味上。
在高考作文中,语言华而不实,拼命举例、大量引用代替了真“说理”,煽情滥情的胡编滥造取代了真情实感。
可见,真正形成苏派语文“新思维”,任重而道远。
苏派语文形成新思维,需要从大环境寻找突破,优化高考语文命题、阅卷机制;需要每个一线教师以“为己”、“立己”、“达人”为目的,厚积薄发,提升专业素养;需要以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继承传统,尊重规律,解决现实问题。
具体而言,要处理好如下三个关系。
教学与评价的关系当前,高考仍然是打通城乡、区域、阶层限制的一条最公平的渠道,是全民关注的焦点之一,是教与学的指挥棒。
事实上,苏派语文一直在理想与现实的平衡木上蹒跚前行。
因此,完全绕开高考讨论教学新思维是“镜花水月”。
一份可以考出学生真实能力的试卷,一套能够甄别学生语言积淀和语用水平、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评分标准,一套以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人生发展等因素为依据的科学合理的命题和阅卷机制,对一线教学的引导甚至倒逼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教学、教研、命题、阅卷等领域的专家应该打通观念壁垒,互通有无,以事实和学理为依据,完善高考语文评价系统,将语文课堂教学推向更有利于培养真正的语文素养的轨道上来,让苏派语文焕发生机,让日常教学真正向清简而不繁琐,灵动而不僵化,厚实而不空洞、精致而不随意的方向转变。
长期以来,关于命题技术和阅卷管理的研究一直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其中凭经验,靠感觉,听权威,跟潮流的现象较为普遍。
根治这一问题是苏派语文教学新思维能够真正扎根发芽,枝繁叶茂的关键。
现在一线教师、命题专家、阅卷专家并未能对一些基本问题以学理为依据达成共识。
例如,最近两年,高三教师关注的焦点不是学生素养如何提高,而是考不考字音字形,现代文阅读二考论述类还是实用类,文言文考史传类还是议论性等投机性问题。
其根源在于,在命题依据上缺少公设性,过度随意。
以字音字形为例,既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用简化字推广普通话又是一项基本国策,那么,字音字形绝无不考之理;再如,文言文教学的目的能阅读“浅显文言文”,那么只要蕴涵着“中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底蕴”,无论什么文体只要难度合适都可以考,当年考什么应根据试卷结构随机而定。
再以高考作文为例,前几年并列式议论文风靡一时,近年来观点加文化名人材料的作文大行其道,作文教学中,教师不研究什么是“真说理”,怎样把道理讲“透”,而是从高考“优秀作文”中寻找技巧,总结规律。
甚至,有“专家”归纳出材料要多,要考虑详略、正反、古今、中外等因素。
其实,这类“小技巧”与“真说理”关系不大,因为从逻辑学的角度,无论“引证”,还是“例证”都属于“不完全归纳”,不具备真正的推理力量。
最近,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抱怨“(议论文)超过了三分之二。
这是三十多年来形成的习惯。
惯性的飞舟是很难阻遏的。
”记叙文又成“新宠”。
至于高中生更需要“说理”能力,还是“叙事”“抒情”能力,却没有达成共识,甚至很少公开讨论。
乱象丛生的背后是命题组、阅卷组专家的主观好恶在指导教学,而命题技术和阅卷机制的相关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这必然导致教学新思维举步维艰,捕捉应试信息、畸形训练大行其道。
因此,而一线教学专家应该课程标准、学生人格成长规律和专业发展趋势等因素为依据,与命题者、阅卷组专家展开平等深入的对话,至少应该在如下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语文教育是否等于文学教育,考试作文是否等于自由创作?材料作文审题的边界到底如何限定?然后,通力合作,优化高考命题、阅卷机制。
“功力”与“招式”的关系教学新思维不是“依样画葫芦”式跟风,而是个人的学识素养与教学实践的相互触发,“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只有具备杨九峻老师所讲的“把教材揉得像面点师傅手中的面团”那般功力,课堂教学才会新意迭出,引人入胜。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把阅读当成生命的一部分。
语文教师的阅读有其专业的特殊性,不是“看风景”,而是把书籍当作“故乡”来挥洒汗水,耕耘浇灌;不仅是自我修养的提升,更是以“立己”为出发点,以“达人”为目标。
特级教师蒋念祖说过:“边缘地带,是创新的沃土”,因此,语文教师的阅读不能囿于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之类的实用书籍,还应包括教育哲学、语文教育史、课程教学论,甚至哲学、美学、叙事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书籍。
教师知识渊博了,讲解才会切中要害,要言不烦,言词清简,课堂教学才会灵动自然,内涵厚实,精致高效。
一个能将读书当成生命存在方式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读书养气,熏陶学生。
教师不为功利,只为“趣味”而读书,可以“养得胸中一种恬静书味”(曾国藩语),把读书看成自我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娱乐的生命存在方式,不知不觉间自己就会变得儒雅睿智,厚重深刻。
在师生交往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萌生出追求真善美的愿望。
读书储宝,吸引学生。
教师在阅读中积累与学科有关的素材与知识,根据教学需要使之成为情景导入,个别指导,解读文本,透辟分析的工具,使学生感到别开生面,茅塞顿开,使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妙趣横生。
柳方平老师《分析的力量》一课,从教材选文提炼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对分析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模糊到清晰,体现了深厚的逻辑学素养;唐缨老师对中国小说“滋味”的理解,得益于对明清小说评点文学的深入阅读和体悟;吴高扬老师的《雨巷》一课,体现了他对中国抒情传统中“意象”和现代美学的领悟。
三节课让学生耳目一新,受益良多,这源于教师广泛阅读之后的内化。
读书得法,指点学生。
教师阅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研究如何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
这就需要教师以专业的眼光积累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法,并且形成个人独特的读书经验,便于对不同气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予以针对性指导。
如对于畏惧长篇的学生鼓励他“大火猛攻,小火慢熬”;对于过分追求速度的学生,指导其“提其要”,“钩其玄”,或尝试运用吕祖谦的“四看”读书法;对于读书重情节轻意蕴的学生,要教会他“评点”。
教师是读书的行家里手,指导学生才会得心应手,切中肯綮。
其中,后两种阅读更应成为语文教师的有意识行为。
苏派语文教学的新思维,不是刻意求新,不是标新立异,不是花样翻新,而是建立在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基础上的深刻见解,精巧构思,独特创意,是水到渠成的创造。
“创新”与“务实”的关系新思维的“新”不是凭空得来,而是站在前人的肩上,推陈出新,温故知新,吐故纳新。
因此,苏派语文新思维绝不能片面求新求怪,否定传统,甚至违反语文教学规律,丢掉“语文味”。
张志公先生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裘盛戎曾接到一个排演新京剧《雪花飘》的任务,舞美、灯光、音乐配合,舞台上营造了大雪纷飞的寒冷景象,裘盛戎“傻”了:有了这些,还要我裘盛戎干什么?”,张先生举这个例子是委婉地批评一些语文课过于追求形式创新,失去了语文课本来的味道。
“务实”是新思维的逻辑起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思维是力图解决当下教学难题的过程中,对流行做法的修正或颠覆。
修正要理性,不能矫枉过正;颠覆更要审慎,不能违反常识、脱离实际。
不要为追求教学内容上“新”,而不顾学生的起点、学生的表情、学生的收获。
“学生的眼神意态,就是无声的反馈。
”“教师要有‘等’的耐心,‘留’的决心,还要有修炼艺术化的教学语言的恒心”。
“教师要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就不能像魔术师那样企图用奇幻的表演吸引观众,而要向导游者引导游客自己品赏山水一样,引导学生自己到知识与智能的宝山去探求宝藏。
”洪宗礼先生的这些主张,相对于我们今天的常规课、示范课,仍然是“新思维”。
我们时常看到,有些教师上完示范课、竞赛课以各种方式感谢学生的配合;时常看到,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流畅,将问题设计得环环相扣,于是几个音色甜美、思维活跃、知识渊博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那些最需要启发、鼓励的学生却因为不能配合老师完美展示,而被忽视。
本次论坛中这高中组的几节示范课也未能免俗。
新思维应该围绕如何创新教学艺术,真实地关照学生的需要,按照人的价值去设计,引领学生内心向更积极的方向转变,关照精神成长。
唐缨老师的课教学目标清晰,切中小说教学内容的本质。
但是,在关于《剃刀侠》中“最后一刀”讨论中,仅关注小说技法,却未能引导学生思考:“剃刀侠”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写有何意蕴?如果能够沿波讨源,引导学生体会到“剃刀侠”用极其自然的动作杀了“官爷”,是刀法精湛与侠肝义胆的结合,这“合情”但“不合法”而又奇妙的情节,表达了民意表达不畅通的旧社会中人们对正义的渴望。
这样,学生个体生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最大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滋养。
新思维应该是广泛借鉴古今中外母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例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克服“刷屏”养成的浏览习惯对深阅读、慢阅读的不良影响;如何帮助学生在信息过剩时代养成信息的选择、筛选、加工能力;学生之间阅读水平差距增大,教师如何在有效地进行针对性指导。
总之,我们的“新思维”不是对传统的颠覆,不是对常识的否定,而是使语文学科的专业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理顺教学与评价的关系,可以让提升学生素养的教学成为常态;理顺“功力”与“招式”的关系,能让我们甘于寂寞,静心修炼,不盲目趋新;理顺“创新”与“务实”的关系,可以让我们尊重规律,捍卫常识,把解决真问题作为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