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在“沉潜”与“创生”中追求和谐
新课程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沉淀和反思
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 每次上机均安排适当的作业, 并督促
学生完成。减少盲 目 , 性 增强针对性, 虽然学生的提 问增多,
一
好了, 交给老师。这样一节课没停手, 就不会感觉枯燥, 不知
不觉就下课了。 二、 针对学生方面需做的转变
回事, 上课都听得懂, 操作就是不行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
N
磋
壳
数学课堂教学 中常用 的解题策略
陈志远 嵊 州市三界 中学,浙江 绍兴 3 25 142
①对学生来说不是常规的, 不能靠简单的模仿来解决;
委”二)
上机是巩固基本知识 , 掌握基本操作的重要一环, 上机 安排得 当, 则事半功倍。否则,5分钟的上机时间一会儿就 4
过去了, 学生提不出问题 , 教师轻轻松松, 但效果很差。教师
必须从这几个方面来提高上机效率。 1 . 合理安排上机时间 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 让学生从学习的第一天开始就
法基础 上进行解题 训练 , 形成解题 技能 , 解题技 能、 将 方法 , 乃
⑧ 具有趣 味和魅 力 , 引起 学 生的思考 和 向学 生提 出智 能
力挑战 ;
至 于经验 在理性层 面上进 行概括 , 便形成 解题 策略 。解 题策 略 一旦形 成 , 就可 对新情 境下 的数学 问题 的解 题途径 作 出总
教师工作量增大, 但上机效果明显提高。 3充分利用教学软件 . 计算机电子教室教学是普遍采用的方法, 它具有很好的
人机对话的功能, 克服了学生多老师少, 学员遇到问题不能 及时解决的弊端: 同时还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 教师可
构建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
构建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不断发展的以操作为主的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课堂的设置往往是以学生操作为主,在计算机显示器的遮掩下,课堂效率不高。
如何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是近几年来一直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个值得信息技术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和谐课堂信息技术课堂作为教学实践的主阵地,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要途径,是师生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文、科学、专业素养如何,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这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构建师生互动双赢的和谐课堂是所有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新课程高度关注的问题。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影响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内驱力,它能使师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行亲密的合作,并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教师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工作特点,使之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奏响学子心灵华美的乐章,已成为教师工作的灵魂,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学习未动,兴趣先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特别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培养学习兴趣则尤其显得重要。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比较,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颖的导入,引人主题,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直接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
教师应该注意经常采用提问的方式,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从学生爱好入手,寄学于玩,学玩结合。
在上机实践中,玩电脑游戏是大部分学生的兴趣之一,把游戏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在设计课堂任务时插入一些游戏的例子也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从以下方面做起:1、不拘泥于传统教法,锐意创新精讲多练。
信息技术课程有自身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拘泥于传统教法,要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团结协作。
自主学习型课堂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
小组协作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一般小组由3—5人组成,各小组按照学生对探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
2、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原则,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新知识,哪些是旧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由于学生在知识背景、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也要因材施教。
对于那些“吃不饱”的学生,教师要介绍各种有用的书籍给他们,并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实践提高。
而对那些“吃不了”的学生要因势利导,及时巩固。
3、正确引导,学以致用,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拓宽知识视野学生要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表达思想以及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学习资源已经成为新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特征。
信息技术课以其独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尤其应该让学生去“学习”去“创造”充分让学生自悟、自得。
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都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以利用教师的权威性主动进行言传身教,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对外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地获取、传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上信息,转而应用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上。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和谐教育之我见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和谐教育之我见摘要: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重视学生技术层次的发展,并不重视信息素养方面的培养,尤其忽略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和谐教育理念的实施意义重大,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初中信息技术和谐教育的实施途径,和大家探讨。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教育过程中,和谐的实质是人的教育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动态发展的机制和状态。
和谐教育既是思想、理论,也是理想、追求。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重视学生技术层次的发展,并不重视信息素养方面的培养,尤其忽略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而“和谐教育”的理念就是要求培养创造性人才,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
所以,和谐教育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无论是从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还是对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或者学生的和谐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和谐教育的目标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诸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坚持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最高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发展中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层次,教育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
和谐教育就是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发展,促进学生个体与群体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生与集体、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二、初中信息技术和谐教育的实施途径1.巧用信息技术的和谐性。
信息技术的和谐性是教材和教师几乎忽略的部分,不仅教材提及很少,而且教师注意和利用得更少!其实,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和谐性。
比如,操作系统上千个模块必须和谐才能正常运行,各种应用程序之间必须和谐才能“和平共处”,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之间必须和谐才能“步调一致”。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
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
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提升。
二是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
也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
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永无止境的,技术的不断创新会给应用提供新的动力和条件,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也会给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课堂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使学习者学习方式便捷化、学习支持个性化,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本质,而且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中国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期间“三通两平台”的核心目标与任务,都是按照应用驱动的基本思路提出的。
除“宽带网络校校通”属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都是从不同侧面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班班通”强调的是数字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深入普遍应用。
他们提出了以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种形式推进“班班通”。
“人人通”就是利用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的网络服务空间与环境,努力使每个学生或教师都可以拥有一个网络上的个人管理平台,逐步实现课内、课外的教学、学习与交流功能。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
[ ] 国兴. 1黄 周南岳. 计算机应 用基 础[ . 京 : M] 北 高等教
育 出版社 ,09 20 .
圳
搞好以外 , 经常 性地开窗通 风 , 保持空气 清新 ; 或在机 房内外放 置绿 色盆栽 ,既可以吸附可能存在 的有毒气 体, 也可 以给电脑房增添活力 与美 观 ; 机房的墙壁上可 以张贴一 些与信 息技术相关的彩画 , , 如 发明第一台计 算机 的资料 图片、 计算机之父冯 ・ 诺依曼的画像等信息 技术 发展 资料 简介 ,把它们张贴在学生随时都可以看
过 程中 , 让学生从厌学 , 不会学 , 到想 学 、 学 、 爱 会学 以
引出注册表 , 找到注册表 中“ 画图程 序” 对应的程序项
msa t x。简 略告诉学生什么是注册表 。 pi. e ne
及会用等态度、 思想和能力方面的转变。 为了提高教学
质量 和效率 ,在以后 的教学工作 中 ,我将继续深入研 究, 总结和积累经验 , 不断完善。
、
优 化 机 房环 境 。 营造 和 谐 课 堂 氛 围
环境 、 如何创建 良好师生关系、 如何构建 自主互动的教
学模 式三方面 阐述 了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打造 和谐 的信
由于近几 年, 随着信 息技术高速发展 , 操作系统对 电脑硬件提出了越来越高 的要求 。很多学校 由于资金 原因, 没办法及 时更 新设 备 , 这种情况 下 , 房的 电 在 机 脑 显得 落后 了 , 开机 慢 , 运行 速度慢 , 操作 系统 落后等
方 的协调与支持 ,我们普通 的信息技术老师 ,以其怨 言, 不如努力从 以下几方面来 优化 机房环境 , 营造信息
技 术和谐的课堂氛围: 1 . 创造文化氛 围, 培养 良好性情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在分享给大家。
首先,信息技术教学要注重实践操作。
只有在真正的实践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和技能,才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安排实验或者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所学的知识。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其次,信息技术教学要注重启发式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培养自主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在教学中倡导启发式教学,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情景,引导他们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此外,信息技术教学要注重项目实践。
信息技术是一门强调实践应用的学科,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能力往往比单纯的理论研究更具有价值。
因此,我在教学中倡导项目实践教学,通过设计一些实际的项目或者课程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通过项目实践,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注重实践操作、启发式教学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我的信息技术教学心得对其他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共同推动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和谐创新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和谐创新新课程的改革,如一缕春风带给教育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而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因为只有和谐民主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才能张扬个性;只有和谐民主的教学,才能唤醒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意识,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
怎样才能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呢?我认为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因为:一、信息技术创设了融洽的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学习,首先要有良好的课堂氛围,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给学生带来好心情、好兴趣。
而信息技术恰恰为学生提供了这一平台,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能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多样,使学习氛围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了兴趣和动机,学生的思维才会得以运行,获取知识、吸取消化知识并加以效验,将其内化,完成知识的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
正如陶行知所说:“创造力量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
”因此,我们不但要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还要在课堂上注重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以便达到和谐创新的目的。
如我在微机课上采用的:1、目标导向,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目标是人奋斗的归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首先要明确目标才能去争取实现目标。
针对小学生这个群体,为了激励其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我们采取了远景目标和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
远景目标--------在小学阶段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中,我先让学生观看我精心制作的一段动画,动画的内容是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至今的计算机发展历程及其涉及到的方面和信息技术在人类未来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畅想。
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后,第一感觉就是对计算机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表示惊讶,这时我再从理论的角度来向学生阐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告诉学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和全人类的使用工具,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迫切性;近景目标--------每节课上课伊始,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在课堂中创设相关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试卷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试卷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具有哪些特点()A 综合性B 实践性C 发展性D 独立性E 创新性F 连续性2、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有哪些()A 信息技术课程B 计算机辅助教育C 计算机基础D 信息技术教学E 计算机远程教育3、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经历那些阶段()A 实验改革阶段B 实验启动阶段C 逐步发展阶段D 快速发展阶段4、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有哪些()A 现代性特点B 复古性特点C 实践性特点D 工具性特点E 应用性特点F 文化性特点5、下面那些属于基本教学法()A 讲授法B 发现教学法C 游戏教学法D 谈话法E 演示法F 模型教学法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是每个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2、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完成()而采用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
3、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意义包括()和实践意义。
4、根据现代教学论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归纳,将教学方法分为两大类:()和基本教学法。
5、讲授法有三种方式,分别是讲述、( )和讲演。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做了怎样的规定?2、请简单说明“练习法”方法、意义与使用应注意哪些问题?3、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原则有哪些?4、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研究的任务主要有哪些?5、信息技术课具有哪些显著学习特点?四、论述题(15分)1、假设你接到了学校的任务,要你和你的学生共同来设计一个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网站,要求设计美观大方,内容丰富实际,有地方特色,简述你将如何发动学生,从哪些方面来着手准备,以及对网站的整体设计构思。
五、根据下面给定的材料,经过你的分析和总结,写出说课稿(40分)制作小板报——图文混排教学设计教学对象分析该课时的学习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四年级开始学习信息技术,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练文字输入、文字排版。
和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追求
和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追求和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追求和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追求(苏州市相城区黄埭中心小学钱春花)摘要:信息技术课已成为必修课,但课堂教学却有些事与愿违:学生上课缺乏兴趣、乱哄哄;许多同学不按老师布置的任务去做,有的干脆直接玩游戏,更有甚者随便对计算机上的文件进行非法的删除、修改,导致系统瘫痪……如何实施和谐教育,已是当前教学的关键。
作为老师我们设计和谐的课堂提问,设计和谐的课堂讨论,使学生在和谐中成长。
关键词:和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
课堂是学校构建和谐教育的主阵地,是反映学校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的晴雨表。
追求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让师生的潜能充分释放,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实现。
因此,研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和谐教育,对于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追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和谐教育呢?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充满活气与生机呢?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和谐的课堂提问。
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
它驾驭着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制约着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是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展示。
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的思维,较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兴趣,逐步养成较强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课堂提问操作不当,学生的思考、回答就会偏离方向,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无所适从,以至于课堂上出现冷场现象。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老师在提问时,就要讲究艺术技巧。
1、改变提问方式,让学生愿说。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通常是老师问学生答。
许多时候,学生往往会出现沉寂与冷漠。
其实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比如:谁能来帮帮老师?谁愿意来做小老师设计一个问题呢?这样,学生就会很乐意地回答。
有一次,我在教学信息技术《插入图片》一课时,便提问:“同学们,学完了这课你想对电脑小博士说些什么呢?”这时,教室里便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举手。
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摘要:为了培养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首先应从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同时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最终达到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主体整合计算机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也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学计算机课程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
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中学信息技术课在这一方面,有着别的学科无法相提并论的优势。
那么,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又怎样实施创造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呢?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但这只是一个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同,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靠相应的过程来保证。
教师的教育质量,主要取决于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活动,因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而且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仅是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一种途径或工具,而且它本身就是目的。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多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而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以使每一种智能发挥到最高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过去那种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全神贯注地听的教学方式改变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着眼点放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上。
学生在电脑前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拘束,兴趣浓厚,这样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积极,自主精神更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比如,在WORD 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我只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去领悟知识的内涵,并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多元的评价。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重要的教育工具。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因此,对信息技术和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等方面探讨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
首先,教学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的基础。
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
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中应转变角色,从“传授者”变为“指导者”。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创造一个积极、丰富的学习环境。
其次,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的关键。
教学设计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结构和创新的方法。
信息技术可以用来支持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创造更多的互动与合作机会。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材料;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远程教学和在线协作,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一些虚拟实验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同时,教学设计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信息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评价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最后,教学实践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
教师可以通过反思和实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逐步提高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程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熟练掌握不同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教学软件,灵活运用它们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适应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和评价信息技术,避免信息技术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教师还应关注信息技术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网络安全指导,保护学生的隐私和个人信息。
总之,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是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推进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要转变,教学设计要注重创新,教学实践要注重方法和技巧的灵活运用。
2024年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总结
2024年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总结近年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2023年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积极探索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下面是我对这一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一、适应技术发展,更新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和应用层出不穷。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时刻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动态,并将这些新知识融入到教学中。
例如,我引入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的技术领域,并通过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
二、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实际操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后,我都设置了一定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实践。
例如,通过编程实验和网站设计等项目,学生可以实际操作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需要多个人合作完成,因此,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项目式教学,加强实践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我采用了项目式教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网站设计过程中,我组织学生制作一个个人网站,并要求他们设计网站的布局、样式和功能。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协作解决技术问题。
项目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是一门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科。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我设计了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创造性的实验和项目,如编写小游戏程序、制作音乐视频等。
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融合创新科技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融合创新科技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融合创新科技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以反思为基础,利用融合创新科技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从反思教学、融合创新科技以及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三个方面来探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法。
一、反思教学反思教学是指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反思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1. 学生个人学习反思: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完成信息技术作业后,写下自己对学习过程的感受和思考。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还能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创造力。
2. 小组合作反思:教师可以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和经验。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教师反思教学: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找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融合创新科技融合创新科技是指将新的科技手段与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合创新科技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来呈现信息技术的知识点和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将网络资源作为补充材料,让学生自主搜索和学习。
通过使用搜索引擎和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拓宽信息技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3. 应用创新科技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各种创新科技工具,如编程软件、虚拟现实技术等,来进行信息技术的实践和创新。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二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总结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初二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总结挖掘学生创新潜能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二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些方法和策略,可以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以下是我对这些方法的总结和思考。
首先,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提供一个积极、开放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通过鼓励学生思考,他们将更加独立地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进而发现并发展出自己的创新思维。
其次,探索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初二信息技术课堂上,我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索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
我提供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仅可以学习到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协作学习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任务。
通过合作,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另外,创新性的评价方式也可以帮助学生发掘和发展他们的创新潜能。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尝试使用项目制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和实施项目。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评价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总结起来,初二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挖掘学生创新潜能需要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采用探索式学习和协作学习方式,以及使用创新性的评价方式。
通过这些方法和策略,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具,它能够为学生打开创新的大门,引导他们探索未知、解决问题,并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培养创造力与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教学总结培养创造力与合作精神信息技术教学总结培养创造力与合作精神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提供了丰富的机会。
本文将总结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一、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其他电子设备为媒介,结合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在线学习和远程教育等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加灵活和富有趣味性。
二、培养创造力1.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在线学习平台、专业软件等。
学生可以通过探索和利用这些资源,发掘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激发创新思维。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在线学习资源和辅助工具,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编程时,学生可以通过编写小程序来实践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供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室的壁垒,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
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合作,并分享自己的创意与见解。
这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宽他们的视野。
三、培养合作精神1. 进行协作项目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进行协作项目的机会。
通过线上协作工具,学生可以共同参与到一个项目中,分享资源、交流观点、解决问题。
这种协作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商能力。
2. 进行虚拟实践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室环境中解放出来。
通过虚拟实验室、虚拟实景等技术手段,学生可以进行更加真实的实践体验。
在虚拟实践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协调各自的任务,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它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
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不仅仅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资源,还促进了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如何促进学科教学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
一、信息技术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网络课程、在线图书、教育应用软件等。
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获取到海量的学习材料,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二、信息技术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而信息技术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例如,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互动学习,例如使用在线讨论平台、协作编辑工具等,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三、信息技术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学生在信息时代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接触到了大量的信息,如何获取、评估、利用这些信息成为他们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学生需要学会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整合这些信息,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
这些信息素养的培养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信息技术提供了创新的实践平台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实践平台,例如编程教育、虚拟实验室等。
学生可以通过编程设计自己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虚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这些实践平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初二信息技术教学探索与创新总结
初二信息技术教学探索与创新总结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开始积极探索和创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初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生接触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阶段,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总结初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创新经验,旨在提供给教师们一些借鉴和思考的方向。
一、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信息技术教学需要紧密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在探索与创新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例如,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也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需要探索和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一些项目或任务;引入游戏化学习的概念,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等。
三、拓展课程内容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教学内容也应广泛涵盖各个领域。
在初二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拓展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发展。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整理;在数学课上,可以设计一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等。
四、注重实践与实践环节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巩固知识和技能。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
例如,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加入实际操作的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参与一些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或项目实践,提供实践的机会等。
五、积极借助信息技术资源信息技术的教学创新,离不开优质的教学资源的支撑。
我们应积极地借助信息技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浅谈创建信息技术和谐课堂的几点做法论文
浅谈创建信息技术和谐课堂的几点做法论文浅谈创建信息技术和谐课堂的几点做法论文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是近几年来一直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如何在课堂中达到和谐高效、提高课堂效率也是自己一直在探索研究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在初一信息技术教学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个值得信息技术教师思考的问题。
通过几年来的初一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自己有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体会,一起与同行们探讨一下。
1.从自己做起,更新观念,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扮演着知识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有特有的权威性,和自己的中心位置,学生要围着教师团团转。
而当今社会,处在信息时代,市场经济时期,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来源很多,甚至多于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放下姿态,真正地提高认识,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率。
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充分地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而,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启发者、导学助学者、评价激励者。
1.1设计启发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精心地准备好每节课,注意挖掘教学中的重难点,并做好课堂设计。
比如:在讲“word的表格”制作中,我就是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值日表、课程表”来进行导入环节,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而有用,然后,就会很自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做好每一步学习任务。
在“搜索信息”一节中,以帮助同学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体会中“学为所用”和“助人为乐”的乐趣,可以在这样的喜悦中很好地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
1.2导学助学者;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
在每节课的学习任务的设计中,都精心准备了跟本节内容紧密相关的“帮助”内容,以“助你学”、“伴你学”等的样式出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可以找到解决困难的钥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教学在“沉潜”与“创生”中追求和谐——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摘要: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我们在不断学习新课程在课程改革的理念,本文从如何关注学生主体性方面着手,探讨了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育是一门技巧性的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的艺术。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新课程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激发学生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针对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新的教学要求,我们如何运用现代教育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做哪些具体的改变呢?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一) “灌填”的流程转为自主“思考”1.转变教学观念,“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信息技术强调“参与并享受越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学生的权利”,学生才是教学活动活动的主人。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学生,变“教”为“导”。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改革教学方法,“教”为“学”服务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
学生可以运用这些发放独立地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提高素质。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习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思考新课程改革对比以往的教学,我觉得现在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地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激励学生思考,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老师上课时不可能一一填鸭式的告诉学生该软件有哪些功能,实现一些什么效果。
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应该让学生的更多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鼓励学生去做一些新的尝试。
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与自己的判断、体验、创造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他自己真正掌握的东西。
(二)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学会学习1.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word制作表格教学时,我主要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启发并引导学生完成各项预设任务。
从开始带领学生认识表格的组成结构,给学生明确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通过探索实践,自主学习基本的表格设计方法。
2.任务难度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任务难易度设置在“跳一跳,够得着”的水平线为佳。
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问题,要难易适当,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使之既感到亲切可信,但又讲不出个所以然来,由于好奇心驱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兴趣,学生的思维也就被调动起来,这样的导入便将教学引入了学生急于探索答案的兴趣盎然的境界中,使其很快进入“角色”,集中精神,积极思维,听课时自然也就“声声入耳”。
例如在表格的制作却有一定的跳跃性和难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观察,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表格应用为例,加深学生对表格作用的印象,明确使用表格的优势,进而激发学生对制作表格的兴趣。
对于表格的制作,学生有着强烈的动手创作欲望,而对于制作的具体步骤,教材上有清楚的说明,也比较浅显易懂,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自己置身学生当中。
这样做可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使其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巧妙地导入新课,一举两得,事半而功倍。
3.教师适时表扬,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教师要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例如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如何插入表格、输入文字、调整行高列宽及单元格大小等知识点后,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让学生再现自学收获,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说,并且能有与众不同的方法。
教师适时表扬与鼓励,更能激发学生在电脑操作中探索更多的操作及途径,达到熟练、全面地运用电脑操作技术。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的主导性也非常重要,离开教师目标明确的引导,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就容易失去方向,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一)开展小组竞赛,鼓励互助学习1.开展小组竞赛,助推“小班化”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的基本学情,每班分为十个小组,每组成员若干名,采用“积星”制。
小组人员分工及分工标准: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不同进行不同的分工。
善于组织活动的学生为组长;善于记录的学生为记录员;善于表达的学生为中心发言人。
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定期轮换主发言人,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在主发言人表达之后,如有遗漏,中心发言人可以补充。
教师根据小组的各类学习、竞赛活动分别设置不同的星级,并且鼓励小组成员通过竞赛、挑战等形式进行比学赶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团队作用,不断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培养锻炼学生的竞争能力,提高优秀同学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互相帮助的意识,彰显小班化教学中小组学习的有效性,以通过开展各项竞争活动的形式,展示学生的风采,感受学习的快乐。
活动的开展,在班级里营造了“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带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2. 互助学习小组,推动达标竞赛活动计算机课作为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参次不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做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
对于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强的课程来说,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得不到你的帮助而影响学习。
开展小组学习小组竞赛,鼓励小组同学互助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合作学习小组,把握师生“定位”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推动性,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是全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掌控者;是组内研讨的参与者;是小组研讨的引导者。
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1.小组合作学习,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存在学习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使各小组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合理搭配,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
在学习任务下达后,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学习,强化学生责任感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合作性科学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小组合作学习,营造轻松学习环境宽松的教学时空,到位的师生角色,使课堂充满了情趣、机智、创新,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式,它给学生以最大的想象空间、创造空间和自我发展空间,对促进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益,有着积极的意义。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适当改进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习教学过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在评价方式与方法上采用多种手段以达到学。
让评价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学生将自我评价当成是一种知识的沉淀反思,将他人的评价当成是对自己的肯定意见成为下一步的方向。
(一)提倡学生自评、互评法,创造师生平等学习氛围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评价,教师似乎有着绝对的权威,学生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表达。
教师要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用协商、鼓励的口吻引导他们进行自评、互评。
1.学生自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自评其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进取作用,鼓励学生成功展示自我,以提高学生健康意识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给学生制定自我评价标准,学生自评以学生自己的自我认知为主要依据,说出自己对学习的学习心得,表达自己的感悟,找出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并提出自身前进的方向。
增强自我效能感。
2.学生互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通过互评(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的桥梁,双方产生的接纳与共鸣程度,决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好坏。
如果不能正确地评价别人,那么,对自己的评价要么高,要么低,使自己不能很好的融入学习集体,时间一长就会形成孤僻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增强。
学生通过互评让学生了解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及时改进。
动员学生进行评价,这是教学新的效能增长点。
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也只有学生全员参与的生生、组间、师生评价才能是即时的客观的评价,是真正的过程评价,才符合新课程实施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