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 学习总结 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18张)

合集下载

2019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课件人民版必修2

2019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课件人民版必修2

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
典例分析 当时我国
(2018· 课标全国Ⅰ,31)如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
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
解题规范
答案
历时漫画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综合比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土改后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
1.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土地和生
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后者以生产
资料的农民私有制为基础,农民享有所有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前者土地由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
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后者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的一
题型特点
题干中一般是给出一幅或数幅漫画,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创设新情境、
新问题,然后题干以简单的文字提出问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做出恰当
的选择。
解题技巧 “一析”“二联”“三解” (1)“ 一析 ” 是指剖析漫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观察漫画中 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弄清漫画是褒还是贬,这对于选择有导 向作用。同时透过漫画中的提示性语言和漫画的标题领会寓意。考生 要通过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漫画中的人、物与文字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就 事论事,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和中心。
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
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
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总结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了解“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⑴优先发展重工业。

⑵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社建与社改造并举)。

3、重心:东北地区4、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5、成就:超额完成。

工业建设方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理解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组织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①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②政策:和平赎买(创举)(3)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4)意义: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易混(错)警示】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三)了解中共八大(1)背景:随着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2)时间:1956年秋(3)主要内容:①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四)了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1)时间:1958年(2)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3)表现: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农业上以粮为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业上以钢为纲,大炼钢铁。

高中历史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民版 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民版 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标要求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开发区、开办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专题概述建国初期,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本专题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主要介绍社会建设的头二十多年中,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由于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加之后来“左”倾错误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困难,但仍在曲折中前进。

第二部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主要介绍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后,改革的重点转入城市。

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打开了一个窗口。

第三部分,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主要介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进行到一个关键时期。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从理论上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将市场经济的机制引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强调解决好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两大课题。

【重点推荐】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精品设计)

【重点推荐】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精品设计)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1.含义: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即是改革这些体系和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2.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4.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习总结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习总结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习总结一、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第一次:土地改革(1)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2)核心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第二次:农业合作化(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第三次:人民公社化运动(1)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3)结果: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2)核心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3)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③主观上,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2019秋高中历史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 人民版必修2

2019秋高中历史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 人民版必修2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1)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主题时空线索串联]
[自我校对]
A.三大改造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多层次
[主题发展历程纵览]
一、曲折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时期
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
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1)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改革开放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过程: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案含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案含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案含答案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习目标]一、历史性的跨越1.邓小平南方谈话(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内容①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②改革胆略: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③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调节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⑤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⑥发展才是硬道理。

(3)意义: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1)时间:1992年10月。

(2)内容①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3)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时间:1993年11月。

(2)内容: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①目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③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3)意义①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②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2.中共十五大(1)时间:1997年9月。

(2)内容①指导思想: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公有制地位: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④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⑤非公有制地位: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高中历史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 人民版必修2

2020高中历史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专题
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主题时空线索串联]
[自我校对]
A.三大改造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多层次
[主题发展历程纵览]
一、曲折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时期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
底) 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
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
(1)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2)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
(1)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1)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必修2(3)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必修2(3)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劳------------------------------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究专题学习总结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1. 1949~ 1956 年,过渡期间。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 1952 年末,公民经济获得恢复和发展。

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为了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1953 年,中共提出过渡期间的总路线,依据总路线的精神,拟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

(2)特色:中国借鉴苏联的经验,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重申办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成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3)举措: 1953 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结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生产资料全部制的深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获得决定性胜金戈铁制卷-------------------------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劳------------------------------利,进而基本上确定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1956~ 1966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间。

(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达成后,我国确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但还没有认识到我国仍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

在这类状况下,中共开始了困难的探究。

(2)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究中波折行进,有正确的探究,也有重要的失误。

(3)举措:正确的探究包含中共八大, 20 世纪 60 年月对公民经济的调整;错误的探究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4)结果:因为“左”倾错误的发展,我国在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遇到严重挫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含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含答案
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4.“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
(1)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2)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二、强国之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时期
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①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1)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1)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课件: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课件: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总结提升三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主题要点
研习考题考法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 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2)核心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 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 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3)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主题要点
研习考题考法
【典例1】 (2013·江苏高考)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 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主题要点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主题要点
研习考题考法
【变式训练1】 经济统计数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观察下 面柱状图,指出该地区经贸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建立 B.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浦东进一步开发开放的推动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主题要点
研习考题考法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主题要点
研习考题考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被提上日程。其主要表现为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 国的 全面开放,中国市场更加透明、规范。其主要特点是资 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 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

【文库精品】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

【文库精品】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1.含义: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即是改革这些体系和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2.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4.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必修2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必修2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必修2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1.含义: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即是改革这些体系和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2.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4.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20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备2

2020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备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1.含义: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即是改革这些体系和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2.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4.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人民版必修2 4

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人民版必修2 4
①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②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有企业改革
①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
②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过程
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主题时空线索串联]
[自我校对]
A.三大改造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多层次
[主题发展历程纵览]
一、曲折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时期
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
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研究性学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研究性学习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性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1.提出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活之本,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为此,中国共产党在新某某主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极为重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那么,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和调整?每一次变革和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怎样?2.目标确定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和我们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三个纬度确定以下的探究学习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和调整的主要步骤,明确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和调整的大致经过。

(2)学会运用图书馆和网络搜集历史资料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培养对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3)认识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和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3.资料搜集鉴于我们要探究的问题距今时间短暂,资料极为丰富,搜集难度不大,可以采取阅读书籍、浏览、请教师长等方式,尽量拥有充足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理;此外,还应当特别注意口碑资料的采集和分析。

一般而言,主要的文本资料和图像资料应包括:(1)文本资料:《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再生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前后后》《中华人民某某国经济史》《五十年国事概要·经济卷》《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经济体制改革报告》等。

(2)图像资料:“土改中农民领取的土地房产所有证”“某某维吾尔族农民积极入社”“《人民日报》报道各地大放农业高产‘卫星’”“某某宁乡县某人民公社成立大会”“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等。

4.分析论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个步骤。

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高效整合课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高效整合课件人民版必修2

历史 必修2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纵横·全方位通览
专题归纳·多视角解读
专题检测·大通关演练
3.理论依据 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及对市场经济的科学论断等极大地解放 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4.改革成果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经济保持 了稳定高速的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 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就。
知识纵横பைடு நூலகம்全方位通览
专题归纳·多视角解读
专题检测·大通关演练
历史 必修2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纵横·全方位通览
专题归纳·多视角解读
专题检测·大通关演练
专题归纳·多视角解读
历史 必修2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纵横·全方位通览
专题归纳·多视角解读
专题检测·大通关演练
我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历史 必修2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纵横·全方位通览
专题归纳·多视角解读
专题检测·大通关演练
3.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 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 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 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则及
方向发展
必须实事求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
认识
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三、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项目
第一次(建国初到 第二次(中共十一届三中 第三次(20世纪90年
1956年)
全会后)
代以来)
建国初到1956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从建立以社会主义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生活显著提高,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新中国成立初 1953年起的农 1958年的人民 1978年后的家庭 期的土地改革 业合作化运动 公社化运动 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些领导人主 观地认为农业 封建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难以 合作化的规模 主要原因 严重阻碍着生 满足国民经济 越大,公有化 产力的发展 发展的需要 程度越高,就 越能促进生产 的发展
(3)措施:正确的探索包括中共八大、20世纪60年代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错误的探索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4)结果: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 遭到严重挫折。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顶 住了国际反华势力的压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巨大困 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爆发的 “ 文化大革命 ”,很快波及到经济领域,许多行之有效 的措施被废除,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1971年、 1975年,周恩来、 邓小平分别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民经济有所好转。
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3)措施: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开始了对农业、手工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结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
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基本上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尚未认识 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在 这种情况下,中共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2)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有正确的探索,也有重大的 失误。
党中央正确总结
了合作化和公社
化的经验教训,
做出了实行经济
体制改革的伟大
决策
在坚持土地公
废除封建地主 土地等主要生产 提高公有 有制的前提下, 核心内容
土地所有制, 资料由私有制变 化程度, 改变经营管理
实行农民土地 为公有制,并实 扩大公有 方式,实行分所有制行集体经营化规模户经营、自负
盈亏
解放了农
村生产力,
1956年底基本完成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我国农村建立 了社会主义制度, 有利于农业生产力 的发展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
严重挫伤 的积极性,解放了
为农业生
结果 产的发展
了生产者 农村生产力,推动
的积极性,了农业的发展。农
和国家工
业化开辟
“左”倾 村改革向着商品化、
错误泛滥 专业化和社会化的
了道路
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
核心
内容
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 济,调整产业结构, 把企业推向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改变企业经营管理 市场 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 方式,实行政企分 速度 开等 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使经济出现 济、发展工业曾起过积 解放了生产力,工 了前所未有 极作用,但其严重的弊 业得到发展,成就 的活跃局面 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举世瞩目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
表现 的多种经济成分并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 济体制转变,由粗
存的经济,向高度 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 放式经营向集约式
集中统一管理的计 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 经营转变
划经济体制转变 调节为辅的经济
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 中共缺乏经济 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 党中央在认识国情 建设经验,又 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 和总结社会主义建 原因 急于完成工业 吸取了“文革”的教训,设经验教训的基础 化,照搬苏联 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 上,决定加快经济 模式 定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体制改革 实行对外开放
专题学习总结
栏目 索引
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 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
客观·简明·了然 横向·纵向·竖向
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
真题·案例·技巧
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
客观·简明·了然
返回
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 重点难点探究
横向·纵向·竖向 理解·深化·探究
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1.1949~1956年,过渡时期。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过三年 的努力,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 础上,为了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根据总路线的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有计划 的经济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 (2)特点:中国借鉴苏联的经验,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强调处理 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背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特点: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3)措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4)结果: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
解题规范答案
图片类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题型解读
(1)从图画外在形式看,一般分为三种:
①图片类:包括人物图、文物(遗迹、遗址、遗物)图、艺术画、图书刊
物、生产工具、历史照片、宣传标语、票据、证件等。
②漫画类:主要是反映时代特征的漫画或具有讽刺性寓意的漫画。
返回
结果
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
真题·案例·技巧
典例分析
(2016· 江苏单科 , 13) 右图是我国
“ 一五” 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 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