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静止

合集下载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2.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平常说某物体静止,是指它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实际上这个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也在运动(因为一切物体都存运动),所以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存的.3.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总之,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回答,说这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是毫无意义的。

二、对相对性的理解:①我们说运动是绝对的,这里的“运动”是一个广义概念,而说运动是相对的,是指对机械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②相对静止。

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

例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

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在改变和怎样改变。

其具体步骤是:①选定一个参照物;②观察比较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置有无变化以及怎样变化;③作出判断结论,若发生了位置变化的,则说明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在运动;若没有位置变化的,则说明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足静止的。

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态一般是不同的,例1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大楼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竖直上升的过程中,可透过玻璃欣赏到楼外美丽的城市景色。

分析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B.以电悌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C.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解析: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所以A 错;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所以B对;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运动的,所以C错;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运动的,所以D错答案:B。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中的高频考点。

不仅要厘清运动与静止的含义,还要理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首先,用表格的方式给大家梳理一下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考点。

然后,总结一些相关的考察方式。

最后,结合真题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一、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考点清单先从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和特征阐述二者的区别,再引出的二者的联系。

然后,从割裂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角度,归纳两种错误的倾向。

二、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方式根据以往事业单位的真题,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方式一共有四种:1.直接考察运动与静止的特征或者辩证关系。

考察最多的就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只是空间位置和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稳定和平衡的状态,但并不是说处在静止状态的事物就不运动了。

2.结合古代诗词或名言考察运动的绝对性,即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能变桑田。

”就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

3.结合古代诗词或名言考察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比如,“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就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此外,“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也是能够体现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经典名句。

4.从反面来考察割裂运动与静止的两种倾向。

一方面,考察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

比如,刻舟求剑的故事很明显体现形而上学,即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此外,“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也体现了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考察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比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就体现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真题回顾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静止是()A.运动的普遍状态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衡量尺度D.运动的存在方式答案:C。

解析:从“舟行洲不行”和“鸽飞阁不飞”中的关键词“行”和“不行”,还有“飞”和“不飞”就可以从表面看出动和静的辩证统一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与静止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运动是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和流动,而静止则是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停留和不变。

首先,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任何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参照物来说的。

同样,静止也是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参照物来说的。

例如,一个汽车在道路上匀速行驶,相对于道路和地面来说是运动的,但相对于车内的乘客来说是静止的。

其次,运动和静止互为存在的条件。

如果不存在静止,就无法感知运动的存在;反之,如果不存在运动,也无法感知静止的存在。

只有在对比中,我们才能对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有所认识。

第三,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转化的。

物体往往处于一种状态,可以通过外力的作用而从静止转变为运动,也可以通过摩擦力等阻力的作用而从运动转变为静止。

这种相互转化是物体受力和作用的结果。

最后,运动和静止相互交织、相互依存。

运动中有静止的因素,静止中也有运动的因素。

例如,一个人在跑步时,身体各部分都在运动,但内部的细胞、分子仍处于静止状态。

综上所述,运动与静止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它们是相对的、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互转化的、相互交织的关系。

理解和认识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运动与静止课件

运动与静止课件

运动与静止课件运动与静止课件运动与静止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物理学中,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位置上发生变化的过程,而静止则是指物体在空间位置上没有发生变化的状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运动与静止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运动的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位置上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我们通常用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而加速度则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

通过这些概念,我们可以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精确的描述和分析。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运动的现象。

比如,当我们乘坐公交车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车辆的运动状态。

当车辆加速时,我们会感到身体向前倾斜;而当车辆减速或停下时,我们会感到身体向后倾斜。

这些现象都是运动的表现,通过对运动状态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运动的本质。

二、静止的概念静止是指物体在空间位置上没有发生变化的状态。

当物体的位置不发生改变时,我们可以说它处于静止状态。

在物理学中,静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即速度为零的运动状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静止的现象。

比如,当我们站在原地不动时,我们的身体处于静止状态。

当我们看着窗外的风景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周围的物体在静止状态下。

通过对静止状态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

三、运动与静止的应用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们在交通运输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车辆的速度和加速度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车辆的运动状态,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其次,运动与静止的概念也在体育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运动员的速度和加速度进行测量和分析,我们可以评估他们的运动能力,并提供针对性的训练建议。

此外,运动与静止的概念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体育比赛中的战术和技术。

最后,运动与静止的概念还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运动与静止原理

运动与静止原理

运动与静止原理
运动与静止原理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物体在运动和静止状态下的特征和规律。

根据运动与静止原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首先,运动与静止原理告诉我们,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则没有外力作用于物体,或者所有外力的合力为零。

这意味着物体在静止时,不会自发产生运动,并且会始终保持不动,直到有外力作用。

其次,运动与静止原理指出,如果物体处于运动状态,则必然存在一个或多个外力作用于物体,使其发生运动。

这些外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或者两者同时改变。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这意味着有更大力量作用于物体上时,物体的加速度将更大。

运动与静止原理还可以通过惯性的概念来解释。

惯性是物体保持其原有状态的倾向,即静止物体保持静止,运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这是因为物体具有质量,惯性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

总而言之,运动与静止原理是物理学中应用广泛的基本原理,它描述了物体在运动和静止状态下的行为规律。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当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的运动变化情况。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物理学、天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所探讨的主题。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阐述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是由运动的定义决定的。

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或者物体的状态发生了改变。

例如,地球自转、公转,河水流动,人的呼吸等都是运动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运动是绝对的,不存在无运动的物质。

而静止则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而言,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或者状态没有发生变化。

例如,我们站在地球上感觉自己是静止的,但实际上我们在随着地球自转、公转。

因此,静止是相对的,它依赖于参照系的选择。

二、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运动与静止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一方面,运动中包含着静止,没有静止就没有运动。

例如,我们在跑步时,身体中的各个部位都处于不同的位置,这是运动的表现。

但是,我们的身体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形态和姿势,这是静止的表现。

另一方面,静止中也包含着运动。

例如,一座山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着自己的形状和高度,这是静止的表现。

但是,它也在不断地受到地球引力等作用的影响,这是运动的表现。

三、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由于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概念,因此它们在不同的参照系下会有不同的表现。

例如,在地球上我们感觉自己是静止的,但是在太空中看地球,它是在不停地自转、公转的。

又如,在水中游泳时,我们感觉自己是运动的,但是相对于水中的其他物体来说我们是相对静止的。

这说明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它们取决于我们选择的参照系。

四、运动与静止的转化运动和静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一定条件下,静止的事物可以转化为运动的事物,反之亦然。

例如,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就是固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水汽化成水蒸气的过程就是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相应的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发生了改变。

此外,当两个具有质量的物体进行相对运动时,它们之间的引力会因为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

5、运动与静止

5、运动与静止

5、运动与静止(1)经典力学前对于运动与静止的认识中国古代的墨子把运动称为“行”、“动”,把静止称为“守”、“止”。

“行修以久,说在先后”。

“行者。

行者必先近而后远。

远近,修也。

先后,久也”。

“动,域徙也”。

“止,以久也。

无久不止。

”“守,说在长守久。

”“长守,徙而有处,守。

”意思是说,运动就是行者(物)在时间(久)与空间(长)中行动、迁徙;静止就是在“长、处”中守候时间(久)。

值得注意的是,墨子已经研究了匀速运动状态,把它称为“长守”,认为它是一种“徙而有处”的守。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给运动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运动就是能够动作者和能够承受者作为它们自身的实现”(《物理学》)。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把“能够承受者”看成是运动物体,把“能够动作者”看成是“推动者”,推动者是物体运动的根本原因。

亚里士多德还最先提出了“第一推动”的命题:“既然运动应该是永恒的、不会中断的,那么就必定存在着某个永恒的最初造成运动的东西。

并且不论是一个还是多个,这个最初运动者都是不能被运动的”(《物理学》)。

也就是说,这个第一推动者自己是静止的,只有它静止着,才能推动别者运动。

当然,中国早期的“相对论”者------------庄子也有过“飞鸟不动”的怪论;从手法上看,他同芝诺都是在运动空间的“无限可分”上做文章,而与他们的手法不太相同的却是中国的僧肇。

僧肇(公元384~414)生活在魏晋玄学盛行的时代,他写了一篇《物不迁论》,用否定时间连续性的方法来否定运动的存在。

“今若至古,古应有今。

古若至今,今应有古。

今而无古,以知不来。

古而无今,以知不去。

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住于一事,有何物而可去来?……求向(过去)物与向,于向未尝无。

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

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

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

复而求今,今亦不往。

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

……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

”(2)经典力学对于运动与静止的认识伽利略说:“我的目的是要阐明一门崭新的科学,它研究的却是非常古老的课题。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并不否认静止。

它指出静止是从一定的关系上考察运动时,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统一。

没有绝对的运动就无所谓相对的静止。

另一方面,没有相对的静止就不可能确定究竟什么东西在运动以及它以什么形式运动,因此也不可能有绝对的运动。

这种关系也表现在运动的非间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上。

即使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也是非间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

运动着的物体所经过的路程是非间断的,这在数学上表现为连续曲线上没有"相邻"的两点,任意两点之间都存在着无数多的点,然而路程上的每一个点又是间断的,即是某一个点而不是另一个点。

复杂的运动也是这样,运动在任何时刻都不会停息,这是它的非间断性;然而永不停息的运动又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各个特殊的运动形式之中,这又是它的间断性。

运动的非间断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运动的间断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只有非间断性而无间断性,或者只有间断性而无非间断性,都不可能有现实的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反对。

运动与静止

运动与静止

运动与静止(1)经典力学前对于运动与静止的认识中国古代的墨子把运动称为“行”、“动”,把静止称为“守”、“止”.“行修以久,说在先后”.“行者.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动,域徙也”.“止,以久也.无久不止.”“守,说在长守久.”“长守,徙而有处,守.”意思是说,运动就是行者(物)在时间(久)与空间(长)中行动、迁徙;静止就是在“长、处”中守候时间(久).值得注意的是,墨子已经研究了匀速运动状态,把它称为“长守”,认为它是一种“徙而有处”的守.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给运动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运动就是能够动作者和能够承受者作为它们自身的实现”(《物理学》).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把“能够承受者”看成是运动物体,把“能够动作者”看成是“推动者”,推动者是物体运动的根本原因.亚里士多德还最先提出了“第一推动”的命题:“既然运动应该是永恒的、不会中断的,那么就必定存在着某个永恒的最初造成运动的东西.并且不论是一个还是多个,这个最初运动者都是不能被运动的”(《物理学》).也就是说,这个第一推动者自己是静止的,只有它静止着,才能推动别者运动.当然,中国早期的“相对论”者------------庄子也有过“飞鸟不动”的怪论;从手法上看,他同芝诺都是在运动空间的“无限可分”上做文章,而与他们的手法不太相同的却是中国的僧肇.僧肇(公元384~414)生活在魏晋玄学盛行的时代,他写了一篇《物不迁论》,用否定时间连续性的方法来否定运动的存在.“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住于一事,有何物而可去来?……求向(过去)物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2)经典力学对于运动与静止的认识伽利略说:“我的目的是要阐明一门崭新的科学,它研究的却是非常古老的课题.也许,在自然界中最古老的课题莫过于运动了;例如,观察到下落重物的自然运动是连续加速的.”“把你和朋友关在一条大船下的主舱里,让你们带着几只苍蝇、蝴蝶和其他小飞虫,舱内放一只大水碗,其中有几条鱼,然后挂上一个水瓶,让水一滴一滴地滴到下面的一个宽口罐里,船停着不动时,你留神观察,小虫都以等速向舱内各方向飞行;鱼向各个方向随便游动;水滴滴进下面的罐中,你把任何东西扔给你的朋友时,只要距离相等,向这一方向不必比另一方向施更多的力.当船以任何速度前进,只要是匀速的,你将发现,上述观察的现象依旧,你无法用任何现象判定船是运动还是不动……”【1】运动与静止是物理学永恒的话题,运动是时间的本性,静止是空间的本性.运动和静止是无限与有限、空间与时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一切事物相互规定之统一效应的展现.恩格斯的运动观:“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静止中找到它的度量”.静止是相对的,是指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相对稳定和平衡状态,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不能正确认识静止,也就不能客观的研究运动.物理意义上讲,度量运动必须先定义静止,即选取参照物的准则是什么?运动的直观可定义为“物体静止的内外涵合表象的相互转换”;运动的分析可定义为“物体静止的内外涵合表象的转换速度”. 谈运动必须谈静止,与运动的直观和分析相对应,静止的直观可定义为“物体运动的内外表象的相互涵合”,静止的分析可定义为“物体运动的内外转换表象的速度停位”.这里所谈的运动和静止的“内外表象”,意指运动和静止事物的两层性: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外动内静、内动外静,动与静相互依存,相互转换.这里对运动、静止的直观和分析所作的定义,是从物体层次表象和物体变化表象来进行的.物体是物理感知和分析的对象.运动总是某“物体”的运动,静止也总是某“物体”的静止.物体首先要获得“运动”和“静止”这样的抽象直观和分析形式才能进入命题领域.在物理学对物体的实际分析中,运动和静止已用自己的抽象形式取代了“物体”,或换句话说,物理学眼中的客观事物或物体,就是“运动和静止”的图象.如同数学用抽象的符替代客观事物对象和秩序一样,物理学把客观事物或物体抽象成“静止和运动”,以建立自己的对象世界.相对于静止的运动(物体躲在后面),是物理学的逻辑起点.这一点是必须认清的.不然,我们就难以理解物理学为什么仅仅通过对“运动”的描述,就可以获得“物体”各个方面的物理学认知,并创造它的奇迹.反过来,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物理学如何利用数学秩序把“物体”隐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中进行描述并最终说明物体自身的全部奥妙.物理学只有获得物体对象的“运动与静止”的抽象后,才能获得它的数学抽象.物理学的奇迹就发生在运动与静止的数学关系中.运动与静止在本质上是同体的、多层的、对称的、平衡的、同权的.这种本质反映在物体表象上就是涵合与转换的对立统一.我们通过物体的表象抽象出运动与静止的形式,并以这种形式界定物体本质的表象反映,来说明对物体本质的“切入”程度.这种切入的程度愈深,说明我们对物体表象的本质认识愈深.参考文献:【1】Galileo ,<<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1632年。

物体静止和运动的判断

物体静止和运动的判断

物体静止和运动的判断物体的静止和运动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对于根据物体的状态进行判断,人们通常通过观察物体的位置变化和参照物的运动来进行判断。

下面将分别从物体静止和物体运动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物体静止的判断物体的静止指的是物体在空间位置上相对固定不动的状态。

要判断物体是否处于静止,我们可以依据以下两个条件:1. 观察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观察物体的位置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那么我们可以判断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例如,如果一杯水放在桌子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我们观察到水杯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可以认定水杯处于静止状态。

2. 参照物的运动状态:如果我们观察到物体相对于某个参照物没有产生位移,那么可以判断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参照物是指在观察物体位置变化时的一个参考对象,例如地面、墙壁等。

通过观察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判断物体是否静止。

二、物体运动的判断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位置上发生改变的状态。

要判断物体是否处于运动状态,我们可以根据以下条件进行判断:1. 观察物体的位置变化:如果我们观察到物体的位置在一段时间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可以判断物体处于运动状态。

例如,如果我们观察到一个汽车在路上行驶了一段距离,那么可以认定该汽车处于运动状态。

2. 观察物体的速度:物体的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位移的距离。

如果我们观察到物体的位置变化快速且连续,那么可以推断物体处于运动状态。

例如,如果我们观察到一个运动员在跑道上以一定的速度奔跑,那么可以判断该运动员处于运动状态。

总结:在物理学中,要判断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位置变化和参照物的运动状态来进行判断。

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固定不动,则判断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反之,如果物体的位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则判断物体处于运动状态。

同时,通过观察物体的速度和连续性,也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处于运动状态。

物体静止和运动的判断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

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静止和运动的概念静止和运动是物体在时间上的两种不同状态。

在物理学中,静止指的是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不发生位置改变的状态,而运动指的是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改变的状态。

首先,静止是相对的。

一个物体只有相对于某个参考系才能确定是否处于静止状态。

例如,一个人站在相对静止的地面上,对于地面来说是静止的,但对于其他地面外的参考系来说是运动的。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使得地面上的物体相对于宇宙中心是在运动的。

另外,静止也可以用来描述物体在运动中的某个瞬间。

当一个物体的速度达到零时,可以认为它在那一瞬间静止了。

这种情况下,物体的位置不再改变,直到下一时刻。

运动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改变的状态。

物体的运动可以是直线运动,也可以是曲线运动,还可以是旋转运动等等。

物体的运动可以通过测量其位置随着时间的变化来描述。

在物理学中,我们通常使用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速度是位置的变化率,而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

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匀速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移动相同的距离,速度保持不变。

例如,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每秒钟在相同的道路上行驶相同的距离,速度保持不变。

变速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移动不同的距离,速度不断改变。

例如,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后速度逐渐增加,则为变速运动。

物体的运动可以根据其加速度的符号进一步分类。

如果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相同,则为正加速度运动;如果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相反,则为负加速度运动。

正加速度运动表示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增加,而负加速度运动表示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减小。

总结起来,静止指的是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没有位置改变的状态,而运动指的是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改变的状态。

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匀速运动或是变速运动,加速度的符号可以进一步分为正加速度和负加速度运动。

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通过测量其位置随时间的改变来描述,也可以通过测量其速度和加速度来分析。

1.运动与静止

1.运动与静止

1. 运动与静止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2. 时间与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3. 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定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4. 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定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5. 本质与现象概念: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关系:一方面,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

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另一方面,本质与现象又6. 原因与结果概念: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和静止是哲学上的经典问题,其辩证关系原理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其原理展开讨论,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运动和静止的概念1. 运动:运动是物体位置、形态、状态等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

在哲学上,运动是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外在表现,是事物自身的属性。

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2. 静止:静止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形态、状态等没有发生变化的状态。

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一位置不发生位置变化。

在哲学上,静止是一种相对于运动的状态,是物体的一种状态。

静止也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 运动和静止的统一:运动和静止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表现。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

没有静止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静止。

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通联、相互渗透。

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是一对辩证统一体。

2. 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运动和静止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内容上是统一的。

运动和静止在表面上相互排斥,但在深层次上相互包容。

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转化。

它们的对立绝对地统一,统一也绝对地对立。

这种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1. 辩证法的原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辩证法是哲学的基本范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的方法。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以矛盾为动力,以对立统一为基本规律的。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正是辩证法在物质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2. 矛盾规律:运动和静止作为对立统一体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运动和静止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个事物的发展,不仅仅是运动的过程,也是静止的过程。

一个事物发展的结果,既包含了运动的因素,也包含了静止的因素。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割裂=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运动和静止的含义
运动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相对状态,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

运动与静止

运动与静止

【解析】选C。子弹在飞行员脸旁,飞行员能够顺手抓住,说明 子弹和飞行员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满足这种情况的条件 是子弹和飞机运动的方向相同,并且二者的速度大小也一样。
5.俗话说“水涨船高”,“水涨”是以 的,“船高”是以 为参照物的。
为参照物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水涨”是相对于原 来的水面来说的,也就是相对于地面来说水涨了,故选择的参照 物是地面;船随水面一起运动,故“船高”的参照物也是地面。 答案:地面 地面
一、运动与静止
谁动了?
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
(一)参照物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
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 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静止:
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 置不变,就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时, 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 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定的标准物 体叫参照物 • 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 (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物 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 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但要为方便而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运动状态的判断。乘客相对于车厢位 置保持不变,若选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故①说法错误,
②说法正确;乘客相对于地面位置不断变化,若选地面为参照物,
乘客是运动的,故③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故选D。
3.李明和王芳星期天一起到新华书店买资料,并排站在匀速上 升的电梯内上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李明相对于王芳是运动的 B.李明相对于王芳是静止的 C.李明相对于楼层是静止的 D.李明相对于电梯厢内站立的人是运动的 ( )
的是 ( )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运动和静止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两种基本状态。

在物理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处于运动状态还是静止状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判断方法。

最直观的方法是通过观察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其状态。

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可以判断它处于运动状态;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可以判断它处于静止状态。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我们身边的物体,比如一个人在走路、一辆车在行驶等。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速度来判断其状态。

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

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大于零,即物体的位移在不断增加,那么我们可以判断它处于运动状态;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等于零,即物体的位移没有变化,那么我们可以判断它处于静止状态。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需要测量物体运动状态的科学实验或工程应用中。

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物体周围环境的变化来判断其状态。

如果一个物体周围的其他物体或背景发生了变化,而该物体本身没有移动,那么我们可以判断它处于静止状态;如果一个物体周围的其他物体或背景没有发生变化,而该物体本身移动了,那么我们可以判断它处于运动状态。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观察较远距离的物体,比如天体运动的观测。

除了以上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物理学的一些定律和原理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如,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那么该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力不为零,那么该物体将产生加速度,即处于运动状态。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的情况。

我们还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加速度来判断其运动状态。

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如果一个物体的加速度大于零,即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增加,那么我们可以判断它处于运动状态;如果一个物体的加速度等于零,即物体的速度没有变化,那么我们可以判断它处于静止状态。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需要精确测量物体运动状态的实验或应用中。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位置变化、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观察物体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运用物理学的定律和原理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处于运动状态还是静止状态。

3-1 运动与静止

3-1 运动与静止

野三关镇中
物 理
用直线把下列物体运动与对应的参照物联系起来:
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 火车
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穿行。
地面
飞驶火车中的旅客说:“树 木、房屋正向后退。”
地球
同步卫星静止在高空某处。

野三关镇中
物 理
你能判断参照物?
地球 1、“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的运动以 ______为参照物 云层 2、“月亮穿过云层”,月亮的运动以 _____为参照物
野三关镇中
物 理
相对静止的应用:地球同步卫星
我国的“亚洲一号”地球同步 静止 卫星,它相对于地面是 _____ 运动 的。 的,相对于太阳是_____
野三关镇中
物 理
相对运动的应用:飞机风洞试验
静止 的; 以风洞为参照物,飞机是 ____ 运动 的。 若以风为参照物,飞机是____
野三关镇中
物 理
匀速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野三关镇中
物 理
当堂训练:
1、下列现象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B ) A、五四运动 B、太阳升上天空 C、心情激动 D、铁生锈了 2、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 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 两次对山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D A 风和水 B 风和地面 C 山和船 D 船和地面 3、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 B) A、“嫦娥二号”从地球奔向月球,以地面为参照物, “嫦娥二号”是静止的 B、飞机在空中加油,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C、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以路灯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D、小船顺流而下,以河岸为参照物,小4、放暑假了,小明乘坐“和谐号”动车组外出旅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学习重点: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的描述
1、自学课本46--48页内容,思考:
(1)、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叫做,通常简称为,分为运动与运动
(2)、窗外的树木真的向后退了吗?江两岸的青山真的向后移了吗?以上的现象怎样解释呢?
(3)、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作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无就叫做。

相对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改变了,我们就说它是的,位置没改变,我们就说它是的。

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我们所选的参照物有关.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就有可能不同.所以,运动与静止是的,都是相对于而言的.
(4)、乘客座在行驶的列车上,通过窗口看到窗外的树木风驰电掣般的向后运动,是相对于而言的;2.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巍巍青山两岸走势相对于而言的
2、想一想:参照物怎样选取?
3、做课本交流讨论:
◆通过预习本节内容你未解决的问题有: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某同学站在运动的电梯里,如果以他所在的电梯为参照物,则他是的.
2.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某处,这是以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则这颗卫星是的。

3.“水涨船高”这句成语中,“船高”是指船升高了,这一运动是以为参照物,以为参照物时,船是静止的。

二.选择题
1.下列几种情况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蚂蚁缓缓爬行
B.流星陨落
C.冰块熔化
D.雪花飞舞
2.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描写轻舟处于运动的条件下,所选的参照物不能是()
A. 河岸
B. 山
C. 山上的树
D. 轻舟上的人
3.小明骑自行车在沱江河堤上沿河岸向下游行驶,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此时的风向是()
A.向下游
B.向上游
C.向河对岸
D.从对岸吹过来
4.在飞机降落的时候,小明向外望时觉得大地向他扑过来,这是他以哪个物体做参照物()
A.地面B.飞机
C.飞机场D.无法判断
5.甲、乙两人分别坐在并列的升降机上,乙看到甲在上升,楼房也在上升;甲看到楼房在上升,乙在下降,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他们各自的状态是()
A. 甲、乙都在下降,但乙比甲快
B.甲、乙都在下降,但甲比乙快
C. 甲、乙都在上升
D.甲上升,乙下降
三、应用创新
1、做课后第三题。

2.电影电视中,我们常见演员“腾云驾雾”的镜头.其拍摄过程是这样的:演员做出某种姿势或动作,剧组人员将画有山川、云雾的布景快速向后拉动,同时用排风扇迎着演员吹风,使演员的衣裙向后飘动.这样在播映时,便会出现“腾云驾雾”的镜头.想想看,采取这样的措施为什么可以给观众逼真的感觉?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