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精选试题及答案四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精选试题及答案四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精选试题及答案四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区别、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
第三、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
答:具体表现在: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第一、必须掌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第二、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反之,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题目】:简答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答案解析】: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3分);②静止时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3分);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分)。
【题目】: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案解析】:(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质的变化。
(2)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
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事物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推动了必要条件生命也无法存在和发展。
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扩展资料:“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是相对统一。
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
静止指事物的位置和性质未变的状态。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
2、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是永恒的。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精选】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物质变化。
二、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时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辩论的错误。
四、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
具体表现: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和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的作用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③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④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马哲辩证关系
32对辩证关系1、运动与静止(p1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2、自然界与人类社会(p12)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显示基础。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p15)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第一,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第二,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相对的。
两者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p16)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5、量变与质变(p18)第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限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运动观: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涵和特点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下面就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吧。
运动与静止简介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静止是从特定的关系考察运动时,运动所表现出的特殊形式。
介绍从最一般的意义说,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既包括保持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量变,也包括改变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质变。
运动不是以物质外部附加给物质的可有可无的性质,而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不可缺少的性质和存在方式。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①不可能有不运动的物质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切领域中的一切形态的物质客体一无例外地处在永恒的、不停息的运动之中。
世界上的事物千姿百态,有同有异,正因为它们有相同或相异的运动形式(见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
这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了的事实。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错误之一。
有些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如J.托兰德、P.-H.D.霍尔巴赫、D.狄德罗,虽然肯定运动是物质的属性,但是由于他们把运动仅仅归结为机械运动,无法科学地解释宇宙中更高级形式的运动,结果还是不得不承认有些形态的物质是不运动的。
有些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不仅把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而且认为机械运动的原因不在物体自身而在物体外部,用这种观点说明整个宇宙,就不能不得出神是推动宇宙运动的终极原因的结论。
②也不可能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形式运动的主体。
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信息的传递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即使是“纯粹”的思维运动也离不开人脑这一物质器官及反映在人脑中的种种物质现象。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物质变化。
二、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时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辩论的错误。
四、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
具体表现: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和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的作用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③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④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中的高频考点。
不仅要厘清运动与静止的含义,还要理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首先,用表格的方式给大家梳理一下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考点。
然后,总结一些相关的考察方式。
最后,结合真题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一、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考点清单先从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和特征阐述二者的区别,再引出的二者的联系。
然后,从割裂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角度,归纳两种错误的倾向。
二、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方式根据以往事业单位的真题,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方式一共有四种:1.直接考察运动与静止的特征或者辩证关系。
考察最多的就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只是空间位置和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稳定和平衡的状态,但并不是说处在静止状态的事物就不运动了。
2.结合古代诗词或名言考察运动的绝对性,即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能变桑田。
”就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
3.结合古代诗词或名言考察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比如,“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就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此外,“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也是能够体现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经典名句。
4.从反面来考察割裂运动与静止的两种倾向。
一方面,考察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
比如,刻舟求剑的故事很明显体现形而上学,即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此外,“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也体现了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考察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比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就体现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真题回顾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静止是()A.运动的普遍状态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衡量尺度D.运动的存在方式答案:C。
解析:从“舟行洲不行”和“鸽飞阁不飞”中的关键词“行”和“不行”,还有“飞”和“不飞”就可以从表面看出动和静的辩证统一关系。
“唯物辩证法与认识论”疑难解答
“唯物辩证法与认识论”疑难解答一、如何准确理解“物质”的内涵?第一,恩格斯曾经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任何具体的物质存在都是个别的,物质范畴则是一般,物质一般存在于物质个别之中,是从物质个别中抽象出来的。
比如,马和白马。
“白马”是具体的、个别的,而“马”是一般的。
第二,列宁在恩格斯的基础上,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二、如何科学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第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第二,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第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正确认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物理学、天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所探讨的主题。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阐述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是由运动的定义决定的。
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或者物体的状态发生了改变。
例如,地球自转、公转,河水流动,人的呼吸等都是运动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运动是绝对的,不存在无运动的物质。
而静止则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而言,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或者状态没有发生变化。
例如,我们站在地球上感觉自己是静止的,但实际上我们在随着地球自转、公转。
因此,静止是相对的,它依赖于参照系的选择。
二、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运动与静止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一方面,运动中包含着静止,没有静止就没有运动。
例如,我们在跑步时,身体中的各个部位都处于不同的位置,这是运动的表现。
但是,我们的身体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形态和姿势,这是静止的表现。
另一方面,静止中也包含着运动。
例如,一座山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着自己的形状和高度,这是静止的表现。
但是,它也在不断地受到地球引力等作用的影响,这是运动的表现。
三、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由于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概念,因此它们在不同的参照系下会有不同的表现。
例如,在地球上我们感觉自己是静止的,但是在太空中看地球,它是在不停地自转、公转的。
又如,在水中游泳时,我们感觉自己是运动的,但是相对于水中的其他物体来说我们是相对静止的。
这说明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它们取决于我们选择的参照系。
四、运动与静止的转化运动和静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一定条件下,静止的事物可以转化为运动的事物,反之亦然。
例如,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就是固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水汽化成水蒸气的过程就是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相应的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发生了改变。
此外,当两个具有质量的物体进行相对运动时,它们之间的引力会因为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表现为,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频繁爆、资本积累和社会严重两极分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2)阶级基础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强烈的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3)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中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创立的劳动价值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原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马原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一、马原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特点马原运动和静止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状态。
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发生位置变化的过程,而静止则是指物体在空间中不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
马原运动和静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相对性: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系而言的。
2. 持续性:物体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运动或静止状态。
3. 连续性:物体在运动或静止过程中,其状态不会突然改变。
4. 可逆性:物体可以从一种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即从运动转为静止或从静止转为运动。
二、马原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马克思主义认为,万物都处于永恒发展之中,不存在绝对的静态存在。
因此,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运动性质。
同时,也存在着相对稳定、相对固定的状态。
这表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2. 运动和静止相互转化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转化的。
物体在某一时刻处于静止状态,但在下一时刻可能会发生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在下一时刻可能会停止运动并进入静止状态。
因此,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3. 运动和静止的矛盾统一马原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运动和静止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关系。
这种矛盾表现为:运动与静止之间既有对立又有统一,即在不同条件下,它们既可以相互排斥、对立,也可以相互融合、统一。
三、马原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意义1. 指导人们正确看待世界马原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复杂性,指导人们正确看待世界。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永恒不变的,并且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矛盾性等特点,才能真正理解事物本质,指导正确的实践活动。
2. 指导人们正确处理矛盾马原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和具体性,为人们正确处理矛盾提供了理论基础。
只有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并且掌握矛盾的规律性和解决方法,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各种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 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物质观1.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4)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5)【方法论】: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3.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性。
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辩证统一的,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5)【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 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运动的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与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因此,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5.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马哲期中考试题目
马哲期中考试一、简答题(6道,出题人:牛鹏飞、李航)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人的思维活动。
(2)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任何事物,不论是微观世界还是宏观世界,其内部及其与别的事物之间,都是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因此,整个世界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否认或不懂得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事物本质上是不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外力作用下的位置移动或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3)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运动尽管有多种形式,有低级的,也有高级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但它们的承担者都是物质。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设想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
例如客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作是独立存在的绝对观念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只承认感觉或自我意识的存在,运动也就被说成是感觉、或意识的活动。
2.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质的变化。
(2)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
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事物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推动了必要条件,生命也无法存在和发展。
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运动和静止这对奇妙的家伙。
就好比那跑步的人和站在原地看他的人。
你想想,跑步的人一直在动,那就是运动,可站在那的人相对来说不就是静止嘛!
咱就说骑自行车吧。
你在那拼命踩踏板,车子风驰电掣向前跑,这就是运动啊!可你看看路边的大树,它不就一直稳稳地在那嘛,这就是静止。
运动和静止就是这样相互依存的呀!
再想想跳舞的时候,你在舞台上激情四射地舞动,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在动,这是运动吧。
但对于台下的观众来说,他们静静坐在那观看,相对于舞台上的你不就是静止嘛。
它们俩谁也离不开谁。
你说要是这世界只有运动,那得乱成啥样啊!到处都是乱糟糟的,没有片刻安宁。
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狂欢派对,兴奋过后只剩下疲惫。
但要是只有静止呢?那多无聊啊!就像一潭死水,没有半点波澜,那生活还有啥意思!
运动就像是一阵风,能吹走烦恼,带来新鲜的气息;静止则像温暖的港湾,能让我们疲惫的身心得到休憩。
二者相互配合,才能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啊!
所以说啊,运动和静止就是这么神奇又重要,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精彩多变的世界。
我们要学会在运动中寻找激情,在静止中享受安宁,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呀!。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1)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2)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3)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的事物中包含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而忽视绝对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
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贵辩论的泥潭。
3、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①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②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割裂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把时间空间看成是感觉的产物,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1)物质是其自身永恒存在和无限发展的唯一原因。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根源于物质、来源于物质,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2)物质是属性存在的基础,属性依赖于物质。
物质的运动、时空等属性都不能离开物质独立存在。
意识作为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更依赖于物质,根源于物质。
(3)世界是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
一方面世界万物是千差万别的。
另一方面千差万别的事物,在实质上又是统一的,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要意义(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坚持唯物主义,批判宗教迷信、唯心论、二元论的重要思想武器。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世界的质统一性原理的生动体现。
(3)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我们正确运用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方法的重要前提。
我们在一切工作中,既要坚持基本原则的集中统一,又要做到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和静止是哲学上的经典问题,其辩证关系原理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其原理展开讨论,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运动和静止的概念1. 运动:运动是物体位置、形态、状态等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
在哲学上,运动是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外在表现,是事物自身的属性。
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2. 静止:静止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形态、状态等没有发生变化的状态。
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一位置不发生位置变化。
在哲学上,静止是一种相对于运动的状态,是物体的一种状态。
静止也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 运动和静止的统一:运动和静止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表现。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
没有静止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静止。
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通联、相互渗透。
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是一对辩证统一体。
2. 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运动和静止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内容上是统一的。
运动和静止在表面上相互排斥,但在深层次上相互包容。
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转化。
它们的对立绝对地统一,统一也绝对地对立。
这种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1. 辩证法的原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辩证法是哲学的基本范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的方法。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以矛盾为动力,以对立统一为基本规律的。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正是辩证法在物质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2. 矛盾规律:运动和静止作为对立统一体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运动和静止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个事物的发展,不仅仅是运动的过程,也是静止的过程。
一个事物发展的结果,既包含了运动的因素,也包含了静止的因素。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填空
《生活与哲学》知识填空教学班姓名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活动。
(来源)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
(获取方式)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的活的灵魂”。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①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哲学是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同人们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的事情。
④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一般说来,世界观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的规律,哲学则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和的规律。
②联系:a具体科学的进步哲学的发展。
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为,从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
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的看法是错误的。
b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的指导。
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高考政治辩证关系(物质、运动和静止三者的辩证)
高考政治辩证关系(物质、运动和静止三者的辩证)
高中政治物质、运动和静止三者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方法论】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反对】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
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一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上,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看过"高考政治辩证关系(物质、运动和静止三者的辩证) "的还看了:
1.2019高考政治考前辅导知识
2.高考政治哲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3.2019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刚才我们讲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这就说明了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
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运动的绝对性时,并不否认物质在其合乎规律的运动过程中也有某种静止的状态,有某种稳定的形式。
不过,这只是在物质运动过程中的静止或稳定,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因而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
我国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船山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就猜测到了在静止中有着运动的道理。
什么是静止?所谓静止,就是指物体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它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是物体的一种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矛盾均衡状态。
相对静止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种情形:(1)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就是说,从一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或者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这种情况的实质是没有发生机械运动,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而可以看作是静止的。
(2)某个事物还处在量变过程中,它保持着自身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某一事物仍是某一事物。
为什么还要承认相对静止?
第一: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是区分事物的基础。
物质世界并不是单纯的,它分为多种具体的形态,千差万别。
物质的多样性固然是由物质的永恒的运动而产生的,却只有在物质的相对静止中才能显示出来。
所以如果没有相对静止,一切瞬息万变,事物的多样性、差别性就显现不出来,人就不能认识事物。
没有相对静止的状态,就没有物质的分化,世界只是混沌一团。
第二:相对静止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事物的发展、质变是建立在量变基础上的,事物的量变状态就是一种静止状态。
如果说,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的话,那么同样可以说没有静止没有质变。
由于有相对静止,新质才能够巩固和完善起来,事物才能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比如生物的品种不断进化,这是运动,是绝对的。
生物同时有遗传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相对静止。
如果没有这种相对静止的遗传性,生物在新条件下产生的任何优良性状都不能巩固下来,一胎一个样,每茬不相同,甚至稻子长出苹果,一切都乱七八糟地变,哪里还有生物的进化呢?所以说,相对静止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事物的相对静止,是测量运动的一个尺度。
运动从静止中获得自身规定和衡量尺度。
我们谈到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种形式的运动,其基本前提是,这个事物还是这个事物,这种运动形式还是这种运动形式,即它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中;离开相
对静止谈运动,我们就不知道这个运动究竟是什么事物或什么形式的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并找到衡量它的尺度。
只有了解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现状,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一切事物的运动中都有相对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一切事物都是这样:又动又不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中发展变化着。
通过刚才的讲述,我们知道运动是绝对的,是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关于这个无条件性和有条件性我们解释一下。
无条件性不是指不依赖于任何条件,而是指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也就是说它的贯彻不可遏制,这一点是无条件的。
静止是暂时的、可变的,当条件变化了它就会发生变化。
比如食品保鲜,社会的安定都需要条件,如果没有条件这些就不能保持。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是辩证的。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矛盾的双方,它们也是对立的统一。
就是说,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互为前提,互相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与静在同一瞬间直接同一)。
首先运动与静止互为前提,每一方的存在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
没有静就没有动,没有动也就没有了静。
③.坚持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形而上学不变论,一种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由此得出了所谓绝对不变的天体,绝对不变的物体,绝对不变的社会制度等错误观点。
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夸大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否认事物间存在着质的区别。
坚持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就要反对上述两种倾向,形而上学不辩论实际上就是保守主义,这样就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坚持辩证的观点,既要继承文明成果,又要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那么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我们哲学上是怎样定义的呢?首先我们来看时间。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间隔性。
什么是持续性,顺序性和间隔性呢?我们先看一个例子:比如一朵花(运动着的物质形态),就其自身来看,它开放了七天,七天就是它的持续性。
花谢了果实出现了,先有花后有果实,这是花果之间的顺序性。
花变成果实之间有一定的间隔,这是物质运动的间隔性。
持续性是就一物自身而言的,是指物体的运动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顺序性
和间隔性是就一物和他物的关系而言的。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无论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都有着一个各事件在时间上的客观的次序。
过去、现在、未来不能互换位置。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永远向前的不可逆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物质运动的空间特性一般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
但不管是体积还是位置,都是三维的,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三维空间是唯一的现实空间。
任何一个物体都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且它同周围物体也总是存在着前后、左右和上下的关系。
因此,要说明某一物体的空间位置,需要用三个量来表示。
例如,要说明喜玛拉雅山的空间位置,就需要说明它所处的经度、纬度以及与地面的距离即(海拔)高度。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共同的本质和本原是物质,都统一于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那么,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综上所述,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按照其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总之,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论依据。
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思想出发,坚持事实求是,而不是偏离事实。
这是我们观察、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也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给我们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