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东郊旧工业区空间形态改造分析-以东郊记忆为例
东郊记忆考察报告

篇一:东郊记忆游客印象调查报告东郊记忆游客印象调查报告一、东郊记忆概况及现状分析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支路的“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是成都文化产业创意重点项目、国内首个集生产、体验、消费、结算等音乐产业链于一体的音乐主题商业街区,并于2012年11月1日起正式升级更名为“东郊记忆”。
目前,景区的一期改造建设工程已经完成,各类音乐消费商家已入住,一个在东郊老工业区旧址上涅槃再生的文化产业园区已正式和大家见面。
它在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旧址内,项目占地380亩(一期改建218亩),在18万平方米的旧工业厂房原址改建,是成都“东郊工业区”东调后唯一完整保留的老工业厂区。
原厂区建筑类型包含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援建的办公楼,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修建的各类厂房:沉淀了充满情感记忆的红砖厂房,讲究效率的多层厂房,以及具有工业符号感的构筑物;厂区内高大桉树和梧桐枝繁叶茂,共同构成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文明的历史遗迹。
在秉承保护、传承现代工业文化遗产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拟定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和德国鲁尔区的改造经验,确定了“保留为主、新旧协调、品质至上、创意时尚、注重现实、多样呈现”的改造总则。
景区内按城市工业用地更新和工业遗存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是工业遗存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景区。
园区现在拥有数字音乐的产业集聚区和体验区、中国新歌发布和音乐选秀基地、话剧表演、艺品超市、微电影拍摄基地、摄影艺术基地及主题会展空间等多元文化内容,是传承工业文明、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新型园区,实现了文化创意和旅游服务的有机融合,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作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示范区、旅游新业态的集聚地。
“东郊记忆”从以前由音乐为主题的“音乐产业聚集园和音乐文化体验园”定位,调整为“一基地、多名片”。
未来,“东郊记忆”将成为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园区,成为对接现代化、国际化的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成都东郊记忆案例分析 PPT

项目交通流线受人的主观选择性影响较强,缺乏引导性。街巷路与主道路的界定主要是依靠道路的宽度以及地面铺装。主道路中央大 道采用鲜艳整齐的红砖,形成鲜明地界面,强调了它的主体地位,加强了聚集和引导功能。而街巷路往往隐藏在大体量的工业建筑之 间,路口偶尔有充满工业感的雕塑小品作为引导,但是空间划分并不甚清晰。
文化创意产业园
项目整体定位
音乐产业集聚园和音乐文化体验园
一基地
音乐产业 基地
音乐
多名片:多元文化艺术的复合 文化平台
美术
戏剧
摄影等
国内首家数字音乐产业聚集区和以音乐为主题的体验公园,由原本的“二园”——音乐产业集聚园和音乐文化体验园上升到“一基 地,多名片”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一基地”即音乐产业基地,深化与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的战略合作,联手打造“中国数字音乐科技孵化园”; “多名片”即在音乐名片之外,园区要力争成为融合多元文化艺术的复合文化平台,既是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样板,又是传统工业 文明向现代文化创意产业转型的典范。
商务办公
项目亮点
以住宅产品为主,依托东郊记忆文化 创意园提升地块价值,以品质住宅物 业满足开发收益,以及解决一期开发
建设与运营带来的资金缺口。
一期 由厂区改建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打造由数字
项目运营模式
运营模式一
核心企业强势入驻
• ——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
• 项目合作运营商往往成为此类产业园能发成功运营的关键,能够吸引其相关上下游产业链上的企业入驻。
运营模式二多元化主题活动来自集人气• ——张靓颖演唱会、国际流行音乐院校大赛、斯诺克成都锦标赛等 • 项目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在运营过程中穿插各类音乐主题、创意文化等活动,制造市场热点,保持市场热度。
浅谈废旧建筑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运用——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

浅谈废旧建筑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运用—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程祎,崔爱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〇16〇0)程祎,崔爱武:浅谈废旧建筑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运用 |142【摘要】快速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城市建设和城市转型正在发 生重大转变。
国内城市里有很多废弃建筑物。
由于它们既不是古建筑,也不是文物,它们往往被推入城外。
强迫 它们退出城市生活的空间舞台并不一定非要如此。
如何处理大量废弃城市建筑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以及城市公共 空间的建设,不仅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也是一个实际问题。
【关键词】废旧建筑;东郊记忆;公共艺术;城市公共空间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142-02_、废旧建筑空间出现的成因及现状分析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由于城市产业结构和智力 的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建筑及城市设计,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环境有了新的背景当然,文化建设各个 方面的理念不断加强,人民大众对于文化且创新文化的渴望 愈加明显。
曾经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旧建筑空间大 规模被放弃、被闲置。
可是,这样的做法是我们喜闻乐见的 吗?我想应该不是的,非但不是,而且他们的存在在城市结 构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分析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我看来 有两个原因: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高层建筑 的兴起,这些废旧建筑似乎与周围的环境不协调。
在城市总 体规划蓝图中,大部分废旧建筑被逐渐转移到郊区或新工业 园区。
结果,这些建筑物逐渐成为陈旧的建筑物,被大众抛 弃,直到长久破败,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的新的负担。
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使得社会从大规模工业化向新兴数字 媒体的发展,使得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受益匪浅,加上高 技术的引进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原来的一些大工厂和 大公司停止运营,改造,甚至死亡。
然后一些相关的建筑物 将成为我们现在所称的旧建筑物。
东郊记忆调研报告

东郊记忆调研报告12020年4月19日东郊记忆游客印象调查报告一、东郊记忆概况及现状分析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支路的“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是成都文化产业创意重点项目、国内首个集生产、体验、消费、结算等音乐产业链于一体的音乐主题商业街区,并于 11月1日起正式升级更名为“东郊记忆”。
当前,景区的一期改造建设工程已经完成,各类音乐消费商家已入住,一个在东郊老工业区旧址上涅槃再生的文化产业园区已正式和大家见面。
它在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旧址内,项目占地380亩(一期改建218亩),在18万平方米的旧工业厂房原址改建,是成都“东郊工业区”东调后唯一完整保留的老工业厂区。
原厂区建筑类型包含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援建的办公楼,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修建的各类厂房:沉淀了充满情感记忆的红砖厂房,讲究效率的多层厂房,以及具有工业符号感的构筑物;厂区内高大桉树和梧桐枝繁叶茂,共同构成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文明的历史遗迹。
在秉承保护、传承现代工业文化遗产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拟定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和德国鲁尔区的改造经验,确定了“保留为主、新旧协调、品质至上、创意时尚、注重现实、多样呈现”的改造总则。
22020年4月19日景区内按城市工业用地更新和工业遗存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是工业遗存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景区。
园区现在拥有数字音乐的产业集聚区和体验区、中国新歌发布和音乐选秀基地、话剧表演、艺品超市、微电影拍摄基地、摄影艺术基地及主题会展空间等多元文化内容,是传承工业文明、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新型园区,实现了文化创意和旅游服务的有机融合,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作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示范区、旅游新业态的集聚地。
“东郊记忆”从以前由音乐为主题的“音乐产业聚集园和音乐文化体验园”定位,调整为“一基地、多名片”。
未来,“东郊记忆”将成为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园区,成为对接现代化、国际化的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工业遗址的文化内涵及改造利用——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

CULTURE文 化区域治理工业遗址的文化内涵及改造利用——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四川旅游学院 赵芯玉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国际形势的日趋紧张,“三线建设”提出在中国西部的十三个省进行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
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许多“三线建设”单位由于位置偏僻闭塞而难有发展,国家又下令进行“三线迁移”,企业面临迁并或转型,还有一些未被迁移的企业逐步走向荒废关闭。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工业社会逐渐进入现代信息化,导致许多传统产业的工厂倒闭,许多工业用地被废弃,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
合理地将工业遗址景观改造利用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研究意义首先,工业遗址的荒废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而且还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国内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是很丰富,对它的研究不深。
其次,国家越来越重视工业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业遗址的改造利用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未来具有非常好的前景。
因此,工业遗址的景观改造利用研究,这一课题具有极大的社会、经济、环境价值和城市建设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的工业遗址景观改造起步比较早,有着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工业遗址改造的相关理论主要有伊恩·麦克哈格(LanMcHarg)1969年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提出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规划和设计自然环境的观点。
彼得·拉茨(PeterLatz)在《废弃的质变中》提出了把工业设备、工业废弃地、铁轨等工业遗存改造成公园和其他活动空间的设计手法。
卡罗尔·贝伦斯(CarolBerens)在他的《工业遗址的再开发利用》一书中讲述了一些工业遗址景观更新的案例及工业遗址改造再利用的方法手段。
实践经验有许多经典成功案例,比如德国鲁尔工业区北杜伊斯堡公园、意大利的都灵工业遗址改建公园、英国的铁桥峡谷等。
成都市东郊旧工业区空间形态改造分析-以东郊记忆为例

成都市东郊旧工业区空间形态改造分析-以东郊记忆为例成都市东郊记忆空间形态分析毛颖(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要:借鉴城市设计的3种分析模式—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记录观察和归纳推导的方式,介绍了成都东郊旧工业区的转型特例——东郊记忆。
从分析工业建筑特点、外部空间形态、人的行为活动来研究工业建筑空间的特点。
以此探讨出其他城市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的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空间形态;旧工业区;工业建筑;行为模式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Analysis of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Eastern SuburbmemoryMAO Ying(Sichuan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andenvironment department, Chengdu610065,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figure-ground theory,linkage theory and place theory of urban design, in the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date collection, investigation record and inductive inference, this thesis takes Eastern Suburb Memory as an example to introduce its backgrounds before transformation,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master plan and spatial configur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lso discuss the human behavior patterns under specific environment. The aim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is trying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use of old industrial park in the future.Key words: Spatial configuration; Old industrial park; Industrial buildings; Behavior pattern研究现状和不足,并提出本文创新点成都东郊工业区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是重要的国家电子工业、国防工业集中地,创造了成都工业的辉煌。
成都东郊记忆空间环境分析

成都东郊的记忆空间环境分析成都东郊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非常有趣。
它的记忆空间环境也非常丰富,是一块珍贵的宝藏,可以为成都东郊的发展和提升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
下面,我将对成都东郊的记忆空间环境进行简要的分析。
首先,成都东郊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有着许多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让人感到惊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位于成都东郊的九寨沟风景区,它以美丽的山川美景和清新的空气而闻名,其壮丽的景观和清新的空气使人耳目一新,使人们在这里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此外,成都东郊还有着许多古老的古建筑,如康定古城,它们紧紧抓住了最原汁原味的成都东郊文化,为成都东郊的记忆空间环境增添了浓浓的历史色彩。
其次,成都东郊的人文环境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绵竹南洋文化村,它是一个集文化、传统和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村,在这里,可以体验到传统的文化、宗教以及当地特色文化,可以了解到绵竹的历史文化,可以感受到当地热情的民风,使人们在这里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此外,成都东郊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南洋节”、“九寨沟文化节”等,拉近了人们与自然的距离,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也为成都东郊的记忆空间环境带来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最后,成都东郊的社会环境也是非常可观的。
成都东郊的社会文化素质非常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社会环境比较安宁,依然保持着浓浓的乡村气息,使人们有一种深刻的记忆,让人们在充满热情的民风中体会到了温馨的家庭气氛。
总之,成都东郊的记忆空间环境具有丰富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环境,是一块珍贵的宝藏,可以为成都东郊的发展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片宝藏,努力保护它,把它发挥到最大的价值,让它成为成都东郊生态发展的标志。
城市特色商业街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市东郊记忆为例

3 流 线分析
3 . 1 联 系理 论
Hale Waihona Puke 根据美国学者罗杰的观点 : 连接理论分析 的课题是城市 诸要素之间联系的“ 线” 。这些“ 线” 由街道 、 步行道 、 线性开场 空间活在空间上连接城市各个部分 的其它连接要素组成 , 主 要 利 用交 通 流线 的动态 性 ,组 织一 个 联系 系统 或 空 间 网络 , 从 而形 成一 个联 系空 间 的组 织结 构 。
丰富了街道立面天际轮廓线 ,并体现其步行空间的亲切感。 有些商铺后退 5 m修建 , 有些商铺则邻管廊修建, 形成凹凸有 致的街道空间 , 使侧界面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 立 面 改 造 是 利用 保 留 的 旧有工 业 厂房 红 砖 墙 、老 式 门 窗 、生锈 了的钢材构建与重新装饰现代大面积玻璃幕墙 、 广 告宣传画及店招等立 面形成鲜明对 比与反差 , 突出音乐公园 的沿袭 历史 并 赋予 新 的街 道意 义 。
空 间地 界 面 是通 过红 砖 铺地 以界定 空 间 ,形 成交 通 、 景
彩等具体事物( 环境要素 ) ; 内在的人类长期使用的痕迹 以及 相关的文化事件( 人性需求 ) 所决定。 就东郊记忆建筑而言 , 工业感建筑使场所具有 自明性与 场所感 。 边界 、 节点和标志物对于传达场所的意义非常重要。 东 区音 乐公 园 的业 态 定 位 有 7 项: 音 乐 主题 零 售 、 酒 吧 娱乐 等, 基 本 能满 足 办公 、 演绎 、 旅 游等 各类 人群 的消 费需 求 。
分布带。其建筑实体 的空间形态主要呈沿街布置 , 部分建筑 还进行了后退处理 , 有利于体现体验式的项 目创意 。架空管 廊贯穿始终 , 街 区感和导向性都比较好 。对中央大道沿街的 旧工业建筑底部进行改造 , 使得原有工业建筑的内部空间串 联起来 ,改造成高端老牌音 乐器材 的体验式街道——天籁 街。 形 成缩 放 有致 、 韵 律完 整 的有 机空 间序 列 , 大 大提 升 了建 筑外部空问组合的趣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东郊旧工业区空间形态改造分析-以东郊记忆为例成都市东郊记忆空间形态分析毛颖(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要:借鉴城市设计的3种分析模式—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记录观察和归纳推导的方式,介绍了成都东郊旧工业区的转型特例——东郊记忆。
从分析工业建筑特点、外部空间形态、人的行为活动来研究工业建筑空间的特点。
以此探讨出其他城市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的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空间形态;旧工业区;工业建筑;行为模式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Analysis of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Eastern SuburbmemoryMAO Ying(Sichuan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andenvironment department, Chengdu610065,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figure-ground theory,linkage theory and place theory of urban design, in the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date collection, investigation record and inductive inference, this thesis takes Eastern Suburb Memory as an example to introduce its backgrounds before transformation,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master plan and spatial configur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lso discuss the human behavior patterns under specific environment. The aim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is trying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use of old industrial park in the future.Key words: Spatial configuration; Old industrial park; Industrial buildings; Behavior pattern研究现状和不足,并提出本文创新点成都东郊工业区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是重要的国家电子工业、国防工业集中地,创造了成都工业的辉煌。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东郊工业区成为了城市的诟病,出现诸如加大污染、改变微气候、影响居住环境、破坏城市整体形象等等的问题。
因此成都市委、市政府于2001年做出了“东调”的重大决策:搬迁处一大批工业企业,腾出大批工业土地,在5年至10年内,通过企业搬出后土地的重新规划和建设,推动东郊旧城区的整体改造,提升东郊城市形象。
而东郊记忆就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它成为极具后现代性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1 东郊记忆简介1.1历史沿革成都东郊记忆建成于2009年,其前身是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是1950年代前苏联援建项目之一,延续到1990年代初仍在扩建(图1-1)。
该厂主要生产示波器和显像管,诞生了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和第一支投影现象管。
2012年11月1日,“东区音乐公园”正式升级更名为“东郊记忆”。
是国内首家数字音乐产业聚集区和以音乐为主题的体验公园,由原本的“二园”——音乐产业集聚园和音乐文化体验园上升到“一基地,多名片”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一基地”即音乐产业基地;“多名片”即在音乐名片之外,园区要力争成为融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多元文化艺术的复合文化平台。
图1-1 原红光电子管厂鸟瞰1.2 东郊记忆的区位东郊记忆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二环路以东,建设路以南,沙板桥路以北,崔家店北一路以西的区域。
项目总占地856亩(一期218亩,二期162亩,三期476亩),目前一期改建工作已经完成。
依附于猛追湾—建设路商圈。
图1-2 东郊记忆区位图2 东郊记忆的建筑改造从图3-1看出,改造后,演艺中心是园区内跨度最大,面积最大的建筑单体,成为东郊记忆中最为突出的功能建筑实体。
其南面临街的侧界面采用了建筑界面前进后退的效果,丰富了建筑形态,有一种视觉连续的效果和秩序感。
与之相邻的成都舞台则是整个园区肌理中最大的建筑围合形态,成为视觉焦点,采用四周不完全围合封闭的院落形式,在完形的意识倾向下仍然可以视为向心的积极空间,成为整个园区的高潮。
3 外部空间形态分析3.1图底理论分析图-底理论是基于建筑体量为实体(图)和开敞空间为虚体(底)所占用地比例关系的研究[1]。
东郊记忆外部空间具有工业厂区的普遍特点:①厂区规划设计以保证生产物流的快捷通畅为出发点,建筑空间布局呈现出秩序感、逻辑性;②工业建筑实体跨度大、进深大;③建筑单体间留有弹性空间。
改造后的东郊记忆基本遵循原红光厂的布置格局,园区打造了两条平行的步行街为主要轴线,呈鱼骨状布局。
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分级:其中中央大道成为最核心的脊骨,宽约10米;北街、东街、明星街为次级道路,宽约5米,而舞台东街等连通性道路为三级道路,宽只有3米左右(见图3-2)。
这种道路布局将大小不等的空间虚体很好的联系起来,呈现出特定的层次,即“街巷空间——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私密空间”。
各层空间具有渗透作用,没有特定的顺序。
东郊记忆在侧界面和地界面上对工业元素进行了合理运用。
例如,酒吧工厂区围合成狭小局促的空间形态,保留改造了以前的水塔、烟囱、运输管廊等,使狭窄的空间有向上的延伸感,同时有利于营造酒吧街区独特的氛围(见图3-2)。
另外,利用工业建筑跨度大,楼层空间宽大,易于拆移清理和创造性改造的特点,对中央大道南侧的大体量工业建筑的底部进行了空间虚体由“无”到“有”的改造,使得原有建筑实体的内部空间串联起来,改造成高端老牌音乐器材的体验式通透街道——天籁街。
形成别有洞天、缩放有致、韵律完整的有机空间序列(图3-4)。
东郊记忆的改造很好地保留了工业园区的特征,但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出发点,建筑单体显得尺度偏大,缺乏亲切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参与性。
建筑实体沿道路整齐排列,建筑覆盖率达49.06%(如图)。
其中,中央大道南侧的建筑空间结构多呈现出“外封闭,内开敞”的形态,大大小小的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穿插在街巷或院落空间中。
保留了原有的复杂工业构筑物肌理,反映了工业园区特有的生产流线关系和使用便利的原则。
图3-1 东郊记忆图底关系中的“图”图3-3 东郊记忆图底关系中的“底”图3-2 酒吧工厂区空间狭小局促图3-4 建筑底层架空改造旧工业园区外部空间环境比较简单,缺乏基础设施和景观打造。
东郊记忆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外部空间形态进行了装饰小品、界面新旧对比等改造,形成了独特的空间领域。
但是,基础设施仍然不能满足园区参观人群,例如东大门的南侧有一块开敞空间,暂时设为公共绿地,但其内部没有如是等石桌等供人休息的设施或参与性的健身器材,因此此处成了一处消极空间,极少有人光顾。
3.2连接理论分析空间形态连接理论源于连接不同因素之间的“线”,这些线由街道,步行道,线性开敞空间或其他在空间上连接城市各个部分的连接要素组成。
分析旨在组织一种关联系统或一种网络,为有序的空间建立一个结构,重点在于循环流线的图示,而不是空间格局[1]。
4.1交通流动空间园区的交通流动空间分为两个层级: 主道路和街巷路。
主道路为中央大道,从东向西贯通整个园区,对内主要连接不同的功能区,又将整个园区分为两个部分:①以天籁街、酒吧工厂、星工场为主的娱乐学习区②由成都舞台、演艺中心、明星街、东郊食堂、中国移动音乐基地组成的演义展览和文化餐饮商务区。
对外则与环绕的城市道路有机衔接,衔接处均设有地下车库出入口,用人车部分分流的方法来组织内外交通(见图4—1)。
街巷路主要分布在各个功能区中,串接不同的开敞半开敞的空间组合,交通流线受人的主观选择性影响,引导性没有主道路强。
街巷路与主道路的界定主要是依靠道路的宽度以及地面铺装。
主道路中央大道采用鲜艳整齐的红砖,形成鲜明地界面,强调了它的主体地位,加强了聚集和引导功能。
而街巷路往往隐藏在大体量的工业建筑之间,路口偶尔有充满工业感的雕塑小品作为引导,但是空间划分并不甚清晰(见图4-2)。
图4-1 东郊记忆交通流线示意图图4-2 街巷入口隐藏建筑其中美国学者约翰·杰·弗鲁茵对步行者提出了空间模数的概念,实际上它就是密度的倒数。
还有流动系数的指标,这是在交通环境中,以单位宽度、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人数为指标,是表示人流性能的有效指标。
东郊记忆各步行街道的服务水准如下。
中央大道的人流密度最高,服务水准也高,所以行人可以自在的进行双向流动,自主选择步行速度,游览性很高;明星街也是主要的观赏街区;天籁街呈现购物街状态;而北街的交通作用更明显,偶尔出现交通拥挤(如表4-1)。
表4-1 交通道路人群流动量化指标步行街步行者空间模数(m 2/人)流动系数(人/m ·m in)状态中央大道3.6 20 自由选择路线、步行速度明星街3.4 19 自由步行速度,驻足参观多北街2.5 15 正常步行速度,偶尔出现人流拥挤天籁街2.3 16 正常步行速度4.2线性流动序列工业园区的线性流动序列是以生产流程为导向的,没有明显的动态流线空间,所以改造后的动态流动空间亦没有固定的秩序,而主要受人的主观选择影响。
该研究以西大门—中央大道—东大门为主线性流动序列进行详细的分析,次线性流动序列的选择很多,例如:东街—舞台东街—成都舞台等(见图4-3)。
从东西大门观察,中央大道视线是比较通透的,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空间识别性。
两侧的建筑物体量各异,高低组合,部分小体量商铺退后5米修建,有些则紧邻道路修建,其间还有过街楼的设置(见图4-4),从水平向和垂直向丰富了街道的轮廓线,又不失亲切感;立面保留有旧有工业红砖墙、老式门窗、外露的钢材构建,装饰有大面积玻璃幕墙、广告宣传画、立体招牌等形成新旧对比,工业改造的效果,更增添观赏性。
图4-3 东郊记忆线性流动序列图4-4 中央大道平面及实景中央大道的空间尺度随着其开敞程度而变化,以芦原信义的《外部空间设计》[2]尺度分析为标准,整体而言是比较适宜的。
空间比较宽阔,空间感比较强,墙面对人与人的交往行为产生的影响不大,人身处其中,心里上会更加自由和安定,视界增大,这种比例关系较好,且街道空间同样比较紧凑,仍能产生一种内聚、向心的空间感,建筑与街道的关系较密切(见图4-4、表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