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翊书文言现象详解
从《答李翊书》中看韩愈的为文之道
从《答李翊书》中看韩愈的为文之道
导读:一、闳中肆外
韩愈认为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是为文的前提。他在《答李翊书》的开头说:“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有日矣,况其外文乎?”由此可见,他认为德是文章的内核,文是德之载体,或者说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和他所一贯倡导的“文以载道”说是相一致的。如,他在《争臣论》一文中说:“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在《答李秀才书》中说:“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
那么,“道”和“文”怎样能相促相长,达到较高的水准呢?他在《答李翊书》的第二段形象的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说:“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食,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要写好文章,不要只是想去寻找一盒能让东施变西施的外用美丽霜,不要被狭隘的功利所驱谴,而要像为树养根,给灯加油那样,去加强道德修养,有了教高的道德水准,诗之树、文之灯才根深叶茂、光焰万丈!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就有了经济苍生的使命感,就有了悯难怜弱的同情心,就有了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遇不平则鸣,有愤激则书,敢于为民请命,敢于为一切正义和真理摇旗呐喊、奔走呼号。金银财色不能动其心,酷刑利刃不能钳其口。想不说话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呀,何需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冥搜虚饰以敷缀其文呢?
二、学养修文
但“德”是不是天生可致,文是不是因道生可不学而能?不是,韩愈在《原性》一文中虽然提出了“性三品”说,在此说中,他认为人性是秉天命而成的,人性有上、中、下三品,教育只能在等级差别之内发生作用,但并不是说因此就不需要教育和学习。教育和学习的作用是:对于上品的人,教育能使其先天具有的仁义善性得到发扬光大,使君为圣明之君,臣为忠孝之臣;对于中品的人,可引导他向上品靠拢,也可引导他向下品靠拢,这部分人存在着被改造的可能性,教育和学习对这部分人的改造起着重要作用,这部分人占社会的大多数。但具体如何学养以修文呢?在《答李翊书》书中,作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这个问题: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翻译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翻译
导语:韩愈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答李翊书》
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
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
2023答李翊书古文翻译及赏析最新模板
2023答李翊书古文翻译及赏析最新模板
《答李翊书》原文阅读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
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答李翊书解析简评评论
《答李翊书》是韩愈宣传其“古文”理论的重要文章之一。
作者起笔回答对方的问题,大谈写作之道。“文”是与道德联系
“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指出要写好文章,须从根本做起,须加强道德之人,则自然能够“其言蔼如”。第三段作者以自己学习古文的经过和体会说明这个论点。在叙述学习古文的三个阶段中紧扣“道”与“文”的关系着笔。
章要有好的思想内容,表达也要新鲜有力。所作之文,内容既是阐发不合流俗的独特见解,形式又是不拘于对偶声律的“古文”。
文,示之于人,不为毁誉所动。
道德修养。
第四段表明坚持古文之道的态度, 以坚持其道,立言不朽,传诸后世为目的。
韩愈作文是为了明道,所以强调作者的道德修养,
时值今日,对于学习写作也有可借鉴之处。至于“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的观点,则更具有较普遍的意义。许多在文化学领域内卓有建树的人物,正是以其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不求名利、甘于寂寞的品质而取得成功的。
作文的道理,但不是一般的议论,而是处处以自己的经验为材料,富
本文的形式丰富多变,奇偶并用,骈散兼行,文章因而起伏跌宕,错落有致。
[本文要点]
1.韩愈,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中唐
奇”。
2.本文主旨:
立言做文应以立行为本,即以道德修养和仁义为根本,本着文道并重的精神,以立德为立言之本,勉励李翊不要怀势利之心,以求真正有成。
3.本文论证方式:
答李翊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李翊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
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
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
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
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
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
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
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
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
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
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
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
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翻译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翻译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翻译
导语:韩愈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答李翊书》
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
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答李翊书(韩愈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李翊书
唐代: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翻译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翻译
导语: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
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中考文言文《答李翊书》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答李翊书》全文详细翻译导读:答李翊书
作者: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李翊足下:你的来信文辞很好,而且请教问题的态度多么谦虚恭敬。能象这样,谁不想把那道理告诉你呢?道德的归真为期不会久了,何况它的外在形式(文章)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了孔子的门户和围墙但尚未登入堂室”的人,哪里能够知道是对还是错呢?虽然如此,还是不可不同你谈谈这方面的道理。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你所说的“立言”这句话,是对的;你写的文章以及希望达到的目的,非常符合而且相接近。然而不知道你的志向,是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所取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呢?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来就超过了别人而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那就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不能被世俗的势利所诱惑,应该培育果树的根茎来等待它结果,多添灯油来盼望灯光明亮。根系发达的果树,果实才会顺利成熟,油脂多而好的油灯,火光才明亮。具有仁义之道的人,他的言语和和顺顺。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
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译文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译文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译文。欢迎大家阅读!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译文
原文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
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答李翊书》(韩愈)文言文意思
《答李翊书》(韩愈)文言文意思
作者或出处:韩愈
古文《答李翊书》原文: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答李翊书韩愈阅读答案及译文
答李翊书
韩愈
1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2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3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4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终吾身而已矣。
5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22、两汉之书指两汉的史书,高中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司马迁的(篇目)(1分)
23、对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B、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C、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D、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了解别人非难和嘲笑的原因。
24、第8段中,韩愈提出了写作准则。(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25、通读全文,列举作者之所以会答复答李翊书的原因。的原因。(3分)
答李翊书知识点总结
答李翊书知识点总结
《答李翊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书信体论说文。下面本文库给大家带来《答李翊书》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李翊是唐贞元十八年(802)进士,李翊是唐贞元十八年(802)进士,曾跟随韩愈学习古文,习古文,贞元十七年他曾写信向韩愈请教关于古文创作的问题,本文是韩愈答复他的信。的问题,本文是韩愈答复他的信。
唐代散文最重要的现象是“古文运动”的兴起。所谓“古文” 唐代散文最重要的现象是“古文运动”的兴起。所谓“古文” 是相对于盛行于六朝、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的骈体文( 是相对于盛行于六朝、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的骈体文(故又称时文” 而言,指先秦两汉的不讲究骈偶的散文。“时文”)而言,指先秦两汉的不讲究骈偶的散文。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它是一种儒学复兴运动。在这一层意义上,韩愈等人所提出的理论,学复兴运动。在这一层意义上,韩愈等人所提出的理论,是强调文章要贯穿儒道的精神,具有阐发儒道的作用,章要贯穿儒道的精神,具有阐发儒道的作用,而取消文学的独立价从而也就取消了南朝已经出现的对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值,从而也就取消了南朝已经出现的对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虽然他们的实际创作并不那么简单,他们的实际创作并不那么简单,但这种理论却反映出文学观念的退在另一层意义上,古文运动也是文体改革运动。步。在另一层意义上,古文运动也是文体改革运动。骈文是一种形式非常精致、表达很不自由、一般人难以写好的文体。式非常精致、表达很不自由、一般人难以写好的文体。特别是到了南北朝后期和唐代,骈文写作的讲究越来越多、束缚也越来越大,南北朝后期和唐代,骈文写作的讲究越来越多、束缚也越来越大,已经不适合作为普遍使用的文体。所以,以更自由灵活、已经不适合作为普遍使用的文体。所以,以更自由灵活、能够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散体文来取代它的主导地位,是时代的需要,表达思想感情的散体文来取代它的主导地位,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文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注意到古文运动的两重性,文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注意到古文运动的两重性,而加以区别对待。以区别对待。
答李翊书名词解释
答李翊书名词解释
《答李翊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书信体论说文。李翊曾写信向韩愈请教写文章的方法,韩愈在回信中,以自己学习古文的经历现身说法,阐明了从事古文创作的基本途径。
韩愈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气盛言宜”的写作理论,强调文章要有气势,要敢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畏首畏尾。同时,韩愈也强调了文章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这篇文章是韩愈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李翊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答李翊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答李翊书
唐代-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答李翊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李翊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李翊书》文言文阅读材料
1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2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3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4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终吾身而已矣。
5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答李翊书》文言文阅读题目
22、“两汉之书”指两汉的史书,高中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司马迁的(篇目)(1分)
23、对“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B、把*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C、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D、把*拿给别人看时,不了解别人非难和嘲笑的原因。
24、第8段中,韩愈提出了写作准则。(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遗乎今:被今人所遗弃。
②我确实为此而高兴,也为此而悲愤。
③[我]屡次称赞那种[志于古的]人,是要不得此勉励他们。亟(qì):屡次。劝,勉励。
④意思是不敢有所褒贬。
⑤姑且wenku.baidu.com你讲这些。聊:姑且。相为:指为李翊。
注释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①;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②。处若忘,行若遗③,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④。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⑤,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⑥!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⑦。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⑧。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⑨,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⑩。
④竢:同“俟”,等待。实:果实。膏:脂肪,油。古人用来点灯。希:希望,盼望。光:光亮。
⑤遂:成,顺利成熟。沃:肥美。这里指油脂多而好。晔:火光很盛的样子。
⑥蔼如:和顺的样子。
①至:指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
②三代:指夏商周。圣人之志:指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存:存留,保存。
③呆着的时候好像忘掉了什么,行走的时候好像丢失了什么。处:居住。
然后浩乎其沛然矣。(第一个“然”指示代词,这样。第二个“然”为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乎,形容词词尾,用法与“然”同。其代词,指代文章。矣,句末语气词,表示发现语气,相当于“了”)
气之与言犹是也。(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指示代词,这样)
其敢自言几于成乎?(其。语气词,表是反诘,相当于“岂”。)
③生:前辈对年青读书人的称呼。
④辞甚高:文辞很好。其问:指信中向韩愈请教问题的态度。下:谦下,这里指李翊来信中言辞谦虚。
⑤其道:指“文以明道”的道,即儒家的仁义之道。
⑥有日:有确定的日期,意思是时间不长了。其外之文:“其”指道德。韩愈认为文章是道德的表现,所以说“其外之文”。
⑦抑: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意思是对孔子的学说造诣还不深。语出《论语·子张》:“譬之宫墙,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宫:室,房屋。这句“愈”是主语,后面的“者”字结构作判断句的谓语。
答李翊书
韩愈
【说明】
这封信是韩愈在文学理论方面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他在介绍自己学习古文的经验中,阐述了创作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第一,他提出了“气盛言宜”的文气说,强调文章的形式取决于内容,而内容又取决于作家的思想修养。第二,他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在语言运用上力求独创新颖。
这正是韩愈古文理论的两个方面:前者是韩愈的文学创作观,主张文道兼备而以道为主;后者是韩愈的文体改革论,力求创造一种融化古人语言材料而又适合反映现实表达思想的新文学语言。
④俨乎:壮重的样子。乎:形容词词尾,用法同“然”。茫乎:不清楚的样子。迷:迷惑。
以上四个分句形容学习时冥思苦想专心致志的样子。
⑤意思是当自己把心中的思想写出来的时候。注:灌注。这里是传写的意思。
⑥陈言:指世人惯用的言词,即陈词滥调。务:必,力求做到。戛戛(jiájiá)乎:困难的样子。
⑦观于人:指文章被人看。非:非难。笑:讥笑。这句意思是说,不怕别人非难讥笑自己的文章不合时俗。
气之与言犹是也。(与,相对。犹,如同)
其敢自言几于成乎?(几,接近)
所以劝之。(劝,鼓励)
【同形异构词语】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虽然,虽然这样)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然后浩乎其沛然矣/然后肆焉。(然,这样;后,……之后)
所以劝之。(所,结构助词,以,介词,介绍原因。二者结合,表示“……的原因”。
这种主张对于古文运动的发展,对于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绮靡文风,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②。李生足下③: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④。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⑤?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⑥?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入于其宫者⑦,焉足以知是且非邪⑧?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注释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①;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②。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③?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因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④。奶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⑤。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⑥。
志乎古必遗乎今。(遗乎今:“动词+乎+施事”式)
[三]宾语前置
惟陈言之务去。(“陈言”是“去”的宾语,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疑问代词“奚”是“取”的宾语)
[四]倒装句
俨乎其若思。(主谓倒装)
茫乎其若迷。(主谓倒装)
戛戛乎其难哉。(主谓倒装)
昭昭然黑白分矣
然后浩乎其沛然矣。(主谓倒装)
注释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⑪。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⑫。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⑬。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⑭,其皆醇也,然后肆焉⑮。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⑯,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注释
气,水也①;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②。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③。虽如是,其改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④?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⑤?用与舍诸人⑥。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⑦,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⑧,垂诸文而为后世法⑨。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⑬浩乎:水势广大的样子。沛然:水势汹涌的样子。这句比喻文章的思路宽广奔放。
⑭迎而距之:迎着水势去阻挡它。比喻不要让文思过于汹涌。距:能“拒”。这句的意思是说,在写作时对于思想和文辞两方面还要反复推敲。
⑮醇:纯正。肆:放纵,指放手去写。
⑯诗书:《诗经》和《书经》。这里泛指古代儒家经典。
①气:指文章的气势,这与作家的思想修养有关。《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注释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①。吾诚乐而悲之②。亟称其人,所以劝之③,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④。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⑤。愈白。
注释
要点提示
一文字
【通假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蕲—祈)
【古今字】有志于古者希矣。(希—稀)
【异体字】养其根而立矣其实。(竢—俟)
二词汇
【古今异义词】
②毕:尽,完全。
③言之短长:语句的长短。声之高下:声调的抑扬。这句意思是说气盛了就能驾驭语言,运用自如。
④即使接近于成功,那被人用时又有什么可取的呢?
⑤其:语气词,表示反诘。肖:像。器:器物。
⑥用与不用都决定于别人。属:归属,指取决。
⑦这两句意思是,使自己的思想不离于道,使自己的行动合乎原则。
⑧被用时就[把自己的道德学问]在世人之间施行开来,不被用时就把它传授给自己的弟子。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所者都是结构助词,“所谓”“立言者”都是名词性词组,二者是“定中”关系。是,指示代词,这样。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
生所为者与所期者。(所者都是结构助词,它们和动词一起构成“所字短语”,表示动作的对象。“所为者”即“做的事情”“所期者”即“期待的事情”)
愈之所为。(所,结构助词,与动词“为”组成“所字词组”,“所为”即“做的事情”)
【词类活用】
处心有道。(处,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处在”)
行己有方。“使……行”
吾诚乐而悲之。(乐悲,都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乐”“为……悲”)
【重要虚词】
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而,连词,第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第二个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其,指示代词,那。何,副词,相当于“多么”。也,句末语气词,表示确认语气)
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乎?(其,语气词,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
志乎古必遗乎今。(两个“乎”都是介词,第一个介绍动作的趋向,相当于“在”,第二个介绍施事,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谢谢大家!
①李翊(yì),中唐时人,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年)中进士。
②六月二十六:指贞元十七年(公元年)六月二十六日。白:禀告,陈述。这里用作谦词。
三语法
【句式】[一]判断句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室者。(主语:愈;谓语: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室者)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主语:生所谓立言者;谓语:是。“是”是指示代词)
气,水也。(主语:气;谓语:水)
言,浮物也。(主语:言;谓语:浮物)
[二][被动句]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无诱于势利/其观于人/待用于人者。(取于人诱于势利观于人用于人:“动词+于+施事”式)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两个“于”都是介词,第一个介绍动作之所自,相当于“从”,第二个介绍动作之所向,相当于“到”)
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两个其都是代词,第一个指代文章,第二个指代嘲笑文章的人。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与虽正而不至焉者(与,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和。虽,连词,表示让步关系,虽然。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即“……到极点”。者,结构助词,与“虽正而不至焉”一起组成“者字词组”,表示“虽正而不至焉”的古书)
谁不欲告生以其道?(以,介词,介绍对象,相当于“把……”,句中“以其道”这个介宾词组作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挪到动词“告”前面作状语)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室者。
(抑,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可是”。所者,都是结构助词。“所”与“谓”组成“所字词组”,表示“说的”,“者”字与“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室”组成“者字词组”,表示“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室”的人,“所字词组”“者字词组”都是名词性短语,二者是“定中”关系)
[五]习惯格式
而其问何下而恭也。(格式:“何……也”,表示感叹,相当于(“多么……啊”)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室者/生所谓立言者(格式:“所谓……”,相当于“说的……”)
非三代两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格式:“非……不敢……”,相当于“不是……不敢……”,强调动作行为的条件趋向)
惟陈言之务去。(格式:“唯<惟>……是<之>……”,强调宾语)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焉,疑问代词,哪里。且,选择连词,相当于“或”“还是”)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虽,连词,虽然。然,指示代词,这样。为,介词,介绍对象,相当于“对……”)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蕲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两个句子中的“于”都是介词,第一个介绍对象,相当于“过”,第二个介绍施事,表示被动,相当于“被”。而,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且”。则,连词,表示顺承,引导结论,相当于“那么”。矣,句末语气词,表示发现语气。)
⑧有年:有不少年豆。不改:指不改上述学习的方法和对非笑所抱的态度。
⑨正伪:指与“圣人之志”相合的和不相合的。不至:指没有达到顶点。昭昭然:清楚明白的样子。
⑩去之:指去掉“伪”和“虽正而不至焉者”。徐:慢慢地。
⑪汩汩(gǔgǔ)然:水流急速的样子,这里形容文思敏捷。
⑫这是因为自己的文章中还有世人的见解存在。说:言论,见解。
⑧且:连词,或,还是。
①你所说的“立言”这句话,是对的。立言:指人的言语文辞能够留传后代。《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②所为者:所做的事情,指写的文章。所期者:希望达到的目的,指立言。几(jī):近,接近。
③蕲(qí):能“祈”,求。胜于人:胜过人。取于人:被人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