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藻类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分析及模糊神经网络预测研究

合集下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数理科学部A01数学A0101数论A010101解析数论A010102代数数论A010103数论应用A0102代数学A010201群及其表示A010202李群与李代数A010203代数群与量子群A010204同调与K理论A010205环与代数A010206编码与密码A010207代数几何A0103几何学A010301整体微分几何A010302复几何与代数几何A010303几何分析A0104拓扑学A010401代数拓扑与微分拓扑A010402低维流形上的拓扑A010403一般拓扑学A0105函数论A010501多复变函数论A010502复动力系统A010503单复变函数论A010504调和分析与小波分析A010505函数逼近论A0106泛函分析A010601非线性泛函分析A010602算子理论与算子代数A010603空间理论A0107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A010701泛函微分方程A010702定性理论与稳定性理论A010703分支理论与混沌A010704微分动力系统与哈密顿系统A010705拓扑动力系统与遍历论A0108偏微分方程A010801几何、物理和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A010802非线性椭圆和非线性抛物方程A010803混合型、退化型偏微分方程A010804非线性发展方程和无穷维动力系统A0109数学物理A010901规范场论与超弦理论A010902可积系统及其应用A0110概率论与随机分析A011001马氏过程与遍历论A011002随机分析与随机过程A011003随机微分方程A011004极限理论A0111数理统计A011101抽样调查与试验设计A011102时间序列与多元分析A011103数据分析与统计计算A0112运筹学A011201线性与非线性规划A011202组合最优化A011203随机最优化A011204可靠性理论A0113控制论中的数学方法A011301分布参数系统的控制理论A011302随机系统的控制理论A0114应用数学方法A011401信息论A011402经济数学与金融数学A011403生物数学A011404不确定性的数学理论A011405分形论及应用A0115数理逻辑和与计算机相关的数学A011501数理逻辑A011502公理集合论A011503计算复杂性与符号计算A011504机器证明A0116组合数学A011601组合设计A011602图论A011603代数组合与组合矩阵论A0117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A011701偏微分方程数值计算A011702流体力学中的数值计算A011703一般反问题的计算方法A011704常微分方程数值计算A011705数值代数A011706数值逼近与计算几何A011707谱方法及高精度数值方法A011708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A011709多重网格技术及区域分解A011710自适应方法A011711并行算法A02力学A0201力学中的基本问题和方法A020101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A020102物理力学A020103力学中的反问题A0202动力学与控制A020201分析力学A020202动力系统的分岔与混沌A020203运动稳定性及其控制A020204非线性振动及其控制A020205多体系统动力学A020206转子动力学A020207弹道力学与飞行力学A020208载运工具动力学及其控制A020209多场耦合与智能结构动力学A0203 固体力学A020301弹性力学与塑性力学A020302损伤与断裂力学A020303疲劳与可靠性A020304本构关系A020305复合材料力学A020306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A020307超常环境下材料和结构的力学行为A020308微纳米力学A020309接触、摩擦与磨损力学A020310表面、界面与薄膜力学A020311岩体力学和土力学A020312结构力学与结构优化A020313结构振动、噪声与控制A020314流固耦合力学A020315制造工艺力学A020316实验固体力学A020317计算固体力学A0204流体力学A020401湍流与流动稳定性A020402水动力学A020403空气动力学A020404非平衡流与稀薄气体流动A020405多相流与渗流A020406非牛顿流与流变学A020407流动噪声与气动声学A020408流动控制和优化A020409环境流体力学A020410工业流体力学A020411微重力流体力学A020412交通流与颗粒流A020413电磁与多场耦合流体力学A020414实验流体力学A020415计算流体力学A0205 生物力学A020501组织与器官系统力学A020502细胞、亚细胞、生物大分子力学A020503仿生、生物材料与运动生物力学A0206 爆炸与冲击动力学A020601爆炸力学A020602冲击动力学A03天文学A0301 宇宙学A030101宇宙学模型和参数、早期宇宙A030102宇宙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及观测宇宙学A030103宇宙暗物质和暗能量A0302 星系和类星体A030201银河系A030202星系形成、结构和演化A030203星系相互作用和并合;活动星系核A0303 恒星与星际物质A030301恒星结构和演化与恒星大气A030302变星和激变变星、双星和多星系统A030303恒星形成与早期演化、星际介质和星际分子A030304晚期演化和致密天体及其相关高能过程A030305太阳系外行星系统A0304 太阳和太阳系A030401太阳磁场和太阳发电机A030402太阳日冕物质抛射、耀斑、日珥和其他活动A030403日震学和太阳内部结构;太阳黑子和太阳活动周期变化A030404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及太阳系中行星、卫星和其他小天体A030405太阳爆发活动对日地空间天气的影响A0305 天体中基本物理过程的理论和实验A030501天文中基本物理过程和天体辐射过程的理论和实验A030502实验室天体物理A0306 天体测量和天文地球动力学A030601天文参考系及星表A030602相对论天体测量A030603天文地球动力学及天体测量学的应用A030604时间与频率A0307 天体力学和人造卫星动力学A030701人造天体、太阳系小天体、行星系统和恒星系统动力学A030702N体问题、非线性和相对论天体力学A0308 天文技术和方法A030801 光学、紫外和红外天文技术与方法A030802 射电、毫米波和亚毫米波天文技术与方法A030803 高能天体物理技术方法和空间天文技术与方法A030804 海量数据处理及数值模拟天文技术与方法A0309 中、西方天文学史A0310 天文学同其他学科的交叉A04物理学IA0401凝聚态物性I:结构、力学和热学性质A040101固体结构和人工微结构A040102软物质和液体的结构与性质A040103凝聚态物质的力学、热学性质,相变和晶格动力学A040104凝聚态物质的(非电子)输运性质A040105薄膜和纳米结构的形成A040106表面,薄膜和纳米结构的表征和分析A040107表面、界面、介观系统、纳米系统的非电子性质A0402凝聚态物性 II :电子结构、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质A040201块体材料的电子态A040202强关联电子系统A040203电子输运过程:电导、光电导、磁电导A040204表面、界面和低维系统的电子结构及电学性质A040205介观系统和人工微结构的电子结构、光学和电学性质A040206超导电性A040207磁有序系统A040208低维、介观和人工微结构的磁性A040209介电、压电、热电和铁电性质A040210凝聚态物质的光学和波谱学、物质与粒子的相互作用和辐射A040211极端条件下的凝聚态物理A040212量子计算中的凝聚态物理问题A040213软物质、有机和生物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物理A040214生命现象中的凝聚态物理问题A040215凝聚态物理中的新效应及其他问题A0403原子和分子物理A040301原子和分子结构理论A040302原子、分子、光子相互作用与光谱A040303原子分子碰撞过程及相互作用A040304大分子、团簇与特殊原子分子性质A040305极端条件下的原子分子物理A040306外场中的原子分子性质及其操控A040307量子信息中的原子分子物理问题A040308与原子、分子有关的其他物理问题A0404光学A040401光的传播和成像A040402信息光学中的物理问题A040403光源、光学器件和光学系统中的物理问题A040404纤维光学和集成光学中的物理问题A040405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A040406超强、超快光物理A040407微纳光学与光子学A040408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A040409非线性光学A040410光学材料中物理问题及固体发光A040411激光光谱学及高分辨高灵敏光谱方法A040412X-射线、红外、THz物理A040413光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A040414与光学有关的其他物理问题和交叉学科A0405声学A040501线性与非线性声学A040502水声和海洋声学及空气动力声学A040503超声学、量子声学和声学效应A040504噪声、噪声效应及其控制A040505生理、心理声学和生物声学A040506语言声学、乐声及声学信号处理A040507声学换能器、声学测量方法和声学材料A040508信息科学中的声学问题A040509 A040510建筑声学与电声学与声学有关的其他物理问题和交叉学科A05物理学IIA0501 基础物理学A050101 物理学中的数学问题与计算方法A050102 经典物理及其唯象学研究A050103 量子物理及其应用A050104 量子信息学A050105 统计物理学与复杂系统A050106 相对论、引力与宇宙学A0502粒子物理学和场论A050201场和粒子的一般理论及方法A050202量子色动力学、强相互作用和强子物理A050203电-弱相互作用及其唯象学A050204非标准模型及其唯象学A050205弦论、膜论及隐藏的空间维度A050206非加速器粒子物理A050207粒子天体物理和宇宙学A0503核物理A050301原子核结构与特性研究A050302原子核高激发态、高自旋态和超形变A050303核裂变、核聚变、核衰变A050304重离子核物理A050305放射性核束物理、超重元素合成及反应机制A050306中高能核物理A050307核天体物理A0504 核技术及其应用A050401 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和辐照损伤A050402 离子束核分析技术A050403 核效应分析技术A050404 中子技术及其应用A050405 加速器质谱技术A050406 离子注入及离子束材料改性A050407 核技术在环境科学、地学和考古中的应用A050408 核技术在工、农业和医学中的应用A050409 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A0505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实验方法与技术A050501 束流物理与加速器技术A050502 荷电粒子源、靶站和预加速装置A050503 束流传输和测量技术A050504 反应堆物理与技术A050505 散裂中子源相关技术A050506 探测技术和谱仪A050507 辐射剂量学和辐射防护A050508 实验数据获取与处理A050509 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新应用A0506 等离子体物理A050601 等离子体中的基本过程与特性A050602 等离子体产生、加热与约束A050603 等离子体中的波与不稳定性A050604 等离子体中的非线性现象A050605 等离子体与物质相互作用A050606 等离子体诊断A050607 强粒子束与辐射源A050608 磁约束等离子体A050609 惯性约束等离子体A050610 低温等离子体及其应用A050611 空间和天体等离子体及特殊等离子体A0507 同步辐射技术及其应用A050701 同步辐射光源原理和技术A050702 自由电子激光原理和技术A050703 束线光学技术和实验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代码化学科学部B01无机化学B0101无机合成和制备化学B010101合成与制备技术B010102合成化学B0102元素化学B010201稀土化学B010202主族元素化学B010203过渡金属化学B010204丰产元素与多酸化学B0103配位化学B010301固体配位化学B010302溶液配位化学B010303功能配合物化学B0104生物无机化学B010401金属蛋白(酶)化学B010402生物微量元素化学B010403细胞生物无机化学B010404生物矿化及生物界面化学B0105固体无机化学B010501缺陷化学B010502固相反应化学B010503固体表面与界面化学B010504固体结构化学B0106物理无机化学B010601无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B010602理论无机化学B010603无机光化学B010604分子磁体B010605无机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B0107无机材料化学B010701无机固体功能材料化学B010702仿生材料化学B0108分离化学B010801萃取化学B010802分离技术与方法B010803无机膜化学与分离B0109核放射化学B010901核化学与核燃料化学B010902放射性药物和标记化合物B010903放射分析化学B010904放射性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B0110同位素化学B0111无机纳米化学B0112无机药物化学B0113无机超分子化学B0114有机金属化学B0115原子簇化学B0116应用无机化学B02有机化学B0201有机合成有机合成反应与试剂B020101B020102复杂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B020103选择性有机反应B020104催化与不对称反应B020105组合合成B0202金属有机化学B020201金属络合物的合成与反应B020202生物金属有机化学B020203金属有机材料化学B0203元素有机化学B020301有机磷化学B020302有机硅化学B020303有机硼化学B020304有机氟化学B0204天然有机化学B020401甾体及萜类化学B020402中草药与植物化学B020403海洋天然产物化学B020404天然产物合成化学B020405微生物与真菌化学B0205物理有机化学B020501活泼中间体化学B020502有机光化学B020503立体化学基础B020504有机分子结构与反应活性B020505理论与计算有机化学B020506有机超分子与聚集体化学B020507生物物理有机化学B0206药物化学B020601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B020602药物构效关系B0207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有机化学B020701多肽化学B020702核酸化学B020703蛋白质化学B020704糖化学B020705仿生模拟酶与酶化学B020706生物催化与生物合成B0208有机分析B020801有机分析方法B020802手性分离化学B020803生物有机分析B0209应用有机化学B020901农用化学品化学B020902食品化学B020903香料与染料化学B0210绿色有机化学B0211有机分子功能材料化学B021101功能有机分子的设计与合成B021102功能有机分子的组装与性质B021103生物有机功能材料B03物理化学B0301结构化学B030101 体相结构B030102 表面结构B030103 溶液结构B030104动态结构B030105光谱与波谱学B030106 纳米及介观结构B030107方法与理论B0302理论和计算化学B030201 量子化学B030202 化学统计力学B030203 化学动力学理论B030204 计算模拟方法与应用B0303 催化化学B030301 多相催化B030302 均相催化B030303 仿生催化B030304 光催化B030305 催化表征方法与技术B0304化学动力学B030401 宏观动力学B030402 分子动态学B030403 超快动力学B030404激发态化学B0305胶体与界面化学B030501 表面活性剂B030502 分散体系与流变性能B030503 表面/界面吸附现象B030504 超细粉和颗粒B030505 分子组装与聚集体B030506 表面/界面表征技术B0306电化学B030601 电极过程动力学B030602 腐蚀电化学B030603 材料电化学B030604 光电化学B030605 界面电化学B030606电催化B030607纳米电化学B030608化学电源B0307光化学和辐射化学B030701 超快光谱学B030702 材料光化学B030703 等离子体化学与应用B030704 辐射化学B030705 感光化学B030706光化学与光物理过程B0308热力学B030801 化学平衡与热力学参数B030802 溶液化学B030803 量热学B030804复杂流体B030805 非平衡态热力学与耗散结构B030806 统计热力学B0309生物物理化学B030901 结构生物物理化学B030902 生物光电化学与热力学B030903 生命过程动力学B030904生物物理化学方法与技术B0310化学信息学B031001 分子信息学B031002 化学反应和化学过程的信息学B031003 化学数据库B031004分子信息处理中的算法B04高分子科学B0401 高分子合成化学B040101高分子设计与合成B040102配位聚合与离子型聚合B040103高分子光化学与辐射化学B040104生物参与的聚合与降解反应B040105缩聚反应B040106自由基聚合B0402 高分子化学反应B040201高分子降解与交联B040202高分子接枝与嵌段B040203高分子改性反应与方法B0403 功能与智能高分子B040301吸附与分离功能高分子B040302高分子催化剂和高分子试剂B040303医用与药用高分子B040304生物活性高分子B040305液晶态高分子B040306光电磁功能高分子B040307储能与换能高分子B040308高分子功能膜B040309仿生高分子B0404 天然高分子与生物高分子B040401基于可再生资源高分子B0405 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结构B040501超分子聚合物B040502超支化与树形高分子B0406 高分子物理与高分子物理化学B040601高分子溶液B040602高分子聚集态结构B040603高分子转变与相变B040604高分子形变与取向B040605高分子纳米微结构及尺寸效应B040606高分子表面与界面B040607高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B040608高分子测试及表征方法B040609高分子流变学B040610聚电解质与高分子凝胶B040611高分子塑性与黏弹性B040612高分子统计理论B040613高分子理论计算与模拟B0407 应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B040701高分子加工原理与新方法B040702高性能聚合物B040703高分子多相与多组分复合体系B040704聚合反应动力学及聚合反应过程控制B040705杂化高分子B040706高分子循环利用B05 分析化学B0501 色谱分析B050101 气相色谱B050102 液相色谱B050103 离子色谱与薄层色谱B050104 毛细管电泳及电色谱B050105 微流控系统与芯片分析B050106色谱柱固定相与填料B0502 电化学分析B050201 伏安法B050202 生物电分析化学B050203 化学修饰电极B050204 微电极与超微电极B050205 光谱电化学分析B050206 电化学传感器B050207 电致化学发光B0503 光谱分析B050301 原子发射与吸收光谱B050302 原子荧光与X-射线荧光光谱B050303 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B050304 化学发光与生物发光B050305 紫外与可见光谱B050306 红外与拉曼光谱B050307 光声光谱B050308 共振光谱B0504 波谱分析与成像分析B0505 质谱分析B0506 分析仪器与试剂B050601 联用技术B050602 分析仪器关键部件、配件研制B050603 分析仪器微型化B050604 极端条件下分析技术B0507 热分析与能谱分析B0508 放射分析B0509 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B050901 单分子、单细胞分析B050902 纳米生物化学分析方法B050903 药物与临床分析B050904 细胞与病毒分析B050905 免疫分析化学B050906 生物分析芯片B0510 活体与复杂样品分析B0511 样品前处理方法与技术B0512 化学计量学与化学信息学B0513 表面、形态与形貌分析B051301 表面、界面分析B051302 微区分析B051303 形态分析B051304 扫描探针形貌分析B06化学工程及工业化学B0601化工热力学和基础数据B060101状态方程与溶液理论B060102相平衡B060103化学平衡B060104热力学理论及计算机模拟B060105化工基础数据B0602传递过程B060201化工流体力学和传递性质B060202传热过程及设备B060203传质过程B060204颗粒学B060205非常规条件下的传递过程B0603分离过程B060301蒸馏蒸发与结晶B060302干燥与吸收B060303萃取B060304吸附与离子交换B060305机械分离过程B060306膜分离B060307非常规分离技术B0604化学反应工程B060401化学反应动力学B060402反应器原理及传递特性B060403反应器的模型化和优化B060404流态化技术和多相流反应工程B060405固定床反应工程B060406聚合反应工程B060407电化学反应工程B060408生化反应工程B060409催化剂工程B0605化工系统工程B060501化学过程的控制与模拟B060502化工系统的优化B0606无机化工B060601基础无机化工B060602工业电化学B060603精细无机化工B060604核化工与放射化工B0607有机化工B060701基础有机化工B060702精细有机化工B0608生物化工与食品化工B060801生化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器B060802生化分离工程B060803生化过程的优化与控制B060804生物催化过程B060805天然产物及农产品的化学改性B060806生物医药工程B060807绿色食品工程与技术B0609能源化工B060901煤化工B060902石油化工B060903燃料电池B060904天然气及碳--化工B060905生物质能源化工B0610化工冶金B0611环境化工B061101环境治理中的物理化学原理B061102三废治理技术中的化工过程B061103环境友好的化工过程B061104可持续发展环境化工的新概念B0612资源化工B061201资源有效利用与循环利用B061202材料制备的化工基础B07环境化学B0701 环境分析化学B070101 无机污染物分离分析B070102有机污染物分离分析B070103污染物代谢产物分析B070104污染物形态分离分析B0702 环境污染化学B070201大气污染化学B070202水污染化学B070203土壤污染化学B070204 固体废弃物污染化学B070205 放射污染化学B070206 纳米材料污染化学B070207 复合污染化学B0703 污染控制化学B070301大气污染控制化学B070302水污染控制化学B070303土壤污染控制化学B070304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化学B0704 污染生态化学B070401污染物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B070402污染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B070403污染物的生态毒性和毒理B0705 理论环境化学B070501污染化学动力学B070502 污染物构效关系B070503 化学计量学在环境化学中的应用B070504 环境污染模式与预测B0706 区域环境化学B070601化学污染物的源汇识别B070602污染物的区域环境化学过程B070603污染物输送中的化学机制B0707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B070701 环境污染的生物标志物B070702 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B070703 人居环境与健康B070704 环境暴露与毒理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代码生命科学部C01微生物学C0101微生物资源与分类学C010101细菌资源、分类与系统发育C010102放线菌资源、分类与系统发育C010103真菌资源、分类与系统发育C010104病毒资源与分类C0102微生物生理与生物化学C010201微生物生理与代谢C010202微生物生物化学C0103微生物遗传育种学C010301微生物功能基因C010302微生物遗传育种C0104微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C0105环境微生物学C010501陆生环境微生物学C010502水生环境微生物学C010503其他环境微生物学C0106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C010601 植物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C010602 动物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C010603 人类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C0107 病原真菌学C010701 植物病原真菌学C010702 动物病原真菌学C010703 人类病原真菌学C0108 病毒学C010801 植物病毒学C010802 动物病毒学C010803 人类病毒学C010804噬菌体C0109支原体、立克次体与衣原体C010901 支原体C010902 立克次体、衣原体等C02植物学C0201 植物结构学C020101植物形态结构与功能C020102植物形态与发生C0202 植物分类学C020201种子植物分类C020202孢子植物分类C020203植物地理学C0203 植物进化生物学C020301植物系统发育C020302古植物学与孢粉学C020303植物进化与发育C0204 植物生理与生化C020401光合作用C020402生物固氮C020403呼吸作用C020404矿质元素与代谢C020405有机物质合成与运输C020406水分生理C020407抗性生理C020408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C020409植物次生代谢与调控C020410种子生理C0205 植物生殖生物学C020501植物配子体发生与受精C020502植物胚胎发生C0206 植物资源学C020601植物资源评价C020602植物引种驯化C020603植物种质C020604植物化学C020605水生植物与资源C0207植物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C03生态学C0301分子与进化生态学C030101分子生态学C030102进化生态学C0302行为生态学C030201昆虫行为生态学C030202其他动物行为生态学C0303生理生态学C030301植物生理生态学C030302动物生理生态学C0304种群生态学C030401植物种群生态学C030402昆虫种群生态学C030403其他动物种群生态学C0305群落生态学C030501群落结构与动态C030502物种间相互作用C0306生态系统生态学C030601农田生态学C030602森林生态学C030603草地与荒漠生态C030604水域生态学C0307景观与区域生态学C030701景观生态学C030702区域生态学C0308全球变化生态学C030801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C030802海洋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C0309微生物生态学C0310污染生态学C031001污染生态学C031002毒理生态学C0311土壤生态学C031101土壤生态系统水分、养分循环C031102土壤生物与土壤生态系统C0312保护生物学与恢复生态学C031201生物多样性C031202保护生物学C031203受损生态系统恢复C0313生态安全评价C031301转基因生物的生态安全性评价C031302外来物种的入侵与生态安全性评价C031303生态工程评价C04林学C0401森林资源学C0402森林资源信息学C040201森林资源管理与信息技术C040202森林灾害监测的理论与方法C0403木材物理学C040301材性及其改良C040302木材加工学C040303人工复合木材C0404林产化学C040401树木化学成分分析C040402造纸与制浆C0405森林生物学C040501树木生长发育C040502树木抗逆生理学C040503树木繁殖生物学C0406森林土壤学C0407森林培育学C040701森林植被恢复与保持C040702人工林培育C040703种苗学C040704复合农林业C0408森林经理学C040801森林可持续发展C040802森林分类经营C0409森林健康C040901森林病理C040902森林害虫C040903森林防火C0410林木遗传育种学C041001林木种质资源C041002林木遗传改良C041003林木育种理论与方法C0411经济林学C041101经济林重要形状形成及调控C041102经济林栽培生理C041103林木果实采后生物学C041104茶学C0412园林学C041201园林植物种质资源C041202城市园林与功能C041203园林规划和景观设计C0413荒漠化与水土保持C041301防护林学C041302森林植被与水土保持C041303植被与荒漠化C0414林业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C05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C0501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C050101生物大分子结构计算与理论预测C050102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测定C050103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C0502生物化学C050201蛋白质与多肽生物化学C050202核酸生物化学C050203酶学C050204糖生物学C050205无机生物化学C0503蛋白质组学C0504膜生物化学与膜生物物理学C050401生物膜结构与功能C050402跨膜信号转导C050403物质跨膜转运C050404其他膜生物化学与膜生物物理学C0505系统生物学C0506环境生物物理C050601电磁辐射生物物理C050602声生物物理C050603光生物物理C050604电离辐射生物物理与放射生物学C050605自由基生物学C0507空间生物学C0508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技术C06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C0601植物遗传学C060101植物分子遗传C060102植物细胞遗传C060103植物数量遗传C0602动物遗传学C060201动物分子遗传C060202动物细胞遗传C060203动物数量遗传C0603微生物遗传学C060301原核微生物遗传C060302真核微生物遗传C0604人类遗传学C060401人类遗传的多样性C060402人类起源与进化C060403人类行为的遗传基础C060404人类表型性状与遗传C0605医学遗传学C060501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基础C060502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基础C060503线粒体与疾病C060504染色体异常与疾病C060505肿瘤遗传C060506遗传病模型C0606基因组学C060601基因组结构与分析C060602比较基因组与进化C060603基因组信息学C0607基因表达调控与表观遗传学C060701组蛋白修饰及意义C060702DNA修饰及意义C060703染色体重塑及意义C060704非编码RNA调控与功能C060705转录与调控C0608生物信息学C060801生物数据分析C060802生物信息算法及工具C060803生物信息挖掘C060804生物系统网络模型C0609遗传学研究新方法C0610发育生物学C061001性器官与性细胞发育C061002精卵识别与受精C061003胚胎早期发育C061004组织、器官的形成与发育C061005组织、器官的维持与再生C061006细胞的分化与发育C061007核质互作与重编程C061008干细胞及定向分化基础C061009模式生物与发育C061010发育研究新方法与体系C07细胞生物学C0701细胞、亚细胞结构与功能C0702细胞生长与分裂C0703细胞周期与调控C0704细胞增殖与分化C0705细胞衰老C0706细胞死亡C0707细胞运动C0708细胞外基质。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_实验研究_期刊发文热词逐年推荐_20140811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_实验研究_期刊发文热词逐年推荐_20140811

土壤聚合物 图像分割 叉指换能器 化学机械抛光 动力学 分类 免疫组化 免疫力 光电催化 低氧 丙二醛 lb膜法 龟鹿二仙胶 鼠伤寒 黑鲷仔鱼 黄酮 黄芩苷 麦冬 鸡胚 鲁棒控制 鲁棒性 鱼毒性 高阶距 高酸值油脂 高炉矿渣 高斯混合模型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 高性能混凝土 高二氧化碳 驻波场 香精油 香果树 馈线远方终端 饥饿量化 食性 飞灰 颤振抑制 颜色直方图 颜色信息熵 频谱分析 频率漂移 非线性系统 非线性子空间 非周期任务 青山湖流域 雾化角 雾化特性 零件轮廓破损 雀形目鸟类 隶属度函数 隔离小生境 随机游动 随机化测试 随机共振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凋亡 4 过氧化氢 3 萃取 3 粒子群算法 3 离子液体 3 氨基酸 3 无线传感器网络 3 支持向量机 3 实验研究 3 姜黄素 3 声表面波 3 预测控制 2 降解 2 长周期光纤光栅 2 铅中毒 2 醋酸 2 超磁致伸缩执行器 2 超氧化物歧化酶 2 赤潮异弯藻 2 负载平衡 2 视差估计 2 褶皱臂尾轮虫 2 表面活性剂 2 蒙脱土修饰电极 2 萃取精馏 2 芍药 2 胃黏膜 2 细胞凋亡 2 筛选 2 立体视频 2 磁性液体 2 生长 2 生物传感器 2 特征点 2 激光诱导荧光 2 清心ⅱ号 2 浮游动物 2 汽液平衡 2 检测 2 有限元分析 2 日本血吸虫 2 无机-有机杂化膜 2 拉伸分子动力学 2 小波变换 2 小波分解 2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2 大豆 2 多视点视频编码 2 多分辨率模型 2 壳聚糖 2 基因表达 2 基因型 2

赤潮的发生情况与危害

赤潮的发生情况与危害

02
赤潮的危害
对海洋生态系破坏海洋生物
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洋生 物大量死亡,破坏海洋生 态系统的平衡。
影响海洋微生物
赤潮的发生还会影响海洋 中的微生物,进而影响海 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
污染水源
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水中 的有害物质大量增加,污 染水源,对人类和其他生 物造成危害。
法规制定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污染源排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对破坏海洋生态的 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04
赤潮的研究进展
赤潮的成因研究
生物因素
赤潮是由多种生物因素引起的,包括浮游生物、细菌和病 毒等。这些生物因素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繁殖,从而引 发赤潮。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包括水温、盐度、水 深、水流等。这些环境因素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和分布 ,从而影响赤潮的发生。
赤潮治理和防控手段有限
针对赤潮的治理和防控手段相对有限,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措施 来控制赤潮的发展和扩散。
公众对赤潮的认识不足
许多公众对赤潮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对其危害和影响也缺乏足 够的重视和警惕。
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期望
1 2 3
加强赤潮监测和预警研究
通过加强赤潮监测和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建设,提 高赤潮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防范和治理赤 潮提供科学依据。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赤潮的发生会导致 空气中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引起人类呼 吸系统疾病。
影响旅游业: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滨景 观受到破坏,对旅游业产生极大的影响 。
影响渔业: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洋生物 大量死亡,对渔业产生极大的损害。
污染水源:赤潮的发生还会导致水源污 染,饮用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基于软传感器技术的海水富营养化监测

基于软传感器技术的海水富营养化监测

R: 如果 l A n 2 A … ad 是 , 是 a d 是 t n


的繁殖 生长 密切 相关 , 它可 以间接 地 反 映海 水 中藻 类 的繁殖 生长状 态 。研 究表 明 , 水 的温 度 、 海 含 盐量 、 溶解 氧 含 量 、 酸 基 含 量 、 透 度 、H 值 、 硝 光 p 风 速、 含磷量 、 降雨 量 、 汐 间 隔 、 流 速 度 等 诸 多 环 潮 海 境 因子 的变化 都影 响着海 水 中藻类 叶绿素 a 含量 的 变化 。海水 中的叶绿 素 a含量 等关键 理化 因子难 以 在线 测量 , 获 取 也 较耗 时 、 其 困难 。利 用 软 传 感 器 技 术 , 造 软 传感 器模 型 , 实 现针 对 海 水 藻 类 繁 构 是
基 于软 传 感 器 技 术 的 海 水 富 营 养化 监测
张 颖 . 陆 丽
( 海海 事 大学 信 息工程 学 院 ,上海 2 10 ) 上 0 3 6
摘 要 : 藻类 的繁 殖 生长状 态很 难 用一 种 传 感 器在 线 、 时地 直接 测 量 出来 。影 响 藻 类 生 长 的环 实 境理 化 因子 众 多 , 这些 环境 因子之 间又相 互作 用 , 洋生 态环 境是 一 个 高度 复 杂 的非 线性 系统 , 海 很 难 用传 统的机 理 建模 方法 来描 述 。文 中用 T s模糊 神 经 网络 描 述 这种 复杂 的 非线 性 系统 , 过 构 — 通 造软 传 感 器来测 量藻 类的繁 殖 生长状 况 。将 叶绿 素 a的含 量作 为描 述 藻类 生 长状 态的 直接 指 标 ,
OnMo i rn fS a trE t0 hc t nBae n S f S no eh oo y nt igo ewae ur p iai sdo ot e srT c n lg o 0

海洋科学研究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海洋科学研究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海洋科学研究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在广袤无垠的蓝色海洋中,隐藏着无数的奥秘等待着人类去探索。

海洋科学研究作为揭示这些奥秘的重要手段,数据收集与分析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它们就像是海洋科学研究大厦的基石和梁柱,支撑着整个研究的架构。

海洋科学研究中的数据收集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首先,海洋环境复杂多变,无论是温度、盐度、压力,还是海流、海浪等,都在时刻发生着动态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使用高精度、高灵敏度的仪器设备来进行测量和记录。

例如,CTD 仪(温盐深测量仪)可以同时测量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深度,为我们提供海洋垂直结构的重要信息;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能够精确测量海流的速度和方向。

然而,仅仅依靠先进的仪器还不够。

数据收集的地点和时间选择也至关重要。

不同的海域、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段,海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精心规划数据收集的区域和时间节点。

比如,要研究海洋中的赤潮现象,就需要在赤潮容易发生的季节和海域进行重点监测。

同时,数据收集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除了现场观测,卫星遥感技术也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

通过卫星搭载的各种传感器,我们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海洋表面温度、叶绿素浓度、海平面高度等信息。

此外,数值模拟也是一种重要的数据来源。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海洋中的各种过程和现象,为实际的数据收集提供指导和补充。

在完成了数据收集后,接下来就是繁琐而关键的数据分析环节。

数据就像是一堆未经雕琢的璞玉,只有通过精心的分析,才能展现出其中蕴含的宝贵信息。

首先,数据的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这包括对数据的筛选、清洗和校准。

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仪器设备的局限性,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存在误差、缺失值或异常值。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对这些“杂质”进行去除,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例如,对于误差较大的数据点,可以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剔除;对于缺失值,可以通过插值的方法进行补充。

基础性研究课题

基础性研究课题

附件一 第十二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基础性研究课题获资助者名单
121110 121111 董红英 宋刚 内蒙古工业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副教授 副教授 高温应用的SiC陶瓷等离子体活化连接 耐力训练工作肌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变化及调控机制的研究
附件一 第十二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基础性研究课题获资助者名单
121055 121056 121057 121058 121059 121060 121061 121062 121063 121064 121065 121066 121067 121068 121069 121070 121071 121072 121073 121074 121075 121076 121077 121078 121079 121080 121081 121082 121083 121084 121085 121086 121087 121088 121089 121090 121091 121092 121093 121094 121095 121096 121097 121098 121099 121100 121101 121102 121103 121104 121105 121106 121107 121108 121109 冯妍卉 张鹏 郑新前 刘云鹏 张艳丽 纪震 刘治 李丽香 万青 何斌 郭磊 王雪松 李春林 李庆 曲大辉 曹达鹏 覃小红 傅继阳 张阿漫 苏勇 王开云 曾薇 牛军峰 李勇建 王兆华 王永贵 陈艳莹 肖兴志 陈彦斌 钱学锋 鲍晓华 马特 金可可 刘洪岩 苏彩霞 张广生 吴宏耀 周林刚 靳小怡 蒋凯 徐英瑾 傅其林 赵志勇 王建华 沈浩 周濂 伍维曦 游自勇 金丽 彭云飞 葛永斌 刘玉孝 吕国梁 武一 袁海英 北京科技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清华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深圳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湖南大学 同济大学 东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东华大学 广州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中央美术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黑龙江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深圳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四川大学 中央戏剧学院 西南民族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上海音乐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 武汉体育学院 贵州大学 宁夏大学 兰州大学 新疆大学 兰州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教授 金属/金属氧化物组装介孔异质复合体的热特性 教授 浆氮的优化制备规律及其在管内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和机理研究 助理研究 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用涡轮增压内燃机流动机理及控制研究 员 副教授 高海拔地区交流输电线路导线电晕损失特性研究 副教授 磁通变形下电工钢片复杂磁滞特性模拟问题研究 教授 基于生物启发式优化的DNA序列数据无损压缩算法研究 副教授 高维数据驱动的双足机器人智能化步态控制机理研究 副教授 生物群体协同搜索模式及最优化算法研究 教授 基于氧化物半导体纳米线的全透明晶体管 副研究员 利用微生物能量驱动的微型机器人控制方法研究 教授 智能光网络多层生存性机制研究 副教授 生物网络建模与分析的复杂网络方法研究 教授 基于能量优化的移动网格资源管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副教授 面向视障人士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无障碍关键技术研究 副教授 新型光驱动分子活塞的合成及其自组装 教授 金属有机框架储氢材料的模拟合成与实验制备 副教授 静电纺纳米纤维形成过程的建模与仿真 研究员 超高层建筑结构的风效应:原型实测、风洞试验和抗风优化设计方法 副教授 水下爆炸气泡与舰船结构的耦合动态特性研究 讲师 中国创意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 副研究员 基于随机振动理论的高速铁路非线性轮轨系统动态安全性能研究 副教授 污水处理系统中亚硝酸型SND与生物除磷的协同互利机制 副教授 微污染饮用水源水中典型抗生素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机理与技术 教授 闭环供应链下废旧产品回收策略问题研究 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EPR)的电子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结构、渠道与 教授 管理研究--以PC为例 顾客创新类型、顾客创新过程与创新绩效提升机制研究——基于服务 教授 业的实证研究 副教授 社会网络约束下的市场中介组织行为异化及其治理研究 教授 转型期中国工作场所安全规制效果的实证研究 副教授 中国居民财产不平等理论与政策研究 副教授 HME模型拓展构造与中国贸易发展的预期应用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量化及其经济效应的度量:基于发展中国家的实证 副教授 检验和政策模拟 副教授 生命权的伦理冲突与制度保障 教授 私法史中的体系思想--以人文主义法学以来私法体系之演变为中心 副教授 俄罗斯转型期法治根基的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 教授 网络时代版权刑法保护的挑战与应对 副教授 文明的冲突与现代中国文化自觉意识的重建 副教授 证据推理与现代证明理论的建构 副教授 以激发权能为导向的残疾人社会参与研究 教授 农民工社会网络小集团现象及社会后果研究 副教授 中外合作办学的成效、监管制度和教育主权研究 副教授 对于进化心理学的哲学基础的反思 副教授 布达佩斯学派文艺美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基本问题研究 副教授 来自边缘的呐喊——对当下打工戏剧及打工剧团的个案考察与分析研 副教授 黄河流域史前人口研究 副教授 中国书法的创作、教育方法论及实践的系统研究 副教授 当代政治哲学的伦理学承诺 讲师 中世纪文人音乐家及西方音乐史上“作品”观念的产生研究 副教授 占劾妖祥:敦煌吐鲁番文献所见中古中国的物怪研究 副教授 三七皂苷在运动性贫血中对红系发生、增殖作用的分子机制探讨 副教授 一类无穷维时变脉冲微分系统和最优控制问题 副教授 非均匀网格上的高精度紧致差分格式及其多重网格算法研究 教授 额外维与膜世界理论中相关问题研究 副教授 共生X射线双星的研究 教授 C-反应蛋白单体调控血管炎症应答的分子机制 副教授 新疆蟠桃磷脂酶D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赤潮预测模型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赤潮预测模型

收 稿 日期 :2 0 - 1 9 0 60— ;修 订 日期 :2 0 —2 l 0 0 61一 】
作者简介 : 马玉梅 (9 2) 16一,女: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应用数学 。
维普资讯
l 期
马 玉梅 , :基 于 人 工神 经 网络 的 赤潮 预 测模 型 等
() 2
输 出单 元 f 的输 出为 :
J- l
O i

一6 1 )
0 ,…, 一1 ,1 I
() 3
表 示 中间 层 第 _个 节 点 的 内部 阀值 , 表 示 输 出层第 i 节 点 的 内部 阀值 。 『 个 使 用 迭代 方 法 一 直 反 向计 算 到 网络 的 隐含 层 为止 ,其计 算 按 由 D l et 则变 形 的权 a规
预 报 是行 之 有 效 的。
2 人 工神 经 网络 的拓 扑结构
人工神经网络 ( rf i er e ok) A t c l ua N t rs是由大量的简单神经元广泛连接而成 的复 i aN i l w
杂 网络 。它 是在 现 代 生物 学 研 究人 脑 组织 的基础 上 提 出来 的 ,可 用 来模 拟 人类 大 脑 神 经
有 的 网络 大 致可 分 为三类 :即前 馈 网络 ,反馈 网络 ,还有 自组 织 网络 ,下 图列 出了前 馈
网络和 反馈 网络 的拓 扑 结 构 ( 图 1 : 见 ) B P算 法 是前 馈 网络最 重 要 且应 用 最普 遍 的学 习算 法 。由 B P算 法 ( 向传播 算 法 ) 反 训 练 的多 层前 馈 网络 ,是神 经 网 络分 类 器 最普 遍 最通 用 的形 式之 一 ,并 且 已经证 明 的基 本 结论 是 :由一 个 隐含 层和 非 线 性激 励 函数 组 成 的 网络 ,能够 以任意 精 度 逼 近任 意 的 函

基于SVDD和SVM的赤潮藻类识别

基于SVDD和SVM的赤潮藻类识别
是 任 意 位 置 三 维 目标 在 成 像 平 面 的 投 影 , 影 存 在 任 意 性 并 可 能 产 生 局 部 遮 挡 ; ) 类 图 像 包 含 非 目标 藻 类 和 杂 质 . 投 3藻 在
特 征 提 取 算 法 的基 础 上 , 先 对 输 入 的 藻类 采 用 S DD进 行 拒 识 或 接 受 处 理 , 首 V 最后 针 对 接 受 的藻 类 再 利 用 基 于 超 平 面分
第 4 9卷
第 1 期
厦 门 大 学 学报 ( 自然 科 学版 )
J u n l fXime nv r iy ( t r lS in e o r a a n U ie st Na u a ce c ) o
Vo . 9 No 1 14 .
21 0 0年 1月
J n 2 1 a. 0 0
藻类 显微 图像 自动识 别 的研究 一直 是生 物工 程 领
域 的一个 研究 热点 . 期 的 国外 系 统 都 是基 于 良好 的 早
2 S VDD 和 S VM
2 1 S DD描 述 . V S VDD通过 在高 维空 间 寻找包 含所 有或 大部 分训
练 数据 的最 小半 径 的超 球 体 对 其 进 行 描 述 , 可对 一 它 组 数据 的 空间分 布 进行 描述 [ . 于奇 异 的数 据 点 , 7对 ] 它 应 该位 于超 球体 的外 面 . 了减 少奇异 点数 据 的影 响 , 为 引入松 弛 变量 &惩罚 函数 ( 即允 许 存 在 错误 ) 求 最小 , 超球 体 体积 可 以转化 为二 次 规戈 方 程 Ⅱ £R, ,) R + C ( a考一
中图分类 号 : P314 T 9.1
文献 标识 码 : A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理论在渔业上的应用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理论在渔业上的应用
含 壳 重 与 鲜 组 织 重 比值 、 间 带 和 潮 下 带 及 吊养 潮
区附着滤 食性 动物现存 量等 的调查 和检测 , 应用 营养 动态模型 、 沿岸能 流模 型估算 贝类 的生态容 量及 扣 除野 生滤 食性 动 物 的现存 量来 估算 贝 类 养 殖容 量 。还采 用 方建 光模 型估 算 贝类 养殖 容
维普资讯
海洋 生态 系统 动力学理论在 渔业上 的应用
尹 增 强 李 九 奇 倪 雪 朋 2
( 大连 水 产学 院海洋 工 程 学 院 1. 大连 l62 1 0 3; 2. 日照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日 照 2 62 7 8 6)
海 洋 生 态 系 统 动 力 学 是 为 保 护 海 洋 生 态 环
解 氧 , 海 水严 重 缺 氧 , 、 使 鱼 贝类 等 海 洋 动物 因 缺 氧而 窒息 死亡 ; 3 有些 赤潮 生 物体 内及其 代 () 谢产 物含有 生物毒 素 ,引起 鱼 、贝 中毒 或死亡 。 如 链 状 膝 沟藻 ( oyu xct e a 产 生 的石 房 G nal a nl ) a e l 蛤 毒素 就是 一种 剧毒 的神 经毒 素 ; 4 居 民通过 () 摄食 中毒 的鱼 、 贝类 而产生 中毒 。 目前 已知 的赤 潮毒 素有麻痹 性 贝毒 、 神经性 贝毒和泻痢 性贝毒 等 三大类 。 受赤潮 灾害严 重的 日本 , 18 在 90年就 成 功地开发 了预测赤 潮发生 的生态动力 学模型 。 其 关键 在 于搞 清楚 代表 赤潮 的 生物 种与 浮游 动
渔 业 两 方 面 来 分 析 海 洋 生 态 系 统 动 力 学 理 论 在
渔业上 的应用 。


养 殖 业
系 。 我 国学 者 马 玉 梅 等 对 引 发 赤 潮 的 主 要 生

赤潮预警预报模型研究进展

赤潮预警预报模型研究进展
等。赤潮的发生也可能是几个诱发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营养盐和光合作用的结果处于一
个I临界状态时,诱发因子就碌得尤为重要。也有一些研究学者认为,赤潮的发生过程主要不是
赤潮藻的增殖引起的,而是赤潮藻在物理条件下的集聚,致使密度异常增加造成的L2 J。 一般来说,赤潮藻都是以营养盐为生存基础,光合作用为必要条件来维持其生存,如果营 养盐过多,达到富营养化,浮游生物就有可能暴发性增殖,引发赤潮。赤潮因其种类、地域特 征、海况、气象气候及人为影响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使赤潮研究变得非常困难,赤
依赖越来越大,致使海洋污染加重,赤潮发生的频率大大增加。 早期受科研能力的制约,对赤潮现象的研究手段主要是现场观测和定性描述,不足以阐明
不同海域、不同藻类赤潮的发生机制。随着对赤潮研究的不断伸入,人们开始探索定量分析的 研究方法,并提出各种数学模型来模拟赤潮生消变化过程。早期赤潮模型常用作对某些猜想 进行解释的工具。例如,一些学者通过建立模型来验证发生在近岸的带状腰鞭毛藻(dinoflag— ellates)赤潮是否就是由于该浮游植物的游泳特性和海流作用的结果。如今模型已经日益成 为定量研究赤潮发生发展过程的主要工具。随着人们对赤潮暴发机理的进一步认识和对各种 影响因素的专项研究,对赤潮模型的研究也越来越细化,引入的变量参数也越来越多。
玉Ⅲ1通过主成分研究分析,在大连黑石礁湾建立了春季模式和夏季模式的多元回归模型,其
中春季模式采用水色、透明度、盐度、DO等13个因子作为输入参数;夏季模式采用了COD和
·36·
Do两个因子作为回归参数。黄伟建等¨副在时间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又引进了各环境因子对夜
光藻数量影响的回归模型,并把两者并联起来,建立了并联混合自回归模型。
赤潮的发生是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利用多元回归方程可以反应多个环境要素与赤

不同温度下东海原甲藻的细胞死亡

不同温度下东海原甲藻的细胞死亡

不同温度下东海原甲藻的细胞死亡*李璞昭 李宇豪 黄晓舟(通讯作者)泉州师范学院 海洋与食品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摘 要 东海原甲藻赤潮是我国最常见的赤潮,已经给我国海洋生态带来了严重后果,研究其赤潮消亡过程非常重要。

本文主要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来测定东海原甲藻在不同温度下(16、20、24℃)的细胞生长、死亡率及与死亡相关蛋白caspases-like的活性。

结果表明:20℃下东海原甲藻细胞总数和存活细胞数量最多,但死亡率和其他2个温度没有显著差异,且有caspases-like活性的细胞比例和16℃组也无明显差异。

可见,东海原甲藻caspases-like蛋白在低温条件下不全是执行PCD…的功能,可能有辅助东海原甲藻适应低温的功能。

关键词 赤潮;东海原甲藻;细胞程序性死亡;caspases-likeCell Death of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Li Pu-zhao, Li Yu-hao, Huang Xiao-zhou(corresponding author)College of Oceanology and Food Science,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Fujian Province, ChinaAbstract The bloom of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is the most common red tide in China, which has brought serious consequences to marine ecology,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its algal bloom extinction process. In this paper, flow cytometry was mainly used to determine the cell growth, death rate and the caspases-like activity of P. donghaiense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16℃, 20℃, 2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total cells and surviving cells of P. donghaiense were all highest at 20℃,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eath rate compared to the other two temperatures.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aspases-like activity at 20℃and 16℃. It concluded that the caspases-like protein of P. donghaiense did not all perform the functions of PCD under low temperature, and might have the function of assisting P. donghaiense to adapt to low temperature.Key words bloom;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programmed cell death; caspases-like引言赤潮是一种严重的全球性海洋灾害,不仅不同程度的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给海洋生物和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还会对水产养殖业带来危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深圳湾海域赤潮生物演变及赤潮预警关键因子分析

深圳湾海域赤潮生物演变及赤潮预警关键因子分析

第41卷 第3期 生 态 科 学 41(3): 82–892022年5月 Ecological Science May 2022收稿日期: 2021-04-25; 修订日期: 2021-07-0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6176)作者简介: 李丽(1983—), 女, 河南信阳人, 博士, 助理研究员, 海洋生态及资源监测,E-mail:******************通信作者: 刘悦(1965—), 女, 高级工程师, 海洋生态及资源监测,E-mail:*************李丽, 马方方, 翟晓辉, 等. 深圳湾海域赤潮生物演变及赤潮预警关键因子分析[J]. 生态科学, 2022, 41(3): 82–89.LI Li, MA Fangfang, ZHAI Xiaohui, et al. Analysis on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population evolution and early warning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based on an algal bloom in Shenzhen bay, the South China Sea[J]. Ecological Science, 2022, 41(3): 82–89.深圳湾海域赤潮生物演变及赤潮预警关键因子分析李丽1, 马方方2, 翟晓辉1, 杨伟思1, 叶鹏浩1, 刘悦1,*1. 深圳市海洋发展研究促进中心, 深圳5180292.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 苏州215163【摘要】2020年5月初,深圳湾海域发生近5年来首次赤潮, 面积达到 6 km 2, 前期赤潮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 后期转变为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 )。

布放于深圳湾海域的海洋环境综合浮标自动监测到了赤潮发生过程的海水水质和生态数据变化: 赤潮发生前(4月底)硝酸盐和磷酸盐均大幅升高; 赤潮发生期间, 叶绿素a 浓度迅速升高, 最高值达到127.1 μg·L -1(5月2日), 海水温度持续升高, 盐度整体下降; 5月4日开始, 赤潮逐渐消散, 当日水温日均值达到28 ℃以上, 风力也开始升高, 盐度则继续降低。

水华与赤潮

水华与赤潮

筒胞藻毒素 Cylindrospermopsin
肝脏
Cylindrospermopsis
( Sivonen and Jones, 1999)
水华与赤潮– 微囊藻毒素
(6)
D-Glu
COOH
(7) Mdha
CH3 N O
(5) Adda
OCH3
NH
H3C O O CH2
NH
(1) D-Ala
O
NH CH3 CH3 O NH O
2.物理化学措施 这类方法包括用化学药剂杀藻和凝聚沉 降等。使用杀藻剂可杀死藻类。藻类被杀 死后,死藻应及时捞出,或者再投加适当 的化学药品,将藻类腐烂分解释放出的磷 酸盐沉降。对那些溶解性营养物质如正磷 酸盐等,采用往水体中投加化学物质使其 生成沉淀而沉降。脱氮的物理化学方法有 氨汽提法、沸石法和折点加氯法等。
藻类学 Phycology
专题1: 水华与赤潮
主讲人: 陈辉蓉
计划中的专题
• 水华与赤潮 • 藻类与污水处理 • 藻类固沙技术 • 藻类与生物能源 • 藻类中的生物活性物质 • 藻类基因工程
水华与赤潮
• • • • •
什么是水华与赤潮? 水华赤潮有关的藻类 危害性主要在哪些方面? 产生的原因? 现有的治理手段
微囊藻毒素的慢性危害
上世纪70年代,中国进行了第一次死因回顾调查。复旦大学公共卫 生学院前院长俞顺章教授及其同事注意到,某些饮用沟塘水的地区肝 癌死亡率比其他饮用深井水或自来水的地区高出10倍以上。之后,他 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何家苑研究员等人合作,从沟塘水中分离出 微囊藻毒素,并怀疑微囊藻毒素是肝癌的诱因之一。
中国淡水水华爆发状况
(陈能汪等 2010)
深圳的水华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FNN)的赤潮预警预测研究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FNN)的赤潮预警预测研究

中图分类号:X 5 5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10 —3 2 0 6 4 0 6 6 0 1 9 ( 0 ) — 3— 6 2 0 0 0
赤潮 的预测 预警研 究在 赤潮研 究 中有着 十分 重要 的地位 ,它对 防止 赤潮 危 害 ,减 少 赤潮 所 造成 的经 济损 失 ,保 护人 们 的健康 安全起 着重 要作 用 。近 年来 神经 网络 被广 泛用 于赤潮 预 测 研 究 ,如 前 向多层 网络 ( BP网络 ) 、径 向基 网络 ( B R F网 络 )’ 。这 是 因为神 经 网络 等 有较 强 的非 线性 函数逼 近 能力 ,可 以根据 样本数据 训 练得 出输入 输 出变量 之 间的 函数 关 系 , 即可 以通过 神经 网络 的 自学习功 能 ,确 定各 神经 元之 间 的耦 合权 值 ,从而 使得 网络整 体具有 近 似 函数 的功能 。这样 可 以避开 赤潮 形成 的复杂 生态 动力 学机理 对 赤潮进 行预 测 。但 是神 经 网络也 有一 些 问题 ,如模 型解释 能力 差等 。 模 糊神 经 网络是将 模糊 技术 和神经 网络 相结合 的新技术 。它 克服 了二 者 的缺 点 ,结合 了 二者 的优 点 。一 方面 ,它利 用模 糊系 统 的解 释推 理 能力加 强 了神 经 网络对 模型 的解释 能力 , 又 利用 神经 网络 的 自学 习功能克 服 了模糊 技术 中的对 专家 意见 的依赖 性和 模糊 集合 的非 自适 应 性 。本文将 讨论 用 于赤潮 预测 的模糊 神经 网络 的结 构及预 测方 法 。
C 确定权初始权值 W 。权值一般随着迭代是收敛的, 但是若初始值太大 , 会使网络 )

分别是高斯隶属度函数的中心和宽度 。
f C( ) =

2011年博士点基金名单(新教师类)

2011年博士点基金名单(新教师类)

申请学校 东南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西南大学 重庆大学
申请人 李铁香 纪广华 岳跃利 吴远山 刘显明 周岳 杨志景 苑占江 张梅 胡文传 张加劲 张双虎 张志民
学科组名称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2011年度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名单(新教师类)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课题编号 20110001120111 20110001120112 20110001120113 20110003120003 20110009120025 20110031120001 20110031120002 20110031120003 20110032120074 20110041120038 20110041120039 20110061120003 20110061120004 20110061120005 20110061120006 20110071120001 20110071120002 20110071120023 20110072120008 20110073120068 20110073120069 20110076120002 课题名称 几个带周期边值条件的非线性发展方程的 Cauchy问题 非线性Dirac方程的计算和分析 大规模稀疏模型的快速算法以及高维非凸 稀疏模型的理论分析 树的剪切以及随机树的尺度极限 微分动力系统与奇点相关的大范围性质及 其应用 解析挠率中的几个问题的研究 组合多项式的对数凹与单纯复形 相依风险模型中的渐近理论及其应用 热弹性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II1型因子中的若干问题 几类矩阵锥优化问题的增广拉格朗日方法 二阶振动方程的周期解与稳定性 基于秩的稳健经验似然 基于随机矩阵理论的高维典则相关分析 齐次型的华林问题及其对Jacobi猜想的应 多参数正则化方法的理论和计算研究 参数化平行平均曲率子流形的Bernstein 问题和Chern问题的研究 两阶段抽样设计中数据分析的经验似然方 新型网格缩减基与球型解码算法及其应用 关于格路及其均匀分布的研究 正交约束优化问题及其应用 GL(2)的可容许Banach表示研究 申请学校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申请人 郭紫华 邵嗣烘 贾金柱 何辉 朱圣芝 苏广想 王星炜 李津竹 韩忠杰 房军生 肖现涛 梁树青 刘天庆 姜丹丹 刘大艳 陆帅 杨翎 郁文 许威 马俊 文再文 谢兵永 学科组名称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课题类型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新教师类 资助额度 (万元)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通过藻类色素分析估测海洋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的

通过藻类色素分析估测海洋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的

对它们有更好的认识,这样对它们的研究会更具意义。

参考文献[1] Bannister W.H.,Bannister J.V.and M icallet H.,1968.Co mp.B ioche m.P hy siol.24:106121063.[2] I m am ura T.,Baldw in T.O.and R iggs A.,1972.J.biol.Che m.247:278522797.[3] M anw ell C.,1958.A rchs B ioche m.B iop hy s.89:1942201.[4] P ro sser C.L.,1973.Co mp arative A ni m al P hy siology.3172361.[5] R ead K.R.H.,1966.P hy siology of M ollusca2:2092232.[6] R ead K.R.H.,1968.Co mp.B ioche m.P hy siol.25:81294.[7] Sch indel m eiser I.,Kuh l m ann D.and N o lte A.,1979.Co mp.B ioche m.P hy siol.64B:1492154.[8] Sek ino T.,Focesi A.J r,et al.,1981.Co mp.B ioche m.P hy siol.61A:2232226.[9] Suzuk i T.,T akagi T.and Sh ikam a K.1981.A p ly siaku rod ai.B ioch i m.biop hy s.A cta669:79283.[10] T ento ri L.,V ivaldi G.,et al.,1973.Int.J.P ep t.P rotein R es.5:1822200.[11] T erw illiger R.C.and R ead K.R.H.,1970b.Int.J.B ioche m.1:4452450.[12] T erw illiger R.C.,T erw illiger N.B.and A rp A.,1983.S cience,W ash.219:9812983.[13] V an Ho lde K.E.and M iller K.I.,1982.Q.R ev.B io2p hy s.15:12129.[14] Yager T.,T erw illiger N.B.,et al.,1982.B ioch i m.biop hy s.A cta.709:1942203.通过藻类色素分析估测海洋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的研究进展3RESEARCH PROGRESS ON M AR INE PHY T OPLANKT ON B I OM ASS AND COMM UN IT Y COM POSIT I ON D ETER M INED FROM AL GAL P IG M ENT ANALY SES高洪峰 焦念志(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Ξ 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研究是水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秦皇岛海域赤潮灾害预警模型研究

秦皇岛海域赤潮灾害预警模型研究

26河北地质2020年第!期秦皇岛海域赤潮灾害预警模型研究陈作艺冯鑫(1.河北省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秦皇岛066001).河北省海洋地质资源调查中心秦皇岛066001)摘要通过秦皇岛陆源入海数据、海洋浮标连续监测数据及人工监测数据研究秦皇岛海域赤潮,监控赤潮灾害,探索出最适于该区域的赤潮灾害预警模型。

由于赤潮的发生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具有一定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传统预测方法的预测精度不明显,而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非线性逼近能力,适合高维非线性系统的模拟。

因此,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赤潮灾害预警模型研究能很好地提高赤潮预测精度,以叶绿素2为 关键指标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和较高的精度。

通过对赤潮灾害预警模型的研究,有利于赤潮预警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对整个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赤潮灾害预警模型1>-1刖目赤潮(red tide)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洋 中的浮游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等在短时间内突发 性链式增殖和聚集的海洋生态异常现象。

有研究表 明,全球沿岸水域爆发的有毒有害赤潮数量逐年增 加,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使沿岸的海洋经济遭 受到沉重的打击。

有毒赤潮藻产生的毒素(如麻痹 性贝毒、腹泻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神经性贝毒 和西加鱼毒等)经食物链传递,在虑食性贝类、植食 性鱼类或其他高营养级生物体内蓄积,造成海产品 污染,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秦皇岛是享誉中外的休闲度假胜地,也是中央 国家机关暑期办公所在地。

但近年来,秦皇岛海域 的赤潮灾害问题变得非常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20 世纪90年代的10年间秦皇岛海域仅发生2次赤 潮,而在2000年后的12年间共发生了 22次赤潮。

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一种由微微型藻导致的褐色 赤潮现象连年出现,每年影响范围最高可达到数千 平方公里(表1),给当地类养殖业带来严重危害,对 秦皇岛近海的水体环境和生态安全都产生巨大威 胁。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赤潮预测方法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赤潮预测方法

4 ( ) 282 0 8 1 : 2 .3 .
Ab t a t s r c :Re i e i n a o l U h n me o n s c a a t r e y a r p n s n o l e rt,S h e i e p e i t n h s d td Sa n ma O S p e o n n a d i h r c e i d b b u t e s a d n n i a i z n y O t e r d t r d ci a d o b e o s o eo e o r p i t de . e f n a n asO BF n u a ewo k a eb e y ito u e . n ea p i ai n o r — e n ah tp t n t c a g a h csu i s Th d me t l f i h n u R e r l t r r r f r d c d a d t p l t f t n i l n h c o ai l a u a t r t o o t er d t e p e it ic s e . s d o f i l e r l ewo k me h d t h e d r d c in i d s u s d Ba e n t e RBF n u a e o k t e smu ai n e p rme t r c n n i o S h e l t r . h i l t x e r nw o i n sa e
l 引言
赤潮 通常 是指 由于 海洋 环境 条件 的变化 导 致浮游 生物
氧、 盐度 、 总氮 、 性无机 磷 、 可溶 浮游植物 密度等为参 数 , 实验 RF B 人工神经 网络预测模型的效 果。
( 微藻 、 原生动物或细菌) 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使局部水体

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

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

灾害物理原理的下属原理及其内涵研究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灾害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它的发生、演化都具有相当复杂的特征,如有序化、突跳性、不可逆性、长期不可预测性以及模糊性、灰色特性等,这些特征都是传统的牛顿力学所不能描述的。

然而,耗散结构、协同、突变论、混沌理论等非线性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的出现,使得从总体上研究系统灾变的非线性动力学发生、演化过程及控制因素成为可能。

以耗散结构、协同、突变论、混沌理论的非线性理论强调了系统发生、演化的方向,亦即系统演化的不可逆性。

开放的灾害系统吸收负熵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并在涨落作用下通过自组织和突变形成新的有序的结构—耗散结构。

本文从耗散结构和自组织的角度研究整理了实际工程中的滑坡、围岩系统演化、水土流失、生物湮灭等灾变过程的发生、演化,总结了复杂性科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并介绍了耗散理论在社会经济、证券市场、气象、水文循环中的应用。

突变理论是研究系统的状态随外界控制参数连续改变而发生不连续变化的数学理论,是研究灾变系统突跳特性的重要工具。

本文介绍了尖点突变模型在系统危险性评价、预测和采矿、水利工程中灾害分析的应用,以及在隧道、地下硐室施工中防灾的指导作用;介绍了含软弱夹层岩体边坡失稳问题和建筑火灾的燕尾突变模型的应用。

针对灾害系统的模糊性和灰色特性,本文介绍了利用模糊理论和灰色预测理论,为灾害系统的分级、综合评价、聚类分析和灾害的预测等问题整理出了较系统的解决办法。

此外,灾害链理论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灾害理论,本文介绍了基于灾害链式发生机理的防灾减灾新方法的当前有关成果。

信息熵是热力学熵的推广,是系统混乱程度的测度。

灾害系统的发生就是降维、有序化的过程,因此,用信息熵的演化来描述灾害系统的发生、演化特征是可行的。

本文在修正一些既有灾害熵表述的不足之处基础上,构造灾变信息熵基本量的特征,并提出了基于损伤张量第一不变量构造损伤信息熵的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带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样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使其增殖加快,特别是在高温、闷热、无风的条件下最易发生赤潮。

由此可见,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也使赤潮发生的频率增加。

赤潮的形成过程如图卜1[参考文献1]所示:
HOWaToxicAIgalBloomOccurs
‘甜m猕C《;II
{l¥辩h“{r;'yl,h
图1-1赤潮形成过程示意图
1.1.3赤潮危害及其主要分布
一、赤潮的危害
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发生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破坏了渔业资源和海产养殖业,赤潮毒素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主要表现在如下:
1、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

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足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

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

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
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

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赤潮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制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型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

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入体可接受的水平。

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为贝毒,目前已经确定的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

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

赤潮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

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类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二、赤潮的主要分布
l、赤潮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
图1.2世界范围内赤潮发生的区域分布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
四、赤潮藻类的生活史的研究
历史上赤潮藻类的演变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近二十年来,由于现代工业的急剧发展,海洋环境的持续恶化,引发大规模赤潮的赤潮生物种群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生物记录种。

表1.1【参考文献1,3,5】给出了近年来中国有害赤潮藻种的变化情况。

表1.1近年来中国有害赤潮藻种类变化情况(有毒藻及甲藻所占比例的变化)
甲藻比有毒藻PSP声DSP产NSP产ASP产毒CFT产其他有年代新种
例比例毒藻毒藻毒藻藻毒藻毒藻199l26.412.I53I2
19973452.924.155l145
五、赤潮藻类毒素的研究
赤潮发生除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外,由于有毒赤潮藻类代谢产生的毒素也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赤潮发生时,有毒赤潮藻类的毒素在鱼和其他贝类海产品的体内积累,人们误食此类海产品会引发各种病状,甚至会造成死亡。

到目前的研究为止,根据人们的中毒症状,藻毒素共分为麻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DSP、神经性贝毒NSP、记忆缺失性贝毒ASP和西加鱼毒CFP。

在我国的主要分布见图1.9【参考文献3】,有关赤潮毒素的化学特征和分析方法见表1.1。

对赤潮毒素的研究主要努力方向应当集中在主要赤潮藻类毒素的产生机理和相应的防治办法,记录新毒素种类,并利用生物医学和遗传机制来抑制毒素的产生和扩散。

图1.9我国藻毒素PSP、DSP分布草图
六、赤潮生消过程和仿真模型研究
赤潮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根据发生赤潮的种群的动力学机制和海洋物理环境,建立有关赤潮生消过程动力学模型,利用各种数学工具对模型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