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边文边言”的趣味》 高一语文 蔡罗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边文边言”的趣味
高一语文蔡罗昆
有人曾说:“要让学生喜欢,老师自己必须先喜欢。”的确,如果一堂课连自己都打动不了,在笔者认为那是一堂没有灵魂的课。“灵魂”,可望而不可即,需要自己用心去感悟,去追逐。回首以往的课堂,总感觉是那么的不堪回首。前些天,有幸听张华荣和裴小华老师评论文言文该如何突破的问题,其中就谈论到“文言文是先文后言,还是先言后文,亦或是边文边言?”那么高中文言文我们到底该如何突破?“文”与“言”,我们又该如何处理?
众所周知,文言文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学习文言文,一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文学鉴赏能力,二来继续传承古代优秀文化,教会学生为人处世之道。而高中课文中选取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千百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然而如此精辟的佳作却成了教师教学的死穴,学生学习的拦路虎。不难发现,通常我们的老师有这么两种方式来处理:一种是过分“重言轻文”,对待文言文奉行“八字真经”——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一字一句“嚼烂了喂”,更有甚者将文章“碎尸万段”来讲解,结果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精疲力尽,文言课堂毫无乐趣可言;另外一种就是过分“重文轻言”,将文言字词与课文分析脱节,大多数老师认为学生手上有很多翻译书,文言字词学生可以自主预习,课堂不必花太多时间耗在“言”方面。于是老师把分析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为教学重点,分析得很详细很透彻,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只零碎般记得文章的情节
及某些人物的特点,而对于字词全然不知亦或是记忆不牢,文章也就这样一笑而过。其实上述两种情况我都曾尝试过,到最后学生反馈的就是抗拒你的课甚至讨厌你的课。
那么既然“重言轻文”行不通,“重文轻言”亦不好,那么我们能不能边文边言?的确,在我看来,边文边言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而且在我的实际教学中也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当然边文边言这也是比较挑战授课老师的功底。处理得好课堂会讲得非常精彩,但由于很多老师因为经验缺乏或对文本不够熟悉,往往很难把握文章的主次,以致于把3个课时的课程讲成6个课时,再或者把文章讲得七零八碎,自己也不知道讲到哪块,学生一来容易听觉疲劳开小差,二来听得也云里雾里,脑袋一片混乱。一堂成功的文言文教学课,应该是文言并重,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达到和谐统一。那么到底该如何适度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呢?
有人说:观察这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考查趋向,该板块比较侧重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的确,提升学生对文章的分析与概括能力是一大重点。为此,我认为第一: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设身处地将自己投入到该角色中去,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样,从而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比如:我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如何退”,“同学们,如果你是烛之武,作为一个弱国的使臣,你会怎么做?注意你的第一句话很重要,好的话秦王还可以听下去,不好的话可能立马就丧命。有些学生说我今天要说的话很重要,秦王你一定要听下去;还有些学生说直接步入主题,告诉秦王如果灭掉郑国对你是
多么的不利。且看看原文烛之武采用以退为进的方式——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而我们同学要不然态度太强硬,要不然说话太直接,而烛之武这一招却很微妙般吊了下秦王的胃口,实在是精辟!
当然学“文”的同时也不忘习“言”,虽说现在文言文考查看似对“言”在弱化,但“言”是“文”的基础,没有学会“言”何来懂“文”?为此,我认为第二:在讲解文章的同时,教师可以相应地创设感情氛围或者动情讲说,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比如:我在讲解《荆轲刺秦王》讲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这个“深”字该如何理解?是深刻还是…?同学们试想下樊於期一夜惨遭灭门之灾的画面,很多同学立马投入思考状态,说“上有八十岁的老母亲,下有身怀六甲的妻子都惨遭杀害,就连还没来得及喊声爹爹的孩子就这么没了…”想象很丰富,所以这个“深”我们可以理解为“恶毒”。再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一词该作何解释?很多学生直接脱离文本解释为“贫穷潦倒”。那么同学们试想下此刻的樊於期惨遭灭门之灾,唯独他存活,那么秦王接下来会做什么?同学们毫不犹豫道“追杀他”,所以他此时是贫困潦倒来的燕国吗?很显然应该是他走投无路之时选择来燕国避难,所以“穷困”可以理解为“走投无路”,那么学生一下子就能把这个词刻在脑子里。
当然由于文言文本身就比较枯燥,简练精辟。那么在讲“文”及习“言”的同时,我们也不忘调动下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时效性。为此,我认为第三:课堂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搞一些课堂情景剧,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如《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中“廷刺秦王”及“鸿门宴会”,可以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自主编排情景剧,然后表演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例如我在讲《鸿门宴》时,我让学生再现《鸿门宴》的紧张局势,出乎我的意料,学生表现极高的热情,并且适当运用些方言或较为夸张的动作将人物模拟得十分到位,使课堂氛围达到一个新高度。再如在文言知识归纳时可以采取知识竞答或开火车的形式举行,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来巩固知识点。再比如在文言文朗诵板块时,可以让几个朗诵比较有情感的学生来读,从而很好地揣摩文中的人物形象等。
没有“言”的“文”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样没有“文”的“言”就如一盘散沙,始终难以堆砌成墙。当下的文言文,我认为应该返璞归真,不搞花架子,不赶浪潮,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教。以上也是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点心得,只有带着学生身临其境去体会古人的那种思想,文言文教学才能更加摇曳多姿,学生学习文言文才能更加入境、入情、入心,这样的课堂才更有灵魂。唯有这样,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经典才不至于被糟蹋被忽视,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这种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