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素材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一、之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们)”“她(们)”“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作《师说》以贻之.。
(代人,指李蟠,作宾语)(《师说》)②輮使之.然也。
(代物,指木,作兼语)(《劝学》)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事理,作宾语)(《师说》)(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①之.二虫又何知。
(这)(《逍遥游》)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1)结构助词“的”。
定语的标志,有时可不译。
例: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可不译③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可不译)④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可不译)(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可译为“得”。
例: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即“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4)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5)结构助词。
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劝学》)(6)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①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3.动词:往,到......去。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知识点讲解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知识点讲解虚词是文言语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高考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
下面将针对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进行详细的知识点讲解,帮助同学们提升文言文的解题能力。
一、文案: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相当”、“颇为”。
例句:此人文案宽大。
二、然则: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然而”。
例句:虽有美事,然则常有厄。
三、盖:表示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
例句:是以言者必盖有失之。
四、莫:表示禁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
例句:常将过然有之,莫能于是乎。
五、乎: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句:乎乎然,似朕心言。
六、者: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事物”。
例句:戾止者死于非命也。
七、耳: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可是”。
例句:是以金乃尚贵而玉乃尚贱耳。
八、焉: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处所”。
例句:千金之家,诗书焉云乎?九、若: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
例句:若见圣君舍弃爱子,行仁义之事。
十、乃:表示前后的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
例句:其所乘舆乃北风也。
十一、与:表示同样的动作、状态或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
例句:与其三驾也,宁吾食无粱。
十二、也:表示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例句:斯无所与也,将焉用之?十三、之:表示动作的目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句:夫齐人之佚,于中国之士若命之。
十四、与: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
例句:与其在浮梁之上,不如入于九泉之下。
十五、乐:表示心情或情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喜欢”。
例句:听之楼台乐,夜度吴宫花。
十六、固:表示肯定和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确”。
例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
十七、曰:表示说话的动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
例句:曰:“何为而更有此理?”十八、云:表示言论或引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
2018年高考一轮江苏语文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考点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三一轮总复习
⑥权起更衣, 肃追于 宇下( 《赤壁之战》 )介词, 引出动作、 行为的处所, “到” . ⑦故燕王欲结于 君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介词 , 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 , . “与”“跟”“同” ⑧至激于 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介词,表被动, “被” .
高三一轮总复习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 吾子之将行也 ( 《 殽 之战》 ) 介词 ,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 可译为 . “在”“当” ②慎勿为 妇死(《孔雀东南飞》)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 . 为”“由于” ③谁为 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 . “替”“给” ④而为 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介词, “被” .
高三一轮总复习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 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 . 了”“为的是” ⑦人而 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 ⑧某所,而 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 ⑨赂秦而 力亏, 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 )连词, 表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 .
高三一轮总复习
技 法 一
技 法 三
考点 2
技 法 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专 项 限 时 练
高三一轮总复习
技法 1__掌握文言虚词的三大知识点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 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包括代 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兼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 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 会作实词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必备知识清单2018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考试大纲》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为考查内容。
现结合例句逐一作简明解释,以帮助考生系统地掌握。
一、而1.连词。
①表并列,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表递进。
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表承接。
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
(译为“接着”)④表转折。
译为“但是”“可是”“却”。
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⑤表假设。
译为“如果”“假设”。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⑥表修饰。
如:吾恂恂而起。
2.代词。
译为“你的”或“你”。
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3.“而已”连用,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之1.代词。
①代人、物、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如:拾视之,非字而画。
②表近指。
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
2.助词。
①定语的标志,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②补语的标志,译为“得”。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功之有哉?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⑤凑足音节。
如:(陈胜)怅恨久之。
三、其1.代词。
①译为“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
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译为“他的”)②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
(译为“他”)③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为“自己”)④表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译为“那个”)⑤译为“其中的”。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
①表猜度,译为“大概”。
如:其皆出于此乎?②表反诘,译为“难道”。
如:其孰能讥之乎?③表婉商,译为“还是”。
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④表期望,译为“可要”。
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高考18个虚词详解并例句翻译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释例№1.【以】(1)用作介词。
①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同刻舟求剑的情况一样。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要拿十五座城池要求换宝玉。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于是进去拜见。
问道:“凭借什么打这一仗?”)▲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其余的战船按照顺序一起进发。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这时凭大中丞的职衔做应天巡抚的是魏忠贤的私党……)补:▲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都爱好擅长文辞,凭着辞赋好而被人称道。
)②把。
起提宾作用。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秦国也不把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最终不给秦国宝玉。
)▲古人以问当作一种美德。
(《问说》古人把问当作一种美德。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病梅馆记》有人把文人画士喜欢把梅弄成奇形异状的病态的癖性公开告诉给卖梅的人。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付乡党——送还乡里(的朋辈中)③因,由于。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况且因一块宝玉的缘故触伤强大的秦国对我国的感情,不太好。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这时曹操的军队打了败仗加上由于饥饿疾病,死去了大半。
)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难道赵国的国王因为一块玉(和氏璧)而对秦国欺诈(反悔)吗?)▲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阉党)突然遭我们郡的乡亲这样猛烈的一次抗击,就不敢再株连(治罪)无辜了。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楚怀王不辨忠奸,外事被张仪所欺骗,内帷被郑袖所迷惑。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备
【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备考知识仓储[学生用书P49]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集解一、而1.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1.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优化探究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练习不分版本
优化探究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第1章第2节练习不分版本第二局部第一章第二节题组一1.以下对“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有误的一组是(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宋人执而问其以.③孙膑以.此名显天下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⑤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⑥(苏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A.①和④意思相同,词性却不同B.②和③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C.③和④意思不同,词性却相同D.⑤和⑥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解析:选D ⑤⑥是介词。
①任用;②原因;③凭借;④用;⑤按照,古代君子按照礼仪任用人,也按照礼仪辞退人;⑥在。
2.以下句中加点的“那么〞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今王与百姓同乐,那么..久已病矣④..王矣②欲速那么..不达③向吾不为斯役,那么今那么..安息,北那么康居⑥凡事豫那么..立,..来,沛公恐不得有此⑤其南那么大夏,西那么不豫那么废A.②③B.③④C.⑤⑥D.①⑥解析:选D ①③⑥假设关系,如果……就……;②转折,反而;④如果;⑤是,表判断。
3.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乎〞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A.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B.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解析:选D 例句,介词,在,介宾结构作补语,不倒装。
A.比;B.介词,到;C.介词,对,介宾结构倒装;D.介词,在。
4.对句子中加点的“所〞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②太祖所.乘马被创③为流矢所.中④抚军不忘所.自⑤父去里所.,复还⑥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⑦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⑧今庆已死十年所.A.①②③ B.①②④C.⑤⑦⑧ D.③⑥⑦解析:选B ①②④“所〞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如果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充当定语;③“为……所〞结构,表被动;⑤⑧左右;⑥……的原因;⑦用来……的方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荀子《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司马迁《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李密《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司马迁《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蒲松龄《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完整版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完整版一一、而【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不一而足: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
刚得到又失去了。
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
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优化探究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1章 第2节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素材不分版本
优化探究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第1章第2节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素材不分版本第二局部第一章第二节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词,那是属于假借。
(一)连词(1)表并列。
可译为:而且、又。
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2)表顺承,可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例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表转折,可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因果,可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7)表修饰,可译为:着,地。
例释: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8)表示目的关系。
例释: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9)表时间,可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
(《孟子》)(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局部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例释: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二)代词(1)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们),你(们)的。
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例释:①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逐点突破——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用书P43]《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对虚词的考查,大部分省市采用课内外结合的形式,因此考生要具有准确把握阅读材料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能与课内学过的虚词对比判断的能力。
一、于、之、而、以、则读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邵宝,字国贤,是无锡人。
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
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
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
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
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
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
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
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
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1.学于.江浦庄昶于:2.讲明义利公私之.辨之:3.杖巫而.遣之而:4.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以:5.有得则.书之简则:【我的理解】答案:1.介词,表对象。
2.助词,的。
3.连词,表顺承关系。
4.连词,表目的关系,用来。
5.连词,于是,就。
参考译文:邵宝,字国贤,是无锡人。
十九岁时,在江浦庄昶处学习。
明宪宗成化二十年考中进士,授官许州知州。
每月初一,邵宝在学宫召集众生员,宣讲明辨义利公私的道理。
有人在地里挖出龙骨,巫师就说会带来祸福,邵宝叫人拿来龙骨,在庭堂当场毁掉,将巫师痛打一番,赶走了。
邵宝亲自督促老百姓耕种纺织,仿照朱子社仓,设立积散法,实行计口浇田法,来防备出现饥荒。
邵宝三岁时父亲就去世,奉养母亲过氏非常孝顺。
刚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上天,希望减去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
等到回家奉养老母亲,自己生病,左手麻痹,依然早晚奉侍在母亲旁边不松懈。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一复第二部分题一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增值训练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增值训练不分版本【优化方案】〔新课标〕XXXX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局部专题一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增值训练(XXXX·绵阳江油一中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王公神道碑铭欧阳修公讳旦,字子明,大名莘人也。
公少好学,有文。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
右谏议大夫赵昌言参知政事,公以.婿避嫌,求解职。
太宗嘉之.,改礼部郎中。
公为人严重,能任大事,避远权势,不可干以私,由是真宗益知其.贤。
钱假设水名能知人,常称公曰:“真宰相器也.!〞假设水为枢密副使罢,召对苑中,问谁可大用者.,假设水言公可,真宗曰:“吾固之矣。
〞公在相位十余年,外无夷狄之虞,兵革不用,海内富实,群工百司各得其职。
故天下至今称为贤宰相。
公于.用人,不以名誉,必求其实。
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
其所荐引,人未尝知。
寇准为枢密使,当罢,使人私公,求为使相。
公大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邪!且吾不受私请。
〞准深恨之。
已而制出,除准武胜军节度使。
准入见,泣涕曰:“非陛下知臣,何.以至此!〞真宗具道公所以荐准者,准始愧叹,以为不可及。
公与.人寡言笑,其语虽简,而能以理屈人,默然终日,莫能窥其际。
及奏事上前,群臣异同,公徐一言以定。
大中祥符中,天下大蝗,真宗使人于野得死蝗以示大臣。
明日,他宰相有袖死蝗以进者,曰:“蝗实死矣,请示于朝,率百官贺。
〞公独以为不可。
后数日,方奏事,飞蝗蔽天,真宗顾公曰:“使百官方贺,而蝗如此,岂不为天下笑邪?〞日者[注]上书言宫禁事,坐诛,籍其家,得朝士所与往还占问吉凶之说。
真宗怒,欲付御史问状。
公曰:“此人之常情,且语不及朝廷,缺乏罪。
〞真宗怒不解。
公因.自取常所占问之书进曰:“臣少贱时,不免为此,必以为罪,愿并臣付狱。
〞真宗曰:“此事已发,何可免?〞公曰:“臣为宰相,执国法,岂可自为之,幸于不发而以罪人?〞真宗意解。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臵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逐点突破——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用书P43]《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对虚词的考查,大部分省市采用课内外结合的形式,因此考生要具有准确把握阅读材料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能与课内学过的虚词对比判断的能力。
一、于、之、而、以、则读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邵宝,字国贤,是无锡人。
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
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
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
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
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
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
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
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
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1.学于.江浦庄昶于:2.讲明义利公私之.辨之:3.杖巫而.遣之而:4.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以:5.有得则.书之简则:【我的理解】答案:1.介词,表对象。
2.助词,的。
3.连词,表顺承关系。
4.连词,表目的关系,用来。
5.连词,于是,就。
参考译文:邵宝,字国贤,是无锡人。
十九岁时,在江浦庄昶处学习。
明宪宗成化二十年考中进士,授官许州知州。
每月初一,邵宝在学宫召集众生员,宣讲明辨义利公私的道理。
有人在地里挖出龙骨,巫师就说会带来祸福,邵宝叫人拿来龙骨,在庭堂当场毁掉,将巫师痛打一番,赶走了。
邵宝亲自督促老百姓耕种纺织,仿照朱子社仓,设立积散法,实行计口浇田法,来防备出现饥荒。
邵宝三岁时父亲就去世,奉养母亲过氏非常孝顺。
刚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上天,希望减去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
等到回家奉养老母亲,自己生病,左手麻痹,依然早晚奉侍在母亲旁边不松懈。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docx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血白章。
(《捕蛇者说》)\溪深血鱼肥。
(《醉翁亭记》)\蟹六跪血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
如:君子博学匝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择其善者血从之,其不善者血改之。
(《论语》) \若夫日出血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醉翁亭记》)\余方心动欲还,血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禽鸟知山林之乐,血不知人之乐。
(《醉翁亭记》)\人不知血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青,取之于蓝,血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血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人血无信,不如其可。
(《论语》)\死五看茹,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子血思报父母之仇,臣血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动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血思矣……(《劝学》)\吾恂恂血起。
(《捕蛇者说》)\掩口胡卢血笑。
(《促织》)\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血叹曰。
(《秋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血始流。
(《归去来兮辞》)\杂然血前陈者。
(《醉翁亭记》) \太后盛气血揖之(《触龙说赵太后》)\子路率尔血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如: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3.通“耐”,能,能力(作名词)。
如: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匝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逍遥游》)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二节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词,那是属于假借。
(一)连词(1)表并列。
可译为:而且、又。
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2)表顺承,可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例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表转折,可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因果,可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7)表修饰,可译为:着,地。
例释: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8)表示目的关系。
例释: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9)表时间,可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
(《孟子》)(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例释: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二)代词(1)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们),你(们)的。
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例释:①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代词,可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并序》)(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可译为“如,好像,像”。
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白头而新》)(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5)语气词,用在句尾,可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6)通“耐”、“能”,可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逍遥游》)(三)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释: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而后】才,方才。
例释: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②三月而后..成。
(《孙子兵法》)【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释: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例释: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2.【何】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是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
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释: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释: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释: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并序》)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释: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②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并序》)(三)用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例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并序》)(四)通假,通“呵”,喝问。
例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五)与“何”有关的复合虚词【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释: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促织》) 【何乃】译为“怎么”。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并序》)【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释: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大铁椎传》)【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例释: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释: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释: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释: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②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
例释: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赤壁赋》)(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
(《左传·僖公十五年》)(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例释: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4.【乃】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
(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例释: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例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例释: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释: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
(《信陵君窃符救赵》)(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例释: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例释: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表衔接或转折,解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例释: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也。
(《史记·刺客列传》)(三)与“乃”有关的复合虚词【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例释: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乃尔】译为“这样”。
例释: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并序》)5.【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释: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例释:①秦王恐其.破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例释: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释: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例释: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指南录〉后序》)(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释: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唐雎不辱使命》)②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