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合集下载

2008-2010年全国大专自考《第六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试题

2008-2010年全国大专自考《第六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试题

2008-2010年全国大专自考《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环节,做到“相同的情况相同对待,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

这体现了A.人民当家作主制定法律B.大力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C.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互促进、紧密结合的,但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

关于法治与德治的正确说法是A.德治属于物质文明 B.法治属于精神文明C.德治属于传统文明 D.法治属于政治文明、政治建设3.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的内涵,必须坚持A.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B.经济公平与政治正义C.学术公平与信息公开D.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及时高效的原则4.当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不法行为侵害时,公民应先选择A.运用道德谴责、寻求舆论救济B.依靠好友帮助、寻求私力救济C.依靠单位支持、寻求组织救济D.运用法律武器、寻求司法救济5.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

其中属于社会主义法治核心内容的是( )A.党的领导B.依法治国C.执法为民D.公平正义6.经济安全是指国民经济能够抗御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而保持平稳有序运行的态势。

下列选项中属于经济安全的是( )A.科技安全B.文化安全C.能源安全D.生态安全7.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

其中,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的是( )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服务大局8.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中属于社会主义法治本质要求的是( )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服务大局9.维护正义是法律的重要使命。

在司法实践中,经常被称为“看得见的正义”的是( )A.实体正义B.程序正义C.分配正义D.结果正义10.在保存或收集证据的时候应当注意证据的特性,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

这强调的是证据的( )A.客观性B.关联性C.合法性D.完整性11.我国清末法学家沈家本说:“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

《思修》高频主观题

《思修》高频主观题

绪论【简答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P47(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第一章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简答题】人生目的的含义:P62人生目的是指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的核心,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简答题】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的重要作用:P62(1)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2)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3)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论述】为什么确定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P63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各式各样的人生目的中,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才是高尚的人生目的,才值得新时代的大学生终生尊奉、矢志践行。

(1)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

(2)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3)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的有力武器。

【简答题、论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P65(1)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生目的的达到。

(2)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3)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助于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

【论】如何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顺境和逆境:P66(1)顺境和逆境,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并不是均等的。

现实生活中,顺境和逆境对人的影响都有两重性,对此要正确认识和对待。

(2)对于顺境,不能麻痹大意、得意忘形,而应居安思危、自制自励,使自身的活动保持良好的度。

(3)对于逆境,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应大胆正视,积极应对,努力创造条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待时机成熟,顺势利导,使之成为人生旅程上的转折点。

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采用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说法,将法治理想与价值追求作为我党执政理念的重要部分。

关于法治精神,法学界赋予其六项含义,即宪法法律至上、追求公平正义、尊重保障人权、约束公共权力、司法职权独立、平等自由和谐。

对于这宏观层面的含义表达,结合我国的法律与实践,明确其具体的内涵,以多方面的措施来弘扬我国的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构建法治国家。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精神;六项含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十八大报告采用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说法,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排在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前,这说明我党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中更加重视法治的作用。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层面,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法治理想及其价值目标的主观把握以及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

是社会主义法治运行的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和内在动力。

[1]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作用性逐渐体现在我国司法、行政以及立法机关的工作之中,只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我们才能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一、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概念及其地位分析法治社会的建设不像事先没谱的蜜蜂筑巢和机遇偶得的“车到山前必有路”,而像根据图纸进行的大厦施工,必须以一定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作为指导。

[2]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层面,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想、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三个方面。

它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法治理想及其价值目标的主观把握,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要求。

其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法律健康运行的精神支持和动力保障。

第六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PPT课件

第六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PPT课件

• 2.其次,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民主法制社会,要求社会依 照既定的法规有序运行。 – 推进法制建设,有利于营造民主团结的政治环 境、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 境、协调平衡的生态环境,为社会有序发展、 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2019/2/17
第六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17
• (2)其次,要维护法制的稳定、统一和尊 严。
–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 一和尊严。”法律不能朝令夕改,法律适用的 结果也不能随意被推翻;法律的内容应当统一, 下位阶的法律不得与上位阶法律相抵触,更不 能从部门、本地区利益出发,以“土政策”、 “土办法”破坏国家法制的统一。
15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 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 况、居住期限等,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 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 (2)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 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 追究。
• (3)不允许有不受法律约束或凌驾于法治之上的 特殊公民。
2019/2/17
第六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9
• 3.最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加快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 法治的使命与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途径是统 一的。 – 加快法制建设,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整 个社会的协调共进,促进人的全面进步;有利 于促进科技创新、文化繁荣,构建健康向上的 人文环境,协调各方利益,让全体人民享受现 代化建设成果。
2019/2/17
第六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学考试完整笔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学考试完整笔记

目录绪论: 2(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人的责任和使命,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理想信念及其特点、类型......................................(二)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作用......................................(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 (四)正确把握确立和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问题.................................第二章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和历史作用............................... (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基本特征................................... (三)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第三章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一)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二)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三)人生价值和人生价值观........................................(四)协调人生道路上若干关系......................................第四章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一)道德及其发展............................................(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涵养良好品德......................................... (一)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遵守社会公德...........................................(三)遵守职业道德............................................(四)遵守家庭美德............................................(五)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依法治国的内容及与其相关概念的关系................................. (二)法治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法律思维方式的内容........................................(四)国家安全及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第七章学好法学基础理论...........................................(一)法的概念和作用..........................................(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体系.................................... (三)法律运行.............................................第八章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制度..........................................(一)宪法的特征、原则、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二)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三)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体系、诉讼程序、管辖...............................结束语29绪论:(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识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P2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领会: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彳1体系的重要意义P31.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3.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的凝聚力量,4.有利于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昂扬斗志,5.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6.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人的责任和使命,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识记:人的责任和使命P4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个人,要对社会、他人和自身所应做的事,承担所应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领会: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P5,61,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作贡献^应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P5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实现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富强、人们幸福的爱国理想.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刻苦努力学习,重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是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做新世纪中国的脊梁;应该继承前辈的事业,在未来工作和奉献的日子里,责无旁贷的担当起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一)理想信念及其特点、类型识记:1.理想的含义,信念的含义P12,13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2.理想信念的特点P14,15①思想性与实践性②时代性和阶级性③多样性与共同性3.理想信念的类型P15,16,17①生活领域的理想信念②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③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④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领会:1,理想与信念是紧密联系的P14它们是同一种人类精神现象即信仰现象的两个侧面.任何的信仰都包含着信念和理想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分别是这一信仰的基本信条和这些信条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2.理想信念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P14理想信念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3.人们的理想信念既是多样化的,又可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P15一方面,我们要承认这是正常的现象,不强求一致;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各自的理想信念有相同之处,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应用:在确立自己理想信念的过程中运用这些知识P13,14,15理想在作为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其次,理想作为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和设想,与无法实现的臆想和空想有根本的区别.理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本身包含着现实的要素,尤其是反映着现实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领会(二)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作用识记: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三个方面的作用P18,19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2.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3.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领会:理想信念为什么在人生中具有这样重要的作用^ P18,19,201.理想信念能够向人生提供目的和意义,向人生指明追求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它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在复杂的人生境遇中透过迷雾看到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2.理想信念能够给人生一种推进的力量,为人生实践提供动力和毅力,是人生的力量源泉. 一个人有了自觉的理想和信念,就会立场坚定,方向明确,意志坚强,热情高涨,精力旺盛.3.在现实人生中,当人们遇到特殊苦难或重大打击,有时甚至陷入绝望境地的时候,如果没有一种力量来支撑自己,人就会垮下来.理想信念正是在这样的地方和时候起着精神支柱的彳^用,支撑人们的精神和意志,不为巨大的困难所压倒,而且使人在困难和逆境中振作起来,战胜艰难险阻.应用:结合某些典型人物,分析理想信念在他们人生事业中的作用. P19(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基本内容P22,23,241.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 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P271.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是阶段性理想与最终理想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共产党人的理想,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迈向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一个阶段,是中华民族走向社会主义未来的必由之路.2.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仍有其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共产主义理想指明前进方向.社会主义事业是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运动^应用:把个人理想融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之中P27我们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我们应该科学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追求崇高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四)正确把握确立和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问题识记:1.理想与现实的关系P34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它们是对立的,比如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有缺陷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形成着理想,包含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来会变成新的现实.2.在确立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P32,331.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2.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出片面性的误区.领会:1.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具有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P32,331.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理想变为现实是一个过程,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2.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不是笔直的,而是充满了曲折,追求理想的道路更加漫长.3.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2.如何走出理想信念追求中的两个误区P34,351.一方面,要走出”以理想来否定现实”的误区.2.另一方面,要走出”以现实来否定理想”的误区.3.要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一面,还要看到它们相一致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二者的关系,不因为现实中遇到这一矛盾而产生偏颇的思想认识和态度^应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思考在追求理想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领会1,2)P32,33,34,35.第二章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和历史作用识记:1.爱国主义的含义P36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对自己祖国的一份责任,是将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调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一种重大的政治原则,是鼓舞和凝聚各民族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P37,38①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②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③热爱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④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领会: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P40,41①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②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③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④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3.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P42,43①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②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③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应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领会1,2)P40,41.P42,43(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基本特征识记:1.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P44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内容P50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领会: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P47①社会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②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 . ③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P48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共产党的领导.4.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P51原因: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民族精神.方法: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和道德积极成果,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并使其内化成个人的精神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富裕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应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P50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的狭隘民族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二是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这种观点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根本利益和对外开放的初衷,很容易变成卖国主义.对此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三)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领会:1培育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和自信P52,53培育爱国情感,是报效祖国的基础.需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实现振兴中华的夙愿.拥有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时刻牢记以国家利益为重.2.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P53,54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是祖国繁荣昌盛的标志,也是国家兴旺发达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必备条件.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保障.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3.努力学习和工作,以实际行动和贡献履行爱国义务P55,56①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过硬本领.②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居、团结和统一.③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逐步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应用:做一个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领会1,2,3第三章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一)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识记:1.人的本质P59,60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2.人生观的含义P60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3.人生目的的含义P61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领会:1.人生观的主要内容P60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4.人生目的在人生观中的核心地位P61①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②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③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5.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P63,64①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②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③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的有力武器应用:用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领会3. P63,64(二)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识记:1.人生态度的含义P65人生态度属于人身观的范畴,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人生态度无外乎分为2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2.人生境遇的含义P67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具体环境.其中,顺利的境遇称为顺境,不顺利的境遇称为逆境.领会:1.培养和树立积极进取白^人生态度P66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2.人生的顺境和逆境P67,68顺境和逆境对人的影响都有两重性,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①对于顺境,不能麻痹大意、得意忘形,而应居安思危、自制自励,使自身的活动保持良好的度.②对于逆境,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应大胆正视,积极应对,努力创造条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等待时机成熟,因势利导,使之成为人生旅途上的一个闪光点.应用: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境遇领会1,2 P66,67,68,69(三)人生价值和人生价值观识记:1人生价值的含义P69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或自己需要的满足2.人生价值观的含义P69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的满足,或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所具有的意义3.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P70,71人生的社会价值: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领会: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白基本内容P2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2.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区别与联系P71,72①既相互区别,有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②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社会需要(包括维持其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个人尊严的需要等)的满足都离不开个体的奋③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基础.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P75,76①选择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②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③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白^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应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P63,66,74,75,76①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树立积极进取白^人生态度,为社会做贡献,创造较高的社会价值②社会价值的创造过程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是统一的.贡献是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质,也是衡量一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程度的最根本的标志.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是当代大学生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唯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③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是一项重要的人生实践活动,所以要正确把握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见领会3,P75,76) a选择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b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c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白^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四)协调人生道路上若干关系识记:1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P77使这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影响另一部分人的发展,这一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下一代人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能损害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健康发展^4.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P80①平等原则②诚信原则③宽容原则④互助原则5.身心健康的标准P78“身心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领会:1.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P76,77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即生产活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纽带)就是生产劳动6.成功交往的方法和艺术P81,82①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②注意交往的第一印象③运用适当的沟通方法7.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方法P79,80①树立正确白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②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③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④注重于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用:正确认识并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P82,83① 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只有科学地把握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协调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更加稳妥地走好人生道路,创造有价值的人生.②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个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特定的社会条件决定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并不是被动地由社会所决定,而是对社会具有能动性.③ 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自我,调整和充实自我④在个人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第四章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一)道德及其发展识记:1.道德的含义,道德的科学起源,道德的本质P85,88,89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的科学起源: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道德的本质:①道德作为社会经¥^关系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②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2.道德的主要功能P91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态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调节功能是道德最主要的功能,认识功能也是道德的主要功能.还有教育、评价、导向、激励、辩护、沟通功能等^3.道德的社会作用P91,92,93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实际效果^①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②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③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④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⑤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4.道德的发展规律P94①道德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②道德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领会:1.有关道德起源的观点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P86,87,88非科学的道德起源观点:①客观唯心主义和宗教唯心主义的观点②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③旧唯物主义者的观点④庸俗进化论的观点科学的道德起源观点: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2.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P88社会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①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②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③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④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3.道德的历史发展P93,94人类社会的道德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不断变化和完善而进步发展的^①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统一的社会道德②奴隶社会中奴隶主道德和奴隶道德③封建社会中封建主道德和农民道德.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道德和无产阶级道德⑤社会主义道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考重点复习资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考重点复习资料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P12-35理想: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指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具有思想性与实践性、时代性和阶级性、多样性与共同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或理想信念具有4个特点:①现实性②科学性③崇高性④健全性理想信念的基本类型:根据人的社会生活的领域将理想信念大体划分为四个类型:生活领域、职业领域、道德领域、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1、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大学生在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2、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3、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正确认识和处理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问题:①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艰巨性②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出片面性的误区第二章: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P36—58什么是爱国主义?答: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对自己祖国的一份责任,是将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调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一种重大的政治原则,是鼓舞和凝聚各民族的精神支柱。

1、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2、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3、热爱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4、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1、维互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3、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2、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4、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1、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2、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3、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2、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3、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华的统一4、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5、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大学生应履行的爱国义务1、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本领2、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和统一3、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逐步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第三章: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P59-84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是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自考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考核心考点笔记自考重点资料

自考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考核心考点笔记自考重点资料

3706 - 3706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样本样本 完整版17页 笔记依据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刘瑞复、李毅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笔记依据目录笔记依据目录 绪论绪论第一章第一章 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第一节第一节 理想信念及其作用理想信念及其作用 第二节第二节 科学的理想信念科学的理想信念第三节第三节 确立和践行科学的理想信念第二章第二章 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第一节第一节 爱国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节第二节 明确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 第三节第三节 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第三章第三章 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第一节第一节 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第二节第二节 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 第三节第三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四节第四节 协调人生道路上若干关系第四章第四章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及其发展道德及其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 第三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 第四节第四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五章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遵守道德规范 涵养良好品德涵养良好品德 第一节第一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第二节第二节 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公德 第三节第三节 遵守职业道德遵守职业道德 第四节第四节 遵守家庭美德遵守家庭美德 第五节第五节 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第六章第六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第一节第一节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第二节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三节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和国家安全意识第七章第七章 学好法学基础理论学好法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第一节 法学基本知识法学基本知识第二节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体系 第三节第三节 法律运行法律运行第八章第八章 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制度 第一节第一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第二节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结束语结束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考技巧对该科考试的预测与分析: 每章每节都会有考题。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2.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3.运用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见教学重点)3.结构线索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中职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

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国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结性考试一答案

国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结性考试一答案

国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结性考试一答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一:绪论一、单选题1.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大会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下列关于“新时代”的论述不正确的是(意味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已经实现)。

2.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

大学生应该以、、为根本要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3.下列关于思想道德与法律的辩证统一关系说法最恰当的是(一方面,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另一方面,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二、判断题1.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〇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错)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发挥思想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强制作用。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的是A.社会主义荣辱观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分析:绪论中(二)社会主义就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教材3页“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

参考答案:A.社会主义荣辱观2.“理想信念”是由理想和信念两个概念结合而成,包含了理想和信念各自的含义。

全国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版)章节题库(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圣才出品】

全国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版)章节题库(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圣才出品】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

A.法治B.法律C.德治D.人治【答案】A【解析】法治是以民主为前提,以严格的依法办事为核心,以确保权力正当运行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机制,它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现代国家一般以法治及法治理念来治理国家。

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法治理念是()。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科学发展观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答案】D【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法治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根本保证等基本问题的集中概括和系统认识,它既吸收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的合理因素,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3.法治的核心是()。

A.民主B.严格的依法办事C.确保权力正当运行D.保障人民权益【答案】B【解析】法治即“法的统治”,它是以民主为前提,以严格的依法办事为核心,以确保权力正当运行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机制,它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思想是()。

A.马克思主义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C.新中国民主法治实践D.毛泽东思想【答案】B【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法治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根本保证等基本问题的集中概括和系统认识。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指导,既吸收和借鉴了世界法治文明的合理因素,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5.我国法治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怯》的提出B.各项法律的逐步完善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D.完整的礼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答案】C【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既是我国实行法治的必要步骤,也是我国法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6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PPT课件

第6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PPT课件

一、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
❖ 学法 ❖ 守法 ❖ 用法
王斌余杀人案:情与法的冲突
农民工王斌余因父亲腿被砸断 急需用钱,便找老板多次讨要 工钱,未果。此后他找劳动部 门,找法院,都无济于事。最 终,走投无路的王斌余又折回 包工头家讨薪,被骂成“像条 狗”,遭到拳打脚踢。极度绝 望和愤怒之下,他连杀4人, 重伤1人,后到公安局投案自 首。最近,他一审被判 死刑。 王斌余案的一个焦点问题是, 王斌余该不该判处死刑?
做 须履行的责任。
法律权利和义务都是有界限的。无论权利的 享有和义务的履行,都需要在法律规定的界 限之内行使,权利的行使,以不损害他人的 权利为前提。
你挥动手臂的自由 止于别人鼻子的面前
法律权利义务的关系(了解)
结构上的 相关关系
数量上的 等值关系
功能上的 互补关系
证据的基本特征
法律上的证据不同于一般的事实
为什么要讲程序(讲程序的重要性)P180?
两个饿得要死的人分一张饼,但是每 个人都担心饼分得不公平,不论是给 其中哪一个人切都不放心。怎么分才 能让两个人都心服口服呢?答案就是 由一个人切,然后给另外一个人先挑。 这样,切的人就会公平地切饼了。所 以,程序的设计能很好地保障公平的 实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六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本章重点 学习内容
第一节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和国
家安全意识
引言
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树立“以遵 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 其中的关键就是要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的 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自 身的法律修养,做一个知法守法的良好 公民。

答案 第六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答案 第六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自测题(内部资料请勿传阅)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6 P16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A】A.依法治国 B.以德治国 C.人民当家作主 D.党的领导2.(6 P167)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本质在宪法上的重要体现的原则是【D】A.罪刑相适应原则 B.民主法治原则C.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原则 D.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3.(6 P167)下列有关依法治国的标志的表述中,错误的是【B】A.主要不在于法律的多少 B.主要在于法律体系是否完善C.主要在于法律是否由人民制定 D.主要在于是否切实体现和维护人民的意志和利益4.(6 P167)依法治国首先要确立的理念和原则是【A】A.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C.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5.(6 P167)我国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是【B】A.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C.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 D.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6.(6 P169)实现法治的前提是【A】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7.(6 P170)检验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是【D】A.能否树立党的权威地位 B.能否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C.能否搞好国家的经济建设 D.能否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8.(6 P171)下列关于法治与法制含义的表述,错误的是【B】A.法治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B.法治与法制外延相同C.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D.法制与民主属于政治文明范畴,是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9.(6 P177)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的首要表现是【A】A.学法 B.守法 C.用法 D.制定法10.(6 P180)证据不能捕风捉影,这是因为证据具有【A】A.客观性 B.关联性 C.合法性 D.合理性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6 P169)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BCD】0901类似A.法律与道德属于同一范畴 B.道德和法律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C.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行为标准 D.法律是道德的重要载体2.(6 P169)法治属于【AB】A.政治建设 B.政治文明 C.思想建设 D.精神文明3.(6 P169)德治属于【CD】A.政治建设 B.政治文明 C.思想建设 D.精神文明4.(6 P171)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体现的是【AB】A.宪法 B.法律 C.政策 D.条例5.(6 P17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ABCD】A.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B.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C.应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相适应,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D.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与反映6.(6 P174)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其深刻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以及【ABCD】A.执法为民 B.公平正义 C.服务大局 D.党的领导7.(6 P179)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主要包括【ABC】0901单选A.权利义务相统一 B.重证据 C.讲程序 D.重公平8.(6 P180)证据是以法律规定形式表现出的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中职专用】高中思想政治同步精品课堂《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中职专用】高中思想政治同步精品课堂《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中职专用】高中思想政治同步精品课堂《职业道德与法律》(高教版·第五版)教学目标:1. 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探究法治的内涵和精神;3. 分析法治国家的特征和优势;4. 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积极守护法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具体阐述法治精神的内涵;3. 法治国家特征和优势。

教学难点:1. 分析法治国家的特征和优势;2. 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积极守护法律的意识。

教学方法:1. 阅读课本;2. 听课和讲解;3. 互动讨论;4. 情境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问候学生,询问他们对法律和法治国家的认识;2. 引导学生阅读本课的教材内容,在了解法律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法律?二、学习(30分钟)1.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的学习;2. 探究法治的内涵和精神;3. 分析法治国家的特征和优势,向学生讲解一些例子,并引导学生发表看法。

三、讨论(20分钟)1. 队伍对立的情境练习:一组学生假扮违法者,另一组学生扮演警察,进行一种角色扮演。

这个练习有助于学生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分别讨论什么是违法,什么是遵纪守法,为什么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2. 学生分组,讨论在他们八位中选举一位班委会成员,应该遵循什么准则。

每个小组向全班宣读其选择的典型代表。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成为合法的公民。

五、作业(5分钟)1. 请将你在本节课中理解到的法律和法治国家的相关知识进行笔记和总结;2. 列举三个生活中遵守法律的例子。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首先向学生讲解了法律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法治精神的内涵和优势;2.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了解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同时引发了他们思考衡量班委成员的标准;3. 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遵守法律,成为合法的公民。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3.推进严格司法
4.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5.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6.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四、全民守法(领会)
1.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3.建设完毕的法律服务体系
4.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五、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识记)
1.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2.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A.建设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B.努力贯彻公平正义原则,严格守持公平正义底线 C.建设完善的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2016.10)下列选项中,属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是( )
A.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B.建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4.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二、严格执法(领会)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6.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三、公正司法(领会)
1.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 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2.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三、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应用)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个统一 四个善于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为了人民 依靠人民 在党的领导下 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相结合。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0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科学立法(领会)
1.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管制度 2.完善立法体制
二、简答题
3.(2017.10)简述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措施。
1.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国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4.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考知识点汇总【超全】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考知识点汇总【超全】

绪论“”课知识点1:历史使命的含义P43顺数第5行p43,第446知识点2:新时代新使命对时代新人提出的更高标准和更严格要求p44-451.2.3.C)A.B.C.D.1. 2. 3.知识点1:价值、价值观p461.42.第22知识点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4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47P463知识点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4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47P47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p46页1知识点3:“三个倡导”、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47-481.2.3.知识点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p48-491.p4812.“2行3.P49第3A)ABCD)BA.B.C.D.1.;2.“”;3.知识点1: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是时代新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p49-50知识点2:思想道德素质的含义、法治素质的含义p51 2知识点3:法律和道德的不同作用及相互关系p50-51 p5012 1.P512 2.知识点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和任务1.P513行2.P511行知识点2:掌握学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P521.2.3.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中外思想史上关于人的学说1.p55第22.知识点2: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区别)P572P573知识点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P572P582知识点4:走出“人性自私论”的认识误区1.2.3.4.以“”A. C.B.D.A)知识点1:人生观及其主要内容1.2.3.——————知识点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1.——2.知识点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3.知识点3: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①P65pk知识点3: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2.知识点3: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3.知识点4: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知识点4: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知识点4: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知识点4:创造有价值的人生A)A.B.C.D.A CBD“”B)。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2.情感态度观念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3.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1)什么是依法治国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方式。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只有了解和学习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才能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2)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但指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而且包括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充分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更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怎样依法治国?教材给出了六条基本要求。

从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指出了依法治国的途径。

对于中职生来说这些要求抽象性、理论性强,难于理解。

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依法治国”的感性认识存在一定难度。

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一些具体事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从而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结构线索教材从宪法修正案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国家根本治国方略入手,指出了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2.情感态度观念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3.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1)什么是依法治国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方式。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只有了解和学习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才能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2)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但指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而且包括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充分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更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怎样依法治国?教材给出了六条基本要求。

从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指出了依法治国的途径。

对于中职生来说这些要求抽象性、理论性强,难于理解。

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依法治国”的感性认识存在一定难度。

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一些具体事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从而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结构线索教材从宪法修正案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国家根本治国方略入手,指出了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版),第6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版),第6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答案:ACD • 命题考点:第六章-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 【真题真解】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这是高 教出版社教材 2010 年修订新增加的内容。社会主义法治 理念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 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 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 理论体系。要注意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的区分。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包含“民主法治、自由平等、 公平正义、权利义务相一致”四个观念。B 选项属于社会 主义法治观念的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公平正义
• 基本要求: • 坚持立法公正和执法公正并重 • 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
• 立法公正表现: • 立法机关按照民主的程序制定法律,充分听取和 吸收人民群众的意见; • 法律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充分体现社会 的公正原则和标准。 • 执法公正主要表现: • 坚持合法合理的原则 • 坚持及时高效的原则 • 坚持程序公正的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法制与法治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是主 张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原则;是一种与“人 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 法。 2、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 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 3、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 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后 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 和权变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第一节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和
国家安全意识
第一节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及意义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1999年载入宪法。 意义: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
(3)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法律是道德的重要载体,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充分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的推行, 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反之,推行以德治国,社会主义 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必然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的有效实现。 (单选)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
(论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单选)党的领导是人民 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单选)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三者的 关系,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所 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3、把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以及法
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的关系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以及社会主 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并注意培养自己的 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如何将法律知识转 变为法律行为,也就是如何实践社会主 义的法律规范,如何培养和加强自己的 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主要内容
(多选)一定的法治理念是由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法律文 化和价值观所决定的。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
(一)反映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四)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五)从中国国情出发 (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单选]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单选]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单选]法律思维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重证据。

[单选]国家安全的基础是经济安全。

[多选、简答]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大意义:
(1)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2)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多选、简答]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本要求:
(1)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

[简答]依法治国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多选]经济安全包括: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

[简答]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法治”与“人治”相对称,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人治因为强调“具有高尚道德人的统治”,因此在有的场合也与“德治”相通用。

“法治”强调把社会关系纳入法律的轨道,用带有权威性、强制性的法律规范来治理社会,强调法律的权威及其规范作用。

而“人治”则强调个人的威望、智慧及其解决具体问题的作用。

[多选、简答]证据的特征:
(1)证据具有客观性。

(2)证据要具有关联性。

(3)证据要具有合法性。

[论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1)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

(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属于不同范畴。

(3)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

[论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论述]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与联系:
(1)二者的内涵与外延各不相同。

法制是国家的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常常与“民主”相对称,例如健
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法治”与“人治”相对称,是
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属于意识形
态范畴。

(2)“法制”与“法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制”是实现“法治”的前
提和基础,离开了“法制”,“法治”就无从生根,没有
依托。

“法治”是在人民民主基础上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
务进行治理,离开了“法治”,“法制”就会流于形式,
丧失生命力,“法治”是“法制”的真正实现。

[论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
(1)反映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4)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5)从中国国情出发。

(6)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第七章学好法学基础理论
[单选]法律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法律条文。

[单选]按照规范对人们行为的限定程度和范围,法律规范可分为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单选]国务院通过行政法规草案由总理根据会议人员的意见,在民主集中的原则下作出决定。

[单选]学理解释属于非正式解释。

[单选]对散见于不同规范性文件中的某一法律规范进行审查、修改和补充,属于国家立法活动的是法律编纂。

[单选]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常委会可以制定本市需要的地方性法规,报请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施,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单选]司法行政机关对有违法犯罪行为而又未达到刑事处罚的人采取的强制性劳动改造的行政措施是拘留。

[多选]法产生的两种基本方式是制定和认可。

[多选、简答]法律的规范作用包括指引和教育、评价和预测、监督和强制。

[多选]一般认为,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在结构上同假定、处理、制裁三要素组成。

[多选根据法律规范的内容不同,法律规范可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

[多选]法律义务依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依内容不同可分为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

[多选、简答]法律运行的过程包括:
(1)法律的制定。

(2)法律的实施。

(3)法律监督
[多选]国务院的立法程序步骤包括提出行政法规议案,审议行政法规草案,通过行政法规草案,发布行政法规。

[多选、简答]违法行为一般构成要件有:
(1)主体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机关。

(2)客体是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利益。

(3)客观上实施了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4)主观上有过错。

[多选]我国法律制裁的种类有: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

[多选]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多选]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简答]法的特征:
(1)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

(2)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

(3)法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规范。

[简答]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是阶段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

[简答]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的区别:
法律规范是法的本体,法律条文是法律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法律规范是法的基本构成要素,法律条文是法律内容的文字表达。

[简答]法律关系的构成:
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构成。

(1)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权利的享有者和法律义务的承担者,包括个人和组织。

(2)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有以下三种:物、行为和
智力成果。

(3)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指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简答]法律义务的含义及特点:
法律义务是指法律主体按照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从事一定行为或不从事一定行为的一种约束手段。

法律义务的特点是:义务承担者依法必须按照权利人的要求作出一定的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的行为;义务承担者不履行义务时,权利人有权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强制其履行义务,义务承担者必须承担同此引起的法律后果。

[简答]法律事实及其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