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四十八单执事
丛林寺院清规大全
丛林寺院清规大全丛林寺院清规大全编者按:众所周知,佛学经典之翻译,距今远矣!直接读诵原典固然最好,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造成文化断层,能否读通,又或读通之后能否正确理解,都是一个现实问题。
故此大德们不惜眉毛拖地呕心沥血苦口婆心讲经说法,所谓何来?只为佛道昌隆普利群生耳!提倡大家多读原典,经典的作用在于指路,指导我们当如何快捷回归如来本家。
经典不是教条,不是约束,不是神秘,不是偶像,而是打开智慧之门的指示牌,所谓标月之指也。
只有自己证悟的才是真的,一切文字无非接引而已。
祝愿大家早日穿越历史的尘封,穿越贪嗔痴的阻碍,早开般若智慧利益大众!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一、何为丛林?丛林,指僧众聚居的寺院,尤指禅宗寺院。
过去,印度多在都城郊外选择幽静的林地,营建精舍,所以僧人所住的地方,就称之为丛林或兰若。
经典中对"丛林"一语的解释颇多。
据《禅林宝训音义》载:"丛林"二字系取其草木不乱生长之义。
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
二、丛林清规的由来丛林清规是僧众行、住、坐、卧生活之准则。
印度僧尼以戒律为生活规范,我国僧团除戒律外,还制定其他若干约束僧尼言行的清规。
我国的丛林规制形成于唐代,百丈怀海禅师根据中国国情和禅宗特点,制定了丛林清规,后人称为《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的"清规"二字,有"清净规约"的意思。
它是禅宗的丛林制度,也就是禅宗寺院组织的程序和寺僧日常行事的准则。
元代元统三年(1335年),由朝廷命江西百丈山大智寿圣禅寺住持德辉禅师重编,金陵大龙翔集庆寺住持大诉校正,定名为《敕修百丈清规》,颁行全国,共同遵守。
这些规定,一直在寺院中广为遵照执行。
三、丛林设置的"五大堂口"包括哪些?近现代丛林,基本设置有五个部分,即所谓"五大堂口",其中包括:禅堂:禅堂是丛林的核心,专指坐禅的道场。
不含展板内容
不含展板内容摘要:1.百丈丛林清规证义录的背景和意义2.百丈丛林清规证义录的主要内容3.对百丈丛林清规证义录的评价正文:百丈丛林清规证义录是我国佛教史上一部重要的规章制度,它对佛教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百丈丛林清规证义录的背景和意义、主要内容以及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百丈丛林清规证义录的背景和意义。
百丈丛林是我国佛教史上一座著名的寺庙,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
在唐代,佛教在我国达到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寺庙林立,僧侣众多。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佛教界的混乱现象也日益严重。
为了整顿佛教界的秩序,百丈丛林的住持怀海禅师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被称为“百丈丛林清规”。
这些规章制度不仅对百丈丛林内部的僧侣行为进行了规范,还对佛教界的其他寺庙和僧侣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后来,这些规章制度被陆续收录到了《百丈丛林清规证义录》中,成为了我国佛教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百丈丛林清规证义录的主要内容。
这部书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住持丛林清规,包括了住持的地位、职责和选举方式等;二是剃度规约丛林清规,包括了僧侣剃度、受戒和度牒等方面的规定;三是念诵规约丛林清规,包括了僧侣日常念诵的经文和仪轨等;四是执事单丛林清规,包括了寺庙中各种职务的设置和职责等;五是两序分十寮丛林清规,包括了僧侣的等级和寮房的分配等;六是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丛林清规,包括了这些职务的地位、职责和选举方式等;七是书记、知藏、藏主、维那、悦众丛林清规,包括了这些职务的地位、职责和选举方式等;八是参头、清众、禅堂香灯、司水丛林清规,包括了这些职务的地位、职责和选举方式等;九是净业堂规约丛林清规,包括了净业堂的管理和运作等方面的规定;十是佛七规约丛林清规,包括了佛七活动的组织和运作等方面的规定;十一是祖侍、烧香、记录丛林清规,包括了这些职务的地位、职责和选举方式等;十二是衣钵、汤药、请客丛林清规,包括了这些活动的管理和运作等方面的规定;十三是侍者、圣僧侍者、行者丛林清规,包括了这些职务的地位、职责和选举方式等;十四是净人(附佛印禅师示训童行)丛林清规,包括了净人的管理和运作等方面的规定;十五是都监、监院、副寺、知事丛林清规,包括了这些职务的地位、职责和选举方式等。
中国古代丛林基本制度简介
中国古代丛林基本制度丛林最初是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称禅林,中国禅宗从曹溪慧能后,四传至于怀海,百余年间禅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岩居穴处。
到了唐贞元、元和间(785-806),禅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处,修禅办道。
江西奉新百丈山怀海以禅众聚处,尊卑不分,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制,于是折衷大小乘经律,创意别立禅居,此即丛林之始。
丛林建立以后,百丈禅师又根据佛教律仪和丛林实际创制了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后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修改完善,形成了流传久远的丛林制度。
本文现对丛林的基本制度分别作一介绍。
一、挂单与安单“挂单”与“安单”是我国汉传佛教中经常习用的名词。
“挂单”是指我国汉传佛教寺院中有一些已受过具足戒的比五,为了悟道求法,常常遍行天下,游历各地寺院,求学于诸高僧大德。
佛教中将他们到云游地佛寺中借宿称为挂单。
与挂单相应的是“安单”。
所谓“安单”就是指云游僧参访到心仪已久名山古刹之后,要求在该古刹常住下来,寺院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考察,确认讨单僧人符合入住的条件,便会允许其入住下来,这一过程称为“安单”。
本文现分别对两者分述如下:1、挂单从古到今,每个时代都有许多僧人为了探求佛法的真谛,常常不畏艰辛到各大名寺古刹参访善知识。
这些行脚云游的游方僧到寺暂住,目p称之为“挂单”。
“单”,指寺院僧堂东西两序所录的寺中僧众名单,平时寺中僧人的衣钵就挂在名单下的钩子上,行脚僧入寺,要在东西两序墙壁上贴上名字,并把衣钵挂上,这就叫“挂单”。
“挂单”也称为“挂搭”、“挂锡”,“搭”亦指衣钵,“锡”指行脚僧随身携带的锡杖。
一般行脚僧入寺暂住,也要把锡杖挂在名单之下,《祖庭事苑》卷八曾说:“西域比丘,行必挂钩,有二十五威仪。
凡至室中,不得着地,必挂于壁牙上,今僧所至住处,故云挂锡。
”但后来寺院的“挂单”,已渐渐失去原来的挂衣钵之意,而仅有入寺暂住之意了。
凡是受过具足戒的比丘,都可以以行脚僧的身份,到其它寺院“挂单”。
但一年十二个月中,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可以挂单,每年从正月十五日(冬安居结束)至四月十五日(夏安居开始)、七月十五日(夏安居结束)至十月十五日(冬安居开始)的这六个月,是云游求学期。
四大班首八大执事
丛林中的四大班首和八大执事的职责丛林中除设方丈和尚作为僧团的首领之外,还设有“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后堂和堂主。
他们是方丈的助手,辅佐方丈的工作。
班首一般都由戒腊较长、威望较高的僧人担任,与方丈共同组成掌管丛林大事的最高五人核心班子。
他们平时住在禅堂两侧的班首寮内,有事则入方丈共议。
首座:地位仅次于方丈和尚,常由丛林中德业兼修者充任。
他的责任是表率丛林,辅佐方丈,人天眼目,启迪后昆。
他在禅堂带领僧众参禅打坐,在厨房监督执事们搞好斋饭;他模范遵守丛林清规,对违犯戒律者依规示罚。
有的丛林,首座之上还有座元,为众执事的上首。
座元必须由德高望重的佛门耆宿担任,否则,此执事之位可空缺。
西堂:地位乃次于首座,才德不愧为班首。
他负有教化僧众、宣讲开示的责任。
虽然高居班首之位,但处处以身作则,如同普通参学之人。
后堂:首座位居前班之首,称前堂;他位居后班之首,故称后堂。
他的责任是扶赞宗风,为僧众的楷模。
平时不过问丛林的日常事务,但受方丈的委托,可专管某项或某些事情。
堂主:主要指禅堂堂主,一般由才德兼备、修行有素的僧人充任。
他负有对寺院僧众进行开导教化之责,地位十分重要。
有的寺院,各大堂口都设有堂主,掌管本堂之事,但这不属于班首的范围。
属于丛林领导核心的人员,除了方丈和尚与“四大班首”之外,还有“五大堂口”的主要执事:监院、知客、维那、典座、寮元、衣钵、书记、僧值等八位,称为“八大执事”。
各丛林根据自身的特点,所设的“八大执事”不尽相同。
例如,当代有的丛林,接待云水僧人很少,云水寮形同虚设,工作多由客堂管理。
但是,寺庙经济发展,库房工作日显重要,因此,在“八大执事”中,取掉了寮元,增加了库头,仍是八位。
方丈和尚与“四大班首”、“八大执事”一起,组成掌管丛林大事的十本人领导集团。
当代的丛林,尽管另设有“寺庙管理委员会”,但其成员,基本上和这十三人中的大多数是相同的。
八大执事,就是指五大堂口的主要负责人及其他寺院重要执事僧,包括:监院(库房负责人)、知客(客堂负责人)、僧值(又名纠察)、维那(寺院监察)、典座(斋堂负责人)、寮元(云水堂负责人)、衣钵(方丈堂负责人)及书记等。
近代丛林的禅修与管理制度
近代丛林的禅修与管理制度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3日来源:不详作者:不详81 人关注打印转发投稿近代丛林的禅修与管理制度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聚众而居,体制自兹而始。
在唐代,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故又称禅林;又以芳香的旃檀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之处,故又称旃檀林。
但是,到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亦仿照禅寺制度,故亦称丛林。
丛林之中,寺产一切归公,且依一定规矩而容十方来往的僧众。
丛林住持是经僧众普选,由十方名德出任,故丛林又称为十方丛林。
另据《大乘义章》卷十三载:丛林能生智慧、神通等功德,故又称功德丛林。
最初时,丛林规模较小,于一寺之中,仅有法堂、方丈、僧堂及寮舍,以住持为一寺之主,尊为长老,居于方丈。
初不立佛殿,唯建法堂(后世乃建佛殿),所有僧众尽入僧堂,依戒腊而安排位次。
又置十职,称为寮舍,每舍有首领一人。
其后,丛林建制渐臻完备,内部分工甚细,清规甚严。
方丈之下,有“四大堂口”:一、禅堂,为丛林的中心;二、客堂,职司接待客人及内务;三、库房,掌管收支及购置物品等事;四、衣钵寮,经理方丈的事务。
重要事务则由住持会同首座等班首及四堂口的上首共议进行。
教门的兴衰,实赖于清规。
自百丈立清规,代代相传,有丛林而安居,依清规而立志。
清末民初,此法衰微,虚云、来果禅师,尽其全力,光耀法门,接引海众,高提祖印,力倡清规。
来果老和尚曾说:“无规矩,地想盖天;无规矩,宾将轻主;无规矩,国法懈纲;无规矩,家难就范;无规矩,寺僧无倚;无规矩,习恶难除;无规矩,身心不静;无规矩,不能守法;无规矩,不能参禅。
喜规矩人,初则称好人,次则称善人,再则称贤人,进则称圣人。
”清末,特别是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禅林遭到严重破坏。
洪秀全政权灭亡后,由当时的天宁寺大定禅师从终南山出来,中兴金山江天禅寺,恢复祖庭,法忍时称“天下首座”,住湖州赤山寺,后建江浦县狮子岭兜率寺,座下高僧辈出。
长江一带,上有文殊院、宝光寺,下有金山寺、高旻寺陆续恢复祖制,建十方丛林,永远海单,立共住规约。
近代佛教寺院职务
近代的各职班首执事:(1)寺务行政方面: 监院一位.或数位.他是职掌全寺内外寺务行政.旧制称为寺主.他与维那.首座.为丛林三纲职司之一.监院俗称叫作[当家师".如为二位.便分内当家与外当家.三四五位.便分大当家二当家等等.分别管内管外.管钱管账各等职务.如果是小丛林.大多都只有一位. 副寺一位.或数位.他等于副当家.分理监院的事务.并执掌财务和山林田产.旧制副寺十日一算费用.记之纸端者.谓之旬单.(2)经济财务方面: 库头一位.或数位.旧制此即副寺的职称.又称谓[都仓".掌出纳之役.他执掌储藏应用物品.和食粮食物财务等事.又等于现代的仓库主管.俗称[库头师".所有储藏农食等物.都应负保管.保养.防护.晒洗等责任.据<清规>记载:[其上下库子.须择有心力.能书算.守己廉谨者为之."又云:[副寺者.古规曰库头.今诸寺谓柜头.北方称财帛.其实皆一职也."(3)监察方面: 都监一位.旧制称为[都寺".别名[都管".他负责监察寺务行政.经济.人事等事.大多任此职者.都聘请前任监院任之.后世把这一职务.也有变成了闲曹.等于政府的升迁.同时又相似降职.旧制它的职位.在监院之上.因都总诸临寺故名[都监".又叫作[都总".又叫[都守". (4)应接及外务方面: 知客一位或二三位.旧制又统称谓[典宾".[知浴".[知库".[知殿"等.他对外执掌待客应酬.负责交际等事务.并接受替人念经作佛事等事.如为两位.便分别叫作大知客.二知客.所以知客师一席.又等于是外当家.或副寺.每日来往的收入.到了晚上.便统计交与库房.库房存款有余.便交方丈处理.现代便有转存于银行的.而且必须选拔德威并济.才能干练的担任.每每注重修持节操的.便推辞避免这个位置.但遇无其他适当人选.又必须为了常住.而发心担任之.等于为了大众必要.愿来跳火坑一样.照客二位或数位.旧制称为[请客侍者".或[客头行者".隶属于知客之下.辅助知客.听其指挥作事.亦有选青年沙弥.聪明伶俐者任之.(5)教育方面: 首座一位.旧制也有称谓[座元".乃僧堂的元首之意.与监寺.维那.统称为三纲之一.他辅助和尚弘宗说法.大多是诸方公认的善知识.或在和尚的得法弟子中选有高深造就者任之.同时也可作和尚的储贰.他可代住持秉佛子上法座.开示大众.旧制和前堂首座.后堂首座.东藏主.书记.又称[秉拂五头首".为各有秉拂之资格者.故又统称作[秉指寮".旧制有前堂首座.后堂首座.立僧首座.名德首座.却来首座等各项分别职司. 堂主.后堂.西堂.都可以请一位或数位任之.旧制的[堂主"是一通名.例如水陆堂主.罗汉堂主.延寿堂主.都自各守一堂.虽然叫作堂主.并非如后代的专指禅堂的堂主.这里所称的.都是属于专管禅堂清修的堂主.旧制称[方丈和尚".也有便称为[堂头和尚".堂主乃主持僧众实地修行的禅堂指导者.同时亦可代理和尚说法.所以后世便把堂主说法.也叫作[小参".堂主必须选有真实修持.有实际学问修养者任之.近代的制度.堂主进升为后堂.后堂进升为西堂.两堂进升为首座.首座可以代理和尚上殿.过堂.说法等事务.堂主们年老退职闲居.便可以不问寺务了.禅堂内.又有监香.悦众.及单头等职司.旧制单头又称为[寮长".也叫作[席头".书记一位.或数位.他执掌文墨.等于行政机关的秘书长.凡有关于寺务的文牍.都由他职掌.旧制写作佛事文书例如疏启一类.多采用用六字句的骈文体.这个职位.后代又改变有[写法书记"的名称.他等于中国古代帝王左右的史官.所谓[左史记行.右史记言"一样.他集二者于一身.书写记载住持和尚的说法的法语和言行.故须选善于文翰者任之.又有把这个职位.用作犒赏劳职之用.选拔清众当中.有多年苦行的任之.使他得到一个独居静处的寮房.书记可进升为堂主.旧制也又有称为[记室"的.(6)纪纲司法方面: 维那一位.乃全寺三纲之一.与监院.首席并列为上首.纲即纲维之意.就是纲领寺内维持佛寺者.禅宗与律宗.都称[维那".教宗便称谓[都维那".旧制又别称为次第.知事.悦众.寺护等名.其实.[维那"一辞.实在出于律部的名称.<僧史略>谓:[东西域知事僧.总曰羯磨陀那(即梵语羯磨师之别译).译为知事.亦曰悦众.谓知其事.悦其众也."大凡诵经诵律.举行佛事.都由他领头.或僧众犯戒.触犯丛林清规.也由他执行.如摈斥出院等(戒律叫[斥逐作摈".丛林术语便叫作[迁褡".讹作[迁单".就是赶出山门的代语).维那的别称.又名叫做[堂司".或用堂司直接名其所居住的寮舍.或作为直接名其职位的.又有一名.便叫作[纪纲寮".(7) 方丈侍者: 侍者数位.以其亲近于长老左右而任调遣者.故称[侍者".旧制有五侍者.或六侍者的不同.有香侍者.侍状侍者.待客侍者.侍药侍者.侍衣侍者.这叫五侍者.巾瓶侍者.应客侍者.书录侍者.衣钵侍者.茶饭侍者.干办侍者.这叫作六侍者.后世以衣钵侍者.等于管理方丈中的总务侍者.书写侍者.后世又称为[写法侍者".记录摭拾住持和尚的开示法语.是由他记写悬牌示众的.他们侍候和尚.等于方丈的侍从.多选和尚的入室弟子任之.也是清高的职司.佛经称侍者应具八法:所州[一.信根坚固.二.其心觅进.三.身无病.四.精进.五.具念心.六.心不憍慢.七.能成定意.八.具足闻智."总之.此辈必须为法忘躯.智行严密.不负法乳之托的方可任之.(8)总务方面: 典座一位.他执掌日常事务.犹如现代的总务庶务等业务.<临济录>冠注谓:[<百丈清规>有典座无饭头.此典座也.典座者.职掌大众斋粥一切供养."僧堂清规谓:[此职主大众斋食.故时时改变食物.大众受用安乐为妙."后世也有改为执掌内务之职的.僧值一位.这是一年的值事僧.每年轮流当值.由各执事更换任之.饭头一位.专管作饭.僧堂清规称:[此职与典座分劳.掌粥饭.常与药头.监粮等为合而护惜常住.其用心与典座同.慎饭粮之过不足.宜常熟汝典座宝训."火头一位.专管司爨.园头一位.专管种菜.菜头一位.专管煮作蔬菜.行头数位.专管斋堂执役.其他柴头.炭头.桶头.水头.磨头.茶头.锅头.则因时因地各有不同.或有或无.并不一律.净头一位.专管厕所的卫生清洁.往往也有首座班首及僧众.自动请求担任.认为乃忏罪立德的好事.也有叫做[圊头"的.旧制又称谓[东司".庄主一位.或数位.如另外有田产的大丛林.就设有此职.专管田户收租等事.俗称叫[外当家".辖有监收主等数位.巡山寮主一位或数位.专管培养保护山林并防护盗贼等.如在深山大寺.都设有此职.普通寺院.不一定有的.大多选孔武有力者任之.如设有此职寮之处.则园头.柴头便归此寮.如属有小庵.便有住庵的庵主.有塔.便有守塔的塔主.打钟的称钟头.击鼓的称鼓头.也都各有专司.(9)清要的职务: 藏主一位.旧制称渭[知藏".他是专管藏经及图书的职位.等于现代的图书馆长.及图书管理员.往往选学养兼优的人任之.也可以并在书记寮内.大寺中每每专有藏经楼的建筑.故此职极为重要.殿主一位.香灯数位.专管大雄宝殿的佛前内外事务的.叫作[殿主".有香灯一人辅之.其他各殿.也有各殿的香灯.却不叫殿主.旧制却并在堂主寮内.如涅盘堂主(旧称[延寿堂主").罗汉堂主等.涅盘堂.律宗曰[无常院".或[无常堂".禅宗曰[涅盘堂".或[延寿堂".乃置临命终时的病僧.使观无常之所也.化主一位或数位.他专管出外游方宣化.以募化所得.供养全寺大众生活.及作丛林常住的资产.化缘所得的款项账日.一切交付知客.库头.登记账册.转交住持处理.化主每每可以终年游方外出.比较清闲.(10)执掌劳役的僧众: 执役僧若干人.担任劳动杂役的事务.往往皆由自动发心.请求执行苦役藉以自励德行的.此中每多贤者.并且大多是不求人知的.<传灯录>载:[沩山在百丈会下作典座.又令遵有笊篱木杓分付与典座语."<五灯会元>载:[雪峰在洞山作饭头.庆诸在沩山为米头.道匡在招庆为桶头.灌溪在末山为园头.绍远在石门为田头.智通在沩山为直岁.晓聪在云居为灯头.嵇山在投子为柴头.义怀在翠峰为水头.佛心在海印为净头"此类都是苦行劳役之职.如作典座者.更为普遍.昔年笔者参学诸方时.曾有诗云,[灵鹫风高旧迹登.禅参北秀与南能.当时行脚江湖日.遍访名山苦行僧."这便是向慕苦行僧中的德操.所以作此感怀.3.班首执事与江湖清众: 凡是住持和尚以次的各班首执事.大多都有单独的寮房.如果房间不够分配.也视职位的清要与否.间或一二人兼并一间的.其余的僧众.无论住禅堂或挂褡.就统名叫作[清众".后世因为佛教的普及.为了响应普通民间社会信仰的需要.也有被请去外面念经作佛事的必要.这也同时是全寺和僧众们的公私收入.所以便有专为应酬念经拜忏的一班僧众.普通把他有别于专门清修的清众.便叫做[应门".当清末民初.在闽浙一带.一般习惯叫他为[应门和尚".这可能就是应化僧的讹传了.十方挂褡的云水寮.旧制叫作[江湖寮".又名谓[众寮".这是专指往来四方.参学云游的挂褡僧寮.禅门相传.江湖乃江西湖南之意.因唐时参禅的僧众.不到江西马祖处.便到湖南石头处.往来憧憧.都凑集在二大师之门.故便称谓江湖僧众.据<文选注>:谓今言江湖者.江外湖边.本是隐沦士所处.如<莲社高贤传>周续之曰:[心驰魏阙者.以江湖为桎梏."骆宾王<序>曰:[廊庙与江湖齐致."范希文严先生<祠堂记>曰:[既而动星象.归江湖."等说是也.其实.江湖的原意.出于<庄子>.乃指隐沦的风尚.如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4.丛林清规的古今异同: 自百丈清规以来.及今千有余年.何况原始规范.早已失传.后世传到近代的丛林规矩.多有非旧时面目者.也就不足以为怪了.当元顺帝至元四年.敕百丈山德辉禅师选修<百丈清规>八卷行世.就诏天下僧人.悉依此清规而行.到了明朝.屡次下敕不入此清规者.就以法律绳之.后世便遵此为准.清代道光三年.有源洪禅师著<百丈清规证义>十卷行世.便为定本.其余则因时因地的不同.就各自别有出入.近世以来.所行有不同于旧制者更多.实亦时势所趋使.有不得不变的苦衷.但也有由于不知所本.妄加师心自用的确亦不少.如源洪禅师称:[清规面目.有古今不同者.如古称头首.今名首座.或号座元.古称监寺.今名监院.以及书状.改名书记.僧堂改名为禅堂之类.俱改其名而不改其义.又规条中古有而今无者.如点茶抛香之类.古无而今有者.如祖忌.增百丈等.水陆增栖等及不许吃烟之类." 总之.任何一种社会.最初总很简单.时代愈向后推.情形也愈复杂.所以规矩也就增加更多.百丈原始清规.虽然已经失传.但宋人杨亿的序文至今还在.他所述的原始情形.当然比较后世简朴的多.如称:[所裒学众.无多无少.无高下.尽入僧堂.依夏次安排.设长连床.施椸架.挂褡道具.卧必斜枕床唇.右胁吉祥睡者,以其坐禅既久.略偃息而已."他又述说<百丈清规>的目的.如称:[一.不污清众.生恭信故.二.不毁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扰公门.省狱讼故.四.不泄于外.护宗纲故."从杨亿的序文.和慈觉大师的<龟镜文>看来.当时他所注意的重心.确实只重在流传到今世的禅堂.但是后世的丛林规矩.除了少数几个大丛林以外.却都以此为范围僧众的仪轨.反视禅堂为附庸了.甚矣!禅宗的衰落.也是事有固然的了.。
全真道教十方丛林之规制
作者: 武理真
作者机构: NULL
出版物刊名: 中国道教
页码: 26-29页
主题词: 十方丛林;全真道教;十方堂;寮房;钟板;经师;云水;皇经;拜斗;上殿
摘要:十方丛林内的执事有:方丈、监院、客堂、寮房、库房、账房、经堂、典造、十方堂(亦名云水堂)、号房(亦名迎宾)。
客、寮、库、账、经、典、堂、号、名为八大执事。
客寮库账,为内执事,经典堂号,为外执事。
设备有:钟、鼓、钟板、梆点。
经坛设备、法器有:击子、鱼、铃、磐、钟、鼓、铙、钹、铛、镲。
法衣有:高功衣,班、监院衣、侍者衣、朝简(即笏板)。
高功用象牙朝简,经师用木朝简,监院用象牙朝简,客寮木简。
有的丛林有方丈,有的丛林没有方丈。
全真道教十方丛林都有监院。
监院由全真道众投票选举,在选举以前,大家研究讨论,看谁。
八大执事
八大执事发布日期:2010-02-20 属于丛林领导核心的人员,除了方丈和尚与“四大班首”之外,还有“五大堂口”的主要执事:监院、知客、维那、典座、寮元、衣钵、书记、僧值等八位,称为“八大执事”。
各丛林根据自身的特点,所设的“八大执事”不尽相同。
方丈和尚与“四大班首”、“八大执事”一起,组成掌管丛林大事的十本人领导集团。
当代的丛林,尽管另设有“寺庙管理委员会”,但其成员,基本上和这十三人中的大多数是相同的。
监院俗称“当家师”,在日常寺院管理上的权力仅次于方丈。
他又是库房的主管,不仅库房所属机构听从他的安排,而且寺院各堂口的工作也要接受他的督察。
除了一些资历较深的长老以外,寺院各种执事若有难题,都要向他请教,而他则向都监或方丈请教。
有的寺院还设置副监院。
知客客堂的主要负责人,掌管全寺内外日常事务和接待僧俗客人事宜。
其地位相似于办公室主任和接待处长。
知客又叫大知客,其副手叫二知客、三知客等,他们直接安排照客的工作。
僧值原来未设专职,取僧众轮值之意。
主要职责是代方丈管理检查僧众威仪。
僧值每天必须带领僧众上殿课诵等,从早到晚都在监督和检查僧众的纪律和行、立、坐、卧四种威仪,发现违犯者要进行批评或给予处罚。
所以,僧值又叫做纠察。
维那禅堂的主要负责人。
维,纲维,意为统摄僧众;那,梵文羯磨陀那之略,意为“授事”,汉梵结合,称为维那。
他的职责是纲维众僧,曲尽调摄。
凡禅堂中有违犯清规者,无论其职位高低,他都有权予以惩罚。
上殿时,维那掌管佛教仪式的起腔领念,以音声为佛事,可以说是佛教乐团的总指挥。
典座大寮的主要负责人,寺院的生活总管。
古云:“首座调性,典座调命”、“一窜食、一瓢饮,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作为掌管全体僧众斋饭的关键人物,责任的确重大。
故方丈一定请善于计划、干练可靠的僧人担任此职。
寮元云水堂的负责人,根据客堂的安排,接待来寺院挂单的云水僧。
个别居士也可在云水堂短期居留。
案元管理若干名作具体杂务的苦行僧人。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大概内容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大概内容
摘要:
1.百丈丛林清规证义录的背景和意义
2.百丈丛林清规证义录的主要内容
3.百丈丛林清规证义录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录是我国佛教史上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佛教丛林的清规制度,为后世佛教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录的主要内容包括:住持丛林清规、剃度规约丛林清规、念诵规约丛林清规、执事单丛林清规、两序分十寮丛林清规、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丛林清规、书记、知藏、藏主、维那、悦众丛林清规、参头、清众、禅堂香灯、司水丛林清规、净业堂规约丛林清规、佛七规约丛林清规、祖侍、烧香、记录丛林清规、衣钵、汤药、请客丛林清规、侍者、圣僧侍者、行者丛林清规、净人(附佛印禅师示训童行)丛林清规、都监、监院、副寺、知事丛林清规等。
这些内容涵盖了佛教丛林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僧人的日常生活、修行、参禅、念经、礼仪等,对现代社会的僧人生活和佛教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录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佛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宗教,而是一种积极的、注重实践的宗教。
佛教丛林清规制度体现了佛教注重实践、自律和向内观照的精神,这种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
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峨眉山寺庙职务排列顺序
峨眉山寺庙职务排列顺序
最高是住持,以住持为一众之主,非高其位则其道不严,故尊为长老,居于方丈。
住持、长老、方丈这三个称谓所指的是一样的。
重要寺务由住持会同首座等班首与四堂口主事共议决定。
住持(方丈)
为整个丛林的核心,住持之下有四大班首和八大执事辅佐。
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后堂和堂主,八大执事为监院、知客、僧职(又叫纠察)、维那、典座、寮元、衣钵、书记。
丛林的执事,细分起来共有一百零八位。
但这些不一定全部设置,而是随寺院的大小、僧人的多少或某种特殊情况灵活掌握,其名称也有差异。
这些职事名称,以等级分司统称为知事人员(一级)、主事人员(二级)和头事人员(三级)。
以承担的职责轻重又可分为列职与序职两部分。
列职相当于职务,侧重按办事能力和工作需要列其职别;序职相当于职称,侧重按出家资历和修持功夫定其位次。
列职和序职又可分为东序和西序。
东序为主位,西序为宾位,故将直接为住持工作的丛林执事待以主礼,列于东序;将辅助住持工作的待以宾礼,列在西序。
实际上,东序和西序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仅仅成为一种形式。
有人说这是为仿照宫廷中文武两班朝见圣上的威仪而设,可能也有些道理。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推荐:那些减肥中的错觉三观不合多是伪命题×新浪首页慧宇居士个人中心发博文消息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是洛阳的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始。
三国以前的佛寺很少,因佛教僧人不蓄资财,靠乞食而生,无力建寺。
魏晋以后,在帝王贵族的资助下,通过敕建、封赏、布施等方式,佛寺建造逐年增多,到了东晋西晋时代,许多佛寺拥有大量的土地,对下层僧侣和劳动人民进行剥削,成为封建地主庄园。
和尚的庙通称“寺”,尼姑的庙叫“庵”,在一个地点或一座山岭上,集中很多寺庙的地区叫做“一方丛林”,如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云南鸡足山┅┅等到等。
中国的佛寺结构,因山因地有所不同,时代的先后也有差异。
但大体是:进寺的大门称山门,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主要殿堂,多数寺内有放生池。
山门或天王殿门外两侧有青狮、白,天王殿门口左右两边有哼、哈二将,殿内正中朝外供的是弥勒佛,弥勒背后供的是韦驮菩萨,两旁是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
殿内正中一般供奉三尊佛:有的供“三世佛”,即药师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身前两侧有一老一少,老者是迦叶(摄)、少者是阿难(如华亭寺)。
有的供“三身佛”,即法身、报身、应身,(如圆通寺)。
有的供“华严三圣”,即正中是释迦牟尼、左边是骑着青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乘白象的普贤菩萨,(如筇竹寺内华严阁)。
释迦牟尼背后,有的供“西方三圣”,即正中是阿弥陀佛,左右胁侍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有的仅供观音菩萨。
大雄宝殿内两侧一般是罗汉。
大雄宝殿外两侧及背后的殿堂,那就各有不同了,有的是“藏经楼”,有的是“揽胜阁”,有的是“观音殿”,有的是“华严阁”,有的是“禅房”,“斋房”、“客堂”等等。
因为佛教的宗派不同,供奉的佛像不同,佛寺的殿堂亦各不相同。
如喇嘛黄教寺庙供奉宗喀巴,傣族地区的小乘佛教寺庙,有的仅供释迦牟尼,天台宗禅宗的寺庙必须有禅堂等。
我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是洛阳的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始。
三国以前的佛寺很少,因佛教僧人不蓄资财,靠乞食而生,无力建寺。
魏晋以后,在帝王贵族的资助下,通过敕建、封赏、布施等方式,佛寺建造逐年增多,到了东晋西晋时代,许多佛寺拥有大量的土地,对下层僧侣和劳动人民进行剥削,成为封建地主庄园。
和尚的庙通称“寺”,尼姑的庙叫“庵”,在一个地点或一座山岭上,集中很多寺庙的地区叫做“一方丛林”,如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云南鸡足山┅┅等到等。
中国的佛寺结构,因山因地有所不同,时代的先后也有差异。
但大体是:进寺的大门称山门,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主要殿堂,多数寺内有放生池。
山门或天王殿门外两侧有青狮、白,天王殿门口左右两边有哼、哈二将,殿内正中朝外供的是弥勒佛,弥勒背后供的是韦驮菩萨,两旁是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
殿内正中一般供奉三尊佛:有的供“三世佛”,即药师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身前两侧有一老一少,老者是迦叶(摄)、少者是阿难(如华亭寺)。
有的供“三身佛”,即法身、报身、应身,(如圆通寺)。
有的供“华严三圣”,即正中是释迦牟尼、左边是骑着青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乘白象的普贤菩萨,(如筇竹寺内华严阁)。
释迦牟尼背后,有的供“西方三圣”,即正中是阿弥陀佛,左右胁侍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有的仅供观音菩萨。
大雄宝殿内两侧一般是罗汉。
大雄宝殿外两侧及背后的殿堂,那就各有不同了,有的是“藏经楼”,有的是“揽胜阁”,有的是“观音殿”,有的是“华严阁”,有的是“禅房”、“斋房”、“客堂”等等。
因为佛教的宗派不同,供奉的佛像不同,佛寺的殿堂亦各不相同。
如喇嘛黄教寺庙供奉宗喀巴,傣族地区的小乘佛教寺庙,有的仅供释迦牟尼,天台宗禅宗的寺庙必须有禅堂等。
在佛龛前面的桌案上,祭品很多,有长明灯,、香炉、烛台、花瓶、净水瓶、经卷、签筒、铜磐、木鱼,地下放着功德柜、磕头用的薄团,还有很多的“锦幡绣帘”。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是洛阳的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始。
三国以前的佛寺很少,因佛教僧人不蓄资财,靠乞食而生,无力建寺。
魏晋以后,在帝王贵族的资助下,通过敕建、封赏、布施等方式,佛寺建造逐年增多,到了东晋西晋时代,许多佛寺拥有大量的土地,对下层僧侣和劳动人民进行剥削,成为封建地主庄园。
和尚的庙通称“寺”,尼姑的庙叫“庵”,在一个地点或一座山岭上,集中很多寺庙的地区叫做“一方丛林”,如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云南鸡足山┅┅等到等。
中国的佛寺结构,因山因地有所不同,时代的先后也有差异。
但大体是:进寺的大门称山门,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主要殿堂,多数寺内有放生池。
山门或天王殿门外两侧有青狮、白,天王殿门口左右两边有哼、哈二将,殿内正中朝外供的是弥勒佛,弥勒背后供的是韦驮菩萨,两旁是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
殿内正中一般供奉三尊佛:有的供“三世佛”,即药师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身前两侧有一老一少,老者是迦叶(摄)、少者是阿难(如华亭寺)。
有的供“三身佛”,即法身、报身、应身,(如圆通寺)。
有的供“华严三圣”,即正中是释迦牟尼、左边是骑着青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乘白象的普贤菩萨,(如筇竹寺内华严阁)。
释迦牟尼背后,有的供“西方三圣”,即正中是阿弥陀佛,左右胁侍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有的仅供观音菩萨。
大雄宝殿内两侧一般是罗汉。
大雄宝殿外两侧及背后的殿堂,那就各有不同了,有的是“藏经楼”,有的是“揽胜阁”,有的是“观音殿”,有的是“华严阁”,有的是“禅房”、“斋房”、“客堂”等等。
因为佛教的宗派不同,供奉的佛像不同,佛寺的殿堂亦各不相同。
如喇嘛黄教寺庙供奉宗喀巴,傣族地区的小乘佛教寺庙,有的仅供释迦牟尼,天台宗禅宗的寺庙必须有禅堂等。
在佛龛前面的桌案上,祭品很多,有长明灯,、香炉、烛台、花瓶、净水瓶、经卷、签筒、铜磐、木鱼,地下放着功德柜、磕头用的薄团,还有很多的“锦幡绣帘”。
十方丛林——精选推荐
⼗⽅丛林⼗⽅丛林⼗⽅丛林分为道教丛林和佛教丛林,宫观庙宇有两种不同属性区别:⼀种是⼦孙庙,⼀种是⼗⽅常住(⼗⽅丛林)。
⼗⽅常住也称⼗⽅丛林,有传戒特权⽽不得私收徒弟。
这种宫观性质是属于全国宗教徒公有的,地不分东西南北,派不分正⼀全真,凡是满发⼤领的道教徒⼈⼈有享受挂单居住的权利,同时⼈⼈都有保护的义务。
⼗⽅丛林皆备有全国三⼭五岳各宗各派的“字派”,凡常住挂单道友,号房、客堂可按簿查对法派留单转执事。
中⽂名⼗⽅丛林特点有传戒特权⽽不得私收徒弟⾸领⽅丈(或住持、监院)基本内容 ⼗⽅丛林是⼀种寺庙管理制度。
⼗⽅: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
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
指僧侣聚集、修道之处,亦通常指禅宗寺院⽽⾔,故⼜称禅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称丛林的。
印度原来⽤以称僧众住处。
佛教建⽴寺院后,泛指佛寺。
在古印度,佛教原规定“三⾐⼀钵,⽇中⼀⾷,树下⼀宿”。
佛教开始传⼊中国时,原也仿效“依律⽽住”,但这种不事⽣产的乞⾷制度,同中国社会⽣活不相适应,因此逐渐建⽴了僧⼈⽇常⾏持、说法、普请(劳动)等的规则。
中国早在东晋,道安和尚就⽴下有关规范,相传唐代百丈禅师制定了著名的《百丈清规》,规定僧侣在修道的同时,必须参加农业⽣产,⾃⾷其⼒,“⼀⽇不作,⼀⽇不⾷”,过农禅的⽣活。
丛林,中国禅宗从曹溪慧能后,四传⾄于怀海,百余年间禅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岩居⽳处,或寄住律宗寺院。
到了唐贞元、元和间,禅宗⽇盛,宗匠常聚徒多⼈于⼀处,修禅办道。
江西奉新百丈⼭怀海以禅众聚处,尊卑不分,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制,于是折衷⼤⼩乘经律,创意别⽴禅居,此即丛林之始。
丛林的意义,旧说是取喻草⽊之不乱⽣乱长,表⽰其中有规矩法度。
⼗⽅丛林,丛林因为住持传承的⽅式不同,可分为“⼦孙丛林”和“⼗⽅丛林”两类。
⼦孙丛林,由⾃⼰所度的弟⼦轮流住持,是⼀种师资相承的世袭制,故⼜称为⼦孙丛林或剃度丛林。
⼗⽅丛林,往往邀请名宿住持,当然,要由官吏监督选举。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是洛阳的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始。
三国以前的佛寺很少,因佛教僧人不蓄资财,靠乞食而生,无力建寺。
魏晋以后,在帝王贵族的资助下,通过敕建、封赏、布施等方式,佛寺建造逐年增多,到了东晋西晋时代,许多佛寺拥有大量的土地,对下层僧侣和劳动人民进行剥削,成为封建地主庄园。
和尚的庙通称“寺”,尼姑的庙叫“庵”,在一个地点或一座山岭上,集中很多寺庙的地区叫做“一方丛林”,如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云南鸡足山┅┅等到等。
中国的佛寺结构,因山因地有所不同,时代的先后也有差异。
但大体是:进寺的大门称山门,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主要殿堂,多数寺内有放生池。
山门或天王殿门外两侧有青狮、白,天王殿门口左右两边有哼、哈二将,殿内正中朝外供的是弥勒佛,弥勒背后供的是韦驮菩萨,两旁是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
殿内正中一般供奉三尊佛:有的供“三世佛”,即药师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身前两侧有一老一少,老者是迦叶(摄)、少者是阿难(如华亭寺)。
有的供“三身佛”,即法身、报身、应身,(如圆通寺)。
有的供“华严三圣”,即正中是释迦牟尼、左边是骑着青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乘白象的普贤菩萨,(如筇竹寺内华严阁)。
释迦牟尼背后,有的供“西方三圣”,即正中是阿弥陀佛,左右胁侍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有的仅供观音菩萨。
大雄宝殿内两侧一般是罗汉。
大雄宝殿外两侧及背后的殿堂,那就各有不同了,有的是“藏经楼”,有的是“揽胜阁”,有的是“观音殿”,有的是“华严阁”,有的是“禅房”、“斋房”、“客堂”等等。
因为佛教的宗派不同,供奉的佛像不同,佛寺的殿堂亦各不相同。
如喇嘛黄教寺庙供奉宗喀巴,傣族地区的小乘佛教寺庙,有的仅供释迦牟尼,天台宗禅宗的寺庙必须有禅堂等。
在佛龛前面的桌案上,祭品很多,有长明灯,、香炉、烛台、花瓶、净水瓶、经卷、签筒、铜磐、木鱼,地下放着功德柜、磕头用的薄团,还有很多的“锦幡绣帘”。
我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是洛阳的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始。
三国以前的佛寺很少,因佛教僧人不蓄资财,靠乞食而生,无力建寺。
魏晋以后,在帝王贵族的资助下,通过敕建、封赏、布施等方式,佛寺建造逐年增多,到了东晋西晋时代,许多佛寺拥有大量的土地,对下层僧侣和劳动人民进行剥削,成为封建地主庄园。
和尚的庙通称“寺”,尼姑的庙叫“庵”,在一个地点或一座山岭上,集中很多寺庙的地区叫做“一方丛林”,如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云南鸡足山┅┅等到等。
中国的佛寺结构,因山因地有所不同,时代的先后也有差异。
但大体是:进寺的大门称山门,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主要殿堂,多数寺内有放生池。
山门或天王殿门外两侧有青狮、白,天王殿门口左右两边有哼、哈二将,殿内正中朝外供的是弥勒佛,弥勒背后供的是韦驮菩萨,两旁是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
殿内正中一般供奉三尊佛:有的供“三世佛”,即药师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身前两侧有一老一少,老者是迦叶(摄)、少者是阿难(如华亭寺)。
有的供“三身佛”,即法身、报身、应身,(如圆通寺)。
有的供“华严三圣”,即正中是释迦牟尼、左边是骑着青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乘白象的普贤菩萨,(如筇竹寺内华严阁)。
释迦牟尼背后,有的供“西方三圣”,即正中是阿弥陀佛,左右胁侍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有的仅供观音菩萨。
大雄宝殿内两侧一般是罗汉。
大雄宝殿外两侧及背后的殿堂,那就各有不同了,有的是“藏经楼”,有的是“揽胜阁”,有的是“观音殿”,有的是“华严阁”,有的是“禅房”、“斋房”、“客堂”等等。
因为佛教的宗派不同,供奉的佛像不同,佛寺的殿堂亦各不相同。
如喇嘛黄教寺庙供奉宗喀巴,傣族地区的小乘佛教寺庙,有的仅供释迦牟尼,天台宗禅宗的寺庙必须有禅堂等。
在佛龛前面的桌案上,祭品很多,有长明灯,、香炉、烛台、花瓶、净水瓶、经卷、签筒、铜磐、木鱼,地下放着功德柜、磕头用的薄团,还有很多的“锦幡绣帘”。
丛林清规
丛林清规一、何为丛林丛林,指僧众聚居的寺院,尤指禅宗寺院。
过去,印度多在都城郊外选择幽静的林地,营建精舍,所以僧人所住的地方,就称之为丛林或兰若。
经典中对“丛林”一语的解释颇多。
据《禅林宝训音义》载:“丛林”二字系取其草木不乱生长之义。
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
二、丛林清规的由来丛林清规是僧众行、住、坐、卧生活之准则。
印度僧尼以戒律为生活规范,我国僧团除戒律外,还制定其他若干约束僧尼言行的清规。
我国的丛林规制形成于唐代,百丈怀海禅师根据中国国情和禅宗特点,制定了丛林清规,后人称为《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的“清规”二字,有“清净规约”的意思。
它是禅宗的丛林制度,也就是禅宗寺院组织的程序和寺僧日常行事的准则。
元代元统三年(1335年),由朝廷命江西百丈山大智寿圣禅寺住持德辉禅师重编,金陵大龙翔集庆寺住持大诉校正,定名为《敕修百丈清规》,颁行全国,共同遵守。
这些规定,一直在寺院中广为遵照执行。
三、丛林设置的“五大堂口”包括哪些近现代丛林,基本设置有五个部分,即所谓“五大堂口”,其中包括:禅堂:禅堂是丛林的核心,专指坐禅的道场。
客堂:客堂为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负责对外的联络,宾客、居士、云游僧的接待,本寺院各堂口的协调,僧众的考勤和纪律,各殿堂的管理,以及寺院的消防、治安等。
库房:库房总管僧众生活和佛事的必需品,如粮食、物品、法器、香烛等,还管理山林、田庄,以及殿堂、房舍的修缮等。
大寮:大寮为寺院的生活区,负责供应僧众的斋饭,主要由斋堂和僧厨组成。
衣钵寮:衣钵寮是方丈和尚的事务机构,直接为方丈办事。
四、什么是戒腊腊所谓戒腊,就是受过具足戒的僧人,经过从阴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结夏安居后,受戒的年龄就算增长一岁,佛教称为“一腊”。
通俗地讲,戒腊即是加入僧籍的年数,相当于在家人的工龄。
戒腊最长的僧人称为“上座”,在丛林中备受尊敬,其发言常常有权威性。
五、寺院里设有哪些职务一般的寺院,都是由方丈和四大班首、八大执事所组成的。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是洛阳的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始。
三国以前的佛寺很少,因佛教僧人不蓄资财,靠乞食而生,无力建寺。
魏晋以后,在帝王贵族的资助下,通过敕建、封赏、布施等方式,佛寺建造逐年增多,到了东晋西晋时代,许多佛寺拥有大量的土地,对下层僧侣和劳动人民进行剥削,成为封建地主庄园。
和尚的庙通称“寺”,尼姑的庙叫“庵”,在一个地点或一座山岭上,集中很多寺庙的地区叫做“一方丛林”,如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云南鸡足山┅┅等到等。
中国的佛寺结构,因山因地有所不同,时代的先后也有差异。
但大体是:进寺的大门称山门,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主要殿堂,多数寺内有放生池。
山门或天王殿门外两侧有青狮、白,天王殿门口左右两边有哼、哈二将,殿内正中朝外供的是弥勒佛,弥勒背后供的是韦驮菩萨,两旁是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
殿内正中一般供奉三尊佛:有的供“三世佛”,即药师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身前两侧有一老一少,老者是迦叶(摄)、少者是阿难(如华亭寺)。
有的供“三身佛”,即法身、报身、应身,(如圆通寺)。
有的供“华严三圣”,即正中是释迦牟尼、左边是骑着青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乘白象的普贤菩萨,(如筇竹寺内华严阁)。
释迦牟尼背后,有的供“西方三圣”,即正中是阿弥陀佛,左右胁侍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有的仅供观音菩萨。
大雄宝殿内两侧一般是罗汉。
大雄宝殿外两侧及背后的殿堂,那就各有不同了,有的是“藏经楼”,有的是“揽胜阁”,有的是“观音殿”,有的是“华严阁”,有的是“禅房”、“斋房”、“客堂”等等。
因为佛教的宗派不同,供奉的佛像不同,佛寺的殿堂亦各不相同。
如喇嘛黄教寺庙供奉宗喀巴,傣族地区的小乘佛教寺庙,有的仅供释迦牟尼,天台宗禅宗的寺庙必须有禅堂等。
在佛龛前面的桌案上,祭品很多,有长明灯,、香炉、烛台、花瓶、净水瓶、经卷、签筒、铜磐、木鱼,地下放着功德柜、磕头用的薄团,还有很多的“锦幡绣帘”。
中国古代丛林基本制度简介
中国古代丛林基本制度丛林最初是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称禅林,中国禅宗从曹溪慧能后,四传至于怀海,百余年间禅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岩居穴处。
到了唐贞元、元和间(785-806),禅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处,修禅办道。
江西奉新百丈山怀海以禅众聚处,尊卑不分,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制,于是折衷大小乘经律,创意别立禅居,此即丛林之始。
丛林建立以后,百丈禅师又根据佛教律仪和丛林实际创制了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后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修改完善,形成了流传久远的丛林制度。
本文现对丛林的基本制度分别作一介绍。
一、挂单与安单“挂单”与“安单”是我国汉传佛教中经常习用的名词。
“挂单”是指我国汉传佛教寺院中有一些已受过具足戒的比五,为了悟道求法,常常遍行天下,游历各地寺院,求学于诸高僧大德。
佛教中将他们到云游地佛寺中借宿称为挂单。
与挂单相应的是“安单”。
所谓“安单”就是指云游僧参访到心仪已久名山古刹之后,要求在该古刹常住下来,寺院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考察,确认讨单僧人符合入住的条件,便会允许其入住下来,这一过程称为“安单”。
本文现分别对两者分述如下:1、挂单从古到今,每个时代都有许多僧人为了探求佛法的真谛,常常不畏艰辛到各大名寺古刹参访善知识。
这些行脚云游的游方僧到寺暂住,目p称之为“挂单”。
“单”,指寺院僧堂东西两序所录的寺中僧众名单,平时寺中僧人的衣钵就挂在名单下的钩子上,行脚僧入寺,要在东西两序墙壁上贴上名字,并把衣钵挂上,这就叫“挂单”。
“挂单”也称为“挂搭”、“挂锡”,“搭”亦指衣钵,“锡”指行脚僧随身携带的锡杖。
一般行脚僧入寺暂住,也要把锡杖挂在名单之下,《祖庭事苑》卷八曾说:“西域比丘,行必挂钩,有二十五威仪。
凡至室中,不得着地,必挂于壁牙上,今僧所至住处,故云挂锡。
”但后来寺院的“挂单”,已渐渐失去原来的挂衣钵之意,而仅有入寺暂住之意了。
凡是受过具足戒的比丘,都可以以行脚僧的身份,到其它寺院“挂单”。
但一年十二个月中,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可以挂单,每年从正月十五日(冬安居结束)至四月十五日(夏安居开始)、七月十五日(夏安居结束)至十月十五日(冬安居开始)的这六个月,是云游求学期。
谈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
谈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一、引子丛林是佛教特有的名词,通指禅宗的寺院,所以也把它叫做禅林。
又以芳香之梅檀树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之清净丛林,故也称之为旃檀林。
《大智度论》卷三载:僧众和合居住於一处,犹如树木聚集之丛林,故以之为喻;《大庄严经论》谓:众僧乃胜智之丛林,又《禅林宝训音译》载:“丛林”二字系取其草木不乱生长之意,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曰:“梵语贫婆陀那,此云丛林……草丛生藐。
”《百丈丛林清规正义记》曰:“丛林二字喻也,丛林乃草木葺聚集之义,喻僧坊为众所止之处,行人栖心行道之所。
能生道芽,趋登圣果,福利群生也。
又此名义,具经解,《华严离世间品》颂曰:‘菩萨妙法树,生於直心地,信种慈悲根,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杆,五度为繁密,定业神通花,一切智为果。
'又法华经药草品亦卉木丛林,喻随机受化。
又律中,凡四僧以上,至百千,同住一处,作法游事,如水乳和,皆名丛林。
”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之际,大放异彩,同时形成了佛教的黄金时期。
丛林制度在此一时期亦应运而生,于是就有马祖设丛林,百丈立清规的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
本文,就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略抒管窥之已见。
二、佛教原始制度简介伟大的释尊在青少年时代,曾受过宫庭式的高级教育,对古印度之各种礼教,都有非常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为了探发解脱自我与众生苦迫的大道,他决意摆脱一切入山修行,热肠而冷眼的透视人间,审思、参究、体证,以敏锐的智慧,从中道的缘起观,完成了圆满的正觉,成为人间的佛陀。
释尊创觉佛教后,凡是正式出家的弟子们都必须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离情绝俗,断家室之累。
男的名为比丘,女的名为比丘尼。
比丘(尼)们严格遵守佛陀的戒律和制度,立志精勤,以求佛道。
除了应当守心修性,和行为上等等的戒律以外,佛陀又为他们定下了个人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各种制度:1、衣:如《三中彼经》说:“佛告迦叶周那沙弥,舍粪扫中物至阿耨达池浣洗,诸天遥为作礼,取其浣汁以自沐浴,外道持净毡次后将洗,诸天遥遮,勿淤池也,然此粪衣,竟是世人所弃碎帛收拾抖缀以为法衣,欲令节俭,少欲少事,一纳之外更无余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丛林中除设方丈和尚作为僧团的首领之外,还设有“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后堂和堂主。
他们是方丈的助手,辅佐方丈的工作。
班首一般都由戒腊较长、威望较高的僧人担任,与方丈共同组成掌管丛林大事的最高五人核心班子。
他们平时住在禅堂两侧的班首寮内,有事则入方丈共议。
首座
地位仅次于方丈和尚,常由丛林中德业兼修者充任。
他的责任是表率丛林,辅佐方丈,人天眼目,启迪后昆。
他在禅堂带领僧众参禅打坐,在厨房监督执事们搞好斋饭;他模范遵守丛林清规,对违犯戒律者依规示罚。
有的丛林,首座之上还有座元,为众执事的上首。
座元必须由德高望重的佛门耆宿担任,否则,此执事之位可空缺。
西堂地位乃次于首座,才德不愧为班首。
他负有教化僧众、宣讲开示的责任。
虽然高居班首之位,但处处以身作则,如同普通参学之人。
后堂
首座位居前班之首,称前堂;他位居后班之首,故称后堂。
他的责任是扶赞宗风,为僧众的楷模。
平时不过问丛林的日常事务,但受方丈的委托,可专管某项或某些事情。
堂主
主要指禅堂堂主,一般由才德兼备、修行有素的僧人充任。
他负有对寺院僧众进行开导教化之责,地位十分重要。
有的寺院,各大堂口都设有堂主,掌管本堂之事,但这不属于班首的范围。
属于丛林领导核心的人员,除了方丈和尚与“四大班首”之外,还有“五大堂口”的主要执事:监院、知客、维那、典座、寮元、衣钵、书记、僧值等八位,称为“八大执事”。
各丛林根据自身的特点,所设的“八大执事”不尽相同。
例如,当代有的丛林,接待云水僧人很少,云水寮形同虚设,工作多由客堂管理。
但是,寺庙经济发展,库房工作日显重要,因此,在“八大执事”中,取掉了寮元,增加了库头,仍是八位。
方丈和尚与“四大班首”、“八大执事”一起,组成掌管丛林大事的十本人领导集团。
当代的丛林,尽管另设有“寺庙管理委员会”,但其成员,基本上和这十三人中的大多数是相同的。
列职和序职:
佛教丛林僧人众多,机构庞大,其繁杂的日常事务,全靠所设的执事来办理。
这些执事,有列职与序职之分。
列职相似于职务,侧重按办事能力和工作需列其职别;序职相似于职称,侧重按出家资历和修持功夫定其位次。
列职和序职,又各分为东序和西序。
其本来意图可能是:东为主位,西为宾位,故将直接为住持工作的丛林执事待以主礼,列在东序;将辅助住持工作的执事待以宾礼,列在西序。
实际上,这并没有达到其想象的意图,东序和西序的区别很不明显,仅仅成为一种形式。
有人说这是为仿照宫廷中文武两班朝见圣上的那种威仪而设,看来也是有道理的。
丛林的执事,细分起来共有一百零八单。
但这些执事不一定全部设置,而是随寺院的大小、僧人的多少或某种特殊情况灵活掌握。
其名称也各有差异。
在近现代南方寺院中,比较典型的是设四十八单执事。
有诗为证:
都院寺库收庄临,磨寮殿主钟鼓巡;
典案饭菜茶水火,行门园围照客人。
维悦祖香记衣钵,汤侍请众请行灯;
元首西后堂书记,藏僧藏客参水清。
解析这首诗,可知四十八单执事名称:
列职
东序:都监监院副寺库头监收庄主
磨头寮元殿主钟头鼓头夜巡
西序:典座贴案饭头菜头水头火头茶头行堂门头园头圊头照客
序职
东序:维那悦众祖侍烧香记录衣钵汤药侍者清众请客行者香灯
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藏主僧值知藏知客参头司水
以上列职和序职,经过数百年的施行,也有不少职能发生了重大变
化。
比如序职中的维那、衣钵、知客、僧值等,已具有相当大的丛林行政管理权力。
他们全都进入“人大执事”行列,大多成为“五大堂口”的主要负责人,实际上已基本属于列职了。
丛林僧职的取得,必须经历一定的修行过程。
僧人受了具足戒后,无论在禅堂打坐还是在大殿课诵,二般都按照戒腊的长短排列次序。
所谓戒腊,就是受过具足戒的僧人,经过从阴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结夏安居后,受戒的年龄就算增长一岁,佛教称为一腊。
通俗地讲,戒腊即是加入僧籍的年数,相当于在家人的工龄。
戒腊最长的僧人称为“上座”,在丛林中备受尊敬,其发言常带有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