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乡土情怀与儒家文化
汉语言文学论文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世界”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世界”路遥,出生于陕西山区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就与苦难结为兄弟,经历了坎坷而短暂的一生。
1973年毕业于延安大学中文系,其间开始写作,1991年创作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这部小说通过描写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广阔的社会面貌,同时体现了路遥的爱情观及其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演绎出了极其丰富多彩的爱情故事,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魂断蓝桥》、《红楼梦》等等脍炙人口的中外经典爱情故事,曾经给一代又一代读者带来多少美的享受和无穷的精神力量。
生活因为有了爱的追求,变得多么美好。
说明了人类在获取物质资料满足的同时,更要求在精神层面上获取丰厚的审美快感。
胡适曾说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一个时代之所以会产生自己时代的文学,既是各个时代自身的特点使之然,同时更是不同时代作者的不同观念使之然。
一位具有强烈时代意识的作家,其作品必然充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现代意义。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主要反映的是1975—1985年间中国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开始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人们的生活也经历了困苦、动荡,逐渐富裕的变化,但总体上讲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低。
路遥的这部作品描写的主角是中国最底层的农民,以“平民化”为其审美世界,当时物质生活难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所以爱情追求的一开始就是外在条件的权衡,这种外在条件的权衡被社会普遍认可,也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路遥的“爱情世界”里更多存在着“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大多描写身边日常所见的爱情生活,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尽管作品中有浪漫的爱情故事,但最终都被否定,路遥认为现实主义创作能给不同层面人以满足。
他受时代思想和文化生活经历的影响形成自己的现实主义的爱情观,在路遥看来,只有平凡世界中的平凡爱情才是真实的爱情,而真实的爱情又有不如意的地方,尽管这样,它仍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值得我们期待。
路遥小说的乡土性
、
乡土性
路遥小说中厚重 的黄土气息 , 强烈的乡土色彩是 与路
遥不 寻常的人生经历 特别是 苦难 的童 年和苦涩 的青少年
的生活分不开 的。 与共和国 同龄 的路遥出生于陕北清涧县
一
个极为普通 、 极为贫 困的农 民家庭 , 弟妹众多 , 在那个饥
饿肆虐 的年代 , 身为长子的他七岁那 年在生 活的重压下被 过继给 了相距百里的延川县的伯父 , 从此 与养父母一起生
家那份炽 热的情感 。它好似 这片黄土 , 朴实 、 无华 , 不矫
饰 。 又充 分显露 出其鲜 明的个 性 。 路遥 小说中常常会 但 在
高原为背景 , 中展现陕北人 民的生活风貌 和思 想情感 , 集
收 稿 日期 :0 9—0 20 6—2 8
作者简介 : 景好 (96 )男 , 风阳人 , 却 17 一 , 安徽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 院中国现 当代 文学专业 硕士生 。
2 言 .语
一
很 多读 者 都有这 种感觉 ,读 路遥的小说有
种温馨感 、亲切感 , 就好 像在 听一个平常而 又动人 的故
事, 这主要归 功于路遥小说 朴素 、深沉有力而 又地 方特 色
情, 他们 的生存 困境 , 们的喜怒哀乐 让路遥萦 绕于怀 , 他 牵挂一生 , 于是 , 路遥把对黄土地 人 民的赤子 之情都浓缩 在他 的小说创作 中 , 黄土地是 他的生命 之源和精神家 园 , 更 是他小说创作 的源泉 和不 竭动力 。路遥小 说的这 种乡 土性主要 体现在 以下几个 方面 : 1取材 . 路遥 的小说几 乎毫无例外地 以广袤 的黄 土
l4 1
出现大段的景 物描写和人 物心理展示 ,而 独具陕北 地方 艺术 特色的信天 游则成为穿 插其 中最恰 当的表达形 式 。
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学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是陕西当代文学界的杰出代表之一。
长久以来,路遥的小说被大江南北的青年读者传阅着、品味着,慰藉过一批又一批仿徨失意、柔弱无依的心灵,我想他的作品即使被誉为“新时期以来最杰出的励志教材”也不为过。
作为一位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路遥的作品展示着浓郁的乡土乡情,尤其是对土地,有着独特的情感,并有着深厚的儒家农本文化内蕴。
本文把路遥的作品放置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背景下,从路遥对黄土地难以磨灭的挚爱,路遥乡土情结产生的主要根源这两个方面加以阐释,对路遥的小说进行再解读,寻找阐释的空间,探索作品的文化轨迹,发掘其内在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路遥;乡土情结;根源,意识1.路遥强烈的乡土意识中华民族诞生在原始农业社会的摇篮里,从远古时期开始,生命的繁衍和发展便牢牢维系在土地上,因此,乡土情结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得到了充分的强化,从而形成我国民族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农业文化根性极深,在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乡野,对这片黄土地有着难以磨灭的深情。
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1]”。
正是这样一种与乡村,与农民的牢固的精神联系,助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精神品格,气质,包括那种农民式的尊严。
1.1 20世纪中国作家的乡土意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源于20世纪20年代,周氏兄弟(周树人、周建人)应该是这一小说流派的开山者,无论是在创作实践上还是理论奠定上,早期的乡土小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着力描绘乡间的死生、农村的凋蔽、残酷的封建礼教和愚昧的陋习。
其次,对于生活在苦难、落后、愚昧之中的故乡人一方面充满了无限同情和哀怜,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强烈的讽刺和批判。
也就是说他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来关注他们故乡的,从而使小说形成一种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
第三,小说大多抒发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失落,具有一种抑郁、沉重的艺术格调。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的乡土情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的乡土情《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的乡土情小说《平凡的世界》作者用时六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用时之长和影响力都是空前的,那我们就从这部作品中品味路遥的乡土情结。
一、依靠――那土地的根在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刚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孙家的贫苦与潦倒,但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孙家人始终没有放弃或者是抱怨什么,依然忍受着,与其说是忍受不如说是生活的主旋律。
孙老汉始终在计划着自己家中的事务,为了自己的弟弟为了自己的孩子而去借钱借粮,然后自己在慢慢的偿还。
孙老汉在努力劳动着,在那片土地上,因为他把土地当成了自己虔诚的信仰,那土地是他的根,是他的依靠。
由此我们想到路遥,不幸的遭遇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
但是他没有产生憎恨,而是让自己明白“我必须一个人”,他依然爱着那片土地,因为不管发生过什么,他始终依靠着他。
他注定难以逃脱传统乡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那片土地是他的依靠,它就想一个母亲一样孕育了一切,就像在《平凡的世界》中“睡吧,亲爱的大地,我们疲劳过度的母亲”“像土地一样朴素和深厚的母亲啊”等灵魂的告白。
就像孙老汉的态度一样,即使在这片土地上有过痛苦的生活,但是那份爱是不会减少的,因为那个依靠,是自己的根。
二、依恋――那土地的美路遥的一生钟情于陕北的黄土地,对于养育他多年的那片神圣的乡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依恋。
在并不长的生命中,路遥的创作生涯始终用深深的乡土情感和生命的沉重感来感受生活。
把那片神奇的黄土地看做创作的的源泉和根植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信仰。
“写作人的生命根植在故土中,为了生命的充实饱满,他的根须便拼命吸吮这土地的营养与水分……写作人还要把这乡土生活和地域性格升华到审美层面。
”《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历时六年,在这六年里路遥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他收集的东西是那么的繁杂,《平凡的世界》的创作是浩大的工程。
路遥出现在田间地头,出现在煤矿,出现在小说中的每一个情结的雏形中。
流淌在血脉中的乡土情怀 镌刻到骨子里的自强不息(孙睿)
流淌在血脉中的乡土情怀镌刻到骨子里的自强不息——从路遥作品中领悟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嘉峪关市实验中学孙睿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乡土文化作家,他以其生花的妙笔开掘着奇妙的黄土文化艺术世界,他用自己四十二年的短暂人生,留下了《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等文学精品。
他以真挚的创作态度、冷峻的目光和其不懈的思维活动生动地描写了生活在陕北青年的喜怒哀乐,特别是作品主人公们对人生的执著探求的姿态,使其作品带有浓郁的黄土高原精神文化气息,饱含对土地和农民的赞颂,充满了激人奋进的力量。
他把文学视为自己生命的悲壮情怀和最终捐躯文学沙场的献身精神,像一面血染的旗帜,又像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面镜子,净化和感召着一代代读者的灵魂。
一、一曲浑厚悠扬的民歌——黄土高原地域文化的真实再现路遥生活在陕北,深受陕北地域文化的滋养,他的作品中无论从外部环境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内在性格的把握、社会风习的反映,都具有比较明显的陕北地域文化的风貌:广漠无垠、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扣人心弦、回肠荡气的信天游,热闹红火的闹秧歌,承袭了秦文化的传统伦理观念,浓厚的恋土情结,执着坚韧、不屈不挠的人物性格……以展现黄土地文化特色而产生影响的路遥,执着地将关切的目光紧锁于陕北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沧桑、沉郁充分展现在了我们面前,通过对黄土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描写,以其沉郁凝重的色彩,抒写出了生活于陕北文化特色中黄土高原上生命的欢乐与苦痛。
二、一支催人奋进的赞歌——黄土高原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的生动写照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的深深了解城乡之间巨大差别的作家,路遥十分关注城乡交叉地带人们的生活。
他的小说中所谓的城乡交叉地带,指的是陕北的镇、县、地区级一类的中小城市及环绕这些城市的农村地区。
在小说中,路遥描写了由于城乡社会二元对立,在这个交叉地带生活的农村青年们徘徊在城乡差别的鸿沟前,跳跃,奋斗,挫折的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剧,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城乡交叉地带的个人奋斗者群像。
路遥作品接受研究
路遥作品接受研究目前,路遥的作品已经成为中国文学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他的作品以真实的历史背景、深刻的社会思考和独特的写作技巧著名。
不止是中国,国际上也有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路遥的作品,探究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路遥作品接受研究这一话题进行阐述,并列举以下9个提纲标题:一、路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特色路遥的作品以批判社会现实和表达理想为主要特色。
同时,他也在思想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此,分析他的作品,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路遥个人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二、路遥作品中的现实题材和社会批判路遥多次以小说的形式表达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呼吁,特别是对人民生活中的苦难和不公的深刻揭示,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也留下了重要的记录。
三、路遥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描写路遥作为一位文学家,深入描绘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性的复杂表现。
他的文学作品中不仅有关于社会的深刻思考,也有情感上触动读者的细腻描写。
四、路遥作品中的历史思考和当代意义路遥作品中反映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通过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得到一些有关当代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启示。
五、路遥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的运用路遥的小说在语言和笔调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他运用多种意象和符号来构建作品的意境,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更为深入的世界。
六、路遥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路遥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有其独特性,女性形象在他的作品中展示出了多种形态和特点。
因此,对路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七、路遥作品与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对比路遥的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有深刻的联系。
通过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中国和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的异同和交流。
八、路遥作品的翻译和国际影响路遥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也在国际上获得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上也有深入的研究。
九、路遥作品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路遥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历史纪念碑。
浅谈路遥的爱情观
浅谈路遥的爱情观摘要:本文主要从路遥爱情观的生成背景以及爱情观在作品中的表现,从整体上对作家的爱情观进行探讨,并通过作品《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中的一些事例加以论证。
路遥爱情观的产生也大致分为内外因两个因素,内因就是作家独特的情感经历,而外因则是由于社会地理环境以及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形成了路遥传统母性意识和现代女性意识相扭结的悲剧性爱情观,实质上也是作家对传统道德的留恋,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正视。
关键词:路遥爱情观悲剧性浅谈路遥的爱情观一、爱情观产生的根源(一)作家独特的情感经历路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由穷困,父亲不得不步行数百里,把他送到伯父家,在那样困苦条件下,靠着农村亲人的帮助,作家坚持读完了中学。
这种独特的经历,使他一方面体会到生活的冷酷,另一方面也体味到人间的真情,尽管他曾受尽磨难,但对土地与土地上的亲人眷恋,则作为一种无意识积淀在他的头脑中,成为他永远的记忆。
即使后来成了“城里人”,也消除不了他对农村的那份感情,与土地有着割不断的情缘,使他成为城里的“乡下人”,如《平凡的世界》里有这样一段话:在漫长的二三百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剥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脸……就在大自然无数的褶皱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褶皱”走进去,你都能碰到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人不可思议。
那些纵横交错的细细的水流,如同瓜藤一般常连着一个又一个的村庄……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味出路遥对这块黄土地的钟情与偏爱,那绵绵起伏的黄土高原,浑浊汹涌的河水,在路遥的眼中已不再是具体的自然之物,而成为有血有肉的精灵。
失去母爱的路遥不知不觉地对黄土地流露出类似对亲生母亲般的浓厚感情,路遥的这种对黄土地亲生母亲般的感情造成他情感世界中的“乡土情结”,这种对乡土的依恋实质上是对传统文明的依恋,对醇厚母性的追寻,在传统文化中,土地与母亲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易经》中的“坤”既表示女性又表示大地,可见,很早土地就是有了母亲的象征,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一的,于是,人物回归土地的宿命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回归母亲的怀抱,作家的“土地情结”也正是潜意识中对母亲的依恋。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名:***学号: ************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07级系别:人文科学系完成日期: 2011年6月指导教师:**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陈彦红(人文科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级)内容摘要: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是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家,也是陕西当代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是中国乡土人生的忠实歌者,中国农本文化精神的代言人。
本文通过路遥的作品去分析其深沉质朴的乡土情结。
第一部分对其乡土小说做以简单概述,主要从中国乡土小说及路遥小说的特点入手;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乡土情结,首先是路遥作为广大农民的歌者形象,其次是其对农村现状的思考,最后是其对故土的怀恋与告别。
从这两大部分三个方面去对路遥的乡土情结做以全面的分析与认识。
关键词:路遥乡土小说怀恋乡土作家Lu yao's works of native land complexChenYanhong (Department Of Humanistic 2007 Grade)Abstract: LuYao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He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Shaanxi province. He is a faithful singer of Chinese vernacular life and a spokesma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ulture. This article analyses lu yao's deep plain agrestic complex in his works. The first part simply overviews his novels, mainly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vernacular novels and that of LuYao;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his agrestic complex concretely from three aspects, his image as a farmers' singer, thinking of the rural situation on the homeland, and the nostalgia and farewell to his homeland.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may fully explain LuYao's agrestic complex in his works. Keywords: lu yao ; native novel ; nostalgia ; native writers .引言路遥是陕西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作为从黄土地上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大都是农村题材,比较有影响的有成名作《惊心动魄的一幕》,《风雪腊梅》,《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平凡的世界》。
路遥《人生》中的那片精神乡土
路遥《人生》中的那片精神乡土1984年中国电影《人生》重新看了一遍《人生》,西安电影制片厂的。
开头就有一句印象特别深刻的话,结合当下的背景,真是世事轮回。
刘立本对高明楼(这两个村里的大能人和二能人)说,你掌你的权,我挣我的钱。
有意思的是,《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其命运被安排来安排去的。
有一个马专员,专门会看领导脸色,事情干得也漂亮,结果最后成了一个溜须拍马的人,被做了撤职处理。
当然,路遥并不是处理的体制下的权力纠纷,像《石榴树上结樱桃》的这种题材。
他有更高级的忧虑:那就是对精神乡土的思考。
《人生》恐怕是在气质上最接近俄罗斯精神的作品了。
它不仅仅是涉及到了离去与归来的主题,更是对比了人的乡土情怀与游历情怀之间的落差与隔阂,并在沉淀下来的深切的人生体验中,一面质疑外面世界的召唤的初心,一面又为精神乡土的逝去,唱了一曲挽歌。
可以用德顺老汉的一句教训:他脱离了自己脚下的土地。
其间的背景,一个人的批评是那么苍白无力,另一个人的执拗又是那么好高骛远。
在《奥涅金》和《人生》中,背叛精神乡土的,都是属于西方的一种生活方式,并已经很迫切地召唤了。
亚萍希望高加林做一只自由飞翔的大雁。
这又是背离他们精神乡土的一种比喻。
尽管他们想要去的是南京或者上海,还特意背诵了白居易的两首关于江南的古典诗歌,但是,这里的南京和上海,是改革开放后最先西化的地方。
就像是德顺老汉年轻时候喜欢的灵转嫁去的天津一样,他称之为“天尽头”,也是西化生活的隐喻。
只有两代人生并不圆满的结局是相同的。
奥涅金有一段漫长时间的游历。
这段游历是省略的,却无法弥补他在俄罗斯乡土上所缺失的东西。
奥涅金在那片古老而广袤的俄罗斯乡下,几乎找到了一种乡愁般的依恋,这时候连斯基正沉浸于要离开的虚荣。
奥涅金并没有适时地离开,而是一拖再拖地住了下来。
他无疑开始和塔季扬娜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关联。
塔季扬娜是俄罗斯乡土的一朵精神之花,她即使远嫁,也注定留有这片土地的芬芳。
儒家思想在路遥作品中的渗透显现
代 又 一代 人 生 活 的 悲 哀 和 辛 酸 , 同 农 村 家 庭 生 活 、 人 伦 乡 、 好 友 , 像 是 少 平 与 金 波 之 间情 同 手 足 ,李 向 前 把 田润
关系 的温 暖情 愫 ,溶解 于人的经济 、政治关系 中,让严酷 生 当 亲 弟 弟 一样 关 心 ;再 如 《 困难 的 日子 里 》 , 支 付 不 在
的 人 生氤 氲 着 温 暖 的 人情 味 ,是 路遥 作 品 的共 性 。” n无 论 起 学 费 的 马 建 强 也 是 在 乡 亲 们 的援 助 下 才 得 以继 续 其 求 学 是 《 凡 的世 界 》 还 是 《 生 》 ,路 遥 在 客 观 解 剖 社 会 现 路 的 。这 些 都 是 超 越 了血 缘 亲 情 的无 私 大 爱 ,是 路 遥 意 在 平 人 实 的 同 时 总 是 将 家 庭 、 亲 人 作 为温 暖 、 窝 心 的 大 后 方 ,人 热 忱 歌颂 的可 贵情 感 。 物 从 这 里 走 出又 始 终 情 系 于 此 。 老 一 辈 的像 是 《 凡 的世 平 界 》 里 的 孙 玉 厚 ,他 对 上 孝 顺 老 母 , 对 手 足 倾 尽 全 力 ,对
二 、积极 入世 的生 活理 念
孟 子 日 : “ 下之 本 在 国 ,国之 本 在 家 ,家之 本在 天
子 女 宽 厚 仁 慈 ,生 活 的 苦 难 压 折 了 老 人 的腰 杆 , 他 却 依 旧 身 。 ”[为 了报 效 社 会 、家 庭 ,一 个 人 首先 要 进 行 自身 的 修 s
经 根 植 到 国 人 的 意 识 、情 感 之 中 ,儒 家 思 想 在 “ 本 位 ” 家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过 程 中起 到 了 有 力 的推 动 作 用 。路 遥 更 是 将 对 待 妹 妹 像 孩 子 一 样 疼 爱 , 为 兰 香 置 办 上 学 的 物 品 贴 心 到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本文对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包含的乡土意识进行解读。
从乡土意识的概念、乡土意识的体现和乡土意识中的人文情怀这三个方面来对乡土意识进行剖析,从而进一步深入对作者路遥和这部作品的了解。
标签:路遥;《平凡的世界》;乡土意识一、《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他对乡土的解释是“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
”[1] 乡土意识大意就是指人们对曾经生活过的乡村土地的眷恋,简单来说乡土意识是一种乡土情结,往深层次来说则是一种精神家园意识。
首先从取材上来说,农村、农业、农民是他主要描绘的事物,人物则是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主线,描绘他们在黄土地上的悲欢离合。
路遥正是从这些原始而鲜活的素材中提取并融入了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习俗。
然后从语言来看,路遥在小说中穿插使用了极具陕北特色的信天游和陕北方言。
在民俗式的表达和口语化的地方语言的润色下,给人传达出一种朴素和真挚的感觉。
二、民俗对乡土意识的体现小说中的红枣是陕北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延川和清涧两地的红枣,更负盛名。
路遥出生在陕北清涧县,目睹枣树的生长和成熟不仅是作者的童年记忆,枣树的存在更是一种故土的象征。
除了枣树外,黄土高原上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河流。
河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含义,故乡的河流养育着那一片土地上的人们,小说中的河流,不管是原西河还是东拉河,都见证着陕北黄土高原文明的发展,是地域文化的象征。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绘了很多具有陕北特色的民俗。
从婚丧嫁娶习俗来看,陕北农村办喜宴时十分讲究,小说中少安和秀莲结婚时,孙父拼了老命也要办好儿子的婚礼,不能让大家看笑话这一处就充分印证了陕北农村穷的叮当响也要办喜宴的习俗。
从节日风俗来看,陕北乡村的打枣节是他们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日,小说中有一个情节是全村人齐齐出动去打枣,打枣的盛大场面也说明了打枣节之于他们的重要性,整个村子都处在一种丰收狂欢的氛围之中。
论路遥浓厚而深沉的黄土情怀
论路遥:浓厚而深沉的黄土情怀作者:李生宝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12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是艾青的经典诗句,却为路遥的作品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路遥的生命意识里,对生养他的那片黄土地始终有着无法止息的赞美与痴情,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以近似固执的执着,真诚的书写着他内心翻滚的旋律,表达着他对黄土地的感恩与致敬。
“黄色永远是温暖的色调。
”[1]路遥对黄土地的感情,已融入到了他的骨血,化为了一种精神底蕴。
无可讳言,路遥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那被群山包围的贫穷与苦难曾使他的生活遭遇了诸多的不便与尴尬,让他饱尝艰辛,也为他的人生打上了一个天然的印记。
但路遥并未因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而自卑羞愧,并未因有过这样的穷苦出身而心存怨恨。
相反,他深深地爱着那片生养他的黄土地,并津津有味的咀嚼回味着代代繁衍生存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给予他的温情关爱,他把所有这一切,都真诚地表现在了他的作品中。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总是能够感觉到激荡在作者心中的那股激流,他是那样的乐此不疲,以至于他对他生活过的这片土地太敏感,似乎黄土地上的任何一种稍微的颤动,立即就能叩响他的情感之弦,从而弹奏出一曲优美的乐曲。
路遥正是以他特有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判断给我们抒写着他这种浓厚而深沉地黄土情怀。
歌曲《小草》中有这样的歌词“大地啊,母亲!把我紧紧拥抱……”这首歌路遥唱的最好。
在路遥颇具自传性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马建强因考上县高中而被全村人当作将来“做大官”的“贵人”,纷纷慷慨接济,终于凑齐“百家粮”得以上学之后,首先升腾于心中的却是因“土地的精神”和“土地的博爱”铸造而成的“黄土地之魂”带来的深切感受和感动,“正是靠着这种伟大的友爱,生活在如此贫瘠土地上的人们,才一代一代绵延到了现在。
”“正是这贫困的土地和土地一样贫困的父老乡亲们,已经教给了我负重的耐力和殉难的品格,因而我又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
试评路遥小说创作思想
路遥的文学创作思想漫谈摘要:纵观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史,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
对中外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继承、吸纳和个性化的个性的创新与发展,使路遥成为中国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重要的代表作家。
路遥的思想和文化意识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极大熏陶与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路遥极力表现着儒家所推崇的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以及农本思想,由此也构成了路遥精神追求的主体,并使儒化色彩成为了路遥作品的一大特色。
居在城市的农民作家,长期的生活经历使他具有特有的创作思想,具有陕北的劳动生活场面,自然风光的描绘及乡土味很浓的语言都体现他深深的故乡情结,对生活内在矛盾的探索,对人生思想的审视,则表现其对生命的沉重感。
路遥的爱情观源于传统文化底蕴以及他自身生活经历情感经历,从农村走到城市,带着不可磨灭的“农村人”烙印,接受了城市的文化教育,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理性意识,关键词:现实主义,儒家思想爱情乡土文化情感路遥与新中国同龄的路遥,出生于陕北的一个穷困农家,,在困顿中读完六年的小学,后来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才勉强读完中学,当过民办教师和临时工,这段心酸的经历,是她懂得人世间的冷暖和艰辛。
1980年,创作《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来《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
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也是路遥创作的高峰期。
中华读书报多次组织中国读者最喜爱的20世纪100部作品的调查中,《平凡的世界》始终名列前矛。
一、凸显厚重的现实主义色彩路遥对现实主义可以说是情有独钟的。
在创作时,总是认真秉承着着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力求真实而本质地反映出作品所涉及的那部分生活。
他认为文学的“先进”不是因为描写了“先进”的生活,而是对特定历史进程中的人类活动作了准确而深刻的描绘。
他创作了中篇小说《人生》。
小说发表后,人们对其主题和高加林的形象解读不一,有的说高加林玩世不恭,有的说高林有不断上进的自我追求,各家意见不一,展开争鸣。
论路遥《人生》中的乡土观念
高加 林 “ 走 后 门” 当上 通 讯 干事 的事 情 败 露 之后 ,又 一
次 回到 农 村 时 ,乡 亲们 的掏 心 话使 他 感 到 很 温暖 ,顺 德 老汉 哲 学家般 的话 再一 次给 他 启迪 :“ 你 也在 不 要看 不起 这 山乡 屹 崂 了…… 就 是 这 山 ,这 水 ,这 土地 ,一 代 一代 养 活 了我 们 。没有 这 土地 ,世 界上 什 么也 不会 有 ! ”作者 有 意 识 地 让 高加 林 离开 乡土 后 处于 精 神 流浪 和 灵 魂失 重 状 态 ,而 让 他 再 次 返归 土 地 时终 于 找 到 了 自己真 正 的人 生 支 点和 归宿 。
一
、
渴 望 改革春风 吹进 农村 ,拂去 愚昧与 落后 ,加快 遥 的写 作在 精 神 气质 上 与 苏 俄 文 学较 为 接 近。 苏 俄 文学精 神里 的人道 主义 情怀 、苦难 意识 、底层 意识及 诗 性气 质 ,极大地 影 响着他 的文学 观念和 写作 实践 。他为那 些艰 辛地 生活 着 的广 大 的 “ 农村 人 ”而 写作 ,为那 些在 人 生 的坎坷 路途 上艰辛 挣扎着 的青 年人 写作 。路 遥在 谈到 自 己写高 加 林这 一人 物 的想 法 时说 :“ 我有 责任 把 这样 一个 人物 写 出来,一 方面 是要 引起社会 对这 种青 年的重 视 ,全 社会 应该 关怀他 们 ,从各方 面去 关怀他 们 ,使 他们 能健康 的成 长 起来 … …” 。马 克 思和 恩格 斯在 评 价拉 萨 尔 的剧本
幅色彩 斑斓 的农村生 活场景 。 作 品 中 ,高加 林 的背 叛 ,对 巧 珍 来 说 意味 着 毁 灭 性 的打 击 ,但 巧珍 却从 伤 心欲 绝 的失 恋 的阴影 中走 了出来 , 找到 了爱情 之外 值 得 留恋 的美 好 的东 西:“ 她 留 恋这 个世 界 ,她 爱 太 阳 ,爱 土 地 …… 她 不 能死 !她应 该活 下 去 ! 她 要劳 动 ! 她 要在 土 地 上 寻 找 别 的地 方 找 不 到 的 东西 ! ”
《平凡的世界》:乡土中国社会的抒写与传承
《平凡的世界》:乡土中国社会的抒写与传承1. 引言1.1 概述《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家庭、爱情和社会变革为主题,通过对乡土中国社会的抒写与传承,展现了一个平凡人物命运起伏和生活百态的真实图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是引言部分,接着将介绍《平凡的世界》作品简介以及乡土文学的意义和特点。
其后,将探讨小说中对乡土社会的抒写与描绘,以及网络时代对乡村文化传承的影响。
紧接着是当代作家对乡土中国社会的再现和反思,并提出如何推动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进行。
然后,文章将进行平凡人物塑造与现实主义表达手法分析,深入剖析小说中平凡人物形象塑造、现实主义表达方式以及对人性、命运、伦理道德等议题的探讨。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乡土中国社会抒写与传承的重要性,强调当代人对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责任与使命,并展望未来乡土中国社会抒写和传承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平凡的世界》这一代表作,探讨乡土中国社会的抒写与传承的意义和价值,并引起读者对于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关注。
同时,通过分析小说中平凡人物塑造以及现实主义表达方式,探讨小说对于人性、命运、伦理道德等议题的深入思考与展示了什么观点和价值观。
通过本文,希望能够增强读者对于乡土中国社会的认知,并激发他们为乡村文化传承努力奋斗的热情。
2. 乡土中国社会的抒写与传承:2.1 《平凡的世界》作品简介:《平凡的世界》是人民作家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是路遥。
这部小说以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讲述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经历和命运转变,展现了乡土中国社会的抒写与传承。
2.2 乡土文学的意义和特点: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为题材或背景,描写农民和农村生活的文学形式。
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真实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乡土文学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价值观念、记录农村社会变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从《平凡的世界》谈路遥的乡土情
从《平凡的世界》谈路遥的乡土情作者:朱凯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9期摘要:黄土高原那一片雄浑而神圣的土地始终给人以粗犷大气之感。
黄土一样的厚重,汉子一样的粗犷似乎成了陕北作家的代名词,路遥也是如此,路遥的许多作品的背景都是那片黄土,而大部分主人公是那黄土上的纤夫——农民。
小说《平凡的世界》也正是这样一部作品,作者用时六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用时之长和影响力都是空前的,那我们就从这部作品中品味路遥的乡土情结。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乡土情结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018-01一、依靠——那土地的根在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刚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孙家的贫苦与潦倒,但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孙家人始终没有放弃或者是抱怨什么,依然忍受着,与其说是忍受不如说是生活的主旋律。
孙老汉始终在计划着自己家中的事务,为了自己的弟弟为了自己的孩子而去借钱借粮,然后自己在慢慢的偿还。
孙老汉在努力劳动着,在那片土地上,因为他把土地当成了自己虔诚的信仰,那土地是他的根,是他的依靠。
由此我们想到路遥,不幸的遭遇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
但是他没有产生憎恨,而是让自己明白“我必须一个人”,他依然爱着那片土地,因为不管发生过什么,他始终依靠着他。
他注定难以逃脱传统乡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那片土地是他的依靠,它就想一个母亲一样孕育了一切,就像在《平凡的世界》中“睡吧,亲爱的大地,我们疲劳过度的母亲”“像土地一样朴素和深厚的母亲啊”等灵魂的告白。
就像孙老汉的态度一样,即使在这片土地上有过痛苦的生活,但是那份爱是不会减少的,因为那个依靠,是自己的根。
二、依恋——那土地的美路遥的一生钟情于陕北的黄土地,对于养育他多年的那片神圣的乡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依恋。
在并不长的生命中,路遥的创作生涯始终用深深的乡土情感和生命的沉重感来感受生活。
路遥与黄土地的情怀
路遥与黄土地的情怀
路遥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创作中潜藏着对黄土地和黄河流域的深情厚爱,这份情怀跨越时空,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黄土地,是中国的大西北地区,土地贫瘠,生态艰苦,但也孕育出了丰厚的文化。
路遥曾在黄土高原上度过了艰苦的童年和少年时光,这段经历让他的灵魂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他描绘的人、事、物都与黄土地息息相关,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从《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他的作品无不凝结着对黄土地的赞美和怀念。
在路遥笔下,黄土地不再是贫瘠荒凉的象征,而是圣洁而又热烈的土地。
他的小说中,黄土地的人民无论贫富、男女、老少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豁达的精神。
他们与大自然相依相存,即使是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也依然平静坚定地生活着。
他们固守着自己的信仰与情感,积极向上地奋斗着,绝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
路遥的小说也不仅仅是描绘人物,更是对黄土地生态环境的关注与呼唤。
在他的作品中,草原、山峦、黄河都成为了他的笔下形象,描绘出了黄土地的真实面貌。
他用才华横溢的文字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感慨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呼吁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前景。
路遥和黄土地之间的情感相互渗透,如同黄土地上的黄土与天空相互交融,齐声展现出沉重而美好的命运。
他的刻意描写和子创作手法,不仅表达出他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也唤醒了人们对于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注。
总的来说,路遥的小说是对黄土地文化的颂歌,也是一份带有慈爱和启发的批判,是对于生命在自然面前的因缘二字的探讨。
纵然路遥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留下那句“大地回声”依然回荡在黄土地上,呼唤着人们不忘初心,珍爱大地。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乡土与现代的对立与融合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乡土与现代的对立与融合《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以中国农村为背景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路遥通过讲述孙少平的成长历程,揭示了乡土与现代之间的对立与融合。
在这部小说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尊重传统、珍视乡土文化与努力追求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平衡之道。
在小说中,乡土文化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展现出了独特而珍贵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乡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给予人们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小说中的人物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坚持和勇气,都源于他们内心的乡土情怀。
他们虽然生活贫困,但却保持着对土地和家庭的热爱,他们的坚守使我深受感动。
然而,乡土文化也存在着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对立,这在小说中得到了清晰而深刻的揭示。
乡村的贫困、闭塞和传统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社会的先进科技和快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说中的孙少平和他的朋友们,都深切感受到了现代化进程给乡村造成的巨大冲击和变革。
他们看到了城市中光鲜亮丽的生活,渴望摆脱贫困和苦难,追求更好的生活。
小说中平凡的世界是如此鲜活真实,既有农民们勤劳的身影,又有年轻人对未来的憧憬。
在这个过程中,乡土和现代呈现出了一种矛盾与冲突,也体现出了一种融合与进步。
小说中的乡土文化并非是与现代社会发展完全对立的,而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
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学习、努力和奋斗,逐渐获得了对自己命运的把握,实现了由平凡走向成功的转变。
作为读者,我深刻体会到了乡土与现代的对立与融合,并从中得到启示。
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是我们的责任,而现代化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平衡,既要传承乡土文化的精髓,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面对社会的变革,我们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的“现代”,而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融合乡土与现代,实现自己的价值。
读完《平凡的世界》之后,我对乡土与现代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提醒我们要珍惜乡土文化,同时也鼓励我们追求更加开放和现代的生活方式。
论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结(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詹兴雷)内容摘要:路遥是来自农村的一位作家,是一个传统农民的儿子。
他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生活的艰苦、落后有着深刻体验和体会。
后来又从农村进了城,对从农村进入到城市的艰辛、困惑以及生活在城市的农村青年的艰难、心酸更是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
在路遥的作品中着重表现了在城市物质文明冲击下农村青年想在城市里面奋斗的愿望和追求。
没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的人,很难理解路遥的世界。
即使是在农村生活的人,如果没有那份真挚燃烧的爱也无法理解路遥。
对于那曾经养育过他的广袤贫瘠的陕北黄土地,在苦难的生活中曾经给过他爱和温暖的父老乡亲以及兄弟姐妹,甚至包括那在夕阳中暮归的老牛,傍晚袅袅的炊烟以及小沟里潺潺的流水,牧童悠扬的笛声和信天游等充满温馨的生活情调和氛围,都成为作者一生中难以忘却的情感记忆。
关键词:乡土情结;农村生活;氛围;情感在路遥的小说中,乡恋、乡情、乡思成为其重要的审美内容。
他把自己整个生命和故土融为一体,把土地、家庭和亲人联系在一起,这种“乡土情结”渗透在他创作的每个角落,在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反映出来,是路遥作品中笔墨最为浓重的一部分。
路遥对于农民的生活和困境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始终把自己当做是农民的儿子来看待。
他称自己“像个农民”,“生活习惯像个农民”,他的根是深深地扎在土地上的。
因此,在路遥笔下的无数个小说世界里,那种与土地恋恋不舍的情意洋溢于每一个角落,因而构建了他作品鲜明的乡土风格。
读路遥的作品,总有这样一种感受,他所有的小说背后似乎总有一颗不平静的心灵在急切地寻找什么,探索什么。
一、形成路遥“乡土情结”的因素1.童年经验对路遥小说创作的影响童年是一个人生命的开始,他的全部人生将在这里展开。
这一过程虽然短暂却足以给人们留下终身不灭的印象。
特别是对于作家而言,童年的生活往往打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路遥于1949年出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那里自然环境恶劣,物质生活贫困,7岁那年,父亲把他过继给了远在延川的伯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7期Vol.34 No.7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INSTITUTEOF EDUCATION
2018年7月
Jul.2018路遥的乡土情怀与儒家文化
于晨曦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路遥,一个饱含苦难和悲剧情怀的农民的儿子,他的作品中最难以割舍的还是养育他的陕北乡村。
路遥在《人生》中所体现的对于“黄土地”这一意象的热爱,正是他乡土情怀的展现。
而深刻探究其文化根源,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仁厚、善良和自强是一胁相承的。
[关键词]路遥;人生》;乡土情怀;儒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1207.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8)07-002142 [收稿日期]2018 -02 -26
《人生》是陕西作家路遥1982年发表在《收获》杂志第三期中的一部中篇小说,虽然此前路遥就凭借 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但 是《人生》的发表不仅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 且由于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它的 影响力更是遍及社会各个阶层的读者和观众。
30多 年来,对于小说《人生》的研究解读也一直没有间断,本文旨在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通过《人生》中呈现 的地域特色来解读路遥呈现的乡土情怀和背后蕴含 的儒家内涵。
一、乡土情怀
法国文学批评家H •丹纳认为,文学作品是记录 人类心理的文献。
而人类心理的形成,又离不开一定 的外在条件。
因此文学创作及其发展趋向,是由种 族、环境和时代三因素决定的。
“作品的产生取决于 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1]由此可见,地域文化对于 一个作家创作影响之深远,而路遥身上的地域色彩尤 其显著。
路遥生长在贫困的陕北农村,少年时命途多舛,求学之路异常艰难。
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在其许多作 品中都留有印记,苦难所赋予他的悲剧情怀也显露无 遗。
他是农民的儿子,长期被贫穷折磨,对城市文明 有着无限的向往,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乡土的眷恋和盛 赞。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路遥的这种乡土情节牢牢地 植根于他的童年。
即便后来在外求学工作,他也热爱 着其所生长的这片陕北黄土地,这是他写作灵感的源 泉,也是溶于骨髓的故乡。
直到临终前,他最记挂的 还是陕北的山川饮食和爹娘。
在《人生》这部小说中,黄土地充满着象征意味,并且上升到了哲学层次。
路遥善用细腻的笔触描绘 一幅幅陕北风情的生活画面: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连 绵起伏,破败温情的高家村窑洞镶嵌在褶皱之中。
高 加林是黄土地的儿子,黄土地上生长的粮食哺育了他,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他心灵的慰藉。
而高加林的 发展之路却是逃离黄土地,但最终难逃命运的轮回,开篇他就因为民办教师的资格被顶替而回村务农,而 结尾又是他被人举报仓皇回乡,在小说最后,深受打 击的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双手紧 紧地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 的亲人哪……’”[]没有了风光无限的记者工作,丢失 了爱人巧珍,高加林最后的这句对于自我人生悲凉的 概括,青年人挫败的苦楚与回归的慰藉交织,把整部 小说的情绪渲染到极致。
虽然路遥一再强调这并非 是最终结局,但这样设计结局的意图却很明显。
高加 林在县城虽然成为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但他的灵 魂是失重游荡的,只有回归黄土地才能找到归属,回归是路遥赋予高加林的使命。
路遥对于黄土地,蕴含 着宗教式的虔恪,这使得他的作品弥漫着一种浓郁的 抒情氛围,诗情与哲思交融,像土地一样深沉厚重,像 土地一样悲壮苍凉。
路遥曾说:“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儿子,不论在什 么时候,都永远不应该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 ……历史用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离开大地和人民,任何人也不会成功。
”[3]m路遥的创作是离不开陕北、离不开黄土地的,他把写作当成一项庄严的劳动事 业,就和在黄土地上耕地一般。
二、儒家思想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过程中,路遥心仪并 努力汲取的是儒家文化,而非道、佛文化,他将传统的 儒家文化与中国的现代文化进行了新的整合或互补。
因而学术界常常提及的‘新儒家’恰好与路遥的文化 心理结构相契合、相仿佛。
”[4]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 观、爱情观和人性观,处处都有体现。
而总体的人物 形象的塑造、人物矛盾的处理,亦或是伦理观念的养 成,都深刻体现着传统的儒家内涵。
(一)仁
[作者简介]于晨曦(1992 -),女,河北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2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第34卷
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是“仁”,所谓“仁者爱 人”,包含着对人们基本权利的承认和肯定。
表现在 家族成员间的亲善关系上,即孔子所说的:“君子务 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泛爱 众”“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这些箴言都是在倡导 着一种价值取向,即友善、宽容、为人着想,助人之心。
“仁”这种明显带有农本位思想的乡土精神,在路 遥的笔下熠熠生辉。
享乐拜金的城市文明在步步紧 逼,仁厚质朴、重义轻利的乡土精神渗透着儒家文化 的生命力。
《人生》中许多人物都渗透着这种“仁”。
即使是所谓的反面人物高明楼、刘立本,他们也不是 十恶不赦的坏人,只是一些有着自私心理的农民而 已,他们大多都有为自己的一面,也有为他人的一面。
高明楼对于高加林内心的亏欠、刘立本对于女儿巧珍 的关爱,这种种都闪烁着传统农民的仁厚。
路遥之于 十七年文学的进步之处就在于,在继承革命现实主义 的基础上,又对人有着更深入的认识,非黑即白、好人 坏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路遥采取第三人称叙述,对主人公这样有“污点”的人物不是做犀利的批判和无情的抨击,而是给予更 多的包容和关怀,可见其“仁厚”之心。
(二)善
在儒家的人本思想体系中,“善”无疑是一根重要 支柱。
对人性向善的信仰及这种信仰的悠久传统,凸显了对人性尊严、人格平等的理想追求。
在路遥接受 的儒家思想中,这种性善论的理想是显而易见的,反 映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便使乡土情结具有了与儒家思 想共同的价值取向。
《人生》中的德顺老汉是高度理想化的形象。
他 错失爱人,一辈子没有享受天伦之爱,却有一颗极其 善良的心。
他爱村里的娃娃,自己节衣缩食,有好东 西却想着那些并没有亲缘关系的孩子们。
对于加林,他更是格外疼爱,少年加林家境贫穷,德顺老汉就给 予他物质上的帮助,而当青年加林有了精神的困惑 后,他的引导和宽慰也很有帮助。
他是黄土地的“人 物化”,我们不能否认德顺老汉自身的阶层局限性,因为他的确缺乏对现代城市文明的理性认识,但他是和 巧珍一样拥有金子般的心的人—
—却无法否认。
而路遥关于“人性本善”的观点在女性身上体现 得更加充分。
他笔下的女性往往成为传统美德的化 身,聪慧贤淑、善解人意、落落大方、灵巧动人,《平凡 的世界》中的田晓霞和田润叶便是当代文学史上的可 爱形象。
《人生》中的巧珍更具典型。
她用自己金子 一般的心向高加林贡献着白玉一般纯洁无瑕的感情,主动炽热地向加林示爱,为加林解困又不露声色,更 不惧长辈的权威和加林相守。
路遥也写得很实在,巧珍爱加林是个文化人。
可当加林抛弃了巧珍呢?当抛弃她的高加林从城市再次回到农村时,巧珍阻止了 姐姐巧英对他的“报复”,知道加林干不了力气活,还 托高明楼为他安排个工作。
这是何等高尚的品格! 当然我们也遗憾,路遥没能找到和巧珍一样的女子。
(三)自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艰难困苦之中依然保持积极的入 世态度,一直是儒家所提倡的。
高加林的奋斗便是不 甘于困苦命运的自我抗争。
这个“于连式”的人物不 甘心忍受黄土高原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焦灼,跳出农 门成为公家人是他一直的追求。
不可否认高加林的 工作能力,他教书极好,勤奋好学又多才多艺,深受学 生喜爱。
成为县委宣传部记者后文采斐然,新闻通讯 和文学写作两手抓,抗震救灾勇敢冲在一线。
这样一 个一表人才的青年,让他在黄土地上种地,显然是埋 没了人才,但生活的雾霾笼罩了高家林的身心,生命 无休止地循环,使他深深体味着现实的无情。
诚然,高加林虽有其自身的时代局限性,这也反 映着作者路遥身上对于乡土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矛盾 心理。
但苦难赋予了高加林更难得的品质,再发展下 去,路遥就写出了孙少平那般视苦难为珍宝的人。
加 林是现实中的人,而少平就是净化后的神。
这种自强 而坚韧的精神,在路遥的作品中有一种自觉的认可和 继承,他的作品给了陕北人的自强、坚忍精神有了一 个着陆点和成长的土壤。
三、结语
路遥曾梦想成为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后来在文学 世界里找到了最终归宿。
他把文学当成一项虔诚的 事业,真正做到了怀着“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 志”[3]1°2。
虽然他和高加林一样,渴望离开农村到城 市有一番作为,但其内心深处还是浸润着陕北的乡土 情怀,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仁厚、善良和自强是 一脉相承的。
[参考文献]
[1] [法]H •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39.
[2] 路遥.人生[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495.
[3]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4] 李继凯.矛盾交叉:路遥文化心理的复杂构成[].文艺争 鸣,1992,(3) :1 -35.
[责任编辑:白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