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技巧的艺术魅力
德语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技巧分析
德语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技巧分析德语文学,犹如一座蕴藏着无尽智慧与情感的宝库,其叙事技巧更是丰富多彩,为读者带来了独特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在众多的德语文学作品中,作家们巧妙运用各种叙事技巧,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首先,视角的选择是德语文学作品中常见且关键的叙事技巧之一。
全知视角赋予了作者无所不知的能力,能够全方位地展现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背景。
这种视角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透明的世界,对一切了如指掌。
比如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作者以全知的视角深入描绘了家族的兴衰,展现了各个成员的内心世界和外部遭遇,使读者对整个家族的命运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与之相对的是有限视角,即通过某个特定人物的眼睛和思维来讲述故事。
这种视角能够营造出强烈的代入感,让读者与主人公感同身受。
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就采用了主人公奥斯卡的有限视角,通过他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揭示了二战前后德国社会的荒诞与残酷。
读者随着奥斯卡的视角,经历了他的成长和挣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混乱和无奈。
其次,叙事的时间顺序也是影响作品效果的重要因素。
线性叙事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展开情节,使故事发展清晰明了。
例如,赫尔曼·黑塞的《彼得·卡门青》以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从童年到青年再到成年,时间的线性推进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和性格变化。
而倒叙和预叙则打破了时间的线性,为故事增添了悬念和戏剧性。
倒叙先呈现故事的结局或某个关键情节,然后再回溯过去解释其原因和经过。
在弗兰茨·卡夫卡的《城堡》中,故事开篇就将主人公置身于一个神秘而困惑的情境中,然后通过回忆和叙述逐渐揭示他来到城堡的前因后果,这种倒叙的手法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预叙则提前透露未来的情节或事件,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带着一种期待和预感。
在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香水》中,作者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不时地透露出主人公最终的命运走向,使读者在阅读时始终保持着一种紧张和期待的心情。
叙事学的艺术魅力——解析曼斯菲尔德的《唱歌课》
《唱歌课》是英国著名作家曼斯菲尔德的一部小说,通过一个女孩艾丽莎的故事,讲述了叙事学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对该小说的解析:
一、叙事学的艺术魅力
在小说中,曼斯菲尔德通过艾丽莎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叙事学的艺术魅力。
艾丽莎是一个普通的女孩,但她的生命因为她的音乐老师章丘而变得不同寻常。
章丘是一个神秘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个音乐老师,还是一个教授叙事学的大师。
通过章丘的叙述,艾丽莎慢慢地了解了叙事学的艺术魅力,她开始用叙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叙事学的核心思想
在小说中,曼斯菲尔德将叙事学的核心思想概括为“一切都是故事”。
叙事学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可以用故事来表达,故事是人类传统的表达方式,也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
在小说中,艾丽莎通过叙述自己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理解了其他人的故事。
三、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关于人类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如何用叙事的方式来表达。
在小说中,曼斯菲尔德通过艾丽莎的故事,探讨了人类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叙事学的价值和艺术魅力。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独特的,但是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都是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表达的。
四、小说的意义
《唱歌课》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小说,它向读者展示了叙事学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提醒人们要重视自己的故事,用叙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小说中的主人公艾丽莎通过叙事学的学习,不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歌手,也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同时,小说还提醒读者要关注自己周围的人和事,了解他们的故事,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生命的美好。
叙事学的艺术魅力——解析曼斯菲尔德的《唱歌课》
叙事学的艺术魅力——解析曼斯菲尔德的《唱歌课》叙事学的艺术魅力——解析曼斯菲尔德的《唱歌课》众所周知,叙事学是文学中重要的一个学科,而艺术叙事则是叙事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唱歌课》是一个典型的艺术叙事作品,它通过多层叙事的手法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平等。
本文将通过分析《唱歌课》的结构、语言和主题等方面,解析叙事学的艺术魅力。
一、结构篇《唱歌课》采用了多层叙事的结构,通过不同的叙述人视角,呈现了小镇上一位黑人音乐家的遭遇。
故事的第一人称叙述由主人公的外甥子凯尔来讲述,他通过回忆自己与叔叔的点滴往事,为读者建构了叙事的框架。
随后,故事逐步深入,通过一个个小镇居民的视角,呈现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故事情节的多样性。
最后,故事回到凯尔的视角,他在叔叔死后才明白这个小镇对于他叔叔的意义。
曼斯菲尔德在叙事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循环手法和揭示性叙事,使得故事的呈现更加全面、生动。
二、语言篇曼斯菲尔德的语言非常具有感染力,他巧妙地运用了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小事物,用卓尔不群的叙述技巧把读者一步步带入情境中。
他的叙述语言幽默风趣,深刻而朴实。
例如,他描写了一个女孩唱“奥克拉荷马”,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种自豪和坚定。
同时,曼斯菲尔德在叙述情景和人物时,采用大量生动的比喻和打比方的手法,将人物形象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更加逼真地体现出故事的本质。
三、主题篇《唱歌课》讲述的主题是种族、文化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小说中,黑人音乐家发现自己被社会所孤立,他在不断地为自己争取生存权利的同时,也展示了文化传承和自我认同的问题。
故事中人物之间的互动,更是表现了种族和阶级之间的关系。
曼斯菲尔德通过细腻而朴实的叙述,深刻地揭示了美国南部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困境,表达了人性中的善良、勇敢和坚韧。
综上所述,《唱歌课》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多层次的结构、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深刻挖掘的主题上。
它深入探究了人性复杂性和社会不平等现象,不仅是文学的佳作,更是对于叙事学的一次成功探索。
小说中的文学艺术手法解析
小说中的文学艺术手法解析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创造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以及独特的文学艺术手法,向读者传递情感和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文学艺术手法,以及它们在小说中的应用。
一、象征与隐喻在许多小说中,作者常常使用象征与隐喻来传递深层次的意义。
通过将某一事物或形象与某种特定的意义联系起来,作者可以通过隐喻来表达情感或思想。
例如,在《老人与海》中,作者海明威通过鲨鱼象征着挑战与困难,以及人与自然的斗争。
二、叙事技巧叙事技巧是作者在叙述故事时所采用的手法。
通过巧妙地运用时间顺序、视角转换和叙述方式等手法,作者可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张力。
例如,在《时间简史》中,作者霍金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以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使得读者更易于理解。
三、意识流意识流是一种将人物内心思想和感受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手法。
通过运用意识流,作者可以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其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尤利西斯》中,作者乔伊斯通过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将主人公的思维过程以及对外界的感知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对话与对白对话与对白是小说中常见的一种文学艺术手法。
通过对话,作者可以展现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同时也可以传递情感和思想。
对话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物性格和动机。
例如,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了社会阶级和爱情的复杂关系。
五、描写与意象描写与意象是通过文字创造生动形象的手法。
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精心选择的意象,作者可以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和氛围。
例如,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通过描写魔幻的场景和细腻的意象,营造出一个奇幻而神秘的世界。
六、反转与悬念反转与悬念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可以增加故事的紧张感和吸引力。
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转折和出人意料的结局,作者可以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绪共鸣。
例如,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作者柯南·道尔通过犯罪案件的反转和福尔摩斯的推理,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悬念和惊喜。
叙事学视角下《最后一片叶子》的艺术魅力解析
叙事学视角下《最后一片叶子》的艺术魅力解析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出文学的六要素,情节被置于首位。
小说创作中的叙事往往是基于小说的情节来展开,而挖掘作品的叙事内涵,解构作者的情感脉络,更需要从叙事单元及结构上来揭示其艺术魅力。
欧·亨利作为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其作品多设计巧妙、伏笔丛生,尤其是情节叙事更具艺术特色。
《最后一片叶子》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从叙事学视角来梳理小说的叙事单元,以更好的把握和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叙事学理论与《最后一片叶子》的叙事单元托多诺夫是首次提出“叙事学”概念,并将叙事的本质及叙述原则进行阐释。
他提出小说的基本结构和陈述句法具有类比性,如在标准句型中有主语+谓语+宾语,而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主语格,其行为多为谓语,行动对象或结果为宾语。
依照托氏的观点,从《最后一片叶子》的叙事结构来看,欧·亨利显然是对故事情节进行了简化处理,打破了传统的平衡模式。
如从开篇的故事背景叙述,包括地点、景物描写、人物出场,锁定底层人的平凡生活。
在情节发展上,两个对艺术的追求而走到一起的苏和琼西,故事的明线处于平衡状态,而接下来,肺炎作为当时可怕的传染病,在欧·亨利的笔下似乎成为打破平衡的第一步。
之后,琼西因病而住院,在遭遇病魔折磨中,欧·亨利通过人物、事件、情感描写,从时间维度、自然维度的异步发展中,同时将明线、暗线进行了流露,老画家贝尔曼的帮助,将为琼西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创造了条件。
同时,在叙事结构上围绕两条线索来展开。
明线以琼西的健康为情节,暗线以贝尔曼的美好愿望为情节,在经历了平衡、打破平衡、觉察到平衡、恢复平衡的叙事模式中来贯穿下来。
显然,明线的发展,琼西和苏都是健康的,而琼西患病后,请医生医治,而琼西精神消极,发现不凋落的叶子后,重新找到精神寄托,渐渐恢复了健康;暗线的发展,贝尔曼立志于创作杰作,而作品以商业广告为主,导致心情沮丧、酗酒无度,而当画出不凋落的叶子后,贝尔曼感觉到愿望的实现。
叙事学的艺术魅力——解析曼斯菲尔德的《唱歌课》
蔓 ! .
叙事学 的艺术魅 力
解析 曼斯菲 尔德 的 《 唱歌课 》
陈惠君
叙述视角
叙 述视 角是指 叙述者 或人物从 什么角 度观察 故事 。[ 1 传 统 叙 事 学 把 它 分 为 三 种 , 即 第 一 、 第 二 和 第 三 人 称 叙 述 视 角 , 且 以最 后 一种 在 小 说 创 作 中 应 用 最 广 , 它 又 包 含 全 知 全 能视角 、受 限制视角和 客观叙 述视 角。 小说 开 头就 采用 第三 人 称有 限视 角 ,叙 述 者通 过透 视 女主 人公梅多 思小姐的 内心、对其他人物 只是外察这 一 “ 选 择 性全知 ”的方式 ,[ 2 描述 了她 的反 常心态 :面对欢 快活泼 的学生 , 自己的 “ 心窝却像 扎了把要 命的刀子 ,深深 埋着绝 望 ”。 【 3 面对 同事理科 女教师 的友好 问候 ,她却读 出 了嘲笑 的味道 ,并质疑 : “ 难道 给她看 出点什 么来 了?”【 3 经 自由 间 接 引 语 表 现 出来 的 质 疑 虽然 是 来 自叙 述 者 的 声 音 ,但 却 巧 妙地将 她的观察视 角置换为梅 多思 的视 角,在读者 心中唤起 接下来 ,当叙 述者第三 次采用 自由间接 引语 “ 我 不是一 个 配 娶 亲 的 人 ” ,把 学 生 的哀 唱 与 梅 多 思 内 心 的 痛 苦 并 置 , 以至于歌 声停 下来 时她却还沉浸 在绝望 中。当唱到 “ 匆匆 ! 啊 , 何 其 匆 匆 ” 时 , 聚 焦 第 三 次 出 现 ,梅 多 思 再 次 成 为 聚 焦 人物 ,叙述者依 旧通过 自由间接 引语 的方式 ,从女主人 公的 视角 向读 者呈现婚 约被毁 的后果 , “ 她势必得 离校 了。一 旦 事情传开 ,她再也 没脸见理科 女教师 了,也 没脸见学生 。她 得躲 到什么地 方去才 行 ”。【 3 ] 此 刻 ,读者 仿佛进入 梅 多思的 内心 世界 ,切身感 受到她所不 能承受的伤痛 ,也不难发现 一 开始她对 理科女教 师的 问好就充 满敌意 以及课 堂上各种反 常 举动 的原 因,并对其表示理解和 同情 。 小说 结局 出人意 料 ,叙 述者 不再 采 用梅 多 思的 眼光 聚 焦 , 而转 用 旁 观 者 的 客 观 视 , 以 外 聚 焦 的方 式 描 写 了梅 多 思 看 完 紧 急 电报 后 精 神 状 态 的 突 变 以及 充 满 热情 地 带 学 生 唱 凯歌 的场 景 。叙述 中聚焦 的不 断转变体现 了作者高超 的叙 事 技巧 :零聚焦 的使 用给予 了叙 述者足够 的空间和 自由,在 概 述故事 内容的 同时 也使主人 公的内心世界一 览无余 ;内聚焦 解除 了叙 述者居高 临下 的身份 ,通过从主人 公的视角转述 其 所 见 所 思 ,保 持 了 自身 与 人 物 的 距 离 ,也 加 强 了 读 者 与 人 物 的交 流 ; 外 聚 焦 则 如 同 摄 像 机 , 客 观 记 录 了叙 述 者 的 所 见 所 闻 ,丰 富 了 文 本 的 想 象 空 间 。 聚 焦 的 转 变 让 读 者 更 清 醒 地 认 识到 “ 谁 看 ”和 “ 谁 说 ” 的 问题 , 促 成 了叙 述 者 和 主 人 公 、 作 者 和 叙 述 者 的分 离 , 也 改 变 了 话 语 的面 貌 , 使 文 本 如 唱 歌 样呈多声部发展 。 曼斯 菲尔 德 描述 梅 多思 从开 始冷 漠 无情 地命 令 学生 唱 哀歌 ,到最后激情 澎湃地指挥他 们唱凯歌 的急剧转变可谓 是 用 心 良苦 , 选 择 性 全 知 视 角 和 人 物 有 限 视 角 的 交 互 使 用 [ 2 为 小 说 增 色 不 少 : 前 者 的 聚 焦 者 为 叙 述 者 , 聚 焦 对 象 为 梅 多 思 ,通 过叙述者 的眼睛来观察 女主人公 言行 举止 的变化 ;后 者 的聚焦者为梅 多思 ,聚焦对 象为理科 女教 师、学生 以及 分 手信 等。通过这两 种限知模式 的相互转换 ,叙 述者和梅 多思 交 替充 当观察 眼, 由内而外地 向读者展示 了女主人公 的变 化 及背 后深刻 的社会 原因 :通过 描写梅多 思和 理科女教师 的对 立 , 揭 示 了女 性 之 间 存 在 性 别 歧 视 :通 过 描 写 梅 多思 和 巴 兹 尔关 系的微妙变化 给她情绪上 带来的 巨大波 动,揭示 了男女 之 间的不平等地位 ,而所有 这一切 的社会深 层次原 因即父 权 制社 会给女性 带来的伤害 。如果说理科 女教师和 巴兹 尔充 当 的是 “ 有 形 的 手 ” ,对 梅 多 思 加 以迫 害 ,那 么 男 权 社 会 便 是 “ 无 形 的 手 ” ,让 梅 多 思 陷入 性 别 歧 视 中无 法 自拔 ,这 两 只 “ 手 ”的合力一起 把梅 多思推向痛苦 的深渊 。在 以音 乐课为 背 景的前提下 ,梅 多思和学 生一起奏 出的不仅是 自己被 拒婚 的 “ 哀歌 ”,更是父权 制社会受 害者的 “ 哀歌 ”。
叙事的艺术魅力—解读曼斯菲尔德的《布里尔小姐》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罗琴叙事的艺术魅力—解读曼斯菲尔德的《布里尔小姐》摘要:曼斯菲尔德是上世纪非常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代表,她的杰出贡献就在于其小说当中独树一帜的叙事方式的运用,特别是其 所著的《布里尔小姐》中,叙述方式上的独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曼斯菲尔德非常善于在小说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内容来展现人物的总体特征,她的小说文笔流畅、语句优美,同时在表达方式上十分细腻、丰富,且富有诗意。
本文将以《布里尔小姐》为例,剖析曼斯菲尔德在运用叙事技巧中的特点,探讨曼斯菲尔德小说中蕴含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叙事技巧;艺术魅力;《布里尔小姐》;曼斯菲尔德曼斯菲尔德是英国文坛杰出的代表性作家,同时她也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的先驱者,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劳伦斯等都处于同时代,以其非常独特的、具有艺术魅力的写作手法而蜚声文坛。
《布里尔小姐》是曼斯菲尔德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在这篇短短的文章里饱含了曼斯菲尔德对于人生真谛的感悟,同时在该篇小说中运用的独特的叙事方式,也使 得其成为曼斯菲尔德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
1叙事结构中“无情节”的运用曼斯菲尔德是现代小说的代表着和先驱者,她在小说的创作中能够抛开束缚、独具匠心,在她创作的小说中能够脱离传统情节中的束缚,开创了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叙述手法——“无情节”结构,也就是在小说中情节被合理的截短,并没有进行说明,也没有进行结局的设定,在她的小说中情节上的完整性以及故事的连贯性完全被淡化了。
例如在《布里尔小姐》的开头中,作者既没有对读者详细的介绍小说的女主人公,甚至作者也没有直接的告诉读者故事发生在怎样的地点和实践,小说的开始仅仅是由一个场景拉开的[1]。
通过这种开头方式,就有效的避免了以作者的主观视角切入到主人公的现实生活中,而是非常自然的将读者带入到主人公的生活中和内心世界中,通过这样的叙事手法就可以使读者对于小说以及主人公充满了想象的空间以及思考的余地。
中国当代社会小说作品的审美特点
中国当代社会小说作品的审美特点一、抒情性格强。
中国当代社会小说作品在审美特点上,具有较强的抒情性格。
这种抒情性格主要体现在作品中对人性、情感、生活的深刻剖析和表达上。
小说家通过对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渴望和痛苦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和对自我价值的寻求。
这种抒情性格不仅让作品更有感染力,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
中国当代社会小说作品在审美特点上,更注重对当代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
小说家们通过对社会问题、人性弱点、道德困境等现实问题的揭露和思考,展现了对社会的深刻关注和批判精神。
作品中所呈现的社会现实,既是对社会不公、道德沦丧的揭示,也是对人性弱点、悲剧命运的思考,让读者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三、审美主题多样。
中国当代社会小说作品在审美特点上,主题多样,内容丰富。
除了对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的关注外,作品还涉及到家庭、爱情、友情、人生选择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多样主题的探讨和处理,小说家们展示了对生活多元性的理解和表达,让作品更富有内涵和深度。
四、叙事技巧精湛。
中国当代社会小说作品在审美特点上,叙事技巧精湛,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小说家们通过巧妙的布局、合理的安排,使作品中的情节连贯且紧凑,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持续的阅读欲望。
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和创新性也为作品增添了不少魅力,使作品更具审美感和艺术感。
五、语言表现丰富。
中国当代社会小说作品在审美特点上,语言表现丰富,文笔优美。
小说家们通过生动的描绘、精准的语言,展现了对事物和人物的独特观察和感悟。
作品中所展现的语言美感和文字韵味,不仅让作品更富有诗意和韵律感,也为作品增添了一种深邃的审美魅力。
总之,中国当代社会小说作品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其抒情性格、深刻社会观察、多样审美主题、精湛叙事技巧和丰富语言表现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作品在艺术价值和审美感上更加突出,也让读者更易受作品的吸引和打动。
通过对这些审美特点的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当代社会小说的创作特点和艺术趋势,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类作品的审美魅力。
试论《白鹿原》叙事艺术
试论《白鹿原》叙事艺术【摘要】《白鹿原》是一部以白鹿为象征的现实主义小说,叙述了白鹿村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的变迁。
本文从叙事结构、时空交织、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氛围营造等方面分析了《白鹿原》的叙事艺术。
作者通过多线叙事、时空穿插等手法展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变革。
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叙事语言朴实自然,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
《白鹿原》不仅在叙事结构上具有独特之处,也深刻影响了读者,引发对家国情怀和人性的思考。
对于文学创作以及历史叙事都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望未来,可以看到《白鹿原》的叙事艺术在当代仍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力。
【关键词】《白鹿原》,叙事艺术,叙事结构,时空交织,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氛围营造,情节推进,独特魅力,影响,启示,展望,思考。
1. 引言1.1 《白鹿原》作品简介《白鹿原》是中国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小说以20世纪初的山西北部为背景,讲述了白鹿村的一个家族三代人的兴衰沉浮。
作品以其精湛细腻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思考而著称,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白鹿原》以其纵横交错的情节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山村社会。
作品中描绘的白鹿村,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更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情感纠葛的精神领域。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
通过对《白鹿原》作品简介的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叙事艺术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性命运的深刻关怀。
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辉煌体现。
在下文中,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白鹿原》的叙事结构、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叙事语言和氛围营造与情节推进等方面的艺术表现。
1.2 叙事艺术概述叙事艺术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整体质量和观赏价值。
在小说《白鹿原》中,作者陈忠实通过精巧的叙事艺术,成功塑造了一个宏大的史诗世界。
叙事艺术不仅仅是将故事讲述出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叙述手法的巧妙运用,引发读者的思考与情感共鸣。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导言自从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以来,微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影形态逐渐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
微电影因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情节的铺展,通过简洁、紧凑、创意的叙事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本文将从微电影的独特叙事艺术角度出发,探讨微电影对于情节构建,人物刻画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一、微电影的情节构建微电影以其短小的篇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情节展开,因此情节构建是微电影叙事艺术的基础。
对于微电影来说,情节的展开速度必须更快,同时情节的转折也需要更具冲击力。
比起长篇电影,微电影更需要捕捉观众的注意力,通过紧凑的情节展开使观众产生更强烈的情绪共鸣。
在情节构建上,微电影通常选择一个短暂而又具有戏剧性的事件为核心,通过精心的铺垫和转折,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微电影的情节常常既紧凑又简洁,通过节省篇幅集中表达核心内容,使故事更加直接,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例如,电影《失恋33天》以一段情侣分手后的日常生活为基础,以快速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两位主人公在分手后的种种囧境和成长,情节紧凑却极具张力。
二、微电影的人物刻画微电影通常着重塑造一到两个主要人物,通过简洁而准确的人物刻画,将主人公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在有限的时间内,微电影通过突出主人公的特点和情感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种扼要而生动的刻画方式,能够更加深入让观众理解主人公的情感状态。
微电影通过触发观众内心的共鸣,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通过简单的人物设定和情感表达,微电影能够在短时间内刻画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
例如,电影《房间》通过一个房间的布置和孩子在房间里生活的点滴细节,准确地塑造了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虽然微电影的篇幅有限,但通过有限的信息传递给观众,人物形象得以鲜活地呈现。
三、微电影的情感表达微电影通过紧凑的叙事方式,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物的情感。
微电影以情感为主线,通过简略的情节展开和主要人物的情感表达,真实地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各种情感体验,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文学叙事的艺术魅力
文学叙事的艺术魅力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和经验。
而文学叙事,则是文学中最为常见且重要的一种形式,它以故事的方式呈现,通过情节展开和人物塑造,吸引读者的注意并引发共鸣。
文学叙事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多样性、深度和触动人心的力量。
首先,文学叙事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多样性上。
文学作品可以叙述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是真实的、虚构的、历史的、现实的,甚至是未来的。
通过叙事,作家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情节,塑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读者可以通过文学叙事进入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探索未知的领域,体验不同的人生,这种多样性为读者带来了无尽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
其次,文学叙事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深度上。
通过叙事,作家可以传达他们对人生、社会、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和观点。
文学作品可以启发读者深入思考,思考自己和世界的意义。
例如,《红与黑》通过主人公朱利安的命运来探讨个人才能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阶层和道德观念的深思。
类似的作品还有《傲慢与偏见》、《1984》等,它们通过卓越的叙事和深入的思考,引导读者思考人性、权力、自由等永恒的话题。
最后,文学叙事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触动人心的力量。
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刻画,作家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当读者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时,他们会产生代入感和情感上的共鸣,体验到与作品中人物相似的情感冲击和成长。
例如,《简爱》中的简爱的故事,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因为她的坚持、独立和对自己真实情感的追求,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一根弦。
文学叙事的艺术魅力也有它的局限性。
叙事作品往往需要耐心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这对一些读者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此外,作家的叙事能力、写作技巧和创意水平也会影响文学作品的质量。
因此,如何让文学叙事更加吸引人,并传达出深度和独特的观点,是一个对作家来说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的问题。
总而言之,文学叙事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表达形式。
它的多样性、深度和触动人心的力量使其成为无法替代的重要艺术形式。
现代文学中的叙事技巧与艺术表达
现代文学中的叙事技巧与艺术表达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叙事技巧和艺术表达来传达作家的思想和情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叙事技巧和艺术表达的多样性成为了作家们吸引读者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现代文学中的叙事技巧和艺术表达,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文学作品。
一、多重视角的叙事在传统文学中,叙事往往只有一个视角,通常是第三人称。
然而,在现代文学中,作家们开始尝试多重视角的叙事,以展现更加丰富和立体的故事。
通过多重视角的叙事,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故事中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感受,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就采用了多重视角的叙事方式。
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福克纳展现了南方社会的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这个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二、非线性叙事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往往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而现代文学中的非线性叙事则打破了这种传统。
非线性叙事通过在时间上的跳跃和回溯,使故事更加扣人心弦和引人入胜。
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的小说《迷宫》就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叙事作品。
小说中的故事以非常不连贯的方式展开,读者需要通过不断的猜测和推理来理解故事的真相。
这种非线性叙事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神秘感和挑战感,使阅读过程更加有趣和有深度。
三、意象与隐喻的运用现代文学中,作家们常常通过意象和隐喻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意象是通过描写具体的物象来传达抽象的意义,而隐喻则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以传达更深层次的含义。
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就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
通过对时间、记忆和艺术的描写,普鲁斯特展现了人类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力和对于美好回忆的追求。
这种意象与隐喻的运用使小说更加富有诗意和哲思,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深度的阅读体验。
四、语言的创新和变革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语言的创新和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小说的想象力与叙事技巧
小说的想象力与叙事技巧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想象力和叙事技巧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共同塑造和传达了作者的意图和故事。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想象力和叙事技巧的重要性,并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想象力在小说中的作用1. 创造多元的世界:想象力使作家能够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虚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作者可以设置不同的规则、环境和背景,为故事提供丰富而多样的基础。
2. 塑造角色和情节:想象力帮助作家塑造独特的角色和复杂的情节。
通过想象力,作者可以创造出个性鲜明的角色,使他们拥有独特的特质、动机和行为方式。
同时,想象力也为作者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构思出扣人心弦的情节。
3. 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发读者的共鸣。
想象力恰当地运用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并使他们与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产生共鸣。
通过迅猛的想象力,作者可以创造出令人信服和感人的情节,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二、叙事技巧在小说中的应用1. 时间线的掌控:一个成功的小说需要有清晰的时间线。
叙事技巧使作者能够合理地组织和安排故事的时间顺序,使故事更加连贯和易于理解。
通过运用叙事技巧,作者可以灵活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穿梭,为故事增添张力和悬念。
2. 视角的选择:叙事技巧帮助作者选择适当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不同的视角可以给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
通过巧妙地运用叙事技巧,作者可以选择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或其他独特的叙事视角,呈现出不同的故事效果。
3. 对话和描写的运用:对话和描写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可以有效地推动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展开。
通过运用叙事技巧,作家可以创造出生动的对话和精彩的描写,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感受到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
三、想象力与叙事技巧的相互关系想象力和叙事技巧相互依存,共同推动和丰富了小说的表达。
没有想象力,叙事技巧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叙事技巧,想象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传达。
揭秘电影叙事的美学元素与技巧
揭秘电影叙事的美学元素与技巧电影是一种最富有吸引力和广泛接受的艺术形式之一。
作为一种故事讲述的媒介,电影的叙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运用各种美学元素和技巧,电影叙事能够吸引观众的情感、激活他们的思考,并将观众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首先,电影叙事的美学元素和技巧之一是剧情。
剧情是电影叙事的基本架构,它决定了电影的发展和故事的进展。
好的剧情必须具有引人入胜的冲突和紧张的转折点,从而让观众产生共鸣并产生兴趣。
剧情的叙述方式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
其次,摄影和镜头是电影叙事中的重要元素和技巧。
通过创造性的摄影和镜头运动,电影可以营造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例如,通过运用广角镜头和特写镜头,电影可以突出人物的情感和表情。
而运用缓慢的镜头移动和稳定的摄像,电影可以传达出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此外,运用颜色和光线的选择也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情绪和氛围。
总之,摄影和镜头的运用可以使电影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音效和音乐是电影叙事中另一个极其重要和有影响力的美学元素和技巧。
通过运用合适的音效和音乐,电影可以增强场景的真实感和观众参与感。
例如,通过合理的声音设计可以创造出真实感的环境,如雨滴声、车辆的轰鸣声等,以及强调剧情的重要时刻。
音乐的运用也可以为电影增添情感和悬疑感。
通过选用适合的音乐主题曲或背景音乐,电影可以引导观众的情感和认知,并加强故事的表达。
另外,角色塑造也是电影叙事中不可或缺的美学元素和技巧。
角色是电影故事的核心,他们的个性、动机和成长是电影叙事的驱动力。
通过深入的角色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刻画,电影可以使观众产生共情和理解,并为故事增添真实感。
好的角色塑造包括角色的多维度发展、情感丰富和性格特点的独立性等。
这些都可以使角色成为观众情感投射和关注的对象。
叙事的节奏和镜头剪辑也是电影叙事中至关重要的美学元素和技巧。
通过合理的叙事节奏和镜头剪辑,电影可以控制故事的节奏和张力。
例如,通过运用快速剪辑和紧凑的节奏可以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氛围。
小说中的叙事技巧与结构
小说中的叙事技巧与结构在现代文学中,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其叙事技巧和结构对于作品的质量和读者的阅读体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小说中的叙事技巧和结构展开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作品。
叙事技巧的种类和应用第一人称叙事第一人称叙事是指小说以第一人称身份进行叙述的一种技巧。
通过第一人称叙事,作者可以直接呈现出主人公内心世界和独特的视角。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亲近主人公,深入了解主人公的想法、感觉和情绪,增加了作品的代入感。
第三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是指小说以旁观者身份进行叙述的一种技巧。
相比于第一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更加客观冷静,能够更好地展示多个角色的情节发展和故事线索。
通过轻重缓急、时间跨度等手段的灵活运用,作者可以创造出紧凑而富有张力的故事。
多重视角叙事多重视角叙事是指小说中同时呈现多个角色的视角和经历的一种技巧。
通过多重视角叙事,作者可以展示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心理变化以及各自的故事线索。
这种叙事方式通常会给作品增添更多的复杂性和纬度,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生动。
时间跨度与回顾性叙述时间跨度与回顾性叙述是指小说中穿插着过去与现在之间切换并进行回顾性叙述的一种技巧。
通过时间跨度和回顾性叙述,作者可以在故事中呈现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为读者提供全面且连贯的故事线索。
结构在小说中的作用与构建线性结构线性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直接的一种结构方式。
从故事开始到结束,事件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发生,并以直线式推进剧情。
这种结构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跟随故事发展,并较为容易理解。
反串行结构反串行结构是指将故事按照非线性顺序进行呈现、并将逐渐暴露事件发展动机与细节设定在后期揭示。
反串行结构相对复杂,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与求解欲望,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悬念与惊喜。
多线程结构多线程结构是指将故事按照不同主线或副线进行交替切换、编织而成。
这种结构能够增强小说整体的丰富性和层次感,使得读者可以同时关注并追踪不同角色或情节线索。
叙述视角的艺术效果
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一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选择对于艺术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常见的叙述视角有:1.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如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这种视角可以使叙述者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也便于掌握广阔的生活场景,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叙述复杂的故事情节。
但它的缺点在于时常打断故事的叙述,进行议论和抒情,破坏了故事的完整性,有时也让人感到做作。
2.限制视角:即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去传达一切。
如鲁迅的《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限制性的视角人物,通过“我”的视角和感受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
这种视角使读者处于和人物同样的地位,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得以充分地展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但它的缺点在于视野有限,受到人物本身性格、能力、身份的限制,同时也不便于叙述复杂的故事情节。
3.纯客观视角:即叙述者完全不介入作品,只是在人物、事件之外,冷静地记录人物的言行举止、描绘场景。
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种视角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冷漠、超然的基调,但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
总之,叙述视角的艺术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不同的叙述视角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全知视角可能会让读者感到故事更加真实可信,而限制视角则可能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2.影响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不同的叙述视角可以突出不同的情感色彩和主题思想,从而使得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影响读者的接受和反应。
不同的叙述视角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和反应方式,有些读者可能更喜欢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而有些读者则可能更喜欢限制视角的叙述方式。
叙述的艺术
“讲述”与“显示” ◎关于“讲述”
特点:上帝俯瞰 全知视角 多采用第三人称 叙述者时不时要亮相,“指手画脚”。
传统小说多用“讲述”,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关于“显示”
特点:凡人目光 有限视角 多采用第一人称 叙述者不肯露面,消失在文字背后。
现代小说多用“显示”,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 注意:“讲述”与“显示”在同一篇小说中可两相
当下,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每人一个奶娘并一个丫头照管,余者在外 间上夜听唤。一面早有熙凤命人送了一顶藕合色花帐,并几件锦被缎褥之类。
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己的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 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 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外 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 个丫鬟外,另有四五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当下,王嬷嬷与鹦哥陪侍黛 玉在碧纱橱内。宝玉之乳母李嬷嬷,并大丫鬟名唤袭人者,陪侍在外面大床上。 [以上加速]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 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 “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 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 用取这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 ‘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 有?”众人都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 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古代文学的表现技巧
古代文学的表现技巧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技巧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古人通过巧妙运用各种手法,创造出一系列精彩绝伦的文学作品,使得古代文学独具风采,成为后世学习借鉴的对象。
本文将从叙事技巧、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探讨古代文学的表现技巧。
一、叙事技巧1. 故事情节的铺陈古代文学作品往往以描写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为主线展开,通过对故事情节的铺陈,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逐渐了解故事背景和虚构世界的构建。
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之作,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设计,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 人物形象的塑造古代文学中,人物形象是作品的核心,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鲜明的个性特点,使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有着强烈的代入感。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机智和狡猾、唐僧的仁慈和智慧、猪八戒的懒散和贪婪等个性特点,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修辞手法1. 比喻和象征古代文学中常常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象征意义深远的形容词、名词等,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意境和感染力。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句,通过将红色的枫叶比喻为花朵,形容了秋日夜晚的美丽景色。
2. 对仗和排比古代文学中善于运用对仗和排比手法,使作品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读起来更加抑扬顿挫,给人以美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远行》中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之句,通过对仗和排比的运用,使诗歌更加醒目而优美。
三、艺术手法1. 对景写人古代文学作品常常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情感和表现内心世界。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花草树木的描写,为人物形象增添了色彩,使作品更加丰满和多彩。
2. 对比与对照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对比和对照的手法,通过将不同的事物或人物进行对比,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和宝玉,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两位角色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品味小说的“悬念”与“反讽”之美——《促织》的叙事魅力
duxie533@ 163. com对话•读写栏目编辑曹端慧文本智读53品味小说的“悬念”与“反讽”之美—《促织》的叙事魅力吕敏(四川大学附属中学,四川成都610061)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〇〇2-2155(2021)04 -0053 -02毕飞宇在《小说课》中评价《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部伟大的史诗”。
它全景式地展现了明代皇室尚斗促织,官员媚上而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的历史画面。
通过描写小人物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之事,倾诉了百姓饱受权力压迫所遭受的痛苦。
虽然故事最终通过“子化促织”解除了危机,以喜剧结局,但这样的结局无疑蕴涵深厚的悲剧意蕴,从而酣畅漓地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促织》作为《聊 斋志异》中的经典文本被选人统编版教材,学界对其研究思路主要集中在探讨“用传奇法,而以 志怪”的艺术手法,另有对它的本事考证、主旨分析,以及将它与西方文学文本如《变形记》进行对比阅读等。
延及教育学范畴,以此篇目展开的教学设计则多囿于分析其情节设置、人物描写、心理 描写等。
以上多是建立在较为传统的文本认识基础上,无甚新意。
笔者拟从叙事学角度细读《促织》文本,分析其在叙事修辞、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人称、叙 事介入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将有助于揭开《促织》作为典范短篇小说的奥秘。
《促织》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通过叙事事件的跌宕起伏、叙事时间的预叙、叙事视角的转换,带来丛生的“悬念”;通 过表层喜剧与深层悲剧的差异,以及巧用词语等形成反讽。
“悬念”和“反讽”的使用,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一、“布设疑阵”的叙事修辞:悬念悬念是“叙述者利用控制叙事节奏、调节叙事信息流露等方面保持对阅读者阅读心理的影响和调控,以激发读者‘欲知后事如何’的急切探求心理的修辞手段”。
(肖继武《〈聊斋志异〉叙事艺 术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促织》中 设置悬念的方法主要有:叙事事件的跌宕起伏、叙 事时间的预叙、叙事角度的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技巧的艺术魅力
摘要: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布里尔小姐》是短篇小说中的艺术精品。
作家突破传统小说的写法,淡化了情节,将笔触直接深入主人公的内心深处,采用作者型叙述声音,通过叙事视角的不断转换,构建起读者与主人公的纽带,使《布里尔小姐》表现出鲜明的现代小说特色。
关键词:无情节作者型叙述声音视角转换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b)-0195-01
现代英国文坛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她与乔伊斯、沃尔芙、劳伦斯同时代,以独特的写作风格蜚声文坛。
《布里尔小姐》是一个不足四千字的短篇,却浓缩了主人公布里尔的人生感悟。
本文拟从女作家在这篇小说中运用的叙述技巧进行分析,探讨该作品的现代主义特色。
1 “无情节”结构的运用
作为现代小说的先驱者,曼斯菲尔德创作的小说独具匠心。
在她看来,传统情节所体现的那种关系“会传达一种完成的、绝对的、完全理解的、误导人的意义。
”因此,她开创了一种完全崭新的叙述手法——“无情节”结构,即情节被截短,没有说明,也没有结局,情节的完整和连贯被淡化。
例如,《布里尔小姐》的开头,没有正式的介绍主人公布里尔的年龄职业生活状况,甚至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时间
和地点,一切只从一个场景开始。
尽管阳光明媚——蓝天涂上了金色,巨大的光点犹如泼洒在公共花园里的白葡萄酒——布里尔小姐很高兴自己还是决定戴上了狐皮围巾。
空气中一丝风也没有,但当你张开嘴时,却有那么一丝丝凉意。
那感觉犹如你要吸一小口冰水时从杯子里冒出的凉气那样。
不时有一片落叶从无人知晓的地方飘来,从天空飘来。
这种“中间开头”,避免了直接切入主人公的现实生活,而是把读者带入她的内心世界,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
原文中“花园”(jardinspubliques)是一个法语词,读者不难猜测出布里尔小姐可能是身处法国,异国他乡,“一丝丝凉意”和从天空飘来的落叶,也暗示了故事发生在秋末冬始。
而“不时有一片落叶从无人知晓的地方飘来”隐约透露出伤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布里尔小姐的内心活动是小说情节展开所围绕的中心内容。
从小说开头到结尾的前一个段落,布里尔小姐一直静坐在长凳上,虽然没有任何动作,但是,她的意识却不断跳跃,随着周围的情景、人们的谈话,心猿意马,浮想联翩,脑海里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故事。
这种情节构思的随意性很大,使叙述的时间、空间的跳跃性和随意性也随之增大。
曼斯菲尔德不再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的开端、高潮与结尾,而是把过去和现在的内容穿插在了一起。
这与传统小说顺时的、线性的叙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突显了曼斯菲尔德写作技巧的现代性。
2 作者型的叙述声音
苏珊·s·兰瑟在其女性主义叙事理论的代表作《虚构的权威》中指出,作者型的叙述声音取代了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的提法。
在这种叙事模式中,叙述者不是虚构世界的参与者,他与虚构人物分属两个不同的本体存在层面。
在《布里尔小姐》中,曼斯菲尔德采用的正是这种作者型叙述声音。
由于作者型叙述者存在于叙述时间以外,在叙述过程中,他们能进能退,可近可远,叙述手法灵活多变,作者根据自己的意图将读者引入故事中。
在《布里尔小姐》中,曼斯菲尔德采用限制叙述方式,而非“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有限地融入主人公的内心,只用主人公的思维方式和语气来叙述,并通过她的视角来体察世界。
作者时而采用人物的直接引语,时而又运用自由的间接引语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叙述。
通过作者型叙述声音,读者时而进入布里尔小姐的内心世界,以她作为内视点进行观察,时而又与她拉开距离,客观地看待周围一切。
当描绘布里尔小姐对乐曲的感受时,曼斯菲尔德带领读者完全走进了布里尔的内心世界。
她从公园乐队的演奏中感受到“娱乐季节”已经开始;长笛“柔和而清澈”的音乐使她想象出“是一串晶莹透亮的水珠”,令她心驰神往;她还从乐队一遍一遍的鼓声中,听出了“狠心的人!狠心的人!”的哀怨。
这些感受都是从布里尔小姐的视点出发,凝附了她的内心情感。
她欣然想象着自己是这人间大舞台上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时,两个青年男女当面的讥笑将她残忍地拖回了无情的现实。
“不,现在不行,”少女说。
“不在这儿,我不能。
”
“但是为什么?因为那头那个老蠢货吗?”小伙子问:“她干嘛要上这儿来?谁要她来了?她干嘛不把那呆傻的老丑嘴脸留在家里?”
“滑稽的是她那条毛——毛皮围领,”少女咯咯笑着。
“它活象像一条油炸牙鳕鱼!”
布里尔小姐所有美好的想象、陶醉在这一刻停止了,她刹那间明白在旁人的心目中,她只是个可怜的、多余的人,是个令人讨厌的老东西。
文章此处对青年男女的对话使用了直接引语,使读者看不到作者(叙述者)对人物的评论,从而更直接地倾听人物对话,把人物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拉到最近处,使读者获得身临其境之感,也使整篇小说更富艺术感染力。
3 灵活的视角转换
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一书中提到,小说中视角的各个层次都受作者的支配,为其观点服务,这一观点又是通过对同情的控制表现出来的。
而叙事的技巧控制着读者对人物的同情。
虽然《布里尔小姐》自始至终是用第三人称叙述,但叙述的视角在不断地变化,故事开头是用叙述者自己的视角,随后视角转换成人物的视角,在叙述某一件事的同时叙述者不断地变化叙述视角。
作者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第三人称叙述和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交替,控制着读者与人物的距离,实现外部描写和内部心理描写的相互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小说时而叙述外界情景,
时而袒露内心独白,客观的描写与主观的外露相互交替。
如:布里尔小姐抬起手,轻轻地按了按她的毛皮围领。
可爱的小东西!又摸到它真是惬意 (2)
她斜瞥了一下那对老夫妇,也许他们过会儿就会走的[2]。
很显然,第一句中的前一句是第三人称叙述,后一句又转为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第二句中的前半句是第三人称叙述,后半句是布里尔小姐的内心独白。
反复的内心独白,意味着叙述者进入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引领读者通过女主人公的思绪进行思考,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搭建起读者和主人公的亲密关系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使读者与主人公间结下了同情的纽带。
曼斯菲尔德在《布里尔小姐》的创作中大胆创新,抛开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采用作者型叙述声音;淡化了情节,着重描写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第三人称叙述与第一人称内心独白间灵活交替,视角不断转换,这些现代性的叙述技巧使作品富于变化,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后人展示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陈良延,郑启吟,等.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 黄必康[译].兰瑟,s·苏珊[著].虚构的权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18.
[3] 马克·柯里[著].宁一中[译].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