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乡人傩在黔东北的传承与变异

合集下载

傩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傩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文化传播218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傩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基于恩施傩戏发展的思考邵琦(湖北民族大学,湖北 恩施 445000)摘要:文章以文献研究、网络民族志以及观察法为研究方法,通过了解傩文化特色、恩施本土化后的傩文化以及恩施傩戏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传承问题,发现恩施傩戏发展至今有许多明显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傩戏的功能由娱神到娱人,传播程度由流行到式微,发展方式也由民间的自主发展转变为国家保护性传承为主。

通过分析恩施傩戏的变化原因及传承的必要性,可知:恩施傩戏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功能转向下的现今,仍然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等待发掘,保护性的传承方式不是长久之计,在寻求自给自足的路上既要防止泛娱乐化,又要适度与流行元素相结合。

因此,文章认为恩施傩戏在文本创作上,要提高故事的吸引力;在形式上,可借鉴沉浸式剧场进行线下传播,以求盘活恩施傩文化,寻找合适的发展出路。

关键词:傩文化;恩施傩戏;文本创新;沉浸式剧场;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2-0218-03一、恩施傩戏傩的本意是戴着面具进行有目的的跳舞仪式,从古代农耕文化的神秘崇拜到现代文明社会,傩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活动流传至今。

经过三千多年的演进,从“国傩”“天子傩”到“乡人傩”,傩文化已经影响深远,且曾在民间发展得十分繁荣。

傩文化主要包含傩坛、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和傩俗等内容,是古代人与神灵的对话方式[1],其总的精神内核就是驱除瘟疫、祈求平安、娱人娱神,它多在黄河以南的农村传播并落地生根,与当地传统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相结合,并发展成为独特的民俗文化。

(一)恩施傩戏的演变在恩施地区,傩文化的主要体现形式还是傩戏,傩戏由两个重要部分组成——“傩愿戏”和“坛傩”,即将民间戏曲和祭祀典礼有机结合。

恩施傩戏经过漫长的演变才呈现出现在的效果。

试论黔北仡佬族傩戏傩文化与民俗活动的关系

试论黔北仡佬族傩戏傩文化与民俗活动的关系

神的民俗在傩祭 中更加具体 , 每场傩祭都要请神 、 酬 神、 送神 , 《 如 秦童 挑担 》 开坛 ” 生八 郎请 神 , “ 甘 要请
三清大 道众尊 神 、 路 五 猖 神 、 五 阳元 八 庙 众 尊神 、 梅 山大 王与七 路 神 、 六曹 案 上 众 师尊 。傩坛 请 神 不 是 请 一个 指定 神 , 而是众 神 皆请 , 冲傩 和还愿 是黔北 仡 佬族傩 戏 的主要 功 能 , 地 万物 都 被 仡佬 人 赋 予 神 天 性 , 路神 祗 司 职 各 不 相 同 。请 神 目的 是 “ 开 五 各 砍 方 , 事安 康 ; 开 五 路 , 百 砍 家豪 大 富 ; 精 火 怪 砍 出 火 去 , 民清 吉保 安 康 ; 人 官非 口罪 砍 出去 , 金银 财 宝 砍 进 门。 ( 秦童挑 担 》 ¨ 这 其 中 寄托 着 仡 家人 多 少 ”《 )
任 正 霞 张 小兵 ,
( . 义师范学院 ,贵州 1遵 遵义 530 ; . 6 0 2 2 道真县法院 ,贵州 道真 5 30 ) 65 0
[ 摘
要 ]黔 北仡佬族傩戏傩文化 来源于民间, 是重要 的 民俗 事象 , 同时傩戏 傩文化也 以不同的形 式融 于黔 北仡佬
族节庆 习俗 、 诞生礼仪 、 婚嫁 习俗 、 丧葬礼仪 等民俗活动 中, 成为仡佬 族人 生 活必不可 少的一部 分。在 民俗与傩 戏傩 文化的关 系中, 体现 出黔北仡佬族人 多神崇拜的 自然观和庄重的生死观 。 [ 关键词 ]仡佬族 ; 傩戏傩 文化 ; 民俗 [ 中图分类号 ]G 3 [ O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10 -8 3 2 1 )20 5 -2 [ 0 852 (02 0 -0 00 收稿 日期 ]2 1 0 —2 02— 1 3

黔北傩文化调查中关于传承与保护的思考-以道真程均坛班考察为例

黔北傩文化调查中关于传承与保护的思考-以道真程均坛班考察为例

作者: 刘丽
作者机构: 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贵州遵义563002
出版物刊名: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42-147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3期
主题词: 傩文化 道真程均坛班 文化生态语境 调查思考
摘要:傩在实际存在中包含有四个层面,即从业者手中的傩;老百姓生活中的傩;学者眼中的傩;地方官员及文化管理者视野中的傩.在调查研究和制定保护措施中怎样平衡几者间的关系,保护和获取丰富的傩文化,关系着傩的传承及其未来发展.通过对道真程军等坛班的田野考察,在对比中更加确信,只有将民众生活、傩法师、社会文化等诸多傩文化生态语境结合起来,才能保护傩文化事象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才能对傩文化事象进行整体阐释.。

论黔域傩戏形态的嬗变

论黔域傩戏形态的嬗变

论黔域傩戏形态的嬗变
龚德全
【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10)004
【摘要】中原傩仪在黔域地区的广泛流播迟至元明以后,此与广大汉移民大举迁入黔域地区的历史时段有关.傩仪初入黔域地区的结构形态,基本上沿循宋以降中原古傩之传统,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却发生巨大文化跃迁:从古傩结构中“驱鬼+傩歌(舞)”嬗变为“驱鬼+许愿还愿+傩戏”.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龚德全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傩文化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0.9(273)
【相关文献】
1.城市化、信息化进程中巴蜀傩戏、祭祀戏剧的嬗变 [J], 杜建华;
2.论黔域阳戏形态及其文化渊源 [J], 吴电雷
3.论傩戏文本形态的演变--以贵州傩戏为例 [J], 陈玉平
4.城市化进程中巴蜀傩戏、祭祀戏剧的嬗变 [J], 杜建华
5.论黔域阳戏形态及其文化渊源 [J], 吴电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摘要】贵州傩文化是贵州省独特的民间宗教仪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其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贵州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确保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得以传承,政府、企业和公众应共同参与保护工作。

只有通过各方合作,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才能维护贵州傩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其未来发展。

保护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贵州独特文化遗产的维护,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传承、保护、历史、特色、措施、挑战、机遇、发展、重要性、政府、企业、公众、可持续发展策略1. 引言1.1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贵州傩文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旅游资源价值。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贵州傩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民间表演形式,如祭祀、舞蹈、音乐等,展现了当地民俗风情和传统习俗,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体验。

2. 弘扬传统文化:贵州傩文化传承了古代巫术信仰和宗教仪式,通过世代传承,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民俗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团结。

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相关产业繁荣。

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来源。

4. 增强文化自信: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可以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激发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层面,更在于其对于文化传承、地方发展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意义。

保护和传承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1.2 贵州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义贵州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黔北仡佬族傩戏传承困难初探

黔北仡佬族傩戏传承困难初探

黔北仡佬族傩戏传承困难初探摘要:傩戏被学术界、艺术界称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

贵州省黔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傩戏文化圈之一,此区域内道真县被认为是“傩戏王国”。

道真县仡佬族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仡佬族傩戏传承之路越走越难。

本文将根据田野调查的结果,探求仡佬族傩戏传承艰难的原因与保护策略。

关键词:仡佬族傩戏传承保护策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扼“黔蜀门屏”,系银杉之乡,人民勤劳朴实,民族团结和睦,自然资源丰富。

[1]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催生了民俗文化中的一大瑰宝——仡佬族傩戏。

傩戏在道真县各种民俗民间文化中,“传入历史之久,保存程度之良,表现形式之丰,覆盖面积之宽,影响县人之深,都是其他文化形式很难与之比拟的”。

[2]道真仡佬族傩戏何时传入,从何地传入,当地史籍记载不详。

“解放前,全县的135保中,保保有傩坛;且每保平均3个以上,总计100余坛;其职业人员达1000余人。

每到十冬腊月,有关活动遍及大小山村。

不少傩坛还经常应邀赴周边县市施法献艺,影响及于黔、川边境。

”[3]然而这一曾经辉煌绚烂的民俗瑰宝,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其生存空间日益狭小,趋于消亡。

传承者年老体衰,仅靠技艺无法生活,其生存状况堪忧,普遍面临“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的情况,不利于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及技艺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本文拟通对道真县仡佬族傩戏的田野调查结果,探求仡佬族傩戏传承艰难的原因和保护策略。

一、道真县仡佬族傩戏现状目前在道真县境内,傩戏坛班法事活动较多,且坛班成员分布较为集中的有三桥、隆兴、河口、巴渔、上坝等地的坛班。

笔者主要对三桥、隆兴、河口进行了走访。

1、三桥地区现有坛班8个,总成员50余人。

主力坛班是左朝元先生和周仲武先生所共同掌坛的坛班,坛班现有成员18人(以拜师入门为标准)。

成员老龄化严重,接班无人,其中30至40岁的有6人,41至50岁的有8人,50至60岁的有2人,70岁以上的有2人,最高72岁,最低37岁,30岁以下0人;文化水平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文化素质偏低,大多数傩戏传承人不识字,只能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教授弟子,仅凭记忆的传承方式使傩戏完整性逐渐丧失;成员工资逐年减少,傩戏表演收入难以维持家庭日常基本开销,半艺半农的形式导致大部分人放弃傩戏表演而外出以打工谋生,18人中常年外出务工的人员有5人,在家以傩戏为业的只有8人左右;傩戏法事活动范围缩小,主要以偏远山区为主;法事规模逐渐缩小,冲傩、阳戏等大型活动较为少见。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1)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1)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贵州傩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民间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体现了贵州多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传承。

保护和传承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一、贵州傩文化的价值贵州傩文化是中国最为古老和特殊的民间信仰文化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庞大的信仰群体。

傩神是贵州地区重要的守护神,与水土、民俗相结合,彰显着尊重历史、信仰情感、民族特色的素养。

傩文化在贵州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是贵州的推广文化旅游项目之一。

二、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和问题目前,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和保护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规范化尚未实现,民间传承和现代会展、旅游业的经济驱动之间尚未有效的协调。

其次,贵州傩文化仍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许多年轻人不再从事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贵州傩文化的保护存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缺失,在保存遗产的时间和功夫上存在很大的不足。

第四,对傩文化的宣传、推广、教育和培训还存在很大空间。

三、保护传承傩文化旅游资源的对策为了有效地保护传承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加强傩文化传承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让傩文化能够在传承和现代旅游业的经济驱动之间找到平衡点。

(二)创造一个良好的宣传环境,提高贵州傩文化的知名度,让更多人知道、理解和尊重贵州傩文化的价值。

(三)建立一个包括政府、企业、学者和傩文化从业者的傩文化保护机制,协调各方面资源,促进文化多样性。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传承,通过亲子活动、青年讲堂等吸引年轻人积极参与。

(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建设傩文化博物馆等文化场馆,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引导人们前往学习、理解和感受贵州傩文化的信仰和艺术。

四、结论作为我国重要的民间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之一,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引言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傩文化的发展演变和传承保护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傩文化的发展演变傩文化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傩文化最早是一种色狼神秘主义祭祀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寓教于乐的娱乐表演。

在秦汉时期,傩文化发展成为国家庆典和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傩戏成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

在唐宋时期,傩文化经历了一段低谷期,但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傩文化在这一时期成为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傩戏作为一种社会娱乐活动开始流行起来。

傩戏演员通过各种表演形式,展示了各种传统故事和传说,使观众享受到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傩文化逐渐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对传统文化活动的兴趣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傩文化传承人逐渐减少,很多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傩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傩文化的传承保护传承保护傩文化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傩文化的认知和宣传。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傩文化的扶持力度,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包括傩戏演出、展览、研讨会等,以提高公众对傩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另外,传承人的培养也是保护傩文化的必要措施。

传统傩戏技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师傅传授。

因此,对于有传统傩戏技艺的老艺人,应当给予适当的补贴和荣誉,以激励他们继续传统手艺的传承。

同时,应该鼓励年轻人参与传统傩戏的学习和传承,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和奖励制度。

另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也可以帮助推广和传承傩文化。

可以开展相关傩文化的网络宣传和推广活动,制作傩文化的短视频、纪录片等,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其中。

此外,傩文化的保护也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傩文化的保护标准和措施,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戒力度,同时加强对傩文化传承人的法律保护。

黔东北地区傩技的民俗象征意义

黔东北地区傩技的民俗象征意义
21 0 第 4蚴 1年
贵州 民族 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 科学版)
Ju n lo ih u U iest frNain lis( hlsp ya d S ca ce c ) o ra f Guz o nv ri o t aie P i o h n o ilS in e y o t o
的1 0多种傩技 进 行 分类描 述 的基 础 上 , 民俗 文化 的 角度 对这 些傩 技 的 象征 意 义进 行 探 讨 , 从 以求 为傩
的研 究特 别是傩 技研 究提 供 一 个新 的切入 点 。
关 键词 : 东北 ; 黔 傩技 ; 象征
中图分 类号 :92 C 1
文献标 识 码 : A
No. 4 Aug 2 . 011
( 总第 1 8期 ) 2
握 住铁 三脚 的一 只脚 , 一手 挥 舞 排 由或 师 刀 等法 器 , 主家 屋 内屋 外 甚 至每 一 个 房 间举 行 驱 逐 仪 在 式, 以驱赶 凶鬼 ; 是踩火 塘— —在 空地 上掘 一 长 三
方 形 土坑 , 内置 硬木 柴或 硬木 炭并 点烧 , 祭师 赤着
收 稿 日期 :0 1 0 2 2 1 — 6— 0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 项 目“ 鄂 、 、 湘、 渝 黔毗连地 区土 家族傩祭仪式 的象征人 类学研 究” 编号 :7 MZ 2 ) ( 0 X 02 。 作者简介 : 国瑜 (9 7一) 男, 吴 16 , 苗族 , 贵州松 桃人 , 铜仁 地 区民族 宗教事务委 员会 民族语 言文 字办公 室副主任科 员 , 文博
文章 编 号 :0 3—64 (0 1 o 10 64 2 1 )4—0 1 0 0 0— 5 占 6 . % , 一 个 典 型 的老 、 、 、 地 区。 这 84 是 少 边 穷 里 至今保 存 着规 模 较 为 庞 大 、 民俗 生 态 较 为 完好 的傩 文化 群 落 , 因而 , 一 区域 被学 术 界誉 为 “ 这 傩 的海洋 ” 庹 修 明 教 授 认 为这 里 是 傩 文 化 保 护 研 , 究 工作 的 发 端 地 , “ 之 根 ” 是 傩 。世 居 这 里 的 土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傩文化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更是一门宗教仪式,被誉为中国最古老、最神秘的祭祀活动之一。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崇拜山神水神的萨满信仰,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和地域差异,形成了多样的地方傩文化。

傩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夏、商、周时期,当时的氏族社会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祭祀非常重要。

人们相信,山神水神能保佑氏族昌盛和风调雨顺。

在祭祀活动中,傩文化逐渐形成,并与其他宗教仪式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仪式形式和舞蹈动作。

在中国各地,特别是山区和农村地区,傩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仪式形式的变化。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傩文化的仪式形式有所不同。

有些地方傩文化是杂剧的形式,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表演的内容多样化,既有祭祀、祈福的仪式,也有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的表演。

而有些地方傩文化则是单纯的舞蹈表演,舞者穿着特殊的服装,舞蹈动作规范独特,表达着对山神水神的崇拜和祈福。

傩文化的仪式形式的变化,既受到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的影响,也受到历史事件、社会变迁的影响,体现了傩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其次是舞蹈动作的改良。

傩文化的舞蹈动作是其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其最具特色的地方。

傩文化的舞蹈动作通常是身体的各种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结合,舞者通过舞蹈动作传达出祭祀、祈福、放鬼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舞蹈动作也在不断改良和创新。

一方面,舞蹈动作的规范化和传统化越来越严格,要求舞者按照固定的步骤和动作表演,以保持文化的纯正性;另一方面,舞蹈动作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也在不断增加,舞者更加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艺术审美。

舞蹈动作的改良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和保护,也是对现代审美的追求和创新。

再次是服装装饰的变化。

傩文化的服装装饰是其视觉特色之一,也是表达崇拜和祭祀的重要方式。

傩文化的服装装饰通常以动物皮毛、面具和头饰为主,以山神水神的形象为设计灵感。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docx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docx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贵州傩文化是一种原始的神秘文化,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老文化现象。

作为人文旅游资源,是构成贵州文化旅游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为贵州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旅游业所利用。

发展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不仅带来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贵州傩文化,使得贵州傩文化能长久地保存和发展,让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概述(一)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1.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贵州傩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内容上,被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冲傩,冲傩是为了驱鬼逐疫,求祥纳吉而举行的一种傩坛请神活动。

第二部分是还愿,在冲傩时候人们许下的愿望能够得以实现,人们就要履行之前所许下的诺言,便产生了还愿;形式上,有四种类型:傩仪型,这种活动整体来看比较接近于傩的原貌,活动内容被局限于“冲傩”范围;傩舞型,这种类型的特征是歌舞成分比重大,仪式大都较简单,不仅有古代巫舞的痕迹,而且还有傩的形式;傩夹戏,是一种在傩祭仪式中加入一些与傩仪有关或无关的小品式、片断式的戏剧表演,这种类型的傩活动,在全省分布比较广泛;傩戏型,这是一种比较独立的戏剧形式,有异于傩的原始形式。

傩戏是贵州傩文化的主要载体,是由傩舞、傩祭发展而来的,因性质不同,可分为宫廷傩、民间傩、军傩等类型。

傩戏大都是在主人家的堂屋里进行,主要分为内坛和外坛,内坛仅仅只是傩祭,即由专门的人举行冲傩、还愿的仪式;外坛是以娱人为主的一种戏剧表演。

由于傩文化是一种交叉性文化,具体什么是傩和傩戏,其真正的内涵并不十分清楚,最近几年,许多学者研究后认为:傩是一种信仰、祭典仪式、巫术、组织、制度、民俗活动、准宗教活动[3]。

贵州傩戏主要是形成期的傩戏,具有品种丰富、形式多样、保存完整等特点。

2.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傩戏的音乐特色,傩戏中的音乐具有自己的特点,各部分的节拍,旋律有所不同;傩戏的美学价值,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面具上,傩戏中的各种面具形状各不相同,表现出不同的美学价值;傩舞的游戏性,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傩戏上,傩戏中的外坛是以娱人为主的一种戏剧表演,体现出傩舞的游戏性;综合性,傩文化包含着民族学、人文学、民俗学、戏剧学等多种学科的文化,是一个综合的文化体系,因此具有综合性。

傩文化的生存和发展

傩文化的生存和发展

文化视野Cultural Perspective中国的傩文化源远流长,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广泛分布。

乡村看台的生存空间由自然经济、人口政治以及文化社会结构等组成。

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乡村居住空间的演变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其空间因素的影响下,乡村文化在构造和更新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本文基于实地调研,研究分析了贵州省平塘县塘边镇塘泥村布依族傩文化的演变,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现代傩文化在其居住空间中的产生、发展与变化的基本过程。

一、傩文化的发展影响因素自然环境是影响布依族傩文化生活空间的重要因素。

过去西南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而与外界隔绝或半封闭,受外界先进文化影响小,因而这种原汁原味的傩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

在80年代,塘边镇塘泥地区传统农业生产生活仍然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还是刀耕火种,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使农民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缺乏科学性,他们往往把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意寄托在神灵的保佑上,于是出现祭祀神圣或祖先的活动,装神弄鬼的傩戏表演继续得到弘扬。

村庄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意味着傩文化的传统习俗世代相传。

村民们用傩文化来敬拜神灵和祖先,并表示最良好的祝愿[1]。

区域经济水平是一定水平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体现。

在整个中国傩文化的传播中,它通常集中在相对落后和封闭的区域。

西南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社会,塘边镇塘泥地区的经济增长仅受到农业技术和体力劳动的限制。

由于区域经济的落后,人们更多地依赖于居住环境和居住空间,村民对祭祀神,祖先崇拜和朝天祭祀等许多仪式和活动的奉献程度更高。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土地和环境的依赖性逐渐降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民不再依赖土地和单一的生活方式,布依族傩文化的重要空间发生了变化。

人口因素是乡村文化传承和交流持续的重要条件。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封闭的生活环境限制了人口流动,使得文化的连续性代代相传主要采用了口口相传的方式。

傩堂戏的传承形式新论

傩堂戏的传承形式新论

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㊀第33卷㊀总第109期㊀2019年第1期㊀㊀㊀㊀傩戏专题Ң傩戏专题(学术主持人:刘㊀祯)学术主持人语:2018年11月24㊁25日ꎬ由中国傩戏学研究会㊁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㊁铜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梵净山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贵州省德江县召开ꎬ这是傩戏傩文化学者的一次盛会ꎬ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专家学者们共提交了50多篇论文ꎬ也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这一年来傩戏傩文化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ꎮ本刊遴选部分专家学者的文章ꎬ拟分两期发表ꎮ许钢伟«傩堂戏的传承形式新论»发挥20世纪40年代卫聚贤的观点ꎬ认为以往傩堂戏的传承形式多被表述为 家传与师传相结合 ꎬ其认识并不准确ꎮ根据师徒之间有无血缘关系ꎬ可以将傩堂戏的传承形式分为两种:一是内传ꎬ即通常所说的家传ꎬ多为父子(有时为爷孙或伯叔侄)传承ꎻ一是外传ꎬ指师徒之间没有血缘关系ꎮ内传本质上也是师传ꎬ是父为子师ꎮ这样的传承形式保证了傩堂戏在历史上传承不绝ꎮ檀新建« 昭明会 与贵池傩的关系研究»一文认为 昭明会 是一种典型的岁时傩俗 社祭 (秋社)活动ꎮ如今包括 昭明会 在内的一些岁时节令活动与沿习至今的傩俗形成新的复合和融汇ꎬ其 禳灾避祸㊁祈福纳吉 的目的和功能恒久未变ꎮ日本学者徐卓«从神乐看傩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一文认为ꎬ如果把戴面具扮演鬼神视为 傩 的话ꎬ这种广义的傩文化在全球分布广泛ꎮ在日本ꎬ大部分戴面具的艺能都跟傩文化相联系ꎮ 追傩 散乐 舞乐 等习俗和表演形式共同在日本播撒下傩文化的种子ꎮ日本不同流派的 神乐 互相杂化ꎬ体现了傩文化与日本文化的融合过程ꎮ从追傩㊁舞乐到神乐ꎬ几百年间傩的形式和内涵通过表演艺术融入到远古神话㊁修验道等日本文化的深层角落ꎬ创造了独特的包含傩元素的演艺形式ꎮ青年学者公蒗蒗«傩事场所流变初探»以古今宫廷和民间傩事举行和演出的场所为考察中心ꎬ从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里勾取一条空间变化轨迹ꎬ展示傩事从流动趋于静止㊁从驱鬼走向谀神㊁从仪式化成表演的内质蜕变ꎬ试图表现傩文化的层积现象ꎮ收稿日期:2018-10-16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大学资助博士科研项目 贵州傩堂戏的宗教社会学研究 (项目编号:社科博[2014]22号)ꎮ作者简介:许钢伟ꎬ民俗学博士ꎬ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ꎬ研究方向:民俗学ꎮ傩堂戏的传承形式新论许钢伟(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ꎬ贵州贵阳㊀550001)摘㊀要:傩堂戏的传承形式多被表述为 家传与师传相结合 ꎬ此种认识并不准确ꎮ根据师徒之间有无血缘关系ꎬ可以将傩堂戏的传承形式分为两种:一是内传ꎬ即通常所说的家传ꎬ多为父子(有时为爷孙或伯叔侄)传承ꎻ一是外传ꎬ指师徒之间没有血缘关系ꎮ内传本质上也是师传ꎬ是父为子师ꎮ质言之ꎬ傩堂戏的内传与外传都是师传ꎬ内传优先ꎬ辅之以外传ꎮ正是这样的传承形式保证了傩堂戏在历史上传承不绝ꎮ关键词:傩堂戏ꎻ传承形式ꎻ师徒传授ꎻ内传ꎻ外传中图分类号:J82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1-444X(2019)01-0035-08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9.01.007530㊀㊀㊀傩堂戏的传承形式新论许钢伟㊀傩戏专题㊀㊀早在20世纪40年代ꎬ卫聚贤在论述湖南麻阳傩堂戏的掌坛师时指出: 巫师与道士不同ꎬ巫师吃荤ꎬ其术可家传ꎬ但必称其父为师ꎬ系师徒传授 [1]ꎮ这可算是对傩堂戏传承形式最早的论述ꎬ虽未展开ꎬ却相当准确ꎮ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傩堂戏的研究热潮中ꎬ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傩堂戏文化内涵的发掘上ꎬ关于傩堂戏传承形式的研究ꎬ大都是在概论性文章中简单提及ꎬ并未深入考察和论述ꎮ«德江县土家族民间文艺资料»搜集整理组调查㊁庹修明执笔的«土家族傩堂戏探源»一文认为傩堂戏的传承形式是: 家传与师传相结合ꎬ一般要拜师才传法ꎬ而 绝法 不传一般弟子ꎮ [2]此种认识影响很大ꎬ之后的很多论文谈及傩堂戏的传承形式时均持这种观点ꎮ李怀荪在«湘西南的巫师葬丧仪式送亡师»一文中指出传承形式主要是家传与外传ꎬ家传无需礼仪ꎬ外传则需拜师仪式ꎮ[3]不难看出ꎬ李怀荪所言的 家传与外传 ꎬ虽然所用术语与 家传与师传 的表述略有不同ꎬ但本质上却是一样的ꎮ总体来说ꎬ上述研究成果由于研究的重心不在傩堂戏的传承形式ꎬ故而其论述往往停留于表面ꎬ难于深入分析ꎮ就目前来看ꎬ学界关于傩堂戏传承形式的认识ꎬ 家传与师传相结合 占据了主流ꎮ但是ꎬ从笔者近些年的调查来看ꎬ卫聚贤所言不虚ꎬ父子传承即家传ꎬ本质上也是师传ꎬ只不过是父为子师罢了ꎮ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承接祖艺的掌坛师在其供奉历代师傅的坛榜上ꎬ将父亲称为父师ꎻ二是在法事活动中掌坛师频繁请求历代师傅到坛护法时ꎬ父师也必不可少ꎮ这样ꎬ将 家传 这种父为子师的师传形式与师传 并举ꎬ就如同将红富士苹果与苹果并列一样ꎬ存在逻辑方面的问题ꎮ鉴于此ꎬ我们根据师徒间有无血缘关系ꎬ将傩堂戏的传承形式分为两种:内传与外传ꎬ并对内传㊁外传这两种形式在傩堂戏传承中的地位㊁作用及关系分别进行论述ꎬ以期从传承形式方面深化对傩堂戏传承的认识和理解ꎮ㊀㊀一、内传及其在傩堂戏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㊀㊀(一)傩堂戏的内传我们这里所说的内传ꎬ是指傩堂戏在家族内传承ꎬ师傅和徒弟之间存在血缘关系ꎬ主要是父子关系ꎬ也包括公㊁孙或叔㊁侄关系在内ꎮ这也是傩堂戏的内传被有的学者称为祖传或者家传的原因所在ꎮ内传是傩堂戏传承的主要形式ꎮ对于一位掌坛师来说ꎬ自己的儿子愿意承接祖艺ꎬ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ꎮ笔者接触的掌坛师中ꎬ内传的占了多数ꎮ试举数例如下:安永柏ꎬ1964年生ꎬ家住德江县稳坪镇枫香村青岗岭组ꎮ能确认的家世传承有五代ꎮ十多岁开始跟父亲赶坛ꎬ1990年请职ꎬ法名安法印ꎮ杨秀辉ꎬ1969年生ꎬ家住德江县稳坪镇荆角乡茶寨村周家组ꎮ小学四年级因交不起学费没书ꎬ辍学回家ꎬ跟父亲赶坛ꎮ2003年请职ꎬ法名杨法印ꎮ周权友ꎬ1968年生ꎬ家住德江县荆角乡茶寨村周家组ꎮ祖父㊁父亲皆为掌坛师ꎬ十四五岁开始跟父亲赶坛ꎬ24岁(1992年)请职ꎬ法名周法开ꎮ杨再富ꎬ1968年生ꎬ家住德江县荆角乡茶寨村水桶口组ꎮ祖传四代ꎬ八九岁开始跟父亲赶坛ꎬ1996年请职ꎬ法名杨法呈ꎮ樊志友ꎬ1958年生ꎬ家住江口县民和乡凯文下寨ꎮ祖传四代ꎬ文革期间因为禁止活动ꎬ很少看到ꎮ十七八岁跟父亲学艺ꎬ1992年请职ꎬ法名樊法勋ꎮ石东平ꎬ1956年生ꎬ家住江口县坝盘土家族侗族苗族乡铁矿村夏家冲组ꎬ祖传三代ꎮ文革期间ꎬ跟父亲石光芝(法名石法兴)偷偷学艺ꎬ1980年农历12月20日请职ꎬ法名石法明ꎮ卢继周ꎬ1962年生ꎬ家住江口县坝盘土家族侗族苗族乡张屯村里吾组ꎬ祖坛ꎬ祖传七代ꎬ13岁时(1975)年开始跟坛ꎬ1993年请职ꎬ法名卢法贵ꎮ不难看出ꎬ上述掌坛师因为家有祖坛ꎬ基本上都是十几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傩堂戏ꎬ为请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ꎮ可以说ꎬ父亲是他们学习傩堂戏的启蒙老师ꎬ也是傩堂戏技艺的主要传授者ꎮ并且以父为师承接祖艺的掌坛师ꎬ自信做法事活动更为灵验ꎮ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ꎬ家有祖坛的掌坛师ꎬ哪怕没有跟父亲学过(父亲早亡)ꎬ依然会称父亲为父师ꎬ将其顶供于自己的师坛图上ꎮ傩堂戏国家级传承人张毓福就属于这种情况ꎮ然而ꎬ令人费解的是ꎬ掌坛师都说行内有 父不传子 的规矩ꎮ一面说自己是祖传且更为灵验ꎬ一面又说父不传子ꎬ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二)父不传子及其破解既然掌坛师都异口同声说父不传子ꎬ说明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父不传子的情况ꎮ这种祖传的规矩ꎬ依然为他们熟知ꎮ那么ꎬ父不传子的原因何在?在20世630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㊀第33卷㊀总第109期㊀2019年第1期㊀㊀㊀㊀傩戏专题纪80年代至90年代人们不断挖掘傩堂戏的过程中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ꎮ«德江傩堂戏»在介绍掌坛师 茅山传法 时指出:师徒在同行途中ꎬ师傅问: 后面有人没有? 若徒弟回答: 有人 ꎮ则师傅借口 六耳不传真妙法 ( 六耳 指三人ꎬ传法时不允许有第三者在场)ꎬ而拒绝传法ꎮ假如徒弟回答: 没有人ꎮ 师傅才将法秘授给他ꎮ这种问话语义双关ꎬ表面上是问背后有没有人跟来ꎬ实质上是暗示没有后代之意ꎮ这种诅咒性的 绝语 最使徒弟痛心ꎬ有的宁愿不学艺而要传宗接代ꎬ有的则为了学艺被迫愿绝后裔ꎮ[4]553而另一种传法形式 坐桥传法 中ꎬ具体的做法不同ꎬ但是也表达了同样的观念:引见师从大门外左手执引兵旗ꎬ右手拿牛角ꎬ引领学法弟子来到门首ꎬ吹奏牛角ꎬ报知授法师弟子已经来到ꎮ学法弟子站在门外石阶上ꎬ唱辞别父母㊁兄弟㊁亲友㊁儿女㊁妻子的词语ꎮ唱毕ꎬ引见师进门禀报天师(授法师)曰: 吾是引见师ꎬ引领初真弟子ˑˑˑꎬ前来老君天师殿前ꎬ投坛拜法 ꎮ[4]556无论是 茅山传法 的诅咒绝后ꎬ还是 坐桥传法 的辞别亲人ꎬ都给人一种许身教门㊁出家为僧道的感觉ꎮ德江是这样ꎬ临近的湘西巫师也是如此ꎮ据李怀荪对湘西南巫师的调查ꎬ习巫与和尚出家一样ꎬ要身许教门ꎬ并在投师贴中有所显现:投师弟子事先要请人写好 投师贴 ꎮ投师贴无定规格式ꎬ一般都要写上投师弟子是因为 时逢七煞ꎬ命带魁罡ꎬ无方可保 ꎬ才 投拜әә君坛上ꎬ学习三阶符法 ꎮ据这里的资深巫师说ꎬ习巫也与和尚出家一样ꎬ要身许教门ꎬ投师贴上才有如此这般的文字ꎮ[3]诅咒性的 绝语 也好ꎬ许身教门的 坛规 也罢ꎬ都在暗示着一点 学习傩堂戏技艺存在着绝后的危险ꎮ笔者在调查时ꎬ傩堂戏国家级传承人张毓 先生也指出了这一点:有一些手艺做了过后没有后人的ꎬ没有儿女ꎮ比如说发五猖神出去ꎬ叫人家这不好ꎬ或者那不好ꎮ这个是一辈子很少做的ꎮ还有就是ꎬ那天我们摆过的ꎬ出去的时候ꎬ我们这里三声牛角一叫ꎬ那个女的或者漂亮的女生啊ꎬ她的衣服自然脱啊ꎬ这也做不得ꎮ还有一个就是说ꎬ我给她画两个符讳ꎬ让她跟我走ꎮ以前学艺的时候ꎬ那时候没有交通嘛ꎬ都是走小路嘛ꎬ逼到要她跟我走的ꎬ就控制她神志不清了ꎮ这些手艺随便乱做不得的ꎮ在这一辈子尽量少做ꎬ最好不做ꎬ做了以后后面没有人了(断子绝孙)ꎮ①看来ꎬ存在绝后的危险是傩堂戏父不传子的原因ꎮ然而在贫困落后的山区ꎬ行傩是一个很不错的谋生手段ꎮ俗话说的好ꎬ肥水不流外人田ꎬ将自己的手艺传给外人而不能传给自己的儿子ꎬ这自然是掌坛师不愿意看到的ꎮ于是ꎬ各地的掌坛师想出了各自破解这一难题的方法ꎮ黔东北地区的掌坛师将 父不传子 解释为并非儿子不能跟着父亲学艺ꎬ而是在最后举行请职(出师)仪式时ꎬ父亲不能给自己的儿子主持仪式ꎮ当笔者问及这一问题时ꎬ掌坛师杨秀辉说:我父亲不能够上法王台ꎬ父不传子嘛ꎬ我们有这种说法ꎮ可以跟父学艺ꎬ但是不能由父亲坐桥ꎮ我跟我师傅的儿子ꎬ我们是交换嘛ꎬ他儿子是我父亲给他传的法ꎮ②笔者在德江调查时接触过的掌坛师中ꎬ凡属于子承父业的祖传ꎬ在请职时都是在父亲之外另请掌坛师担任授法师的ꎮ在掌坛师看来ꎬ这样既不违反祖训和行规ꎬ又实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目的ꎮ试举数例如下表ꎮ而鄂西南地区的掌坛师ꎬ则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 化解 这个难题:端公传承中有一种特殊现象ꎬ就是传法与传宗接代的矛盾关系ꎮ民间普遍传说ꎬ端公坛门旺后人就不旺ꎬ著名巫师往往有 绝后 危险ꎮ端公们自己的解释是煞气重ꎬ需要化解ꎮ化解的具730①②资料提供人:张毓褔ꎬ时间:2012年12月23日ꎬ地点:德江县城德江傩缘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院内张毓褔寓所ꎮ资料提供人:杨秀辉ꎬ时间:2012年12月18日ꎬ地点:德江县城杨秀辉租住屋ꎮ按:坐桥ꎬ是请职时传法的一种形式ꎬ用桌凳搭成 桥 ꎬ授法师坐在 桥 的一端ꎬ请职弟子跪在另一端ꎬ在接法师的协助下完成传法ꎮ在德江按照规矩ꎬ若儿子请职ꎬ父亲是不能充当授法师的ꎬ即不能坐桥ꎮ坐桥的具体情况ꎬ见本文附录三中相关的文字说明和图片ꎮ㊀㊀㊀傩堂戏的传承形式新论许钢伟㊀傩戏专题体措施是每年划干龙船讨粑粑ꎮ著名巫师有很高的威望ꎬ有较高的社会地位ꎬ同时也有较为充裕的家产ꎮ而划干龙船讨粑粑本是乞丐流民所为ꎬ为土著大户所不齿ꎮ端公讨粑粑闭煞气ꎬ用意如同富贵人家生子偏偏取小名为和尚㊁叫花儿ꎬ拜老树疙蔸㊁乱石头为干爹ꎮ我们调查中屡屡发现ꎬ端公们不准儿子学巫ꎬ而选一孙子跟随学艺ꎬ并作为继承人ꎮ解释也多半是 煞气重 ꎬ恐怕妨害后嗣ꎮ[5]姓名㊁法名父亲姓名㊁法名授法师姓名㊁法名张金辽(张法兴)张羽清(张法广)张时贤(张法清)张玉文(张法胜)张金太(张法开)杨胜齐(杨法高)张春江(张法扬)张毓褔(张法高)张金明(张法荣)安永柏(安法印)安国神(安法高)安明举(安法全)杨秀辉(杨法印)杨胜齐(杨法高)张金太(张法开)周权友(周法开)周道贵(周法灵)赵洪清(赵法清)杨再富(杨法呈)杨秀邦(杨法海)张金和(张法印)安飞(安法灵)安明举(安法全)杨秀辉(杨法印)石东平(石法明)石光芝(石法兴)卢金龙(卢法虎)卢继周(卢法贵)卢国全(父)卢金龙(祖父卢法虎)罗云清(罗法明)鄂西南通过 划干龙船 和隔代传ꎬ以减轻或避免 父不传子 的祖传规矩的惩罚ꎮ其中划干龙船尤其值得重视ꎬ这种沿门逐疫活动与傩堂戏的形成存在密切关联ꎮ[6]早期划干龙船尚无教门可言ꎬ自然也不存在 父不传子 的规矩ꎮ这可能是傩堂戏掌坛师通过划干龙船讨粑粑以化解煞气的原因所在ꎮ不管是请其他掌坛师担任请职仪式中的授法师ꎬ还是划干龙船抑或是隔代传ꎬ都表明掌坛师在传承傩堂戏时并没有死守祖训ꎬ而是对 父不传子 的祖训进行了新的阐释ꎮ通过阐释ꎬ掌坛师实现了祖艺在家族内的传承ꎮ掌坛师的这种能动性的发挥ꎬ无疑对傩堂戏的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ꎮ(三)内传在傩堂戏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上ꎬ内传是傩堂戏主要的传承形式ꎬ在傩堂戏的传承中占据主导地位ꎮ就傩堂戏的传承来说ꎬ内传有着天然的优势ꎬ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ꎮ(1)内传有利于传承人的成长首先ꎬ如果家里是祖坛ꎬ祖父㊁父亲是掌坛师ꎬ作为承接祖艺的晚辈ꎬ一般从小就开始接受傩堂戏的熏陶ꎬ这无疑为技艺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氛围ꎬ无形中就培养了继承者对傩堂戏的感觉ꎮ从笔者调查时接触到的掌坛师来看ꎬ家有祖坛的掌坛师总体上都有比较强的对傩堂戏的理解和领悟的能力ꎬ以至于这样的掌坛师回过头看自己成功承接祖艺的时候ꎬ将其归结为自己是 天生一半 ꎬ像前面我们多次提到过的掌坛师杨秀辉ꎮ我们不排除他有跳唱的天赋ꎬ但从他的表述中我们也不难看出ꎬ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从小跟着父亲舡神ꎬ看的多听的多ꎬ所以对傩堂戏的感觉特别好ꎬ特别熟悉ꎬ以至于尚未拜师ꎬ就达到了会打锣鼓ꎬ人家唱上一句他就知道下一句的地步ꎮ尽管杨秀辉从15岁(1984年)开始外出打工ꎬ中间隔了很多年没有学习ꎬ但是在他重新跟着师傅学习的时候ꎬ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ꎬ就掌握了傩堂戏主要的法事ꎬ并成功请职ꎮ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小时候受到的熏陶和打下的基础ꎮ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傩堂戏国家级传承人张毓福的儿子张春江身上ꎮ由于张毓福的妻子早逝ꎬ张毓福不管到那里冲傩还愿都带着的张春江ꎮ后来张春江受其他年轻人的影响ꎬ自1993年始外出打工ꎮ但是父亲张毓福喊他回来承接祖艺时ꎬ张春江很快就学会了傩坛的法事和表演技艺ꎬ并于2010年成功请职ꎮ①由此不难看出ꎬ内传对傩堂戏传承人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ꎮ其次ꎬ父子传承ꎬ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一起ꎬ学习的机会多ꎬ也对传承人的成长十分有利ꎮ除了跟父亲赶坛时在傩堂戏演出现场学习外ꎬ因为跟父亲吃住在一起ꎬ有不熟练或者不懂的地方ꎬ可以随时随地请教ꎬ学习的机会比其他人要多很多ꎮ江口县民和乡凯文下寨的掌坛师樊志友说:我们跟他(父亲)随便走到哪里ꎬ哪里不熟悉ꎬ就帮你讲下ꎮ在家里的时候ꎬ我们哪里不熟ꎬ问他ꎬ都会教一下ꎮ像抄书ꎬ好多(指外传时)都是借去抄ꎮ他在屋头给你抄起ꎬ样样帮你准备起的ꎮ像我们两个学ꎬ哪里抄过书啊ꎬ抄怪啊ꎬ哪样都是他给你搞得好好的ꎮ②830①②资料提供人:张毓褔ꎬ时间:2012年12月19日ꎬ地点:德江县稳坪镇铁坑村张毓褔家中ꎮ资料提供人:樊志友ꎬ时间:2012年7月30日ꎬ地点:江口县民和乡凯文下寨樊绍权家ꎮ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㊀第33卷㊀总第109期㊀2019年第1期㊀㊀㊀㊀傩戏专题内传的优越性于此可见一斑ꎮ用 近水楼台先得月 来形容父子传承也许最为贴切ꎮ总之一句话ꎬ内传有利于傩堂戏传承人的成长ꎮ(2)内传有利于傩堂戏的完整传承傩堂戏的传承ꎬ虽然存在外传的情况ꎬ但是ꎬ一个掌坛师在物色接班人时ꎬ首选对象还是自己的儿子ꎮ如果儿子不愿意ꎬ家族内的叔伯侄子想继承也可以ꎮ在家族内实在没有人继承的情况下ꎬ才会考虑传给族外的人ꎮ从这种意义上来说ꎬ傩堂戏的传承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封闭性ꎮ这种保守和封闭ꎬ对傩堂戏的传承来说ꎬ未必是坏事ꎮ张毓福在谈到收徒弟的事情时说:我的徒弟一直在外面打工ꎬ太多了ꎬ无法传下去ꎬ我才叫我那个儿子转回来ꎮ由于我传给我儿子ꎬ说实话啊ꎬ那倒是哪样子懂哩会哩所有的东西ꎬ你比如说踩红铧ꎬ我们一碗水讳了ꎬ就可以往铧面上踩过ꎻ像我们含红铁啊ꎬ下油锅啊ꎬ等等这些ꎬ还有不少的东西ꎬ都教给春江了ꎮ①樊志友也说ꎬ与外人学艺相比ꎬ他们两兄弟学的要全面和精细一些:我们祖坛也传过外人ꎮ反正讲ꎬ外传精细得很的不大有ꎮ好像你是师傅ꎬ我是别个弟子我来跟你学ꎬ我掌握不掌握ꎬ不会的问你你给我讲下ꎬ但是我还有不会的你就不掌握ꎮ像我们两个跟个人家里学的ꎬ我们跟父亲出去做法事ꎬ父亲看到我做这个法事哪个方面做的不好ꎬ不太像ꎬ他就到路上或者屋头可以帮你讲下ꎬ他就可以指教你ꎮ如果是别个徒弟ꎬ隔得远点ꎬ有时间就通知你给你指点下ꎬ没得时间就硬是凭你记得那些口碑ꎮ你哪点没掌握ꎬ你没问到我ꎬ我也不晓得ꎮ像我们随便什么时候哪里你问下他都可以讲一下ꎬ甚至你不问他也帮你讲ꎮ个人的ꎬ跟外人来学ꎬ比起来是有些不同ꎮ②江口县坝盘的掌坛师石东平ꎬ也是承接祖艺ꎮ他祖父石贵通和父亲石光芝都精通傩艺㊁雕刻㊁画画㊁木工㊁剪纸等技艺ꎮ石东平文革期间就开始学习木工㊁雕刻㊁画画㊁跳唱和剪纸等手艺ꎮ改革开放后ꎬ石光芝看到环境宽松了ꎬ便将手里的绝活全部传授给了石东平ꎬ于1980年腊月为儿子请了职ꎮ由于承接祖艺ꎬ加之石东平的勤奋努力ꎬ使他成为江口县为数不多的 全能型 掌坛师ꎮ[7]从上面几个例子不难看出ꎬ父子传承时ꎬ掌坛师都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傩堂戏技艺全部传授给自己的儿子ꎮ质言之ꎬ内传有利于傩堂戏技艺的完整传承ꎮ㊀㊀二、外传及其在傩堂戏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㊀㊀(一)傩堂戏的外传这里所说的外传ꎬ主要是相对内传来说的ꎮ外传ꎬ即传给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ꎬ但一般是当地人ꎬ很少是外地人ꎮ外传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过正式拜师ꎬ投到师傅门下长期学艺ꎬ是师傅的正式徒弟ꎻ一种是已经有了师门的学徒或者请过职的掌坛师ꎬ征得师傅同意ꎬ只是跟着学习部分技艺ꎬ提高自己ꎬ是师傅的拜门徒弟ꎮ相对而言ꎬ第一种情况较多ꎬ也能学到较多的技艺ꎬ而拜门徒弟若非真正的诚心敬师ꎬ打动师傅ꎬ是很难获得师傅传授的ꎮ对于正式拜师的徒弟ꎬ以前多是住在师傅家中学巫习艺ꎮ据李怀荪对湘西南地区傩堂戏的调查ꎬ外传徒弟学巫习艺期间住在师父家中ꎬ同师父一起劳动生产ꎬ一起行巫ꎬ并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巫傩科范和戏剧表演:湘西南巫傩学徒的期限ꎬ一般为三年ꎮ这些外传弟子学徒时的年龄ꎬ通常是在十七㊁八岁ꎬ精力旺盛的时候ꎮ学徒习巫期间ꎬ住在师父家中ꎮ乡间的巫师ꎬ除了行巫作法以外ꎬ大多还同时耕田种地ꎮ平日ꎬ学徒必须帮师父家干农活ꎬ只有在有 香火 时ꎬ才跟随师父行巫作法ꎬ学习道艺ꎮ在闲暇或夜晚ꎬ由师父指点ꎬ操习文字ꎬ熟悉科范ꎮ[3]从黔东北傩堂戏的唱词中ꎬ我们可以知道傩堂戏外传时ꎬ确实存在徒弟住在师傅家的情况ꎮ掌坛师在谢师傅时都会唱道:930①②资料提供人:张毓褔ꎬ时间:2012年12月15日ꎬ地点:德江县城德江傩缘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院内张毓福寓所ꎮ资料提供人:樊志友ꎬ时间:2012年7月30日ꎬ地点:江口县民和乡凯文下寨樊绍权家ꎮ㊀㊀㊀傩堂戏的传承形式新论许钢伟㊀傩戏专题回坛之时曰南北㊁曰东西ꎬ钱财烧与老师公ꎮ(向师坛化纸)苟不教㊁性乃迁ꎬ徒弟烧纸喊先生ꎮ(化纸)昔孟母㊁择邻处ꎬ徒弟烧纸喊师母ꎮ谢恩钱财烧与你ꎬ(化纸)弟子学艺之时烧茶煮饭多辛苦ꎮ[4]98这种唱段的变体还有:阳雀叫唤桂桂阳ꎬ此钱交与我(给师娘烧纸钱) 我师娘ꎮ我到你家来学艺ꎬ烧茶泡酒费 费艰辛ꎮ[4]113阳雀飞过闹洋洋ꎬ徒弟烧纸请师娘ꎮ(焚纸)烧钱之时观请你ꎬ弟子在学艺之时烧茶煮饭多费心ꎮ[4]139这种在傩堂戏法事活动中对师娘的感激ꎬ佐证了傩堂戏传承确实存在过外传徒弟吃住在师傅家中的情形ꎮ外传弟子住在师傅家习巫学艺ꎬ不但可以在有 香火 时跟随师傅行巫作法ꎬ学习道艺ꎬ而且可以在闲暇时间向师傅请教ꎬ接受师傅的指点ꎮ这无疑增加了徒弟学习的机会ꎬ有益于傩堂戏在师徒之间的传承ꎮ现在已难见到住在师傅家里学巫习艺的情况ꎮ笔者在黔东北地区的德江县和江口县调查时ꎬ接触到的外传徒弟都没有住在师傅家中ꎮ对于没有住在师傅家中的外传弟子来说ꎬ就得自己寻找合适的机会ꎬ如逢年过节ꎬ师傅的生日等ꎬ到师父家请教和学习ꎮ(二)傩堂戏外传的特点1 封闭性中的开放性以往有研究者根据傩堂戏有外传的情况ꎬ而认为其传承是开放型的ꎮ[8]虽然我们不能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ꎬ但严格来说这种观点并不十分准确ꎮ由上面的分析可知ꎬ傩堂戏主要在家族内传承ꎬ具有一定的封闭性ꎮ传给外人ꎬ多是在自己族内实在无人承接祖艺的情况下发生的ꎬ并且多是因为行内有规定(掌坛师在有生之年必须把手艺传下去ꎬ否则对自己不好)不得不传才传给外人ꎮ但无论如何ꎬ外传的存在ꎬ都说明傩堂戏的传承并非绝对封闭ꎮ因此ꎬ我们说傩堂戏的传承具有相当的封闭性ꎬ但又有特殊情况下的开放性ꎮ在这一点上ꎬ我们不能用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来看待ꎮ2 地缘性傩堂戏的外传ꎬ就两代人之间的传承来说ꎬ具有明显的地缘性ꎬ即所传授的外人大都是掌坛师所生活的社会中的熟人ꎮ尽管傩堂戏传承的早期ꎬ存在跨越较大距离的传承ꎬ比如有些坛班所说的起教河南ꎬ起教江西等ꎮ但是傩堂戏后来的传承ꎬ主要发生在较小的地域空间里ꎬ一般都是以掌坛师生活的村落为中心向周边的乡镇辐射ꎮ当然ꎬ更大范围的外传也有ꎬ但相对小范围的外传来说ꎬ这种情况是很少的ꎮ3 师徒如父子其实ꎬ外传中也有内传的影子ꎮ这从平时师徒的关系以及最后掌坛师的葬礼都可以看出来ꎮ在德江掌坛师当中流传着一句话 师徒如父子 ꎮ这显然指的是师徒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的外传ꎮ师徒如父子ꎬ首先表现在 投师牒 的内容上:一方面要求徒弟尊敬师傅㊁孝顺师傅㊁忠于师傅ꎻ另一方面要求师傅亮胸授艺ꎬ包教包授ꎮ师徒如父子ꎬ还表现在傩堂戏技艺的传授过程中ꎮ父子关系在我们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ꎬ一向是不对等的ꎮ父亲高高在上ꎬ对儿子有绝对的管教权ꎮ这也影响着中国的师徒关系ꎮ一日为师终生为父ꎬ这是各行各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观念ꎮ除了敬师之外ꎬ这里面也包含着师傅对徒弟绝对的掌控权ꎮ掌坛师在传承傩堂戏技艺的时候ꎬ也存在这样的情况ꎮ杨秀辉就讲师傅经常骂人:我们还有一句话了嘛ꎬ师傅好比就是自己的父亲一样ꎮ就是徒弟相当于儿子ꎮ我师傅的脾气很不好ꎬ我跟你说ꎬ动不动就骂人ꎬ但我从开始学到现在没有被他骂过ꎮ①也许正是由于将徒弟看作自己的儿子ꎬ才无所顾忌地在徒弟出错时骂人ꎮ骂ꎬ也许就像戏曲艺人的 打 一样ꎬ本质上表达的是一种关切ꎮ没有实现父子传承的掌坛师ꎬ有的还会在生前选定一位弟子ꎬ将自己的绝活儿和全部的神案㊁法器㊁道具㊁科本㊁面具㊁锣鼓响器等传给他ꎬ行内人称之为 衣钵弟子 ꎮ有的甚至会越过自己的儿子而将有些东西送给喜欢的徒弟ꎮ傩堂戏国家级传承人张毓福就曾有过这样的040①资料提供人:杨秀辉ꎬ时间:2012年12月18日ꎬ地点:德江县城杨秀辉租住屋ꎮ。

文化变迁与傩文化的当代传承

文化变迁与傩文化的当代传承

文化变迁与傩文化的当代传承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改善。

傩文化是在中国农耕社会长期孕育和生长的综合性文化形态。

经过三千余年的演化,傩文化自近代以来在中国社会经历了由传统的农耕文化向现代文化变迁的历史。

在此过程中,傩文化的境遇和形态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中国经济崛起、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现代文化如此盛行的今天,如何看待傩文化这份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和传承问题,既是一个涉及文化实践的现实问题,又是一个需要回答的理论问题。

所以,在文化变迁的视域下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探讨就十分必要。

关键词:文化变迁;傩文化;当代传承引言傩原是一种极古老的迎神驱鬼仪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傩的性质从单一的驱鬼祈福逐渐向娱乐性转化,出现了表现劳动生活和传说故事的内容,在民间尤其是农村地区广泛传播。

作为一种文化事象,傩蕴涵了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文艺学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傩的产业价值开发潜力愈发巨大。

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要求农村在经济、生态、文化、村容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任何方面的缺失,都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尤其在傩文化底蕴浓厚地区,傩俗活动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显著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由于傩文化对传统价值的重塑,也有力地带动了自然生态的保护和乡风乡貌的改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获得很好的践行。

1傩文化的变迁傩文化是以驱瘟逐疫、祈福纳祥为核心的民俗事象。

傩本源自原始部族巫术中的驱邪仪式,商周时期依然盛行。

从商周时期迄今,傩文化已在中国延续了三千余年的历史。

在周代,傩文化即被宫廷纳入礼乐仪式。

《礼记·月令》记载,周代季春时节有“国傩”,仲秋时节有“天子傩”,季冬时节有“大傩”,是重要的宫廷礼仪。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贵州傩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傩文化是一种祭祀活动,包括过傩、下傩、解傩等一系列传统仪式,主要体现在贵州省的土家、苗族、侗族等民族中。

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加强传承保护的同时要注重创新,将其发展成为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传承保护傩文化的重要性傩文化是贵州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传承保护傩文化对于推动贵州省的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提升民族文化综合实力、丰富全国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保护傩文化不仅与贵州省的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更是彰显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重要载体。

只有充分认识傩文化的独特价值与重要地位,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恰当地传承保护。

二、傩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傩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显然具有非常良好的旅游资源价值。

传统傩文化活动中的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极为精彩,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欣赏性,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和科学有效地利用,推广传统文化,开发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推进傩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遵循保护优先原则,防止旅游开发过程中对文化遗产造成的不良影响。

2、积极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并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维护,通过社会教育、宣传、培训等方式提高游客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增强文化遗产的观赏性、欣赏性。

三、创新驱动承传保护为保护和发展傩文化,需要加强科学技术和文化人才的培训与传承,形成区域化和特色化的文化产业链。

同时,还需挖掘傩文化中的商业潜力,将其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活动。

1、鼓励依托电子商务、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推动傩文化的线上推广和营销,提高文化遗产的可传承性和可持续性。

2、夯实文化人才队伍,注重傩文化传统技艺的培训和传承,引导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进传统技艺的现代化应用。

4、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注重对傩文化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文化的传承和地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方面双重考虑。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傩文化是源自于中国西南部的一种民间信仰文化,主要流布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关于傩文化的起源,各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到统一的结论。

但是,傩神降服疫魔的故事流传已久,正是因为这个神话传说,傩文化深入民间,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形式。

傩文化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最早的阶段,傩文化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主要是一些原始宗教信仰和喜庆祭祀活动的结合。

如唐代陈德昭《西川记》所述:“交州,……戏虞,蛊灶神,扼蛇神,安桓神,一时来会,男女歌舞。

须臾之间,奔泻流盼。

既而解衣而卧,相逢者对食。

”这是傩文化最初的面貌。

随着时间的推移,傩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复杂的民间信仰文化。

在宋明时期,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傩文化趋于繁荣。

民间信仰逐渐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傩戏也渐渐形成。

傩戏通常在清明或端午等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时演出,具有祭祀仪式的性质。

到了现代,傩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间风情的文化形态。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傩文化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冲击。

在20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傩文化被一些人视为封建迷信和“四旧”文化的代表,遭到了严厉的打压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种独特的民间文化形态,政府与民间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傩文化得以逐渐恢复和发展。

政府在支持和维护傩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发掘了大量的历史和1。

浅析对滇桂黔傩文化的认识

浅析对滇桂黔傩文化的认识

浅析对滇桂黔傩文化的认识桂林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在古代,傩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驱鬼逐疫的祭祀活动。

自周朝以降,中华民族便有举国行傩的记载。

唐以后,傩祭逐渐由祀神的目的增加了娱人的因素,向着舞蹈与戏剧的方向演变。

宋代以后,生产力日益进步,科学技术也得以长足进展,傩祭之风在中原地区逐渐减弱,在有些地方也渐渐失传。

如今只有在边陲山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和部分汉族中间得以保存并传承下来,如贵州、湖南、广西、云南、四川、江西、安徽等地。

一、滇桂黔地区傩文化分布在滇桂黔地区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多种文化的聚集使其留下了很多古老的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滇桂黔地区的傩文化了。

1.壮族师公戏,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也是广西流行最广泛的剧种之一。

在桂中、桂南的乡村集镇,都有民间师公戏剧团活动的身影。

师公戏源于傩祭古俗,乡人俗你“唱师”“跳师”。

师公是当地民间祭礼的主持者,在祭祀活动进行时,以演唱或舞蹈伴之,使祭祀活动娱神、娱人,因而深受群众喜爱。

2.苗族傩,流传于滇、桂、黔地区,奉傩公和傩婆为人类始祖,是人类救星,为人类带来平安、五谷丰登、儿孙满堂、凡事兴旺的福星,而信奉倍至。

苗族有诸多祭祀活动,还傩愿就是其中一项。

苗族傩愿,按类别与功用区分,有为祈福消灾的“过关愿”,有祈求五谷丰登的“五谷愿”,有延续香火的“求子愿”等。

依照当地习俗,凡婚久未育子女者,便向傩公、傩婆祈求,并许下愿信,以后身怀有孕或生了子女请端公做法事一堂,或演戏酬谢。

如遇家有凶事或遇猪瘟、鸡瘟、家人多病,便祈求傩公、傩婆佑福,年终隆重祭祀。

在农村,此种酬神方式,人们统称“还傩愿”(演出之戏叫“傩愿戏”)。

3.瑶族傩,是以梅山文化为根基进行发展的。

在广西恭城地区以梅山巫师(俗称师公)行巫傩事为载体,梅山傩戏是梅山傩事中傩仪、傩祭、傩艺中的一部分,主要保存在大型巫事《大宫和会》《抛牌过度》《跄梅山》等巫傩事活动中,并能以傩戏剧目形式独立存现。

黔东北地区傩技的民俗象征意义

黔东北地区傩技的民俗象征意义

黔东北地区傩技的民俗象征意义吴国瑜【摘要】Nuo mask skill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Nuo mask performance in Northeast Guizhou.This paper studies over 10 such skills and explores their symbolic meanings.%傩技是黔东北地区傩活动的一种特殊技艺,是傩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在对这一地区常见的10多种傩技进行分类描述的基础上,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这些傩技的象征意义进行探讨,以求为傩的研究特别是傩技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5页(P10-14)【关键词】黔东北;傩技;象征【作者】吴国瑜【作者单位】铜仁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贵州铜仁55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在黔东北地区,傩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其主体形态由傩祭、傩戏、傩技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傩技又被称为“特技”、“绝技”或“神功”,它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探索和积累起来的一种特殊技艺,这种技艺的特殊性在于它在产生之初以及传承演化过程中被祭师进行了有意无意地包装从而具有某种神秘色彩,同时,这些特殊技艺本身以及它展示的环节、步骤甚至所使用的道具、字符等等,具有某种特定的民俗象征意义。

把这一特殊现象放回到傩文化所涉及的诸多领域乃至社会现实生活中去进行全面考察和深入解读,对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傩文化资源是有益的。

黔东北地区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地带,东邻湘楚,北接川渝,西北与遵义市接壤,西面及南面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相连,是连接中原地区与西南边陲的纽带,享有“黔东门户”之美誉,国土面积18 013平方公里,辖8县1市1特区,全区总人口374.7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8.4%,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 《 黔 书》 ( 上) :
土人 所在 多有之 …… 岁 首 则 迎 山魈 ,
逐村 屯 以 为 傩 , 男 子 妆 饰 如 社 火。 击 鼓
的是傩 仪 ,而 后 形 成 傩 戏 。李 岚 博 士也 通 过 对 流 传 在 黔东 北 地 区 的一 则 神 话 的解 读 ,认 为 “ 傩 是 从 外 面传进 来 的 ” ②。傩 堂 戏 唱本 中也 有 “ 家住 南
本文 为教 育部 重点研 究基地 中山大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 究中心重 大项 目 《 西 南傩戏文本 的调查与整 理》 ( 项目
批 号 :2 0 0 9 J J D 8 5 0 0 0 5 ) 的 阶段 性 成 果 。



详见康保成 :《 傩 戏 艺术 源流》,广州 :广 东高等教育 出版社 2 0 0 5年版 ,第 1 2— 4 9页。
昌十字县 ,崔 坪村 内是 我 家 ” 以及 “ 家 住 南 昌棋 盘县 ,地 名 叫做苦 竹 坪 ” 以及 “ 我 祖 本 是 湖 南 湖 北人 ,来 在 云 贵 显 威 灵 ” 等 ,也 可 以在 一 定 程 度
以唱 神 歌 ,所 至之 家, 皆饮 食 之 。 在 黎 平 府 曹滴 司者 , 多思播 流裔 。 ④
文化遗 产
2 0 1 3年 第 6期
试论 乡人傩 在黔东北 的传承与变异 术
许 钢 伟
[ 摘
— —
要 ]从嘉靖 《 贵 州通 志》 的文字记载 ,到 光绪 《 黔南苗 蛮图说 》 的 图像 呈现 , 乡人 傩的基 本形式
沿 门逐 疫 在 黔 东 北地 区 至 少 传 承 了三 百 多年 。 沿 门逐 疫 在 这 一地 区传 承 的 过 程 中 ,还 演化 出一 种 傩 文 化
田雯 所 记 述 的 “ 土 人 ” 的逐 除 活 动 ,时 间 在 “ 岁首” ;地 点 是 “ 村 屯” ;形 式 是 “ 逐 村 屯 以为
傩 ” 的沿 门逐 疫 ,这 从 “ 所 至 之 是从 外 面传人 黔东 北 的 。 那 么随 之 而 来 的 问题 是 :从 外 面 传 人 黔 东 北
( 中图分类号 ]K 8 9 0 [ 文献 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0 8 9 0( 2 0 1 3 )0 6—1 3 3— 0 8

论述 向 我 们 指 明 了乡 人 傩 的基 本形 式—— 沿 门


引 言
逐 疫 ,与湘 鄂 川 黔 毗 邻 地 区 流行 的 冲傩 还 愿 ( 即
宵、端 午 秋 收 的 沿 门、 沿 街 巡 行 驱 疫 ; 再 发 展 到 遇 到 灾 害 或 疾 病 时 随 时 请 “ 神” 、“ 巫” 、“ 端公 ” 到 自己 家的 堂 室
二、沿门逐疫 :乡人傩在黔东北的传承
贵 州是 傩 文 化 遗 存 较 为 集 中 的省 份 ,保 留着 多 种形态 的傩 文化 。而 黔 东 北 则 是 冲 傩 还 愿 最 为
大 体有两 个传 播 路 线 。西线 , 由秦 中至荆 楚 巴湘 。
中冲傩 还 愿 , 当是 不 难 理 解 的 事 。所 谓
“ 傩 愿戏 ” 、“ 傩 堂戏 ” ,即 由此 而 来。 ② 这
[ 作者 简介]许 铜伟 ( 1 9 8 1 一) ,男 ,河 南 郏 县 人 , 中 山 大 学 中文 系博 士研 究 生 。 ( 广 东 广 州 ,5 1 0 2 7 5 )
康保成 :《 傩 戏艺术源流》 ,第 3 8页。
本 文 所 说 的黔 东 北 地 区 ,包 括 了现 在 铜 仁 市 的 全部 ,遵 义 市 的部 分 县 区 ,以及 黔 东南 州 的部 分 县 区。
1 3 3
再 进而 为黔 地 。形 成 独 具 特 色 的贵 州 傩 戏 。 ” ① 张 先 生不但 认 为 黔 地 的 傩 是 外 来 的 ,而且 认 为 传 人
的新 形 态— — 冲 傩 还 愿 。 冲傩 还 愿 最 早 何 时 在 这 一 地 区 出现 尚 不 可 考 ,但 根 据 相 关 文 献 可 知 ,其 形 成 不 会 迟
于清乾 隆年 间。冲傩还愿与 沿 门逐 疫有着明显的差异 ,但 是从 中仍可 以看到 沿 门逐疫 的影子 。质 言之 ,冲傩 还 愿是 在沿 门逐疫的基础 上演化形成的 。沿 门逐疫 变异 为冲傩 还愿,巫师在 其 中发挥 了重要作 用。 [ 关键词 ] 乡人傩 沿 门逐疫 冲傩还愿 传承 变异
傩 愿戏 、傩 堂戏 ) 之 间 的 源 流 关 系 。我 们 不 仅 要
康保成先生在 《 傩 戏艺术源流》 一书中专列

问 :沿 门逐 疫 在 这 一地 区 传 承 情 况 如 何 ?有 什 么
证 据可 以证 明 冲傩 还 愿 是 由沿 门逐疫 演 变 而来 的? 这 里不揣 浅 陋 ,以黔 东北地 区@ 为 例 ,试 对 乡 人傩
进 行考察 。
从 沿 门逐 疫 活 动 中 孕 育或 派 生 出某
种 艺术 形 式 ,一 般 均 与 “ 神” 、“ 巫 ” 至 人 家 消 灾 、驱 疫 ,或 主 家酬 神 、还 愿 有 关 。 以理 推 之 ,既 然 驱 傩 的 目的 在 于 驱 逐 灾疫 求得 平 安 ,那 么后 来 一 些 地 区 的 驱傩 活 动 ,从 岁末 的 沿 门逐 疫 扩 大到 元
章 ,深 入 探 讨 了 乡 人 傩 的 基 本 形 式—— 沿 门 逐
疫 ,及 其 与各 种艺 术形 式 的渊 源关 系 。在 论 及 沿
门逐 疫孕 育 或 派 生 出某 种 艺 术 形 式 时 ,康 老 师 指
出:
的基本形 式—— 沿 门逐 疫 在 黔 东 北 的 传 承 与 变 异
集 中的一 个 地 区 。但 是 ,傩 并 非 黔 东 北 地 区 固有 的文化 事 象 ,而是 外 来 的 。 已故 著 名 民俗 学 家 张 紫晨 先 生在 《 中 国傩 文 化 的流 传 与 变 异 》 一 文 中 指 出 :“ 宋 代 以 后 ,是傩 仪 向 南 流布 最 盛 的时 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