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3)能够理解小说主题,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和讽刺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怀,培养人文精神。
(2)认识善恶报应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小说基本情节的把握。
2. 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3. 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主题的理解。
2. 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说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对人物形象有深入的理解和描述。
2.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和讽刺手法,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3.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所传达的社会正义和道德观念,并在讨论中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
七、教学资源:1. 小说《警察和赞美诗》的文本。
2. 关于小说作者和作品背景的资料。
3. 分析小说象征和讽刺手法的参考资料。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小说背景介绍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背景:贫富差距大,流浪汉问题严重1.2 作者简介姓名:欧·亨利生平介绍: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美国短篇小说大师”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2.1 故事梗概主人公:苏比苏比因寒冷进入教堂,躲避警察教堂里响起赞美诗,苏比产生共鸣苏比决定改过自新,去餐馆吃饭苏比被捕,因为之前偷过东西2.2 情节分析分析苏比进入教堂的原因探讨教堂赞美诗对苏比的影响分析苏比决定改过自新的心理变化讨论苏比被捕的命运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苏比性格特点:流浪汉,贫穷,懒惰,道德沦丧心理变化:从逃避现实到产生改过自新的想法3.2 警察形象描述:代表法律和秩序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社会现实第四章:主题探讨4.1 贫富差距分析小说中所表现的贫富差距现象探讨这种现象对人物命运的影响4.2 人性的救赎讨论教堂赞美诗对苏比的影响分析苏比心理变化的过程第五章:教学目标与方法5.1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5.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等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主题的看法六章:重点句子解析6.1 句子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如描述苏比心理变化的句子、表现社会现实的句子等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6.2 句子解析分析句子的含义,揭示句子背后的寓意探讨句子在小说整体情节中的作用七章:小说艺术特色分析7.1 小说结构分析小说的篇章结构,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等探讨小说结构对情节发展的影响7.2 艺术手法分析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如讽刺、幽默、象征等讨论这些手法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等方面的作用八章:拓展阅读与思考8.1 拓展阅读推荐与《警察和赞美诗》相似的作品,如欧·亨利的其他小说、其他表现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等让学生阅读这些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8.2 思考题结合拓展阅读,提出思考题,如比较不同作品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的异同、探讨作家对人性的探讨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和思考,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九章:课堂实践与作业设计9.1 课堂实践设计课堂活动,如分角色朗读、情景剧表演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和主题9.2 作业设计作业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十章:教学反思与评价10.1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10.2 学生评价对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语文素养十一章:比较阅读11.1 比较对象选择另一部与社会现实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骆驼祥子》、《悲惨世界》等。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3)能够欣赏小说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同理心。
(2)认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小说基本情节的掌握,人物形象的把握,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的分析。
2. 教学难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社会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小说基本情节。
(2)学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2)学生通过实例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互动交流。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小说主题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发表对作品价值的评价。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梳理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选取一个角度,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小说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价值观的树立。
4.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知识与能力:1.品味小说幽默的语言风格,欣赏“欧•亨利手法”艺术特色。
2.学以致用,试着用欧亨利手法写作。
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2.阅读品味;3.练习巩固。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其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2.掌握“欧•亨利手法”艺术特色后,学会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突破自我,创造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人生。
一、导入:一块八毛七分钱确实做不了什么,所以《麦琪的礼物》中这对恩爱的夫妇为了送对方最好的圣诞节礼物而卖掉了自己最心爱之物便在情理之中,但结局又在意料之外德拉卖掉了长发,吉姆卖掉了怀表,而他们收到的礼物分别是发夹和怀表链。
欧亨利的小说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见长,最终小说中男女主角含着眼泪甜蜜地相拥而笑,这便是欧亨利手法所实现的艺术效果。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经典幽默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一同去看看那里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作者简介欧·亨利(1862—1910)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等。
二、教学目标:学会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三、艺术特色欧·亨利的小说常常通过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收到“含泪的笑”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手法被人称为“欧•亨利笔法”。
五、人物赏析苏贝正常吗?如果反常又表现在哪些地方?1.总想进监狱过冬。
2.对监狱的描述(区别于人们对于监狱的认知)。
3.努力进监狱。
六、思考与探究苏贝实施的冬居计划目的是去监狱,找出课文中这部分(5—38节)描写苏贝和警察思想、行为、心理的语句,体会其幽默的特点。
他采用的是何种手段和方法?结果又怎样?当时警察反应如何(在哪里?在干什么?)(5-38节)警察的行为正常吗?如果反常又表现在哪些地方?是非不分,黑白颠倒。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教案标题:警察与赞美诗教学目标:1. 了解警察的职责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警察工作的尊重和赞赏。
3.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赞美诗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警察的职责和重要性介绍。
2. 警察工作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3. 赞美诗的欣赏和理解。
教学步骤:引入:1. 呈现一张描绘警察工作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警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对警察的印象和了解。
探究:3.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他们对警察工作的认识和看法。
4. 教师提供一些案例,如警察保护社区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警察的工作和责任。
5.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警察的职责和重要性。
展示:6. 教师播放一些赞美诗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和感受赞美诗的美妙。
7. 学生分组朗读或背诵一首赞美警察的诗歌,展示给全班同学。
拓展:8. 学生根据自己对警察工作的理解,创作一首赞美警察的诗歌,并与同学分享。
9.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警察局或邀请一位警察来学校进行交流,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警察的工作。
总结:10.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警察的职责和重要性,以及赞美诗的特点和作用。
评价:11. 教师布置一份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警察工作的短文,并附上一首赞美警察的诗歌。
教学资源:1. 描绘警察工作场景的图片。
2. 赞美诗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3. 警察工作案例的资料。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朗读或背诵赞美诗的表现。
3. 学生创作的赞美警察的诗歌和短文的内容和质量。
备注:1.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
2.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案例资料。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激发学生对警察工作的兴趣和赞赏。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2.2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
1.2.3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能力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的理解和鉴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警察和赞美诗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警察和赞美诗》。
3.2 自主学习1) 课文讲述了哪个时期的故事?2) 主人公是谁?他有哪些特点?3)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与主人公有什么关系?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深入剖析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收获等。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分享、互助等情况。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警察和赞美诗》。
5.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作品背景等方面的信息。
5.3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5.4 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警察与赞美诗公开课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公开课教案一、课题二、教学内容1. 了解警察的职能:分享警察的基本职能,保护城市的安全,捍卫公共秩序;2. 探讨警察的角色:讨论警察由于其在社会当中的抚养者与守护者的角色;3. 了解赞美诗:通过几首赞美诗让学生分析诗歌,让其了解一些书面表达方式,提高文学艺术认知;4. 创作赞美警察的赞美诗:让学生根据上述内容创作赞美警察的诗歌,提高学生写作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1. 使学生充分认识警察的职能、角色,感恩警察的付出;2. 使学生理解赞美诗的书写特点、分析方法,并根据学习内容创作出自己的赞美诗;3. 总结课堂学习,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觉学习能力,提高责任心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1)播放一段视频,展示警察在和民众的接触,在现场解决了很多问题;(2)老师带着问题引导:观看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想要表达的?2. 了解警察的职能:(1)老师传授警察的基本职能,让学生分层理解全面;(2)学生角色扮演警察的行为,熟悉警察的岗位;(3)同学分组讨论警察在社会当中扮演抚养者和守护者的角色,了解警察付出的精神和物质劳动。
3. 了解赞美诗(1)老师准备几首关于警察的赞美诗,让学生认真观察;(2)学生分组利用文言文的理解方式,进行分析解说;(3)学生感受赞美诗的表达,体会美的魅力所在。
(1)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写出自己的赞美诗;(2)让学生之间交流交流思考,激发出更新的思维;(3)教师以鼓励的态度,和学生交流思考,根据学生的自身技巧,完善学生作品。
五、教学结束(1)总结课堂学习,将警察和赞美诗之间的关系罗列一番;(2)师生活动,让学生一同凝视一段视频,表达感恩之情。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警察和赞美诗》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背景。
【教学内容】1. 简介作者背景: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美国短篇小说之父”。
2. 简介作品背景:《警察和赞美诗》发表于1905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短篇小说。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阅读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期待?第二章:故事梗概【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故事主要情节。
2. 培养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故事主要情节:流浪汉苏比在冬天来临前,试图进入监狱躲避严寒,但在教堂里感受到赞美诗的感召,决定改过自新。
2. 分析苏比的性格特点及其变化。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概括故事主要情节。
2. 分析苏比的性格特点及其变化,讨论其在故事中的意义。
第三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人物分析:苏比、警察、教堂牧师等。
2. 探讨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讨论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作品主题。
2. 培养学生探讨主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主题探讨:作品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贫富差距、流浪汉的困境等问题。
2. 分析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及其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主题。
2. 讨论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及其意义。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收获。
2. 激发学生对相关作品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2. 推荐相关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推荐相关作品,如《麦琪的礼物》、《一片叶子》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增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主要内容介绍。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风格。
3. 探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启示。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主要内容。
(2)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风格。
2. 教学难点:(1)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2)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作者背景。
(2)引发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风格。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分享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4. 课堂总结:(1)总结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主要内容。
(2)强调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启示。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警察和赞美诗》,谈谈你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2. 选取一篇社会现实题材的作文,分析其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风格。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定具体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主题。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二)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教学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 的兴趣
教学手段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 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能力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 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
内容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演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意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互动、课后作业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警察与赞美诗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小 说主题,探讨
社会问题
难点:分析人 物形象,理解 小说讽刺意味
解决方法:讲 解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
实际应用:培 养学生的阅读 能力和批判思
维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唤起学生对相关主题的已有认知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 理解程度
感谢观看
汇报人:
趣
多媒体辅助:利 用多媒体手段展 示相关图片、视 频等资料,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
小说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故事导入:讲 述一个与课文 主题相关的故 事,引起学生
的兴趣
背景介绍:简 要介绍作者、 作品背景,帮 助学生了解背
景知识
情境创设:通 过多媒体手段, 创设与课文内 容相关的情境, 让学生更好地 进入学习状态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警察和赞美诗》,使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情节,品味小说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理解小说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2.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警察和赞美诗》的作者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小说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4. 精讲环节: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5. 品味语言:让学生挑选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进行分享,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警察和赞美诗》的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读后感:阅读学生写的读后感,评估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警察和赞美诗》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警察和赞美诗》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播放音乐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的主题。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
2. 针对小说中的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警察和赞美诗》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作品,发表于1905年。
小说以纽约市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流浪汉在冬天寻求温暖和食物的故事。
1.2 作者简介简要介绍欧·亨利(O. Henry),原名威廉·悉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之一,以其幽默、诙谐和出人意料的结局而闻名。
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2.1 流浪汉波普闯入一家餐馆,想偷窃,但被餐馆的主人抓住。
2.2 波普与餐馆主人和警察周旋,表现出他的机智和聪明。
2.3 波普听到教堂里传来赞美诗,心生感悟,决定改过自新。
2.4 波普在教堂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夜晚,但第二天醒来时,发现警察已经将他当作流浪汉抓走。
2.5 波普被送往监狱,度过了寒冷的冬天。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波普波普是一个典型的流浪汉,他贫穷、饥饿,但仍然保持着善良和机智。
他在面对困境时,不断寻求改变命运的机会。
3.2 餐馆主人餐馆主人是一个善良的人,他虽然抓住了波普,但并没有严厉对待他,而是给了他食物和住宿。
3.3 警察警察在小说中代表着社会秩序,他们对流浪汉进行抓捕和惩罚,但在波普改过自新后,他们并没有给予他宽容。
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4.1 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通过波普的故事,让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了解他们的困境和挣扎。
4.2 人性的善良与罪恶小说中波普在听到赞美诗后,决定改过自新,表现出人性的善良。
但他在改过自新后,仍然被警察抓走,揭示了社会对罪恶的宽容度。
通过学习《警察和赞美诗》,使学生了解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认识到人性的善良与罪恶,并思考社会对罪恶的宽容度。
5.2 拓展让学生阅读欧·亨利的其他作品,如《礼物》、《黄道十二宫》等,进一步了解他的写作风格和主题。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的情节和结构。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通过分析人物和情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分析《警察和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一部短篇小说。
故事以流浪汉苏比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在冬天的纽约街头经历。
小说通过苏比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情节和结构,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纽约街头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的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苏比会选择流浪街头?3.2 阅读与讨论学生自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
分组讨论:分析苏比的性格特点,讨论他对生活的态度。
3.3 分析与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3.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4.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结构和表达。
4.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警察和赞美诗》小说原著。
5.2 辅助材料纽约街头的图片和视频。
关于欧·亨利的背景资料。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5篇范文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警察与赞美诗》教案《警察与赞美诗》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3、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
教学难点: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在自读前做一道特殊的数学题。
)已知条件:①背景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②警察维护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③赞美诗宗教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问:警察┼赞美诗═?一个国家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和社会安定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化人的灵魂的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很完美的,甚至应该是“人间天堂”。
二、作者介绍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出生于医师家庭。
他的一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
当过牧牛人、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后因一笔银行短款,为避免审讯,流亡到国外。
为探视生病的妻子而被捕入狱。
后在狱中为给女儿买礼物而用欧·亨利为笔名发表小说。
他的作品风格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最为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支称;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尾常常出人意外。
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黄雀在后》等,这些作品为他获得了世界声誉,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成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三、快速阅读课文,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明确:这是一个令人觉得可笑的故事,主人公苏比在冬天即将到来的时候,开始为进入她的冬季寓所——监狱而努力,使尽各种方法想让警察逮捕他,钧为获得成功。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小说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将阅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自身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认识社会现象的多样性。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性关怀与社会责任。
(3)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美国短篇小说之父”。
(2)作品背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流浪汉现象严重。
2. 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主人公苏比的性格特点。
(2)解读小说的叙事手法,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小说中警察与赞美诗的象征意义。
(2)如何从多个角度审视作品,提出有深度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
(2)填写人物关系表格,梳理小说脉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苏比的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剖析:(1)解读小说的叙事手法,如悬念、转折等。
(2)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现实生活。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警察与赞美诗的象征意义。
2. 请从多个角度审视这部作品,提出你的见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小说叙事手法、创作意图的理解程度。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主题。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体会诗人对警察和赞美诗的深刻思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警察和赞美诗的认识和看法。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主题。
4. 欣赏与品味:(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5. 拓展延伸:(1)请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警察和赞美诗》。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欣赏的心得体会。
3. 收集其他有关警察和赞美诗的诗歌或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在的教学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该课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欣赏能力。
3. 学生对诗歌背后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警察和赞美诗》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警察和赞美诗宣讲公开课
讲座形式
01
警察和赞美诗宣讲公开课通常采用讲座形式进行,由专家或教
师主讲,学生听讲并参与互动讨论。
案例分析
02
教师会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同
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
03
分组讨论是警察和赞美诗宣讲公开课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通
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教学特色
跨学科性
警察和赞美诗宣讲公开课通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等,有助于帮 助学生了解各种学科之间的联系。
注重实践
警察和赞美诗宣讲公开课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更 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互动性强
在警察和赞美诗宣讲公开课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积极性。
02
教学大纲
学习目标
理解警察和赞美诗 的文学背景及时代 特征
探讨作品对社会和 文化的反映和影响
分析两部作品的主 题、风格和技巧
学习内容
详细解读两部作品的主要情节、 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分析作品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介绍作家及其创作背景
对比分析两部作品的异同点
探讨作品的社会文化内涵和现实 意义
学习方法
06
学生体验和建议
学生体验分享
深刻理解课程内容
学生们分享了对于课程内容深刻理解的经验,包括对主 题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适用范围等方面。
发现学习乐趣
学生们提到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很多乐趣,例如通过学 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发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掌握学习技巧
《警察和赞美诗》.._模板
《警察和赞美诗》.._模板课堂教学设计Ⅰ一、教学目标(一)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二)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三)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二、难点、重点分析1.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分析: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一个“罪恶累累”的人竟一次次地被认定为无罪,这出人意料的结局,使读者的心情由紧张而化为轻松,进而会发出微笑(康德说过,笑产生于忽然化为乌有的期待);而一个决定改过向善的人却遭逮捕入狱。
两种荒谬的现象构成强烈的喜剧冲突,让人们不得不收起笑容,来思索这种荒谬背后的深刻内容,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
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表现,主人公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这样的。
巧妙的情节安排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二)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出现了许多巧合,如何理解这种巧合?分析:小说情节上安排了许多巧合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首先,苏比一次次地努力都因一次次的巧合而没有能实现“理想”,为了最终实现到布克来威尔岛过冬的愿望,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犯罪”,作者正是通过巧合为苏比多次“犯罪”提供了可能,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宽恕”了,而这一次次的反常的结局,则更充分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本质。
其次,作者通过一次次的“偶然”,巧妙地、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现状。
他作恶的对象,“正巧”也是些心术不正的人:在街上见机缠住男人的女子,捡了别人的雨伞就据为己有的买烟者。
作者就此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
两家饭店都是直接用拳头教训吃白食的苏比,“恰好”没有去报告警察,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势力至上,没有严格的法治可言。
《警察与赞美诗》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四、作业
板书
警察 +赞美诗 =人间天堂( false) 地狱( true)
作业布置
学了这篇小说,假设你是苏比的朋友,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么?试试给他寄封信, 让他感受到人世的温暖,重拾人生的希望。
得 教后反思
失
改进想法
课本、教参、 PPT、教学视频
讨论法、演绎法、探究法、比较法
课前准备 拍摄课本评
价) 一、导入
复习竞赛:作者简介、小说一般常识、复述故事情节等(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授 1.欣赏课本剧视频,深入探究故事情节,学生谈创作构思和感想。
第一组:骗吃未遂,饱餐被摔 第二组:砸窗无事,扰乱治安 第三组:调戏女子,偷盗绸伞 2.探讨小结:当时的美国社会是非颠倒,善恶不分,黑白混淆。 3.分析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通过对标题的解析,展现作者幽默讽刺手法的高超运
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含泪的笑”的艺术
特色。 引导学生笑对逆境和挫折, 值观。
珍惜当下, 学会善待身边的人和事, 感恩社会的人生价
学情分析
教材处理 与资源整
合 主要学法
与教法
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说,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契诃夫的《变色龙》等小说, 对该体裁有一定的了解, 但探究不够深入, 往往浮于表面。 本篇小说的学习, 要通 过对小说浅层的把握, 进而去探索小说的社会大背景, 体会作者 “含泪的笑” 的艺 术特色,树立面对逆境和挫折时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首家西点军校式品牌职校 ------ 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 2015-2016 第一学期“快乐的课堂”主题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含泪的笑”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笑对逆境和挫折,珍惜当下,学会善待身边的人和事,感恩社会的人生价值观。
备课人:李晨
课程名称
(电子商务3+3)专业(高一)年级(语文)课程
章节名称
悲喜人生——警察与赞美诗
授课班级
15107班
授课时间
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
3
本教案为(第二)课时
教学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把握小说主题。
2.品味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含泪的笑"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总结
回顾本节课内容,揭示小说主旨和“含泪的笑”艺术特色。
四、作业
板书
警察+赞美诗=人间天堂(false)
地狱(true)
作业布置
学了这篇小说,假设你是苏比的朋友,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么?试试给他寄封信,让他感受到人世的温暖,重拾人生的希望。
教后反思
得
失
改进想法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说,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契诃夫的《变色龙》等小说,对该体裁有一定的了解,但探究不够深入,往往浮于表面。本篇小说的学习,要通过对小说浅层的把握,进而去探索小说的社会大背景,体会作者“含泪的笑”的艺术特色,树立面对逆境和挫折时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材处理
第一组:骗吃未遂,饱餐被摔
第二组:砸窗无事,扰乱治安
第三组:调戏女子,偷盗绸伞
2.探讨小结:当时的美国社会是非颠倒,善恶不分,黑白混淆。
3.分析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通过对标题的解析,展现作者幽默讽刺手法的高超运用。
4.拓展延伸
回顾热门电影《夏洛特烦恼》视频集锦,体会本文作者“含泪的笑”艺术特色。比较主人公夏洛和苏比的处境和做法,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深层次思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与资源整合
课本、教参、PPT、教学视频
主要学法
与教法
讨论法、演绎法、探究法、比较法
课前准备
拍摄课本剧视频、欣赏热门电影《夏洛特烦恼》
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
一、导入
复习竞赛:作者简介、小说一般常识、复述故事情节等(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授
1.欣赏课本剧视频,深入探究故事情节,学生谈创作构思和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