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怕学鲁迅的文章”之原因及教学对策
浅谈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浅谈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坚韧的战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中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悟,把握鲁迅精神,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是充盈学生精神世界的文化大餐之一,有助于学生养成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
对于当下的中学生语文学习来说,鲁迅作品有利于学生阅读、反思,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艺术品味的涵养;对未来的发展来说,学生能通过鲁迅作品了解历史、社会和人生,感受社会的变化和语言的声音。
初中语文课本共收录了鲁迅的9篇文章:其中有两篇选自《野草》(《风筝》《雪》),三篇选自《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选自《呐喊》(《社戏》《故乡》《孔乙己》),一篇选自《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其中阅读课文(除了文言文、诗歌、写作之外的课文)总数为108篇,鲁迅作品约占7%。
从这个比例来看,鲁迅作品可算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头戏,直接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从作品的体裁上看,几乎涉及鲁迅创作的所有方面。
可见,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地位。
为了更好地挖掘鲁迅作品的深层文化意蕴与感受作品当中的诗意,鲁迅作品一般在中学语文课上是精读课文,是属于阅读教学。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学语文课堂孜孜以求的鲁迅作品教学目标包括:领略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于鲁迅作品,茅盾评论说:“在中国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这些“新形式”,除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外,当然还包括他特有的语言风格。
其语言结构的繁复、修饰语的叠加、标点符号的活用,都是同时代作家所不可比拟的。
这一点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诸多篇目中,都能感受得到。
例如,《故乡》中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话语方式的对照,《孔乙己》中孔乙己表现出来的失语症等等。
这一表现形式就是要广大教师带领学生去感受的。
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鲁迅先生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
以下困境:
1. 古文难度高: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往往运用复杂的句式和古文特有的表达方式,对学
生来说难以理解和掌握。
2. 内容过于激进:鲁迅先生的作品涉及社会现实和批判,内容较为激进,容易引发争议。
针对这些困境,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分解句子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解句子和解释其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鲁迅先生的作品。
2. 多种教学手段:可以通过讲解、演绎、讨论和展示多种教学手段来呈现鲁迅先生的
作品,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3. 多角度阐述: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作品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让学生了解
作品的多层含义和深刻思想。
4. 建立学生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去思考鲁迅先生的作品背后的意义,并鼓励他们表达
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加强历史和社会背景的讲解: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生活在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有
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内容和思想。
通过以上对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先生的作品,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关于鲁迅作品的教学对策
夂学教育2。
#9.。
8关于鲁迅作品的教学对策O郭"#内容摘要%鲁迅文章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篇目很多,其教学情况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1鲁迅文章的教学情况仍然有待改进。
本文选取《孔乙己》这篇典型课文为例1针对目前教学实际情况1提出几点教学对策1即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提高修养与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鲁迅作品《孔乙己》教学对策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文章意蕴深刻、艺术技巧极多,对于中学生学习博大精深的语文文化有着重要引导作用,同时也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集大成之作,因其精致的结构、多样的手法、深邃的意义,而成为中国短篇小说史上的典型之作,也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必读篇目。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十几年,但是实际教学中贯彻得并不是很好。
考试分数成了教育的第一追求,在这种功利性的教育之下,学教育很难贯彻多元化的教学读而是。
是教者不语文的学习是的过程,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从根本上理解鲁迅的文章。
要真正贯彻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避免学生的学习模式僵化,F 学生的学习、教学的教学法的进方面入手。
一•学生自主学习很多学生不喜欢鲁迅作品,很大上是于硬,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不到发挥,对课文的理解仅仅限于教师的讲解而自己没有深刻的体会、浮于表面。
课堂应该交给学生,学生应努力克服对鲁迅文章的排拒心理,走进鲁迅,积极、主动、自主探究文章的深层意蕴,在学习中提升修养、获取知识\教师的教只是处于辅助地位,应该将问题抛给学生引I导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得岀多样化的回答,这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尽管中学生读时间有/教师仍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鲁迅文章。
要想深入了解课文,就得联系鲁迅生平、历史背景,更重要的是与其他有着相似主题的文章相贯通,这样才能对课文有相对深刻准确的把握。
《孔乙己》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而不是为了传授尽可多的内容而采用填鸭的教学方式。
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和解读刍议
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和解读刍议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不少鲁迅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体裁多样,极具教育价值。
从学生、教师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教学困难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教师知识储备和多样化教学模式等策略改善现状,以期初中语文教师鲁迅作品教学起到参考作用,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教学鲁迅作品解读策略鲁迅是一位声名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其作品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而深刻的教育意义。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取的作品体裁多样,除小说和散文之外也有涉及政论文,如《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等。
于大部分师生而言,鲁迅的作品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更多问题,进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教学困难的原因(一)学生缺乏兴趣现阶段的鲁迅作品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害怕学习鲁迅作品的状况,在学生中广为传唱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是最有力的证据。
除此之外,有学生甚至将自己的网名设置成为“恼鲁迅”或者经常公开表达自己讨厌鲁迅的情绪,丝毫不见其对学习鲁迅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师视域偏窄教师是鲁迅作品文学价值的最直接传播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非常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不少语文教师对鲁迅了解甚少,对文学作品更是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教学工作大多依靠教材和教材参考书进行,少有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教师更是很少积极主动地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体裁不限、时间相近、内容相似的有关鲁迅的资料)以促进鲁迅作品教学工作更好更快地开展。
(三)教学模式僵化中考一般都会为学生提供一个考试大纲,鲁迅的作品通常都被列为考试重点。
教师则会以这些重点为标准,根据鲁迅作品的体裁进行模式化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也是大包大揽,将教材中的内容机械地注入给学生,学生只需在座位上听讲即可。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教学策略(一)激发学生兴趣一直以来,鲁迅因其极高的文学造诣让学生觉得神秘又陌生,而让学生敬而远之。
把鲁迅先生请下神坛——探求中小学生“怕读周树人”的原因与对策
如 《 戏 》 文 不 直 接 写 看 社 和 “ 凿 ” 以 及 《 乙 己 》 文 中 社 一 确 , 孔 一
严 肃 , 中学 生 的年 龄 特 点 、 , 和 身
这 发 展 特 点 不 太 一 致 , 以 激 发 中 小 质 的 谴 责 , 而 鲁 迅 自 己 在 谈 这 篇 小 西 早 已 没 有 了 吧 。 ” 里 作 者 顺 着 难 从 学 生 的 阅 读 和 探 究 兴 趣 。 如 《 国 说 的 写作 用 意 的 时 候 说 “ 在 描 写 课 堂 上 画 画 这 个 尾 巴 扯 了 开 去 , 中 是
风 干 了 的 牛 肉 块 , 读 者 难 品 其 真 委 叙 述 法 , 在 文 章 开 头 就 将 事 情 到 三 味 书 屋 》 文 开 头 的 “ 中 似 阅 即 一 其
滋 味 , 养 虽 丰 富 充 足 , 稍 显 稚 或 人物 的来 龙去 脉 交代清 楚 。 营 但
嫩 的 肠 胃难 以 消 化 吸 收 。
简 单 平 易 ,学 生 易 于 消 化 和 吸 收 , 《 野 先 生 》 超 出 了 3 0 藤 均 0 0字 。 便 于 模 仿 写 作 。 鲁 迅 作 品 大 多如 而 经 教 师 或教 参 加 了很 多佐 料 然 后
其 中 最 著 名 的 当 数 《 百 草 园 从
乎确 凿只 有一 些 野草 ” 的 “ 乎 ” 中 似
嗽 景
把 鲁 迅 先 生 请 下 神 坛
探 求 中小学 生“ 读周树 人 ” 怕 的原 因与对 策
◎任 明新
中 学 生 中 , 流 传 着 这 样 一 句 味 书屋 》 文 , 三 味 书 屋 枯 燥 乏 味 一 写
如
《 百 草 园 到三 味书屋 》 从 一
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作者/李军藩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作品的文学意义和思想价值无疑都是巨大的,所以,中学课本有数量较多的他的作品也是理所应当的。
一、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由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鲁迅先生所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青少年的思想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也由于鲁迅其人其文及其精神在当代遭受到的“误读”乃至歪曲、诋毁和谩骂,怎样让青少年接受鲁迅已经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在一些中学生的眼中,鲁迅先生只不过是一个思想深刻却令人难以捉摸的作家,甚至是一个愤世嫉俗的骂人高手。
这一方面应该归咎于社会大环境,如恶俗、浅薄的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无法着眼于深邃的思想、执著的情怀和深沉的历史意识来理解鲁迅。
另一方面鲁迅文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隔膜”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90年代的鲁迅研究在学理方面有深入、有发展,但这些成就离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很难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
90年代,鲁迅思想几度处于被指控、被置疑、被否定的被动地位,鲁迅研究界都做了相应的阐释和论证,但学问气较重,而普及性不强,因此社会影响不大。
到了90年代末,‘批鲁风’中一些论者浅薄无知,妄加评论……”(王富仁、赵卓著:《突破盲点—~世纪末社会思潮与鲁迅》)。
鲁迅在小说和杂文中都运用了大量的反语技巧,使人难以捉摸其真正的用意。
教师对于杂文的解读往往非要找出字句所谓的深层含义,这些涉及到政治斗争和历史纷争的所谓含义往往使学生如坠云雾。
这倒真是“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不明白”。
这也为中学生理解鲁迅的文章造成了障碍。
二、鲁迅作品教学的对策尽管如此,考虑到鲁迅其人其文及其思想的巨大价值,鲁迅作品还是非常有必要在中学课本中选讲的。
因为鲁迅是一位思想深邃的伟人作家,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要培养一个正直、无私、德才兼备的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接班人,鲁迅的文章仍然有着很强烈的现实意义。
浅谈初中阶段鲁迅作品教学
浅谈初中阶段鲁迅作品教学浅谈学校阶段鲁迅作品教学对于鲁迅作品,茅盾评论说:"在中国文坛上,鲁迅君经常是制造新形式的先锋。
'这些"新形式',除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外,当然还包括他特有的语言风格。
其语言结构的繁复、修饰语的叠加、标点符号的活用,都是同时代作家所不行比拟的。
这一点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诸多篇目中,都能感受得到。
而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由于鲁迅作品作为文学作品,要让同学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说出这些体验,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一、鲁迅作品在学校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地位1、鲁迅的现实主义风格。
宏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用他的笔显示了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特色。
鲁迅的作品,不仅以其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显示着他的创作与我国传统的进步文学的深刻联系,而且以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表明着五四新文学和我国古典现实主义作品的继承和进展,标志着我国现实主义文学进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鲁迅小说中的典型化人物。
环境、情节、人物作为小说的三要素,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被广阔老师重视着。
尤其是其中的人物,很能打动同学。
周遐寿《鲁迅小说的人物》一文中谈到:"其艺术感染力,假如并不是在一个详细的个人身上,而在具有广泛的类型人物上;那可以说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委掉,变成旁观者,而是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这样的艺术效果,真正体现了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性。
3、鲁迅对于孩子的关注。
"儿童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预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便可以推想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中国的情形。
'因此,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可见鲁迅对于孩子的关注。
同样,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形象鲜亮的儿童形象。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鲁迅作品进行教学-4页word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鲁迅作品进行教学在我们的中学校园和教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语文有三怕,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这让鲁迅的作品面临着自身的尴尬:教师感到鲁迅的作品难教,怕教;学生感到难学,怕学。
对“鲁迅”从惧怕到拒绝已经成为鲁迅作品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事实上,鲁迅作品教学问题的关键和实质在于如何在中学语文的平台上给鲁迅及其作品进行教学定位和解读。
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纠正僵化的模式,以学生接受为主体,强调师生对作品本身的解读和想象,从而不断发现新意境和新角度,使作品讲授久讲久新。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鲁迅作品进行正确的定位和解读。
一、鲁迅作品的教学定位首先,对鲁迅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能要求学生“统一见解”。
随着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思维模式不断变化,对作品的理解也会因为生活体验、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的不同而有差异。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引导,不能硬性地反驳某位学生的观点,也不能要求统一见解。
课文的解读,旨在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见解力,唤起和启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性。
因此,我们对鲁迅作品的讲解,不但要注重“有用”、“有益”、“有力”,还要注重“有趣”、“有味”、“有度”,要避免陈旧、狭窄,力求新颖、丰富。
例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说,可能“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追根究底的性格特点和天真可爱、活泼生动的内心世界”这一题旨,会比“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说法更具有说服力、沟通力和亲和力。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自己学会“放出眼光”“占有、挑选、拿来”,这就需要关注和研究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从他们的现实生活入手,从他们的性格特点、思维习惯、兴趣爱好出发。
否则,“封建制度”、“民族劣根性”将成为他们面前的黑名词,术语的堆砌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更不要说领悟和鉴赏了。
其次,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分析探讨鲁迅以及鲁迅作品中的人物,从而获取更多的收获。
从阅读兴趣谈初中语文鲁迅作品
从阅读兴趣谈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一直在数量和质量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近几年关于中学课本是否删减鲁迅作品争议较大,虽然鲁迅的《风筝》被删掉了,但他的作品依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们中流行的段子说:“一怕文言文,二怕作文,三怕周作人。
”显然在应试教育下,学生们把学习鲁迅的作品当做一种负担,不仅没能养成良好的人文阅读兴趣,反而产生了厌学心理。
本文意从分析学生对鲁迅作品不感兴趣的原因以及探讨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方法来提高鲁迅作品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鲁迅作品阅读兴趣一、初中学生对鲁迅作品不感兴趣原因分析(一)学生认知阶段的影响初中学生大致都处在12-15这个年龄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正是青春发育期,他们求知欲强,往往对新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
由于素质教育的推行,强调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发现学习成为老师和学生之间主要的教学方式。
但鲁迅的文章从语言到主题都笼罩着灰色调,并且晦涩难懂,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因为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向学生解析作品的深层内涵,这就更难提高学生的兴趣了。
(二)教师阅读指导效果影响在学生认知阶段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教师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有效指导是提高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关键。
但许多老师,特别是教龄稍长的教师是受了传统鲁迅教育的,加上鲁迅作品逐渐规范化的考试模式,教师中很多人都疏于学习和研究鲁迅作品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这就导致许多教师的教学解读陈旧,不能与学生“同呼吸”又因为自身经验的片面性,致使教师处理教材时有失偏颇,或简单或繁杂,使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
如果老师不成为学生阅读兴趣的引路人,讲解不够生动,不够透彻,当然不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鲁迅作品的政治色彩浓厚在教育教学目标中,除了有知识点掌握与能力提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达到情感态度的培养的教学目标。
因此,无论哪一门功课都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而鲁迅这位集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于一身的“神人”,他对封建落后制度毫不留情地进行批判的作品自然成为了政治教育的工具。
浅析“学生厌读、教师怕教"鲁迅作品的现象及原因
中学生 尤其 是高 职班 的学生 , 感 到鲁迅 作 品很 难懂 甚 他们 至没法 懂 , 他们 对鲁 迅 作 品 中所 体 现 出来 的尖 锐 、 刺 意 讽 义理解 不够 全 面 , 为作 品“ 僻 ” “ 认 怪 、 难懂 ” “ 、 深奥 ”, 因而 不喜欢 阅读 。一些 语 文 教 师也 认 为 针对 文 学 素养 低 的学 生来 说 , 鲁迅 作 品确实很 难教 , 材数量 又 多 , 教 甚至 部分 教 师在 教学 过程 中采 取 消极 对 待 , 草 了 事 , 致课 堂教 学 草 导 死气 沉沉 , 氛不 活跃 。这些 都直接 影响 了 中学语 文 教学 气 的整 体效 率 。教 师 害怕 教 , 生不 愿 学 , 不 能 不 引起 每 学 这 个有 责任感 的语 文老 师去关 注 、 去反思 。那 么 , 成 “ 形 学 生 厌读 , 师怕教 ” 教 的原 因是什 么 呢 ?笔 者私 下 认 为其 原
一
因有 以下 四点 :
一
、
信 息 时代快餐 文 化 、 俗文 学对 严 肃 文学 的 通
鲁迅 突然 面对这个 以消 费解 决 、 待 一 切 的 当代 社 会 , 对 以 源源 不断 的快餐式 文 学 、 乐 、 音 影视 剧 来 充 斥人 们 的心 灵 与头脑的信息社会 , 他将作何反应? 是 的, ” 他将作何反应 呢?他又会如何看待这样的信息社会呢?刘呐的著作里 也有 这样 一段话 :在 九 十年 代 , 切 都成 了商 品 , 仅 鲁 “ 一 不 迅 笔下 的人物 , 目… …都 成 了商 标 , 篇 出现 了 “ 亨酒 店 ” 成 “ 三味 书屋 ” 祝福 ”出租 汽 车公 司 …… , 鲁 迅 的私 生 活 “ 连 也 成为 文摊 上 的“ 手 货 ” 商 业 化 渗 透 到 某 些 ‘ 术 研 抢 , 学 究 ’ , 成 了将 鲁迅 ‘ 人化 , 物 化 ’ 中 形 私 生 的倾 向 。 … 可 以 ” 看到 , 在这 样一个 快餐 时代 , 意思 的是 文学 领 域 里 的 鲁 有 迅也 融进 了商业 领域 。这 种 快餐 式 的生 活 让人 们 更 热 衷 于对 通俗文 学 的阅读 。 举个事 例 吧 , 编 的高 中第 四册 《 文 读本 》中, 加 新 语 添 了金庸小说《 天龙八部》 中的精彩章节, 还有大陆 已故武 侠名 家王度 庐 的作 品《 卧虎 藏龙 》 。这 两 篇课 文 被合 为 一 个单 元 , 为 “ 奇 武 侠 ” 《 庆 晚 报 》 0 5年 3月 1 被定 神 (重 20 日) 。虽说 武 侠 小 说 只 是 通 俗 文 学 ( 少 目前 是 通 俗 文 至 学 ) 但 是这 些小 说不仅 情节 结构 十分精 巧 , , 人物形 象 生动 传神, 还将众 多 的传 统 文 化精 髓 融 人 其 中 , 以这 一单 元 所 备 受学生 的欢迎 , 这 类 通俗 易懂 的文 学 , 用 说 是普 通 像 不 高 中的学 生很愿 意 多阅读几 遍 , 连 中职 校 的学 生也 很 喜 就 欢 阅读 , 反他们 却 不愿 意 多 阅读 一 遍 较 有 思想 深 度 的 、 相 需 动脑 筋才 能读 懂 的文 章 , 《 如 拿来 主 义》 《 念 刘 和 珍 、纪 君》 , 等 由此 可见 , 快餐 时代 人 们 更热 衷 阅 读 通俗 文 学 , 因
鲁迅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鲁迅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是对鲁迅作品做过多的政治性解读。
一直以来,意识形态教育根深蒂固,所以每每提到鲁迅,首先映入脑海的是思想家、革命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很少有人把他只看做一个文学家。
以至于把鲁迅的每篇文章都套用上反帝反封建的固定格式。
对策:应将鲁迅的阐释从政治意识形态阐释转变为人性化的阐释,再至生命化阐释,再到语文学的阐释,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鲁迅作品时回归文本,回归语文的本质,引领学生进入鲁迅的文学世界。
二是学生本身对鲁迅作品的态度:①认为其思想深刻但是晦涩难懂;②认为其写作年代距离现在比较遥远,缺少时代感。
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或者是想学但是学不懂。
加上中考和高考的重压,学生学习以分数为最终目标。
读书多的学生不一定得分高,这大大降低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尤其是阅读难度比较大的鲁迅作品。
对策:①改变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不再唯考独尊。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长叹:其实孩子不爱学鲁迅的文章,是现在教育的出发点出现了问题。
要改变学生不喜读书,更不好读鲁迅的问题,根本的还在于改变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②应该让学生客观的认识和了解鲁迅的伟大之处。
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闯将,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奠基人,鲁迅杂文尖锐泼辣,深刻独到而又幽默风趣、妙语连珠。
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学生应该有去了解并学习的欲望。
③为了使学生既愿意学又能学懂,教师不妨用一些现代手段教学,如向学生提供背景信息,剪辑录像,研讨辩论,让学生在生动有趣、有序的氛围中轻松自如的学习。
这样也就达到了学习鲁迅作品的目的了三是语文教师的自身问题。
有些语文教师素质堪忧,他们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本身就有困难,教起学生来更显吃力,认为鲁迅作品不好读的情绪影响着学生。
同时,有些语文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十几岁的中学生刚刚接触鲁迅作品就想读懂,何其难也!这种要求本身就违背了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基本规律,忽视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转变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转变鲁迅作品一直在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害怕学鲁迅、老师害怕教鲁迅。
从中学流传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中,可以看出中学生与鲁迅作品间的隔膜,以至于产生畏惧心理。
部分教师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也存在模式化现象。
近些年更是出现了“鲁迅作品撤退”、“鲁迅作品退出语文教材”等话题的探讨,这些话题不仅引发语文教育界热议,同时也引发新闻媒体和普通群众的关注和讨论。
基于这些现状,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对于鲁迅作品应如何进行教学等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一.教学目标:应试化向核心素养转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对语文学科素养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包括“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往往指向知识的理解、掌握,而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具体教学中不易实现。
知识的掌握是可量化的,而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是一种内在思想或情感的领悟。
初中早期的鲁迅作品是非常贴近儿童心理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文中的童趣、与伙伴间的真挚感情很能让学生产生共鸣。
但当鲁迅作品的深度增加时,核心素养的培养就不那么容易实现了。
如《孔乙己》《故乡》《祝福》,都是鲁迅经典小说,以乡镇里小人物的故事批判整个封建社会的吃人罪恶。
但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深度等都是有限的,无法仅通过文本就了解到封建科举制对人的戕害、就体会到封建迷信对底层人民的精神腐蚀,更加谈不上在情感上持悲痛、惋惜等态度了。
基于此,笔者建议抛开传统的文本解读,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过去的故事。
比如《孔乙己》,多从学生角度理解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那看客的嘲笑、社会的冷漠这一深层次原因是可以被学生理解的。
《孔乙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设计为:学生通过探究孔乙己悲剧的原因,能深切感受到社会冷漠对孔乙己的打击,从而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如何让中学生正确认识鲁迅及其作品
浅谈如何让中学生正确认识鲁迅及其作品摘要:中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产生误解,是因为教材以及学生本身认知水平造成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先让学生重新给鲁迅的形象定位,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体会文中的主题和情感等方面内容,从而正确地认识鲁迅及其作品。
关键词:正确认识鲁迅作品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他在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诗歌等文学领域里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半个多世纪来,鲁迅作品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当前初中生一谈起鲁迅和他的作品就会立刻摇头,面露恐惧之情。
中学生为什么会对鲁迅及其作品产生惧怕情绪呢?我们教师又该怎样去引导中学生正确了解鲁迅和理解他的作品呢?笔者现在简要阐述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学生不喜欢学习鲁迅作品的原因笔者认为,当前初中生不喜欢学习鲁迅的作品,害怕学习鲁迅作品的缘由,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材的原因。
在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中,一直还是引用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评价,即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于是,人们习惯性地把鲁迅想象成了横眉冷对的老头形象。
对于他的作品,在教材中的分析中也总是与政治关系分不开。
比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材解释与教学建议是:理解这句话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适当介绍时代背景。
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了反动派极度的恐慌。
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对于教学参考这样的理解,学生非常害怕,很容易产生疑惑,是不是鲁迅所说的每一句、所写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在向黑暗的势力作斗争?第二,学生的原因。
初中鲁迅散文教学优化策略
初中鲁迅散文教学优化策略初中鲁迅散文教学优化策略近年来,鲁迅的散文作品逐渐成为初中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鲁迅以他独特的视角,深刻而真实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丑恶。
鲁迅散文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强思辨能力,也能引导他们审视社会现象,提高品格素养。
然而,由于散文内容本身的难易性及学生个人兴趣、学能等因素的影响,鲁迅散文的教学并不容易。
为了更好地教授鲁迅散文,我们需要运用一些优化策略。
一、提前了解学生背景在教授鲁迅散文之前,教师应提前了解学生的背景情况,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和对社会问题的了解程度等。
通过了解学生的背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使其更贴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选择适合学生的散文作品鲁迅散文作品众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选择适合他们理解和接受的散文作品。
初中生阅读能力有限,对于过于抽象或难以理解的作品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教师可以从鲁迅散文中选择一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短篇作品,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鲁迅散文通常以文字为主要表达方式,有时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
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比如,在教授《狂人日记》时,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视频或音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背景。
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散文作品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散文作品饱含社会思考和人性探讨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和作者的用意。
例如,在教授《阿Q正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尊心、羞辱感等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培养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创作鲁迅的散文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高的思想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之余进行一些个人的思考和创作。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个性风格,对于中学教育来说,鲁迅作品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如何有效地教授中学生鲁迅作品,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思考能力,是一项需要深思熟虑的课题。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鲁迅作品的语言较为庄重,内容较为深邃,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晦涩难懂。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组织阅读小组,开展读书分享活动等。
同时,教师也可以选取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鲁迅作品,如《阿Q正传》、《药》等,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和理解鲁迅的思想。
除此之外,鲁迅作品的教学也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比如,在讲解《白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天文知识,分析文中描写的现象与科学原理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跨学科教学,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也能够增强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和理解。
此外,教师在进行鲁迅作品教学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鲁迅的作品在文学形式、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上有很高的艺术性,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分析作品的特点和美感。
通过欣赏和理解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
总之,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任务。
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渐理解和欣赏鲁迅作品中的思想和艺术,同时也需要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只有从多个层面去教授鲁迅作品,才能使学生在中学时期对鲁迅作品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教学的角度浅谈“三怕周树人”
从教学角度浅谈“三怕周树人”当下在中学生口中流行着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不由地问为什么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家如此之多,单单周树人让学生们如此惧怕呢?其中缘由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虽说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好些年了,但在当下很多地方的素质教育只是新瓶装旧酒,实质上还是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中分数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考核学生的标尺。
为了让学生拿到高分,本应多元化的语文教学,在应试要求和教参指导下变得一元化。
学生必须在考试中答什么,老师就拼命地教什么;老师在课堂上死命地教什么,学生在考试时就刻板地答什么。
就这么,老师这边执着地为学生拿高分而教,学生那边努力地为考高分而学。
教学过程不但没有思想碰撞的乐趣,并且丧失了自由思考的机会,也难怪语文课堂对许多学生来说会是苦涩而无聊的。
在这种情况下,谁的文章入选教材的篇目最多?谁被认为是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大文豪?我相信大家都可以肯定的回答——鲁迅。
所以当大家厌弃应试教育,厌恶在压抑的环境下学习时,也恨屋及乌地“怕”了鲁迅。
作为中国精神脊梁的鲁迅,国民精神重塑者的他,今天却被大家以“怕”的态度对待,真是可悲。
我们心里都明白,这哪是鲁迅可怕呀,是我们今天独木桥般的应试教育让这些孩子们觉着他“可怕”。
我们都爱自由,但学生在学习鲁迅的文章时,却被剥夺了理解的自由。
在我们现在的考试标准下,知道哪些关于鲁迅的知识才算合格呢?首先必须牢记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一文学常识,然后在阅读鲁迅的文章时知道他的文章是如何的批判了封建主义思想,揭露反动统治的黑暗等等,接着必须要记住他的反语讽刺手法、富有深意的结尾、具有战斗性的语言……我并不是要否认这些知识的重要性,而是认觉着如果我们的教学所做到的只是在学生真正了解他之前,就要求他们必须记住这些已成定论唯一的可以帮助他们得高分的答案,是难以让学生被鲁迅高尚的品性所感染的。
也许有人会反对说,至少现在的教育成功地让大家记住了鲁迅。
谨防鲁迅作品教学成为鸡肋
谨防鲁迅作品教学成为鸡肋在中学教材里,鲁迅作品一直占领着引人注目的地位。
他的作品内容丰富,艺术格式新颖,表现手法独特,蕴含着丰厚的钙质,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和高超的表现力,需要我们不断去咀嚼,汲取养分。
然而,现在的学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
鲁迅先生的文章真的那么难学吗?我思忖了许久。
鲁迅作品在中学生眼里成为鸡肋,我个人认为,主要源自两个因素:一、源自时代的隔阂鲁迅作品反映的生活距离现在很遥远,那时的中国与今日有着天壤之别。
这种天生的时空间离感,让90后的学子无法揣想当年的人、事、景、情,更不用说理解和把握鲁迅作品所表达的主题了。
二、源自鲁迅作品语言的“陌生化”在谈及语言时,鲁迅自己也曾说:“是比较的难懂,不像茶淘饭似的可以一口吞下去,但却是精密的”。
他的小说广泛汲取了文言、白话、欧化语体和俗语,进行了创造性的陌生化处理,语言结构繁复、修饰语大量叠加、标点符号多样,都是同时代其他大家无法可比的。
语文教师读他的语言,都要很“吃劲”地寻觅他文字背后的“意味”,初中学生更应该是“佶屈聱牙”了。
当下,鲁迅作品会成为学生眼中的鸡肋。
同时老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老师自己没有充分解读鲁迅,挖掘鲁迅作品里潜藏的钙质;更没有从学生的心灵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打动其心灵,好好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如果能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节课,善于整合教材提供的资源,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一定会发现,鲁迅的作品是中学里最富有生命、最具有价值的学习材料。
三、诗情画意的世界在鲁迅先生的作品里,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那里有“在天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雨的惊魂”,那里有“两岸的豆麦和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婉转、悠扬的横笛,那里有充满乐趣的“百草园”,那里还有“身披着月光,戴着银项圈、拿着钢叉的少年”……优化对策:鲁迅笔下流淌的这些如诗如画的语言文字,只有学生自己反复朗读,调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玩味,或从修辞出发,或从感觉审美出发,或从表达方式出发,或从表现技巧出发,才能领悟出其写法的精妙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学生不知如何学好,老师不知如何教好,常感到束手无措。
在此,笔者针对鲜有人谈的方面发表一下个人肤浅的看法。
1学生为什么“怕周树人”
原因之一:都是形象“惹的祸”。
老师们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文章前,常用的办法就是介绍作家作品,如:鲁迅是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等,也许还要通过多媒体或挂图让学生见一见这位伟大的人物形象,于是,一个长着八字须,面无笑容,穿着长衫的伟人顿时让大家肃然起敬,望而生畏了。
也许,老师们觉得高兴,因为目的达成了,让学生觉得这是大文豪,应该认真学他的文章。
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见过第一次面”后,学生已经在心里把他尊奉为“神”,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1]。
原因之二:都是时代“惹的祸”。
鲁迅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和我们不是同一时代的人,对这些00后的学生来说自然产生了距离和隔阂,新时代的青少年们如何能体会旧社会知识分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呢?
原因之三:都是语言“惹的祸”。
鲁迅先生祖籍浙江绍兴,在一些文章里难免会出现方言,再加之白话的语言,让学生不易读懂,尤其是他的杂文,语言犀利,加上一定的时代背景,更是让学生不知所措了。
难道我们该责怪鲁迅先生长得不够和蔼可亲,责怪他离我们的时代遥远,埋怨他说话不够通俗易懂吗?不,鲁迅是为一个时代造就,他是为人民而存,为历史所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走近他、认识他,了解这一代文豪呢?
2怎样教学鲁迅的文章
2.1揭开神秘的面纱。
老师不能只是通过多媒体中的一张画像、作家资料或是黑板上的一点板书,就让学生“认识”了鲁迅。
因为多媒体每个页面停留的时间不长,一般是几秒就切换下一幻灯片,学生还没看完,尤其近视的学生还没看清一个字,就已经到下一个界面;黑板的位置有限,不可能抄完全部的资料;如果让老师口头介绍,不但占用了正课时间,而且不会像《百家讲坛》的专家那样面面俱到,记忆超群。
在教学准备的环节中,有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
学生准备过程实际是预习过程,不妨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深入了解鲁迅,如鲁迅的出身,学习和工作经历等,让学生知道他也曾是普普通通的人,那么,又是怎样成为了一个不平凡的人,自然,学生在众多资料中会知道他弃医从文的经历,知道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壮举。
从而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了鲁迅,在他庄严肃穆的背后有爱,而且是大爱。
2.2与鲁迅“交流”
你可能会调侃地说:“鲁迅先生与世长辞已80载,我们还有
特异功能与之交流么?”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是的,与作家们交流就是这么简单,无需“三顾茅庐”般登门造访,也不必“程门立雪”式的等待回音,只要让学生认真阅读他的各类著作,如果能做到“凿壁偷光”的刻苦程度就再好不过了。
当然,鲁迅的文章有不同体裁,比如: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这其中的文章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里读完,那么,老师该怎样有效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初学鲁迅的文章前,布置学生读一读有关鲁迅的传记文学,传记文学分“自传”和“他传”,建议先读《鲁迅自传》,以便客观全面地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再读《鲁迅传》,通过他人的眼光认识一下鲁迅,当学生读这类书的时候,就作为一个完全的旁观者来看待这个人,正所谓旁观者清。
接下来我们就能顺利地教学课文了。
2.3联系其他文章
教学课文时,我们切不可将课文“孤立”起来,意思是说,在教学鲁迅的一篇文章时,要联系他的其它文章,这其中可以是相同体裁,也可以是不同体裁,这个要因情节内容的需要来定。
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可以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两篇文章不仅都出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而且都写到一个相同的人物——阿长。
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以下问题:你们还记得百草园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讲故事的人是谁?长妈妈只是作者儿时的保姆,为什么这样普通且身份低下的人却频繁出现在鲁迅的文章里呢?这些问题可以很好地导入本课学习,以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了。
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也可以如法炮制。
首先让学生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其是鲁迅的启蒙老师,对于一个大有成就的文豪来说,怎可能不写一写呢!在诸多的老师中,鲁迅最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就是刚才提到的私塾先生寿镜吾,一位是章太炎先生,另一位则是藤野先生。
对于章太炎先生,老师可以稍作介绍,而对于藤野先生,可以问如下问题:一位日本教授,有什么值得鲁迅的敬佩呢?一个简单的问题直接切入文本的学习。
3总结
初中阶段,我们要教学鲁迅的十篇文章,对于同一作家的作品而言,这算是最多了,如果我们知道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并有了相应的教学策略,相信学生不会再“怕周树人”了。
参考文献:
[1]商友敬.商友敬语文教育漫谈[M].长春出版社,2009:248-249.
作者简介:谭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高级中学,新疆阿拉尔843300
浅谈初中生“怕学鲁迅的文章”之原因及教学对策
谭娟
摘要:本文阐述了学生为何惧怕鲁迅的文章,从个人形象、语言以及时代上进行分析,使学生很好地学习鲁迅的文章。
关键词:鲁迅原因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8.06.109
-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