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教学中的道具分析
高中语文_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鉴所选小说,各小组展示阅读成果。
2、依托文本,“知人论世”“知人论文”,体会鲁迅先生在小说作品中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你眼中的鲁迅先生是怎样的?(ppt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师:根根向上的头发,浓黑的一字须,棱角分明的脸庞,面目严肃冷峻,吸着烟斗,深邃的眼神里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通过这几节阅读课,相信你对鲁迅先生应该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节课就请2、出示ppt:亮出你的成果,展出你的风采二、第一小组展示《祝福》1、助你一臂之力(1)、理顺小说的故事情节(2)、找出祥林嫂三次外貌描写,外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3)、找一找文中关于季节的描写(4)、杀死祥林嫂的元凶是谁?2、学生展示完毕,对学生展示做适当点评,评分补充:(1)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2)环境描写,亦在暗示祥林嫂悲惨的命运!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或者说不能有春天的女人,她是一个没有希望,或者说不能有希望的女人……引用: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丁玲师:到底是什么让祥林嫂走上了悲剧之路,杀死她的元凶到底是谁?——封建礼教(3)“妇者,伏也,伏于人也。
”“妇者,服也。
”《女四书·女戒》“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
”“曰妇人贞洁,从一而终也。
”《周易·恒》“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仪礼·丧服·子夏传》“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4)小幽默•新三从四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错了要盲从•四得: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太太打骂要忍得祥林嫂在新社会里拥有了“春天”。
3、小结(1)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阿Q正传》中的两件道具
《阿Q正传》中的两件道具一、辫子,意义深远的造形在小说中作者是多次地写到了辫子,这当然不可能是作者无意而为之。
稍作归纳,大致情形可分为三类:其一是辫子与阿Q屈辱生活的关联。
小说通过阿Q被王胡揪住黄辫子拖到墙上去碰头这样的情节,向我们真实地展示阿Q可悲的生存境况。
在这里,阿Q的辫子则成了未庄的闲人们捉弄并欺侮阿Q的重要凭借。
其二是辫子与人们的排外心理的问题。
“假洋鬼子”之所以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而且见到他就要在肚里进行咒骂,就是因为他戴着假辫。
在阿Q看来,辫子的问题不仅仅是辫子的问题,那是和做人资格相关联的东西。
所以他要视挨连“做人资格”都丧失了的“假洋鬼子”的打是“生平的第二大屈辱”。
而这种极端保守愚昧的思想不单是阿Q一人有。
正因为“假洋鬼子”没有辫子,所以他的母亲要“大哭十几场”,老婆跳了“三回井”。
在这里,阿Q的脑后所拖着的那条黄辫子,恰恰是阿Q不用“精神胜利法”就能感到要优越于“假洋鬼子”的实实在在的资本。
通过辫子鲁迅先生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与愚昧,以及人们对外来事物的盲目排斥的民族心理。
其三是辫子与革命的问题。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但在小说的作者看来,所谓的革命是一场换汤不换药的革命。
革命带给未庄的冲击是什么呢?除了静修庵里的龙牌被砸,就是所谓的“秋行夏令”了。
在这里辫子与革命发生了有趣的关联,辫子的形态问题代表着人们的政治立场:剪辫子的是革命党;拖着长辫子的是满清的顺民;而盘辫的则是“骑墙派”,对革命持一种观望态度。
当然在这盘辫的风潮中自然也少不了阿Q的一番精彩表现。
一个简单的字母“Q”,一个圆脑袋后面拖着的一条小辫子,想不到竟然包含着如此丰富的信息。
也就怪不得鲁迅先生对此情有独钟了。
以上是对阿Q形体上的辫子所作的一点解读,接下来我们自然会思索这样的一个问题:在阿Q的精神上是否也同样存在一个死死纠缠而又挥之不去的辫子呢?或者说鲁迅先生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这条辫子在向世人揭示国民的劣根性问题?对于这一个问题,著名的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作了富有创造性的解读,他在《祝福与希望》一文中说:“‘Q’即是英文‘Quesfion’(问题)的第一个字母。
鲁迅《风波》中的道具运用
鲁迅《风波》中的道具运用一、引言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对于旧社会的陈旧观念和封建制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风波》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道具的运用,鲁迅巧妙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社会的问题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二、道具运用一:大门在《风波》中,大门是一个重要的道具,代表着封建社会的权利和压迫。
故事中,庙铺的大门十分宏伟壮观,象征着那些拥有权力和财富的人的地位和威严。
大门的庄严和严肃的氛围,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压迫和束缚。
这种对比的展示,既突出了社会阶层的差异,也暗示了普通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
三、道具运用二:山洞山洞是另一个重要的道具,在《风波》中起到了象征和对比的作用。
故事中,贫穷的人们住在山洞里,与大门相比,山洞的简陋和拮据凸显了社会阶层的悬殊。
山洞不仅是贫穷的象征,更是希望的象征。
鲁迅通过山洞的描述,表达了对社会变革和人民解放的向往。
四、道具运用三:旧书旧书在《风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了过去的旧思想和陈旧观念。
小说中,旧书即是封建的象征,也是庸俗文化的象征。
通过对旧书的描写,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愚昧无知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而主人公赵自古摒弃旧书,追求新知识,正是展现了他对传统观念的抗争和对新生事物的追求。
五、道具运用四:新货新货是鲁迅在《风波》中运用的又一个道具。
故事中,配家铺的新货代表了现代化进步的象征。
新货的引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商机和机会,也使得观念的更新与变革成为可能。
通过对新货的描写,鲁迅传达了他对于社会变革的乐观态度和对新事物的开放心态。
六、结论通过对《风波》中的道具运用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通过巧妙地运用道具,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社会的问题,并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道具在小说中起到了象征、对比和批判的作用,使得作品更加丰满和立体。
鲁迅《风波》的成功不仅在于其鲜明的思想和张力的故事情节,更在于对道具的灵活运用,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小学教育的质量。
语文课作为最基础的文化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鲁迅的小说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代表,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鲁迅小说的价值在教学中的体现鲁迅小说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小说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的价值,都可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得以体现。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真实、鲜活、接近生活,能够通过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描绘,深刻地展现出人类的各种情感和价值观,带给人们与日常生活相关、深层次的启示。
这些启示,能够用于开展初中语文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语文能力训练。
二、教学中鲁迅小说的运用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小说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鲁迅小说,并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
此时,教师需要通过课堂讨论、问答和阅读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捕捉小说中的关键信息,并从中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学生在介绍鲁迅生平和作品特点的基础上,应重点说明作品的地位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并通过作品内容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启发学生文化理解和表达能力在进行中外文化比较和阅读时,需要加强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与比较,以便学生掌握文字中蕴含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表达能力。
4.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理解学生在读鲁迅小说时,应重视作品对学生思想、心灵和人生的影响,在读后的讨论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生哲学,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三、实施鲁迅小说教学的困难鲁迅小说教学在课程实施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首先,鲁迅小说语言难度较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中文语言水平和文化素质;其次,鲁迅小说大多揭示社会丑恶,有些内容不太适合初中学生,因此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能力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精选“道具”,折射“灵魂”——浅析初中语文鲁迅作品中人物“道具”的隐喻性
精选“道具”,折射“灵魂”——浅析初中语文鲁迅作品中人
物“道具”的隐喻性
王建忠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美术)》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以鲁迅入选初中语文教材作品为例,分析其精选“道具”,折射“灵魂”这一刻画人物技法.《故乡》一文中,借助“钢叉”写少年闰土,借助“长烟管”写中年闰土,借助“圆规”写“杨二嫂”,借助“船”写“我”;《孔乙己》一文中,借助“长衫”写孔乙己,借助“粉板”写掌柜.借助《山海经》,写阿长;借助“大大小小的书”写藤野先生.借助“一把罗汉豆”,写出“六一公公”的淳朴善良;借助那把“不轻易使用的戒尺”,写出了寿镜吾老先生的和蔼.
【总页数】1页(P16)
【作者】王建忠
【作者单位】江西干部实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精选"道具",折射"灵魂"浅析初中语文鲁迅作品中人物“道具”的隐喻性[J], 王建忠
2.浅析道具在朝鲜族舞蹈中的作用——以延边大学舞蹈作品为例 [J], 王菲;李杉杉;
3.浅析道具在朝鲜族舞蹈中的作用--以延边大学舞蹈作品为例 [J], 王菲;李杉杉
4.浅析道具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 [J], 王巍锦
5.孔乙己的长衫和假洋鬼子的辫子——试论鲁迅以道具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 [J], 刘诗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限“魔力”在“道具”——鲁迅小说艺术发微
药”“ 、 吃药”“ 、药效” 等情节 , 而暗 线则 主要 展开 夏瑜 被杀 、热血 被 吃 、 中斗争 和英 勇 献身 等情 节 。 狱 两条 线索 以及 所有 情节 都是 凭借
着 “ 血馒 头 ” 机 地 组 织 、 系 人 有 联 在一 起 的 。“ 人血 馒 头” 这一 特 殊
农 民头戴 的“ 旧毡 帽”《 影》 父 ,背 “ 亲 ” 的 “ 布 大 马褂 , 青 布 棉 穿 黑 深 袍” ,孟 姜 女 给 丈 夫 缝 制 的 “ 寒 衣 ” 于 勒 写给 菲 利 普 一 家 的 “ , 福 音 书 ” 等 。但 用 的更 多 , 等 更精 到 的则莫 过 于鲁迅 的小 说 了 。鲁 迅 先 生不 仅运 用 了色彩 斑斓 、质 地 迥 异 的各 种 “ 小道 具 ”而 且 使 它 , 在作 品 中无 声胜 有声 ,无 情 胜有
j 教学瓣
200 ・ 9 7
衫”便 准确无 误 而 又含 蓄委 婉地
尢 跟
●■ - ■
“ 力” “ 具’ 魔 在 道 ’
鲁 迅 小说 艺术发微
◎陕 西 / 守 国 杨
告 诉 了人们 事情 的始 末原 委 。 五、 编织故 事线 索
《 中组织人物和展开故事 药》
情 节 的是 “ 血馒 头 ” 围绕 “ 人 。 人血 馒 头 ” 一道 具 , 心安 排 了明 暗 这 精 两条线 索 。明线 写华 老栓 买 人 血 馒头 为儿 子治 病 , 治病 无 果死 去 ;
情, 从而产生出无限的“ 魔力” 下 。
面分别 论述 。
一
、
表明人 物 身分
阿 Q头上所戴 的那 顶 “ 毡 帽 ” 是 当时我 国江南 农 民 阶层常 ,
精选“道具”,折射“灵魂”[论文]
精选“道具”,折射“灵魂”以鲁迅入选初中语文教材作品为例,分析其精选“道具”,折射“灵魂”这一刻画人物技法。
《故乡》一文中,借助“钢叉”写少年闰土,借助“长烟管”写中年闰土,借助“圆规”写“杨二嫂”,借助“船”写“我”;《孔乙己》一文中,借助“长衫”写孔乙己,借助“粉板”写掌柜。
借助《山海经》,写阿长;借助“大大小小的书”写藤野先生。
借助“一把罗汉豆”,写出“六一公公”的淳朴善良;借助那把“不轻易使用的戒尺”,写出了寿镜吾老先生的和蔼。
初中语文鲁迅精选“道具”折射“灵魂”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共有八篇,刻画了很多令读者难忘的人物形象:《故乡》中的闰土、杨二嫂、“我”,《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掌柜,《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阿长与》中的阿长,《社戏》中的六一公公、双喜、阿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风筝》中的弟弟……鲁迅在刻画人物时,特别注重“道具”的选择,并赋予其独具匠心的隐喻,以折射人物的内在灵魂。
一、中年闰土那支长烟管,少年闰土那柄钢叉“这来的便是闰土……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这是鲁迅《故乡》中对中年闰土极富意味的细节描写。
大多数学生在理解中年闰土形象时,只关注其毡帽、脸、手、身材等肖像描写,而对这支长烟管——鲁迅特意赋予中年闰土的道具,则易于忽略。
鲁迅写作用心是细腻的,你看,行文不久,又有这么一句——“他大约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
”是呀,“苦得形容不出”,便只有“默默的吸烟”。
这支长烟管,分明就是中年闰土内心苦闷借以销愁的道具;这支长烟管,被沉重生活压榨得喘不过气来的道具;这支长烟管,分明就是中年闰土辛苦麻木而活着的隐喻。
同是《故乡》一文,曾经年少的闰土,鲁迅又给他以怎样的道具呢?“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现出一幅神异的画面来……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手里捏着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一柄钢叉”,这,就是鲁迅特意赋予少年闰土的道具。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材的学习中,鲁迅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作为一代文坛巨匠,鲁迅的文章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深刻的思想,在中国文坛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对鲁迅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其文章中的具体内涵,对其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促使初中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
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策略在新课改的发展和推进下,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编选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中编选出的作品具有新的特点,这样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对语文中新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反应。
作为中国文坛上现代文学的开拓者,鲁迅的作品现代意识极为强烈。
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化,有关鲁迅作品的讨论越演越烈,从而导致其作品在进行教学时得到了重点关注。
一、对鲁迅作品进行分析,把握正确中心1.从文章题目进行分析教师在对鲁迅作品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文章的题目对全文进行分析。
本文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入手进行分析。
在这篇文章的题目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得知,其中“三味书屋”以及“百草园”都是作者小时候的生活处所。
其中,题目中的“百草园”是作者儿时玩耍的地方,在作者心中是小时候的乐园,而“三味书屋”则是作者读书写字的地方,代表着作者儿时读书生活的枯燥无味,在这里暗指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束缚意义的封建教育制度。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两个地方所代表的两种生活的对比,对相关的封建教育进行深刻而含蓄的揭示。
而且,作者文章的标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文章所要写的内容。
2.从文章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作为一代文坛巨匠,鲁迅的文章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特色以及深刻的思想,在中国文坛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的文章受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其作品通过多种角度对当时的现实社会,运用曲折而含蓄的表现手法来进行揭示。
在此我们对鲁迅的《藤野先生》的教学手法进行分析,对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需要点明的几个要点进行简单的分析。
其一,有关鲁迅的求学经历,在鲁迅的其他几篇文章中曾被提起过,因为战争,其在学习过程中学的专业是医学,想要在毕业回来后多救助和父亲有着相似经历的病人。
鲁迅小说中“道具”的美学意蕴
作者: 王昌凤
作者机构: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出版物刊名: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2-4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1期
主题词: 鲁迅小说 道具 美学意蕴
摘要:在鲁迅的小说中通过道具就可以看出人物形象的不同身份与性格甚至是最终命运。
《祝福》里面的祥林嫂最后一次到鲁镇时拿了根下端开裂且比自己身体还长的竹竿,正是她此刻处境与未来命运的征兆;《药》中的人血馒头、《风波》中的辫子和《秋夜》中的枣树等都具有揭示人物命运的作用。
鲁迅特别善于将一种常见的事物作为展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道具,激发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浅谈鲁迅小说作品中的小物件的妙用
竹竿一样 被毁掉 , 封建礼教 、 被 封 建迷信所 吞噬 ,最后 在人们 的祝
福 声 中死 去 。小 说 在 如 泣 如诉 的 血 泪 控 诉 中 ,对 旧社 会 劳 动 人 民 的 苦 难 ,特 别 是 对 封 建 礼 教 给 予 了 强 烈 的鞭 挞 ,通 过 描 写 祥 林 嫂
困潦倒 、 好逸 恶劳 , 又想 保持读 却
书人 的架 势 , 良而 又 无 能 , 怜 善 可 而 又 可 气 ,是 一 个 时 代 的 落 伍 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和封 建科举 制 的牺 牲品 ,也是 当 时冷 酷社会 的牺牲 品 ,真 如作者
一
悲剧的一生 ,表现 了作者对受 压 迫妇 女的 同情 ,对封建 思想封 建 礼教 吃人本质的无情揭 露。 鲁迅 的小说《 》 药 的结 尾部 分 写 的革 命者 夏瑜 坟 头上 的花 圈 ,
《 乙 己》 的孔 乙 己“ 的 孔 里 穿
虽 然 是 长 衫 , 是 又 脏 又 破 , 乎 可 似 十 多 年 没 有 补 , 没 有 洗 。 ” 贫 也 他
现 对 人 生 理 想境 界 的渴 望 和追 求, 展示 了“ ” 我 的一段 天真烂 漫、
童 趣 盎 然 的 江 南 水 乡 的 文 化 生 活 经 历 ,刻 画 了 一 群 农 家 少 年 的 纯 朴 形 象 ,表 现 了 如 六 一 公 公 一 样 广 大 劳 动 人 民 淳 朴 善 良 、友 爱 无 私 的美 好 品 德 。 “ 汉 豆 ” 了 深 罗 成 化 小 说 主 题 思 想 的 有 力 “ 器 ” 武 。
喜他 们还 “ 口喃 喃的 骂 ” 那 夜 破 ,
的 豆第二 天 吃起 来 也 实在 平 常 , 所 谓 “ 夜 似 的好 豆 ” 那 夜 似 的 那 “ 好 戏” ,代 表 了作 者 对 天 真 烂 漫 、 自由有趣 的童年 美好 的 回忆 , 表
略谈鲁迅小说中的小道具
略谈鲁迅小说中的小道具
萧新如
【期刊名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8()5
【摘要】利用小道具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是鲁迅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这里所说的小道具,主要是指除环境和生活设施中的大器物外,为某些人物所
秉持和使用的各种较小的用具和物品。
它们大都伴随人物的行状而出现,是人物经
常性或暂时性的手中之物或经手、希冀之物。
这些用具和物品,本身大都没有什么
特性,而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它们一经与有关人物结合,便有了特殊的性质和意义,成为人物的一个鲜明特点或认识人物的一个重要细节,它们往往和人物的生活、习性、爱好、品行。
【总页数】3页(P81-83)
【关键词】小道具;鲁迅小说;黄漆;艺术手法;小说创作;性格特点;日常生活;生活设施;暂时性;用具
【作者】萧新如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勾骨画魂以小喻大——例谈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J], 周立新
2.论道具在鲁迅小说中的美学功能 [J], 熊菊香
3.鲁迅小说中的小道具 [J],
4.鲁迅小说中“道具”的美学意蕴 [J], 王昌凤
5.略谈鲁迅小的伏笔 [J], 刘启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妙用道具彰显艺术——浅谈道具在小说中的作用
妙用道具彰显艺术——浅谈道具在小说中的作用甘肃民勤县西渠中学(733306)梁绪俊王永华小说中的道具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凸显文章主题,揭示人物命运,反映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很多文学大师都注重道具的运用。
一、道具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法国作家莫泊桑在《项链》中以项链这一道具为线索,通过女主人公借项链、丢项链、找项链、还项链、知项链,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借助道具的作用,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更具戏剧化,扣人心弦,发人深省。
同时,女主人公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道具的催化中发生了质的转变,由以前的一个爱慕虚荣、梦想跻身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夫人,变成了能吃苦耐劳、懂得生活的家庭主妇。
二、道具对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凸显文章主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俄国作家契诃夫在小说《变色龙》中借助道具军大衣,通过奥楚蔑洛夫的脱大衣、穿大衣的细节,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上瞒下、善于见风使舵的沙皇警察的形象。
小说中的奥楚蔑洛夫随着狗的主人的变化而不断地变色,或借军大衣掩盖出尔反尔的窘相,或借军大衣掩饰内心的不安。
通过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再现了沙皇专制下的俄国社会的黑暗与反动。
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为了塑造范进这一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的形象,刻画了一个陪衬人物——胡屠户。
文中的胡屠户是范进的老丈人,他本是一个不起眼的下层人物,但他刻薄势利,看不起他的老实巴交的女婿范进。
在范进考中秀才后,他提了一副猪大肠和一瓶酒,名为贺喜实则借机羞辱女婿。
而当范进中了举人以后,他那市侩嘴脸又一次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这回的贺礼变成了几斤猪肉和五千钱。
作者通过贺礼这一道具塑造了一个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市侩形象,无情地嘲讽了封建社会的炎凉世态。
《少年闰土》中,文章前面写到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等“我”见到了他,又写他“项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母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鲁迅小说的“道具”艺术
鲁迅小说的“道具”艺术鲁迅小说的“道具”艺术导语:鲁迅善于在小说中运用“道具”艺术,而且能给其派上适当的用场,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道具”的运用能揭示人物性格命运、能揭示时代背景、能起到暗示作用、能深化主题等四个方面解读“道具”的作用。
所谓“道具”,是指戏剧表演或拍摄电影时用的器物,如桌子、凳子、茶杯、碗筷等。
鲁迅的小说,“道具”运用比较常见,由于“道具”运用恰如其分,富有艺术性,所以其作用有时胜过文字的表达,妙不可言,耐人寻味。
首先,“道具”的运用能揭示人物性格、命运。
《孔乙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其主人公孔乙己几乎成了迂腐的代名词了。
如果拍成电影的话,里面的茴香豆可是个必不可少的“道具”。
孔乙己经常出入酒店,下酒菜不是鱿鱼海参,不是美味佳肴,而是极其平常的茴香豆。
在给孩子们发茴香豆的时候,孔乙己是一颗一颗地发,而不是一把一把地抓,足以见出他生活的窘迫。
在发茴香豆的时候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足以见出他的迂腐的性格。
《祝福》的主人公是祥林嫂。
自从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祥林嫂的口袋里就有了一个特别的“道具”:阿毛的一只鞋,阿毛被狼吃掉时的唯一遗物。
祥林嫂时不时地拿出来看,碰到跟阿毛一样大的孩子,忍不住把鞋拿出来给他试穿。
这一方面表现祥林嫂对儿子阿毛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也把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悲剧命运再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道具”的运用能揭示时代背景。
《药》在描写刑场阴森恐怖的气氛时,说到士兵穿的衣服“身前身后各一个大白圆圈”,这是本小说的一个“道具”,这“道具”揭示了故事所反映的时代是清代(清代士兵穿的号衣就是身前身后各一个大白圆圈,上面写个“兵”或“勇”)。
再加上统治阶级对革命者大肆屠杀,说明清朝统治者已经到了穷凶极恶、狗急跳墙的时候,清朝统治也到了摇摇欲坠、岌岌可危的时候,所以这一“道具”揭示了清朝末年,革命已起这一时代背景。
再次,“道具”的运用还能起到暗示的作用。
大家知道,《药》里面的`刑场是“古轩亭口”。
高中语文_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鉴所选小说,各小组展示阅读成果。
2、依托文本,“知人论世”“知人论文”,体会鲁迅先生在小说作品中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你眼中的鲁迅先生是怎样的?(ppt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师:根根向上的头发,浓黑的一字须,棱角分明的脸庞,面目严肃冷峻,吸着烟斗,深邃的眼神里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通过这几节阅读课,相信你对鲁迅先生应该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节课就请2、出示ppt:亮出你的成果,展出你的风采二、第一小组展示《祝福》1、助你一臂之力(1)、理顺小说的故事情节(2)、找出祥林嫂三次外貌描写,外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3)、找一找文中关于季节的描写(4)、杀死祥林嫂的元凶是谁?2、学生展示完毕,对学生展示做适当点评,评分补充:(1)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2)环境描写,亦在暗示祥林嫂悲惨的命运!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或者说不能有春天的女人,她是一个没有希望,或者说不能有希望的女人……引用: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丁玲师:到底是什么让祥林嫂走上了悲剧之路,杀死她的元凶到底是谁?——封建礼教(3)“妇者,伏也,伏于人也。
”“妇者,服也。
”《女四书·女戒》“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
”“曰妇人贞洁,从一而终也。
”《周易·恒》“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仪礼·丧服·子夏传》“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4)小幽默•新三从四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错了要盲从•四得: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太太打骂要忍得祥林嫂在新社会里拥有了“春天”。
3、小结(1)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鲁迅《风波》中的道具运用
鲁迅《风波》中的道具运用鲁迅的《风波》是一篇富有道具运用的优秀现代小说。
故事中的道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品,而是通过其形象、功能、象征意义等多方面的描写,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首先,小说中鲜明的道具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小说一开始就描写了瓶子的形象,瓶后的“白漆在雨中已兵器般地脱落”,瓶口上挂着“一个巴掌大的黄铜盖子”。
这个形象,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引起了想象。
又比如,小说中妈妈的“厚底皮鞋,直勾勾的鞋头儿”、“一条墨绿的缎子裙子”。
这些形象的刻画,使得小说中的人物与情境更加生动形象。
其次,小说中道具的功能也很重要。
小说中描写了许多道具的功能,如毛毯给两个小孩保暖,剪刀可以剪开锁链,瓶子的铁丝可以做成钩子钓鱼等等。
这些功能的运用,不仅帮助人物解决了生活上的问题,同时也表现出了人物的机智和勇气,增加了小说的紧张气氛。
最后,小说中道具的象征意义也很深刻。
比如,小说中的蜜糖,象征着温暖与甜蜜,而妈妈通过蜜糖给两个小孩送去了温暖和关爱。
小说中的箍着“牛骨的擀面杖”,象征着妈妈的坚强和毅力。
小说中的道具,通过其象征意义的体现,让读者更深刻地领悟到小说寓意的内涵。
总之,鲁迅的《风波》中的道具运用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写作技巧,通过丰富多彩的道具形象、功能和象征意义的描写,让读者更好
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更深入地体验小说的情感。
在今天,我们也可以通过运用类似的道具来丰富我们的文学创作,让文字更加有生命力,更富有感染力。
巧用多媒体,助导初中生精准品读鲁迅作品中 “反衬手法”内涵
巧用多媒体,助导初中生精准品读鲁迅作品中“反衬手法”内涵导言: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创新的艺术手法,深受文学界和读者的喜爱。
在其作品中,鲁迅运用了丰富的反衬手法,通过对比、对照的手法,更加突出了作品中的矛盾和冲突,反映出社会的黑暗和荒谬。
在初中生的文学教学中,如何引导他们精准品读鲁迅的作品,理解其中“反衬手法”的内涵,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用多媒体,助导初中生精准品读鲁迅作品中的“反衬手法”。
一、“反衬手法”概述我们需要对“反衬手法”进行概述,让初中生明确其基本内涵和作用。
反衬手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比、对照的手法,让作品中的矛盾和冲突更加突出。
在鲁迅的作品中,反衬手法被运用得淋漓尽致,既有人物形象的对比,也有环境背景的对比,以及思想观念的对比,这些都展现出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通过反衬手法,读者更容易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作者的用意,进而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解析。
二、多媒体与初中生文学教学在讲解鲁迅作品中的“反衬手法”时,传统的黑板教学和课本阅读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多样化教学资源的需求。
初中生是数字化时代的孩子,他们习惯于通过多媒体进行学习和娱乐,因此在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巧用多媒体,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1.图片与视频资源在讲解鲁迅的作品时,可以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源,给学生展示鲁迅时代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的艰辛和苦难。
通过观看当时的照片和视频,学生更容易对鲁迅作品中所描述的社会景观有直观的认知,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反衬手法所展现的社会矛盾。
2.音频资源鲁迅的作品中常常有大量的对话和内心独白,通过使用音频资源,可以生动地表达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涵。
通过播放对话录音或者朗诵短文,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作品中人物的特点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反衬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教学中的道具分析
作者:莫建中
来源:《课外语文·上》2017年第08期
【摘要】鲁迅小说中的道具在小说的结构中起着串联关系的作用,在人物刻画中起着融合关系的作用,在主题思想中起着凸显关系的作用。
挖掘道具寓意的过程,常常就是小说分析的过程,以“道具”这一学生易于感知和理解的概念为突破口,在小说教学中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鲁迅小说;教学;道具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道具是表演艺术中演出所需的舞台用具,在演出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无不浸润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滋养”的鲁迅,在小说创作实践中善于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利用“道具”,导引故事情节、揭示小说主题、塑造人物形象、见证人物命运。
融作家的知、情、意于其中,看似信手拈来,却蕴含着深层的寓意:有时道具如线,串联情节,融合结构;有时道具如刀,刻画人物,出神入化;有时道具如笔,突现主题,画龙点睛。
因此,挖掘道具寓意的过程,常常就是小说分析的过程。
鲁迅小说的解析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以“道具”这一学生易于感知和理解的概念为突破口,理清小说结构,分析人物性格,提炼主题思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鲁迅小说教学中的道具分析主要归结为三个关系。
一、道具在小说结构中的串联关系
鲁迅小说有时借助于道具谋篇布局,以道具为线索,把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串联起来,使得小说结构条理清晰,严谨紧凑,故事情节也于明了之中见曲折。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药》。
《药》是鲁迅先生作品中一篇非常深刻、非常经典的作品,我作为一名教师对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厚爱有加。
但提到鲁迅先生,中学教师无可避免地想到一个概念,那就是我们中学生的“三怕”(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如何把伟大作家睿智、深邃的思想,博大、厚重的人文关怀传递给我们的学生,就成为我们教学实践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需要思考的难题。
《药》中的“人血馒头”是一件具有极大震撼力的道具,它在小说中起到了连接线索的作用。
小说的开端,老栓买“药”,人血馒头第一次出现,华、夏两家的悲剧故事在道具的连接下一明一暗展开情节;故事的发展阶段,小栓吃“药”,人血馒头再次出现,明暗两条线索同样通过道具交织。
在故事的高潮和结局阶段,作为道具的人血馒头虽然没有直接上场,但是谈“药”和上坟的情节也还是围绕人血馒头做成的“药”展开的,前场出现过的道具在这里仍然发挥了情节的“黏合剂”作用。
通观全篇,小说的双线结构由于人血馒头这一道具的连接、交织而体现出很强的层次感和流畅性。
教学中以这种直观、形象的“道具分析法”讲析小说结构,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二、道具在人物刻画中的融合关系
鲁迅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人物长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鲁迅先生认为,作家要以极省俭的笔墨,集中地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借助道具刻画人物、体现性格,恰恰是鲁迅先生“省俭”笔墨的一大技巧。
《孔乙己》中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人物形象中的典型。
到咸亨酒店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短衣帮”,他们大多是“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的;一种是“穿长衫的”,他们是“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
穿“短衣”和穿“长衫”“站着”喝与“坐着”喝这些区分,正显示了他们的不同身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可以算得上是一件绝妙的道具。
孔乙己的出场总是伴随着这件作为当时读书人标志的长衫,道具成为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透过又脏又破的长衫,可以看出在长期封建科举制度戕害下的孔乙己和他同时代的士大夫一样,养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好吃懒做、苟且营生的恶习。
透过这件孔乙己至死不肯脱下的长衫,可以看出孔乙己追求功名、唯恐失去读书人身份的内心世界。
这件道具准确地反映了孔乙己是旧时代一个不得志的贫穷潦倒的读书人,封建的科举制度并未给他铺就一条平步青云的道路,反而使他变得能吃不能坐,沦落到与短衣帮为伍,甚至比短衣帮还不如的境地。
长衫不仅裹住了孔乙己的肉体,更彻底地束缚了他的思想和灵魂。
作家借长衫这一道具,形象逼真地刻画出孔乙己懒惰迂腐,又假装斯文清高的性格特征。
运用道具突现人物性格的例子在鲁迅小说中还有许多。
如《祝福》中,鲁迅先生在刻画鲁四老爷形象时就恰到好处地摆出了一系列道具:一幅陈抟老祖写的朱拓大“寿”字,鲁迅交代这一笔,意在讽刺鲁四以宋明理学为正统,妄图使其长治久安、万世不劫的幻想,这不但同小说开头关于鲁四“是一个讲理的老监生”的交代相紧扣,而且通过陈抟已被否定了几百年,他还在辛亥革命前后奉陈抟祖师的画像,暗示出其思想的极端守旧和反动;半副“事理通达心气平和”的对联,标示主人的品行修养和处世态度,实际上,鲁四老爷对屡遭不幸的祥林嫂是厌恶、憎恨、咒骂,是蔑视、轻贱、侮辱,是冷漠、冷血、冷酷,最后剥夺了她的劳动和生存的权利,迫使祥林嫂走上绝路,这种行为态度既不见鲁四“通达事理”,也看不出“心气平和”,半副对联无情地讽刺了鲁四冷酷自私,道貌岸然的丑恶嘴脸;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点明鲁四的身份和思想爱好:崇尚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捍卫封建道统。
这一系列道具的使用,使得鲁四老爷这个迂腐保守、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典型形象跃然纸上。
又如《故乡》中的一副烛台,使人们痛心地看到中年闰土的愚昧和麻木;《社戏》的罗汉豆让人感觉到农家子弟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
字典、对联、烛台、罗汉豆等道具在鲁迅笔下都和性格鲜明的人物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
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知这些道具,可以在理解和掌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方面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道具在主题思想中的凸显关系
鲁迅小说之所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独具魅力的一颗明珠,与其所揭示和反映的深刻思想内涵有着密切关系。
在鲁迅小说主题突现中,道具的运用也常常发挥出积极作用,因而教学中通过对道具的分析来解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往往更简单、更直接。
在分析《祝福》的主题思想时,我强调了祥林嫂出场时的道具安排。
初来鲁镇的祥林嫂“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是红的”,而如今三件道具竟表明她“已经纯乎一个乞丐了”——一只竹篮、一个“空的”破碗、一支“下端开了裂”的竹竿。
这三件道具展现的是在封建礼教摧残下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控诉的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
在这里,道具代替了文字,小说主题点得简洁而直接。
在《药》的主题思想分析过程中,我突出故事尾声的两件道具:一是乌鸦,一是花环。
前者借以表现悲哀,后者借以寄托希望。
华家的不幸是悲剧,夏瑜的不幸是悲哀,母亲不理解儿子,群众不理解革命者,以乌鸦营造出的氛围是悲哀和压抑的。
鲁迅先生说,“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添一个花环”(《〈呐喊〉自序》),其实这“平添”的道具看似寻常却是绝对少不了的,它在悲哀的气氛中给人以一点亮色、一丝希望。
小说结尾精心安排的这两件道具,凝结了作家的强烈感情和深邃思想,使得小说的主题思想得到升华。
鲁迅小说教学中道具分析的内容十分丰富,对此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是语文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有必要继续探索研究,使之日臻完善,并不断向小说教学的面上推广,以促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光廉.鲁迅小说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9.
[2]岳灵.对“四种权力”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一说的质疑——鲁迅小说《祝福》教学札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
[3]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4]鲁迅.鲁迅小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