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海南省海口第四中学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期末考前强化练习第四章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化学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章末练习题(解析版)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化学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章末练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以下平安措施不正确的选项是〔〕A. 正在运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刻用水浇灭B. 自然气走漏,立刻封锁阀门并开窗通风C.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刻用湿布盖灭D. 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2. 下面是一些常用风险品的标志.盛放固体氢氧化钠的外包装上应贴的标志是〔〕A. B. C. D.3.黄金首饰的纯度常用〝K〞来表示,24K是纯金,标号为18K的首饰中黄金的质量分数是〔〕A. 75%B. 18%C. 36%D. 25%4.依据化学方程式4NH3+5O2=4X+6H2O,可推断X的化学式是〔〕A. NOB. NO2C. N2O3D. NH35.甲烷在空气中充沛熄灭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选项是〔〕A. CH4 + O2CO2 + H2OB. 2CH4 + 3O22CO + 4H2OC. CH4 + 2O2CO2 + 2H2OD. 2CH4 + 4O22CO2 + 4H2O6.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发作这样的反响:CO2+2NH3=CO〔NH2〕2+X,这是固定和应用二氧化碳的成功范例.X的化学式是〔〕A. COB. NO2C. H2OD. O27.某无机物6.0g在空气中完全熄灭,共失掉17.6g二氧化碳和10.8g水,那么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A. 一定只含有碳元素B. 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C. 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D. 一定含有碳、氢元素,能够含有氧元素8.镁不但能在空气中熄灭,也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熄灭。
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 熄灭一定要有氧气参与B. 熄灭反响都属于氧化反响C. 镁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D. 镁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熄灭是放热反响9.为探求熄灭的条件.某同窗停止了如下图的实验,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 白磷是可燃物,红磷不是可燃物B. 热水中的白磷不熄灭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C. 铜片上的红磷不熄灭是由于温度未到达它的着火点D. 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10.现有生石灰和碳酸钙的固体混合物8.9g,髙温锻烧一段时间剩余固体7.8g,向剩余固体中参与溶质质量分数7.3%的稀盐酸至恰恰不再冒气泡,共用去稀盐酸100g。
初三化学沪教版第四章书后习题
化学基础知识练习(四)1.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将可燃物与火隔离B. 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灭火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 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D.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2.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B. 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C. 现象③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D. 现象①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3.寒冷的冬季,常有人在房间里放置一个燃烧木炭的火盆取暖。
请你谈谈采用这种方式取暖应注意的问题。
4.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
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内打上一些孔。
请你说说这种变化的优点是什么。
5.使燃料完全燃烧的条件是什么?6.把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石灰水的小烧杯中,若称得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增大2.5 g ,那么被吸收的二氧化碳气体是多少克?你是怎么推算的?7. 比较下列物质的质量大小,用“>”、“=”或“<”填写空白。
(1) 木材燃烧,余下灰烬的质量______________原木材的质量。
(2) 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铜丝”质量______________原铜丝的质量。
(3) 加热高锰酸钾,剩余固体的质量______________原高锰酸钾的质量。
8. 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元素。
9.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2) 镁在氧气中燃烧。
(3) 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备少量二氧化碳。
(4) 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5) 乙炔(C2H2)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10. 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从该化学方程式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11. 将6 g 碳完全燃烧,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是多少?通电12. 工业上用电解氯化镁的方法生产金属镁:MgCl2 == Mg + Cl2↑电解950 kg 氯化镁至多能生产多少千克金属镁?能得到多少千克氯气?13. 已知锌、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 + H2SO4(稀)== MgSO4 + H2↑Zn + H2SO4(稀)== ZnSO4 + H2↑相同质量的锌和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比是多少?14. 给煤炉生火时,用于引火的木柴不宜紧密地堆在一起,而应该架空放置。
沪教版化学(全国)-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同步巩固练习(包含答案)
沪教版化学(全国)-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同步巩固练习一、单选题1.“魔棒点灯”趣味实验的操作为: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
你认为酒精灯能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A.“魔棒”具有神奇的功力使酒精灯点燃B.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使酒精自发燃烧C.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D.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氧气,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能自发燃烧2.某纯净物M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M+3O22CO2+2H2O,则M的化学式是()A.C2H2B.C2H4C.C2H6D.C2H4O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一个氧分子的质量是32gB.氧分子的式量就是1mol 氧分子的质量C.氧分子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氧分子的质量D.1g 氧分子和1g 臭氧分子(O3)含有相同的氧原子个数4.用水灭火,水的主要作用是()A.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B.使大火隔离空气中的氧气C.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物质D.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的着火点以下5.盛烧碱的试剂瓶上应该贴有下列哪种标志()A. B. C. D.6.最近,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制作防火涂料的新工艺.该涂料是用含有淀粉的植物性废料加工成的无色糊状物.发生火灾时,这种涂在房屋楼板表面的涂料就会转变成一种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起到防火的作用.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能防火的原因是()A.隔绝了氧气B.可以燃烧C.改变了楼板的着火点D.清除了可燃物7.某物质R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R+3O22CO2+4H2O。
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1个R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②R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③R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32g④R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7.5%()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燃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烧得更旺,这是因为()A.散热的速度加快B.聚集的热量增加C.柴禾的着火点降低D.柴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二、多选题9.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2H2O 2H2+O2↑B.Na2CO3+2HCl═2NaCl+H2O+CO2↑C.4Fe+3O22Fe2O3D.Fe+CuSO4═FeSO4+Cu1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未测值为12B.丙一定是催化剂C.乙全部发生了反应D.甲与乙反应的质量比为14:311.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C.反应过程中,物质B与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D.若A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97═158,则反应中A与C的化学计量数比为1:212.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a和b是反应物,d一定是催化剂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g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D.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13.六硅酸镁可表示为aMgO•6SiO2•bH2O.确定六硅酸镁组成的方法是:取10.6g六硅酸镁,充分加热失水后,得固体8.8g;另取相同质量的六硅酸镁加入足量盐酸,充分反应后,经处理得SiO2固体7.2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2B.a=3C.b=5D.b=7三、填空题14.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________色火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15.在“天津港爆炸事故”的现场发现存放有某物质X,该物质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易燃气体乙炔和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的方程式为X+2H2O═C2H2↑+Ca(OH)2,则X 的化学式为________;若该物质在仓库中失火,请写出一种可采用的灭火方法________ .16.现有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是甲烷(CH4)或乙烷(C2H4)。
2017-2018海南省海口四中沪教版化学第三章第四章综合培优强化练习(含解析)
2017-2018海南省海口四中沪教版化学第三章第四章综合培优强化练习一 、单选题1.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易燃烧C.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D.二氧化碳有毒,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2.对以下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错误的是( )① ② ③ ④A .①②属于同一种元素B .①④的化学性质相似C .①得到电子可形成③D .②③表示不同种离子3.有四种粒子,其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如下表所示,则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A .甲和乙B .丁和丙C .乙和丙D .甲和丙4.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分子和原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B.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C.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5.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放在空气中的木桌椅没有燃烧,是因为木桌椅不是可燃物B.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开挖隔离带,是为了将可燃物与火隔离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D.住房着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6. 右图A 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B 是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元素及其原子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3B. 该原子在反应中容易失去3个电子C. 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D.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克7.稀土元素铕(Eu)是激光及原子能应用的重要材料。
已知氯化铕的化学式为EuCl 3,则氧化铕的化学式为( )A .EuOB .Eu 2O 3C .Eu 3O 2D .EuO 38.如图4-2-4所示是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充分反应后,乙、丙的质量之和等于甲的质量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C.此化学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D.此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9.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4-1-4所示的实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单元练习题免费下载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单元练习题免费下载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单元练习题免费下载要想这次考试九年级化学的成绩能提高一点的话,现在就该抓紧时间多做几份化学试卷。
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单元练习题免费,仅供参考。
第四章单元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正确选项。
每小题3分,共45分)1.化学家在当今环境问题上的最新构想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
例如,燃料(CH4、CH3OH等)燃烧产物(CO2、H2O等) 燃料(CH4、CH3OH等),这样既可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
上述构想中的①②两个转化过程的变化( )A.均为物理变化B.①为物理变化,②为化学变化C.①为化学变化,②为物理变化D.均为化学变化2.下列图标放错位置的是(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石蜡燃烧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B.氢气与空气混合气体的爆炸和食物的腐败都发生了氧化反应C.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就会燃烧D.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但只有在点燃或高温的条件下才具有氧化性4.发热量高、污染少的理想的气体燃料是( )A.甲烷B.氢气C.一氧化碳D.乙炔(C2H2)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碳燃烧总是生成二氧化碳B.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最重要的矿物燃料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碳都是大气污染物D.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6.据测定,某气体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两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气体一定是甲烷B.该气体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C.该气体中一定含有碳、氢二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D.该气体一定是碳氢化合物7.以下关于能源和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化学电池是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B.氢气燃烧的过程,是热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过程C.氢能是理想的新型能源,它有放热多、资源丰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D.大量废旧电池的随意丢弃,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8.如果在宇宙飞船上划燃火柴,火焰会立即熄灭,这是由于( )A.O2不够B.在失重情况下,空气不对流C.宇宙飞船上温度低D.达不到着火点9.某纯净物A稍加热就分解为NH3、H2O、CO2,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A由4种元素组成B.A是化合物C.A中含水D.A不稳定10.R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有一种化合价“+3”价,则下列化学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A.2R+3H2SO4=R2(SO4)3+3H2↑B.4R+3O22R2O3C.R+2HCl=RCl2+H2↑D.2R+6HCl=2RCl3+3H2↑11.镁带在耐高温的密闭容器中(内含空气)加热,则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容器内所盛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12.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其根本原因是( )A.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相对原子质量也没有改变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分子的数目都没有改变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以及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13.将ag CuCO3加热,发生如下反应:CuCO3CuO+CO2↑,CuCO3完全分解后,质量减少了bg,残余物再跟cg的木炭混合加热,恰好完全反应(C+2CuO2Cu+CO2↑),产生dg的CO2。
2017-2018海南省海口第四中学九年级沪教版化学考前精编培优练习
2017-2018海南省海口第四中学九年级沪教版化学考前精编培优练习(含解析)一、单选题1.下列实验操作合理的是( )2.下列方法中不能防止铁锅腐蚀的是( )A.表层镀锌B.食盐水浸泡C.制成合金D.表层涂油3.工业炼铁的主要设备为( )A.平炉B.高炉C.电炉D.转炉4.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A.中子数不同B.质子数不同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D.核外电子数不同5.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并运用于医学治疗,为人类医学作出重大贡献,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于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青蒿素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的B.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 gC.青蒿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22∶5D.青蒿素由三种元素组成6.水是生命之源。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 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的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7.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于铁粉的氧化。
小涛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1-2-4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 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 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图1-2-4A.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通过本次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C.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打开弹簧夹8.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要求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提倡步行或自行车等短途交通方式B.大力发展公交及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事业,缓解城市汽车尾气排放问题C.在农田里大量焚烧秸秆、树枝等农林废弃物,以获得某些营养物质D.实时对企业的排气进行监测,从源头上控制、减少大气污染源9.最近“纸火锅”(如图4-5-3所示)逐渐流行起来。
2017-2018海南省海口第四中学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期末考前强化练习第二章
2017-2018海南省海口第四中学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期末考前强化练习第二章一、单选题1.如图2-2-11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装置中小试管的作用是( )图2-2-11A.试管是多余的B.减缓反应C.形成液封,防止气体通过长颈漏斗逸出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2.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固体B.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C.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3.下列装置中,最适合用来收集氧气的是( )4.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下列变化中属于大自然缓解温室效应的是( )A.含碳燃料燃烧B.微生物分解C.呼吸作用D.光合作用5.a和b为质量相等的两份固体,a为氯酸钾,b为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
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氧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6.实验室制取氧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图2-1-3A.装置①可用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B.装置②可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C.装置③可用于收集氧气D.装置④可用于收集氧气7.下列对催化剂描述正确的是()A. 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B.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发生了变化C. 只有分解反应才需要催化剂D. 某些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8.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红色D.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9.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 B C D10.淄博市政府围绕“城市水资源管理”这一主题,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生态淄博、美丽淄博。
以下措施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建设海绵城市减少水的流失B.积极探索污水处理的新技术C.大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D.严格监管化肥和农药的使用11.向石蕊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再进行加热,溶液颜色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A.红色-紫色-红色B.紫色-红色-紫色C.红色-紫色-蓝色D.红色-无色-红色12.兰州城市形象标志(如图2-3-14)运用蓝、黄、绿三色分别代表了蓝天、黄河、绿地。
2017-2018海南省定安中学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期末考前专项精编练习(含解析)
一、单选题1.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B.该元素是一种金属元素C.该粒子是阳离子D.该粒子具有稳定结构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天然气用作燃料C.液氮用作冷冻剂D.银用于制作导线3.化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文明。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型半导体材料和有记忆功能的新材料的研制,都得益于化学科学的发展B.化学只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与新物质的合成毫无关系C.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目前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D.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可以有效地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房屋着火,可以用水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天然气泄漏,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C.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D.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过滤嘴香烟对有害气体有过滤作用,因此吸过滤嘴香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B.人类利用化学知识合成了许多物质C.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手段D.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错误理解化学符号中数字所表示的意义的是( )A.SO2:“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B.2Zn:“2”表示两个锌元素C.:“+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D.2NH3:“2”表示两个氨分子7.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铜和硬铝都属于金属材料B.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单质C.铁、铝、铜都是银白色金属D.不锈钢是永不生锈的钢铁8.如图4-2-2所示为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5种物质B.反应后原子的个数增多C.该图可示意SO2与O2的反应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9.2016年5月,“感知环境,智慧环保”无锡环境监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进入整体试运行阶段,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质量提升的是( )A.对污染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B.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C.加大汽车尾气检测力度,减少空气污染D.减少使用农家肥,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10.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关于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B.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氧气易溶于水C.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氧气可以供给呼吸,和体内物质反应而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金属都呈银白色B.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不易生锈C.铁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D.工业炼铁的主要原理是用一氧化碳与铁矿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12.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两种物质各10 g,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容器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B.x=5.3C.该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84∶53D.丙、丁一定是单质13.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
2017-2018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四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专题培优练习
2017-2018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四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专题培优练习题精编精练(含解析)1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混合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表所示。
说法正确的是()A.丁一定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丙的质量C. 甲一定是化合物,乙一定是单质D.该反应可能是分解反应2 关于化学方程式 CH 4 +2O 2 CO 2 +2H 2O 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烷加氧气在点燃条件下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B.1 个甲烷和 2 个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 1 个二氧化碳和 2 个水C.1 个 CH 4分子和 2 个 O2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 1 个 CO2分子和 2 个 H2O 分子D.1 g CH 4和 2 g O 2在点燃条件下 ,生成 1 g CO 2和 2 g H 2O3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该气体可能只含有CO 、H2B. 该气体可能只含有CH 4、COC. 该气体一定只含有CH 4D. 该气体一定只含有CH 4、H 24 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C. 该反应中 ,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 7 ∶ 5D. 该反应中 ,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 1 ∶ 45 如图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C. 甲和乙的质量比为 11 ∶4D.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数比为1∶1∶ 16 将 16 g A 和足量 B 混合加热 ,A 与 B 发生化学反应 ,16 g A 完全反应后生成12 g C 和 8 g D, 则参加反应的 A 与 B 的质量比是 ( )∶1 B.2 ∶1 ∶1 D.4 ∶17 从化学反应 2H 2O 2H 2↑ +O2↑中,可得到下列信息 ,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A.反应物是水 , 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反应条件是通电B.每 2 份质量的水完全反应可生成 2 份质量的氢气和 1 份质量的氧气C.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2∶1D. 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 328 硝酸银受热时会发生如下反应:2AgNO 3 2Ag+2X↑ +O 2↑。
2017-2018海南省定安中学沪教版九年级第四章化学单选题综合培优练习强化训练(含解析)
一、单选题1.如图4-5-2所示是四种物质a、b、c、d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成物中c与d的分子个数比为1∶2B.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改变D.物质c可能是一氧化碳2. “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如图4-2-6所示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体代表不同的原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C.生成物中有单质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3∶23.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 )A.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B.钻木取火: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C.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4.下列灭火方法中,利用“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这一原理的是( )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B.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C.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5.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A.2N:二个铵根离子B.H2O: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氢分子C.Mg2+: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D. O: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二价6.下列关于化学方程式4P+5O2 2P2O5的读法,错误的是( )A.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B.在点燃的条件下,每4体积的磷和5体积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C.在点燃的条件下,每4个磷原子和5个氧气分子结合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D.在点燃的条件下,每124份质量的磷和160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7.在反应A+3B 2C+3D中,已知23 g A和48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 g C,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96B.92C.23D.46: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B.x=5.3C.该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84∶53D.丙、丁一定是单质9.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B.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C.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D.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10.如图4-2-2所示为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
2017-2018海南省加来中学沪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三章中考复习强化练习(含解析)
2017-2018海南省加来中学沪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三章中考复习强化练习(含解析)一、单选题1.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A.硫B.水C.铜D.空气2.有四种粒子,其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如下表所示,则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A.甲和乙B.丁和丙C.乙和丙D.甲和丙3.下列有关“2”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Zn2+”中的“2+”表示锌粒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B.2NO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氮分子C.H2SO4中的“2”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元素D.H2中的“2”表示氢气含有两个氢原子4.图3-1-5是电解水反应的示意图。
该图说明了( )图3-1-5A.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B.水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C.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重新组合的过程D.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5.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Fe3O4——氧化铁B.2N——2个氮元素C.H+——1个氢离子D.Cl2——2个氯原子6.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A. O2B. MgC. HD. N8. “盱眙十三香龙虾”名闻天下,该龙虾调料中含有的肉桂醛(C9H8O)是一种食用香料。
关于肉桂醛的说法正确的是( )A.肉桂醛是一种氧化物B.肉桂醛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C.一个肉桂醛分子由18个原子构成D.肉桂醛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9∶89.根据右图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氯原子的质子数是17B. 氯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C. 当x=8时,该微粒是阳离子D. 在化学变化中,氯原子易得电子10.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2N:表示1个氮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B.CH4:表示该物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C.C2H5OH:表示该物质由三种元素组成,且1个分子中含9个原子D.FeO:表示氧化铁11. “”和“”分别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12.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152。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第四章) .doc
九年级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第四章)班级学号姓名一、选择题1.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面包变质B.冰雪融化C.煤炭干馏D.葡萄酿制成酒2.目前电力供应仍然紧缺,需开发各种资源发展电力工业,以下利用化学能发电 ( )A.水力发电B.火力发电C.风力发电D.核能发电3.所有化学反应之所以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是因为在反应前后 ( )A.物质的分子不变B.原子的种类不变C.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D.分子的种类、质量、数目均不变4. 空气中含量较多,且性质稳定的是 ( )A.氮气 B.氧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5.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6.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无水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A.没有与氧气接触B.无水酒精是液体C.没有达到着火点D.酒精没有可燃性7.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 )A.Mg+O2====MgO2B.CH4+2O2 ===CO2+2H2OC.CO+O=== CO2D.2H2O=== 2H2+O28. 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H2SO4B.O2C.Na2CO3D.Al2O39.课本上“烧不坏的手绢”实验中,当手绢上的火焰熄灭后,手绢完好无损。
对于这一实验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 这是魔术,你看到的是一种假象B. 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C. 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着火点升高D. 手绢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绢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10.对于被困在火区的人员来说,下列做法中,不恰当的是 ( )A.烟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B.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C.一旦发现火情,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打电话报警、求救11.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通电点燃点燃点燃A.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一定要加催化剂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C.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依据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D.氧气能与大多数的金属、某些化合物反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12.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珠穆朗玛峰顶空气稀薄,其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21%B .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燃物在纯氧中燃烧更剧烈C .稀有气体也称“惰性气体”,通常状况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D .通常所说的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湿度越大,空气中水蒸气的含最越大13. 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或用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试管:加热时所盛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2/3B .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应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C .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可用嘴吹灭D .玻璃棒:常用作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14.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B.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C. 离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D. 固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间隔15.根据右图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钠原子最外层有11个电子B .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gC .钠属于非金属元素D .钠的原子序数为1116.下列图标中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 )17.一定条件下分别分解高锰酸钾、水、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获得氧气。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第四章第1---3节期末检测题含答案不全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下列物质属于易燃物的是()①酒精②白磷③氢气④石灰石⑤食盐⑥液化石油气⑦硫⑧镁带A.有①②③B.只有①③⑥⑧C.只有①②③⑥⑦⑧D.全部都是2.在实验室里,通常将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其目的是()A.降低白磷的温度B.防止白磷与空气接触C.使白磷与水结合成稳定物质D.将白磷浸湿而不易着火3.在下列条件下蜡烛燃烧更旺的是()A.放在氧气中B.放在空气中C点燃后放在空气中D.点燃后放在氧气中4、不能用于扑灭石油油井起火的方法是()A、降低石油的着火点B、使火焰与空气隔绝C、设法阻止石油喷射D、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5、使用酒精灯时,不慎将其打翻引起桌面着火,应采取的最简便的措施是()A、马上拨打120B、用嘴吹灭C、寻找灭火器把它扑灭D、用湿抹布盖灭6、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为 ( )A、泡沫灭火器B、干粉灭火器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D、水7、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着火点高B、火柴梗接触氧气少C、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D、火柴梗潮湿8.12月8日,在克拉玛依特大火灾中,288名中小学生葬身火海,灾难震惊全国。
为此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
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你认为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
①沿楼梯迅速下楼()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④封闭房门()⑤迅速转到阳台,用绳索下坠()⑥跳楼()9.小婧同学学习化学后知道,镁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白色的氧化镁固体。
但她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却发现在生成的白色固体中还夹杂着少量的淡黄色固体。
4.2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知识点一质量守恒定律1、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B.C.D.2、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发生如下应:2KMnO4+16HCl=2KCl+2MnCl2+5X↑+8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应是()A.HClO B.ClO2C.O2D.Cl23、实验室使用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氧气,各物理量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A.B.C.D.4、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学基本观现念的认识错误的是()A.元素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B.微粒观:保持金刚石化学质的最小微粒是碳原子C.转化观:氧化镁在一定条件下可直接转化为金属镁D.守恒现:18g氢气和18g氧气反应,一定生成36g水5、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2017-2018海南省海口第四中学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期末考前强化练习第三章
2017-2018海南省海口第四中学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期末考前强化练习第三章一、单选题1.春天的公园,百花盛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
花香四溢的现象主要说明(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C.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D.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隙2.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CuB.H2OC.O2D.H+3.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19日与“天宫二号”成功交会对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入住轨道舱。
航天员饮用的是专用的小分子团水,它具有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等特点。
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分子的化学性质被改变了B.小分子团水的部分物理性质与普通水有所不同C.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隙D.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的体积变小了4.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说法正确的是( )A.AlO表示氧化铝B.H2表示两个氢原子C.2Fe2+表示两个铁离子D.在SO2、S、H2S中,硫元素化合价依次降低5.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6.Cr2O3 可以作某些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其中Cr元素的化合价为()A. +2B. +3C. +5D. +6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B.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干得快,原因是水分子受热后运动速率加快C.气体比液体容易被压缩,原因是物质的气态分子小而液态分子大D.过氧化氢分子能分解成水分子和氧分子,说明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8. 右图A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B是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元素及其原子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A.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3B. 该原子在反应中容易失去3个电子C. 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D.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克9.下列实验操作示意图中,错误的是( )A B10.如何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科学家一直在探究的课题,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家找到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酸(CH2O2)。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四章期末能力测试题含答案不全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选择题1.下列图标中属于消防安伞标志的是()A. ①②B. ③④⑤C. ①③⑤D. ②④2.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BCDA. 硫在足量氧气中燃烧B. 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C.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D. 实验室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3.在实验室中,存放有毒药品的柜橱应贴的标识是()A. B. C. D.4.每年“火把节”时,我们常把木材劈成细条再扎成“火把”进行燃烧,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美观B. 节省木材C. 便于携带D.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5.下列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 动植物呼吸B. 蜡烛燃烧C. 农家肥料的腐熟D. 酒的酿造6.下列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或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标中,表示错误的是()A. 剧毒品B. 爆炸品C. 禁止放易燃物D. 禁止吸烟7.森林着火时,救火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是()A. 隔绝空气B. 开辟道路以利于运水灭火C. 隔离可燃物D. 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8.下列变化中,与缓慢氧化无关的是()A. 钢铁生锈B. 食物腐烂C. 冰雪融化D.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9.能正确反映相关实验过程中量的变化的图像是()A. 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B. 等质量镁粉、锌粉分别和足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C. 镁在氧气中燃烧D. 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完全分解10.下列标志表示“严禁烟火”的是()A. B. C. D.11.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 氧气B. 氮气C. 甲烷D. 二氧化碳12. 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 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C. 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D. 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13.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解释错误的是()A. 实验过程中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是因为乒乓球的着火点比滤纸的低B. 火柴头垂直向上燃烧时容易熄灭,是因为热空气增大了火柴梗的着火点C. 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圈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D. 蜡烛熄灭,是因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二、填空题14.可燃物与_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检测试卷.docx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检测试卷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Mg-24 P-31 Al-27 Mn-25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每小题2分,共20分)1.不适宜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现象是( )A.煤炭燃烧后变成煤灰,质量变小了B.樟脑球放在衣柜中一段时间后变小了C.镁带燃烧后生成的固体质量增加D.高锰酸钾受热,其固体的总质量逐渐减小2.小华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小粒金属钠投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发现反应剧烈并生成大量气体,则该气体可能是( )A.H2B.CH4C.He D.NH33.如下图所示,每两分子的甲反应后生成一分子的乙和两分子的丙。
已知甲、乙、丙分别为不同的纯净物,则丙物质的化学式是( )A.A2B.AB2C.A2B D.A4B24.煤油中含有噻吩,噻吩(用X表示)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6O2点燃4CO2+SO2+2H2O,则x的化学式为( )A.CH4S B.C2H6SC.C4H4S D.C6H6S5.已知化学方程式X+2O2点燃CO2+2H2O,下列对x的判断正确的是( )A.X中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B.X中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C.X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D.X的化学式是CH46.煤的气化是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煤的气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C+H2O(气)高温H2+CO,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的是( )A.元素的种类B.碳、氢元素的化合价C.原子的数目D.物质的总质量7.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此反应中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8.关于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2P2O5,四位同学表达了如下图所示的四种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9.手机使用的锂电池是新型的高能电池,以质量轻、电容量大而受到重视。
其中锂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Li+MnO2=LiMnO2。
锂元素(Li)在化合物中显+1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锂电池板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B.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C.反应前后Mn的化合价从+4价降低为+3价D.LiMnO2为锂、锰的氧化物10.下图是用比例模型来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海南省海口第四中学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期末考前强化练习第四章一、单选题1.在化学反应A+B C+D中,若有5 g的A与11 g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7 g的C和一定质量的D,则D的质量为( )A.5 gB.16 gC.9 gD.23 g2.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
结合微观示意图4-3-2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B.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D.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2∶33.如图4-2-4所示是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充分反应后,乙、丙的质量之和等于甲的质量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C.此化学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D.此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4.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其目的是()A. 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C. 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5.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A.降低食用油的着火点B.清除可燃物C.隔绝空气D.防止食用油溅出6.下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能用该图表示的化学反应是()A. 2CO + O22CO2B. C + CO2 2COC. H2+Cl22HClD. 2H2+O22H2O7.将10 g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进行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称得试管中残留固体的质量为9 g,则试管中残留固体的成分为( )A.KMnO4B.K2MnO4、MnO2C.KMnO4、K2MnO4、MnO2D.KMnO4、MnO28.如图4-1-3所示将一根铜丝绕成螺旋状网罩罩在一支燃着蜡烛的火焰处,不多久蜡烛火焰熄灭,其熄灭的原因是( )A.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B.清除了可燃物C.降低了着火点D.隔绝了氧气9.下列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C+O2 CO2B.Mg+O2 MgO2C.4Fe+3O2 2Fe2O3D.4P+5O2 2P2O510.下列事故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浇水灭火B.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灭火C.冬天用煤火取暖时,只要在煤炉上放壶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D.若遭遇火灾,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匍匐逃离着火区域11.Sb2O5 是一种重要的阻燃剂,工业制取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为:Sb2O3+2X Sb2O5+2H2O。
则 X的化学式为( )A.H2B.O2C.H2O2D.H3SbO412.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4-1-4所示的实验。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白磷是可燃物,红磷不是可燃物B.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C.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它的着火点D.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13.错误理解化学符号中数字所表示的意义的是( )A.SO2:“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B.2Zn:“2”表示两个锌元素C.:“+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D.2NH3:“2”表示两个氨分子14. 为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右图所示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发现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着火燃烧。
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A. 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B. 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C. 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D. 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15.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B.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C.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D.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16.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A.10 B.8 C.4 D.017. “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如图4-2-6所示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体代表不同的原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C.生成物中有单质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3∶218.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错误的是( )A.宏观:实际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等于生成物总质量B.微观: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C.某可燃物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燃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D.煤燃烧后灰渣质量小于煤,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19.关于化学方程式CH4+2O2 CO2+2H2O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烷加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B.1个甲烷和2个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二氧化碳和2个水C.1个CH4分子和2个O2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CO2分子和2个H2O分子D.1 g CH4和2 g O2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 g CO2和2 g H2O20.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中学生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
从化学角度看,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用明火检查燃气是否泄漏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C.室内着火时不急于打开门窗 D.火场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21.图4-1-6中甲和乙所示实验装置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小颖同学用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22.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 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进行灭火B. 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用锅盖迅速盖灭C. 室内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 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23.下列为“禁止烟火”标志的是( )24.下列化学符号与含义相符的是( )A.KCl2——氯化钾B.3OH-1——三个氢氧根离子C.Cl2——两个氯原子D.2SO3——两个三氧化硫分子25.空运观赏鱼必须密封。
为了解决鱼的吸氧问题,可在水中加入过氧化钙(CaO2),其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2+2H2O 2Ca(OH)2+O2↑。
若要产生3.2 g氧气,应向水中投入过氧化钙的质量为( )A.14.4 gB.7.2 gC.2 gD.18.2 g26.已知:某密闭容器中,12 g A加热完全分解产生B和C,其中B的质量为2 g,同时C又能部分分解产生0.1 g D和7.9 g E,则最终该密闭容器中B和C的质量比为( )A.1∶1B.1∶2C.1∶4D.1∶527.下列灭火方法中,利用“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这一原理的是( )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B.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C.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28.如图4-2-7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C.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1∶4D.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数比为1∶1∶129.在2A+B 2C反应中,已知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A.16 gB.16C.32 gD.3230.下列变化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 白磷自燃B. 硫燃烧C. 火药爆炸D. 铁丝燃烧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 [答案] C[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所以生成D的质量为5 g+11 g-7 g=9 g。
2. [答案] D[解析]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3H2 CH3OH+H2O。
A项,由丙物质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丙的化学式是CH3OH,相对分子质量是12+1×4+16=32,故A错误;B项,由上述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B错误;C项,由上述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发生了变化,故C错误;D项,由反应方程式可知,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44∶(3×1×2)=22∶3,故D正确。
3. [答案] D[解析] 反应后,甲、乙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丙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
参加反应的丙的质量等于生成的甲、乙的质量和,A说法不正确;根据各物质的质量关系,无法确定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B说法不正确;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C说法不正确;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D说法正确。
4.D 解析:可燃物的热值和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A、B叙述错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也是基本不变的,C错误;由煤球制成“蜂窝煤”的目的是促进煤的燃烧。
5. [答案] C[解析] 油锅起火时,迅速盖上锅盖,这样可以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6.A 解析:将各选项代入图示验证,只有A符合题意。
7. [答案] C[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高锰酸钾分解产生氧气的质量为10 g-9 g=1 g,则可设分解质量为x的高锰酸钾可产生1 g氧气,利用化学方程式可求出分解的高锰酸钾的质量x=9.875 g<10 g,则试管中的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分解,试管中既有未分解的高锰酸钾,又有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本题应选C。
本题还可用极限法求解。
设10 g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可产生氧气的质量为y,利用化学方程式可求出10 g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产生氧气的质量y≈1.01 g,则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0 g-1.01 g=8.99 g<9 g,说明试管中的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分解,本题应选C。
8. [答案] A[解析] 将一根铜丝绕成螺旋状网罩罩在一支燃着蜡烛的火焰处,铜丝会吸收热量,导致温度降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从而使蜡烛熄灭。
9. [答案] D[解析] 碳与氧气的反应条件是点燃,燃烧不是反应条件,A不正确;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其化学式为MgO,B不正确;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其化学式为Fe3O4,C不正确;D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
10. [答案] D[解析] 油锅着火不能浇水灭火,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会在水面上继续燃烧,A不正确;电器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否则可能会因水的导电性而发生触电,或引发电路短路而引起更大面积的燃烧,B不正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煤炉上放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C不正确;若遭遇火灾,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匍匐逃离着火区域,D正确。
11. [答案] C[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变,可以确定X中应含有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所以X 的化学式为H2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