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比身高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1.6 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1.6 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1.6 比身高|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比较身高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符号(>、<、=)表示身高的高低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

1. 比较身高的方法。

2. 运用比较符号(>、<、=)表示身高的高低关系。

3. 实际操作,学会测量身高并记录数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身高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符号表示身高的高低关系。

2. 教学难点:学会测量身高并记录数据,能够准确运用比较符号。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身高的卡通人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的身高关系。

-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怎样比较身高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如何比较身高。

2. 新课内容

- 讲解比较身高的方法,介绍比较符号(>、<、=)的运用。

- 示范如何测量身高,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完成身高比较的练习。

3. 巩固练习

- 出示一些身高数据,让学生运用比较符号进行判断。

-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并记录数据。

- 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小结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比较身高的方法。

- 强调比较符号的运用,提醒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

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测量身高,并记录数据。

2. 运用比较符号,比较家庭成员的身高关系,并简单写一段话描述。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比身高》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比身高》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比身高》说课稿

一、教材及教学目标

教材

本次教学使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其中的《比身高》部分作为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达成以下目标:

•理解比的概念以及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能够运用数学符号“<”和“>”来表示大小关系;

•能够在生活中正确应用比的概念,比较大小。

二、教学内容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先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身高的想法,例如:“你们谁觉得自己最高?”教师可以把一个比较高的同学请上来进行身高比较,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2. 引入概念

教师可以提出比的概念并做出趣味性的引入,例如:“小明比小红高,那么小明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和“<”符号进行表示。

3. 实际运用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例如:“小明的身高比小红高,那么小红的身高可以用小明的身高乘以多少表示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计算得到答案,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含义。

4. 练习与巩固

教师在课堂上可布置相关的练习,例如:“小明的身高是120厘米,小红的身高是105厘米,请用符号‘>’或‘<’来比较两人身高的大小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答案,并进行讲解。

三、教学法及教学媒体

教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答式教学法、讲解式教学法和实践操作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实例和练习等方式深入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学媒体

本节课主要使用黑板和小黑板,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身高的示意图,并使用小黑板进行临时的演示和计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1单元 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1单元 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1单元比身高|北师大版

一、引入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课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比身高。身高是一个人的自然属性,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身高比较在不经意间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些人说:“我多高呀?比你高!”,还有些人说:“我比我爷爷高了!”这些比身高的话语,也是我们生活中亲身体验数字比较大小的一种形式。

本单元通过比较身高来引导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数字比较大小,让学生了解比较符号<、>。

二、分析

我们都知道,身高是一个人很重要的身体特征之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数字比较大小的最直观体现之一。在让学生进行身高比较时,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观察身高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观察身高,并仔细比较他人和自己的身高。

2. 量化身高

接着,我们要让学生用尺子、卷尺等工具对身高进行量化,并将结果记录在台历或笔记本上。

3. 比较身高

最后,我们要让学生进行身高的比较,让他们通过将数字进行比较来了解数字大小的概念。比如:1.4 米< 1.5 米,1.25 米> 1.22 米等等。

三、课堂设计

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来设计课堂:

在教学开始时,我们可以通过问学生有关身高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思考:身高对我们有哪些重要性?我们如何进行身高比较?

2. 观察身高

然后,我们可以请学生在课堂上实际进行身高的观察,并将结果记录在台历或笔记本上。

3. 量化身高

接着,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尺子、卷尺等工具对身高进行量化,并将结果记录在台历或笔记本上。

4. 比较身高

最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身高的比较,并让他们来解释自己的比较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探究比较符号<、>,并引导他们来理解数字的比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比身高|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表示方法和比的大小的比较;

2.能够掌握身高的测量方法,并能根据所得到的数据进行身高的比较;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谦虚、诚实、勤劳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比的概念和比的大小的比较;

2.了解身高的测量方法,并能根据所得到的数据进行身高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

1.控制好比的表示方法,能够清晰地表示出各种比;

2.掌握身高的测量方法,防止因误差导致数据出错。

四、教学准备

1.教学PPT;

2.学生的身高测量工具;

3.实验用纸板,标尺等。

五、教学过程

5.1 温故知新

通过看图片介绍比较,引导学生讨论比较的概念,以及比的大小的比较。

5.2 自主探究

让学生分组进行身高测量和比较。每个小组至少测一次一名同学的身高,并记录下来。然后把测量得到的数据交给教师,教师在黑板上用比的形式显示出来,并让学生进行比的大小的比较。

5.3 提高练习

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甲的身高:___厘米,乙的身高:___厘米,比为___(1:2)”。请学生帮忙将空白部分填写完整,并解释比的含义。

5.4 独立探究

让学生进行身高和比的运算,让他们自己组织语言表述清楚,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比的运算方法。老师可以根据情况设置一些身高测量问题供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

5.5 互动交流

学生在讨论中需要互相讨论,互相比较,并在交流当中逐步深入探究比和身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比和身高的概念和表达方法。

5.6 练习巩固

老师可以在学生已经掌握比和身高的基础上,自己编写或选择一些练习题进行练习。学生在课后可以选择相关的一些题目进行巩固和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第一课时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第一课时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第一课时北师大版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比较高矮的方法,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比较高矮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用语言表达比较高矮的方法。

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较高矮的方法。

2. 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比较高矮方法的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身高不同的玩具,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玩具高,哪个玩具矮。

2. 探究新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比较高矮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高矮的方法,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 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比较高矮的方法。

4. 总结反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比较高矮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收集学生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比较高矮方法的运用情况。

3.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同时,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此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还应能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组身高不同的玩具,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玩具高,哪个玩具矮。这样的导入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6 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6 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6 比身高|北师大版

一、教学背景

本节课是针对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第1单元第6课——比身高。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测量长度”的知识点,掌握了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使用标准长度单位的技巧。在本课中,将通过观察实物和测量比较身高,学习身高的测量以及简单的比较大小思想,为今后在数学学习中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身高的概念,掌握测量身高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身高比较学习比较大小思想。

2.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测量身高的方法,并理解比较大小的基本思想,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身高的技巧。

3.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身高比较,了解身体健康与发育的重要性,培养自信心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认识身高的概念,掌握测量身高的方法和技巧;

(2)通过身高比较学习比较大小思想。

2.教学难点

(1)如何在身高比较中学习比较大小的思想;

(2)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和发育的问题。

导入环节

1.老师进入教室,向学生问好,并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同时,通过展示一根刻度尺的实物,引导学生进行对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在引导学生思考测量身高的问题后,让学生缸底自己的身高,并收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形成一个简单的数据表格,用以后续的身高比较。

正文环节

1.通过观察实物和图表,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刻度尺进行身高测量,并让学生尝试自己测量自己和同桌的身高,帮助学生掌握测量身高的方法和技巧。

2.引导学生了解比较大小的基本思想,再根据全班身高的数据,让大家一起进行身高比较,并观察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的身高特征。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

404.1.6.1 比身高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3~15页的内容。

教学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不进位、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明确了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即小数点对齐,再按整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实行计算。所以,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实行计算,并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体验数学算法的多样化,而教师则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进位和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3、能准确地读、写小数的相关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进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后面补“0”的退位减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授新知识。

学法:

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演示:星期天,明明、丽丽和亮亮一起去逛动物园,走进动物园,看到了小鹿一家人,引导学生说说你从主题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板书:比身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先解答“鹿妈妈高多少米,”应该如何列示?

(1)生列式汇报

(2)如何计算呢?学生尝试计算,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师适时指导

(4)教师小结: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候,哪一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2、要求小黑高多少,应该如何列示?

(1)生列式汇报

(2)如何计算呢?学生尝试计算,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师适时指导

(4)教师小结: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候,哪一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1”当“10”再减

3、要求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应该如何列示?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比身高_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比身高_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比身高_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中的第一单元——比身高。

该单元主要围绕比的概念,介绍了等分线的概念,初步学习了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通过实际测量身高练习比的概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比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比的概念和比的大小关系;

2.能够使用竖式进行数的比较;

3.能够掌握常用的比的表示方法;

4.能够准确使用等分线。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的概念和大小关系;

2.掌握竖式进行数的比较;

3.掌握等分线的使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不同身高的学生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身高差异性,并找出其规律,导入比的概念。

2.以柿子作为例子,通过比较两个柿子的大小关系,引入比的大小关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比的概念。

讲解新知

1.通过数字游戏,让学生体会数的比较,并教授竖式进行数的比较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比的大小关系。

2.通过展示不同颜色的等分线,让学生了解等分线的作用,掌握等分线的方法。

拓展练习

1.通过对学生进行自我测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表示方法。

2.通过给学生数值,让学生使用竖式比较大小,巩固掌握竖式进行数的比较方法。

课堂小结

1.通过展示比的相关图形,帮助学生总结比的概念和大小关系,并强调竖式比较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提出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等分线的使用方法。

教学评价

1.通过对学生的出示不同身高和体型的图片,判断出身高差异性,并找出其规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竖式比较游戏和自我测量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进行数的比较方法以及比的表示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比身高》教学设计.docx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比身高》教学设计.docx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比身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P13-14《比身高》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比身高》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里面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进退位加减法,小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基本方法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及意义,后续要学习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以及小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及解决实际问题。为了便于学生探索计算方法,教材设计了以长颈鹿一家比身高的主题情境,依托这个主情境教材选取了一组一位小数的数据设计了三个问题串:第一个问题是探索小数进位加法的算法;第二个问题是探索小数退位减法的算法;第三个问题是解决小数末尾补“0“的退位减法。三个问题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小数的意义探索算法。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后面补“0”的进位加法

和退位减法。

学生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有了基于元角分的小数加减法基础,同时前面已经有了小数意义更进一步的认识,具备计算小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能力,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探索本节课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了基础。本节课学生可能遇到的的难点是在计算数位不相同的小数加

减法时,灵活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末尾后面补“0” 后再进行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计算。

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比身高》教案

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比身高》教案

班级学科数学主备人使用人课题比身高课型新授教学时数 1 教学内容课本13-15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有进位、有退位的小数加减法。

2、掌握比较几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过程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是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有进位、有退位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无

教学过程(总第 15 课时)二次备课

一、出示情境图

二、讲授新课

1、鹿妈妈身高多少米?

小花2.4米,鹿妈妈比小花高1.7米。

鹿妈妈的身高=小花的身高+1.7米

2、小黑高多少米?

小花2.4米,小黑比小花矮0.8米。

小黑的身高=小花的身高-0.8米

3、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

鹿爸爸身高6米,小花身高2.4米。

鹿爸爸比小花的身高高=6米-2.4米

提示:“6是一个整数,如果想把它改写成一位小数,就要给它补上“小数点”和“十分位”,那么在十分位上写,不会改变原来的大小,所以6就等于。

4、比较、归纳:

类似的题中,首先要带领学生读懂题目的意义。尤其在比较大小的问题中。何时是加何时是减,通过帮助学生总结关键词汇来判断。还应该多做类似的练习。在全班交流时,通过多个实例,就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规律。对于这一规律,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即可。

三、课堂小结

有进位、有退位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1)小数加减法要把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借1,位数不

够的,在小数的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7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7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7比身高-北师大版教学设计背景

本教学设计的课程为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教材为北师大版。本节课将以“1.7比身高”为主题,让学生学会如何测量身高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目标

1.学生能够使用尺子或卷尺测量自己的身高,并记录身高数据。

2.学生能够使用图表或统计表展示身高数据。

3.学生能够分析身高数据,并计算出平均身高、最高身高和最低身高。

4.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将身高比例转化为百分数的方法。

5.学生能够将身高比例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中。

教学设计内容

知识点介绍:

1.比的概念和转化为百分数的方法。

2.测量身高的方法、记录身高数据的方法和展示身高数据的方法。

教学步骤:

步骤1:导入新知识

首先,通过展示一组同学的身高数据和图片的形式,让学生感性认识“身高”的概念,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随后,引入“比”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比的意义,并教授转化比为百分数的方法。

步骤2:学生亲身测量身高

让学生使用尺子或卷尺亲身测量自己的身高,并记录身高数据在本子上。

步骤3:制作统计表和图表

让学生按照身高从小到大的顺序,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填入统计表中,并绘制直方图或折线图,展示同学们的身高数据。

步骤4:身高数据分析

通过统计表和图表,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同学们身高的平均值是多少?

2.最高的同学身高有多高?最矮的同学身高有多低?

3.身高最多的同学身高是多少?有几名同学和他身高相同?

步骤5:实际应用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小明的身高是小红的1.7倍,而小红的身高是140cm,那么小明的身高是多少?”,让学生通过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比身高_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比身高_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比身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

教材分析: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进行教学的,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由于小数在生活中广泛运用,学生对小数并不陌生,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此外,学生己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由于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此可以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掌握的旧知识,尝试解决小数加减这一新知。而且,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还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些都为学习小数加减法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引导学生探索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掌握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应用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同学们又长大了一岁。老师发现同学们有了很大变化。你们变得比以前有礼貌了,最大地变化是你们的个子长高了不少,你们觉得呢?大家说说看,本班男生中谁最高?女生呢?

2、请他们上台比一比,他们谁高?相差多少?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比身高》教学设计、反思及点评【二则】[名师]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比身高》教学设计、反思及点评【二则】[名师]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比身高》教学设计、反思及点评【二

则】[名师]

《比身高》教学设计、反思及点评【二则】

《比身高》教学设计、反思及点评之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材分析

“测量活动”这一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在教室里进行测量活动的一个情境。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课桌等物体来进一步感受体会小数的意义。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学生将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通过活动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这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以后学习有关小数的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学生通过近四年来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的测量方法,因此,本节课知识的认识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同学交流等方式来获取新知。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板书课题)。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比身高的概念,掌握比身高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

1. 比身高的概念和方法。

2. 运用比身高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比身高的概念和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比身高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利用图片或实物导入,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

- 提问:你们平时是怎么比较身高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学习新课

- 讲解比身高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明确比身高的意义和步骤。

- 通过示例,展示比身高的具体操作,让学生跟随示例进行练习。

-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我们要比身高?比身高有什么好处?

3. 巩固练习

- 设计一些比身高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身高的方法解决。

4. 小组合作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组长,进行比身高的活动。

- 每组记录下比身高的结果,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5. 总结与反思

-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比身高的方法和步骤。

- 提问:你们在比身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练习册上的比身高题目。

2. 观察身边的物体,比较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延伸

1. 开展比身高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比身高的过程。

2. 利用家长资源,让学生与家长一起进行比身高的活动,增加亲子互动。

七、教学反思

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掌握比身高的方法和步骤。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比身高(第二课时) 北师大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比身高(第二课时)  北师大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比身高(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比高矮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教学知识点: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使用比较符号(>、<、=)。

2.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符号的含义,能够熟练运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利用上一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如何比较身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身高。

2. 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身高数据,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如何比较身高。

(2)引导学生发现比较身高的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使用比较符号(>、<、=)。

(3)教师讲解比较符号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

(4)学生尝试运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3. 实践应用

(1)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共同讨论解题方法。

(3)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强调比较符号的使用。

4. 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较符号进行解答。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5.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比较身高的方法及比较符号的使用。

四、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身高问题,尝试运用比较符号进行解答。

五、板书设计

1. 板书标题:比身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6 比身高(2)-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6 比身高(2)-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6 比身高(2)-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比身高”和“与身高相等”的概念;

2.能够用比较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大小;

3.能够学会用公分、米作单位测量长度;

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1.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

2.学会用公分、米作单位测量长度

三、教学难点

1.能够理解“比身高”和“与身高相等”的概念;

2.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组同学的身高来引入本课的主题,例如:

小明身高130厘米,小红身高135厘米,请问小红比小明高多少?相对于小明,小红的身高与其相等吗?

引导学生思考“与身高相等”和“比身高”的概念,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2.讲解

(1)比身高

教师可以拿出不同长度的线段,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引导学生说出比较两个物体大小常用的方法:用“比”来表达。

例如:比小明高5厘米、比小红高1厘米等。

(2)与身高相等

教师可以拿出同样长度的线段,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引导学生说出用“与”来表达两个物体大小相等的方法。

例如:小明和小红的身高相等。

(3)测量长度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公分与米的概念,并用米尺、卷尺等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例如:教师可以拿出一把米尺,让学生用它来测量自己的身高,并记录下自己身高的数值。

3.练习

针对以上知识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例如:

1.小李的身高是120厘米,小红的身高是130厘米,请问小红比小李高多少?

2.请用比较的语言表达以下句子:

–红色的线比绿色的线长三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身高》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教材P13~1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探索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知身边处处用到小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学会运用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运用课件导入:走进动物园看到了小鹿一家人,你看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它们身高不一样,小花身高2.4米,鹿爸爸身高6米。

学生:小黑比小花矮0.8米,鹿妈妈比小花高1.7米。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鹿妈妈有多高呢?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我们先解答鹿妈妈有多高这个问题?小组之间算一算。

2.学习进位加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花高2.4米,鹿妈妈比小花高1.7米,求鹿妈妈有多高,这该怎么算?

教师出示:2.4+1.7=。

教师:同学们看这道题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加法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出示:2.4

+1.7

4.1

教师:用竖式计算2.4+1.7时,除了小数点对齐外还要注意什么?

学生:满十向前为进一。

3.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

学生:小黑有多高?

教师:那你是怎么解决的?

教师引导:小花高2.4米,小黑比小花矮0.8米,求小黑多高,这该怎么算?

教师出示:2.4-0.8=。

教师:同学们看这道题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减法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2.4是24个0.1,0.8是8个0.1,24个0.1减去0.8是8个0.1是16个0.1,也就是1.6。

教师:来让我们用竖式计算一下。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并引导:一定要注意,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

教师:你们算出来了吗?你们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呢?

学生: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

教师:怎么算呢?

学生:6减去2.4就是60个0.1减去24个0.1,是36个0.1,也就是3.6。

教师:6是整数,当我们去减小数时,要把他写成小数的形式6.0,。

教师演示:6.0

-2.4

3.6

三、探究结果汇报。

教师:通过刚才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和整数进退位加减法有什么不同?

师生同归纳:

四、作业设计。

1.教材14页的练一练。

2.教材15页的3、5、7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