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比身高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比身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身高的概念,掌握比身高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比身高的概念: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的长度。

2. 比身高的方法:直接比较、间接比较。

3. 比身高的应用:生活中的比身高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身高的概念、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间接比较的方法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高度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激发学生对比身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比身高的概念,让学生明确比身高是对物体长度的比较。

3. 比身高的方法:(1)直接比较:让学生亲自动手,用直尺或尺子测量物体的高度,并进行比较。

(2)间接比较:通过观察、推理,比较物体的高度。

例如: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可以通过比较他们的影子长度、手臂长度等。

4. 比身高的应用:讲解比身高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排队、挑选物品等。

5. 练习:布置一些关于比身高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身高的概念、方法及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关于比身高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完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比身高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在家长指导下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比身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不同难度的练习和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比身高》(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比身高》(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比身高》(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比身高的概念和方法,能够准确地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教学重点:1. 掌握比身高的概念和方法。

2. 能够准确地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1. 理解比身高的概念。

2. 正确运用比身高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

3. 教学素材(如图片、实物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比身高。

请大家先观察一下周围的同学,看看他们的身高有什么不同。

2. 学生观察并讨论:让学生自由观察周围同学的身高,并互相交流他们的观察结果。

二、探究(15分钟)1. 讲解概念:介绍比身高的概念,解释比身高是通过测量和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的长度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2. 实践操作:分组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用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测量自己和同学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测量结果,并讨论如何进行比较和判断身高的大小关系。

4. 总结方法:引导学生总结比身高的方法,包括测量、记录、比较和判断。

三、巩固(10分钟)1. 练习题: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比身高的练习题,巩固他们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2. 小组竞赛:组织小组间的比身高竞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和判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拓展(5分钟)1. 创设情境:给出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比身高的方法解决问题,如选择合适的长度的物品等。

2. 讨论与分享:让学生分享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比身高的概念和方法。

比身高(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比身高(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比身高(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本单元主要介绍比较大小的知识,其中包括另一种比较大小的方法——比身高。

通过学习比身高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等比较符号。

2.学会使用比身高的方法比较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比较大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大小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购买东西要看价格,评比一种事物的好坏等等。

2.讲解比身高的方法(10分钟)(1)PPT呈现:“比身高”简介。

解释什么是比身高,为什么使用比身高,比身高的使用方法等。

(2)演示比身高的方法。

找两名同学比较身高,并将身高比较的过程展示给全班同学。

(3)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比身高分级表,让学生了解比身高的等级和符号的含义。

3.练习比身高(30分钟)老师提供一些身高值,让学生分别比较身高,然后给出符号。

在练习中,需要引导学生发现一些规律,并适当表扬鼓励学生。

例如:•比145cm高的同学,请站起来,确定谁比145cm高。

•身高相差不到2cm的同学,站在一起看看谁更高。

•请找到最矮和最高的同学,分别写出他们的身高并比较大小。

4.小结(5分钟)让学生通过口述学过的知识,检查自己掌握的情况并对本次课做一个总结。

四、教学评估对学生在学过比身高方法后,进行笔试和实际操作的评估。

笔试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论述比身高的方法以及其常用的符号。

(2)名词解释:“大于”、“小于”、“等于”。

(3)选择题:请问145cm的同学与154cm的同学使用哪种符号进行比较,A:“>”, B:“<”, C:“=”。

考试结束后,进行实际操作评估。

选定同学两两组合,让其完成比较身高的任务。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比身高这一更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身高比较的方法,学会用“>”、“<”、“=”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身高认知,生活中也经常会进行身高的比较。

但是,对于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以及如何解决与身高相关的实际问题,还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比较身高的方法,学会用“>”、“<”、“=”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比较身高的方法,学会用“>”、“<”、“=”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解决一些与身高相关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身高比较的方法,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身高尺、玩具人偶、卡片等。

2.学具:身高尺、作业本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玩具人偶,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人偶的身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身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身高尺,讲解比较身高的方法,并用“>”、“<”、“=”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并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利用身高尺进行身高比较的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并给予鼓励。

4.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与身高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6《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6《比身高》北师大版

《比身高》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项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量和比较身高的活动,来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使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下面是一份关于这个教学内容的教案,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身高是长度的一种,能够用长度单位来表示和比较身高。

2. 让学生掌握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软尺等)来测量身高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4.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身高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长度单位的使用和换算。

3. 身高的比较和排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身高的测量方法和长度单位的使用。

2. 教学难点:身高的比较和排序。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尺子、软尺等测量工具。

2. 教学材料:身高测量记录表、身高比较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讨论身高的概念,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身高的测量方法:向学生讲解如何使用尺子、软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身高。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身高的测量活动,并记录测量结果。

4. 讲解长度单位的使用和换算:向学生讲解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的使用方法,以及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5. 实践操作: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使用适当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身高。

6. 讲解身高的比较和排序:向学生讲解如何比较和排序身高。

7. 实践操作: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排序的活动。

8. 总结和反思: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用测量工具测量家庭成员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使用适当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身高。

3. 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排序的活动。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观察,评价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作业批改,评价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使用和身高的比较排序的理解程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比身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身高的测量方法,能准确地测量并记录身高数据。

2. 使学生能够比较身高的大小,理解并运用“比较”这一数学思想。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身高的测量方法2. 身高数据的记录与比较3. 比较身高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身高的测量方法,能准确地测量并记录身高数据,比较身高的大小。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比较”这一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高吗?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和同学们的身高差距?”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比身高。

2. 讲解身高的测量方法(1)介绍测量工具:身高尺、直尺、卷尺等。

(2)讲解测量方法:被测者站立在平坦的地面上,脚跟并拢,脚尖分开,两眼平视前方,头部保持正直,测量者站在被测者的一侧,用身高尺或直尺紧贴被测者的头顶,记录下身高数据。

(3)示范测量过程,并强调注意事项:测量时要保持身体直立,不能低头或仰头;测量工具要紧贴被测者的头顶和脚跟。

3. 学生分组测量身高学生分组进行身高测量,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测量过程正确、数据准确。

4. 记录与比较身高数据(1)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比较身高的大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这一数学思想,例如:A同学的身高比B同学高,C同学的身高比D同学矮等。

5. 拓展与应用(1)讨论身高的影响因素,如遗传、营养、锻炼等。

(2)探讨身高的实际应用,如挑选衣物、参加比赛等。

6. 总结与布置作业(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身高的测量方法和比较身高的数学思想。

(2)布置作业:测量家人的身高,记录数据并进行比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身高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测量和比较身高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身高的测量方法,学会了运用“比较”这一数学思想,培养了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比身高_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比身高_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比身高_教学设计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中的第一单元——比身高。

该单元主要围绕比的概念,介绍了等分线的概念,初步学习了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通过实际测量身高练习比的概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比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比的概念和比的大小关系;2.能够使用竖式进行数的比较;3.能够掌握常用的比的表示方法;4.能够准确使用等分线。

教学重难点1.掌握比的概念和大小关系;2.掌握竖式进行数的比较;3.掌握等分线的使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不同身高的学生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身高差异性,并找出其规律,导入比的概念。

2.以柿子作为例子,通过比较两个柿子的大小关系,引入比的大小关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比的概念。

讲解新知1.通过数字游戏,让学生体会数的比较,并教授竖式进行数的比较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比的大小关系。

2.通过展示不同颜色的等分线,让学生了解等分线的作用,掌握等分线的方法。

拓展练习1.通过对学生进行自我测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表示方法。

2.通过给学生数值,让学生使用竖式比较大小,巩固掌握竖式进行数的比较方法。

课堂小结1.通过展示比的相关图形,帮助学生总结比的概念和大小关系,并强调竖式比较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提出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等分线的使用方法。

教学评价1.通过对学生的出示不同身高和体型的图片,判断出身高差异性,并找出其规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2.通过竖式比较游戏和自我测量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进行数的比较方法以及比的表示方法;3.通过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等分线的使用方法。

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风格;2.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在课堂中增强学习的交流氛围;3.要灵活运用游戏和其他趣味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6《比身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6《比身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6《比身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比身高》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6节的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的方法,并能够用语言和符号表示出物体的长度大小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的知识,能够理解米、厘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在生活中也有比较身高的经验。

但是,学生可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比较方法,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引导,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比较方法,并用语言和符号表示出物体的长度大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身高比较的图片,如学生的身高、教室的高度等。

2.准备尺子、绳子等测量工具,让学生实际操作。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学生的身高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身高的高低。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身高比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比较这些身高的长短。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方法,并用语言和符号表示出身高的大小关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北师大版教案:比身高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一单元,比身高。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来引入这个概念,并学习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比较身高。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个课程,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身高的概念,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比较身高,并且能够应用这个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比较身高,难点是让学生们理解身高是一个连续的量,可以用数轴来表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身高尺和一些学生的身高数据,学生们则需要准备好他们的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先讲一个关于身高的故事,比如两个好朋友小明和小华,他们在比较身高时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通过这个故事,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身高是一个什么样的量,是否可以进行比较。

2. 讲解:然后我会拿出身高尺,展示一些学生的身高数据,并解释身高是一个连续的量,可以用数轴来表示。

我会让学生们观察身高尺,并尝试用自己的身高来对应数轴上的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较身高1. 观察身高尺,用自己的身高来对应数轴上的点。

2. 选择两个学生,用身高尺来比较他们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3. 尊重他人,不嘲笑或歧视身高较矮的同学。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比较身高1. 小明:140cm2. 小华:145cm答案:小明的身高为140cm,小华的身高为145cm,所以小华比小明高5cm。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个课程,学生们应该已经学会了用数学的方式来比较身高,并能够应用这个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后,学生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身高的相关知识,比如身高的增长规律,以及如何通过饮食和运动来促进身高的增长。

同时,学生们也应该明白,身高只是一个外在的特征,不应该成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内在的品质和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际情境的引入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两个好朋友小明和小华比较身高的故事来引入身高概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身高的概念,掌握比身高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1. 比身高的概念和方法。

2. 运用比身高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身高的概念和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比身高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或实物导入,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

- 提问:你们平时是怎么比较身高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学习新课- 讲解比身高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明确比身高的意义和步骤。

- 通过示例,展示比身高的具体操作,让学生跟随示例进行练习。

-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我们要比身高?比身高有什么好处?3. 巩固练习- 设计一些比身高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身高的方法解决。

4.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组长,进行比身高的活动。

- 每组记录下比身高的结果,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5. 总结与反思-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比身高的方法和步骤。

- 提问:你们在比身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五、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上的比身高题目。

2. 观察身边的物体,比较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延伸1. 开展比身高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比身高的过程。

2. 利用家长资源,让学生与家长一起进行比身高的活动,增加亲子互动。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掌握比身高的方法和步骤。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活动,评价学生对比身高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观察记录和作业,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九、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用于导入新课。

(完整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教案

(完整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教案

《比身高》教案授课教师:林伟雪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一)教材13-14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退位的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能正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0.2+0.7= 0.5+0.4= 1.6+1.2=0.47+0.2仁0.8-0.3= 4.9-3.4=2、列竖式计算6.31+1.46=5.96-3.54=回答:计算小数加减法一定要把_____________ 对齐。

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二、合作探究1、出示教材主题图,让学生根据情境图说一说图片中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请学生根据所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探究小数进位和退位加减法(1)鹿妈妈高多少米?列式:2.4+1.7 (板书)(让学习小组讨论如何进行运算后,请小组代表举手回答,教师从中引导)①根据小数意义口算。

2.4是24个0.1,1.7是17个0.1 , 24个0.1加17个0.1是41个0.1 , 也就是4.1.② 借助直观图计算(如下图)从图中可知 2.4+1.7=4.1.小数点对齐从末位加起,4加7得11.适用满十进一的进位加法原则。

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小结: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把小数点对齐,从末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最后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小数点末尾有“0 ”时, 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 ”去掉。

(2 )小黑高多少米?列式:2.4-0.8 (板书)(3)① 根据小数意义口算。

2.4是24个0.1,0.8是8个0.1,24个0.1减8个0.1是16个0.1,也就是1.6.②借助直观图计算(如下图)从图中可知240.8=1.6③竖式计算。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比身高》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比身高》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比身高》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比身高》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教材P13~1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探索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知身边处处用到小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学会运用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运用课件导入:走进动物园看到了小鹿一家人,你看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它们身高不一样,小花身高2.4米,鹿爸爸身高6米。

学生:小黑比小花矮0.8米,鹿妈妈比小花高1.7米。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鹿妈妈有多高呢?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我们先解答鹿妈妈有多高这个问题?小组之间算一算。

2.学习进位加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花高2.4米,鹿妈妈比小花高1.7米,求鹿妈妈有多高,这该怎么算?
教师出示:2.4+1.7=。

教师:同学们看这道题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加法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出示:2.4
+1.7
4.1。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主要让学生通过身高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比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身高单位的认识、身高的测量方法、身高数据的整理和比较等。

教材以实际生活中的身高数据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身高认知,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身高的经验。

但学生在身高数据的整理和比较方面还较薄弱,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身高单位的认识还不够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身高单位的认识和测量方法,能正确测量和记录身高数据。

2.培养学生对身高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比较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身高数据的整理和比较方法,以及身高单位的换算。

2.重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身高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身高数据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身高测量和数据整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问答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身高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身高测量工具,如尺子、测量仪器等。

2.准备身高数据素材,如学生身高数据、名人身高数据等。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身高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高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如何测量身高呢?”2.呈现(5分钟)介绍身高单位,如厘米、米等,让学生认识并掌握身高单位的换算。

呈现身高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测量身高。

《比身高》(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比身高》(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比身高》(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的《比身高》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比较两个物体的高度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本,第46页的内容。

这部分主要包括了身高数据的收集、身高比较的方法以及应用。

学生们将学习如何通过直尺测量身高,如何记录身高数据,并运用比较符号进行身高大小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1. 能够使用直尺准确测量身高。

2. 学会用比较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比较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身高数据的收集和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直尺:用于测量身高。

2. 身高记录表:用于记录学生的身高数据。

3. 比较符号卡片:用于教学比较符号的使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们站成一排,用自己的身高和旁边的同学比较,感受身高的大小。

2. 讲解教材内容:通过身高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比较符号的使用。

3. 课堂互动:学生们两两一组,互相测量身高,并用比较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

4. 例题讲解:给出身高数据,让学生用比较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身高数据的收集和比较。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身高比较大于号(>)小于号(<)直尺测量比较符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直尺测量自己和家人的身高,并使用比较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

答案:略2. 作业题目:小明身高140cm,小红身高135cm,请用比较符号表示他们的身高大小。

答案:小明 > 小红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在实践操作中掌握了身高比较的方法,但部分学生在使用比较符号时还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比较符号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们尝试用身高比较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选择合适的衣服尺码等。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比身高》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比身高》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比身高》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数学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看法或意见,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难点: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法学法:主动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小黑版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小黑板出示)1.口算。

0.3+0.4=0.2+0.6=1.4+1.5=0.33+1.25=0.9- 0.7=5.8-2.6=2.列竖式计算。

4.89-2.64= 3.61+1.37=回答:计算小数加减法一定要把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二、合作探究。

1.仔细阅读课本13页例题的图片。

2.说一说图片中有哪些信息。

3.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解答下面的问题。

(1)鹿妈妈高多少米?列式:○ =()答在小组内交流这道题的计算方法,看看你们都一样吗?(2)小黑高多少米?列式:○ =()提示:6是一个整数,如果想把它改写成一位小数,就要给它补上小数点和十分位,那么在十分位上写,不会改变原来的大小,所以6就等于。

竖式计算答4.方法总结。

(1)小数加减法要把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借1,位数不够的,在小数的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三、当堂训练1.计算。

2.列竖式计算。

0.93-0.47=8.17+6.94=8.25+1.55=10-2.45=0.56-0.307=2.34+1.067=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价格如右表。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比身高》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比身高》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比身高》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叙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比身高》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教授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比身高》一课。

我们将通过身高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比较,让学生掌握用适当的方法比较身高,并能够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1. 了解和掌握比身高的方法。

2. 能够正确选择并使用长度单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比较身高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单位进行身高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身高测量工具(尺子或者卷尺)。

2. 身高数据记录表。

3. 身高统计图(条形图、折线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站起来,两两一组,互相测量并记录身高。

2.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几组身高数据,让学生们一起分析,讨论如何比较身高,并介绍常用的长度单位。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身高数据,让学生独立完成身高比较的练习。

4. 小组合作: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和操作,完成身高统计图的制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比身高的方法直接比较使用长度单位比较2. 长度单位厘米米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同学们回家后,测量并记录自己和家人的身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比较,并制作一份简单的身高统计图。

答案:(学生作业答案因个体差异而异)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们对比较身高方法和长度单位的掌握程度。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会给予个别指导,并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比较商品的长度或者测量房间的大小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身高的方法以及长度单位的使用至关重要。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的《比身高》这一章节。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比的概念,通过比较身高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含义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比的方法比较身高,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表达身高比较的结果,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的意义和运用。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比的方法比较身高,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身高尺、小卡片2. 学具:练习本、笔、小卡片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身高不同的同学,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他们的身高呢?2. 讲解:讲解比的概念,通过身高尺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含义。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身高比较的练习,使用小卡片表示不同同学的身高,进行实际的比较和计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的结果,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比的运用:比较身高,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小明:140cm,小红:120cm,小丽:130cm2. 答案:小明与小红的身高比值为:140/120 = 7/6小明与小丽的身高比值为:140/130 = 14/13小红与小丽的身高比值为:120/130 = 12/1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并且能够运用比的方法比较身高,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在练习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比的计算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练习和巩固。

同时,我也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比较其他量的关系,如体重、年龄等,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比的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引入环节在引入环节,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身高不同的同学。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比身高》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比身高》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比身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比身高》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比身高”的含义,掌握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知识,对分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在比较分数大小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比身高”的含义,掌握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比身高”的含义,掌握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

2.难点:灵活运用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比较分数大小方法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身高不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高这个话题。

提问:“你们知道怎样比较两个人的身高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两个分数:2/5和3/5。

提问:“你们知道怎样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比较两个分数大小,以及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比身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比身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比身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比较两个事物,就是比较它们的大小、高低、轻重等方面的不同。

2.了解用“比”来表示比较两个事物。

3.理解数学中大小关系的概念。

2.能力目标1.认真观察,用自己的身高做参照,来比较其他同学的身高,掌握比较的方法。

2.能在实践中理解数学中的大小关系。

3.能使用比较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对周围事情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的能力,从而获得运用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和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生理解“比”表示比较两个事物的概念。

2.学生掌握一些实际问题中比较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1.学生通过观察他人身高,理解比较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学生如何运用比较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引入主题:“比身高”引导学生研究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知道谁身高更高?学生已经在上一学期学过“大、小”的概念,例如:苹果大于石榴;5大于2;1元大于2角等,从而引导他们进入今天的学习主题:“比身高”。

2.探究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个同学站在讲台上,用标尺量出这个同学的身高,然后按照身高从高到低排序。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方法。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比较两个事物,如果其中一方比另一方大,如两个数字a、b,a比b大,可以用a>b来表示”。

比如:“35cm>30cm”,表示“35cm比30cm长”。

3.讲解通过现场测量和排序,梳理学生的思路。

讲解“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比”表示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高度、大小、轻重等方面的不同。

如:“小明比小红高10cm”,表示“小明的身高比小红高10cm”。

4.练习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让其中一个同学拿出一条绳子,两个同学依次通过比较手臂长度、身体长度、头部到脚底的长度,用绳子比较谁比较高,学生用“比”表示出测出的结果。

5.巩固让学生分组,每组从高到低分别排一下身材矮的、中等的、高的同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身高》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教材P13~1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探索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知身边处处用到小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学会运用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运用课件导入:走进动物园看到了小鹿一家人,你看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它们身高不一样,小花身高2.4米,鹿爸爸身高6米。

学生:小黑比小花矮0.8米,鹿妈妈比小花高1.7米。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鹿妈妈有多高呢?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我们先解答鹿妈妈有多高这个问题?小组之间算一算。

2.学习进位加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花高2.4米,鹿妈妈比小花高1.7米,求鹿妈妈有多高,这该怎么算?
教师出示:2.4+1.7=。

教师:同学们看这道题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加法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出示:2.4
+1.7
4.1
教师:用竖式计算2.4+1.7时,除了小数点对齐外还要注意什么?
学生:满十向前为进一。

3.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
学生:小黑有多高?
教师:那你是怎么解决的?
教师引导:小花高2.4米,小黑比小花矮0.8米,求小黑多高,这该怎么算?
教师出示:2.4-0.8=。

教师:同学们看这道题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减法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2.4是24个0.1,0.8是8个0.1,24个0.1减去0.8是8个0.1是16个0.1,也就是1.6。

教师:来让我们用竖式计算一下。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并引导:一定要注意,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

教师:你们算出来了吗?你们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呢?
学生: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
教师:怎么算呢?
学生:6减去2.4就是60个0.1减去24个0.1,是36个0.1,也就是3.6。

教师:6是整数,当我们去减小数时,要把他写成小数的形式6.0,。

教师演示:6.0
-2.4
3.6
三、探究结果汇报。

教师:通过刚才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和整数进退位加减法有什么不同?
师生同归纳:
四、作业设计。

1.教材14页的练一练。

2.教材15页的3、5、7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