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工作的几点做法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校共育”工作的几点做法和思考
作者:王淑琴
来源:《甘肃教育》2019年第23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微信群;做法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3—0026—01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方面需要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则需要家长的正确诱导和培养。如果说前者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后天因素,那么,后者应该是一个孩子成人成才的先天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环境的好坏,家长素质的高低都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而,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促进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成长中的心理、生理等特征,实现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多沟通、多理解就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为了开展好家长学校工作,切实把家长学校工作落到实处,我校首先建立了班级、年段、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制定了家长委员会家校共育制度及各项活动安排。在制度的指引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家校共育活动。其次,成立了由心理专家、社会家庭教育专家、社会法律专家、金城名师、学校骨干教师等15人组成的家庭教育专家团队,把“为家庭教育服务,与孩子共同成长” 作为学校家庭教育理念,定期举办家长会、教育讲座、经验交流等活动,宣传普及科学教育子女的知识。
为了更快、更及时、更方便地加强家庭和学校间的沟通和联系,我校每个班级都建立了家长QQ群和微信群,作為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这样家长就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校生活,明白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意义,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互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家长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教子经验,还可以和老师共同探讨,使家长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我们还根据每个年段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家长心理需求,对家长进行专题讲座。
进入初中后,对于每个七年级新生来说在很多方面会遇到各式的断层,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生活,将会给他们的心理上带来许多的不安定。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八年级学生让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感到非常的困惑和无奈。面临中考,学生的学习节奏会越来越快,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也会明显增大。随着孩子自主意识的增强,对家长依赖感的减弱,教育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面对这种种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办?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讲座为他们解惑答疑,解密青春期孩子的成长规律,家长听了后,面对孩子不再手足无措,不再迷茫。
为了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和配合学校工作,我们还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向家长发请柬,邀请家长到校了解并参与学校工作。向家长开放课堂,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学生、了解教师、了解教学、了解学校,与自己的孩子一起上课,让家长亲眼目睹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邀请家长参观社团,了解学校特色与亮点;邀请家长参与主题班会,与老师一起聆听孩子写给自己的信件,家长、孩子都深为感动,孩子学会了感恩,父母体味到孩子的成长。此外,我们还组织家长座谈,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改进和提高。“开放日”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从而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尊重和关心;在艺术节上,我们邀请家长参加,家长们在娱乐活动中见证了孩子的艺术才华,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程度,并了解到自己子女身上的长处和优点,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
关爱学生,就要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孩子们正处于青春期,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孩子时常出现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自卑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甚至出现伤害自己的行为,严重危害自身发展和家庭和谐。针对这一特殊的状况,心理辅导中心与家委会、专家团队共同为家长和学生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家长的教子心态和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家长心态改变了,家庭教育的方法也随之改变了,教育的结果也就不同了。家长教子方式逐步科学化,教育效果明显,家长学会了与孩子平等、亲切的交流,家庭育人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为了更好地让家长融入学校德育教育活动中,我们每月都开展了不同主题的德育活动,如家长教孩子们在校门口的菜园种花、种菜;“小白杨爱心一日捐”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们一起义卖献爱心;艺术节表演邀请家长参与排练、化妆、观看;家长协助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郊游、徒步、参观、研学等活动。这些亲子活动的开展,转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升了他们与孩子沟通的能力,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通过家校共育活动的开展,家长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家庭教育方法得到改善,家庭责任感不断增强,使他们更为全面准确地了解了孩子,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同时,还使家长了解到了学校的工作,增强了家长对教师的了解和信任,使家长能主动地支持学校、教师的工作,密切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教育合力。
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