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当代中国史学的形态、演化及发展趋向

合集下载

历史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历史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历史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过去事件、过程和现象的学科,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历史学的发展起源于人类的文明,早期的历史学主要以口头传统的形式存在。

古代的历史学家通过口述、民间传说和官方记录等手段来记录事件和人物,如中国的《史记》和希腊的《希罗多德历史》等都是古代历史学的重要范例。

这些古代历史学家的作品,虽然可能经过了一定的改动和夸大,但它们仍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学逐渐从口头传统转变为书面记录。

欧洲的修史学开始兴起,历史的记录和研究成为国家统治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此时的历史学更加注重地理和民族的关系,包括爱国主义和国家自豪感的元素。

18世纪下半叶,历史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一时期被称为历史学的现代化阶段。

对于历史学的研究变得更加科学和理性,开始注意到历史过程中的原因和影响。

历史学家采用了更加严谨的研究方法,包括比较、对比和统计等。

同时,历史学领域内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如德国历史学派、法国历史学派和英国历史学派等,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20世纪是历史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历史学家开始注重对人民群众的研究和对底层历史的关注。

此外,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也日益常见,如历史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相结合,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历史学家还开始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研究历史,如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

现在的历史学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方法更加丰富,注重多元化的视角和多样化的研究对象。

历史学家已不再局限于国家历史的研究,开始注重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历史。

此外,研究对象也包括社会群体、民族关系、性别和文化等。

历史学的现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

例如,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和学科的有效性等问题,都需要历史学家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总的来说,历史学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断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

历史学的功用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趋向.docx

历史学的功用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趋向.docx

历史学的功用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趋向摘要:历史学的功用不在于“求真”、“致用”,因为求真是历史学的职责,致用是历史学的义务,并非历史学独有的品格。

历史学的功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史学的任务看,其功用在于记录保存历史、追求真实;从史家的动机看,其功用在于借史抒怀、求知释疑、谋求生存和建设文化;从史学的作用看,其功用在于满足人的精神欲求和生成知识;从史学的应用看,历史学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用来创造,也可以用来破坏。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精神的满足和知识的生成将是历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向。

关键词:历史学;功用;求真;任务;动机;作者简介:李永福(1966—),男,山西晋城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郑先兴(1961—),男,河南南阳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南阳师范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

;关于史学的功用,这是史学理论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也是一个最普通的问题。

我们这里所以再次提出来,考虑到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史学的反思离不开它的观照。

孔子说,我说那么多的话,还不如讲历史显得更深刻更明白;司马迁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刘知己说史学的作用是得失一朝,荣辱千载;章学诚要求历史研究应切于人伦日用;柳诒徵重视通过历史研究来修身养性;范文澜强调史学为政治服务;等等,这些都涉及到史学的功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研究中必须考虑它。

同时,史学功用是每一个历史学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顾颉刚看到学术的功用首先在于求真,才开始自己的历史研究。

其他任何一个历史学家也都是在弄明白史学的功用之后方置身于历史研究的。

可见,史学功用问题是史学研究展开的前提,我们反思史学,自然应该探讨这一问题。

此外,史学现实的遭遇,史学危机的出现,也迫使我们对史学的功用要重新加以考察,从而为史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策略和方法。

众所周知,在传统史学中,历史学与政治是联系在一起的。

历史学是政治的婢女,是为政治服务的。

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古时候的中国史学主
要以编撰史书为主要形式,比如《史记》就是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史书。

而在唐宋时期,史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此时期形成了自
己的研究方法和体系。

到了明清时期,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成
为了官方重要的考试科目,被纳入到科举考试的范围内。

近代史学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受到了西方历史学的影响,形
成了对中国历史的科学研究方法和体系。

20世纪初,这种影响达到了
高峰,以胡适、梁启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反对了旧的史学观念,提
倡拥抱西方现代文化。

此后,中国史学的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研究方
法也逐渐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史学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和文化革命,史学发扬光大的同时也遭到压抑和曲解。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史学恢复了学术自由,也与国际接轨,如今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
史学研究中心之一。

现代中国史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了古代、中世纪、现代和当代四个
时期,主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除了传统的文
献研究和历史事实考证外,现代中国史学还运用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如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数字化、计算机可视化等技术手段,不断推进
着史学研究的进程。

中国史学发展趋势

中国史学发展趋势

中国史学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史学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从传统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向现代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转变,使中国史学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路径。

中国史学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史学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中国史学家不仅使用传统的复杂的文献材料来研究历史,而且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和技术,让历史的研究更加真实,更加深刻,以此揭示历史规律,分析历史影响,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是中国史学研究开始多元化。

有考古学,种族学,宗教学,文化史,社会史,思想史等等,这些新兴的学科开始在历史学中发挥作用,以及日益开放的历史研究领域,例如:科学史,技术史,经济史,艺术史,政治史等等,这些新的历史课题使中国史学的发展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加紧密。

三是历史与社会关联性越来越强。

在对传统历史文献的研究过程中,史学家发现,历史文献有其独特的时代性,与当下社会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史学家们开始探究历史文献前后社会时代中的内在关联性。

他们开始认识到,历史是一个总和;历史发展是一个模式,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也让史学研究与社会研究越来越扯上关系。

四是中国史学的学术研究有了较大的改变。

有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开始跳出历史研究的传统思维,将新的现代思想引入历史研究,探究历史与时俱进的关系,使历史的研究方法有了质的飞跃。

当前,中国史学发展趋势伴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像传统与现代可以结合,理论与实践均可并重,跨学科信息联系,社会现象与历史关系这一类型发展趋势同样是比较明显的。

总之,未来中国史学发展一定会走向更加新颖、更加深刻,使得历史学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演变与学派脉络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演变与学派脉络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演变与学派脉络中国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其历史演变与学派脉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尝试分析和介绍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演变和学派脉络。

一、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著名的历史著作包括《春秋》、《尚书》等。

在这些历史著作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些记述和记载,这些记述和记载往往具有一定的史实性和史料价值。

进入中国封建社会时代,历史成为了重要的政治工具和文化资源。

不同朝代的皇帝和贵族借助历史来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同时,一些著名的历史家和编纂家也陆续出现,包括司马迁、范晔、欧阳修等。

到了明清两代,中国史学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

当时的史学主要包括古代文史、经史、国术和方志等。

人们开始注重史实和考证,并将对历史的研究与真理和道德联系起来。

同时,随着文化自觉的抬头,一些文人开始对历史进行批判和反思,并倡导“史学革命”。

二、中国史学发展的主要学派1. 史学经学派史学经学派是中国史学的一大传统流派,主要包括经史学派和史家学派。

这两个学派都重视古代的经典和史书,认为其中的史实和思想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其中,经史学派注重对经学和史学的继承和发扬,侧重于对古代经典和史书的注释和研究;而史家学派则注重对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的分析和推演,重视考证和总结。

2. 学院派学院派是中国史学在明清时期的一种主要流派。

学院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钱谦益、王阳明和黄宗羲等。

这些学者早年曾经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但是后来受到了来自西方的科学和哲学思潮的冲击。

他们倡导学术独立、批判和革新,力求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点。

3. 民族主义派民族主义派是中国近代史学的一种重要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胡适、马叙伦和梁启超等。

这些学者在西方的启示下,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需要进行改革和革新。

同时,他们也关注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主义情绪。

4. 马克思主义史学派马克思主义史学派是中国现代史学的一种重要流派,主要奠基人物包括梅兰芳、茅盾、李约瑟和贺麟等。

当代史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史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史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史学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跨学科研究:当代史学开始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文化研究等进行合作和交叉研究。

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当代历史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中进行分析和解释。

2. 本土化和全球化的相结合:当代史学不仅关注本国历史,还将其置于全球历史和国际关系的背景下进行研究。

要理解当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需要考虑全球事件和趋势对于本国历史的影响,并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相互连接的方式。

3. 文化转向:当代史学开始关注文化史和社会文化变迁。

通过研究文化现象和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4. 多元视角:当代史学开始关注边缘化群体的历史和经验,研究性别、种族、阶级、民族等社会身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同时,也重视底层人民的历史经验和口述历史的研究。

5. 公共历史:当代史学越来越关注如何将历史研究与公众对历史的认知和记忆联系起来。

通过研究公众对历史的需求和记忆的传承,可以促进历史研究对公众
的影响和启发。

解析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向

解析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向

解析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向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史学发展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建国后十七年史学(1949-1966年)、文革时期史学(1966-1976年)和改革开放以来或新时期史学(1978)。

十年文革期间,受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影响,史学被严重扭曲,出现了所谓的“影射史学”,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不仅被破坏,史实也遭到了歪曲和篡改。

对于建国后十七年史学的发展,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这一时期的史学与文革十年的史学一样,基本上是“泛政治化史学”,“以农民战争研究为代表的研究体系使中国史学完全政治化”。

①也有一些学者指出,建国后十七年史学虽然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但总的来说还是取得了巨大成绩,培养了一批人才,出版了大量成果,这些都为改革开放后史学新局面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②不论建国后十七年史学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学是一种继承还是断裂关系,一个事实是,这一时期的史学确实存在许多不足和失误,比如研究方法上的教条主义、研究视野的过于狭窄、对中国古代史学遗产的批判大于继承、对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的看法不够客观等。

③这些不足和失误,正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学家特别是年轻一代历史学家所要避免的,他们因此在史学实践中,尤其是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旨趣上,都表现出了新阶段的特征。

一、新领域的拓展:文化史与社会史1978年以前,史学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五朵金花”上,即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

这种单一的研究状况,不但不能解释中国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反而越来越制约史学的发展。

1978年之后,历史学家在反思过往史学弊病的同时,开始借鉴和吸收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方法。

他们希望开辟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从传统的政治史转向文化史和社会史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

高中百科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演变过程与趋势

高中百科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演变过程与趋势

高中百科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演变过程与趋势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千百年来,中国的历史经历了繁荣与衰落、战乱与和平,经历了政权更迭、文明崛起、社会转型等各种历史变迁。

本文将以百科全书的形式,介绍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与趋势。

一、古代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1. 夏、商、周三代在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是最早的朝代。

夏朝是传说中的第一个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朝代,而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朝代之一。

2. 秦汉时期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的乱世,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时代。

而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朝代,汉朝的开展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政权更替频繁,文化繁荣。

4.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朝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宋朝是中国的中兴期,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外族政权,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则是最后一个中国封建王朝。

5.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近代以后,中国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外来列强侵略中国,中国社会逐渐觉醒,开始进行改革与革命,逐步实现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崛起。

二、中国历史的演变趋势1. 文化与文明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文化与文明一直是一条主线。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当代文化的融合,使得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 经济的崛起与转型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再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经济的崛起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3. 政治制度的变革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政治制度的变革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中国实行了封建制度、帝制、民主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如今,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的变革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历史学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历史学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历史学的发展状况与趋势历史学的发展状况与趋势21世纪的历史学离不开20世纪历史学所提供的基础。

但21世纪历史学也不可能在20世纪历史学的发展水平上停滞不前,其发展状况和趋势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研究领域急剧扩大历史学的研究领域随着人类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而呈现急剧扩大的趋势。

它主要表现在:1、研究的时间范围不断扩大:主要指考古学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时间区段,主要表现为向远端和近端两个方向的延伸。

史前考古学使史前史研究的时间大幅度前移,如印度考古对确立南方和北方的文化发展先后次序、佛教的起源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G蔡尔德说:“史前考古学造成了一场人类对自己过去的认识革命,这场革命规模之大,可与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所取得的革命相比拟。

考古学为历史学家展现出25万年的景象。

它象光学仪器一样,已经将我们的视力范围往回延伸了50倍,而且每年都在扩大着用新的立场和观点来加以叙述的领域。

”(“史前史学家对播化论的解释”,剑桥,1937年版)托夫勒则认为:“考古学把没有文字历史的民族带进了历史学家的研究范围。

”史前考古学使历史学家的研究,不再以文字为唯一的研究依据,从而使没有文字的人类历史开始进入历史学家的研究视野。

在近端历史研究领域,1955年以来兴起的工业考古学,则把目标确定为:记录和解释1760年到1860年期间早期工业社会的遗址和结构。

以考古学为依据的历史研究将把本世纪的历史学研究推向更加广阔的领域。

2、在研究空间上,历史学将进一步消灭空白,除了传统的欧洲史研究以外,还将进一步向美洲、非洲、亚洲、澳洲等地区国别史扩展,尤其是对世界整体史的研究将成为世界史学界研究的重点。

19世纪,欧洲史学界就已经开始了世界整体史的研究,到21世纪,世界整体史的研究将获得空前发展。

3、在研究内容上,历史学将在传统的政治、经济等研究领域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扩展,以下几个研究领域,将成为历史学研究的热点:1)整体研究:以人类整体,或世界整体为基本单位的结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类种群等方面的研究。

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及对策

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及对策

钱茂伟提要:作者认为,未来中国史学将是一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体系,在功能、视角、选题、形式、手段等方面出现新的变化。

而要建设新史学,必须对目前中国史学体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革新。

关键词: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作者钱茂伟,男,1962年生,宁波大学历史文化系副教授。

(宁波315211)20世纪是中国 新史学 的发展时期,尤其是经近二十年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史学已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于世人眼前。

20世纪即将过去,新的一个世纪又将来临。

21世纪的中国史学将出现一些什么趋势,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时代与史学要搞清21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特点,首先须搞清楚21世纪中国发展的特点。

21世纪虽未到来,但有两点是清楚的,一是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在近二十年已顺利地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21世纪将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时期。

在过去的20个世纪里,世界各地的联系,也由 分立 逐步走向密切。

近年来,随电脑联网的发展,世界各地信息联系出现一体化趋势。

在21世纪,世界各地的联系可以肯定将更趋密切,全球将出现一体化趋势。

因时代的变化,中国史学的发展也将出现新的变化。

从社会经济基础来说,80年代以前的中国以计划经济、以农业文明为主体;80年代以后,以市场经济、以工业文明为主体。

从国际环境来说,80年代前的中国是一个相对闭关自守的国家,80年代后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国家。

这种时代特点,注定了21世纪的中国史学将在国际交往中求发展。

同时,史学将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国史学将是一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史学体系。

新史学的最大特点是服务功能的转变。

服务对象的大众化,由 官用史学 转向 公用史学 ,将是一种不可遏制的趋势。

面向社会、服务大众,是新史学的基本宗旨。

中国史学一直是一种 官用史学 ,因为和政治联系太密切,所以时时出现风波。

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中国史学抛开了 官用 轨道,一度出现了所谓的 史学危机 。

中国史学传统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史学传统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史学传统的发展和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政治和文化环境,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史学传统。

这一传统的演变过程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在今天的学术界和社会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史学传统的初兴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对历史的记录和推理多有涉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史学思想的开创者,左丘明、司马迁和司马光等。

左丘明所著《左传》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部经典作品,其重要性在于,对编史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打下了基本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司马迁则是中国古代历史学最伟大的代表之一,其所著《史记》采取了纪传体的叙述方式,将人物与事件进行系统的汇编,对我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司马光则是用他的通识渊博与严谨的学术态度,高度赞扬史官精神,并发表了《资治通鉴》,对后世的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史学发展的分叉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中国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明清时期是中国史学传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朱熹学派和王阳明学派。

朱熹所创立的“心学”,是一种以“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认为所有的现象都可以归于一个无所不包的“理”,其所讲述的历史是“始于义,成于利”,强调治学的道德意义和人文精神;而王阳明则提倡“致良知”,即追求内心的道德感悟,其史学观点强调对历史背景的全面解构和历史事件的综合评价。

三、史学传统的现代转型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和中国现代化派的兴起,中国史学传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但是也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现代转型。

中国史学家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之外还不断重拾传统精髓,形成了一种新的史学取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胡适和许纯美。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历史的相对性”、“历史的民族化”和“历史的人文化”等新的历史研究观念,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中国史学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史学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史学体系的发展与演变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其历史悠久而深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深入了解。

但是,中国史学体系的发展与演变却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历程。

史学起源之初史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是具有历史价值的记事本纪,后衍生出各类编年史书。

到了汉初,前人所写历史批判的时候因缺少考证方法而留下不少水分。

如《史记》中的《吕氏春秋》等就留下了许多“强权史”的影响。

张衡推崇“上古虽奥,可参考于今之政,喻之于今民多有取益”,强调了以“考据实证之法,使古今之事各有所立”。

宋代以后史学的进一步成长到了宋代以后,一派“经学派”和“逻辑派”分别主导了经史研究和其方法论。

然而在宋代末年,出现了多种文化因素的交融,大大推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及思想的开放。

在元朝时期,王莽的专制统治迫使官员和学者开始对历史了解和研究的深入。

寇准致力于把各种历史学术集于一身,《通志》中讲述了政治、天文、医学等各种方面的知识。

清朝史学的发展清朝时期,各类的私塾、书院、乡村学堂等,构成了一条令人眼花缭乱的读书路。

草堂、木香楼等一批史乡大家孜孜不倦,珍藏和整理了诸多历史文献,推出了列传和小说等文学形式。

《元史》在清朝官方机构授予的情况下编辑,在文献丰富,情况详尽的情况下,大力草草而成。

近代的历史研究作为近代史学成就最具代表的一位,唐学量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史学不断完善,热衷于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及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应用,理论体系更为完善。

总之,史学始终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自己所擅长的“历史事实发掘”,到对“历史社会模式阐述、历史数据分析处理”、再到对“历史人文社会的多元解读”等层面。

今天的史学研究,依靠大量的史料、应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资讯,是前人所不具备的。

然而,研究过程中为墨守成规、批判不足、统计数据和细节的考量不周等问题,在研究中依然存在。

因此,我们应立足自身的优势,积极探究研究方法,推进研究,从而使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发展

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发展

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史学是一门历史久远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革。

在现代化的推动下,中国史学迎来了新的时代,催生了各种新的学派、新的方法、新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新的学派、新的研究领域以及现状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发展。

历史背景:20世纪后期,中国史学逐渐转向现代化,研究方法、理论框架、视野、研究对象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变革。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革命、科技进步以及文化多样性等现象的不断普及,国际上历史学研究正转向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中国史学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影响,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转型阶段。

新的学派: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方面得到了较大的突破。

伴随着新的学派的崛起,中国史学的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其中,“文化史学”是中国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之一。

文化史学从固有的史学标准中解放出来,将人文思想、社会风尚、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等非主流文化纳入研究范围,探索历史现象深层次的文化与社会因素。

另外,“全球史学”也是中国史学中的新兴学派。

全球史学关注的是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广泛互动,而非单一或固定标的的研究。

全球史学不仅研究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共存,而且着重探讨不同文明和区域之间信息流、技术交流以及思想传播的机制,从而实现跨时空联系的深层探究。

新的研究领域: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并存等现象,导致人类历史呈现出日益复杂的态势。

因此,中国史学开始关注较为新颖的研究领域与方向,如:1.女性历史研究:探讨女性参与历史事件的作用以及女性在民间文化传统中占有的特殊地位。

2.环境史研究:研究自然资源、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灾害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3.城市史研究:研究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方面在城市中的交流和变化,了解城市形态的演变和对文明进程的影响。

4.民间文化史研究:探讨民间文化传统、口头文学、民俗信仰等,研究它们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史学的最新发展趋势

史学的最新发展趋势

史学的最新发展趋势
史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传统的史学研究主要依赖于文献的分析和史料的挖掘,但现代史学趋向于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如口述历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比较历史等。

这些研究方法使得史学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研究历史现象。

2. 跨学科研究: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增多。

例如,环境史与地理学、生态学相关;性别史与社会学、文化学相关;经济史与经济学相关等。

这种跨学科研究能够为史学带来新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3. 全球史的崛起:全球化对史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得研究者更关注不同地区与文化间的联系和互动。

全球史的崛起带来了对历史事件和过程进行跨文化比较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对边缘地区和被边缘化历史事件的研究。

4. 数字化历史研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历史研究逐渐兴起。

通过数字化方法,研究者可以更有效地收集、分析和呈现历史数据和文献。

数字化历史研究也使得历史研究的范围更广,更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5. 社会历史的兴起:社会历史研究关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等。

社会历史倾向于从底层社会的视角来研究历史,关注弱势群体的历史经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

总体而言,史学的最新发展趋势是多元化、跨学科和全球化。

这些趋势使得史学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是多元性、全球化和社会史的兴起。

首先,多元性是当代史学的一个主要趋势。

多元性指的是对多样性、多层面的历史现实进行研究。

传统的历史研究往往局限于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忽略了其他社会群体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而在当代史学中,研究范围扩大到了性别、种族、阶级、环境等多个层面,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这样的多元性研究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还能够更好地反映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次,全球化是当代史学另一个重要的趋势。

全球化指的是把世界各国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关注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传统的国家史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全球性的互动和演变。

因此,在当代史学中,倾向于研究全球的历史现象和变化,强调国际关系、经济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研究,以更准确地把握当代历史的发展趋势。

最后,社会史的兴起也是当代史学的重要趋势。

社会史强调社会群体的生活、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注重从底层的社会实践和经验出发,还原历史中普通人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变迁对他们的影响。

在当代史学中,社会史不再是辅助性的研究方法,而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历史视角和取向。

通过社会史的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动力,揭示历史背后的社会结构和变革。

总之,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是多元性、全球化和社会史的兴起。

这些趋势使得历史研究更为多样化和全面化,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同时,这些趋势也反映了当代历史学对于全球化时代中新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史学思想发展现状分析

史学思想发展现状分析

史学思想发展现状分析史学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其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的研究方法:现代史学思想倾向于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满足不同领域的研究需求。

传统的历史研究往往以文献和史料为主,通过整理和解读史料来还原历史事实。

而现在,历史学家们开始更多地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以更全面和深入的角度来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

2. 对象的多样性:在过去,史学思想主要关注政治、战争和国家等大事件和人物,这种研究方法也被称为政治史、军事史和国际关系史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学思想逐渐扩展到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和性别史等领域。

这些新的研究方向强调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等方面对历史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更加综合和全面的理解历史的视角。

3. 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近年来,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为例,史学与这些学科的结合能够为史学研究提供更深入的解释和理解。

比如,心理学可以帮助解析历史人物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社会学可以分析历史事件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人类学可以研究历史事件和文化的关系。

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为史学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

4. 史学的理论建构:史学思想的发展也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建构。

史学理论的建构旨在提供一种系统的框架和方法来解释历史事件和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理解。

从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表现主义到现代的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理论,史学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经历了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当前,史学思想中涌现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思潮,如文化历史学、后殖民主义史学、全球史等,这些新理论使得史学思想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

总之,史学思想的发展在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的同时也呈现出多元化和跨学科的趋势。

这种发展趋势使得史学思想更加开放和富有创新性,为我们对历史事件和现象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论述当代中国史学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论述当代中国史学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论述当代中国史学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化需求越来越大,看似遥远的历史也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历史知识不断深入民众,甚至出现了“大众历史热”的现象。

在中国,史学一直以来都存在专业化和大众化两个维度。

中国古代除了专职史官和治史学者外,就有形式丰富的历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主要可分为书面传播和口头讲唱两种。

书面传播的主要形式有史钞、幼学启蒙读物、历史演义以及各类家谱、族谱、个人传记和墓志铭等。

口头讲唱则有盛行于宋明时期的说话人讲史。

近代以来,随着新史学的产生,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以及新式学校和报纸的出现,历史知识的进一步普及具备了新的条件。

一批著名史家开始关注并促进史学通俗化,梁启超、吕思勉、顾颉刚、范文澜、黎东方、胡绳、吴晗、何炳松等在通俗读物的出版和历史知识的普及上做了大量工作,一批面向大众的通俗历史读物陆续出版,如吕思勉的《三国史话》、范文澜的《大丈夫》、胡绳的《二千年间》、吴晗的《明太祖》、何炳松的《秦始皇帝》、顾颉刚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等,都是颇具影响力的通俗历史读物。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的史学大众化主要是以通俗历史读物的方式呈现的,代表性作品有1952年至1953年大中国图书局出版的“爱国主义通俗历史故事小丛书”;1955年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丛书;1958年至1966年间吴晗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1965年吴晗组织编写的《中国历史常识》丛书等。

这些通俗历史读物发行量极大,均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后,历史知识的普及和大众化出现了新的特点。

从实践层面来看, 20世纪80年代,史学大众化的主要呈现方式依然是通俗历史读物。

但是,90年代以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传媒技术的日益进步和社会氛围的宽容,史学大众化的传播形式发生了极大变化,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电视、网络、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使史学大众化的表现手段更加丰富,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和影视剧频繁见诸荧屏,专家学者的电视讲史受到观众喜爱,网络历史作品骤增,除论坛、贴吧、YY语音、新浪爱问资料等社交平台外,微博、博客、微信朋友圈、QQ等自媒体也都成为历史交流的平台。

历史学的发展和转向

历史学的发展和转向

历史学的发展和转向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历史学也在经历着不断的转向和发展。

历史学是一门研究过去的学科,它以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要内容,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文化领域之一。

而历史学的发展和转向则与社会现实、历史事件以及学术思潮的变化密不可分。

一、历史学的发展1.传统历史学在传统历史学阶段,历史学本身为描述历史事件,描写历史人物和说明历史进程等内容为主,传达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是其主要特点。

传统历史学发生在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欧洲和北美,其研究方法是以历史纪录和文献为依据展开的,历史学家的研究影响从时代的人物、事件、领域为中心,以政治、社会为重点。

2.结构主义历史学20世纪60年代后,历史学开始向结构主义方向发展。

结构主义历史学认为社会、文化和语言的比较是重要的,历史是语言的一部分,因此历史学不仅仅是关于事实的描述性研究,还包括与文化、思想和社会相关的结构分析。

结构主义的历史学是倡导历史的可理解性和知识的想象性,对理论和分析的深入探究也是该学派的特色。

3.后现代历史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后现代历史学成为历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方向。

后现代历史学从文化学、文学、语言学和人类学等角度入手,将历史视为一种文化建构,并探索历史的意义和文化影响。

为了对历史的普遍意义进行分析,研究者必须不断地质疑权威和真实性,并关注一些在传统历史学中被忽视的经验主义问题和灰色领域。

二、历史学的转向1.政治经济转向在21世纪的历史学发展中,研究者逐渐意识到了经济和政治领域对历史影响的重要性。

在许多异质性社会领域中,低收入阶层长期被剥削和压制。

因此,研究工人阶级生活和劳动经济学成为历史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同时研究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成为一个重点。

2.环境转向环境转向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人类的技术进步和人口爆炸等影响,自然环境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

因此,环境转向就是希望从环境角度了解历史,从而更好地决定现实和未来的社会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当代中国史学的形态、演化及发展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怎样认识当代中国史学,当代中国史学与以往的史学有什么不同,它们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着,这些不同形态的史学是怎样相互影响的,其演化发展的趋向如何,这是研究中国当代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们以为,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当代中国史学的话语形式、学风、研究内容、治史风格、治史目的等诸多方而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其存在状态也渐渐分化,逐步演化为主流史学、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三种主要的史学形态。

三种史学形态的内涵、精神和特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架构起当代中国史学的基本风。

研究史学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史学形态—也就是史学的存在状态—的描述,比如以往研究中国古代和近代史学,学术界常常使用“封建史学”“新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资产阶级史学”“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唯物主义史学”“唯心主义史学”等概念来概括
某一种史学形态,并赋予它特有的内涵、宗旨、风格等。

显然,这样的描述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化特征。

那么,反观当代中国史学形态,还能否再用这些概念来概括呢?显然不能。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研究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唯物史观在历史学领域普遍运用,“封建史学”“资产阶级史学”“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等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几乎所有的历史研究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在这种情况下,从什么角度来恰切地描述当代中国史学形态,就成了剖析当代中国史学的而貌、发展态势及本质的关键所在。

史学形态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又是认识者根据不同的认识标准进行的理论概括,是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相统一的结果,其本质是为了获得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角度,把史学的存在状态揭示出来。

划分史学形态,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依据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认知。

通过对当代中国史学发展状况的深入分析,我们侧重于从历史书写的目的性及治史观念的差异的角度来认识当代中国史学的存在形态,并把外在的编纂形式、表达方式和写作风格作为参照。

由此入手,我们认为当代中国史学存在着主流史学、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三种主要形态,其内涵和特质各不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联系。

所谓主流史学(或称主导史学),是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建构起来的史学话语体系,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

主流史学的基调是弘扬“主旋律”,表达的是统治者的历史话语,其目的是以维护国家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为主,研究历史是为了说明现行政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或者说,统治者通过主流史学表达自己的历史观念,并把对历史的解释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主导或引导人们对历史的看法。

通过特有的历史书写内容来教育全体民众,从而形成全民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意识形态化非常明显。

主流史学往往和权力结盟,具有强烈的政治关怀意识和直接的政治实践功能,可以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学术资源自上而下地向人们输灌某种历史观念,“建立一种‘政治—学术’模式,即通过历史研究这样的学术性行为来隐蔽地表达政治意图,垄断对历史的解释权,使史学能够更好地为现行政治服务”。

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语境中,主流史学显然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这己经是一个共识。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封闭到开放、由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对立到对话的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并形成了从历史观、研究内容、对历史诊释和解读方式直到历史编纂框架等诸要素在内的系统的对历史的认知模式,有
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史学自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中国史学中的优秀的思想遗产和历史进程相结合,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当今中国史学的主流。

这个主流的存在和发展,一方而在历史观上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一方而在研究风格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从世界范围来看,这可以说是当代历史学的中国学派”团。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己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从理论到方法,从思路到话题,都己经标准化、程式化了”叫。

所谓精英史学,学界主要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从记述内容的角度来理解,指那种反映“精英人物”的政治、军事活动的史学。

从史学史的角度看,这种史学由来己久,在历史发展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外历史书写几乎都眼光向上,把帝王将相等“精英人物”置于历史活动舞台的中心,以至于形成了“英雄史观”这样的历史观念。

一种是从撰述主体的角度来理解,指由“知识精英”撰述的史学。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批富有“精神关怀”和“技术关怀”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等知识精英,他们有着超越常人的独特的精神寄托和心灵诉求,或建立庞
大的思想体系,或开启全新的思维方式,或贡献宝贵的知识财富,影响人类社会甚巨。

具体到史学领域,精英史学当然就是精英史家撰述、传播和分享的史学。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精英史家”是指史学工作者中那些思想独立、见解独到的优秀分子,精英史学自然是指作为精英史家的史学工作者创作的历史作品及其史学旨趣。

从著史的目的性上看,精英史学往往以天下为己任,注重对历史文化的反思、赓续和革新,存疑考信,张扬历史见解的深刻与独特,侧重于知识阶层的历史表达,自觉承担着社会教化、批判和启蒙的使命,是“经典”的独特解释者和传播者。

在史学思想上,精英史学并不主动与意识形态结盟,‘已更注重宣扬一种普遍的社会理想,追求对历史独立的思考和解释,在历史研究方而更注重“社会批判”,通过自己的“批判性研究,让政治家从中看到存在的问题,看到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而推动历史的发展”。

精英史学重视对人格尊严、生命价值和学术自由的培育,对人类的生存怀有忧患之心。

在学术价值上,精英史学更强调求真,往往旁征博引,立论高深,追求学术价值的永恒和理论创造的精深,致力于学术的原创、承继和发展。

在历史书写的态度上,体现的是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表达的是个性化的历史见
解和审美情趣。

精英史家的思想来源比史学领域乱象迭出,内容庸俗、史实讹并、史观错误、生搬硬造、随意杜撰的现象比较普遍川。

大众史学的作用不是把正确的历史知识贡献给社会,引领整个社会向善,而是一味猎奇,书写严重失范。

大众史学似乎变成了娱乐,正逐步消解着人们对历史和经典的“敬畏感”。

有鉴于此,大众史学要想健康发展,必须汲取主流史学和精英史学的严谨治学的精神,提高书写者才、学、识、德等各方而的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历史、社会及个人负责,以“良史之心”建构大众史学体系,达到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通过历史知识社会化阐释人文理念和人文理想。

当代中国大众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本土自生到中西结合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大众史学基本上是传统式的历史知识普及。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Public History”传入中国,开始了中国本土的通俗史学与西方舶来的大众史学的结合。

就当下来讲,大众史学的发展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理论建设,二是学科建设。

就理论建设而言,时至今日,大众史学在社会领域的实践如火如茶,通俗历史读物的大量发行,电视讲史的持续热播,网络历史作品的不胫而走,历史文化产业的兴旺发达,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等,都说明历史知识对民众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但是,大众史学的理论建设却非常滞后,诸如历史知识社会化的规范、原则、体系等问题,尚缺乏系统的理论论述。

理论是学术发展的灵魂,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引,大众史学的乱象就不会得到深刻反思,也不会有发展的后劲。

就学科建设来讲,随着本土通俗史学的发展和西方大众史学观念的传入,如何中西合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史学学科,从专业性的眼光观照那些针对社会大众层而的历史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谋划,以便更好地培养社会大众正确的历史意识,提升大众认识历史、反思历史的能力,在当下己显非常重要。

这实际上是要求主流史学和精英史学跨界进入大众史学领域,培养相关人才,参与大众历史知识的生产。

可以这样说,历史知识的社会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成文化的有序和健康发展,也可导致文化的混乱和机体病变。

有鉴于此,史学界必须对大众参与的历史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做出战略上的反思,遏制乱象,尽可能为它们营造一个开放的健康发展环境。

2013年,上海地区有些高校己经成立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为大众史学学科建设开了一个好头。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