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合一”——从对抗到和合

合集下载

二元中和论

二元中和论

二元中和论一、二元中和论的概念与背景二元中和论是一种探讨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中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理论。

它认为,在社会发展中,对立的两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和谐共生,达到一种中和的状态。

这一理论起源于古代中国哲学家的思想,如阴阳五行说,并在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探讨中不断发展。

二、二元中和论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二元中和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在我国,古代哲学家如阴阳家、儒家、道家等,都对二元对立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哲学家也对二元对立现象产生了兴趣,如黑格尔、马克思等。

二元中和论逐渐成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影响了各个领域的发展。

三、二元中和论的主要观点二元中和论的核心观点是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

它认为,在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中,对立的两极并非绝对排斥,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和谐共生。

这种和谐共生是通过矛盾双方的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实现的。

例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它们在竞争中相互借鉴、相互影响,最终可能走向一种共存的发展模式。

四、二元中和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二元中和论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政治领域,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在经济领域,市场竞争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提高效率;在文化领域,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使各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运用二元中和论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五、二元中和论的局限性与挑战尽管二元中和论在许多领域具有指导意义,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挑战。

首先,在实际应用中,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并非轻而易举,有时候可能会出现转化失败的现象。

其次,二元中和论过于强调对立面的和谐共生,可能导致矛盾的掩盖和拖延。

最后,二元中和论在处理复杂多元问题时,可能显得力不从心。

六、总结与展望二元中和论作为一种探讨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中对立面相互关系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从文化之冲突到文化之融合

从文化之冲突到文化之融合

从文化之冲突到文化之融合作者:肖元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3期摘要:回溯美国文学的发展史,美国华裔文学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奋斗过程。

20世纪中后期,随着大批移民的不断涌入,文化多元化已成为美国社会文化生活中一个突出的现象。

任碧莲,作为一位美国华裔作家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语境中开始了她的探索。

继她的处女作《典型的美国佬》之后,她的力作《梦娜在希望之乡》和《谁是爱尔兰人?》也非同凡响。

在她的作品中表现了对于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族裔之间的联系与发展。

本文借用《梦娜在希望之乡》,试图从多元文化主义的角度分析该小说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关键词:任碧莲;多元文化主义;文化冲突;文化融合[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3-0-02美国华裔文学的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学的发展史中经历了从“边缘化”到渐渐进入“主流”的历程。

出生于50 年代的华裔作家任碧莲( Gish Jen)( 1955- )是继汤亭亭、谭恩美等之后又一位引起美国评论界关注的华裔作家,她以一部《典型的美国佬》一举成名。

随后,她的作品《梦娜在希望之乡》和《谁是爱尔兰人?》以及《爱妻》在美国文学界也有很好反响。

与其他华裔作家不同,她的作品更多的关注于少数族裔在美国多元文化的语境下产生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因此,本文试图从多元文化的视角下,分析《梦娜在希望之乡》中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引言1.作者与作品简介任碧莲(Gish Jen)1955年生于纽约州的斯卡斯达尔。

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又在衣阿华大学作家班学习。

继她的处女作《典型的美国佬》之后,接着她又创作了《梦娜在希望之乡》和《谁是爱尔兰人?》以及《爱妻》。

“任碧莲的作品曾经先后刊登于《纽约人》、《大西洋周刊》,后又被收录于《本世纪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集》,并且于1999年获得了美国权威小说创作奖——莱侬小说艺术奖。

论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

论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

论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作者:陈秉公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第01期〔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是关于世界“和合”生存发展的理论、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知识系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和全部历程,包含世界“多样性统一”和“冲突与融合”基本存在方式,以及系统构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和合”理念的形成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生产方式、文化传统、时代使命和杰出人物等深层原因。

“和合”理念无论对新时代中国还是世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中国创造了继承和创新“和合”理念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和合”理念;多样性统一;冲突与融合;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人心和善〔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9)01-0001-07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要标识,具有极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应深入研究和系统阐发。

一、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基本内涵中华传统文化的“和合”理念指,在五千年中华文化发展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包含道家、墨家、佛家等诸家文化创造融合而生成的关于世界“和合”生存发展的理论、规律、原则和方法知识系统。

“和合”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和全部历程,是中华文明对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中华文明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和根脉,也是21世纪人类化解危机、走出生存困境的重要精神资源。

一般而言,在汉语中单字的“和”与“合”涵义相近相通。

孔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

“和”与“合”大体指世界的不同要素、要素的不同成分之间的相应、配合、联合、结合、融合、合作、调和、平和、和顺、和谐以及合力、合成、合生、合新、合超、合美、合久等。

和合

和合

太 和 殿
中和殿
保和殿
泰和
• 东汉末,庐陵升为郡,置 西昌县,为庐陵郡治,现 尚有保有完好的白口城遗 址为证,是庐陵文化的发 祥地。 • 隋开皇十一年(591), 因为“地产嘉禾,和气所 生”而更名泰和县
和谐社会建设
• • • • • 政权制度,民主形式 民族和 经济生活 文化和 世界和.
和 合
Hale Waihona Puke 提纲 什么是和 和是民族精神 和的方方面面 致中和 和谐社会建设
李瑞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 展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 的经验和教训,其中重要 的一条就是提倡‘和合’ ,强调团结。‛‚和合‛ 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传统, 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几千 年来衍续不断的哲学观念 、文化理念、政治理论和 社会理想。
汤因比:‚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任何民 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 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 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样的统一正是今天世 界的绝对要求。…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 之路。在这一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 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 族。‛ 李瑞环‚协调的思想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占有 重要的位置,‘和衷共济’、‘兼容并包’、‘ 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等许多人所熟知的成语, 都有和合、和谐、协调的含义。强调协调的作用 ,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 也符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致中和
治大国若烹小鲜 伊尹见汤是个贤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 国主张。一次,伊尹借汤询问饭菜的事,说:‚做 菜即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 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 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商汤听了,很 受启发,便产生重用伊尹之意。商汤和伊尹相谈 后,顿觉相见恨晚,当即命伊尹为「阿衡」(宰 相),在商汤和伊尹的经营下,商汤的力量开始 壮大,想进攻夏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所在院系:信息工程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2018级姓名:张宏伟学号:1867111125任课教师:乌伊汉完成时间:2019年6月26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碰撞、交流、融合而形成的。

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正确认识这一格局的历史特征,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民族文化多元并存将长期延续这一观点已经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

运用这一结论去解释各种复杂的族际关系虽成了20世纪末期一种学术研究时尚。

费孝通先生将我国的民族文化构成定义为多元一体格局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针对费孝通教授的这些说明,在国内外曾引发了一系列争论,一些外国学者认为文化多元本是中国的民族构成事实,至于一体到底指什么,这大有疑问,他们认为,如果一体是指政治的一体,那么文化与政体本身是不同质的概念,无法相提并论,如果是指文化,那么这个“一体”的文化又是什么呢?在他们看来,在客观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统一的中国文化,汉文化并不能代表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因而提“一体”也就失去了事实根据。

面对国外学术界的类似诘难,我国注意到长期并存的文化之间在其互动过程中,经常会呈现局部的文化趋同现象,这种社会事实在上个世纪初美国学者博厄斯曾作过深入研究,并十分贴切地将这种文化趋同现象称之为“辐合现象”。

费先生在书中认为,在这个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汉族。

并且综观中国历史,考察各民族融合与发展进程,汉族确实在其中起到了对各民族的凝聚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对于这一“核心”就是汉族的结论,一些学者认为并不十分贴切。

西方左翼思想的三次高潮:从对抗到多元妥协

西方左翼思想的三次高潮:从对抗到多元妥协

【摘要】“左翼”和“右翼”或“左派”和“右派”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政治概念,但作为思想倾向,古已有之。

现代西方左翼思想经历了三次高潮。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资产阶级自由思潮是第一次左翼思想高潮,其对立面是保皇派和古典保守主义。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构成第二次左翼思想高潮,其对立面是古典自由主义。

1960年代以来,新左派和新社会运动构成第三次左翼思想高潮,其对立面是新右派。

以经济议题为焦点的第二次左翼思潮影响深远。

但第三次左翼思想高潮却偏离经济议题和阶级对抗,其多元化趋势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政治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中派崛起,两极均衡,中左派和中右派妥协调和的政治格局。

从而,使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倾向宽容、开放和多样化。

作者:延安大学政法学院张纯厚“左派”和“右派”概念出现在法国革命中,并且演变出了极端左派、极端右派、中左派和中右派等政治意识形态措词。

20世纪初,左派和右派成为与特定党派和政治意识形态相联系的用语。

关于左派和右派的含义,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麦克维尔(Robert Maclver)在1947年出版的《政府网络》一书中这样描述:右派是与上层或统治阶级相联系的党派,左派则代表下层阶级,中派是中间阶级。

右派维护现行特权和权力,左派则反对特权和旧的权力结构。

右派迎合由出身和财富所决定的等级身份;左派则为身份和地位平等而斗争,代表弱势群体说话[1]。

因此,法国人将右派称为“秩序党”,将左派称为“运动党”[2]。

这种仅仅将左派与平等相联系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争取个人与群体的自主和自由也是左翼思想的重要特征。

在现代政治历史中,左派与民主的发展紧密相关。

民主是体现平等和自由的社会制度。

诉诸平等、自由的民主要求,寻求改变现状,是现代左派的特征;维护等级制和精英主义,主张维持现状或回到过去,则是现代右派的特征。

任何党派都代表一定的社会阶级,在其上升阶段,属于进取的左派;而在其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则会转变为保守的右派。

转生命为智慧,化冲突为和合——张立文先生访谈录

转生命为智慧,化冲突为和合——张立文先生访谈录

分 界点就 是
文 革 “



“ 文 化

大 革命”
之前是学 术 生命 ,
之后 就是 生 命学 术 。
我 觉得,
有 生命 的 存在 与 开
拓 ,
才有 学术 的 追求 和 发展 。
生命是 学术 的 体能 和智 能的 支 撑 ,
学 术是 生命 的
意 义 和 价 值 。 但在 “ 文 化 大革 命 ” 结 束 前 的 时 代 和环 境 , 只 能 有 学 术 生 命 ,
《 传 统 学 引 论》
《新 人 学 导论》
和 合 《
学 2 — 1
世 纪文 化 战 略 的 构 想》
《 和
合 哲学 论》 《 中 国哲 学 范 畴发 展史
道 天

篇、
人道篇 )》
《 中 国 哲 学 思 潮 发 展
史》
上 (

下 )
《 周 易 思 想研 究》
《 宋 明 理学研究 》
《朱熹 思想研究》
《 心 学 之
路 — 陆 九 渊 思 想 研 究 》 《 正 学 与 开 新 —王 船 山 哲 学 思 想 》 《 李 退 溪 思 想 研
余 部 究 》 等 40

何 晓 张 先生


您好 !
首先我谨代表 《 当代儒学 》
编 辑 部 感 谢您 能在 百
忙之 中 抽 出 时间 接受 我们 的 采访 。 我想从一 本 书 切 人 这 次 的 访谈 。 在 20 1 6 年
孔 子研 究院 院 长、
国 学 研 究 院 院
长 ,
哲学 院博士生 导师 。
曾 任和 合 文 化 研究 所所 长 ,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和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和融合

陈国贲提要!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后会发生什么?虽然在社会学文献里!"同化#$,660+01,-039%仍然是重要论述!但本文探讨的却是除了"同化#之外的其它几种可能性!如交替&混成$8S M/0H0-S%和创新’作者在文中通过三个文化混成和创新的实例!深入探讨了"世界主义#这概念’这三个实例分别为(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中国社会史上因大规模移民和人口流动而引发的文化碰撞!当代泰国华人的婚葬仪式’在这三个实例中!作者着眼于日常生活里所具有的文化融合和混成性!这种融合可以说是几个文化不同的群体在长期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的生活实践中所拥有的共同的历史和记忆!是远远超越于所谓群体忠诚这一层面的’关键词!全球化文化碰撞融合混成世界主义作者陈国贲!男!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林思齐东西文化交流研究所所长’世界主义!736+3F310-,906+"不是一个新的观念# 但随着文化碰撞在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日益频繁#其重要性确比以前更显得突出$本文试图探讨文化碰撞的五种过程和结果#通过三个中国及海外华人的实例#揭示出人类和人类文化的%同&和%异&$为了避免只是抽象地讨论#笔者从日常生活入手#那些简单实际的个人活动往往反映出群体的认同$尽管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才把这种世界性的普遍联系和交流与全球化相提并论#但这种现象是早已存在了$在经济层面上我们可以追溯到T,11./‘ 6-.09!的世界系统理论$而从六十年代起#社会学家就开始检讨伴随技术革命而出现的后工业化现象$所谓全球化#是一种时空的压缩$现代资信和交通的高速发展#使各种形式的资本主义蔓延扩张#这个世界因此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而全球化正是这种整体意识的加强$对于人类这种多层面的%复杂联系&的认识# 其核心部分是关于%他者&的意识#这些%他者&#就是我们称之为移民’外劳’侨民’游客甚至流浪者等#总之# 是停留在我们中间#时间或长或短#动机和愿望各异的人$在一些国际大都会里#如香港’东京’纽约’伦敦’ 巴黎#还有现在的上海’北京等#与这些%他者&的相遇已经构成了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唤起的感觉往往是好奇与敌意并存$过去十年来#关于跨国主义!-/,969,-039,106+"的研究#展示了一种牵系于%来源地&和%目的地&的双重性感觉#说明一个人其实可以同时身处两个不同的地方(((这可视为跨国主义的内$ 本文初稿由笔者用英文撰写#继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钟宏志翻译成中文#笔者最后定稿$!I++,9E.1T,11./6-.09!0(:"3($4="$-3>97/(#!8"-?!"?\.K f3/5)=7,H.+07Q/.66#!$*(O 万方数据(!%)(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和融合$涵!存在于世界 大 都 会 里 这 种 国 际 化 现 象 "促 使 我 们 无可回避地思 考 一 个 问 题 #他 们 "这 些 $陌 生 人 %"身 在 此处 "是 否仍与 彼 处 有 所 关 联 有 所 感 觉? 一 个 更 有 意 思的问题 是 #这 种 深 层 次 的 双 重 性 是 否 有 实 际 效 益? 这种双重性 "甚 至多重性 "有 积极的作用吗? 这 种 作 用 不仅仅只是体 现 在 经 济 层 面 上 "而 且 也 可 能 有 利 于 跨 文化跨民族的 沟 通 上! 不 同 文 化 以 至 文 明 的 碰 撞 "是 在社会关系中 体 现 出 来 的 "但 同 时 也 存 在 于 $移 民 %的 心灵深处!&因 为 很 多 $移 民 %事 实 上 已 经 不 由 自 主 地 成为文化的混 合 体 "文 化 冲 突 由 此 发 生 于 这 些 移 民 的 心灵深处’!我 们不妨设想 "居 于我们隔壁或楼上 楼 下 的移民并不完全是$外 国人%"因 为对他们而言 "移 植 及 改造文化已经 成 为 日 常 生 活 的 迫 切 需 要 "他 们 必 须 要 使自己与周围 的 环 境 融 为 一 体! 讽 刺 的 是 "从 社 会 学 的角度来看他 们 的 $陌 生 性 %"却 使 我 们 觉 得 我 们 实 际 上与 他 们 并 无 两 样! 我 们 真 的 是 那 么 完 全 不 同 吗? $外 国人 (陌 生人%也 许已成为一种烟幕和标签 "一 种 修 辞和心灵欺骗 "一 种面具和夸张的表述 "这 些称呼蒙 蔽 了我们的眼睛 "使 我 们 看 不 到 长 期 以 来 我 们 彼 此 间 早 已存在的文化交融和人性共享!一!文化碰撞 !移民这行动 "对 于一个人的身份 (种 族以及 文 化 认 同方面 "究 竟有 怎 样 的 影 响? 这 里 应 该 有 很 多 种 可 能 性!我们不妨把 $出 境 %处 的 文 化 称 作 ="把 $入 境 %处 的文化称作 "在 这里我借用国际机场 $出 入境%的说 法 "而 不是用$来 源地和目的地%"也 许更为恰 当! 因 为 前者形象地表 达 出 人 们 一 生 中 一 系 列 无 休 止 的 流 动" 而这种流动的 人 生 到 最 后 "关 于 目 的 地 和 来 源 地 的 界 限已经显得模 糊 "不 再 那 么 绝 对 和 清 晰 了! 本 文 概 括 = 和 ? 相碰撞时可能有的五种过程和结果#!O 强 化!B 66.9-0,10b 094"#&*+<> &$< ’O 交 替!=1-./9,-094"#&*+<> &g < 个体通过社交活动 "使 成为其内在的一部分 "与 先前已经植根于其 中 的 = 同 时 并 存 "互 不 干 扰! 个 人 依据不同的场合 "与 不 同 的 人 接 触 而 展 现 身 上 的 = 或 者 !他 不停 地 转 换 身 份 "实 现 内 在 角 色 的 挪 移! 这 一刻他戴上一个面具 "而 下一刻又换上另外一个面 具" 好象在玩 身 份 把 戏! 笔 者 在 )身 份 交 替 #当 代 泰 国 华人*"一 书中 "对 此有所探讨!)O 改 宗!@39R ./-094"#&*+<><这种可能性也许是人们谈论最多 (着 墨最 多 的 "有 很多用以表述的名词 "如 同 化 &,660+01,-039’(文 化 适 应 &,77E 1-E /,-039’(英 国 化 &=9413:739N 3/+0-S’(以 及 转 化&739R ./6039’等 !所 谓 同 化 "实 质 上 是 一 种 替 代 "是 取代了 ="往 往是由于 一 种 文 化 的 消 亡 或 被 否 定 "而 使个人$失 根%#"也 就是埋葬了他$先 前的自己%!但 这个过程决不是必然的!例如 "著 名美国 人 类 学家 ;509‘ 9./曾 预言 "泰 国 的 第 五 代 华 人 出 于 种 种 原 因 和 意 图" 已经完全被泰国人同化了"但 笔 者 在 )身 份 交 替 *一 书 中就对泰国华人将会在第四或五代被泰国人完全同化 的观点提出质疑!(O 混成化!U S M /0H 0b 094"#&+*< > &<3/=M 3/?, 在这种可能性 中 "双 方 的 角 色 差 别 在 有 意 无 意 中 去掉了 "如 果人们可以做到文化上的释放 "不 是那么 执 着于所谓的 $固 有 文 化 %"同 时 也 不 会 对 $入 境 地 %的 文 化过于苛刻批 判 "差 别 就 容 易 被 抹 去! 这 种 可 能 性 可 以打开很多的文化窗口!移民的初期生活游离于周 围 一群陌生的邻居之中 "但 是彼此互相牵扯 "文 化冲突 是 不可避免的!而 长 期 在 共 同 的 空 间 生 活 "双 方 都 必 须 学会培养其共有的邻里感 "消 弭差别 "一 起融入日常 的 生活中!+ 创新! "#&+*<> &<3/=M 3/?, 5 双方的$遭 遇 %使 得 & 和< 都 更 加 强 化 (本 质 化( 硬化 "以 至分 别 退 居 到 各 自 的 $堡 垒 %中 ! 这 种 可 能 性 在群体的层面上发生时最为真实! 这是因为群体往 往 制造和夸大彼 此 的 差 异 "成 为 孕 育 种 族 偏 见 和 歧 视 的 土壤!%O I 993R ,-094 在这种可能性 中 "由 于 不 同 文 化 在 脑 海 中 纠 缠 冲 撞 "在 个体上表现为迷茫不安 "痛 苦仿徨 "矛 盾 不 堪 "及 种种此类甚 至 是 病 理 学 的 症 状! 但 令 人 欣 喜 的 是 @" 一个全新的文 化 的 诞 生! 在 这 一 刻 "世 界 大 同 的 星 光! 本文对$文 化碰撞%的 论述融合 C .++09.11,先 前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章 #C .++09.11,"C /,9706W O $;370.-,1[,+0N 07,-03963N B -89070-S 09-8.;E M E /M %O I 9;O 2,_E +09,&.H O ’"@/046*6/9)43>,A ,$A 6)#!0(B "4C D 7-)43@E ’($6(4*("_,/H .9@0-S "\f #\,6‘ 6,E @3++E 90-S @311.4."!$#""F F O$+!(O " G 394@8..V 0394,9H @8,9VK 35?E 9 "=1-./9,-.I H .9-0-0.6#!0(5064(7("+5"4/(#’"$)$9!0)6-)43?;094,F3/.#G 0+.6 =7,H .+07Q /.66,9H 2.0H .9#?/011=7,H .+07Q E M 1068./6"’""!O# G 394@8..V 0394,9H @8,9V K 35?E 9"$D 9.C ,7."^,9S ^,656#G 8.;094E 1,/0-S ,9HQ 1E /,10-S 3N @809.6.I H .9-0H S %O F 6G )7’"$)"!"O )"’"") "F F O )&!:)#$O 万方数据+ !%( +就开始闪耀了!在文化碰撞的第一阶段"为了捍卫自己的领土或资源而必然对=有强烈的敌意"将之视为陌生的#侵略者$!这是#边境危机$的第一步!将不同于自己的人视为陌生人"并与之保持距离"人类本性即是如此! 在文化碰撞的第二阶段"是=的进入导致与?的冲突" 伴随着对=的征服以及随之而来的=的反抗!在这一阶段中"冲突与矛盾产生"=和?双方的纷争只有到发展到第三阶段"才能由一种力量获得解决"这种力量即C.++09.11,所谓的#碰撞:融合$%0+F,7-:09-.‘4/,-039&或#新生文化$%.+./4.9-7E1-E/.&!与此同时"由于=不愿意完全为?所同化"种族团体自觉自发地以一种隔离的姿态持守其固有的文化! 这是因为"人们有一系列的双重需要"那就是既融入对方又保留自我"珍视个性"但同时也崇尚与他者融合! 文化和社群的进化发展"正是来自于正反力量矛盾冲突的辩证作用!当这种因冲突而形成的张力被整合成一种新的形式"一个新的族群也就此诞生了!人类热爱土地"但也经常迁徙流浪"为了寻找新的社会新的生活而流浪"所以在人类历史上到处都有大规模的移民!人类充满紧张不安"他们通过自身所有的调整功能来减轻焦虑和不安"这种功能持续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形式!而这种循环一次又一次地重现在每个个体’每个社会身上!C.++09.11,的著作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逻辑"那就是他特别关注不同事物的混合"关注不同个体’群体和文化的直面相遇"这一过程可以是相当残酷和暴力的"因为冲突无法避免!这在理论上对已故美国社会学家Q,/5!的种族关系循环论是一个反击!正如C.++09.11,所坚称(#在美国文化系统中不同价值观共存的现象"可以被解释成为人类进化过程中不同族群相处的本性所致"这个过程中本身就包含了合作’竞争’冲突以及同化等等$!碰撞融合的第三阶段同Q,/5的同化理念相似"都旨在表现一个社会进程"即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如何落进一个#共同生活圈$!对C.++09.11,来说"#是抹去外在的差异"发展出表面的相同"尤其是在行为态度和方式上"但也包括在语言上"让新来者加入新的生活! 这是一个实际的操作功能"其作用是使个体在观念’情感和信仰上能最终能实现一致!$理论上和经验上"我们可以揭示工业化’现代化和移民三者之间的矛盾纠缠不断地改变社会’城市’移民以及非移民本身!研究这些矛盾如何获得解决"其实也就是在研究普遍的人性!所以当我们从世界主义的视角来看这些问题时"我们不禁要问"早期欧美学术界的理论可以适用于其它的文化形态吗?比如中国及海外华人社区!二!中国文化辩证论北京大学汤一介"写了数篇极具启发性的文章"" 在论述文化碰撞这课题时"他从)论语*中撷取了一个原则#和而不同$!当两种文化"如=和?相遇时"首先要承认两者的#不同$"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交融"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而且"=和?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必须是辩证的即相互的双向的"=在与?交往的过程中"改变自身同时也改变了!孔子所说的#和$" 并不是说彻头彻尾被=同化"或者反过来"=完全被同化"而是=和?在冲突中达至一个交汇点"并且双方都在此基础上获得自身发展!当两种不同的文化"=和?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 汤一介认为"至少会有四种可能性发生!第一种情况"=和?在互相#对话$中"发现它们并非完全不同"它们原来也有共同之处!如在基督教中有#博爱$"在佛教中有#慈悲$"在儒家中有#泛爱众$" 墨家中有#兼爱$"从抽象的意义上来讲都是#爱$"#爱$ 成为不同文化共同的背景和理想"当然"同样重要的是"它们仍然保留其各自不同的观点!第二种情况是"=与?相交往"发现=不具有?的某些观念"而?的这些观念与=亦可兼容"于是=接受这些新的观念" 并且丰富了自身的内容!汤一介在此举了一个例子" 在中国文化里原来并没有明确的#顿悟$概念"这个概念来自佛教"但到宋明时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这个概念!第三种情况是"=在和的交往中"发现?所有的某些有意义的观念"与=的某些观念不兼容"为了接受这些新的观念"=不得不放弃那些旧的观念!这个过程类似于文化碰撞中的取代!B O[3M./-Q,/5,I9-/3H E7-039-O I9B O L O;-39.h E06-%.H O&"!0(:)$C64)-:)4"\.K f3/5(@8,/1.6;7/0M9./-6;396" !$)*"F F O]00:]R000.,[.N1.7-039639@3++E907,-039,9H@E1-E/.-"I9?./9,/H?./.1639,9H^3//06<,93K0-b%.H6O&"1()3($64.,A G -6*H’646"4)435"##,46*)/6"4"\.K f3/5(G8.C/..Q/.66"!$$&"F F O!&*+**.,9H B/9.6-T O?E/4.66"D4/$"3,*/6"4/"/0(>*6G (4*("+>"*6"-"C9%)/H.H0-039"/.R06.H K0-8,909-/3H E7-039M S^3//06<,93K0-b&"@807,43(Z90R./60-S3N@807,43Q/.66"!$’!O"汤一介()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见)非实非虚集*"北京(华文出版社"!$$"年"第’($+’%%页.)文化的双向选择(印度佛教输入中国的考察*"见)非实非虚集*"第!$!+!$#页.)文化历程的反思与展望*"见)非实非虚集*"第’’&+’(!页!万方数据+!%% +现象!此处汤一介举例"当西方的#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人不得不放弃过去传统中的#三纲$旧观念!第四种情况是"=和?在交往和商谈中"发现双方都未曾有的"然而十分有意义的新观念"如#和平共处$%#文化多元共处$等观念!当外来的也即新的观念从=传入到?时"要么为增添了新的内容&要么为适应?的要求而以一种改头换面的方式呈现!这些新的观念"从=传入?"也许还能有助于=清楚认识自身的某些方面"这些方面由于被完全地#释放$而凸现出来!这种#释放$"就好象我们在听到某些谈论时突然有灵光一现的感觉"突然明白了以前从未明白的东西!按照#和而不同$的原则"这是文化交往发展的另一种形式!汤一介在文中论述到这一点’在#不同$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只能使事物衰败! 这里涉及的问题是"不同的事物相遇"一方会顺从另一方"或延迟到一个适当的时间"以便双方交流并且都能有所收益!根据U,11!的理论"这个动词#延迟$(H.‘ N./)有两层含义’一方推迟行动是因为必须给予另一方应有的尊重"反过来"希望对方也一样!这是根本反对民族优越感以及种族歧视的!这可以说是礼节的问题"双方的接触交流"要求有礼有节"而非莽撞冲动! 可以说"在字面上而言"是对言行举止的束缚"在哲学思想上"是一种聆听%理解和感受!一言以蔽之"是#等待$!碰撞*融合论述之一’佛教传入中国汤一介"在文中论述"西汉末至东晋"当印度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依附于汉代的#方术$"也就是说利用中国原本就有的观念和信仰系统"作为输入的载体和手段!到了魏晋"佛教又依附于魏晋玄学!那时佛教所讲的内容大体上是#神不灭$#精神不灭$等"而在中国找到与其类似的思想"如#有鬼论$和#神不灭$思想! #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同样也与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相贯通!当然"在概念和认知层次上"阐释必然要有所变通和调节"虽然有时候也因此误解了佛教的本义!任何文化都有其保守的一面"对外来文化有某种抗拒性!外来文化要尽力自我保护"所以往往依附于原有文化进行传播"以避免不同文化碰撞之初激烈的冲突"其目的最终是为了文化顺利地传播和双方的融合!印度佛教东晋后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就引起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并最终直接导致中国文化整体上的改变!矛盾冲突最有代表性的问题有’中国文化讲#此岸$"而印度文化讲#彼岸$&以及#忠君$%#孝父母$等!历史上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都曾灭佛"但都没有成功!结果是两种文化的矛盾冲突最终深层地改变了彼此!到隋唐时期"印度佛教逐渐被中国文化所吸收&到宋朝以后佛教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融合于中国文化之中"形成了宋明理学"亦即新儒家学说!隋唐时期可以说是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在中国出现了若干极有影响的宗派"并传播到韩国和日本!佛教在中国由#出世$"越来越走向#入世$!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成佛"#挑水砍柴"无非妙道!$无须拜佛"也无须读经"只要潜心修行"自然能成佛"所谓#一念觉"即佛$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个小和尚吃完饭后问大师父"#下面我该做什么呢?$他想应该是读经或者是做功课"不承想大师父回答’#你不知道吃完饭后做什么?去洗碗!$而通过#忠君$#孝父母$"人也能实现自我修炼和完善!唐朝时著名的诗人如王维%白居易%柳宗元以及宋朝的苏轼都是佛教徒!#入世$的思想还可见于宋明新儒学中!可见"印度佛教已经融入到中国文化之核心"改变了自身也改变了中国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汤一介所说的#双向选择$的原则" 来理解文化碰撞中的变革!佛教从传入中国到最终融合在中国文化之中"差不多历时千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清楚地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它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然后与中国文化发生矛盾和冲突"最后融合于中国文化之中!印度佛教大大地改变了原貌"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因此改变和更新!碰撞*融合论述之二’中国的移民史在一篇试图重新审视和阐述中国历史的论文里" 不同于其它中国历史学者"作者安作璋和王克奇#以比较少见的视角"关注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文化冲突事件和中国文化体系的#多元性$特征!两汉时期" 黄河文化受到来自北方匈奴文化和西方羌族文化的冲击!汉王朝的农业文明接受了外来的游牧文化"促进!;-E,/-U,11"+@E1-E/,1I H.9-0-S,9H A0,6F3/,,O I9<39,-8,9[E-8./N3/H(.H O)"D3(4/6/9’5"##,46/9"5,-/,$()43 F6++($(4*("239H39’2,K/.97.i T068,/-"!$$""F F O’’’*)*&+G8.a E.6-0393N@E1-E/,1I H.9-0-S,O I9;OU,11"A OU.1H",9H =O^7_/.K(.H6O)^3H./90-S,9H0-6C E-E/.6"@,+M/0H4.’Q310-S"!$$’"F F O’*)*)’&O"汤一介’-文化历程的反思与展望."见-非实非虚集."北京’华文出版社"!$$"年"第’)%页!#安作璋%王克奇’-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见-文史哲.!$$’年第(期"第)*!)页!万方数据*!%&*畜牧业的发展!虽然有长城阻隔"但长城只是一个军事屏障"不可能阻碍两边文化的交流!中国内部长期的大规模移民对于中国文化发展有怎样的影响?这是理解中国历史一个重要课题!社会学家必须将移民与文化发展相联系"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长远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该篇文章中"作者提到汉魏以来"黄河流域西境和北境的各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各民族与汉族杂居的局面!西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黄河流域形成#五胡十六国$的局面!两位作者认为"这一时期外在表现为民族的大混战"内里却是多元文化的较量!古代史学家所谓的#五胡乱华$实际上是#胡$文化与#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汉文化吸收了#胡$文化中有益成分"如尚武习俗" 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部落民间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 以及豪爽质朴的民风等"同时#胡$文化的冲击也削弱了汉文化中一些腐朽成分"如陈腐的门阀等级观念"以及歧视少数民族的偏见等!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此评价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将唐代灿烂的文化归功于这次文化的交融和汉文化#换血$的结果!大量的内部移民从西境和北境向黄河流域迁移" 这个过程始于先秦和秦汉"一直持续到宋&元&明&清!蒙古族和羌族部落内迁"与汉族人比邻而居!另一方面"东晋时期"江南著名大族如王&谢&萧& 林&陈等都是从黄河流域举家南迁的!由于战乱饥荒" 也造成成千上万难民南下"这些移民"为开发江南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靖康之变后"黄河流域的大批人口又一次南渡"当时如山东籍的著名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南下的!继之而起的是长达%""余年的政治统一"人口的流动导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紧密地结合!安作璋和王克奇认为"所有这些大规模的移民"直接导致了民族和文化的混合和杂处"竞争和冲突"而这一切最终导致大融合和一体化!只有以这种眼光来看待中国历史"才能深入其灵魂和实质"才能明白中国文化独有的思维方式!草原&黄河和长江文化这三大主要的文化系统"经过数千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不断的记忆和遗忘&选择和丢弃的长期历史过程中"文化慢慢地转型和改变!碰撞’融合论述之三%泰国华人礼仪第三个论述"可以让我们实地考察不同文化的碰撞过程"这就是泰国社会中的泰国人和华人的相处! 本文我将考察泰国华人的两大重要礼仪%婚礼和葬礼!在笔者与唐志强合编的一本书(身份交替)中" ,3"的论文就提出"在泰国华人的婚礼中"看似互不相关的泰国佛教&中国儒家以及西方习俗三者互相折衷并列!在泰国华人的中上阶层"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因为在婚礼上常常包括家族生意的承传交接!泰国华人在婚礼上敬茶*儒家的礼仪+是为泰国人所理解的"因为这也是区分泰国人和泰国华人的不同之处!当一个泰国华人从泰国佛教的礼仪转入敬茶仪式时"这两个#看似互不相关的礼仪$实际上融合成为一个更大的分层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泰国男性主导规范实际上是对从中国移植过来的父权家族系统的一个补充!如同,3在文中所说的"一个泰国华人" 是中国的#嫁出去的女儿$"中国是她的娘家"但她也是泰国的#媳妇$"泰国是她的夫家!通过对中国儒家传统和泰国佛教的改造"泰国华人重建他们的形象"并且#试着根据他们对自身和外在世界的理解去培养新的一代$!泰国华人因此既不是很中国也不是很泰国"而且随着泰国的教育水平的提高"先进科技的发展"所谓的#新现代性$问题也影响到他们的身份认同问题!在一篇论述泰国华人宗教折衷问题的文章中" U011#强调这种融合特质和趋势来自于中国民间宗教传统!她提到T.178$这位中国佛教研究者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佛教宗派与中国民间宗教最具代表性的儒家和道家学说互相有着#紧密关联$"U011同时也引述G83+F639% 的论点"后者认为中国民间宗教系统有吸收不同来源神祗的倾向"这些神祗包括历史上的圣贤"自然现象的人格化以及佛道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基于她在泰国清迈所作的田野调查"U011也发现泰国北部的华人葬礼上结合了佛教的仪式和当地的风!刘桂生&张步洲编%(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年!"<0.+09?,3",;093‘G8,0B-8907I H.9-0-S%^,//0.H A,E48-./63N@809,,9H A,E48-./6‘09‘1,K3NG8,01,9H-O I9G394@8.. V0394,9H@8,9VK35?E9*.H6O+"&-/($4)/(D3(4/6/6(7%!0(5064(7("+5"4/(#’"$)$9!0)6-)43";094,F3/.%G0+.6=7,H.+07 Q/.66,9H2.0H.9%?/011=7,H.+07Q E M1068./6"’""!"F F O’*!’’$#O#=99^,]K.11U011",G/,H0-039"I H.9-0-S,9H[.10403E6B71.7-0706+,+394@809.6.09G8,01,9H-O I9G394@8..V0394,9H @8,9VK35?E9*.H6O+"&-/($4)/(D3(4/6/6(7%!0(5064(7("+5"4/(#’"$)$9!0)6-)43";094,F3/.%G0+.6=7,H.+07Q/.66,9H 2.0H.9%?/011=7,H.+07Q E M1068./6"’""!"F F O’$$’)!*O$U31+.6T.178"!0(.$)*/6*("+5064(7(<,33067#"!$""’!$%"O@,+M/0H4.%U,/R,/H Z90R./60-S Q/.66"!$&*O% _O2,E/.97.G83+F639"5064(7(1(-6C6"4%&4D4/$"3,*/6"4??.1+39-"@=%T,H6K3/-8"!$$)O万方数据’!%*’。

多元共生: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

多元共生: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

多元共生: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两种前卫思潮的耦合与呼应一种思潮,多元共生的思潮,在全球悄然兴起;一种呼唤,“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的呼唤,在世界回荡。

多元共生的思想与心灵约定,或许以2012年夏天在中国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的“首届全球共生论坛”为小小的标志,彰显于人们视觉的地平线,从而将蔓延至各个群体、阶层、政府、各社会组织和国际机构、乃至全球各地,将达成一个最大公约的默契:多元共和,体行共生。

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的宣示与召唤,笃定是2012年冬季在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共十八大报告为发端,撞响了人们心灵的共鸣,已向全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宣贯、传播,并向全世界辐射、传扬……不知是当代哲人的相互感应,还是人类哲思的必然耦合,上述两种前卫思潮具有相通相契的呼应,也有互补互融的关联:多元共生,必然会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必须要多元共生。

两者有个不约而同的最大共性,都主张以生态文明贯穿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中,都预示并呼唤着人类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

从共生思潮的精要解读中,也许可以探寻到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迎接生态化时代的路径与方略:共生思潮的全球使命我们对过往至今的秩序与文明,依次称之为狩猎采集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工商文明。

大约500年前,随着文艺复兴的启蒙和蒸汽机发源的工业革命的推动,现代工商文明在地球的西方,初见端倪。

在往后至今的300年间,工商文明以其特有的市场化(效率优先,强势资本集团主导市场配置)、法治化(公正优先,规范公权政府、社会、公民行为)、民主化(公平优先,国民无分强弱平等参与选择公仆与公决),让人们在改造和支配世界的发展中,狂飚突进,创造了无比辉煌的世间奇迹。

然而,共生学者认为:工商文明并没有消弥人类超额索取大自然的特性,而是日趋严重地扩张了索取自然生态、群己生态、文明生态的特权,把向权贵攀附,转变为相互攀比纵欲,从而始料未及地鼓励了升迁到金字塔中高层精英的惰性、贪婪和大拙若巧,更极大限度地助长了全社会的物欲膨胀和奢侈浪费之风。

《2024年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2024年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以多元文化和一体认同的双重特质为人们所瞩目。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各民族间的共融共生,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面貌。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分析其历史渊源、现实表现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理解中华民族的内在特质和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特质1. 历史渊源中华民族的多元特质源于其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地理环境。

自远古时代起,中华大地上便有众多族群繁衍生息,各族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

多元的民族构成、多样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文化传统,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特质。

2. 现实表现现实中的中华民族多元特质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语言文字方面,中国拥有众多不同的语言和文字系统。

其次,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各民族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此外,在艺术、音乐、舞蹈等文化领域,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也十分鲜明。

三、中华民族的“一体”认同1. 文化认同尽管中华民族拥有多元的文化传统,但各民族之间却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

这种文化认同源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性,使得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础。

2. 民族团结中华民族的“一体”认同还表现在民族团结上。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互相依存的紧密关系。

在面临外敌入侵、自然灾害等挑战时,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抵御风险。

四、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多元的文化传统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一体的认同则将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更加重要。

只有保持多元的文化传统和一体的民族认同,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未来发展趋势未来,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将继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各民族的文化将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会更加相互融合。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理论,是典型的悖论!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理论,是典型的悖论!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理论,是典型的悖论!“多元一体” 一词出自何处不可考,学术界认为来源于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发表了其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的著名论文《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在文章发表之后20年的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这一理论做了多次学术探讨,尽管探讨和研究总是分歧与共识并行,但是它们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这个“一体”。

费孝通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中华民族”的提法一方面肯定了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由此,引发了关于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这个“一体”的讨论,并形成了3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民族”属于政治范畴的概念,它代表的是中国各民族组成统一的多民族,而不是一个民族实体。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华民族”既属于政治范畴,也属于民族学范畴,“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同样称谓“民族”是不矛盾的,因此,“中华民族”也可以是一个民族实体。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华民族”概念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中华民族”把“中国古今各民族”都包罗入“中华民族”之列,狭义的“中华民族”则是中国在近代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开始的“自觉”的产物。

——于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理论也应运而生。

“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实体,把“中华民族”这个“一体” 这个体注解为“实体” 勉强说得过去,但把“中华文化”这个“一体” 这也注解为“实体” ,就确实说不过去了,因为任何文化都是观念之“虚体” ,而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多元一体”这合成词只考虑了“实体” 则未考虑“虚体” ,绝不解随便套用。

中国学术界是西方哲学思维,而缺乏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对“体”不分虚实,并且只讲西方哲学“实体” 之“存在” ,忽视中国古代哲学“虚体” 之“存在” 。

对抗性和合文化作文

对抗性和合文化作文

对抗性和合文化作文
对抗性的事物往往为世人所喜爱。

比如影院上映的战争片、谍战片,剧情矛盾冲突越剧烈,观众越喜欢;比如各类竞技比赛,对抗越激烈,观众越兴奋。

中华民族的“和”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最朴素的追求,和合共生、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

和谐共赢,相辅相成,不仅是本邦内部的团结合作,更是万邦的和睦相处。

老子有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说“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秉着“亲诚惠容,和谐万邦”的理念打造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富裕之路。

有人扬言这是“中国威胁”,其实这何尝不是在现今保守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受阻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从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挖掘出来的、具有当代意义的治世理念呢?
相辅相成,万物共荣。

中国,通过打造美丽乡村,实现城市与乡村内在肌理的完美对接;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实现国与国之间经济、政治与文化命脉的无缝衔接。

《2024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视域下的比较文学定义思考》范文

《2024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视域下的比较文学定义思考》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视域下的比较文学定义思考》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日益凸显,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比较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素材。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方法,其定义和内涵也在这一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下不断深化和拓展。

本文旨在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视域出发,对比较文学的定义进行思考和探讨。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指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多样的语言、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等多元的文化特征,同时又通过共同的民族文化、共同的国家认同、共同的经济发展等方式实现了文化整合与统一。

这种多元一体的格局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丰富的资源。

三、比较文学的内涵与特点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异同,从而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比较文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跨文化性,即研究对象的跨文化背景;二是跨学科性,即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三是互文性,即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视域下的比较文学定义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视域下,比较文学的定义可以更加丰富和深化。

首先,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更应该包括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的文化、语言、文学等多元的文化资源。

其次,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更加多样和综合,包括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方法,以更加全面地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

最后,比较文学的目的不仅是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更是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学,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增强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

五、比较文学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作用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比较文学的作用不可忽视。

首先,比较文学可以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标识表记标帜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将在更年夜的范围内和更深的水平上介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的交往势必促使文化财富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此同时, 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不同而发生抵触,由沟通而形成融合, 这是一种趋势何为文化抵触?文化抵触是分歧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在相互的交往中由不同而发生抵触这在国际上是罕见的事, 我们也不用过分忧虑.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 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最终融为一体.这种融合, 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 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 充沛利用文化传布这一增进文化发展的动力, 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 增添生机和活力;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 摈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 既保管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 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到达的时代水平.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 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据史料记载, 日自己来华, “目睹西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 有统一的政治组织, 有残酷如花的物质生活, 更有高尚理想的精神生活, 而因对中国文化发生强烈的倾慕与追求”. “必需突进文化母国, 直接移植优秀的文化, 才华满足其欲望.”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 由于其条理的分歧,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纷歧样的, 不论交流与融合的条理有什么分歧, 可是, 在交流与融合中, 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年夜同”的目标, 坚持“和而分歧”的理念是十分需要的.有幸看过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这篇文章说明看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排外则易倾于慕古, 慕古必难免于退婴.”鲁迅先生认为, 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工具, 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 使中国文化不竭丰富和发展.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 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很年夜的飞跃, 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拿来主义”, 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这是好的一面.可是某些行业(如科学仪器制造)却经常是只仿其形, 未得其意, 越来越落后于国际水平, 生产出年夜批“山寨”产物.这些行业所处的正是“占有”和“挑选”阶段, 要想取得更年夜发展和进步, 除“占有”和“挑选”外, 还需更进一步的“立异”.立异是拿来的目的.立异必需择旧, 择旧是立异的基础.“主人是新主人, 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没有拿来的, 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没有拿来的, 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我们可以吸收外国优秀功效, 加以发挥, 使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亦或择取中国的遗产, 融合新元素, 使我们的文化别具一格.总的说来, 就是我们要敢于继承, 并敢于立异, 缔造出富有强年夜生命力的我们自己的文化.。

亚洲文化的交往中的启示

亚洲文化的交往中的启示

亚洲文化的交往中的启示亚洲各国各地区人民,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在自主与他助、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现实与未来等等的关系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蕴含宝贵价值与智慧的思想理念。

这里可以列举几条。

比如:和而不同、和合一体。

其核心思想,就是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要和谐相处。

在中国历史上,和而不同、和合一体的思想是源远流长、深入人心的。

它包括“中庸中和,不走极端”“协商对话,求同存异”等理念。

在历史上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他们的思想家提出的“非同非异”的“和诤”之说、“人与自然亲和”之说,也是阐述了“求同存异”“天人合一”思想。

在南亚和东南亚,从印度《奥义书》中的“梵我同一”和胜论学派的“和合是一种关系”,到诗人泰戈尔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伟大的事实”,到苏加诺将“潘查希拉”作为哲学思想基础统筹印尼的多元文化,再到东盟共同体将协商、和谐、合作作为核心价值以形成“不同国家的和谐体”,也都是体现了“天人合一”“多元一体”“和合一体”思想。

亲仁善邻、和平相处。

这是认识和处理国家与国家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

几千年来,亚洲各国各地区之间虽然也发生过不同范围、不同情况、不同性质的冲突和战争,但是,广大亚洲国家和人民对“亲仁善邻、和平相处”这一处理国家关系的原则,一直是向往和珍视的,而且这也是历史上亚洲国家之间关系发展的主流。

历史上日本的圣德太子在制定“十七条宪法”时将“和为贵”列为第一条,朝鲜半岛学者提出“义命相敬”,阿拉伯学者主张“城邦(国家)合作”,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倡导过“世界一家”,乌兹别克斯坦诗人纳沃伊也称“没有比生活在友谊之中更美好的事情”,这些都体现了和平外交的思想。

义利结合、互惠互赢。

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个人之间、社会之间、国家之间不同利益上的道义原则与物质利益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

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主张明义正利、义利兼顾,倡导互利互助、合作共赢,是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个人交往、社会交往、国家交往中所践行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亚洲价值与东方智慧中富有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哲学研究视域的多元和融合.doc

中国哲学研究视域的多元和融合.doc

中国哲学研究视域的多元和融合摘要:在伽达默尔那里,“视域”是基于某个立足点所能看视的区域。

近年中国哲学研究呈现出视域多元的态势,主要的研究视域有哲学诠释学、后现代主义、中西哲学比较以及生活视域等等。

这些研究视域的界分是相对的,彼此交叉互补不可截然分开,共同致力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发展。

融合中国性与世界性,超越古今中西之别,世界哲学才是中国哲学发展的终极视域。

关键词:中国哲学;视域;多元;融合一、“视域”的内涵中国哲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视域”(Horizon)一词,在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yGadamer,1900—2002)那里有明晰的定义。

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容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1]。

这一定义表达得凝练直白,但如果细加体味,至少可以得出三点认识:第一,视域形成的关键在于“立足点”的选定。

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个恰当的说明,正是因为“立足点”的不同,才形成了不同的看视区域。

就学术研究来讲,研究视域的立足点即是研究视角。

从宏观层面看,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去把握世界,会形成不同的问题意识,如以哲学视角和以政治学、社会学的视角开展相关研究,自然会形成迥然相异的学术问题、话语系统、研究方法等;从微观层面看,针对同一个具体问题,分别选取不同的视角展开研究,则会有力推进学术研究在广度、深度两个方面的开拓,使该问题研究迅速成为学术热点和焦点。

第二,每个视域都有局限性。

伽达默尔讲,视域在本质上属于“处境”概念,处境则“表现了一种限制视觉可能性的立足点”[2]。

不同立足点的选定,决定了不同的看视范围,特定研究视角形成特定的视域,从不同侧面去分析阐释学术问题,这本身即同时暴露了各研究视角的“有限规定性”以及视域的“狭窄”。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每个研究者无一例外地受到所在处境和研究视域的局限。

也正因此,第三,不同视域是可融合、贯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多事物都像有机体一样 , 内部各个子环节彼此 是 依赖、 彼此联系的统一体。 , 、
我们生活的地球 , 属于浩瀚银河系中的一元 , 如
基认为: 系统诸 元素之间的联 系和关系 以及它们 “ 派生出来的系统的综合性属性和整体性属性 , 使系
・ 收稿 日期 : 0 ~ 9一 0 2 6 0 1 0 作者简介 : 赖阳春(9 0一 ) 男 , 1 5 , 湖南祁阳人 , 湖南省教育厅人事处处长。
虽然有些事物的构成元素可以分离但一旦分离这些事物的原始初态便不复存在或者消亡或者变性或者成为另类或者产生出新的变种合是有结构有规律的一旦调整原有结构打破原有规律和秩序同样会改变原态或发生变合在没有人为的情况下很多是静态的不变的但并不排除可变性
维普资讯
第3 O卷 第 6期 2. o6年 1 月 o 1
批 评指 正 。

统能够可以相 对独立地存在 , 发挥功 能和发展 ( 在
某种情况下 ) 。“ ” 某个系统 的诸元素的潜在可分解
性表明, 系统的诸元素 同样也可以被看作是特殊 的 系统 。与此同时, 该系统本身则可能成 为( 为解决

“ 多元合一” 是客观存在的本质特征
“ 多元合一” 是指所有 的客观存在 , , 都具有 由 多个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且有独立形态 、 特有品性的基本特征。在这种组合 中, 各元素具有
提, 那么 , ……有机体制的情况都是这样 。这种 任何 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 总体有 自己的各种前提 , 而 属于 自己, 或者把 自己还缺乏 的器官从社会 中创造
出来。有机 体 制 在历 史 上就 是 这样 向总体 发展 的。 …捌 系统论把“ ” 系统” 理解为相互联系和相 互作用 的诸元素的集合。前苏联瓦 ・ ・ 尼 萨多夫斯
种经济关系都以具有资产阶级经济形式的另一种 经济关系为前提 , 从而每一设定 的东西同时就是前

机组成 , 具有无色 、 无味 、 常温下能流动 , 能被人畜饮 用等特性。一旦将氢氧分离 , 它们虽然能独立存在, 但 已经不再是水 , 不具备水 的基本特征。
在生物界 , 任何一个个体生物都是 由多种元素
写 道 :吾 救 苦 之道 , “ 即在 破 除 九界 而 已 。 第 一 日 去
身也是 由无数元素合一而成 , 比如大海 、 河流 、 , 森林
Hale Waihona Puke 等等 , 这些元素都不能离开地球 而独立存在 , 同时, 地球如果失去这些元素 , 也将不成 为现在意义的地 球。 我们再看人类 社会。就某 种意义说 , 人类社会 的发展与进步 , 就是人类 自身组合 方式的发展与进
N v 。0 6 o ,20
论“ 多元合一"
— —
从 对 抗 到 和 合 赖 阳 春
( 湖南省教育厅
人事处 , 湖南
长沙 4 10 ) 100
摘 , :多元合一” 要 “ 是人类哲学思想中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它既是事物的初始原态, 也是事物的终极趋势, 是
客观存在的本质特征。客观事物的“ 多元合一” 绝不是多元的简单迭加, 它们都遵循着自己的原则和规律, 有其 自
合, 另一方面又组成为一定 的整体 , 以从其内部结 所 构来看 , 它又被看作是一种具有相应 的有序性 、 组织 和结构的东西。 [ ̄ 。 ”2o 1一 “ 多元合一” 是对客观事物 的抽象。例如 : 在化
学领域 , H 0 是 由两个氢原子 和一个 氧原子有 水( : )
统论” 。辩证法认为 , 世界是普遍联 系的整体 , 运动 变化是永恒 的。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 的手 稿中写道 : 如果说 , “ 在完成 的资产阶级体制 中, 每
身的构造方式。“ 多元合一” 为一种哲 学范畴 , 作 对于人 类认 识世界 、 改造世界有重要 的价值和作 用。
关键 词 : 多元合一; 一分为 N 对抗; ; 和舍
中图分类号 :04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 9 12 0 )6— 10 O B2 A 1 1 5 8 (0 6 0 0 3 一 5 0 关于“ 多元合一” 的哲学命题 , 几年来 , 我一直 在思考 , 在求证。现就这个问题发表若干看法, 以求
1O 3
维普资讯
果离开 这 个星 系 , 也不 知 道 是 什 么 后 果 。地 球 本 谁
古代也有很多“ 的哲学思想 。 合” 如庄 子“ 天地合 鼬, 生之大经也 ” 苟 子“ , 天地合 而万物 生 ; 阳接 而变 化起。 康有为提出 了“ ” 大同之道 ” 他在《 , 大同书》f f 1
构成的。一棵树是由树根 、 树干 、 枝叶等基本要素组
同的植物 、 动物互 为成长环境 , 相提 供食物 和营 互 养, 彼此依存 、 繁衍 , 构成共生共荣 、 相对平衡 的生物 圈。由此 , 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认为 , 美 世界上的
它向总体的发展 过程就在 于: 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 成 , 一旦将它们分离 , 便不成其为~棵独立 的树 。不
湘 潭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l f i g n U i ri ( h oo h n oi c n e) ora o a t nv sy P i sp ya dS c l i cs X na e t l aSe
Vo . 0 N . 13 o 6
国界 , 合大地也 ; 第二 日去级界 , 民族 也 ; 三日去 平 第
步。单个的人是 由许 多元素构成 的复杂 的生命体。
单个的人不构成人类 , 也不 可能 繁衍种群 , 续人 延 类。这一点 , 中国古 代 思 想家 早 就 意识 到。荀子 《 王制》 篇中说 :人 , “ 力不若牛 , 走不若马 , 而牛 马为 用, 何也?日: 人能群 , 彼不能群也 。……故义 以分 则和, 和则一 , 一则多力 , 多力则强 , 强则胜物。…… 人不能无群, 而无分则争 , 则乱 , 群 争 乱则 离, 离则 弱, 弱则不能胜物。 由此 可知 , ” 人类为 了自身的生 存、 延续和发展 , 非常清楚 “ 多元合一 ” 的哲学价值 , 并不断实践和探索人类 自身“ 多元合一 ” 的社会方 式。 一
不可分性 , 一旦分开, 就丧失 了该事物的独立形态和 特有品性。 “ 多元合一” 的哲学基础 , 在于 辩证法” “ 和 系
相应 的任 务 ) 其他一 个更为广 泛 的系统 的一个 元
素。 从系统 的上述特征中, ” 萨多夫斯基认 为: 由于 “
系统一方面包含着诸元素的集合与联系和关系的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