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食与寄生的区别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什么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什么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原始合作、共栖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围绕物质、能量、信息和栖所等方面来展开的,其中尤其是食物联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原始合作: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
共栖关系: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
前者称共栖者,后者称宿主。
共栖者是主动的。
按共栖状况分为外共栖和内共栖。
彼此分离后,有的共栖者往往不能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密切的种间合作关系。
共生关系:共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
狭义的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按共居状况分为外共生和内共生。
寄生关系: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
前者称寄生物,后者称寄生。
捕食关系: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
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
例如,兔和草类、狼和兔等都是捕食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捕食者为大个体,被捕食者为小个体,以大食小。
竞争关系:有种内和种间两种竞争方式。
这里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竞争的结果,或对竞争双方都有抑制作用,大多数的情况是对一方有利,另一方被淘汰,一方替代另一方。
文章来源:/。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五种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五种关系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关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在生态学中,有五种主要的生物关系,包括共生、互惠、捕食、竞争和寄生。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这些关系,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
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是指两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互相依赖,以获得生存和繁殖的利益。
共生关系可以是互惠的,也可以是非互惠的。
互惠的共生关系是指两个生物种类互相受益,例如蜜蜂和花朵之间的关系。
蜜蜂通过采集花蜜和花粉来获得营养,而花朵则依赖蜜蜂传播花粉以繁殖。
这种关系对两种生物都是有益的。
非互惠的共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中获益,而另一种生物没有受益或被伤害。
例如,水蚤和水螅虫之间的关系。
水蚤可以在水螅虫的背上生存,并从它的体表上吸取营养物质。
水螅虫并不从这种关系中获益,但也没有被伤害。
互惠关系互惠关系是指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它们互相受益。
这种关系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例如,鸟和猴子之间的关系。
鸟可以在猴子的毛发中寻找食物,而猴子则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被寄生虫寄生的蛋虫。
捕食关系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的关系。
捕食者可以是食肉动物,也可以是食草动物。
这种关系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非常重要。
例如,狮子和斑马之间的关系。
狮子以斑马为食物,而斑马则通过逃跑和其他方式来保护自己。
竞争关系竞争关系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它们争夺有限的资源,例如食物、水和栖息地。
这种关系是生态系统中非常普遍的一部分。
例如,两只同种动物之间的竞争,或者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的竞争。
这种关系可以促进物种的进化和适应性,也可以导致物种的灭绝。
寄生关系寄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上,并从它身上获得营养。
寄生者可以对宿主造成伤害,也可以没有影响。
这种关系对宿主的生存和繁殖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蜱虫和人之间的关系。
蜱虫寄生在人的身体上,从中吸取血液和营养物质。
总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
寄生,拮抗,捕食
• 原生动物以水体和土壤中的细 菌、放线菌、真菌的孢子及单 细胞藻类为食-------最典型、 最大量的捕食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藻类捕食其他细菌和藻,原 生动物也捕食其他原生动物,真菌捕食线虫等。
原生动物四膜虫 ( Tetrahymena ) 和克氏杆菌 ( Klebsiella ) 之间的消长关系,可见这种捕
生在大型细菌中的独特寄生现象。小细菌称为蛭 弧菌,至今已知3个种,研究得较详细的是食菌蛭
弧菌。
蛭弧菌正在攻击其它细菌
蛭弧菌的生活史
通过高速运动,细胞的一端与宿主 细胞接触,凭其快速旋转和分泌的水解 酶类,即可穿入宿主的周质空间内;然 后鞭毛脱落,分泌消化酶,逐步把宿主 细胞的原生质作为自己的营养,这时已 经死亡的宿主细胞开始膨胀成圆球状, 称为蛭质体,其中的蛭弧菌细胞不断延 长、分裂、繁殖,待新个体以一长出鞭毛后,就破壁而出,并重 新寄生新的宿主细胞。
整个生活史需要2.5~4.0h。通常每个E.coil细胞可释放5~6 个蛭弧菌,而大型细菌如Aquaspirillum sp.则可释放 20~30个蛭弧菌
二.真菌间的寄生
1.寄生物分泌毒素,引起记住活力衰退,然 后缠绕致死。
植物的捕食与寄生
捕食性植物的种类与特点
茅膏草属(Drosera)
猪笼草属(Nepenthes)
具有粘性的红色触毛,能够分泌消化酶分 解捕获的昆虫。
拥有独特的捕虫笼,笼内具有消化液,能 够淹死并消化落入其中的昆虫。
捕蝇草属(Dionaea)
特点总结
叶片能够快速闭合,形成“陷阱”捕捉昆 虫,并分泌消化液进行消化。
捕食性植物通常具有特殊的生理结构,如 粘毛、捕虫笼或快速闭合的叶片等,以及 能够分泌消化酶或消化液的特性。
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物种竞争
植物捕食和寄生可以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捕食植物通过捕食猎物获取额外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可 能在与其他植物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寄生植物则通过依赖寄主植物的营养供应来生长和繁殖,可 能对寄主植物和其他植物产生竞争压力。
物种进化
植物捕食和寄生对物种的进化也有重要影响。捕食植物需要适应猎物的形态、行为和生理特征,而寄 生植物则需要适应寄主植物的生理和生化特性。这些适应性进化可能导致物种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等 方面的变化。
植物的捕食与寄生
汇报人:XX 2024-01-18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植物捕食现象 • 植物寄生现象 • 植物捕食与寄生的关系 • 植物捕食与寄生的生态学意义 • 研究展望与挑战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研究目的
探讨植物捕食与寄生的机制、特 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研究背景
植物捕食与寄生是生物界中普遍 存在的现象,对植物的生长、繁 殖和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捕食与寄生的定义与区别
01
捕食定义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行为,其中捕食者通常具有主动捕食的
能力。
02
举例说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举例说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主要5种:互生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拮抗关系、捕食关系
互生关系: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他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相互关系,称为互生。
例:好氧性自生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后者分解纤维素的产物有机酸为前者提供固氮时的营养,而前者则向后者提供氮素营养物。
共生关系: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形成独特结构、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称为共生。
例:地衣:真菌与绿藻的共生。
绿藻进行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养料,真菌以产生的有机酸分解岩石,为绿藻提供矿质元素。
寄生关系: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包括细胞内)或体表。
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称为寄生。
例:蛭弧菌的寄生,把宿主的原生质作为自己的营养,待新个体长出鞭毛,破壁而出重新寄生新的宿主细胞。
拮抗关系: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称为拮抗。
例:制作泡菜和青贮饲料过程中,乳酸细菌等厌氧菌产生的乳酸对其他腐败细菌的拮抗作用。
捕食关系:一般指一种大型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
以满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关系。
例:捕食性真菌捕食土壤线虫。
鱼类的捕食技巧
鱼类的捕食技巧鱼类生活在水中,捕食是它们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
它们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各种独特的捕食技巧,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猎物。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鱼类捕食技巧。
1. 渔翁之利渔翁之利是一种古老且普遍的鱼类捕食技巧。
这种技巧利用其他鱼类的行为特点,从而轻易地捕获猎物。
具体而言,渔翁之利是指一种鱼类模仿死亡或受伤的鱼的行为,诱使其他鱼类前来觅食,并借机捕食它们。
这种技巧不仅节省了鱼类自身的能量消耗,还能够获取丰富的食物资源。
2. 喷水捕食有些鱼类拥有强有力的口腔和鳃盖,它们能够利用这些器官喷水捕食。
当目标食物在水中时,它们会将水通过鳃盖喷出,形成一个强大的水流,将猎物冲击并震晕。
接着,鱼类便可迅速将猎物吞入口中,完成捕食行为。
这种技巧非常高效,使得鱼类能够更容易地抓住移动迅速的猎物。
3. 寄生性捕食寄生性捕食是一种独特而有趣的捕食技巧。
一些鱼类通过附着在其他鱼身上,从而获取食物。
这些寄生鱼通常会利用各种吸盘或触手,将自己固定在宿主鱼体表面或体内。
它们将从宿主的身体中吸取养分,例如血液或食物残渣。
尽管有些人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冷血的捕食方式,但它对寄生鱼类来说却是一种生存策略。
4. 群体捕食许多鱼类通过群体捕食来增加捕食成功率。
鱼类在群体中紧密合作,通过集体行动来捕捉猎物。
例如,某些鱼类以一定的速度和方向游动,形成一个弧形阵列,将猎物聚集在一起。
然后,其他鱼类会迅速发起攻击,将猎物包围并困住。
通过群体协作,鱼类能够更加有效地捕食,并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获取食物。
5. 预测性捕食一些鱼类在捕食时会依赖于预测猎物行为的技巧。
它们通过观察水中的震动或气味变化来判断猎物的存在和位置。
这种技巧需要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一旦确定了猎物的位置,鱼类便会迅速发起攻击,捕获猎物。
这种预测性捕食的能力使得鱼类能够更加高效地捕食,并在竞争激烈的水域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结起来,鱼类的捕食技巧多种多样,每种技巧都与其生存环境和生理特点密切相关。
捕食与寄生的区别
捕⾷与寄⽣的区别
1、寄⽣两物种⽣活在⼀起如果⼀种⽣物受益⽽另⼀种⽣物受害称为寄⽣。
⼀般说来,体型较⼩的寄⽣者靠⽣活在寄主的体表或体内⽽获得营养,实际上可以把寄⽣看成是捕⾷的⼀种特殊形式。
体外寄⽣物包括吸⾷动物⾎液的蚊⼦和吸⾷植物汁液的蚜⾍。
《⽣物学导论》[美] Neil A. Campbell Jane B. Reece Eric J. Simon 吴相钰尚⽟昌安⽴国杨桂⽂译
2、⽣活在⼀起的两种⽣物,如果⼀⽅获利并对另⼀⽅造成损害但并不把对⽅杀死,就称为寄⽣。
⽽拟寄⽣的特点则总是导致寄主死亡,这⼀点⼜使拟寄⽣更接近捕⾷现象,凡是昆⾍对昆⾍的寄⽣都属于拟寄⽣。
寄⽣物通常以寄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好的⾷物为⾷,常常会阻碍寄主的⽣长、降低寄主的⽣殖能⼒,但⼀般不引起寄主的死亡。
摘⾃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物学》2005.第⼆版
3、寄⽣是指⼀个种(寄⽣物)寄居于另⼀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存。
寄⽣物可以分为两⼤类:①微寄⽣物(microparasite),在寄主体内或表⾯繁殖;②⼤寄⽣物(macroparasite),在寄主体内或表⾯⽣长,但不繁殖。
……应注意寄⽣物的⾝体⼤⼩并不总是决定它们是微寄⽣物还是⼤寄⽣物的决定因素。
⽐如,蚜⾍是植物的微寄⽣物(在植物表⾯繁殖),⽽真菌可能是昆⾍和植物的⼤寄⽣物,它们在寄主死去前不繁殖。
【⽂献出⾃:孙儒泳李庆芬⽜翠娟娄安如《基础⽣态学》2002.7P129】
4、捕⾷(predation)可定义为⼀种⽣物摄取其他种⽣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前者称为捕⾷者(predator),后者称为猎物或被⾷者。
种间关系的概念
种间关系的概念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在自然界中,不同的物种之间会进行各种各样的种间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是竞争、捕食、共生等等。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种间关系及其特点:1.竞争关系竞争是种间关系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类型,它指的是两个或多个物种在获取有限资源(如食物、生存地等)时的相互作用。
在竞争中,参与者各自都会尝试获取更多的资源,以提高自身的生存机会。
2. 捕食关系捕食关系是指一种动物通过吃另一种动物来获取营养物质的关系。
在食物链中,被吃的动物是食物,而吃它们的动物则是食肉者。
这种关系对于食肉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必须得到足够的营养才能维持生命。
3. 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其中所有参与者都从中受益。
这种关系可以是互利共生的,其中每个物种都会受益;也可以是非对称型共生的,其中一个物种得到益处,而另一个则不受影响。
4. 寄生关系寄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通过消耗另一种生物来获取所需营养,而不给另一种生物带来任何益处的关系。
寄生生物常常会破坏宿主的身体健康,繁殖,生长,甚至是死亡。
5. 拟态关系拟态是指一种物种通过模仿另一种物种的特征来避免被捕食的关系。
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常见的拟态有:蝴蝶的伪装、蜜蜂的假装成黄蜂等。
6. 互惠共生关系互惠共生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其中所有参与者都从中受益。
其中一种生物可以为另一种生物提供所需的营养和生存条件,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身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总结:种间关系是一种十分广泛和复杂的现象。
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竞争、捕食、共生等等,每种关系都对于生命的物种来说非常重要。
人类在研究种间关系时,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本质和生物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辨析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关系
辨析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关系共生、寄生、竞争、捕食都属于种间关系,但它们都有各自的内涵。
1. 概念辨析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活,共生生物之间呈现出同步变化,即“同生共死,荣辱与共”。
以数学模型(图a)和概念模型(图)的形式表示如下: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
营寄生生活的生物称为寄生生物,被侵害的生物称为寄主或宿主。
寄生生活对寄生生物来说是有利的,而对被寄生生物来说则有害。
如果两者分开,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可健康成长,两者之间无必需的数量关系。
以数学模型(图b)和概念模型(图)的形式表示如下: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即数学模型一般用图c表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开始时A、B两种生物同时增加,此时的竞争并不激烈,但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空间、食物有限,两种生物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甚至弱者最终被淘汰。
如果两个物种生存能力相当,由于竞争和种内斗争的双重调节,使两种生物互为消长,能长期共存于同一环境中,表现出趋同进化。
其概念模型可表示为图(其中C代表资源或环境)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一般表现为“先增者先减,后增者后减”的不同步变化,即“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先增先减的是被捕食者,后增后减的是捕食者。
其数学模型(图d)和概念模型(图)可表示如下:2. 共生、寄生、捕食的比较(1)寄生与共生的区别寄生和共生的相同点是两者都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不同点是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而寄生的两种生物,对寄生生物来说是有利的,但对寄主来说,则是有害的。
(2)寄生与捕食的区别寄生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从而对寄主造成危害。
寄生生物在寄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寄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寄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而不是整个寄主或寄主的某一部分。
一、互生关系二、共生关系三、寄生关系四、捕食关系五、
真菌和植物的共生---菌根
有些真菌能在一些植物根上发育,菌丝体包围在根面(外生菌根) 或侵入根内或根组织(内生菌根),共同发育,建立共生关系。这种 共生体称为菌根。 植物:2000多种,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 真菌:担子菌、子囊菌和藻状菌。
内生菌根:VA菌 根; 外生菌根:哈蒂网
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共生
唾液
CO2,CH4,H2
进入瘤胃 纤维质饲料 有机酸
吸收 转化
肉、奶
微生物大量繁殖
自然菌源
大量菌体,固型物
反刍动物与瘤胃微生物 的共生原理
粪便
Hale Waihona Puke 三、寄生关系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从后者的细 胞、组织或体液中取得营养,前者称为寄生物,后者称 为寄主,寄生物一般对寄主是有害的。 •噬菌体与细菌 •蛭弧菌寄生于革兰 氏阴性菌 •(蛭弧菌被噬菌体 寄生——超寄生 象)
微生物与昆虫的共生
微生物与昆虫间的共生关系表现有多种形式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切叶蚁同丝状真菌的共生。它们将地面的树叶切碎带回并混以唾 液和粪便等含氮物质,在巢室里专门培养丝状真菌使其生长。蚂蚁则 以食取部分菌丝和孢子为营养。一些研究表明切叶蚁同真菌的共生关 系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它们培育的真菌几乎是纯培养体,为此而特称 为蚁的“真菌园”。真菌与切叶蚁的共生对热带雨林地表的落叶转化
微生物间的共生
藻类或蓝细菌与真菌共生所形成的地衣是共生关系的典型代表,藻类和 蓝细菌通 过光合作用向真菌提供有机养料,固氮蓝细菌还可以同时供给有机 氮素营养,真菌则利用菌丝的吸收作用为藻类和蓝细菌提供水、矿质养料及 某些生长素和在基质上牢固附着的条件,这一共生关系使地衣具有极强的适 应性和生命力。
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 细菌和植物的共生----根瘤
生物5种种间关系
生物5种种间关系
生物的五种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和偏害。
1. 捕食(Predation):一种生物(捕食者)通过摄取另一种生物(被捕食者)为食,维持生命活动,如狼捕食羊。
2. 竞争(Competition):不同物种因争夺同一资源(如食物、领地或配偶)而产生相互抑制的关系,例如同域分布的两种鸟类可能因食物来源相似而发生竞争。
3. 寄生(Parasitism):一种生物(寄生者)生活在另一种生物(宿主)体内或体表,并从宿主体内获取营养,对宿主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如蛔虫寄生于人体肠道。
4. 互利共生(Mutualism):两个物种之间形成互惠关系,彼此都能从这种关系中获益,如蚂蚁与蚜虫共生,蚂蚁保护蚜虫并获得蜜露作为食物。
5. 偏害(Amensalism):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造成负面影响但自身并不受益,又分为竞争排斥(一种生物排挤另一种生物,使其难以生存)和化学性偏害(如某种植物释放物质抑制周围其他植物生长)。
相杀的名词解释
相杀的名词解释
相杀,是一个生物学和生态学上的术语,指的是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导致其中一方或双方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受到影响。
相杀可以是捕食、寄生、竞争、共生等多种形式。
在捕食关系中,一种生物(捕食者)以另一种生物(猎物)为食,这种相互作用称为捕食。
捕食者通过捕食猎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从而促进自己的生长和繁殖。
而猎物则会因为被捕食而减少数量,从而影响种群的生存和繁殖能力。
在寄生关系中,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寄主身上获取营养物质,这种相互作用称为寄生。
寄生者通常会对寄主造成损害,如吸取寄主的汁液、破坏寄主的组织等,从而影响寄主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在竞争关系中,两种或多种生物在同一生态位中生存和繁殖,它们之间会争夺资源,这种相互作用称为竞争。
竞争的结果通常是其中一方或双方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受到影响,例如,两种植物在同一地方生长,它们会争夺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从而影响它们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在共生关系中,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双方都有利,这种相互作用称为共生。
共生的例子包括地衣、珊瑚和菌根等。
相杀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种间关联名词解释
种间关联名词解释
种间关联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竞争、共生、捕食、寄生等关系。
这些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竞争
竞争是种间关联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
它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为了获取有限资源而产生的相互作用。
这些资源可以是食物、水源、栖息地等。
竞争可以分为直接竞争和间接竞争两种形式。
共生
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利用的一种关系。
共生可以分为三类:互惠共生、寄居共生和捕食共生。
其中,互惠共生是指两个物种之间都能获得益处;寄居共生是指一方从另一方身上获取利益,而另一方并不受到损失;捕食共生则是指一方通过捕食另一方获得利益。
捕食
捕食是指一个物种通过吃掉另一个物种来获取营养和能量的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被捕食者通常会被杀死或严重伤害。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竞争关系,但是它们之间的作用不同,因此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寄生
寄生是指一种物种(寄生者)依赖于另一种物种(宿主)来获取营养
和能量的一种关系。
与共生不同的是,寄生会对宿主造成伤害或死亡。
寄生者通常会适应宿主的环境,并且通过吸取宿主体内的营养来维持
自己的生命活动。
总结
种间关联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这些关系包括竞争、共生、捕食和寄生等形式。
这些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态系
统中各个物种的分布、数量和相对比例,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
构和功能。
寄生 捕食 界限
寄生捕食界限
寄生和捕食都是生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界限。
寄生指的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
寄生物通常不伤害寄主的生命,而捕食则是指一种动物摄取另外一种动物所得到的营养的行为。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通常存在一种特定的关系,即捕食者会捕食被捕食者,而被捕食者通常会被捕食者吃掉。
寄生和捕食的主要区别在于:寄生关系中,寄生物和宿主通常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通常会被吃掉。
此外,寄生通常不会对宿主造成太大的伤害,但是捕食会对被捕食者造成伤害。
需要注意的是,寄生和捕食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它们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寄生和捕食等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得以维持平衡和稳定。
【课外阅读】例析寄生与捕食
例析寄生与捕食雌蚊叮咬人时,吸食人血。
雌蚊与人的关系是寄生还是捕食呢?要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先明确寄生与捕食的区别。
人教社《生物》必修教材中是这样解释寄生和捕食的。
寄生:一种生活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的获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寄生。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单从这个解释,要判断雌蚊与人的关系是寄生还是捕食,是很难确定的。
笔者认为,要判断这个种间关系是寄生还是捕食,可依据以下寄生和捕食的三点区别来进行。
寄生1. 一种生物往往终生或一生的某个阶段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生活。
2. 一种生物往往从另一种生物上获取养料、汁液。
3. 一种生物往往不会使另一种生物致死。
捕食1. 一种生物只有较短时间暂时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停留。
2. 一种生物往往获取另一种生物的整体或部分器官。
3. 一种生物往往使另一种生物致死。
以上三点判断依据,主要以第1 点为主,但每一点都不是唯一的判断依据,应该综合起来看。
那么,雌蚊与人的关系具有捕食1、寄生2和寄生3的特点,不具寄生1的特点,判断时应以第1点为主要依据进行判断,所以为捕食。
蚂蟥吸食人血,具有捕食1、寄生2和寄生3特点,不具寄生1的特点,应以第一点为主要依据进行判断,应为捕食。
雌蚊叮咬植物,具有捕食1、寄生2和寄生3特点,不具寄生1的特点,应以第一点为主要依据进行判断,应为捕食。
蚜虫与植物,蚜虫以"植物的虱子"闻名,聚集在某些植物的茎上生活,并以吸取植物汁液为食。
它们将口器插入植物,然后就一直呆在植物上,如果能一直不被打扰,它们将整个一生都呆在它们出生的那个地方。
但是对大多数蚜虫来说,不被打扰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它们是许多捕食者和拟寄生生物喜爱的食物。
蚜虫与植物的关系具有寄生1、寄生2和寄生3等特点,因此为寄生。
生态的动词搭配
生态的动词搭配【原创版】目录1.引言:生态的动词搭配的重要性2.生态动词搭配的种类3.生态动词搭配的实例4.生态动词搭配的语法规则5.生态动词搭配的意义和影响6.结论:生态动词搭配的必要性和应用前景正文一、引言:生态的动词搭配的重要性生态动词搭配是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对于研究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生态动词搭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二、生态动词搭配的种类生态动词搭配主要包括捕食、竞争、共生和寄生等。
1.捕食:指一种物种以另一种物种为食的现象,如狮子捕食羚羊。
2.竞争:指两种或多种物种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争夺生存空间的现象,如植物争夺阳光和肥料。
3.共生:指两种或多种物种相互依赖,共同生活的现象,如蜜蜂与花。
4.寄生:指一种物种寄生在另一种物种身上,从中获取营养并对寄主造成伤害的现象,如跳蚤寄生在狗身上。
三、生态动词搭配的实例以下是一些生态动词搭配的实例:1.捕食:鲨鱼捕食海豚。
2.竞争:小麦与杂草竞争生存空间和营养。
3.共生:蜜蜂与花,蜜蜂采集花粉、花蜜时,身上沾满了花粉,当它在另一花朵上采集时,将花粉传递到花上,帮助花完成传粉。
4.寄生:跳蚤寄生在狗身上,从中获取营养,并对狗造成伤害。
四、生态动词搭配的语法规则生态动词搭配的语法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动词搭配的主语和宾语必须是不同的物种。
2.动词搭配的动词必须是表示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动词,如捕食、竞争、共生和寄生等。
3.动词搭配的宾语必须是表示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现象,如食物、生存空间等。
五、生态动词搭配的意义和影响生态动词搭配对于研究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生态动词搭配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捕食与寄生的区别,详细版1、寄生两物种生活在一起如果一种生物受益而另一种生物受害称为寄生。
一般说来,体型较小的寄生者靠生活在寄主的体表或体内而获得营养,实际上可以把寄生看成是捕食的一种特殊形式。
体外寄生物包括吸食动物血液的蚊子和吸食植物汁液的蚜虫。
《生物学导论》[美] Neil A. Campbell Jane B. Reece Eric J. Simon 吴相钰尚玉昌安立国杨桂文译2、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如果一方获利并对另一方造成损害但并不把对方杀死,就称为寄生。
而拟寄生的特点则总是导致寄主死亡,这一点又使拟寄生更接近捕食现象,凡是昆虫对昆虫的寄生都属于拟寄生。
寄生物通常以寄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好的食物为食,常常会阻碍寄主的生长、降低寄主的生殖能力,但一般不引起寄主的死亡。
摘自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2005.第二版3、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
寄生物可以分为两大类:①微寄生物(microparasite),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②大寄生物(macroparasite),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
……应注意寄生物的身体大小并不总是决定它们是微寄生物还是大寄生物的决定因素。
比如,蚜虫是植物的微寄生物(在植物表面繁殖),而真菌可能是昆虫和植物的大寄生物,它们在寄主死去前不繁殖。
【文献出自: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基础生态学》2002.7P129】4、捕食(predation)可定义为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predator),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pr这一广泛的定义包括①“典型的捕食”,它们在袭击猎物后迅速杀死而食之;②食草,它们逐渐杀死对象生物(或不杀死),且只消费对象个体的一部分;③寄生,它们与单一对象个体(寄主)有密切关系,通常生活在寄主的组织中。
捕食者也可分为以植物组织为食的食草动物(herbivores)、以动物组织为食的食肉动物(carnivores)以及以动植物两者为食的杂食动物(omnivores)。
【文献出自: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基础生态学》2002.7P124】综合寄生的定义,笔者认为判断捕食与寄生可依据三点(前提:一方受益,一方受害)即“三步推断法”:1 从生活场所上看:1.1若一种生物在另一种生物体内生活则为寄生。
如蛔虫1.2若一种生物在另一种生物体表生活则看下一条(2从停留时间上看)。
2 从停留时间上看:2.1若一种生物在另一种生物体表停留时间较长则为寄生。
如虱子2.2若一种生物在另一种生物体表停留时间较短则看下一条(3从取食部位上看)。
3 从取食部位上看:3.1若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在则为寄生(所依附的部位仍存)。
如蚜虫3.2若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组织为食(整个或某一部分)则为捕食(其依附部位不复存在)。
寄生的定义是:“寄生是指一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
”(牛翠娟、孙儒泳等《基础生态学》)剖析这个概念,抓住关键的两点:一是营养来源——其它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二是直接获取的是物质,而非整个细胞、组织或器官,乃至个体。
而组织包括细胞和细胞间隙液,二是直接获取的是物质,而非整个细胞、组织或器官,乃至个体。
而组织包括细胞和细胞间隙液,因此,概念中的组织实质还是指体液,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已消化物质就是指消化道中获取营养。
因此,我给学生简化成只要是从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包括动物和植物),或者从消化道中获取营养物质而不是以整个细胞、组织、器官、甚至个体为食物来源的就属于寄生;反之,以生物的整个细胞、组织、器官即以生物体结构的一部分或者整个生物体为食物的,就属于捕食关系。
捕食的概念:“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牛翠娟、孙儒泳等《基础生态学》),也印证了我这种简化归纳的正确性。
这样归纳,学生容易掌握和应用,也能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比如雌蚊与人之间就属于寄生关系,有些雄蚊以植物如竹的汁液作为营养来源,也是寄生关系而非捕食;柞蚕生活在壳斗科的树上,以其叶为食,它们的关系属于捕食关系而非寄生。
寄生概念中的“体内或体表”以及寄生特征中“一般不导致寄主死亡”等这些属性,在教学中没有多大作用,反而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牛吃草、人吃鸡蛋、喝牛奶以及以植物的种子、果实甚至部分茎叶为食都没有导致有关生物死亡,但这都属于捕食关系。
捕食和寄生的关系捕食和寄生是自然界生物最基本的相互关系.捕食是捕食者捕捉一个个体并把它消费掉,这样就把它们从猎物种群中拿了出来;与此不同的是,寄生是寄生物只消费掉一个活猎物或称寄主的一部分.有些寄生物附着在寄主的体表或侵入寄主体内以寄主的组织\血液或肠内部分消化的食物为食.虽然寄生现象可能增加寄主死于其它原因的概率或降低寄主的生育力,但通常不会导致寄主死亡或减少资源种群的数量.由此可看出蚜虫和草双缩脲试剂能检测二肽吗?不管是原人教版教材还是不同版本的新课程标准高中《生物》教材中,双缩脲试剂都被用于蛋白质的定性鉴定或检测。
什么是脲?为什么叫双缩脲?双缩脲和双缩脲试剂有何关系?双缩脲试剂能用于二肽的检测吗?以下简单介绍有关知识。
1脲和双缩脲脲就是尿素,双缩脲是将尿素缓慢加热至熔点(约150~160℃,温度过高则分解)时,两分子尿素间失去一分子氨缩合而成的,反应式为:正是因为该物质是由两分子脲缩合而成的,故名双缩脲(或称二缩脲、缩二脲、氨基甲酰脲、氨缩脲、亚氨基二碳酸二酰胺)。
双缩脲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60℃,难溶于水。
2双缩脲反应和双缩脲试剂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能与极稀的硫酸铜溶液产生紫红的颜色反应,这个呈色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
反应式(其中,Cu与N之间形成两个共价键,两个配位键)如下:可见,双缩脲试剂最初是指能够提供碱性条件和Cu2+、用以鉴定或检测双缩脲存在的试剂。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有肽键,其结构与双缩脲相似,也能发生此反应,因而可用于蛋白质的定性或定量测定。
高中教材常用的双缩脲试剂由两种溶液组成: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
从上述反应原理可以看出,双缩脲反应不只为双缩脲所特有,凡是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CONH-),一个肽键和一个-CS-NH2、-CO-NH2、-CH2-NH2、-CRH-NH2、-CHNH2-CH2OH或-CHOHCH2NH2等基团的物质以及乙二酰乙二胺(NH2CO-CONH2)等物质都能发生这种颜色反应。
因此,一切蛋白质或除二肽外的肽都有双缩脲反应,换言之,双缩脲试剂不能和二肽发生反应,因为二肽只有一个肽键;同理,双缩脲试剂也不能与尿素反应,因为尿素的两个-NH2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具备两个肽键的基本要求。
另外,有双缩脲反应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蛋白质或多肽。
NH3也干扰该反应,因为NH3与Cu2+可生成深蓝色的络离子[Cu(NH3)4]2+。
还应当指出,该反应用于蛋白质的定性或定量测定时,所产生的颜色深浅与蛋白质的浓度成正比,而与蛋白质的分子量及所含的氨基酸残基成分无关。
——乔玉晶.双缩脲试剂能和二肽反应吗.生物学教学2008年第12期易位能否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Translocation(易位):染色体片段位置的改变称为易位(translocation,用t表示)。
它伴有基因位置的改变。
易位发生在一条染色体内时称为移位(shift)或染色体内易位(intrachromosomal?translocation);易位发生在两条同源或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时称为染色体间易位(interchromosomal?translocation)。
其中同源染色体的易位主要发生在第十号及第十四号染色体上。
——生物教学资源群Escherichia coli老师热心解答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方式线粒体的外膜含有孔蛋白,当孔蛋白通道完全打开时,可以通过相对分子质量为5KDa的分子。
ATP、辅酶A等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KDa的所有物质都能自由通过外膜。
由于外膜的通透性很高,使得莫间隙中的环境几乎与胞质溶胶相似。
丙酮酸的分子量是88.06,因此可以自由通过线粒体的外膜。
线粒体内膜对物质的通透性很低,能严格控制分子和离子通过,实际上,所由分子和离子的运输都需要借助膜上的一些特意的转运蛋白。
由于丙酮酸属于带电分子,因此其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对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膜的这种主动运输,直接能量来源并不时ATP,而是与氢离子一起同向转入线粒体基质中,即次级主动运输:T细胞有没有呈递抗原的功能?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也称为抗原提呈细胞、辅佐细胞或抗原呈现细胞,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能将抗原物质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辅佐细胞。
APC是一群异质性细胞,白细胞中主要有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一些非白细胞在细胞因子的影响下,也可呈现提呈细胞的功能(如内皮细胞等)。
其细胞表面的MHC分子可以和抗原结合。
T细胞可以识别这些MHC分子和抗原的复合体。
——维基百科抗原呈递细胞定义:免疫应答起始阶段的重要辅佐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等。
主要功能是摄取并加工抗原,然后有效地呈递抗原给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的最大效应。
——术语在线查看了一下免疫学的教材,T淋巴细胞是没有抗原呈递作用的: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主要作用。
抗原提呈细胞可以分为两大类:(1)专职性的抗原提呈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都可以以抗原-MHCII复合物的形式向辅助性T淋巴细胞呈递抗原;(2)非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这些细胞都可以以抗原-MHCI复合物的形式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呈递抗原,且呈递的一般是体内抗原。
——高中生物教师交流群漩涡鸣人老师热心解答tRNA是如何与对应的氨基酸结合的?特定的tRNA分子与特定的氨基酸相连是由一类活化酶的活动来完成,这些活化酶叫做氨酰tRNA 合成酶(aminoacyl-tRNA synthetases),每一种分别对应着常见的20种氨基酸。
也就是说,这些酶必须同时与tRNA分子上特定的反密码子序列以及特定的氨基酸同时相对应。
有些活化酶只对应一种反密码子,于是也就只对应一种tRNA分子。
另外一些可以识别两种、三种、四种甚至是六种不同的tRNA分子,每一种都具有不同的密码子,但编码的是同一个氨基酸。
如果认为mRNA的核苷酸序列是一些加密的信息,那么20种活化酶就是负责来将这些信息解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