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建设中的胡同、四合院改造和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城市建设中的胡同、四合院改造和保护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北京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莳花置石,一般种植海棠树,列石榴盆景,以大缸养金鱼,寓意吉利,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好比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最为人们所钟情。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
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据《明成祖实录》载,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在永乐元年正月给朱棣
上书说:“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人承大统。
而肇迹之地,皆有升崇,窃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化之地,宜尊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师。
”这不正说出了朱棣的心里话吗?他当然照准了。
于是在永乐元年正月辛卯日(公元1403年2月4日)将北平改称为北京。
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就有了“北京”这个名称,那么公元1403年2月4日就成了“北京”名称的诞生日。
可见“北京”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到今年,已叫了588年,但却比“胡同”这个名称晚出现了100多年。
其中最长的胡同是东、西交民巷。
最窄的胡同,几年来有不断的新发现。
较早说崇文区东珠市口北的高筱胡同南口最窄,仅65厘米。
有人曾踏勘天桥西永安路北边的小喇叭胡同,发现北口向西拐弯处仅58厘米,大胖子过这个胡同口还得侧着身走。
最古老的街巷胡同在现今宣武区长椿街国华商场后身的三庙街一带。
这里辽代叫檀州街,比金代的广安门大街还要早呢,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而现在北京所有的四合院,除去极少特殊人士住的院落外,几乎所有的院子,不管大的,小的,较为整齐的,或者十分残破的,都在院子中盖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屋,没有一处有院子了。
四合院的“院落”,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人口膨胀,人口密度太大,原来一家住的四合院,后来住两家、三家;慢慢增至四家、五家,后来曾至十几家。
而每家的人口也不断增加。
二是四合院本身的欠缺,是以院为单位,不
是以房间为单位。
每家人最起码的配套,没有烧饭的地方。
这些年人们会盖小房,盖间厨房,盖间儿子结婚的小房。
东一间、西一间,各式各样,因陋就简,穷凑和。
杂乱、不协调,使古老的四合院连衰老的面貌也无法使人辨认,院子消失了,只剩莫名其妙的大杂院了。
三是人们的经济能力、实际的经济能力无法和当年独家住四合院的年月相比,土地面积也无法容纳按实际数字曾加几倍、几十倍的四合院了。
因而今天也只是破旧的不成为四合院的“四合院”,老房客对付着住,拆一幢少一幢,自然不会再盖新的了。
基础设施落后,与现在生活格格不入,无法吸引住在其中的人。
原来的胡同生活充满了吸引力,住在胡同里的居民都不愿意搬家,有一住几年甚至是几辈子的。
即便是旧房檩、断砖墙的旧屋.即使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破房,他们也舍不得“挪窝儿”,毕竟“破家值万贯”。
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种情况却在悄然发生改变,很多人对胡同生活不再留恋。
一方面,很多胡同由于年久失修日渐破败,而且胡同里的公共设施很不完善,尤其是胡同的民房中没有门家的上下水,导致蜷居在胡同和大杂院中的居民们不得不围着一个公用的水管淘米洗菜,排着队如厕涮盆;另一方面。
住在胡同里的大都是北京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的生活仍然相当拮据,与当今的现代化生活有很大距离。
于是胡同牛活就成为一种落后破旧的生活方式,不仅年轻人不愿意在胡同咀住,就连生于胡同、长于胡同、老于胡同的老人也都不愿意继续住下去了。
首先是恢复四合院的本来面目。
北京至少有90%以上的四合院沦为大杂院。
一个四合院本来是供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居住的,现在一个院子住上几家、十几家,每家争相搭建小房子、堆放杂物,千方百计争夺空间,使得邻里关系很微妙,个人精神很压抑,家庭生活很不便,四合院固有的优点丧失殆尽。
如果不彻底清除四合院内外的搭建房屋和杂物、疏散人口、恢复四合院的本来面目,保护四合院最终是一句空话。
其次,院内生活设施现代化。
恢复四合院的本来面目之后,四合院内就有了生活设施现代化的条件。
目前供水、供电、通讯设施基本完备,需要改善的也就是燃气、排水、和卫生设施,室内则可以由居民自行装修。
如此以来,四合院的持久保护才有了群众基础。
第三,外观复古美化。
整治四合院的外观,为的是恢复古都市井风貌。
颓倾的门楼应予整修,残破的大门不妨修补油漆,使用红瓦、石棉瓦的理当换回青灰旧瓦,改作平顶的再起坡屋顶……凡此等等,使每一个进入胡同的人得以找到历史的感觉,体味到文化的温馨。
此外,应拆除一批质量低劣的四合院建为城市公共绿地,以改善老城区的环境。
暮暮于往昔,惋惜于眼前,期盼于未来。
虽然传统四合院作为主要居住形式继续发展是不大可能的,必将走下历史舞台。
但是作
建筑形式是有价值的,是应当保留的。
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是我国惟一幸存的帝王时代的首都的民居建筑,是八百年古都北京的市井文化的载体,其珍贵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像承载帝王文化的故宫、天坛、颐和园一样巨大,所以我们应留下一片四合院绝对保护区,保住古都风貌,为世界留下这一份文化遗产!
小规模微循环的方式保护与修缮胡同,对胡同的交通问题提出规划改善设想。
胡同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宽取直;为了消防安全,死胡同要打通;整治胡同的各种障碍物;不设便道但要用不同材料或地面画出步行线;划出沿胡同停车位,居民近期夜间以胡同停车为主,结合单位大院停车为辅,逐步向地下停车库和外围停车场过渡。
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方案。
课题组、市规划院、市政管理处、市自来水公司、市供电局等有关市政设施部门进行了座谈研究,讨论了胡同市政设施的现状和更新改造方案。
在保护胡同肌理前提下,对不同宽度的胡同规划设计了管线埋设断面图。
对胡同的环境、卫生条件和高全实施进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