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专业 环境学期末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

《环境学概论》考试内容范围1、掌握环境的概念、基本特征与功能;熟悉环境科学的概念、内涵和环境科学的内容、研究任务以及现代环境科学的特点。

2、掌握大气层结构及特征、大气污染物及污染类型;了解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大气中污染物扩散的因素和基本概念;熟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和防治措施。

3、熟悉水体概念、水体污染、污染源和污染物等;掌握代表性耗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和水体富营养化;了解重金属元素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和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熟悉废水处理方法,了解水体污染的防治和管理。

4、熟悉土壤的组成,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土壤的污染和净化,熟悉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重金属和化学农药的来源和迁移转化;了解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以及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5、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污染途径和危害;熟悉固体废物综台利用和资源化的流程。

6、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内涵、基本内容和评价方法;熟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主要内容和方法;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7、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8、了解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口-能源-资源和环境良性发展的措施9、了解环境与发展前景,熟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意义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10、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空气微生物中分布特点;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掌握土壤自净的原理和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了解水体微生物的分布。

参考书目:《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刘培桐主编,-A-A- ^*7*-弟一早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更明确地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环境的区域性③环境的变动性④开放性⑤有限性⑥综合性⑦可调节性3、环境的功能:①空间功能:通常指环境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栖息、生长、繁衍的场所, 且这种场所是适合其生存发展要求的;②营养功能:通常指提供人类及其他生物生长繁衍所必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及各类资源、能源等;③调节功能:通常指对各种生物植被及相关连的物质发挥调节功能。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

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点总结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如生态学、地质学、气象学等。

在环境科学的学习中,有一些基础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环境科学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一、生态学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它包括有机体、群落、生态位、生态位分化等概念。

2. 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角色,它包括物种所需的资源和其在食物链中的地位。

3. 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是指物种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适应不同的资源利用策略,避免资源竞争,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

4.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它包括抗干扰性、恢复能力等方面。

5.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指标。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或个体所需的生态资源和提供所需资源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二、地质学1.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地幔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岩石的分类:岩石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岩屑、有机物等在地表积聚沉积形成的,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原有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

3. 地质时间尺度:地质时间尺度是用来描述地质历史的时间尺度。

它包括了地质纪、地质世、地质时代等不同的时间单位。

4. 地球的动力学:地球的动力学研究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变形。

它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等方面的内容。

三、气象学1. 大气层结构:大气层结构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四个部分。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部分天气现象发生在这个层次上。

2. 气象要素:气象要素是指描述大气状态和变化的各种物理量。

地理七下期末复习

地理七下期末复习

地理七下期末复习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科学,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认识到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以地理七下为基础,对期末考试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自然地理部分1. 大气层的结构和功能大气层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包层,由不同气层组成。

其中最重要的层是对人类生活和活动影响最为直接的对流层和平流层。

对流层中有各种气象现象的发生,如云、雨、风等。

平流层含有臭氧层,起到阻挡紫外线的作用。

2.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是指多年的平均天气情况。

气象则是对当下的天气进行观测、研究的学科。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海陆分布、洋流、山脉分布等。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温带和寒带等。

3. 地球与水的关系地球的表面大部分被海洋所覆盖,水资源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社会都十分重要。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大气、地表和地下不断循环的过程。

重要的水体有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等。

二、人文地理部分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资源,人口数量和分布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是人口聚居、经济繁荣的地方,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

2. 农业与工业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的象征。

3. 交通与贸易交通是地理位置优越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交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和贸易的繁荣。

三、地理实践1. 地图读图能力地图是表示地球表面的工具,地图上有各种符号和比例尺。

通过学习地图,可以了解地理信息、地理现象和地理关系等。

2. 实地考察与地理观测实地考察是通过对地理现象和地理环境进行实地观察,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3.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将地理学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对地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的一种工具和方法。

综上所述,地理七下的期末复习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最新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最新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最新⾃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全第⼀章绪论1、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然地理学⼈⽂地理学⾃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的⾃然地理环境,包括⼤⽓圈、⽔圈、⽣物圈和岩⽯圈上部。

⼈⽂地理学以⼈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门学科。

2、⾃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1、综合性:综合性是指⾃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

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 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为主研究对象。

3、环境性:⼈类⽣存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

4、系统性: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

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

第⼆章岩⽯圈3、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1、地壳2、地幔 3、地核5、岩⽯分类及特征(1)岩浆岩(⽕成岩)侵⼊岩:深成岩和浅成岩的特征深成岩:冷却缓慢,矿物可以充分结晶,因此晶粒粗⼤、结构致密;浅成岩:冷却较快,矿物不能充分结晶,因此晶粒细⼩。

喷出岩:流纹构造、⽓孔构造杏仁构造(2)沉积岩层理:⽔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化⽯:古代⽣物的遗体或遗迹(3)变质岩:变质作⽤的因素(1)温度(2)压⼒(3)化学活动性流体:H2O、CO2变质岩的特征:板状、⽚状、⽚⿇状⽚理构造,如板状、⽚状、⽚⿇状6、地质作⽤的概念、分类和相互关系,为什么说内⼒地质作⽤是第⼀营⼒,外⼒地质作⽤是第⼆营⼒?地质作⽤: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然作⽤。

分类:7、内⼒作⽤的主要表现形式(1)构造运动定义:由地球内⼒作⽤引起的促使岩⽯圈发⽣变位和变形以及⼤洋底增⽣和消亡的地质作⽤。

构造地貌:第⼀级:星体地貌,如⼤陆和⼤洋;第⼆级:⼤地构造地貌,如⼭地、平原、盆地、⾼原等;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由不同地质构造和不同岩层的差别抗蚀能⼒⽽表现出来的地貌。

地理考试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理考试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理考试重要知识点总结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特征及自然与人文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地理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结构、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然地理现象、人口与城市、经济地理、区域地理、环境保护等内容。

本文将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1. 地球的形状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其直径约为12756公里。

地球的表面被大片的陆地和水域所覆盖,陆地和水域的分布呈现出不规则的分布形态。

地球的形状结构对地理学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地球的形态结构有一定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带来了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对地理学的研究以及人类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地球的自然地理现象地球的自然地理现象包括大气循环、水循环、地壳运动等。

大气循环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空气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和再循环,它影响了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水循环是指地球表面水体蒸发、降水和河流循环的过程,它是维持地球表面水平稳定的重要因素。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质运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构造等现象,它对地球的地形、山脉和地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4. 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增长率等都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城市是人口聚集和生产生活活动集中的地区,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的发展与规划、城市化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等都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5. 经济地理经济地理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它包括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地理等内容。

农业地理研究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农业发展,工业地理研究工业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交通地理研究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都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6. 区域地理区域地理是研究地理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地理现象的本地特征。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它是个相对概念,以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

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

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

(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

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

环境工程学复习要点

环境工程学复习要点

环境工程学复习要点1.环境问题的分类:主要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

水污染是指水体中存在有害的化学物质或生物物质,影响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空气污染是指大气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如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

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和农药等。

2.水资源管理:包括水质监测和调控、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处理和再利用等。

其中,水质监测是通过采集水样进行化学和生物分析,以评估水质的状况。

水处理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去除水中的污染物,以提高水质。

3.空气污染控制:包括源头控制、排放控制和室内空气质量管理。

源头控制是通过减少或消除污染物排放源来控制空气污染。

排放控制是通过合适的技术手段,如过滤、吸收、干燥等,处理废气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是通过合理的通风和室内空气净化设备,维护室内空气的质量。

4.土壤保护:包括土壤污染评估、土壤修复和土壤保持。

土壤污染评估是通过采集和分析土壤样本,确定土壤中有害物质的类型和浓度。

土壤修复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去除或减少土壤中的有害物质。

土壤保持是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和土壤保护措施,保持土壤的质量和生产力。

5.废物管理:包括废物分类、处理和处置。

废物分类是将废物按照其性质进行分类,以便安全地进行处理和处置。

废物处理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将废物转化为无害或可利用的物质。

废物处置是将处理后的废物安全地储存或倾倒,以防止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6.可持续发展:环境工程学旨在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以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要考虑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供社会经济发展的机会。

7.环境法规: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法规和标准是环境工程师的基本要求。

环境法规包括对污染物排放的限制和对环境保护的措施。

环境工程师需要遵守这些法规,并根据其要求进行项目规划和实施。

8.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建设项目、工业厂房和城市规划等。

环境地理学重点

环境地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环境系统和环境问题1、环境:在环境地理学的研究中,通常把环境理解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综合2、按空间结构分类:居室、聚落、区域、地球、宇宙按环境介质分类:大气、水、土壤-岩石、社会按环境性质分类:物理、化学、生物、心理3、环境系统:地球表面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4、环境要素:构成人类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却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5、环境要素特点:(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和(4)环境诸要素虽然在地球演化史上出现有先后,但是他们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特点6、环境结构的特点:圈层性、地带性、节律性、等级性、稳定性和变异性7、环境问题: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包括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第二章大气环境第一节大气的基本性质1、大气的组成: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汽和杂质组成,干结空气由氮、氧、氩组成2、大气能量来源: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能很少,太阳辐射经大气层到达地面被吸收后,转变为长波辐射,发射到大气中,被大气吸收,这是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第四节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散布的其他过程1、烟气抬升理论:喷出、浮升、瓦解、变平2、影响因素:排出烟气本身的性质、周围空气的性质、下垫面的影响第三章水环境第一节水圈与水环境1、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不连续全层,是地球表面和接近地球表面各类水体中水的总称。

2、地球水环境的特点:(1)水体状态的可变性:固液气(2)水体物质组成的差异性:咸水、淡水等(3)水体时空分布的不均一性(4)水的可循环性第二节地球水资源1、全球水循环系统特点:(1)水循环系统不仅密切联系着地球水圈的各个水体,而且是联系水圈与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的纽带,并形成许多彼此耦合的子系统(2)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是水循环系统的基本属性2、水循环四个环节:蒸发、大气环流、降水、径流3、城市对城区和下风向有增加降雨的作用,原因是:(1)城市热岛效应(2)城市阻碍效应(3)城市凝结核作用4、我国水资源特点(1)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2)河川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大(3)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4)河流泥沙量打,水质差异明显5、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同时发生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1)水体恶化的过程:溶解氧下降过程水生生态平衡破坏低毒变高毒过程低浓度变高浓度过程(2)水体自净过程,即受污染的水体在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下,水中污染物浓度自然降低的过程:污染物的自我衰减过程污染物被水体同化过程污染物由溶解变为不溶解污染物由不稳东变为稳定污染物由高毒害变为低毒害、无毒害的过程从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为简单的有机物耗氧、溶解氧降低到复氧的过程第四章土壤环境1、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1)母质: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直接决定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2)气候:①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②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养分循环的速度(3)生物因素:①植物:利用太阳能合成有机质,把分散在母质、水体、大气中的营养元素有选择的吸收富集②土壤动物:土壤动物残体作为土壤有机质来源参与了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和养分的转化,动物活动可以疏松土壤,促进团聚结构的形成,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类型和土壤性质的标志,是土壤肥力的指标③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为植物吸收;合成腐殖质,增加土壤胶体性能;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中氮含量;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有效性(4)地形:(5)成土时间对土壤发育的影响:2、土壤容重:也称假比重,是指单位容积的土壤的烘干重3、土壤比重:土壤固体部分的重量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4、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中单粒、次生单粒或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形状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空隙状况等综合特征性。

环境学期末复习资料(1)

环境学期末复习资料(1)

环境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学科背景:1.环境科学的内涵:环境科学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交叉边缘科学,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组成的庞大科学体系,国际上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呈现理工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

2.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论: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3.自然环境:(1)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系统(距地面15-40km处有一个臭氧层,保护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线的伤害;适量CO,的存在,使地球保持着有利于生物生长的温度;地球土壤圈为植物提供了营养和生长的基地;更有厚度适中的地壳将岩浆覆盖于地下足够的深度,但又能维持一定的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从而实现地壳深部和浅部一定的物质交换,这就是地球的表层系统。

)(2)表层的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

(3)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①物质循环: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生态系统之间矿物元素的输人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和生物间的交换称为物质循环。

②能量流动:生命的维持除了依赖于物质的提供,还需要源不断地获取能量。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③信息传递:生态系统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信息传递,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各种信息流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

正是有了信息流,生态系统才具有了自我调节的能力。

(4)自然环境的地带性: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自然地理学中专指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决定于太阳光热因地球形状及其公转与自转运动而产生的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

表现为地表自然带近于沿纬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带状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

海洋表层亦有表现。

环境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环境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环境: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名词解释)自然环境: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

(选择或填空)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环境的分类(按其范围由近及远):环境的功能特性:(大题+上解释答)(一)整体性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个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

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或破坏,总会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和危害。

(二)有限性(三)不可逆性能量流动的不可逆。

(四)隐显性除了事故性的污染与破坏(如森林大火、农药厂事故等)可直观其后果外,日常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对人们的影响,其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五)持续反应性环境污染不但影响当代人的健康,而且还会造成世世代代的遗传隐患。

(六)灾害放大性某方面不引人注目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经过环境的作用以后,其危害性或灾害性,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会明显放大。

环境问题的分类:(选择)1.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2.次生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其表现形式为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与干扰。

环境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书P9)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的破坏、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地理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地理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地理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总结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地理学是对地球表面范围与格局、地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人文科学,它包括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地理学、现代地理学和当代地理学三个阶段,其中现代地理学又分为定量地理学和模拟地理学两个流派。

二、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颗略带扁球体,由地球内部的地幔、地核与地壳组成。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回旋丘级,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球自转轴自西向东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即24小时。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即大约365天。

四、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地理坐标系统用于表示地球上的任意一个点的位置。

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的角度,经线与本初子午线重叠,以东西为正负;纬度表示南北方向的角度,纬度最大为90°,以赤道为0°,南半球为负值,北半球为正值。

五、地球的尺度与地图投影地球的尺度包括地图比例尺和地球椭球体的尺度。

地图投影是为了将三维的地球表面投影到二维平面上而进行的一种转换方法,包括等角投影、等积投影和等距投影等多种方法。

六、地球的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某地区长期气象要素的统计结果,包括气温、降水、气压、风向等要素。

气象是研究气象要素和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地球的气候受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形、洋流与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七、地球的水文与水循环水文是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在地球表层的分布、流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水循环是自然界中水在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八、地球的岩石与地质地质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和地质过程以及地球历史演化的科学。

地质可以分为现在地质、历史地质和动力地质等不同类型。

地球的岩石由熔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组成。

九、地球的地貌与地形地貌是在外力和内力作用下,地球表面地形的形成与变化,包括高原、平原、山地和丘陵等地形类型。

高手整理的环境地理学复习资料

高手整理的环境地理学复习资料

高手整理的环境地理学复习资料环境地理学复习提纲1、环境、环境系统环境是对中心主体周围的空间事物而言的,中心事物和周围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刘培桐。

通常把环境理解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物质和能量)和条件(地质地貌、大气、水、土壤、生物)的综合。

地球表面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称为环境系统。

环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环境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系统,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不断进行,从而实现太阳能的转换、大气的运行、水分的循环和有机质与无机质的转化,成为一个动态平衡体系。

2、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如在太阳系中的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银河系中的恒星、星团、星云、星际物质,以及河外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星系际物质等。

人造卫星、宇宙火箭、空间实验室、月球探测器、行星探测器、行星际探测器等则被称为人造天体。

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

如地球与月球构成了一个天体系统,称为地月系。

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体,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运动描述为月球对于地球的绕转运动。

3、水体与水体污染水体是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江河、湖泊、水库、沼泽、冰川、海洋等。

水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水以外还包括水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水生生物和底泥等。

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水体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称为水体污染。

4、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在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土壤免遭污染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负荷。

土壤环境容量属于一种控制指标,土壤容量是对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的重要依据,是限制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主要指标。

《环境学》全书知识点背诵总结

《环境学》全书知识点背诵总结

《环境学》第一部分:重要名词解释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层森林草原……这里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水土气生物等环境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多极自然系统。

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即岩石圈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影响问题。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作用机理.的科学。

生态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物,也不是孤立地研究环境,而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个体的组合,是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功能,并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的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学原理,依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建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生态规划:利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制定的综合规划,目的在于科学地利用资源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的功能:表现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生态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的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则这种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生物监测:也称生物学监测,是指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及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生物评价:也称生物学评价,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

方法有: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种类多样性指数法。

中国环境和发展十大对策:1、可持续发展(1)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三同步,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2、四项重点战略任务(1)工业污染的防治(2)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3)能源利用率的提高(4)生态环境的保护;3、四项战略措施(1)加强科技开发(2)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3)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4)健全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管理。

地理环境问题考点总结

地理环境问题考点总结

地理环境问题考点总结地理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

在地理学的学习中,对于地理环境问题的了解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地理环境问题的相关考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

一、气候变化与地理环境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其涉及的地理环境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气候类型与分布:了解世界各地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规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1.2 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如海平面上升、极地冰川融化、自然灾害频发等。

1.3 减缓气候变化:了解减排、节能、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

例如,学习各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和国际合作机制。

二、自然灾害与地理环境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一环。

在考察自然灾害的时候,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内容:2.1 灾害类型及其成因:研究各种自然灾害类型,如地震、飓风、洪水等,并了解其形成原因,如板块运动、气候变化等。

2.2 灾害防治措施:探究各种灾害的应对方法,如防洪工程、地震预警系统等,以及其优劣势和适用范围。

2.3 灾害的社会影响:分析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生命财产损失、社会秩序破坏等。

三、资源与环境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地理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点:3.1 能源资源与利用:了解各种能源资源的类型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如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并深入研究其环境影响。

3.2 水资源与管理:研究世界各地水资源分布情况,以及水资源短缺与管理措施,如节水、水资源调配等。

3.3 土地资源与利用:在考察土地资源时,需要了解土地类型、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城市化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措施。

3.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探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措施,如生态旅游、循环经济等。

四、人口与城市化问题人口与城市化是地理环境问题中的重要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人口增长与控制:研究全球人口增长的趋势,了解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探究人口控制的方法和政策。

环境科学考试重点整理

环境科学考试重点整理

环境科学考试重点整理第⼀章绪论⼀、环境的概念、特征概念:以⼈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1、整体性与有限性整体性指组成环境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

有限性指:①地球在宇宙中独⼀⽆⼆,⽽且其空间也有限,有⼈称其为“弱⼩的地球”;②⼈类和⽣物赖以⽣存的各种环境资源在质量、数量等⽅⾯,都是有⼀定限度的,不能⽆限供给;③环境容纳污染物质的能⼒有限,或对污染物质的⾃净能⼒有限。

2、变动性和稳定性变动性指在⾃然和⼈类活动的作⽤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不断变化。

稳定性指环境系统具有⼀定⾃动调节功能的特征。

3、显隐性与持续性显隐性指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后,对⼈类和其它⽣物产⽣的后果,有时⽴即显现,如森林⼤⽕,农药进⼊⽔体会⽴即造成鱼类死亡。

持续性是指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后果是长期的、连续的。

⼆、⼈类的环境观1、崇拜⾃然——天命论+地理环境决定论(⼆者的联系与区别,举例)①天命论匍伏于⾃然神灵脚下,听命于⾃然的奴役。

采猎⽂明时期,⽣产⼒⽔平低下,发展缓慢,改造环境能⼒微弱。

如⼤禹治⽔、夸⽗逐⽇、精卫填海、⼥娲补天。

②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类的⽣理机能和⼼理特征,最终决定⼈类社会的发展,⼈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类社会发展早期,⼈类认识⾃然、改造⾃然的能⼒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地理环境对⼈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很⼤。

2、改造⾃然农业⽂明时期,⽣产⼒发展。

环境依附减弱,对抗增强,环境趋于恶化,环境科学萌芽3、征服⾃然---征服论的⾃然观⼈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地⽭盾激化,⼈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

4、谋求⼈地协调--协调论的环境观⼈类具有认识⾃然、改造⾃然的能⼒,⾃然环境对⼈类也具有反作⽤⼒,⼈类应当与⾃然环境建⽴平等友好、互惠共⽣、和谐互进的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

第⼆章地球环境的发⽣与演变1、⽣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特点:①进步性发展少→多,简单→复杂,低级→⾼级⽣物发展的阶段性:原核→真核;单细胞→多细胞;多细胞体制不断改进⽣物进化的重⼤突破:异养→⾃养;两极(合成者+⽣产者)→三极(⽣产者+消费者+还原者)⽣态系;⽔⽣→陆⽣②进化的不可逆性在⽣物演化过程中,已经绝灭的⽣物和退化的器官,在以后的历史中就不可能再次出现。

《环境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

《环境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

20XX级资环《环境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2012.01.02 shawe)1、(绪论) 环境的概念。

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是人以外的自然、社会、文化、经济综合体。

自然环境概述:是指以自然事物为主体的外部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综合。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及岩石圈。

2、(第一章水环境)水的自然循环的概念。

(P4)它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3、天然水的物质组成。

(P6)淡水八大常量离子:K+ 、Na+、Ca2+ 、Mg2+ 、Cl—、HCO3-、SO42-、CO32-4、水环境污染物。

(P25)悬浮物、耗氧有机物、植物营养物、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石油类、酸碱、病原体、热污染和放射性物质。

5、工业废水的四个特点。

(P31)①污染量大;②成分复杂;③感官不佳;④水量水质多变。

6、地下水污染三个特征(P35)①污染来源广泛;②污染难以治理;③污染危害严重。

7、水污染控制。

(P46)①水污染的源头控制:利用法律、管理、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手段,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村面源和城市径流等进行综合控制,防止污染发生,削减污染排放。

工业水污染:①优化结构、合理布局;②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③就地处理;④强化管理。

生活水污染:合理规划和公众教育。

面源污染:农村面源:①发展节水农业;②减少土壤侵蚀;③合理利用农药;④截流农业污水;⑤畜禽粪便处理;⑥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处理。

城市径流:①充分收集利用雨水;②减少城市硬质地面;③增加城市绿化用地。

②污水的人工处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法。

③尾水处理。

(P53)8、(第二章大气环境)大气的分层。

环境学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学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学1.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2.环境多样性包括: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与创造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3.自然环境多样性:物质多样性、环境过程多样性、环境形态多样性、环境功能多样性。

4.环境问题:指的是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其产生原因包括人为方面和自然方面的因素。

5.环境问题包括:自然灾害、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人口剧增。

6.全球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紧缺、淡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资源减少、矿产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土壤资源退化7.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物理环境污染。

8.人与环境的和谐: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环境欣赏。

9.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范围和环境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不发生引起环境功能破坏的质的改变,即维系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阙值。

10.环境规律:指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11.五律协同:制约人类发展的规律有五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和环境规律,人类要实现重大的战略目标,其行为必须同时遵循五类规律,即五律协同。

12. ①规律的作用方向与目标一致者称为协同。

②规律的作用方向与目标相反者称为拮抗。

③规律作用方向偏离预期目标者称偏离。

协同者是实现目标的动力,拮抗者是实现目标的阻力,偏离者是实现目标的离心力。

13.1984年8月墨西哥城召开了世界人口会议,达成共识:人口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了自然资源的再生速度,人类将面临自然资源耗竭与环境破坏的威胁。

14.人口环境容量:一定生态条件下,一定区域资源为维持生存必须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

15.大气的分层(从底到顶):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16.大气污染:由于大气中某些气体异常增多,或者增加了某些新的成分,从而破坏其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危害人类生活、生产健康,损害自然资源及财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组成:两大部分(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或者称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或称为生命成分和非生命成分),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
生态系统的结构:物种结构(形态结构)、营养结构(食物链(网)及其相互关系)、空间结构。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臭氧层空洞:大气平流层中臭氧层浓度下降的现象。
臭氧在平流层中吸收紫外线;在对流层中为温室气体。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1、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损坏人的免疫力,增加传染病的发病率;2、破坏生态系统;3、引起新的环境问题。
酸雨的危害:1、损坏生物和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2、腐蚀建筑材料及金属结构;3 、破坏文物古迹;4、使湖泊和土壤酸化。
土壤污染的特点:隐蔽性和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间接危害性、难治理性。
土壤污染源的分类:污水灌溉、固体废物的农业利用、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物污染。
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随空气和水体迁移;农药的降解(光化学、化学、生物降解);农药的吸附(物理吸附、物理化学吸附)。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土壤中重金属的络合-螯合作用;重金属的化学沉淀;土壤氧化还原条件与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环境问题: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与干扰(污染、干扰)。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人为性、隐蔽性、危害性、移动性、加速性、可变性。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生态恶化(森林资源贫乏、草地退化严重、更低质量下降、荒漠化现象严重、生物物种减少);自然灾害(气候灾害(干旱、暴雨洪涝、高温、台风、沙尘暴、雪灾)、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特征:1、土地类型复杂多样;2、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小;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更小;4、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很大;5、难利用的土地多,耕地后备资源少。
我国土地资源特征:
类型复杂多样;山地多、平地少;人均面积较少;分布不平衡,生产力差异大;难利用多,后备资源少。
大气污染源的类型: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分: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按污染物排放的空间:高架源、地面源。
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气象因素、地理因素。
气象因素:气象的动力因子(风的影响、大气湍流、大气稳定度);气象的热力因子(温度层结与逆温、气温的干绝热递减率)。
地理因素: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
水污染的3个来源: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含有农业污染物的径流。
生态系统的类型: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征:1、生态系统是开房的自持系统;2、动态功能系统;3、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4、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通过生物群落来实现的。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行为信息。
水质指标:PH值、悬浮固体、COD和BOD、DO、细菌污染指数、有毒物质指标。
水污染的危害:严重影响人类健康;造成水生态系统破坏;加剧缺水状况;危害农作物。
垃圾分类的目的:资源回收、适应处理之需、避免毒害性、垃圾减量。
我国垃圾的分类:(按来源)城市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有危害废物。
环境学
环境:与人类有关的周围事物。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全球环境问题: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生态系统: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
噪声:凡是人们不需要或讨厌的声音。
噪声的特点:无聊污染,感觉污染;没有污染物;在环境中不积累,传播距离有限;声源分散,一旦声源停止发声后,噪声消失。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各种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失调。
环境问题的实质: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重金属在水中迁移的三种基本类型: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重金属在水中迁移的三个作用:沉淀作用、吸附作用、氧化还原作用。
大气污染的类型:按化学性质分:还原型污染、氧化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按大气污染的范围分:局部地区大气污染、区域性大气污染、广域性大气污染、全球性大气污染。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现代生物技术辅助。
森林:环境的肺脏、卫士、调节者。
森林减少的原因:砍伐森林;开垦林地;采集薪材;大规模放牧;酸雨等空气污染。
森林减少的危害:产生气候异常;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剧水土侵蚀;减少水源涵养,加剧洪涝灾害。
城镇垃圾的性质:主要是垃圾的含水率、容重和热值。
含水率:常用单位体积垃圾的含水量占垃圾总质量的分数表示。
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垃圾的质量。
垃圾热值:垃圾必须含有一定的热值才具有焚烧价值,垃圾热值越高,经济效益越好。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的基本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填埋法(有机物含量最高的垃圾)、焚烧法(无机物含量最高的垃圾)、热解法(可降解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
总有机碳TOC:水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碳含量,耗氧过程是高温燃烧氧化过程。(可用仪器快速测定)
总需氧量TOD: 水中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碳氢化合物,含S、N、P等化合物)烧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所需的氧量。 (可用仪器快速测定)
溶解氧DO:DO高,适于微生物生长,水体自净能力强。低于2-3时鱼类窒息死亡。
按污染物的性质,将水体污染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
化学性污染:酸碱污染、重金属污染(Hg、Cd、Pb)、非金属污染(氰化物、As、酚类化合物、需氧性有机污染物(有机毒)、营养物质污染)
物理污染:悬浮物污染、热污染(工业排水)、放射性污染。
水体自净按其机制分:物理净化作用(稀释与扩散、沉淀);化学净化作用(氧化还原作用、酸碱反应、吸附与凝聚);生物净化作用。
中国的资源现状:总量大、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我国面临严峻资源形势的原因:1、资源相对短缺(人均少);2、运输成本高(分布不均);3、开采困难(气候地形条件限制);4、损失和浪费严重(开采利用手段不科学)。
生态系统的共性: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2、自我调节能力,3、动态系统。
评价声音的标准:声压级(声强之比的对数)。
国家听力保护标准:90dB 。
15-30 ,舒适; 40以下,为标准; 50dB时,睡眠困难; 60-70 影响工作; 大于70 ,影响听力; 大于85,影响健康; 大于115,损害健康。
当今社会最主要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
当代环境问题的六大特点: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计化、政治化。
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人口激增和贫穷;与城市化相关的问题异常严重;自然资源消耗加速。发达国家: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急剧增加;自然资源消耗和破坏增加;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环境学的主要任务: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探索全球范围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协调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同生态要求直接的关系; 探索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1、原始型(依附性利用);2、传统型(改造性利用);3、现代型(掠夺性利用);4、未来型(协调型利用)。
土地的基本特性:位置固定、面积有限、不可替代。
土地的分类:按地形地貌分: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漫岗。按基本自然特点分:耕地资源、荒地资源、林地资源、草场资源、沼泽资源、水面资源、滩涂资源。按经济用途分: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按生态系统类型分:沙漠、戈壁、冰川、永冻土地、热带雨林、湿地。
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参与水体中物质转化和循环过程,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其分离或分解,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使水体基本上或完全的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回复原有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生态系统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区域性、多用性、两重性、有限性。
自然资源的分类:按空间分布(地面资源、地下资源、海洋资源);按再生性质(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按生命性质(有机资源、无机资源);按有限性(有限资源、无限资源)。
土壤环境背景值:未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
土壤环境容量:(土壤负载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土壤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土壤污染概念:由于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有意或无意的将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其数量超过土壤的净化能力,从而在土壤中逐渐积累,致使这些成分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引起土壤质量恶化,正常功能失调,甚至某些功能丧失的现象。
固体废物的概念:在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生产者在一定时间或地点不再需要而丢弃的固体、半固体或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危险性废物概念:泛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传染性,因而可能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危害的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