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环境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导论考试复习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2 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全面理解在环境当中进行资源的开发,然后进行产品的生产,产出品要使用和服务,在使用和服务的过程中,会有些废弃物排入环境中,。

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也会有些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在进行到环境中的过程,这是一个整体的循环过程。

(2)环境问题分类A 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等B 次生环境问题a. 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b. 环境污染与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等。

(3)八大公害事件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水俣事件:甲基汞富山事件(骨痛病):镉四日市事件: SO2、煤尘重金属粉尘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二全球环境问题1 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是H2SO4\HNO3及其前体物SOX,NOX等)通过降水(包括雨、雷、霜、雹、雾、露等形式)或在气流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造成污染的现象。

酸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湿沉降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干沉降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环境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环境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和人为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文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村庄,生态概念:指受环境影响的生物体形成的结构及其与该结构的各种功能关系。

更强调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

2、八大公害:p4名称马斯河谷事件污染物时间地点比利时马斯河谷(长24km,两侧山高90m)美国多诺拉(马蹄形河湾,两边山高120m)英国伦敦情况致病原因公害成因工厂集中、逆温天气、多雾、污染物聚集烟尘,so21930.12几千人呼so2和so3吸道发病,的混合物60多人死亡4天内有42%的居民患病,17人死亡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so21948.10so2与烟尘工厂多、雾作用生成天、逆温天硫酸盐气气溶胶,吸入呼吸道和肺部在烟尘金居民烟煤属颗粒物取暖,煤中的催化下,so2含量排除的so2变成高,h2so4,吸烟尘量大,入肺部逆温天气石油工业和汽车尾气在紫外线作用下生成光化学烟雾人食用了含有甲基汞的鱼类汽车多,每天有1000t碳氢化合物进入大气,市区空气水平流动缓慢含汞的污水排入海湾,并反应生成甲基汞,进入鱼和贝类体中伦敦烟雾事件烟尘,so21952.125天内4000人死亡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20世纪40年代,每年的5~11月美国洛杉矶大多数居民患病,65岁以上老人死亡400人水俣事件甲基汞1953年开始日本九州南部熊本县水w镇水w镇的患者180多人,死亡50多人富山事件镉(骨痛病)1931~1972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患者超过280人,死亡34人吃含镉的炼锌厂的米,饮用含未经处理镉的水的含镉污水排入河流四日事件重金属粉1970(哮喘病)尘、烟尘,so2日本四日市患者400多人,有36人死亡重金属微粒和so2吸入肺部工厂向大气中排放so2和煤粉尘数量多,并含有钴、锰、钛等米糠油生产中,用多氯联苯作热载体,多氯联苯进入米糠油中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1968日本九州爱知县等23个府县患者5000多人,死亡16人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3、环境问题第二次高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5答复:① 全球大气环境污染: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② 无污染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土地荒漠化等③突发性、灾难性的环境污染事件:1984年12月,印度博帕卡农药泄漏事件;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④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⑤外来生物入侵4.两个环境问题的比较p6答:①影响的范围不同。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材料_按章节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材料_按章节

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者人为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2、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换进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任意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3、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 (1) 诞生:标志——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2)迅速发展:标志—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3)学科体系趋于成熟—标志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日程》。

第二、三章复习要点1、大地女神(Gaia)假说的观点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不断地、主动积极的对地球环境起着调节作用。

2)、正是上述调节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而此稳定性的实现是基于Gaia系统内部生物的各个部分相互有序、协调的合作。

3)、强调只有把生物和环境看成一个整体才能真正了解地球。

4)、在地球进化系统中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物质环境,即强调生物对地球进化的作用和影响,气候和化学组成的调节是该进化系统的自发应变特性,进化本身是渐进和间断地结合。

2、大气圈结构组成,根据海拔不同的分类,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

对流层:平均12km平流层:约12-50km中间层:约50-80km;热成层:80-800km逸散层:>800km3自然环境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食物链: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地带分布规律:(p38)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包括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4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它是个相对概念,以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

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

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

(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

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要点.docx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要点.docx

环境科学导论题型:1.选择题50分,共25题;2.解答题30分,共33.论述题20分,共1第一章绪论第二节环境问题1.当代环境问题的特征:1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2从局部扩展到区域一一全球3形式更加多样4具有鲜明的地域性5损害人类的健康和福利,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环境问题分类1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者很少由人为因素的参与。

2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

a.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人类活动引起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他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b.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干扰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其特点是干扰源停止排出能量以后,干扰立即或很快消失.包括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波干扰等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1人口激增2人类物质消耗需求剧增3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4城市化进程迅速4.八大公害事件及成因1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排放的工业有害废气和粉尘对人体造成综合影响。

2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本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的大量汽车废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光化学烟雾,造成许多人眼睛红肿、咽炎、呼吸道疾病恶化乃至思维紊乱,肺水肿。

3美国多诺拉事件1984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的二氧化碳及其氧化物, 与大气粉尘结合,使大气产生严重污染,造成5911人暴病。

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引起的煤烟型烟雾, 导致4天时间内4000多人死亡,两月后又有8000多人死亡。

5日本水俣病事件1953〜1968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由于人们使用了含汞污水污染的海湾中富集了汞和甲基汞的鱼虾和贝类及其他水生物,造成近万人的中枢神经病,其中甲基汞中毒者283人中有60余人死亡。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第一节环境一、环境的概念1.环境的一般概念:环境是指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存在的所有周围事物的总称。

2.环境科学中的概念: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所有周围事物的总称。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概念本法所称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特别要注意的二点:1.环境是相对于人类为中心并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

所以,人类的生存环境有其时间的相对性。

2.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于任何生物,人类是以自己的劳动来改造环境,并不断把自然环境转变为新的生存环境。

所以,人类的生存环境又有其空间存在的相对性。

二、环境的分类①按环境的主体划分: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②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空间环境、劳动环境、生活区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星际环境等。

③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及生物环境等。

④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划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素的总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为上层建筑。

社会环境:人类活动的产物三、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1、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自然环境要素与社会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包括: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注:自然环境要素与环境要素不相同,如阳光)➢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第一章1.环境的概念,类型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

环境的特性: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研究对象: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研究目的: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思想方法论:整体,系统,综合,复杂第二章一、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二、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1.大气圈:物质组成(1)恒定组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等组成(99.96﹪)。

(2)可变组分:二氧化碳、臭氧和水蒸气,随季节、气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3)不定组分:这部分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变化非常大,如尘埃、硫化氢、煤烟、金属粉尘等。

它们一是来源自然界,二是来自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地球大气富含氧气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它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等;对人类的意义:调节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2.水圈人类对水圈的影响:(1)直接影响: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2)间接影响:修建大型水库、大坝,河流渠道化(3)环境问题:水资源匮乏、水质恶化3.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4.生物圈概念: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对人类价值:健康营养物主要问题:物种锐减土壤圈:土壤圈是以上四个圈层的交界面,是联系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的枢纽功能: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同时还具有稳定自然系统的功能(吸附性、缓冲性、氧化还原性和自净功能)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污染三、自然环境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1)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做循环式运动(2)物质循环过程中将发生多种变化,包括物理、化学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3)在数量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能量流动的三个基本过程:能量固定过程、分解还原过程、储存与矿化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性、递减性、变动性信息传递的特点:信息量庞杂、信息来源广、信息的性质、形态以及内容丰富信息传递类型:四、自然环境的规律五、地带性规律地带性:自然环境要素(如温度、压力、物质含量等)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呈现出随纬度、经度等发生变化。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一、绪论1、环境---以围绕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总和。

2、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因素。

具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整体性、相互依存性等属性。

3、各环境要素的组成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无机环境:气、水、土、光、热、声等;--生物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政治、经济、文化4、环境质量---环境的优劣程度,环境价值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之间的适宜程度。

5、环境的空间类型--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6、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稳定性、资源、纳污能力)、环境容量、环境自净力、不可逆性、滞后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7、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上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题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环境科学导论复习题(一)1.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是什么答: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任务就是抓住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期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充分认知二者之间的坐用与反作用,掌握发展规律,促使环境质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的演化。

2.什么叫环境问题答:(一)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只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使自然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问题。

3.何谓全球环境问题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有哪些答:(一)即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二)有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植被破坏—物种灭绝问题、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等。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各有哪些特点答:发达国家:1、环境质量已有明显改善2、部分环境问题未解决,新环境问题又产生。

发展中国家:1、生态环境破坏,有环境卫生和大城市污染2、先污染后治理。

5.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答:(一)生态环境问题:1、森林生态功能弱2、草原退化难以根本改变3、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4、水旱灾日益严重5、水资源短缺(二)环境污染严重:1、大气污染严重2、水污染严重3、城市噪声污染严重4、工业固体废物增加。

6.解决化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答:1、控制人口2、发展经济实力,长期付出巨大财力物力治理3、科学进步发展,用科技解决环境问7.何谓生态系统它具有哪些结构和功能特性答:(一)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二)生态系统分为必要的和非必要的两部分。

(1)?必要的部分又分为非生物和生物成分两种。

前者包括阳光和营养成分,供生产者合成有机物质之用。

后者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转变者:生产者又称为自养者,以绿色以绿色植物为主,还有一些能借光合作用生长的菌类。

环境学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环境学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固体废物2、可持续发展3、环境影响评价4、BOD5、土壤背景值6、可持续发展7、循环经济8、TSP二、问答题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噪声控制的技术有哪些?3、水体中主要有哪些污染物??4、什么是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的富营养化有哪些危害?5、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是如何分类的?6、噪声控制的技术有哪些?7、土壤中重金属存在形态有哪些?分别可用何提取?8、什么是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的富营养化有哪些危害?三、论述题1、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土壤污染防治的措施有哪些?2、结合本课程的学习,论述环境保护在你今后学习和工作中的应用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固体废物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环境影响评价指对拟议中的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人为活动(包括制订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区域开发和单个建设项目等)进行环境影响的分析和预测,并进行各种替代方案的比较,提出各种减缓措施,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活动。

4、BOD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

是指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5、土壤背景值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

8、TSP总悬浮颗粒物。

是指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绝大多数小于100µm。

二、问答题略三、论述题略。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环境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领域,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旨在研究和解决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下面是环境科学概论的复习内容。

一、环境科学概念与发展历程1.环境科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问题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以及环境与生物、人类的相互作用等。

2.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环境科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然环境研究阶段、环境问题研究阶段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

其中,自然环境研究阶段主要关注环境的组成和性质;环境问题研究阶段则关注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方案;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则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环境问题及其影响1.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也对生态系统和环境稳定性产生了严重影响。

2.国内环境问题国内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

这些问题主要源于工业发展、农业生产、城市化进程和能源消耗等。

三、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1.环境保护的原则环境保护的原则包括预防原则、综合利用原则、资源节约原则及环境治理原则等。

预防原则强调采取措施预防环境污染的发生;综合利用原则强调合理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资源节约原则倡导合理使用资源;环境治理原则要求持久稳定地改善环境质量。

2.环境治理的方法环境治理的方法包括技术措施、法律制度和经济手段等。

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污染防治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法律制度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规划管理制度;经济手段包括环境税收、排污许可证等。

四、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能够满足未来代际发展需求的发展方式。

其原则包括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社会公正与公平、文化多样性等。

2.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路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⑤水俣事件:甲基汞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第三章大气环境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0-4%以下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7、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一、什么是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环境属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可持续性、灾害放大性三、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素质好坏的一种描述四、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2、第一环境问题: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3、环境问题的阶段:(1)“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早期生态环境问题,时间在人类出现到200多年前的产业革命之间,主要以土地破坏为主(2)“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近代城市环境问题,时间在产业革命到1984年南极发现臭氧层空洞,主要特征为工业化促使城市化与城市问题(3)“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间从1984年至今,主要特征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五、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经济、社会与发展问题1、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活动直接与间接的结果2、治理与控制环境污染必须要有一定经济实力六、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1、控制人口2、发展经济实力,长期付出巨大财力物力治理3、科学进步发展,用科技解决环境问题七、环境科学研究的任务: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任务就是抓住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期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充分认知二者之间的坐用与反作用,掌握发展规律,促使环境质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的演化。

第二章一、什么是水循环作用是什么1、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

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2、作用:(1)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2)水循环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3)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4)通过各种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二、我国水资源的特征与利用情况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2、人均水资源极度贫乏3、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4、水土资源流失严重5、水分利用效率不高三、什么是水体水体是指包括水体本身与其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水生生物构成的完整的生态系统或综合自然体的总称。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环境学是研究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旨在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本篇文档将提供一些环境学导论的复习题,来帮助读者巩固对环境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 什么是环境学?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它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学的知识,旨在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环境问题有哪些主要类别?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别: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和资源浪费等等。

3.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危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要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平衡,以实现长期的社会进步和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

4. 解释一下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系统负担的指标。

它以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人口所消耗的土地和资源来衡量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生态足迹越大,说明人类对环境的依赖程度越高。

5. 什么是碳排放?碳排放是指通过人为活动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它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主要来自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

6. 简要介绍一下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不断自行恢复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

与传统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具有环保、可持续等优势,是解决能源问题和减少环境影响的重要途径。

7.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物种及其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发展至关重要。

8. 解释一下可降解和不可降解物质。

可降解物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生物或环境降解、分解为无害物质的物质,如有机废物等;而不可降解物质是指不能被生物或环境分解,难以降解的物质,如塑料等。

不可降解物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威胁。

9. 什么是环境政策?它的目标是什么?环境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制定的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⑤水俣事件:甲基汞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第三章大气环境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0-4%以下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7、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按形成过程分类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

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一般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如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以及许多不同寿命的活性中间物(又称自由基),如2、等。

7、主要大气污染物分类及粒径(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空气中分散的液态或固态物质, 其直径约为0.002~100μm 。

(尘粒、烟尘、雾尘、煤尘、气溶胶) 总悬浮颗粒物():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流量在1.1~1.7 m3)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通常称为总悬浮颗粒物。

其粒径大小,绝大多数在100 μm 以下,其中多数在10 μm以下。

飘尘(可吸入粒子)():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称为飘尘。

粒径主要是小于10 μm的微粒。

降尘:是指用降尘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

在总悬浮颗粒物中一般直径大于10 μm的粒子,由于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很快沉降下来,所以将这部分的微粒称为降尘。

(2)碳氧化合物:和2(3)氮的氧化物():主要是指和2(4)碳氢化物:有机烃类化合物,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如烷烃、烯烃和芳烃等(5)硫氧化合物():氧化硫 (2) 和三氧化硫(3)和硫化氢(H2S)。

(6)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①最早发生的城市是:美国洛杉矶②最早研究并提出相关理论的是:美国加州大学生物有机化学教授哈根-施密特③形成条件:✎地理条件:地区:天顶角小于60的地区季节:夏、秋天气条件:晴朗、高温、低湿、有逆温、风力小✎污染源条件:以石油为燃料的工厂、汽车的尾气排放④主要污染物:、碳氢化合物⑤主要特征:☞光化学烟雾的特征是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橡胶开裂,剌激人的眼睛,伤害植物叶子,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其刺激物浓度的高峰在中午或午后;污染区域往往在污染的下风向几十至几百公里处。

☞是一种循环过程,白天生成,傍晚消失。

☞是区域性的污染问题,一些乡村地区也有光化学烟雾污染的现象。

⑥日变化:(详见课本P33)☺说明 2和O3并非一次污染物,而是日光照射下光化学作用产生的二次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是一种循环过程,白天生成,傍晚消失。

图光化学烟雾的日变化曲线☺被氧化为2,的氧化消耗,2的分解,O3、醛类、等的生成。

图 C3H6空气混合物在紫外线照射下的浓度变化⑦最终产物:醛类、O3、等二次污染物⑧形成过程(详见课本P35):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示意图向2转化是产生“烟雾”的关键转化是产生“烟雾”的主要成分.♦在大气中一旦2出现,在光化学作用下,2会直接分解出O3和O2作用结果产生2,而低层大气中O3主要由2的光解产生。

因此,大气中2、O3和之间的反应形成了循环。

但是大气中仅仅发生氮氧化物的光化学反应,尚不致产生光化学烟雾。

♦当被污染的大气中出现了碳氢化合物时,氮氧化物光分解的均衡就被破坏了。

因生产的氧原子O、O3、和2均可与碳氢化合物反应,使得污染大气中的能快速地向2转化,随即O3的浓度大大增加,进而形成一系列的带有氧化性、刺激性的中间和最终产物,从而导致光化学烟雾的生产。

♦简化机制:有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应组成,是以2光解生产O 的反应为引导,到质量臭氧的生产。

由于碳氢化合物的存在,促使向2的快速转化,在此转化中自由基(特别是·基)起了重要的作用。

只是不需要消耗臭氧而能使大气中的转化为2,2又继续光解产生臭氧。

同时转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又继续与碳氢化合物反应生成更多的自由基,如此继续不断地进行链式反应,知道或碳氢化合物消失为止。

所产生的醛类、O2、等二次污染物是最终产物。

10、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一个区域的大气污染程度取决于该区域内排放污染物的源参数、气象条件和近地层下垫面的状况。

源参数包括排放污染物的数量、组成、排放方式等。

11、大气稳定度: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与大气稳定度有密切的关系。

大气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湍流活动的强弱,影响空气污染物的扩散。

可能发生的三种情况:(1) 气块加速上升或下降,称这种大气是不稳定的;(2) 气块逐渐减速并有返回原来高度的趋势,称这种大气是稳定的;(3)气块做等速直线运动,称这种大气是中性的。

判定近地面层稳定度的条件:用气温的垂直递减率r 与 干绝热递减率可以比较方便地判断气层的稳定度。

12、不同稳定层结下的烟型及其对应的大气层结:稳定 r< 中性的 不稳定的r>当大气层处于不稳定层结时,会促使湍流运动的发展,使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加强;反之则对湍流起抑制作用,减弱大气的扩散能力。

大气越不稳定,污染物的扩散速率就越快;反之,则越慢。

①翻卷型(波浪型):出现在温度层结不稳定情况下(阳光较强的白天,中午前后), r->0;②锥形:发生在中中性条件下,即 r-≈0,烟气扩散向前推动良好,比翻卷型好。

会对下风向的地区产生污染。

③平展型:发生在烟囱出口处于逆温层中,即r-<-1; 烟囱很高时,近处地面不会造成污染,在远方会造成污染;烟囱很低时,会造成近地面严重污染。

④上升型(屋脊型):下部稳定,r-<0 ,上部不稳定,r ->0; 一般在日落前后出现,持续时间较短,对近地面污染较小。

⑤熏蒸型(漫烟形):常出现在日出后,,一般为上午8-10时,持续时间短。

烟流下部r->0,上部r-<-1。

13、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1)气象因素:✎风的影响:①风向:影响大气中污染物输送的方向②风速:影响大气中污染物和空气混合速度,决定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温度层结:大气稳定度①不稳定型:有利于污染物质的稀释、扩散,不易发生大气污染事件②中性型: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③稳定型:容易出现大气污染事件(2)地理因素:✎动力效应:地形地物✎热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3)、其他因素:✎污染物的性质和成分✎污染源的几何形状和排放方式、解决措施14、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模式及其来源:点源:工厂线源:交通——变改汽车燃料的空燃比(空气和燃料的比值)面源:15、烟气除尘技术——除尘设备的效果机械除尘器——包括沉降室和旋风除尘器,作用直径大于40微米。

其中的干式旋风除尘器对5微米以下的尘粒去除效果达50%湿式除尘器——有喷水塔式、填料塔式、离心洗涤器、文丘里洗涤器等多种。

作用直径大于10微米,去除率可达90%,缺点是耗能高,污水需处理。

过滤式除尘器——对直径在1微米颗粒去除率接近100%,适用于含尘浓度低的气体,其缺点是维修费高,不耐高温静电除尘器——对粒径很小的尘粒具有较高的去除效率,不受含尘浓度和气流影响,但设备投资高,技术要求高第四章水体环境1、水体与水质的区别:水质:水相的质量或性质。

通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特征及组成状况,反映水体环境自然演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

水体:包括水质、水生生物、河床底泥和水中悬浮物。

2、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水体污染与否,看其用途或功能是否发生变化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了谁踢得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水体能够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以内,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一旦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恶化,达到了影响水体原有用途的程度就可以说水被污染了。

3、水体污染物测定指标(1)物理指标:透明、浊度、温度、悬浮物、放射性等。

(2)化学指标:值、硬度、有机物、有机毒物、无机毒物等耗氧有机物测定指标:化学需氧量():在一定严格条件下,用化学氧化剂(重铬酸钾、高锰酸钾),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消耗氧化剂的量。

生化需氧量():在有氧的情况下,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分解水中的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

生化需氧量愈高,表示水中需氧有机物愈多。

生化需氧量的反应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温度。

溶解氧():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氧,一般以每升所含氧的毫克数表示()。

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大气曝气作用(大气复氧)有关。

(3)微生物学指标:反映水体受生物性污染的过程及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程度,指标包括:细菌总数:100个 (饮用水卫生标准)大肠菌群:3个 (饮用水卫生标准)2000个 (地面水标准中Ⅱ类水体标准)5、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三种运动形式(1)推流迁移:污染物在水流作用下产生的迁移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