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后中国音乐家作品中的思想境界之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1949年前后中国音乐家作品中的思想境界之文化差异

1949年前后中国音乐家作品中的思想境界之文化差异

1949年前后中国作曲家音乐作品思想境界之文化差异中国音乐从先秦开始便已经萌生并发展,到了现代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暂且不论古代音乐,从现代开始讲起,既是1919年开始,由于到现在也是很长一段时期,所以只能截取一段时间来说。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抗战时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可以说是一段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时期,因此就从这一时期作曲家的音乐作品来论述这个话题。

在这一段时期内,中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如冼星海、田汉、聂耳还有王洛宾等,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传唱至今,对一代又一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段时期,大致上是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

相比我国的音乐史,虽然是一段不太长的时间,但是涌现出来的作曲家和作品却是十分具有典型性的,因为这一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段特殊时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跃进、十年“文革”等重大时期,这段时期对于新中国来说至关重要,在音乐上也是如此。

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作曲家们所创作的音乐作品的思想和价值观都是不同的,这段时期社会的动荡才造成了音乐上如此大的跳动。

抗战时期的音乐作品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到了新中国成立,作曲家所创作的作品又有了与之不同的特点。

所以,本论文就在此简要的探究一下1949年前后这段特殊的时期中国作曲家们作品的思想境界中的文化差异。

1949年中国文化发生了质的飞跃,由1949年之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跳跃进了社会主义,这就是最大的文化差异,但是在新中国建国后,由于大跃进、文革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走进新时代几件大事,其中的文化也有巨大的差异,所以作曲家们的音乐作品在不同的时期中也有文化的差异。

在下面的内容中会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音乐作品的文化差异进行简要剖析。

先从19世纪30年代的音乐作品说起,从抗日战争开始到结束,这一段时期内的音乐作品有其特点。

在这个民族危机巨大的时期内,作曲家们所创作的作品大致上都与民族危机有关,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正是日军侵华气焰最嚣张的时间,无数国人被日寇残杀,只要是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会同仇敌忾,也就在这个时候,冼星海创作了这部伟大的《黄河大合唱》。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音乐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音乐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新中国17年的创作歌曲综述1949年7月2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并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广大音乐工作者热情迸发,音乐家们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极大繁荣了新时期的音乐创作。

1、1949-1956年的音乐发展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的革命音乐传统,坚持以歌曲创作为中心,产生了一大批以歌唱新中国、新生活的优秀作品,这些歌曲作品迅速、有力地表现了新中国初期这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和全国人民昂扬的工作、生活情绪。

主要代表歌曲有《歌唱祖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小鸽子》、《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

除歌曲的创作之外,器乐创作、音乐喜剧创作也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繁荣景象。

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春节序曲》、歌剧《王贵与李香香》等。

此外,在中国共产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戏曲工作者也热情参与传统戏曲和曲艺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并尝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戏曲改革,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

如:评剧《刘巧儿》、《志愿军的未婚妻》,吕剧《李二嫂改嫁》,黄梅戏《天仙配》,沪剧《罗汉钱》等。

这些作品不但展示了解放初期戏剧改革的丰实成果,同时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2、1957年至“文革”前夕在曲折中前进的音乐历程建国后7年的音乐繁荣,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1958年“大跃进”及1959年的“反右倾”等一系列政治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

“大跃进”时期的音乐除了少数作品又一定的艺术质量(如歌曲《克拉玛依之歌》、《草原之夜》、《戴花要戴大红花》等),在群众中传播广泛,大多数应时而写的具有明显概念化,终难逃昙花一现的结局。

除上述歌曲外,具有代表性的器乐作品有:管弦乐《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交响乐《抗日战争》,小提琴演奏曲《梁祝》,舞剧《睡美人》等。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音乐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音乐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新中国17年的创作歌曲综述1949年7月2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并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广大音乐工作者热情迸发,音乐家们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极大繁荣了新时期的音乐创作。

1、1949-1956年的音乐发展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的革命音乐传统,坚持以歌曲创作为中心,产生了一大批以歌唱新中国、新生活的优秀作品,这些歌曲作品迅速、有力地表现了新中国初期这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和全国人民昂扬的工作、生活情绪。

主要代表歌曲有《歌唱祖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小鸽子》、《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

除歌曲的创作之外,器乐创作、音乐喜剧创作也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繁荣景象。

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春节序曲》、歌剧《王贵与李香香》等。

此外,在中国共产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戏曲工作者也热情参与传统戏曲和曲艺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并尝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戏曲改革,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

如:评剧《刘巧儿》、《志愿军的未婚妻》,吕剧《李二嫂改嫁》,黄梅戏《天仙配》,沪剧《罗汉钱》等。

这些作品不但展示了解放初期戏剧改革的丰实成果,同时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2、1957年至“文革”前夕在曲折中前进的音乐历程建国后7年的音乐繁荣,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1958年“大跃进”及1959年的“反右倾”等一系列政治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

“大跃进”时期的音乐除了少数作品又一定的艺术质量(如歌曲《克拉玛依之歌》、《草原之夜》、《戴花要戴大红花》等),在群众中传播广泛,大多数应时而写的具有明显概念化,终难逃昙花一现的结局。

除上述歌曲外,具有代表性的器乐作品有:管弦乐《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交响乐《抗日战争》,小提琴演奏曲《梁祝》,舞剧《睡美人》等。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中国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音乐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的发展。

下面是中国音乐发展的简史。

1.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石器和骨器制作乐器。

这些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器,如骨笛、石鼓等,用来伴奏舞蹈和各种仪式。

这个时期的音乐属于简单的自然节奏,没有固定的音高。

2.古代社会(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21年)在古代社会,中国的音乐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在周朝时期,乐舞成为宗族巫师和贵族社会的一部分。

乐舞有固定的音阶系统,以及各种乐器的组合。

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是用来祭祀、宴会和娱乐。

3.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公元1840年)在封建社会时期,音乐成为统治阶级文化权力的象征。

乐舞的形式更加复杂,更加讲究礼仪和规范。

汉朝时期,《乐府诗集》成为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文献,记录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唐朝时期,音乐达到了顶峰,丝竹乐队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

4.帝国时期(公元1840年-1911年)进入19世纪以后,中国开始与西方接触,西方音乐的影响开始进入中国。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提倡学习西洋音乐,并将西方音乐的元素融入中国音乐当中。

这个时期的音乐出现了“乐府派”和“轻音乐派”两个流派。

5.新文化运动时期(1911年-1949年)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音乐家和学者开始研究西方音乐理论,呼吁创造独立的中国音乐。

冼星海、聂耳等人提倡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并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6.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现在)2000年代以后,中国音乐进一步与全球音乐交流互动。

流行音乐、摇滚乐和民谣音乐成为中国音乐的主要流派。

中国音乐家开始创作更多的原创作品,并参与国际音乐舞台的演出。

中国音乐的发展始终受到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音乐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

中国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70周年间艺术歌曲发展与艺术特征

建国70周年间艺术歌曲发展与艺术特征

建国70周年间艺术歌曲发展与艺术特征建国70周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弱小的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在这70年间,艺术歌曲随着时代的发展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让我们回顾一下建国70年以来的艺术歌曲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1949-1978年),艺术歌曲主要是为了表达对新中国和新时代的热爱和祝福,以激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这些歌曲通常是乐观向上的,以宏大的歌词和豪迈的旋律为特点,如《东方红》、《歌唱祖国》等。

改革开放以后(1979-2000年),艺术歌曲开始反映社会多样性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歌曲的风格和题材也更加多样化,涉及到爱情、友情和社会问题等。

除了传统的宣传性歌曲外,出现了一些表现个人情感和观点的歌曲,如《朋友》、《我的中国心》等。

进入21世纪以后(2001年至今),艺术歌曲进一步多元化和个性化。

歌词更加自由,旋律也更加大胆和多样化。

歌曲的创作也更加注重艺术性和创新性,如引入当代流行元素和西方音乐元素等。

这些歌曲不仅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还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如《成全》、《时间都去哪儿了》等。

在艺术特征方面,建国70年间的艺术歌曲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歌曲的内容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

以前的歌曲主要以歌颂国家和集体为主题,而现在的歌曲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生活感悟,通过音乐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独特的体验。

曲风和语言更加多样化。

建国70年的艺术歌曲除了保留传统的音乐元素外,还融入了流行音乐、摇滚、民谣等不同曲风,给人带来了更多元的听觉享受。

歌词的语言也更加自由和多样化,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诗意的交流。

歌曲的创作更加注重艺术性和创新性。

艺术歌曲不仅要具备曲调优美、歌词深刻的特点,还要通过创新的音乐编曲和表现形式来吸引听众。

歌手的表演技巧和形象设计也成为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歌曲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和便利化。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平台随时随地收听和分享自己喜爱的歌曲。

对中国和西方音乐创作最高境界的比较研究

对中国和西方音乐创作最高境界的比较研究

对中国和西方音乐创作最高境界的比较研究摘要:中国和西方,都曾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和灿烂的音乐文化。

因为历史、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双方在音乐创作的最高境界的追求上表现出了鲜明的差异。

中国的音乐创作追求意境,而西方的音乐创作追求清理,也正是这种差异性,才使得音乐创作更加多元,人类的音乐的宝库才会如此的多姿多彩。

文章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对两者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西方;音乐创作;最高追求;比较研究中西方的音乐创作,在最高的、本质的追求中,最鲜明的差别就是意境和情理的差别。

所谓意境,是指创作者通过各种艺术创作手法,营造出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更多的是表现出创作者的主张、观念和情感,所以表现性因素较强;所谓情理,是指理性和情感的结合。

用情感的抒发来带动思想和观念的阐述,同时也让思想和观念约束下的情感得到宣泄。

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客观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再现性因素较强。

文章中将对两种追求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中国音乐创作的意境追求唐代的诗歌理论著作《诗格》中,最先提出了意境的概念。

认为诗歌的创作有三个层次,“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而在不少音乐著作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意境”字眼的出现,但是其含义也基本和意境的含义相类似。

如《荀子·乐论》中提出:“乐出于人情”。

《乐记》中认为:“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而魏晋时期的嵇康则是更明确指出了“声无哀乐论”。

不管是诗歌还是音乐,都将生命看作是创作的本体,进行艺术创作,从本质上来说是要追求一种生命的体验,甚至将自己视为宇宙万物的一份子,达到一种万物相融汇的状态。

通过音乐的流动,能够通天地,接万物,修身养性,同时将这种意境美感特征传递给欣赏者,最终主客双方都达到创作的最高境界——意境。

首先是古代的音乐创作。

拿中国著名的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来说,整个曲目分为十个段落,每一段落都有一个十分诗意化的标题。

谈1949年以来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发展-2019年文档资料

谈1949年以来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发展-2019年文档资料

谈1949年以来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发展作为外来文化的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出现,传播与发展,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渐趋高进,则为小提琴艺术在我国的最初传播进一步提供了条件。

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艺术空前发展,为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小提琴音乐创作取得了空前的发展,现就对1949年至今我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做一个概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十七年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建国初期,作曲家对新生的祖国充满了幸福和自豪感,面对蓬勃发展的社会生活,他们发出了流自内心深处的歌唱,通过音乐作品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感受。

从1949年建国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间,小提琴音乐创作得到了比较兴盛的发展。

不少作曲家在创作中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民族化、群众化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

大部分优秀作品是还在作曲系学习的学生所创作。

这既说明了小提琴音乐的创作引起了中国作曲家的广泛的兴趣和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新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在小提琴独奏作品方面,马思聪作为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创作了《第二回旋曲》,《山歌》,《春天舞曲》,《跳元宵》、《跳龙灯》,《新疆狂想曲》等八首作品,这些作品中引用了淳朴、悠扬的民歌曲调,流露出了一种欢快,欣喜的情绪。

茅沅创作的《新春乐》,表现了人们欢度新春佳节时欢庆佳节时欢乐愉快的心情,第一主题活泼欢快,第二主题优美抒情。

这两个主题在对比,变奏中抒发了人们欢快鼓舞的情绪。

1962年,秦咏诚的《海滨音诗》,则以作曲家少年时代的所熟悉的海滨生活为题材,发挥了小提琴抒情性和歌唱性的特点,采用音诗的体裁创作的小提琴曲。

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小提琴齐奏作品,可以说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提琴艺术形式。

小提琴齐奏曲虽然不能像合奏曲那样从多声部方面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但它能借助齐奏的力度取得较好的效果。

建国初期17年的小提琴音乐创作,在题材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借大自然之景抒发对新中国的热爱之前,表现风俗民情歌颂春天的题材占了多数。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变历史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变历史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变历史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以下是一些重要时期和流派的概述:
1. 新文化运动(1919年-1927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并受到其影响。

中国作曲家开始创作具有现代风格的艺术歌曲,歌词多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许多艺术家致力于创作鼓舞士气、激励人心的抗战歌曲。

这些歌曲以激情高昂、旋律明快为特点,成为了当时民众反抗敌人的象征。

3.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音乐也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艺术歌曲在宣传革命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思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4.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0年代-197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歌曲的内容多涉及社会主义建设、农村生活、工人阶级等,旋律优美、歌词深入人心。

5. 改革开放时期(19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音乐受到国际流行音乐的影响,艺术歌曲也开始融合不同风格。

爱情、生活等主题成为常见的创作内容,同时也出现了更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和表达方式。

在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变历史中,不同时期和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这些艺术歌曲记录了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并成为人们情感交流和思想表达的重要媒介。

中国建国时期的音乐发展

中国建国时期的音乐发展

中国建国时期的音乐发展中国建国时期(1949年至今)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阶段,这一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而且对于音乐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建国时期的音乐发展,包括音乐创作、音乐教育以及音乐风格的变迁等方面。

一、音乐创作的繁荣在中国建国时期,众多优秀的音乐家和作曲家涌现出来,为国家的音乐创作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作曲家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创作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音乐作品,如《义勇军进行曲》、《映山红》等。

这些作品在社会上广为传唱,激励了人们为了国家的建设献身奉献。

与此同时,中国建国时期的音乐创作也开启了对西方音乐的学习和借鉴。

作曲家们积极吸收西方音乐的创作技巧和理念,将其融入到中国音乐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音乐作品。

这种融合使得中国建国时期的音乐创作更加丰富多样,展示了中国音乐的创新力量。

二、音乐教育的改革中国建国时期对音乐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致力于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程度。

政府加大了对音乐学校和音乐教育机构的投资,提供了更好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

这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音乐人才。

此外,中国建国时期的音乐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艺术修养。

学生们不仅学习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还积极参与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出。

这种教育模式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和表演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音乐风格的转变中国建国时期的音乐风格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下,不同流派的音乐得到了发展和推广。

在建国初期,为了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成果,一些音乐作品强调了庄重、雄壮和奋斗的主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紧迫感和奋斗精神。

这种音乐风格符合了当时社会的需求,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表音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音乐风格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一些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开始兴起,年轻人更加追求新颖、活泼和富有个性化的音乐风格。

中方音乐文化差异

中方音乐文化差异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因此,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差异上,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审美的差异,音乐创作的差异,音乐理念的差异,乐器发展的差异等等。

首先,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

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

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

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

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

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

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一曲《高山流水》旋律古朴、典雅、优美、深沉;节奏平稳、舒展;音调缠绵、柔婉秀娟;体现出阴柔美。

一曲《命运交响乐》节奏明快、急促、音域宽广,曲调明朗、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体现出阳刚美。

中西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

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

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

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具有两千年不动摇的统治地位,就正说明了这一点,因为知识正是理性的花朵,智慧的结晶。

我国钢琴音乐的变化风格及特点探索

我国钢琴音乐的变化风格及特点探索

我国钢琴音乐的变化风格及特点探索摘要: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经百年风雨,创作风格逐步走向多样化,在音色、装饰等方面呈现出民族的特点。

关键词:钢琴音乐;发展;风格;特点一、发展历程当西方钢琴音乐发展到鼎盛时期,中国才从欧洲传入第一架钢琴。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三位白俄教授查哈罗夫、拉萨列夫、帕契,对现代中国钢琴演奏艺术影响最大。

第一批中国钢琴教授,如丁善德、朱工一、吴乐懿、易开基,皆出自他们门下。

后来,去各国留学返国的钢琴教授构成了中国钢琴教育的基本骨架。

丁善德、吴乐懿留法,李翠贞留英,李嘉禄留美,惟范继森教授不曾留洋。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世界钢琴艺术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0世纪50~60年代,前苏联专家的来华,留学生前往苏联东欧学习,使苏俄钢琴学派的演奏风格在我国占据主要地位。

一批优秀的青年钢琴家在重要国际比赛中获奖,他们是:傅聪(1954年肖邦比赛第三奖)、刘诗昆(1956年李斯特比赛第三奖,1958年柴科夫斯基比赛第二奖)、李名强(1958年艾乃斯库比赛第一奖,1960年肖邦比赛第四奖)、顾圣婴(1958年日内瓦比赛第二奖)、殷承宗(1962年柴科夫斯基比赛第二奖)。

其他还有周广仁、李瑞星、洪腾、鲍惠荞、李其芳、李淇等人先后在国际比赛中获奖。

1964年之后的近20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不曾派任何选手参加任何国际钢琴比赛,也没有任何人出国留学。

直到1980年,新一代的青年钢琴家重新走上世界舞台。

其中诸大明在1981年凡·克莱本比赛第六奖;李坚在1981年玛格里特·隆比赛第二奖;许斐平在1983年鲁宾斯坦比赛金质奖章、1984年奥塞西比赛第四奖;杜宁武在1985年悉尼比赛第一奖;许忠在1988年玛丽亚·塔纳尔斯比赛第一奖、1994年柴科夫斯基比赛第四奖;孔祥东在1986年柴科夫斯基比赛第七奖,1988年巴考尔比赛第一奖。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也经历一番曲折而艰难的历程。

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与演变

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与演变

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与演变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传统音乐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

中国传统音乐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1 和谐与平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和谐与平衡的原则。

音乐旋律和节奏的构成非常注重平衡感,追求音乐上的和谐美。

无论是古琴、笛子还是二胡等传统乐器,它们的音色和谐,演奏方式也追求平衡。

这种和谐的追求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理念。

1.2 表现情感的方式中国传统音乐以抒发情感为主要目的。

传统音乐通过乐器的演奏和人声的表达,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内涵。

有的曲调激昂欢快,表现出喜悦和欢乐;有的曲调悠扬缠绵,表达深情和思乡之情。

中国传统音乐借助音乐的语言,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1.3 关注自然和宇宙中国传统音乐以自然和宇宙为题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例如,“大风歌”是描写大自然风景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则抒发了人们对月亮和夜晚的遐想。

这些曲目的演奏方式和音乐主题都与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独特感悟息息相关。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变随着社会的演进和文化的交流,中国传统音乐也在不断演变。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音乐内容的丰富化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变在于其音乐内容的丰富化。

从民间音乐到宫廷音乐,再到现代演出,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都得到了不断丰富和拓宽。

比如,中国戏曲音乐从传统的宫廷雅乐演变为适应戏剧表演的音乐,注重配合角色情绪的表达;另外,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的融合,也让传统音乐增添了新的元素。

2.2 表演形式的多样化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变还体现在表演形式的多样化上。

从古代的音乐会、宴会演奏,到现代的音乐剧、演唱会等,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形式发展了很多。

现代技术的应用,如音响、灯光等,也使得传统音乐的表演更加生动有趣,丰富了观众的视听感受。

2.3 传承与创新并重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变既包括传承古老的音乐传统,也包括对传统进行创新。

中国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

中国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

第七章“五·四”前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公元1912-1949年)一、工农革命歌曲在此时期的作用和影响“鸦片战争”之后至“五·四”运动前,由于英、法、美等国对中国的瓜分,清政府对内的疯狂镇压,中国大地、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的民族音乐的发展处于一个停顿阶段,公开的演唱、演奏活动已是了了无几,民间的音乐活动仅限于“堂会”和“红白喜事”以及“礼仪”活动中,值得提出的是工农革命歌曲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发展,虽然这些歌曲为数不算多,曲调为集体或非组织性的编写,或为填词(民歌填词),但唱出了工人阶级的团结,号召工农团结起来,打倒列强,成为了革命的有力武器。

例:通过填词的《两只老虎》。

二、此时期有影响的音乐社团“五·四”以后,文化艺术界受到“五·四”精神的影响和推动,新型音乐社团和现代音乐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得到了发展。

如:1 )、北大音乐研究会(1919年1月正式成立)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的新型音乐社团,建社宗旨为“研究音乐,陶养性情”。

该校校长蔡元培任会长,20年3月该会出版了《音乐杂志》是我国第一个正式的音乐期刊(月刊)共出了15期。

2 )、中华美育会,由吴梦非,半子恺等人发起,1919成立于上海成员为各地中小学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经常举办讲同会等活动,共刊行了七期会刊《美育》。

3 )、大同乐会(1920年于上海成立)1918年“琴瑟乐社”20年改为“大同乐会”,自秘寄旨是“研究中西音乐,筹备演作大国音乐,促进世界文化运动”实际为封建复古色彩较深的社团。

三、民间音乐阿炳(华彦均1893-1950)四、专业单位教育的发展“五四”时期,我国新式的专业音乐教育以致法欧洲体制、反对封建乐教、反对国粹的姿态出现了。

这时期重要的音乐教育机构有: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音乐科(1920年成立)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0年12月成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年成立,1922年改为上海艺术师范学校)等等北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成立了(1926年)1927年,在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规模比较大,制度比较健全的独立的专业音乐机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最初称为“国立音乐院”,至1929年才改为此名)等等。

论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以建国初期中国钢琴作品为例

论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以建国初期中国钢琴作品为例

58 Northern Music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论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以建国初期中国钢琴作品为例王飞宇(太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摘要】作曲家通过创作音乐作品,将丰富的情感蕴含其中。

本文试图以建国初期十七年的中国钢琴作品为例,从作品内容、作品思想、作品结构、作品细部分析几个方面探求作曲家情感外化的表达,从而更好地把控和处理音乐作品。

【关键词】情感表达;建国初期;中国钢琴作品【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课题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17年度规划课题“音乐表演与欣赏活动中情感把控的音乐效应研究”(课题编号:GH——17078)。

情感表达属于心理学范畴,它通过有效的方式,准确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价值评判,形成一种外化的行为活动。

从事音乐活动包括音乐艺术创作、演唱或演奏作品以及音乐欣赏,都是这样一个心理情感交流的过程。

成功的音乐作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曲家对艺术美的表现力和作曲技艺。

这种表现力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使人产生联想和心理反应。

因此,优秀的音乐作品蕴含着作曲家深刻的思想情感、文化底蕴、价值体现,它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揭示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

本文以建国初期1949——1966年的中国钢琴作品为例,探析音乐作品所渗透的情感表达,以期演奏者以及欣赏者更准确地把握音乐内涵,正确传递音乐艺术的美。

一、从作品内容看思想情怀建国后十七年,百废待兴,新中国逐渐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领域各个方面发生着深入人心的变革。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为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作曲家创作热情高涨,大量表现新中国风貌、歌颂新生活的作品应用而生。

(一)反映时代精神,讴歌时代情怀音乐艺术唯有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才能体现其生命力价值,彰显时代人文精神,突出时代特征。

储望华先生改编的钢琴曲《解放区的天》表现了解放区军民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抒发了人民爱戴毛主席的思想感情,歌颂了建国后的新生活。

中国早期艺术歌曲音乐思想分析

中国早期艺术歌曲音乐思想分析

2 0世纪初期,中国经历了历史上最大 的变革 ,正所谓 “ 国
家之不幸,诗人之大幸 。 ”国家的动荡和 民族 的安危 ,直接 促成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音乐思潮 的到来 。 鸦片 战争结束之
后 ,中 国逐 渐 沦 为 半 殖 民地 、半 封 建 社 会 ,全 国上 下开 展 了

系列的救亡 图存运动,旧的传统音乐逐渐落幕 ,以学堂乐
而且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有过留洋经历的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国上下开展了知识分子纷纷感到中国音乐文化的落后无论是在音乐理一系列的救亡图存运动旧的传统音乐逐渐落幕以学堂乐论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和音乐传承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歌为代表的新音乐登上了世纪之初舞台
马 明霞
《 中 国早期艺术歌 曲音乐思想分析 》
表现 。 第三 是音 乐思潮和经济、 政治、 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 既受到这些 因素 的影响 ,同时也会对这些 因素产生反作用 。
1 、对西方艺术歌 曲的模仿和借鉴
新文化运动 中, 胡适 曾经 引用尼采 的话对这一时期进行 描述 ,称这是一个 “ 重新估量一切价值 ”的时代 ,对于之前 文化 的传承和今后文化 的发展 , 都是持一种怀疑和批判的态 度。 而且 当时中国先进 的知识分子 , 特别是有过留洋经历的 知识分子 , 纷纷感到 中国音乐文化 的落后 , 无论是在音乐理
和诗歌有着极大的联系 , 绝大多数艺术歌 曲的歌词都是来源 于诸多诗人的诗歌 , 这可 以说是艺术歌 曲最鲜 明的特征 。 无
・l l 5・
2 0 1 3 年第 五期 《 音乐创作》
独有偶的是,中国是一个诗歌的 国度 ,五千年来 ,我们的祖
先为我们留下 了浩如烟海 的诗词歌赋 , 为我们模仿和借鉴西 方艺术歌 曲创作 , 提供 了十分有 力的条件 , 称得上是天作之

1949-1964年传统音乐在中国舞剧中的运用

1949-1964年传统音乐在中国舞剧中的运用

1949-1964年传统音乐在中国舞剧中的运用1949年至196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初创阶段,这一时期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在舞剧中的运用也有着独特的影响和特点。

本文将从文化大革命前后两个阶段分别探讨这一时期传统音乐在中国舞剧中的运用。

一、文化大革命前(1949-1966年)1949年至1966年这一时期,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期阶段,对于传统音乐在舞剧中的运用也有了较为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1. 少数民族音乐的运用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和发展。

中国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这些音乐元素被融入到了舞剧中。

1955年上演的舞剧《义勇军进行曲》中,运用了革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的中华民族和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使整个舞剧具有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2. 古典音乐的回归在文化大革命前,中国的传统音乐曲目得到了回归和发展。

传统的古典音乐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视和弘扬。

1954年上演的舞剧《红色娘子军》中运用了京剧和昆曲的音乐元素,使整个舞剧具有了强烈的古典艺术气息。

3. 乐器的运用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乐器在舞剧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传统乐器如古琴、琵琶、二胡等都被用来演奏传统音乐曲目,为舞剧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情感。

1959年上演的舞剧《沂蒙山上》中运用了二胡、古筝等乐器,使整个舞剧音乐更加悲壮和感人。

1. 革命歌曲的主导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革命歌曲成为了舞剧音乐的主导,传统音乐元素则被压制和封杀。

革命歌曲如《东方红》、《岁月神偷》等成为了舞剧的主题曲,传统乐器和音乐曲目则被禁止使用。

2. 舞蹈音乐的改革在这一时期,舞蹈音乐也受到了改革和创新。

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舞蹈音乐采用了新的编排方式和音乐元素,突破了传统的音乐形式,使舞蹈更加独特和新颖。

3. 音乐的政治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音乐也被高度政治化,成为了宣传和表达政治思想的工具。

舞剧中的音乐要符合路线、方针和政治要求,传统音乐被视为“封建残余”而被限制和抹除。

1949-1964年传统音乐在中国舞剧中的运用

1949-1964年传统音乐在中国舞剧中的运用

1949-1964年传统音乐在中国舞剧中的运用1949年至196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时间里,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在文化领域,中国传统音乐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在中国舞剧中,传统音乐的运用也因此而有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1949年建国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革,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革命。

这一时期的舞剧作品多以歌曲舞蹈剧的形式出现,传统音乐主要用于表达人物情感、展示人物状态和传递主题思想。

《红灯记》、《刘胡兰》等作品中,歌曲和舞蹈的结合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剧情。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中国进入了战争年代,文化艺术受限。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的舞剧作品仍然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并且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1954年首演的舞剧《白毛女》中,音乐创作家聂耳将传统民歌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使得舞剧的音乐更具现代感和时代特色。

这种创新的音乐形式,成功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和时代背景,也为中国音乐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舞剧作品中,传统音乐在配乐上也得到了更多的创新。

在舞剧《梅花烙》中,音乐创作家冼星海将传统曲调与西方音乐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这种跨文化的音乐创作,不只是强调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性,也使得舞剧更具国际化的表现形式。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传统音乐在舞剧中的运用也体现出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特点。

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该作品以中国革命时期的红色娘子军为背景,通过动人的音乐和舞蹈,强调了中国革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音乐中的传统元素,如古箏、柳琴等乐器的运用,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949年至1964年是中国传统音乐在舞剧中运用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舞剧作品在音乐创作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传统音乐融入到舞剧中的也得以进一步发展和传承。

这段时期的舞剧作品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主题的传递,音乐成为了舞剧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土洋之争”与“中西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音乐表演观念从“冲突”到“共识”之路

“土洋之争”与“中西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音乐表演观念从“冲突”到“共识”之路

“土洋之争”与“中西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音乐表演观念从“冲突”到“共识”之路●冯心韵冯效刚[摘要]1949年肇始的“土洋之争”,是近代音乐思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延续,也是中国当代音乐表演艺术观念产生实质性改变的起点。

在建国初期良好的学术氛围下,通过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后,最终达到“中西融合”的“共识”,并为20世纪末中国音乐表演艺术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音乐表演观念通过“冲突”达到“共识”的这一发展进程,对研究中国当代音乐表演课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土洋之争;歌唱艺术;表演观念;中西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首先在声乐表演艺术领域出现了关于“唱法”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后来被学界称为“土洋之争”。

争论双方在关于如何对待“西洋唱法”和中国民间歌唱艺术方面各抒己见,广泛展示了各家各派观点中存在的较大分歧,甚至出现了激烈的争鸣,这对我国演唱艺术理论的基本建设具有明显的开拓性。

经过热烈讨论后,在如何科学地借鉴“洋嗓子”的唱法,如何在具体演唱环节上处理中国“风格”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场讨论不仅理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歌唱艺术领域的若干问题,而且对器乐演奏如何表现中国作品也影响巨大,是中国当代音乐表演艺术理论研究的起步。

“土洋之争”显现出当时我国音乐表演艺术领域的两种不同立场,从“中西对峙”开始,通过摒除音乐表演艺术中形式主义因素的影响,逐步走向了“中西融合”之路。

一、“土洋之争”的缘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以解放区(特别是陕北、华北)文工团为代表的、在中国民族民间传统唱法为基础衍生出的“新歌剧唱法”,和以城市中音乐院校为代表的欧洲传统美声唱法产生了碰撞。

对此,音乐界产生出两种观点:一部分人强调中国民族民间传统唱法与广大人民群众(主要是解放区的农民阶层)审美习惯比较接近的优越性,而排斥欧洲传统的美声唱法;另一部分人则强调欧洲传统的美声唱法在发声法上比较科学的优越方面,从而贬低中国民族民间传统唱法,由此展开所谓“土”“洋”嗓子之争。

1949~1978历史对音乐的影响分析

1949~1978历史对音乐的影响分析

1949~1978历史对音乐的影响分析
一、分析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人们的思想的主流都是对祖
国强烈的热爱,对共产党的积极拥护,因此出现了诸如《我们的队伍来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等类似的歌曲,体现了人们
对祖国建设极高的热情,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政治偏向性,是当时中国的一
种主旋律。

(2)1954~196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因为1950抗美援朝时间的爆发,促使民众的焦点位于此事上,结合人们当时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普遍思想,这首歌使每一个当时的人收到鼓
舞,所以它在当时十分流行。

除此之外,赞颂党和国家、歌颂战役胜利的音乐在此期间也一直很流行。

(3)1960~1966年,主旋律依然是鼓励无产阶级、赞颂党和国家、歌
颂战役胜利的音乐较为流行,如《社会主义好》、《咱们工人有力量》这样
的歌曲。

(4)1966~1976年期间,是文革时期,这个时期的歌曲特点依然具有
上述特点,但是又出现了新的特征——对于两端的阶级的思想更激进,赞
颂文革相关事物的歌曲更多,例如《红卫兵战歌》、《毛主席语录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能够较为明显的与文革标志
性事物对应,其中《学习雷锋好榜样》是在现代也被许多人所熟知的。

1976~1978年文革刚刚结束,拾净残局的时期,但是文革之前的主题依
然是主旋律。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音乐史著作中受作者思想影响差异比对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音乐史著作中受作者思想影响差异比对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音乐史著作中受作者思想影响差异比对
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音乐思想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音乐受到了西方音乐思想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现代音乐。

在这个时期,有许多音乐学者和音乐家致力于探索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方向,他们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20世纪
20-30年代中国音乐史著作中受作者思想影响的差异进行比对分析。

我们可以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音乐史著作的主要作者入手,比如萧友梁和康有为等人。

萧友梁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国音乐史略论》一书中,强调了中国音乐的独特性和民族特色。

他认为中国音乐应该融合西方音乐的先进技术,同时保留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创作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音乐作品。

而康有为则在其著作《大乐观》中,提出了“唯美主义”的音乐观点,主张“盲从西洋”的音乐创作方式,倡导中国音乐应该“西学中用,中西结合”,以此来发展中国的音乐事业。

从这两位作者的著作可以看出,他们在音乐思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分别代表了中国音乐传统与西方音乐文化的两种不同取向。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音乐史著作中受作者思想影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作者取向、内容和观点、影响力和后续发展方面。

不同作者因其个人的经历和思想倾向,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导致了中国音乐在这一时期发展的多种走向。

而这种差异也对后世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音乐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

我们应该从不同作者的著作中,深入探讨作者思想的差异,以此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年前后中国作曲家音乐作品思想境界之文化差异
中国音乐从先秦开始便已经萌生并发展,到了现代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暂且不论古代音乐,从现代开始讲起,既是1919年开始,由于到现在也是很长一段时期,所以只能截取一段时间来说。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抗战时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可以说是一段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时期,因此就从这一时期作曲家的音乐作品来论述这个话题。

在这一段时期内,中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如冼星海、田汉、聂耳还有王洛宾等,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传唱至今,对一代又一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段时期,大致上是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

相比我国的音乐史,虽然是一段不太长的时间,但是涌现出来的作曲家和作品却是十分具有典型性的,因为这一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段特殊时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跃进、十年“文革”等重大时期,这段时期对于新中国来说至关重要,在音乐上也是如此。

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作曲家们所创作的音乐作品的思想和价值观都是不同的,这段时期社会的动荡才造成了音乐上如此大的跳动。

抗战时期的音乐作品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到了新中国成立,作曲家所创作的作品又有了与之不同的特点。

所以,本论文就在此简要的探究一下1949年前后这段特殊的时期中国作曲家们作品的思想境界中的文化差异。

1949年中国文化发生了质的飞跃,由1949年之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跳跃进了社会主义,这就是最大的文化差异,但是在新中国建国后,由于大跃进、文革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走进新时代几件大事,其中的文化也
有巨大的差异,所以作曲家们的音乐作品在不同的时期中也有文化的差异。

在下面的内容中会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音乐作品的文化差异进行简要剖析。

先从19世纪30年代的音乐作品说起,从抗日战争开始到结束,这一段时期内的音乐作品有其特点。

在这个民族危机巨大的时期内,作曲家们所创作的作品大致上都与民族危机有关,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正是日军侵华气焰最嚣张的时间,无数国人被日寇残杀,只要是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会同仇敌忾,也就在这个时候,冼星海创作了这部伟大的《黄河大合唱》。

整部作品都保持着慷慨激昂的节奏,其中也不乏平和的节奏,但是总体上是很高亢的。

整部作品分为八个乐章,从第一乐章开始就就是慷慨激昂的音符,宣扬的便是作者自己和国民抗日的决心。

《黄河船夫曲》是以劳动号子的形式创作的,听起来便感觉有巨大的危难压在船夫身上,但是这只是用于比喻日寇侵华是现今中华民族前面最大的敌人,这是必须战胜的敌人,那是敌人猛于虎,也要大胆怒吼战胜敌人。

到了《黄水谣》,则是唱出了在日寇侵华中我国民众遭到的迫害,太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逃离兵灾。

最后一个乐章《怒吼吧,黄河》则是表明决心打击敌人夺回我中华大好山河的精神。

整部《黄河大合唱》都是气势磅礴的,具有当时鲜明的名族风格,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

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再说另外一部作品—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这部作品在抗战时期有其文化特点,但是到新中国建国又有了不同文化特点,不过这都是后话,在此先讨论的是在抗战时期内的。

本来只是一部电影的插曲,
但是却让无数国人听着、唱着都无比的慷慨激昂,也有太多的人因为这一部作品潸然泪下。

此曲语调优美,但是却不失气势,整部作品中每一个音符仿佛都是在激励国人站起来抵抗日寇。

作品听起来慷慨激昂,这是对每一个国人的呼吁,也是激励,因为我们是打不倒的。

作品的主题,也是有关抗日的,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一部在国内、国际影响深远而巨大的作品,到现在听起来也是让人无比振奋。

爱国主义精神,在整段时期内都是存在的,但是到了建国初期到大跃进之前的这段时期中,音乐作品的文化从歌颂抗日和鼓励全民族抗日中转到歌颂新中国、歌颂共产主义和牢记抗战这段时期苦难与民族危难的教训中来。

关于歌颂新中国的音乐作品,《歌唱祖国》可以说是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这是作曲家对于祖国的歌颂,同时也表达了全国人民与之相同的思想情感。

整部作品的节奏相对比较欢快,这也是想唱出国民幸福的一种表达方式。

同时,作者在创作时是怀着对新中国的深厚感情的,他向往着祖国光荣幸福的未来,用凝练集中的歌词,深情豪迈的旋律,畅想了中国人民的理想与事业而作下了这部作品。

因此,这也是一首思想性强,艺术性很高的革命颂歌。

《翻身农奴把歌唱》则是一部赞颂中国共产党的作品,整部作品中都饱含西藏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感激之情,没有共产党怎么会有他们的解放,他们的心声也就是全国人民的心声,对于共产党的感谢和歌颂是不分民族的。

提醒国民勿忘抗战这样一个灾难的音乐作品则是我之前所提过的《义勇军进行曲》这部作品,之所以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也正是因为作品所凸显的这样一个特点,除了鼓舞国人抗战还提醒国人不要忘记灾难。

这一时期音乐作品的文化特点大致就是我在上述所
说的。

到了大跃进时期,作曲家们的音乐作品则变成了歌颂大跃进运动,但是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存在的。

如费克作曲的《乘风破浪大跃进》就是一部歌唱大跃进的音乐作品,还有王莘作曲的《青年之歌》也是一部歌唱大跃进的作品。

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便是歌颂大跃进,同时在当时一段时期内还起到了鼓舞国民进行大跃进运动的作用。

到了十年“文革”时期,音乐作品在文化上倾向于歌颂伟大领袖,在这个时期歌颂伟大领导人毛主席的作品是最多的。

这也是由于当时的文化所决定的,毛主席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尤为重要的,作曲家创作这些乐曲也是迎合当时潮流的,而当时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歌曲在民众中流传也是最广泛的。

如王双印作曲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就是在歌颂我们当时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舵手毛主席的,再如《下定决心》这首作品则是一首毛主席语录歌曲,这样一首作品歌颂的同样也是伟大领袖毛主席。

在当时,就和每家每户都有《毛泽东语录》一样,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歌曲唱遍了每家每户!
最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作曲家们的作品风格又变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也随之一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结束了“文革”那一段黑暗的时期,音乐作品也转到了对新时期的展望和歌颂。

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是这样一首表现出对新时期充满希望的作品,黑暗时期的结束,让全国民众都对新时期的建设充满了希望。

这首歌的曲风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欢畅,容易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浓情。

因此,这首歌曲深深地扎根在了全国人民家家户户、老老少少的
心坎上。

而《春天的故事》虽说是歌颂伟大领袖邓小平同志的,但是却唱出了全国人民都在小平同志带领下走入了一个新的春天,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作品不光歌颂了小平同志,同时还表明了全国老百姓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怀。

这几个时期,在中国音乐的历史上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创作的风格迥异,不断的在跳动。

每个时期的文化都是不同的,所以作曲家们在作品思想境界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在每个时期都是不同的。

总结一下,可以说是这样的:抗日时期鼓舞全民族抗日——建国初期歌颂共产党和祖国、提醒人们勿忘国难——大跃进时期歌颂大跃进——“文革”时期最主要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走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表现出对祖国建设充满希望、歌颂改革开放。

作曲家们所创作的作品由于时期不同所以才存在如此巨大的文化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