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父亲的憾恨

合集下载

白崇禧

白崇禧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 2010 年 4 月 13 日 (星期二) 15:30。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 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 隐私政策 关于维基百科 免责声明
1936 年 5 月 ,李、白联合广东陈济棠,以“抗日救国军”名义反蒋。由于广东军队被蒋中 正收买,陈济棠被迫下台。至 8 月,李、白宣布支持由蒋中正领导抗日,遂与蒋中正和解。
[编辑] 抗战期间 1937 年 7 月,抗日战争爆发,白崇禧任国军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长,成为蒋中正的谋士之一。 白崇禧提出了“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八年抗战 期间,白崇禧和李宗仁指挥各场大小战役,包括:
[编辑] 家族 白崇禧有子女 10 人,其中八子为著名的台湾作家白先勇,曾写有《台北人》短篇小说集,并 为其父立传,著有《养虎贻患—父亲的憾恨》,描写 1946 年四平会战的故事。
[编辑] 遗迹 台湾 白崇禧与其夫人及部份子女身后合葬于今台北市信义区六张犁一带的回教公墓。墓园为台湾 地区少见的伊斯兰式建筑。 台南市延平郡王祠“忠肝义胆”牌坊,系原开山神社鸟居改建。 中国大陆 广西省桂林市故居遗址。 上海汾阳路 150 号故居遗址。 上海多伦路 250 号故居遗址。 [编辑] 参考资料 ^ 《毛泽东钦点的 108 名“战犯”的归宿》,郑义编著,香港夏菲尔出版
取自“/zh-cn/%E7%99%BD%E5%B4%87%E7%A6%A7” 9 个分类: 1966 年逝世 | 1893 年出生 |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军事人物 |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政治人物 | 中华民国一级上将 | 台湾外省人 | 广西人 | 回族 | 白姓 查看条目 讨论 编辑本页 历史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港澳繁體 马新简体 台灣正體 个人工具试用测试版 登录/创建账户 搜索

永远的尹雪艳 课件 2023-2024

永远的尹雪艳 课件 2023-2024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 •
《永远的尹雪艳》是白先勇的代表作之一。 《台北人》首篇 。 作品通过对尹雪艳形象的刻划,同样也揭示
出台湾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
• 《台北人》这部集子中的作品均是作者移居美国后创作的,大
都以国民党上层统治阶层的生活为背景,表现国民党政权退居
台湾后,贵族、官僚、富商及其他各色人物的生活面貌和精神
人物形象 • 活动3:思考尹雪艳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用关键词描述。
关键词:神秘 永恒
冷煞 → 永远的上海象征
“她是深藏于白先生内心最深处的女人,冷艳神秘,是一个符号,好像在 天上,不落俗,芸芸众生遥不可及。”——导演徐俊
2023.9.7作业:尹雪艳人物形象描述
超凡 情商高 八面玲珑 无情 通透 罂粟 神秘 冷 煞 永远 奢靡
人物形象
徐壮图在小说之中或许是一个有着些许独特意味的意外。在台北,他依旧得心应手, 他是台北市新兴的事业巨子。他表面上看似挣脱了旧上海的束缚,但是当他遇见尹雪 艳的那一刻,一切就都改变了,一丝微醺的感觉不自觉间便涌上了心头。当他踏进尹 公馆、遇见尹雪艳之时,内心的欲望苏醒而来。欲望促使他一次又一次地踏进尹公馆, 寻求欲望充实之感,尹雪艳可谓是他内心欲望的折射。他的情感促使他追寻尹雪艳, 他的理智又迫使他一反常态。最终,在这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之中,他还是走上了 不归之路。
状态。
• 由于作者出身于国民党上层统治阶级,对这一阶层的生活和人
物有着更深的认识。
“尹雪艳就如同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投射,永远不老,她有着上海独有 的精致内敛和低调富丽。”——白先勇
故事梳理 • 活动1:请用一段文字概述故事。 这是一个……的故事(何人何时何地何事)
故事梳理

读《树犹如此》有感

读《树犹如此》有感

读《树犹如此》有感读《树犹如此》有感罗维力各位长辈、各位群友上午好,我是罗维力,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白先勇的散文集《树犹如此》。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名将白崇禧的第五子,虽出身名门,却对底层生活有着深层次的关怀,他的作品很少带有政治倾向,贴近读者的日常生活,耐读性很强。

这是我读白先勇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小说集《台北人》,《台北人》用新旧交替时代台北都市各个社会阶层的悲欢离合展现浓浓乡愁,感染力很强,耐人寻味。

《树犹如此》是一本散文自选集,主要收录白先勇回忆个人经历、亲友交往的文章,时间跨度长,空间跨度大,从作者幼时抗战时期的桂林、重庆,到内战时期的上海、南京、香港,再到战后的台湾,以及大学毕业后旅美留学,回国之后返乡寻根,写亲人、写师友、写青春,全书渗透出对文学的热爱,对故土的忧思,对世事无常的感怀,白先勇逐渐由一个热血青年走向开阔、沉郁和豁达。

白先勇的文字一流,情感细腻,对于世事沧桑的参透,对于故友旧人的深切缅怀,对于青春逝去的不舍却又坦然,读起来像是听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娓娓道来,真挚动人,在阅读的时候,我就像坐在白先勇身边,看着他所看见的,经历着他所经历的,感受着他所感受的。

除去上面这些感性的部分,我对白先勇书中写到的一些人物和细节也很感兴趣,所以在介绍书的主要内容之前,先和大家分享几则书中的八卦。

1、白崇禧是完美主义者,冷静理智,要求严格,无论是对工作还是生活,他十分重视子女教育,饭桌上还得检查功课,既是严父,也是慈父,充分尊重子女们的选择。

2、白先勇母亲马佩璋生长于官宦之家,热情开朗,富有同情心,乐观进取、勇敢无畏,白先勇原话是”母亲一生不耐虚礼,从不做作,完全是个真情真性的人。

也正是母亲乐观进取、勇敢无畏的个性,才经得起日后跟随父亲经历惊天动地、一波又一波的历史考验。

我们一家几十口,母亲是家中擎天一柱。

”3、白先勇从小便是”学霸”,因为梦想到三峡修大坝,所以高中毕业后就申请保送至台南成功大学水利系,读了一年发现兴趣不合,便重考了台大外文系。

白先勇和父亲白崇禧

白先勇和父亲白崇禧

g各界I封面故事白先勇和父亲白崇禧/章诒和在台湾的图书馆,白先勇的书属于“核心收藏”,因为从他的作品里,能看到近百年中华文化的时空流转和社会延迁。

故而,在海那边,人们管他叫“永远的白先勇”。

白先勇的笔,是以小说为开端的。

翻开《台北人》,首先看到的是一行献词:“纪念先父母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

”书中的许多人物虽然生活在台北的公馆,但其灵魂和情感或储存、或消失在了从前。

继而,他又在另一本小说《孽子》里,对台湾新生代写道:“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归依的孩子们。

”从《台北人》到《孽子》再到后来的《纽约客》,白先勇的文字都是在历史主轴上的不断延伸,沧桑又悠长。

由个人延及家国,无不是以文学形式的历史想象,呈现的情景是——人在台北,心怀大陆,活在当下,回望过去以及寻问我们的未来。

若看台版的《台北人》,细心人则可发现,14篇文章的篇首,均写有刘禹锡的七言绝句《乌衣巷》:“朱雀桥头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他为什么要重复引用?这不属于个人偏好,白先勇和父亲白崇禧应该说,这首古诗承载着白先勇心灵的重负。

白先勇的故事和文字虔诚,哀戚。

可以说,白先勇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伤逝之情、身世之痛和一份不忍不舍。

若问:这种心情是什么?我答:这是浓重的历史关怀,他把父辈的沧桑、家国的命运和对人类的悲悯,一齐都融汇进去,漫延开来,贯穿下去。

当你已经或即将进入“老,病,死”的人生阶段,该如何度过自己的最后时光?这是很残酷的一问,可答亦可不答;不答,也照样乐呵呵打发余生。

早已跨过中年的白先勇,觉得这不仅仅是性命或寿命的问题。

2000年夏天,他突感不适。

送医院及时手术,才捡回一条性命。

白先勇觉得是上苍有意挽留,尚有未竟的志业需他完成。

其志有二,一是搬演昆曲《牡丹亭》;二是撰写白崇禧传记。

白先勇从小对世界就有一种无常感,觉得世上—切东西,有一天都会凋零。

一曲歌,一出戏,于他都会生出莫名的感动和许多思绪来。

树犹如此读后感

树犹如此读后感

树犹如此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树犹如此读后感(一)昨晚睡前看了白先勇的《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

12年前的一篇悼文挖出来看是因为有个朋友说:“没有太多伤情笔墨,初中时也看不懂,等大一有一天突然想起,细细琢磨了一下,突然就泪如雨下了”。

整篇文章说的是王患重病,白一路陪伴,其间各处求医、各种抢救,生死门中一起过直到王离去的经过,夹带着两人一起打点茶树花园的简单回忆。

平淡的叙述,克制的表达,与预设的阅读还是有很大差别,最后也没有那些“应该的”眼泪。

说真的,觉得白可以写得更“好”:比如他可以详细描写王病重时怎样因性格刚硬而忍痛不言,自己在一次次将其从鬼门关拉回来的过程中又是如何煎熬折磨,王离去后那些已经长到有屋檐那么高的老茶树的瞬息繁华又唤起了他何种往昔……但是,或许这只是一个“没有经历过,所以不能懂得”之人眼中的“好”而已。

白王二人自17岁楼梯转角相遇,从此相伴38年,已是情深;白写这篇文章时距王去世已17年,时间的流洗使白的悲哀淡淡晕散开去,钝重的痛感成了蒙尘的念叹——“我与王国祥从前种的那些老茶,二十多年后,已经高攀屋搪,每株盛开起来,都有上百朵。

春日负喧,我坐在园中靠椅上,品茗阅报,有百花相伴,暂且贪享人间瞬息繁华。

美中不足的是,抬眼望,总看见园中西隅,剩下的那两棵意大利柏树中间,露出一块楞楞的空白来,缺口当中,映着湛湛青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

”此前一直不知道白先生是同性恋。

他虽曾在香港公开过这一事实,但在居住地台湾乃至留美后对此仍鲜有提及,淡化处理,更别说他的“爱人”是谁了。

生于37年的白,73年赴美,无论哪块土地,这个话题在当时都极具敏感性。

平淡的叙述,似乎也有些无奈。

当年他母亲去世,他按回俗走了40天坟,第41天飞到美国参加Iowa Writer's Workshop(爱阿华作家工作室)学习文学理论和创作研究,却一直无法下笔写作,直到写出《芝加哥之死》。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对话“昆曲义工”白先勇准备为父亲写传记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对话“昆曲义工”白先勇准备为父亲写传记

对话“昆曲义工”白先勇准备为父亲写传记著名作家白先勇自幼热爱昆曲,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昆曲的影子。

近二十年来,他一直以“昆曲义工”的身份不遗余力地向年轻人推介这门古老的艺术。

昨天,为《牡丹亭》即将在南大演出做准备的白先勇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对于昆曲未来的发展,他说苏州应该把昆曲作为自己的一个品牌,让苏州成为世界的昆曲中心。

一出戏让他迷恋昆曲一辈子据白先勇介绍,他自幼就喜欢昆曲,几十年来可以说是矢志不移。

喜欢上昆曲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

那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不久,蓄须八年的梅兰芳从国外回到了上海,准备再次登台演出,当时一起演出的还有人称“余五爷”的余振飞。

因为当时伴奏没有来,于是余振飞就建议演昆曲,于是梅兰芳就在当时上海的美琪大剧院演出了昆曲。

据说当时的门票是一根金条,但仍是一票难求,连续四天,场场爆满。

当时梅兰芳演的就是昆曲《游园惊梦》。

据白先勇介绍,当时他只有九岁,虽然还不大看得懂戏的内容,但是戏里的曲子却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感觉曲调非常优美,至今还时常回荡在耳边。

后来他还写了同名的小说《游园惊梦》,这也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在1982年被改编成舞台剧,戏中就有昆曲,在台湾演出时引起了空前的轰动。

到了八十年代,白先勇因为对昆曲的热爱,还先后两次参与了《牡丹亭》的改编。

第一次是在1983年,当时只有两折:《闺塾》和《惊梦》,由台湾大鹏剧社徐露和高蕙兰主演;第二次是1992年,白先勇特地邀请了上昆当家名旦、当时旅居美国的华文漪到台北进行演出,当时是两个半小时的简版。

据说两次演出都非常轰动。

把有天分的小演员磨成器记:“您已经参加过两次《牡丹亭》的改编,现在又对其进行了第三次改编,是不是对以前的两次改编不太满意啊?”白:“汤显祖的《牡丹亭》既是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戏曲的经典作品。

以前两次改编可以说只是窥见精华和魅力的冰山一角。

我想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如果不能将它的全貌展现出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白先勇——精选推荐

白先勇——精选推荐

白先勇:父亲白崇禧与蒋介石的恩怨2014年11月24日10:34 环球人物杂志微博我有话说(5人参与)收藏本文白先勇说:“后来,父亲与蒋介石分分合合,起起落落,在抗日、内战中心情矛盾,夹在盟友李宗仁与蒋介石之间百般纠葛,这些事3天3夜也讲不完。

”1946年2月18日,南京,蒋介石率领国军全体高级将领赴中山陵谒陵。

随即到灵谷寺,蒋介石(中)与参谋总长何应钦(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右)席地而坐,共进野餐。

作者:王晶晶抗战时期的1944年3月13日,广西桂林城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热闹景象——白崇禧府邸大门外“车如流水马如龙”,访客络绎不绝;府里场面更震撼:蒋介石特使何应钦、桂系将领李宗仁、各路将领代表以及美国将军史迪威等“大人物”冠盖云集,将星熠熠。

据说,桂林那一天有5万军民齐聚,都是为了祝贺国军副总参谋长白崇禧母亲90大寿。

当时,白崇禧的五子白先勇才5岁,不太明白那么多人在干什么,他更不会知道,中国的抗日即将延续为内战,这个家族此时所拥有的一切风光,都将伴着历史消散在战争的硝烟中。

2012年4月和5月,白先勇在北京两次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访,他身材高大,无论是坐是站,都腰杆笔直,全然不像已经73岁的老人。

近年来,白先勇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写父亲的传记上。

白崇禧1949年去台湾,用其自己的话说是“为了向历史交代”;如今的白先勇,则是为了还原出一段历史。

与蒋介石分分合合40年白先勇说:“父亲的一生,就是民国的一个片段。

”生在那个忧患重重的年代,白崇禧为时事所造,从贫家少年一步步成长为指挥百万雄师的一级上将。

白崇禧是广西桂林县南乡人。

父亲经商,但是早逝,账房趁火打劫,卷走了所有资产,家道中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8岁的白崇禧报名参加了广西北伐学生敢死队。

南北议和成功后,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他,24岁回到桂林,在旧军阀陆荣廷的部队见习,25岁当上广西模范营副连长,一年后升任连长。

当时军阀混战,白崇禧审时度势,率模范营起义,与老同学李宗仁、黄邵竑(同“宏”)合作,短短6年,统一了广西全境。

浅析白先勇小说中的寻父悲剧

浅析白先勇小说中的寻父悲剧

浅析白先勇小说中的寻父悲剧《孽子》书中的人物失去了家庭,失去了伊甸园,在乐园之外流浪,沦落为娼。

但他们并不放弃,为了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园,他们找父亲,找自己……。

小说中的青春鸟们因为“缺失”而在努力地、执着地寻找他们那份“缺失了的东西”。

关键字:寻父、悲剧、追逐、失落提及台湾文学,很多大陆读者首先会想到白先勇。

诚然,在某种意义上说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正代表了六十到七十年代台湾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而与此同时,大陆在那个时代却经历着文化思想界最暗无天日的晦暗浩劫。

当然,现在我将目光聚焦到白先勇先生上,并非因为其文学创作在那个时代因所处政治局势的不同而凸显出的价值和意义,实则是因为其在思索人性情感本身和社会存有命题上,有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独特的视角和意义。

而这种视角和意义也是在建构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价值尺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参照对象。

另外,尽管其小说创作尤以短篇小说称奇,还被誉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当代中国极有才气与成就的短篇小说家",但其磨砺十年创作,实则结晶创作生涯所思所感的长篇力作《孽子》,在一定水准上更显现了白先勇先生的人生思索深度、文学创作功底和文学家的悲悯情怀。

本文以阅读文本为基础,仅就白先勇先生长篇小说《孽子》中的寻父意识进行个人分析。

一、美好的梦—理想的悲剧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的《孽子》发表于1977-1981年,是一篇以同性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全书共分为四章,依次是:“放逐”、“在我们的王国里”、“安乐乡”、“那些青春鸟的行旅”。

小说描写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生活在台北的一群为家庭所弃、为社会所遗的“孽子”。

白先勇先生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笔触,为我们刻画了一群无家可归的青春少年,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前尘往事,以及他们的人生际遇;虽然他们是社会的弃儿,但他们同样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对人性的真诚追求。

他们虽然失掉了家庭的欢乐,但是并不气馁;他们迷惘,彷徨,甚至堕落、沦丧,可是心底始终有着追求的方向;正如远景版《孽子》的封面题记所说:“这是一篇‘孽子’们失掉乐园后,寻找救赎、重建家园、狂热的追求自我与爱的史诗。

文学,白先勇

文学,白先勇

创作经历
• 白先勇于50年代末期开始从事创作活动。从1958 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金大奶奶》,到1979年 8月在香港《八方》文艺丛刊发表《夜曲》为止, 共发表了30多个短篇小说。1960年,他在台湾与 欧阳子、王文兴等人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 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先在这个杂志发表,然后 陆续汇编成《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 《纽约客》、《谪仙记》等几个短篇小说集。他 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孽子》,从1977年开始在 《现代文学》上连载,今年3月,已由台湾远景出 版社结集出版。
• 《夜曲》《孽子》《秋思》《国葬》 《花桥荣记》《冬夜》《孤恋花》 《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思旧赋》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梁父吟》《岁除》《游园惊梦》《一把青》 《谪仙记》《火岛之行》《永远的尹雪艳》《安 乐乡的一日》《香港:一九六〇》《上摩天楼去》 《芝加哥之死》《那晚的月光》《寂寞的十七岁》 《藏在裤袋里的手》《青春》《小阳春》《黑虹》 《玉卿嫂》《月梦》《闷雷》《骨灰》《谪仙怨》 《我们看菊花去》 《DannyBoy》《teaoftwo》 《等》
创作经历
• 这些作品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早 期作品,主要是描写作者少年时代所接触 的生活,或模拟西洋文学的作品,如《寂 寞的十七岁》中的大部分作品;二是描写 台湾上层社会生活的作品,如《台北人》; 三是描写旅美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如 《纽约客》;四是描写台湾下层人物的作 品,如长篇小说《孽子》。
写作手法
• 白 先勇讲述故事的方
法很多:有从人物对 话中引出的《我们看 菊花去》;有以传统直 叙法讲述的《玉卿 嫂》;有以简单的倒叙 法叙说的《寂寞的十 七岁》;有以复杂的 “意识流”表白的 《香港——一九六0》; 更有以“直叙”与 “意识流”两法交插 并用以显示给读者的 《游园惊梦》等等

被放逐的亲情——分析白先勇《孽子》的父子冲突叙述

被放逐的亲情——分析白先勇《孽子》的父子冲突叙述

被放逐的亲情——分析白先勇《孽子》的父子冲突叙述摘要:小说以“孽子”二字为名,凸显着父子关系在这部小说中的核心地位。

文章通过对小说“父子冲突”的剖析,分别从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体悟角度揭示出这篇小说的核心意旨——父子间的冲突,实际是个人与社会的冲突。

关键词:父子冲突同性恋放逐道德规范白先勇说《孽子》是个寻父过程的主题,作者的终极关怀,是企图在异性恋的人伦纲常之外,建立同性恋的另类家国,其志可嘉。

而小说以“孽子”二字为名,凸显着父子关系在这部小说中的核心地位。

白先勇说过:“在《孽子》中,我主要写父子关系,而父子又扩大为:父代表中国社会的一种态度、一种价值,对待下一辈、对待同性恋子女的态度——父子间的冲突,实际是个人与社会的冲突。

”(1)充满血和泪的父子冲突,才是全文意欲打动读者埋藏在灵魂深处那条神经的重点。

父与子的冲突“每当父亲充满爱意地以自己的方式对儿子施加影响的时候,儿子也往往以自己的努力满足父亲的愿望要求,正是这种父子关系互动的关系连接中,父子之间的情感维系达到了一种默契的和谐和交融。

”(2)然而,《孽子》世界中扑面而来的是父对子的“放逐”,却与这种常态下的父子关系形成了鲜明的而又强烈的反差。

蔡源煌在《孽子》连载中写道:“《孽子》涉及同性恋的题材,初读时,难免觉得尴尬。

仔细探讨这部小说的重点,我们发现,正如小说的标题所示,他侧重于父子关系的剖析。

”(3)他指出,小说中那些主要的年轻角色“都未曾扎扎实实经验过正常家庭中的父子关系”。

在安排第一次父对子的“放逐”时,作者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父亲将我(李青)逐出了家门”的爆发性的场面,李青虽然还挂念着父亲,但自从被父亲趕出家門後,从不敢正面瞧父亲一眼,令人感觉出白先勇想要跳脫出传统的世界裡,但卻无法真正的跳脫,深怕一但真正顛覆了父亲的传统观念,便与李青的下场一样。

第二次父对子的“放逐”是“龙凤恋”的主角龙子王夔龙被放逐的场面,这是最贴近白先勇自己的一个人物。

从父子相处模式看白先勇塑造的父亲形象

从父子相处模式看白先勇塑造的父亲形象

从父子相处模式看白先勇塑造的父亲形象作者:颜文婷来源:《锋绘》2019年第03期摘要:白先勇小说中父亲这一男性人物具有特殊的形象与涵义,使其作品不同于其他作家。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更为特殊的见解,也就是他小说中的父亲意义与子女和父亲相处的各种不同往常的模式,下文从这一角度出发,以求窥知他对于这重身份的定义与看法。

关键词:父亲;亲子关系每个人一出生,便拥有了儿子/女儿这个身份,当男性成为了丈夫、女性变成了妻子之后,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成为父亲、母亲,人伦关系也由此开始。

几千年前的诗歌便告诉了我们父母的爱如何深厚和无微不至,他们的养育之恩伟大而无私,若我们不懂得羔羊跪乳,不能报答于万一,便是一种不孝,一种极大的罪过。

孔子亦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的言论,提出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这是我们传统对做父亲与做儿子所订立的标准。

可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性格,在亲子关系中,父亲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怎样是所谓的父慈?而儿子也有自己的感受,子女孝顺是否也只有固定的模式?于是,当社会环境逐渐转变,开始注重人权之后,人不再用过去的方式来和父母或子女相处,因此,亲子关系也一定产生了某些改变。

白先勇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描写了当父亲不再是我们所期待的样子,当子女不能再事事顺从时,形成之所谓复杂的亲子关系。

若从作家的成长背景回溯,白先勇的父亲白崇禧将军,戎马一生,为国民党建立了丰硕的战功,在战场上杀敌无数的他,在儿子眼中会是个怎样的父亲呢?白先勇从未在其作品中正面谈及,除了写了一篇〈养虎贻患——父亲的憾恨〉来替父亲作传外,我们还可从两方面来大略窥知他对于父亲的情感,其一是根据白先勇在作品中对父亲形象的刻画;其二是从白先勇的自传中来看。

大致上,这两个方面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家教严厉、正直强干、传统威严、荣誉感强烈的将军形象。

他将这样的形象充分表现在作品里,如《孽子》一书,此书从儿子的角度来看父亲,所有的父亲都是透过儿子的眼睛来反映的,但这些儿子并不同于一般人,由于他们的性向,使得他们不容于当时的社会,他们是“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归依的孩子们”[2],然而这些父亲在面对自己儿子时的态度,深深地影响着这群孩子往后的人生。

解读白先勇孽子中的寻父意识

解读白先勇孽子中的寻父意识

解读白先勇《孽子》中的“寻父”意识04汉语言文学钟丽萍学号:作者在一次采访时说:“《孽子》可以说是寻父记吧。

书中的人物失去了家庭,失去了伊甸园,在乐园之外流浪,沦落为娼。

但他们并不放弃,为了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园,他们找父亲,找自己……”。

⑴小说中的青春鸟们因为“缺失”而在努力地、执着地寻找他们那份“缺失了的东西”。

一、放逐因为异于常人的情感特征和性向形态,李青在一个异常晴朗的下午,被其父亲愤怒地逐出了家门:“父亲正在我身后追赶。

他那高大的身躯,摇摇晃晃,一只手不停的挥动着他那管从前在大陆上当团长用的自卫枪;他那一头花白的头发,根根倒竖,一双血丝满布的眼睛,在射着怒火”。

⑵并用他悲愤、颤抖、沙哑的声音喊着“畜生!畜生!”——李青被家庭粗暴地放逐了。

接下来的是学校对他的放逐:“查本校夜间部三下丙班学生李青于本月三日晚十一时许在本校化学实验室内与实验室管理员赵武胜发生淫猥行为为校警当场捕获该生品行不端恶性重大有碍校誉除记大过三次外并勒令退学以儆效尤。

”⑶家庭与学校给李青下了双重的“驱逐令”,让他从此坠入了“黑暗的王国”。

在小说中,李青被放逐这一事实本身,不是个别现象,是作为一个“类”的现象而存在的,因为它不单是李青一个人的遭遇,而是所有跟他同一类人的遭遇:王蘷龙被父亲“放逐”到美国,临走时并受到父亲严厉的警告——“你这一去,我在世一天,你不许回来!”⑷小玉被继父的“放逐”,并连母亲也不许见;傅老爷子对儿子的残酷拒绝与“放逐”,直接导致了儿子的死亡……这一幕幕父亲“放逐”儿子的悲剧,让李青等这些儿子们从此活在黑暗的边缘,过着提心吊胆的流浪生活——“在我们的王国里,只有黑夜,没有白天。

天一亮,我们的王国便隐形起来了,因为这是一个极不合法的国度:我们没有政府,没有宪法,不被承认,不受尊重,我们有的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的国民。

”⑸“我们一个个都竖起耳朵,好像是虎狼满布的森林中,一群劫后余生的麋鹿,异常警觉的聆听着。

论白先勇小说中人物的精神困境

论白先勇小说中人物的精神困境

硕士学位论文M.D.Thesis论白先勇小说中人物的精神困境Bai Xianyong in the spirit of the plight of people王芳Wang Fang摘要通观白先勇的小说,可以明显地觉察到一种浓郁的伤感气氛深隐其中。

他总是在讲述一个又一个悲惨的故事,构建了一个充满心灵痛苦的“悲惨世界”。

白先勇始终坚持把创作目光投向个体生命,尽管其小说视野随着作家经历的变化而变化,小说的创作技巧也在不断地向前探索,然而他的创作却存在一个不变的因子——“对人类心灵痛苦的执著书写”,这种文学信念上的坚持并没有造成其创作上的单调重复,反而构画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命图景。

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背后,隐含着的是他对人的精神困境的困惑和无奈认知。

白先勇是自觉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进行创作的作家,其小说中经常出现对人物的性本能的描写,及对人物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深度挖掘。

笔者尝试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讨人物难以言说的痛苦,除绪论和结论,本论文共有三章:第一章,按照时间顺序梳理白先勇的小说创作。

将其创作历程分为两个阶段:赴美前与赴美后。

虽然其小说视野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发展,审美探索上也在更进一步,然而其创作存在一个不变的因子——“对人类心灵痛苦的执着书写”。

归纳出其小说中人物的三种精神困境:欲求之阻,丧失之痛,孤独之苦。

简述其表现,并探究其成因。

第二章,人物面对各自的精神困境所采取的逾越方式。

或努力抗争,或漠然放弃或走向另一个极端——毁灭他人与自我毁灭。

最终的结局都不免黯然。

第三章,人物逾越这些困境的失败结局,向我们昭示了人的需求与人类文明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

白先勇的小说,在对这一矛盾的深入骨髓的揭示之下,可以令人感到其潜在的主观态度,即深广的悲悯情怀,他正是将这种悲悯情怀毫不吝惜地注入到其作品中去,从而完成了对人物的精神困境的客观冷静而又宽容慈悲的关照。

关键词:白先勇人物形象精神困境逾越方式悲悯情怀AbstractThroughout Bai Xianyong's novel, can be clearly perceived a strong atmosphere of deep sadness hidden them. He always tells a sad story after another to construct a mind full of pain, "Les Miserables. " Bai Xianyong always adhere to the creative sights on individual lives, although the novel as the author experienced vision changes, novel writing skills are constantly move forward to explore, but his writing is that there is a constant factor - "persistent pain of the human heart to write, " adherence to the belief that literature did not cause the creation of monotonous repetition, but construction picture of the picture depicting colorful life. Behind this unique way of writing, implies that the plight of his people's spirit of cognitive confusion and frustration. Bai Xianyong is the conscious use of the creative spirit of the writer whose novel the characters appear several times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exual instinct, and the people dig deep down the depth of the subconsciou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psychoanalytic point of unspeakable suffering people, except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part of the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 chronological order sort Bai Xianyong's novels. His creative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and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Although the vision of his novels constantly evolving over time, are further aesthetic exploration, however, there is a change of its creation factor - "persistent pain on the human mind to write. " Sum up the spirit of the thre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dilemma: desire of the resistance, the loss of the pain, the pain of loneliness. Briefly the performance and explore its causes.The second chapter, the characters have their own spiritual dilemma approach taken exceeded. Or to struggle, or indifferent to give up or go to the other extreme - the destruction of others and self-destruction. The final outcome is sadly inevitable.The third chapter, the characters go beyond the failure of the outcome of these difficulties, to teach us that human needs and human civilization irreconcilable contradictions, the characters of the tragic fate is inevitable. Bai Xianyong's novel, in the depth of this contradiction reveals the bone marrow under the impression that its potential can be subjective approach, that is a deeper compassion, he is this kind of compassion generously injected into the To work, thus completing the plight of the characters of the objective spirit of calm and tolerance, compassion and care. Keywords: Bai Xianyong;portrait; spiritual dilemmas; passover way; grief feelings目录独创性声明 (I)摘要............................................................................................................ I I ABSTRACT............................................................................................. I II 绪论. (1)第一章人物精神困境的表现及成因 (3)第一节欲求之阻 (4)第二节丧失之痛 (11)第三节孤独之苦 (15)第二章逾越精神困境的方式 (22)第一节抗争 (22)第二节放弃 (26)第三节毁灭 (31)第三章白先勇探索人物精神困境的意义 (35)第一节悲悯情怀的投射 (35)第二节对人类普遍精神困境的反思 (38)结语 (42)参考文献 (43)后记 (46)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7)绪论白先勇,1937年生于广西南宁,1949年大陆解放后他随家人移居台湾,大学毕业后赴美学习创作,随后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教授中国语言文学。

父亲与民国 下载 父亲与民国

父亲与民国 下载 父亲与民国

父亲与民国下载父亲与民国春意悄然降临的南京,黄昏一场小雨过后,先锋书店内热闹非凡,不大的地方迎来了两位贵客:来自台北的白先勇与来自北京的章诒和。

这两位当代华文文坛的大家,一起出现的机会并不多,不辞辛劳,共同前来,为的就是白先勇的新作――《白崇禧将军身影集》。

厚厚的两册书,收录了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各个时期的几百张珍贵照片。

作为儿子的白先勇,更用自己饱注感情的笔,一一为这些封存已久的资料写上注解。

“真是非常难得的好书,先勇配写的文字,绝不马马虎虎,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背后的故事、时代,都写得特别用心,连起来,就是一部民国历史侧影。

”同样是善于说故事的章诒和,对白先勇的这套新书赞不绝口。

《新民周刊》记者独家近距离与白、章二位大家深夜倾谈。

“好好写出来,白家父子太值得说一说了!”章诒和充满感情地对记者说道。

历史就要真相《新民周刊》:白老师,一直听说您在为自己的父亲写传。

如今传记尚未出,图录先登场。

是怎样的机缘促成了这本不寻常的画册在两岸三地同时出版呢?白先勇:这些年我都在写父亲的传记,在这过程中我找到了许多照片,有好几百张,涵盖了我父亲一生中各个阶段,很多照片我都是第一次看见,很感动。

我发现,照片是会说话的,它们往往还原了历史现场,而历史就是要真相。

很多细节,比如父亲与蒋介石的关系,与李宗仁的关系等等,不消三言两语,照片上已经显示得清清楚楚了,所以我就留心,编辑出版了这本书,也算作是我为父亲写的“前传”吧!《新民周刊》:章诒和老师大概是本书最早的读者之一了。

您写的读后感最近刊登之后,影响很大。

章诒和:其实国民党很多高级将领是可以拿出来单独写的,只是现在还不到时候。

比如这次的出版和首发活动,特别要强调白崇禧,在北京政协开发布会时还称白崇禧将军,到了南京办图片展,就去掉了将军名号。

但不管怎样,我总觉得,北伐、抗日这些国民党将领还是做出了许多成绩的,不能被遗忘。

先勇也够累的,我陪他就是北京和南京两站,接着他还要去武汉,7月还有香港书展,接着还有台湾,这次是台版、港版、大陆版三个版本同时出版,不容易。

孽子读后感:他们属于黑暗,却渴望白昼

孽子读后感:他们属于黑暗,却渴望白昼

孽子读后感:他们属于黑暗,却渴望白昼《孽子》这一本说我们讲诉了一群孩子们和家庭的隔阂,或许有些人能够找一个可以调和的方法,但是总会有不能和解的人。

那么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呢?这一本书为我们讲诉了这个故事。

下面是本文库带来的孽子读后感:他们属于黑暗,却渴望白昼。

有的人的人生属于白天,可是李青他们却只属于黑夜,他们的生命中没有白昼。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与家庭有一些矛盾或者隔阂,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能找到一个可以调和的方式,通过自己妥协或者对方妥协。

但是如果不能和解呢?白先勇在《孽子》中为我们描绘了一群离开家庭独自谋生的还未成人的男孩子的生活画面,一幅隐匿在黑暗中的生活图画。

在这些隐晦的生活下面,藏匿的是父与子的扭曲与割裂关系,是救赎他人与自我救赎之间的来回转换。

在公园里,李青和小玉、吴敏、老鼠等人,通过杨金海洋教头的介绍,为一些有特殊嗜好的男子服务,这些男子中有年轻的、中年或者老年,他们就靠此方法谋生,偶尔会遇到正经工作的介绍,但他们似乎天生属于暗夜,没多久就会从工作地方偷偷跑回来。

李青的母亲多年前就离开了家,留下父亲和他们兄弟俩相依为命,而当李青的弟弟不幸去世后,李青被父亲赶出了家里,来到公园正式"出道",从此过上了无依的黑暗生活,母亲也在此后没多久去了另一个世界。

整个故事里,李青也偶尔会想起父亲来,但终究没有回过家,他们之间的决裂似乎是永久的。

小玉的母亲告诉小玉他的父亲是一个日本人,本来说回日本后寄钱来让小玉母子过去的,但始终杳无音讯。

小玉离开了母亲和继父的家,独自求生活,而且心中去日本寻找父亲的愿望与日俱增,一次次的期盼,一此次地失落之后,他终于到了日本,可是寻找亲人的路却没头绪。

吴敏是一个重情的人,曾因别人的绝情而自杀过,但在对方需要的时候又回去尽心照顾。

在监狱的父亲出狱后,吴敏将照顾父亲的责任一并扛起来,这几个人里,他算是承担最多的一个,但却并没有抛弃谁的想法。

喜欢偷窃的老鼠,把得到的物品都装进他的百宝箱里,锁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