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与写作之人称的运用

合集下载

以“读”促“写”

以“读”促“写”

以“读”促“写”刘忠奎“读、写”,顾名思义就是“阅读”和“写作”。

阅读和写作历来是语文学习的两大重要板块,平时老师在课堂上往往会把它们分开来讲,进行单独的阅读或写作训练。

然而,在不断探索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能把二者巧妙结合起来,对同学们的写作大有裨益。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朱熹说:“读得韩文熟,便做出韩文底文字;读得苏文熟,便做出苏文底文字。

”在我看来,阅读与写作就像一对孪生兄弟。

在阅读中,同学们既要学习文体、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的知识,又要仿写练笔,由模仿而创造,并将之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久而久之,就能提高写作水平。

在思维形式上吸纳作者的智慧,在言语形式上掌握运用语言的本领。

读写结合,定能使阅读增值,写作增效。

一、局部补写局部补写就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适时地补写出相应的内容。

例如,朱自清的《春》描绘了春花图、春草图、春风图,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也来描绘一幅“春耕图”或“春山图”呢?这样既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另外,这篇文章所采用的多图绘景的框架结构,同学们也可以多多借鉴,用这种框架结构试着描绘秋的画面或冬的画面。

在写作时同学们如能认真绘景,写成的片段就会颇有可观之处。

又如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为了真切体验克拉库耶伐次灾难的当事人的心境,同学们可以尝试着这样写: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幸存者,或者是一位遇难孩子的家长,现在就站在那些孩子们的墓前,你会说什么?巧妙地进行角色换位,让自己化身为遇难孩子的爸爸、妈妈或幸存者,同学们就可以真切地体验到战乱给受害者带来的身心重创,也可以感受到古往今来所有人的共同心声:和平!幸福!二、美句仿写平时老师们总是要求同学们多读课外书、作文书以丰富积累,学着在作文写作中借鉴、运用,而往往忽略了课本中的内容,其实在课本上就有许多经典美句值得学习,若同学们把那些句式优美、结构整齐的句子或段落摘录出来,对照它们进行仿写,学会如何灵活地用词组句、用句组段,对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记叙文复习之人称作用课件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记叙文复习之人称作用课件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 3.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例题三:《孔乙己》P18
•本文以“小伙计”的视角讲述故事,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以“小伙计”为视角讲故事的作用
① 小伙计作为酒店里的人,更利于以旁观者的身份 展开对孔乙己和“周围的人”的观察。
② 更有利于形成不同的视角,渲染孔乙己的自我评 价和“周围的人”的评价的巨大反差,更能展现 孔乙己的悲剧。
•第三人称:以“他或姓名、名称”来叙述, 是旁观者立场。
人称的作用
例题1——《溜索》(九下P28)
我看到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 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 岸,嗖地一下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 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 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 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 一抖地长出去。
么吵,只好不说话,但心中那股不服倒也可怕,可以埋藏三十多年。 • 等读中学听到“春色恼人”,又不死心的去问,春天这么好,为什么反而好到
令人生恼,别人也答不上来,那讨厌的甚至眨眨狎邪的眼光,暗示春天给人的 恼和”性”有关。但事情一定不是这样的,一定另有一个道理,那道理我隐约 知道,却说不出来。 • 更大以后,读《浮士德》,那些埋藏许久的问句都汇拢过来,我隐隐知道那里 有番解释了。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 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例题1——《溜索》(节选)
问题:本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本文用第一人称叙述。 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 ②“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以“我”的胆怯和领队及汉子进行对比,突出他们的勇敢无畏。

初中阅读记叙文写作顺序及人称的作用

初中阅读记叙文写作顺序及人称的作用
⑥温丝莱特回到家中,变得沉默自闭了。她不愿去幼儿园,也不再去珍妮芙太太那儿了,她害怕手术。一个黄昏,珍妮芙太太来到了温丝莱特的家。她问了问关于手术的一些情况,摸了模温丝莱特的头,鼓励她坚强一些。接下来的两天,珍妮芙太太再也没有来过。温丝莱特有点儿想她了。可是,珍妮芙太太家的门一直紧闭着。
⑦温丝莱特的手术很成功。她在医院疗养了一周后,回到了自己的家。可是,她依然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两天后的傍晚,温丝莱特放学回家后,欣喜地发现珍妮芙太太家的门敞开着!她三步并作两步跑了进去。可是,她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在房间忙着收拾东西的,是一个男子。仔细看,竟是马休医生——她手术时的主刀医师!温丝莱特惊奇地问:“您怎么会到这里来?”马体医生说他是珍妮芙太太的侄子。温丝莱特于是急切地同珍妮芙太太到哪儿去了。马体医生的眼神黯淡下去,他轻声说道:“她去世了!”
(“倒叙”作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这样可以补充内容,使结构完整,情节紧凑。如:《山中避雨》、《心声》。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⑧原来,当珍妮芙太太得知是自己的侄子为温丝莱特主刀后,便赶往柏克郡,找到了马休。她向马休提出一个建议,一定要按颈部皮肤的纹路横向切口。因为温丝莱特脖子上的肿块儿是竖着长的,马休原本的方案是纵向切口,那样手术难度最低,风险最小。所以他显出了为难的样子。可姑妈不依不饶,非要他改变方案不可。她说:“如果刀口是纵向切的,那么将来就会留下一道醒目的疤痕,她做大明星的梦想也就被这一刀给割掉了。”马休医生答应了。可就在次日,珍妮芙太太在回雷丁市的路上不幸遭遇了车祸。

以读辅写以写促读——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及策略

以读辅写以写促读——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及策略

以读辅写以写促读——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及策略摘要: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以写促读思想,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抓住学习的关键,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这需要教师基于语文教学理清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以读读写,以写促读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以读辅写;以写促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引言:进入高中之后语文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学生也需要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这样才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既能够掌握语文高考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也能够基于学生自身的终身发展,感受语文学科的人文情感。

在这样的理念下促进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采用以读辅写,以写促读策略是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提升的不二法门,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与此同时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能够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在此基础上有目的的展开阅读活动,进行有意识的阅读积累,从而弥补自己在写作中的不足。

基于这样的特点开展以读辅写和以写促读教学策略, 实现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写作水平、综合素质同步发展。

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要分析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一、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首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是学生接受信息的主渠道。

就高中语文学科本身来说,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能够有效积累语文知识,通过一定程度的积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也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视野。

因此广泛的阅读是学生开展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有意识有目的的积累素材,通过大量的阅读在文字中进行感悟和体验,从而积累写作的必要素材。

同时,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模仿阅读文本中写作的方法,能够为自己的写作注入更多的灵感,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把阅读得来的知识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

七年级语文写作中的人称和视角之人称和视角的选择和应用

七年级语文写作中的人称和视角之人称和视角的选择和应用

七年级语文写作中的人称和视角之人称和视角的选择和应用人称和视角的选择和应用在语文写作中,人称和视角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们直接影响着作文的表达和沟通效果。

正确选择和灵活应用人称和视角,能够使作文更加生动、有力,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详细探讨人称和视角的选择和应用的技巧,帮助七年级的学生们提升写作水平。

一、人称的选择和应用人称是指写作时所采用的语态,主要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不同的人称在表达上有着不同的效果。

在写作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景和写作目的来选择合适的人称。

1. 第一人称第一人称是指“我”的身份,使用第一人称可以使叙事更加亲切、真实,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叙事性作文中,如记叙文、小说等,使用第一人称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和经历。

例如:我走在河边,看着流水不息,心情也逐渐平静了下来。

2. 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是指“你”的身份,使用第二人称可以增强交流的互动性,更直接地与读者产生联系。

在写给朋友、同学或读者的信件、通知等文体中,使用第二人称可以增加亲切感和互动性。

例如:亲爱的同学们,我想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

3. 第三人称第三人称是指“他/她/它”的身份,使用第三人称可以客观地叙述事物,描绘人物形象。

在记叙文、说明文等中,使用第三人称可以使叙述更客观、客观性,更能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

例如:小明站在篮球场边,专注地观察着队友们的表现。

二、视角的选择和应用视角是指写作时所采用的观察角度,主要分为第一视角、第三视角。

不同的视角对于叙事和描写产生不同的效果。

在写作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景、主题和效果来选择合适的视角。

1. 第一视角第一视角是指以“我”为视角,通过主人公的视觉、感觉以及思维来进行叙述。

使用第一视角可以使叙事更加亲密、真实,让读者更能够身临其境。

例如:当我踏入那片油菜花海时,心中充满了快乐和美好。

2. 第三视角第三视角是指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叙述,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以及心理活动来进行描写。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应用策略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应用策略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应用策略摘要:高中语文中作文写作占比较高,关于作文的教学,也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必要手段,是学生提升语文水平的基石。

但就目前教学现状而言,高中语文存在的教学问题较多,且已经成为学生提升语文水平的绊脚石。

如果学生的写作水平无法提升,对于语文综合水平的影响也会非常明显。

本文从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出发,对教学实际存在的难题进行剖析,提出本人的一些观点,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相对应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语文教学;教育难点一、关于高中作文教学难点的原因剖析日常教育教学中,部分老师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授课,促使教学模式缺乏新意。

诸如在正常授课中,许多老师会以命题作文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准备好的主旨来分析其中原委,并且会继续通过几个相关的范文帮助学生理解该命题想要表达的意思。

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很好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

且这种教学形式和内容较为枯燥,缺乏创新,让学生很容易局限在一个范围内,无法拥有更广阔的思路,灵感也就被局限起来。

此外,高中学生,对于身边的事物和外界环境敏感度已经非常高,对他们的教学,应该建立在自身实际情况之上进行,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阅读等手段进行思维拓展,让学生多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历史名家的素材,并且能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才可以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但现实中,许多教师在针对学生的作文教学时,往往会忘记从实际出发,忽略作文的内容应该从生活中提取,这也导致作文选题往往过于空虚,学生自然无法提起对文章写作的欲望,而在这种前提下写出来的文章,就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较高的成绩。

二、高中作文教学难点应对策略1.引导学生提升对于生活的观察和素材积累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可以多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接触到的人,发生的事,遇到有意义的事情可以随时记录下来,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

甚至于平时阅读到的课外读物,都可以成为丰富作文内容的方法。

如,在进行了《授戏》的教学之后,可以针对本篇中浓重的生活气息为出发点,让学生进行相关的作文练习,诸如《我身边的XXX》、《可爱的XX》等等,让学生以自己最拿手的部分出发,就很容易出现“文思泉涌”的现象。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概论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1)一、叙述人称 (1)二、叙述方式 (1)三、描写 (1)四、修辞 (1)五、结构安排 (2)(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2)(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3)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3)七、语言 (3)八、表现手法 (3)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4)十、答题技巧提醒 (4)文章的结构 (5)解题技巧 (6)一、描绘类 (6)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7)艺术类 (7)人称类 (7)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8)说明文阅读 (9)一.说明方法 (9)二.说明语言 (9)记叙文阅读 (9)一.修辞方法 (9)二.表达方式 (9)小说阅读 (9)论证方法 (9)话的含义:就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这句话。

(10)第一部分 (10)第二部分 (10)解题模式 (11)记叙文阅读 (11)记叙文阅读规则 (11)议论文阅读 (12)高中语文阅读题常见答题方法汇总 (13)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手法,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

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客观实在)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进行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1-语文阅读方法详解资料之二十一-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其他阅读

21-语文阅读方法详解资料之二十一-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其他阅读

语文阅读方法详解资料之二十一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其他:(一)称谓变化公式: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二)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做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三)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

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四)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五)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六)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李海妮张艳芳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李海妮张艳芳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李海妮张艳芳发布时间:2023-04-27T08:21:11.95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4期作者:李海妮张艳芳[导读]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以人文精神、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为重点,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第四小学 719300摘要: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以人文精神、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为重点,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其中,以语文思维发展、语言文字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等为重点。

小学语文教学以阅读教学为重点,教师要通过应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加强语文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双向提升,使学生在阅读中锻炼写作能力,在写作中提升阅读水平,让学生既能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又能锻炼语文思维逻辑。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深入挖掘进行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探寻读与写的结合点,在二者经验转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应用引言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强化学生写作结构意识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阅读和写作密切相关,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往往会要求学生在读完后写读后感,这就是读写结合的一种。

读是写的前提,通过阅读学生能从书中获得知识,而写作又能使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二者密不可分。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在如何做到“读”与“写”的结合上,还未有系统的论述与要求。

从当前小学生阅读情况来看,不管是课堂上的阅读,还是课外扩展阅读,教师均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读”上,更多关注语文知识的输入和构建,而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

鉴于此,文章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1读写结合的应用意义1.1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语文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语文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语文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有力地见证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

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

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只有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才能厚积薄发,达到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

”平常三大习惯影响阅读与写作:丰富学生的读物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知识把阅读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小学阅读理解常考题型1、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的含义;2、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3、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4、对文章主要人物的评价以及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考题形式及解题技巧一、理解加点字、词。

考题形式: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词)意思。

答题技巧:(1)换词语(2)逐字解(3)想引申义答题格式:文中指谁(什么),怎么样(干什么……)例子:(1)请用找近义词的方法解释下面的词语。

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

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完工)竣工:工程完工验收合格(2)先理解下面带点的字,再写出整个词语的意思。

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

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了迷,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座”在文中指:座位。

“虚”在文中指:空。

“座无虚席”在文中指座位没有空着的。

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3)从词语的本义,想到词语的引申义。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

语文阅读与写作之人称的运用_小学四年级写作辅导

语文阅读与写作之人称的运用_小学四年级写作辅导

语文阅读与写作之人称的运用一、第一人称在诗词鉴赏中的运用1、第一人称,用“我”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所思所想为文2、运用第一人称的好处①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真切感,增强表达效果;③常作线索二、人称在现代文阅读中的应用1、人称运用的好处⑴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⑵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⑶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三、人称在作文中的应用第一人称(一)、第一人称的特点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二)运用第一人称的好处1、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

更好的展示一个人的心理世界,是感情表达的真切感人。

2、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第二人称(一)、第二人称的特点一类是,以“你”指读者。

(二)、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用第二人称“你”行文,好处至少有三:一是能够使自己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文章中去;二是便于抒怀,既然用第二人称行文,作者自然而然就成了抒情主人公,而倾吐式叙事、呼告式抒情极容易酿成深情美文;三是增强情感的真实性,以真情实感博得阅卷老师的好评。

第三人称(一)、第三人称的特点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三人称的叙述。

(二)、第三人称的优点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

第三人称写法,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四、写作练习以“父亲”或“母亲”为题写一篇作文。

可以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以“我”的口吻讲述“自己”“父亲(母亲)”的故事,或让“父亲(母亲)”自述经历和感受,揭示与标题较为相符的某一主旨;也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以讲述“别人”“父亲(母亲)”故事的形式突现主旨;还可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对“父亲(母亲)”进行“面对面”的赞美等。

读和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论文

读和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论文

读和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语文作为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在实际运用中包括阅读与写作两种最基本的功能,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学过程中,读和写是相互关联的,阅读是写作的前提,而写作时阅读的展示。

通过阅读,学生学到知识,增加自己的认识和感思,运用写作,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

阅读和写作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和手段,对于人格的塑造和文化的传承都有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阅读是认识世界的过程,写作是自我表达的过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写作的阅读,就会阻碍人的意识发展和创新能力;没有阅读的写作,就会显得肤浅和狭窄。

二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同时进行的,不可分割。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75-0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把阅读和写作泾渭分明,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完全分开,造成读和写的脱离。

从小学语文课本来看,每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都代表着一种写作方式和表述类型,对于小学生语文修养有着重要作用,是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典范。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根据课文的特点,选择读和写的结合点,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模仿和创作练习,对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一、读和写运用的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的运用读和写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是分解原则,要根据每单元教学过程中,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重点,寻找读和写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针对一种重点有针对性的训练。

并根据教材的安排,有计划、分层次的进行分解训练,制定好每个阶段的目标,确保读和写的全面锻炼。

其次是练习原则,每种教学方式如果只凭单纯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牢记的,必须结合教材内容,找到合适的结合点,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进行写作的训练,只有加强练习,才能逐步提高知识的运用熟练程度,才能有效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读和写。

阅读教学中的“读”与“写”

阅读教学中的“读”与“写”

阅读教学中的“读”与“写”摘要: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给学生的“写”留些空间,以写助读,以读助写,实现双赢。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实践作者简介:王显英,任教于浙江省象山县高塘学校。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

课标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课标总目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而目前学生的写作现状是害怕写作文,常常无话可说,文词枯竭,不知怎样下笔。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复杂,笔者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阅读积累还不够扎实、深厚,没有学以致用,语言的习得能力不够强;学生生活贫乏,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能力;目前的语文教学常常使阅读与写作割裂,重文本的阅读分析,轻文本为范文的写作指引和实践。

显而易见,不管是主观因素的写作主体学生,还是客观因素的引导主体教师,使得阅读对写作的指引缺失。

阅读和写作是不能割裂开来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

传统经验和实践告诉我们“以读助写,以写促读,读写一体”,所以阅读教学应该多给学生写作实践的机会。

但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课堂往往被一篇又一篇的课文讲读分析所占据,把“写”关在门外,学生几乎没有“写”的实践机会,致使阅读和写作分离。

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多给学生留一些“写”的时间,多辅导学生进行“写”的实践,学生的写作素养就会逐步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写”的实践,以下是笔者粗浅的尝试和探讨:一、以“写”助“读”,即基于解读文本的“写”语文阅读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阅读过程的创造……既可以通过具体的细节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可以透过作品的空白研究人物的命运;既可以抽出文中的论据填进自己的论据,也可以根据表面的文字读出文字背面的东西……”而这些都有赖于“写”来实现,所以教师要把“写”灌注在阅读教学中,在读中“写”,在“写”中读,读、写都得到和谐发展,实现双赢,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能力。

巧设随文练笔 孕育妙笔生花 ——浅谈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的有机融合

巧设随文练笔  孕育妙笔生花  ——浅谈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的有机融合

巧设随文练笔孕育妙笔生花——浅谈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的有机融合摘要】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内容具体、生动、典型的好文章,既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又能启发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是学生习作最好的借鉴,也是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最好范文,习作指导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巧设随文练笔,用习作的眼光来教阅读,将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有机融合,让阅读课成为阅读习作指导课。

【关键词】模仿、习得、改写、转化、变换、运用【正文】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新课标下我们的好课观”中曾提出: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是一节好课的标志!看来,能成为一节好课,写写练练是必不可少的。

细读我们的文本,我们也不难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内容具体、生动、典型的好文章,既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又能启发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是学生习作最好的借鉴,也是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最好范文,因此,习作指导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巧设随文练笔,用习作的眼光来教阅读,将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有机融合。

纵观我们现在的课堂,我发现教师已有这样的意识,她们已将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

立足文本内容,机敏地捕捉,睿智地把握习作的引发点,别出心裁地开展拓展、练笔。

一、在模仿中习得语言学习语言就是要积累语言,而积累语言则要从积累那些常用的句式开始。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精彩的语段可以供我们的孩子去仿写。

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仿写句子的机会,让学生学了一个句式后,举一反三,写出内容不同而句式相同的内容。

如:《穷人》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心理活动描写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一老师是这样设计的:1、桑娜心情怎样?你从哪里体会到?2、这样的心情该怎么读呢?3、你们读着读着,你是否发现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A、……?!B、语序混乱C、语句简短4、除了内心活动直接写桑娜忐忑不安之外,你还从哪些蛛丝马迹中发现桑娜的不安吗?5、你们是否发现一个细节,文中两处写到桑娜“沉默”。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小说的写作视角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小说的写作视角

四、小说的表达技巧【模式】指(指明所用技巧)+析(结合文句分析如何运用)+点(点明表达效果)。

1.叙事视角(即人称)(1)第一人称:①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②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真实自然,但表现受限)(2)第二人称: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②抒情自由灵活,便于感情交流,容易感染读者。

(亲切抒情)(3)第三人称:①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②更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更灵活自由地反映现实。

(客观灵活、但缺乏亲切)2、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①全知视角:更有利于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复杂关系。

第三人称大多是全知视角。

②有限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和成人受限视角(没有写人物心理等)。

比如:《尘埃落定》《爸爸爸》(傻子视角),《红高粱》《呼兰河传》(儿童视角),2017全国1《天嚣》(成人受限视角)3.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1)顺序:事件由头到尾依次叙述,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晰。

(2)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可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使叙述行文曲折有致。

(3)插叙: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②丰富小说内容,使内容更充实。

③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④深化文章……的主题。

(4)补叙: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丰富了文章内容。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插叙有情节;补叙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性的话。

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

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三种特殊的叙事视角---儿童视角、动物视角、女性视角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传统的叙事角度研究一般根据叙述人称来划分:第一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作为故事中人物从内在角度讲故事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是叙述者以旁观者的口吻从外部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此外还有第二人称,即以“你”为故事中心人物的这样一种特殊叙述方式。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阅读的延伸。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是写作的源泉。

没有充分的阅读,就难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灵感。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文学作品等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各种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才能深入理解文字的内涵,领悟到不同的表达方式,才能够有更多的素材进行写作实践。

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文章,从中学习和模仿优秀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布局文章结构、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何进行段落衔接等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写作的基础,只有不断地开展阅读活动,不断地积累阅读经验,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够得到有效地提高。

写作是阅读的延伸,通过写作,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积累、巩固和运用,加深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从所阅读的文章中获取相关的素材和启发,进行合理的表达和归纳。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使所学的知识更加深入人心。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写作任务和练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写作文、写读书笔记等,通过这些写作任务,学生既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对文字的感悟和把握。

老师还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作文,及时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模板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模板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模板记叙文是一种文学体裁,根据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写人记叙文、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和状物记叙文。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六要素,以及小说中的人物、环境、情节等三要素。

记叙文的顺序可以采用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方式,以达到不同的叙事效果。

人称方面,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而第二人称可以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线索方面,可以以具体人事物、人物特征、中心事件、思想感情、时间或空间变化、作者的见闻感受等为线索,以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晰。

在提炼中心和主题时,可以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方式概括主要内容,并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方式表达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

抒情方面,可以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以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

最后,伏笔和照应也是记叙文中的重要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情感表达。

伏笔是一种文学手法,在记叙或描写中预示或暗示将要出现的与中心时间有必然联系的人物或事件,并在故事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

照应则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呼应和照顾,前面提到的需要在中间或结尾交代,后面提到的则需要在前面作出铺垫。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首尾照应、前后照应和文题照应。

伏笔的作用在于为下文情节做暗示和铺垫,设置悬念,使情节曲折起伏,结构严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在答题时需要分析属于何种表达方式,以及划线句所使用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可以分为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其作用在于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等。

环境描写则需要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以及与人物的关系,包括烘托人物心情、交代人物身份和表现人物性格等。

如何正确使用人称

如何正确使用人称

张伯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

现任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学术顾问委员会副主任,CCTV中学生频道教学顾问,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首席作文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少年报社少年新闻学院客座教授,北师大《百思迪威作文教程》主编兼客座教授等职。

由于其在作文教学方面成效显著,在网上被誉为“中国作文第一人”。

人称,就是作者在习作中以什么样的身份和口吻说话。

常用的人称有以下三种。

一、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就是在习作中以“我”自称。

“我”就是作者,作者就是“我”。

用第一人称写文章,显得亲切,真实。

一个人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最好用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最适合写自己的心理活动。

如果是写别人,只能猜他是怎么想的,可是要写自己是怎么想的,只要怎么想就怎么写,便可成功。

这有多方便呀!要注意的是,用第一人称写文章不能写自己的外貌。

比如有的同学常常这么写:“听了老师的批评,我的脸红了。

”——试想一下,自己的脸是什么颜色,自己怎么看得见呢?如果改成“我的脸热了”,这倒说得过去,因为冷热是自己所能感觉到的。

二、第二人称第二人称,就是以“你”的口吻来叙事或抒情。

这样的作文很少见。

但是在作文的某一部分,尤其是结尾,以“你”来称呼所写的人物、景物,十分常见。

以“你”来称呼景物时,实际也运用了拟人手法。

比如写家乡的作文,常常在结尾时说一句:“美丽的家乡啊,我爱你!”从全文看,是第一人称叙事,结尾时出现了“你”,改用了第二人称,好像在和“家乡”对话一样,十分亲切,抒情性很强,这就是第二人称使用的“功劳”。

怎样用好第二人称呢?1.恰当地使用。

由于第二人称的使用比较少,所以,在哪儿用,怎么用,应十分注意。

一般来讲,全文都用的极为少见,在结尾时使用的居多,也有的作文在开头或中间也使用一点。

使用10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第二人称主要是为了抒情,所以,如果无情可抒,或情并不很浓时,不必使用它。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手法,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

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客观实在)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苦衷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述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景。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述:具体描述自然风景,营建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述、侧面描述:正面直接施展分析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与写作之人称的运用一、第一人称在诗词鉴赏中的运用1、第一人称,用“我”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所思所想为文2、运用第一人称的好处①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真切感,增强表达效果;③常作线索3、答题技巧指出第一人称使用情况,分析其作用、好处。

4、经典试题07海南宁夏06湖北06全国Ⅰ 08湖北08湖南卷例1、08年湖南卷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龙标野宴李白王昌龄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例2、「08年湖北卷」14、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4分)「答案」⑴(4分)①侯蒙幽默诙谐。

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

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

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例3、06全国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

③棰:鞭子二、人称在现代文阅读中的应用1、人称运用的好处⑴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⑵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⑶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答题技巧指出第一人称使用情况,分析其作用、好处。

3、经典试题05湖北、06辽宁 2000年20例1、05湖北(湖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土地韩少功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莱,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

什么时候下的种,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往事历历在目。

虫子差点吃掉了新芽,曾让你着急。

一场大雨及时解除了旱情,曾让你欣喜。

转眼间,几个瓜突然膨胀了好几圈,胖娃娃一般藏在绿叶深处,不知天高地厚地大乱家规,大哭大笑又大喊大叫,必定让你惊诧莫名。

有时候,瓜藤长袖飘飞,羽化登仙,一眨眼就缘着一根电线杆攀向高高蓝天,在太阳或月亮那里开花结果,让你搬来椅子再加上梯子,仍然望天兴叹。

你看见一条弯弯的丝瓜挂在电线上,像电信局悬下来的一个野外的话筒:刚才是谁在这里通话而且是与谁通话?或者说这么多电话筒从瓜藤下来,从土地里抛撒出来,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口兹口兹口兹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

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

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

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

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

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

这真是让人遗憾。

什么是生命呢?什么是人呢?人不能吃钢铁和水泥,更不能吃钞票,而只能通过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品,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

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

英文中culture指文化与文明,也指种植和养殖,显示出农业在往日文化与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

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

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

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

那才是人类culmre又一次伟大的苏醒。

20、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3分)答:⑴第二人称。

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3分)例2、2000年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长城鲍昌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

在猎猎西风扑剌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

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

曾几何时,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音bili,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一种管乐器)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

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

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夐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

戍楼高耸,斥堠(注:斥堠(hou,四声):瞭望敌情的土堡)连绵。

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

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

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

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

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

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

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

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

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

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

照相机咔嚓咔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的笑声淹没。

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

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

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

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你不语。

你扎根的纠墨(注:绳索。

这里形容俯瞰群山像粗大的绳索)群山不语,并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22.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以感情;例3、06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杨柳①丰子恺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

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

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

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

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

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

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

天下事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

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

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蔽”“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

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

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抑。

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

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

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

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

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

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

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

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

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

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

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

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

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

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

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

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

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