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洼文化分期与年代 (1)

合集下载

西拉木伦河北部兴隆洼文化早期遗存探索

西拉木伦河北部兴隆洼文化早期遗存探索

西拉木伦河北部兴隆洼文化早期遗存探索已有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结果表明,西拉木伦河南北地区新石器时*古学文化面貌存在一定差异,是划分不同考古学文化或同一考古学文化不同类型的重要依据。

就兴隆洼文化而言,尽管其主体分布范围在广阔的西拉木伦河流域,但北部和南部的文化面貌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据此将兴隆洼文化划分为南北两个不同的类型,即兴隆洼类型和白音长汗类型。

关于兴隆洼文化的年代,通常认为距今8200~7200年,大体分为早、中、晚三期。

在西拉木伦河南部,经过正式调查或发掘的兴隆洼文化早期遗存主要有兴隆洼一期聚落、北城子聚落;兴隆洼文化中期遗存主要有兴隆洼二期聚落、兴隆沟聚落、查海聚落;兴隆洼文化晚期遗存主要有兴隆洼三期聚落、鲍家坟聚落。

在西拉木伦河北部经过正式发掘的兴隆洼文化遗存主要有南台子聚落和白音长汗聚落,前者属于较单纯的兴隆洼文化中期遗存,后者以兴隆洼文化晚期遗存为主,包含少量兴隆洼文化中期遗存。

对于西拉木伦河北部兴隆洼文化早期遗存的探索,是近年该地区新石器时*古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林西井沟子西梁遗址的发掘(见于《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西梁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6年2期),为解决该课题提供了一批科学发掘资料。

本文拟对西梁遗存的文化内涵与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已知的兴隆洼文化早期遗存进行比较,进一步确认西梁遗存的文化性质与年代,以期推进西拉木伦河北部兴隆洼文化早期遗存探索,完善该地区新石器时*古学文化编年体系。

一、西梁遗存的文化内涵与特征2003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西梁遗址的发发掘,共清理出半地穴式房址11座、灰坑2座,出土一批具有典型特征的陶、石、骨、蚌器和较多的动物骨骼。

从房屋形制和聚落布局看,已发掘的11座房址均为长方形或梯形半地穴式建筑,门道较短,朝东南。

地穴四壁和居住面均为生土,有的抹一层厚约1厘米的细泥,并被烧烤成硬面。

灶址多位于居室的中部,为圆形浅坑式,灶、口、壁及底部均被烧烤成红褐色硬面,有的灶壁嵌有石板,底部残存一层草木灰。

东北亚丝绸之路视域下古代辽宁音乐文化初探

东北亚丝绸之路视域下古代辽宁音乐文化初探

(Vol.159)2020'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OF ARTS 东北亚丝绸之路视域下古代辽宁音乐文化初探李虎(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818)【作者简介】李虎,沈阳音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史。

【摘要】东北亚丝绸之胳是历史上重要的音乐文化传播、交流与融合的“场域”。

古代辽宁音乐文化置于东北亚丝绸之路的视域之下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展开研究。

古代辽宁地处东北与中原文化交汇的前沿,其音乐文化既具有中国音乐的一般共性又有游牧、渔猎文化鲜明的个性,这种共性与个性在东北亚丝绸之胳“场域”中逐步形成了中国音乐文化“多元一体”的历史统一。

辽宁朝阳、辽阳是东北亚丝绸之胳上的文化交汇地,有红山文化、汉唐、辽(契丹)等时期丰富的音乐文化遗存。

其中,红山文化作为东北地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红山文化史前音乐文物种类齐全、音乐特征明显以及特点鲜明,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史的研究至关重要。

【关键词】东北亚丝绸之路;场域;音乐类型;红山音乐文化;交汇【中图分类号】J60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42(2020)06-0005-08音乐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传播与交流,音乐文化只有在不断的传播与交流过程中才能体现其存在价值,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需要在一定的“场域中进行。

东北亚丝绸之路是历史上重要的沟通中原与东北音乐文化的“场域”之一,在这个“场域”中,不同区域有不同的音乐文化类型,它们之间进行着长期的交流、互动与融合,推动着中国音乐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古代辽宁的朝阳、辽阳地区是东北亚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亦是草原丝路东端及沙漠丝路东延端的交汇之地,这里胡汉杂居,曾是汉、契丹、奚、軼輾、粟特等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处,中原音乐文化、东北音乐文化以及西域音乐文化等多种音乐文化形态汇聚于此,这里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遗存,如红山音乐文化、汉魏音乐文化、隋唐音乐文化以及辽(契丹)音乐文化等。

史前文化年代对应关系表

史前文化年代对应关系表
史前文化年代对应关系表所有资料文档均为本人悉心收集全部是文档中的精品绝对值得下载收藏
史前文化年代对应关系表
黄河中上游文化区
黄河下游文化区
长江中游文化区
长江下游文化区
北方地区文化区
华南地区文化区
新石器时代早期
BC10000—
BC7000
③嵩山地区:李家沟文化
①洞庭湖北岸:彭头山文化—皂市文化(裴中晚)
②鄂西南与峡江:城背溪文化;③江汉平原:边畈类型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
BC7000—
BC5000
裴李岗时代
②豫西晋南、③:裴李岗文化
④豫北冀南:磁山文化
①关中与汉中:老官台文化
1鲁中南地区:
后李文化;
②鲁西北地区:后李文化;
①:大溪文化三元宫类型(仰早中);②大溪文化关庙山类型;③:大溪文化油子岭类型;
①宁绍平原:跨湖桥文化;
①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
BC5000—
BC3000
仰韶时代
①:仰韶文化(北首领、半坡、泉护、半坡晚期类型);②:仰韶文化(枣庄、冬庄、庙底沟、西王村类型);③:仰韶文化(石固、后岗、岩村、大河村类型);④:仰韶文化(下潘汪、后岗、钓鱼台、大司空村类型);⑤豫西南鄂西北:仰韶文化(大张庄、八里岗、夏王岗、朱家台类型);⑥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仰晚到龙时)(马家窑、半山、马场类型);⑦河套地区:仰韶文化(只有两期)(阿善、三官、海升伯拉类型)
①:石家河文化泰山庙类型—后石家河文化;②:石家河类型石家河文化—后石家河文化;③:石家河类型石家河文化—后石家河文化;
①:河姆渡第一层遗存?;②良渚文化(仰晚始)
②小珠山上层文化
①:北辛文化(仰早)北辛类型—大汶口文化(仰中到龙早)(王音、大汶口、西夏侯类型);②:北辛文化源城类型—大汶口文化(吴村-中、上庄-晚类型);③胶东半岛:北辛文化白石类型(新晚)--大汶口文化(紫荆、北庄、杨家卷类型);④苏北地区:北辛文化大夷山类型—大汶口文化(柳陵、花厅、赵庄类型);

兴隆洼文化之一

兴隆洼文化之一

兴隆洼文化之一:走进8000年前的村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敖汉旗发掘出8000年前的村落,有地穴式房址170余座、窑穴400余座、居室墓葬30余座,并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此事轰动海内外。

国内外一些报刊曾以较大篇幅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

村落里至今有许许多多的原始文明之谜待我们解开,比如,“人死后为何就葬在居室?”“人与猪合葬蕴含着什么意思?”,等等。

近年来,不少国际旅行者慕名而来敖汉想一睹“华夏第一村”的风采,但因当地政府无财力保护而复埋地下只好叹气而归。

说起内蒙古赤峰市的敖汉旗,好多人会感到陌生,但在国际考古界,这里几乎无人不晓。

因为它拥有令国内外考古学者都感到兴奋的“华夏第一村”。

在最近举行的“敖汉华夏第一村教育促进会首届年会”上,一些考古界、文化界、教育界、经济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呼吁:保护、开发、利用好“华夏第一村”的文化资源。

8000年前的村落是如何发现的?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及赤峰市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虎、刘国祥等考古专家10余年的不懈努力,在内蒙古敖汉旗发掘出“兴隆洼聚落遗址”,于是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确立了中华民族8000年的文明史。

兴隆洼遗址被称之为“华夏第一村”。

为何称为“华夏第一村”?为何称“兴隆洼文化遗址”为“华夏第一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国祥介绍说:自1983年至1993年,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先后经过7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期别的兴隆洼文化半地穴式房址170余座、窖穴400余座、居室墓葬30余座。

同时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及动植物遗骸资料,由此提出了“兴隆洼文化”的命名。

兴隆洼一期聚落内的房址均成排分布,井然有序,最大的两座房址面积各达140余平方米,并排位于聚落中心部位。

居住区的外围环绕一道椭圆形的围壕。

通过对房址内出土木炭标本进行碳14年代测定,距今8000年左右。

《文物》杂志2011年第8期--兴隆洼文化分期与年代_索秀芬

《文物》杂志2011年第8期--兴隆洼文化分期与年代_索秀芬

兴隆洼文化分期与年代索秀芬(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少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1982年秋冬,敖汉旗文化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在敖汉旗东南部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兴隆洼遗址,1983年进行发掘,命名了“兴隆洼文化”[1]。

已发掘的兴隆洼文化遗址还有查海[2]、白音长汗[3]、南台子[4]、金龟山[5]、盆瓦窑[6]、东寨[7]、西寨[8]、兴隆沟第一地点[9]、上宅[10]等。

经调查,遗址遍布燕山南北地区,分布范围北起松辽分水岭,南到燕山南麓,东起医巫闾山,西抵大兴安岭[11],在河北省泥河湾盆地阳原县姜家梁遗址也发现与兴隆洼文化接近遗存[12]。

兴隆洼文化房址为半地穴式建筑。

墓葬有室内葬和室外墓地葬两种。

陶器均为夹砂陶,多数为夹粗砂陶,少量为夹细砂陶。

陶色不纯正,器表为褐色。

纹饰多为三段式布局,也有少量二段式布局,一段式布局纹饰不多。

一般器表纹饰为:口沿下为凹弦纹带,中部为附加堆纹凸泥带或索状纹带,其下为主体纹饰,为交叉纹、之字纹、几何纹、戳印坑纹等。

筒形罐是主要器类,其中敞口斜直壁筒形罐数量最多,还有敛口和束颈筒形罐等,盆、钵、碗、盂数量较少。

工具以磨制石斧、方形铲和打制的锄形器、刀数量较多。

一分期兴隆洼文化遗址堆积普遍较薄,遗迹间叠压打破关系较少;兴隆洼文化属筒形罐系统文化,器类较单一,筒形罐形态演变不是很敏感,这些都给文化分期带来很大困难。

学者们在报告、简报或论文中对兴隆洼文化分期问题有所涉及[13],但多是结论性的认识,缺乏论证过程,专门对分期进行讨论的文章不多[14],并且只是提出分期的设想,并没有对资料进行详细分析。

目前,兴隆洼文化分期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近年来伴随发表资料的增多,使得从多方面对兴隆洼文化进行分期成为可能。

兴隆洼遗址从1983至1986年连续进行过四次发掘。

1992年、1993年进行过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3万余平方米,清理出半地穴房址170座、墓葬30余座、聚落环壕1条以及数量众多的窖穴和灰坑,以兴隆洼文化遗存为主,发现少量红山文化房屋打破兴隆洼文化遗迹。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地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地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地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地图第一图彭头山文化(公元前7500年–前6100年)顶狮山文化(前7000–前6000年)裴李岗文化(前7000年–前5000年)后李文化(前6500年–前5500年)兴隆洼文化(前6200年–前5400年)磁山文化(前6000年–前5500年)老官台和大地湾文化(前5800年–前5400年)跨湖桥文化(前6000–前5000年)此图距今10000—8000年第二图裴李岗文化(前7000年–前5000年)狮顶山文化(前7000–前5000年)跨湖桥文化(前6000–前5000年)老官台和大地湾文化(前5800年–前5400年)北辛文化(前5300年–前4100年)此图距今8000—7000年第三图左家山下层文化(前6000–前5000年)新乐文化(前5500年–前4800年)赵宝沟文化(前5400年–前4500年)北辛文化(前5300年–前4100年)河姆渡文化(前5000年–前3300年)仰韶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咸头岭文化(前5000年–前3500年)此图距今7000年第四图北辛文化(前5300年–前4100年)咸头岭文化(前5000年–前3500年)马家浜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龙虬庄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河姆渡文化(前5000年–前3300年)汤家岗文化(前5000年–前3500年)红山文化(前4700年–前2900年)此图距今6000年第五图大汶口文化侵入到仰韶文化的区域咸头岭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龙虬庄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大溪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红山文化(前4700年–前2900年)大汶口文化(前4100年–前2600年)北阴阳营文化(前4000年–前3000年)此图距今大约5500年左右第六图大汶口文化主宰了中原地带咸头岭文化(前500 0年–前3000年)龙虬庄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大溪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红山文化(前4700年–前2900年)大汶口文化(前4100年–前2600年)北阴阳营文化(前4000年–前3000年)马家窑文化(前3800年–前2700年)良渚文化(前3400年–前2250年)薛家岗文化(前3500年–前2800年)屈家岭文化(前3100年–前2700年)此图距今约5500年第七图几路文化逐鹿中原(富河文化消失,可能被红山文化吞并)龙虬庄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大溪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红山文化(前4700年–前2900年)大汶口文化(前4100年–前2600年)北阴阳营文化(前4000年–前3000年)马家窑文化(前3800年–前2700年)良渚文化(前3400年–前2250年)薛家岗文化(前3500年–前2800年)此图距今5500年第八图(仰韶文化衰落,消失,中国的诞生!)红山文化(前4700年–前2900年)大汶口文化(前4100年–前2600年)马家窑文化(前3800年–前2700年)良渚文化(前3400年–前2250年)屈家岭文化(前3100年–前2700年)左家山上层文化(前3000年–前2500年)偏堡子文化(前3000年–前2200年)小珠山上层文化(前3000-前2500年)良渚文化(前3400年–前2250年)昙石山文化(前2900年–前2200年)此图距今5000多年第九图(红山文化消失,可能被大汶口文化的黄帝族征服)大汶口文化(前4100年–前2600年)马家窑文化(前3800年–前2700年)良渚文化(前3400年–前2250年)屈家岭文化(前3100年–前2700年)左家山上层文化(前3000年–前2500年)偏堡子文化(前3000年–前22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前2900–前2500年)昙石山文化(前2900年–前2200年)小河沿文化(前2900–前2500年)此图距今大约5000年第十图大汶口文化(前4100年–前2600年)马家窑文化(前3800年–前2700年)良渚文化(前3400年–前2250年)屈家岭文化(前3100年–前2700年)左家山上层文化(前3000年–前2500年)偏堡子文化(前3000年–前22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前2900–前2500年)昙石山文化(前2900年–前2200年)小河沿文化(前2900–前2500年)此图距今5000年左右第十一图龙山文化的扩张偏堡子文化(前3000年–前2200年)马家窑文化(前3800年–前2700年)良渚文化(前3400年–前2250年)龙山文化(前3000年–前2000年)宝墩文化(前2800年–前2000年)石家河文化(前2500年–前2000年)陶寺文化(前2300年–前2000年)造律台文化(前2300年–前2000年)后岗二期文化(前2200年–前1800年)王湾三期文化(前2200年–前1700年)此图距今4600年左右第十二图龙山文化的分布图如果说在距今5000年以前,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等各据一方,那么到了距今5000年以后,一种新文化以压倒之势覆盖了早先的各个文化区,这就是龙山文化。

兴隆洼文化——赵禹喆作业

兴隆洼文化——赵禹喆作业

兴隆洼文化 - 文化概述兴隆洼文化遺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20世纪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同类文化性质的遗址还有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克什克腾旗南台子、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等,正式发掘出土玉器的总数已达100余件。

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兴隆洼文化的年代为距今8200—7400年,由此认定兴隆洼文化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开创中国史前用玉之先河。

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因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喇木伦河南岸和辽宁省辽西地区。

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000年。

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

石制工具多是打制的,石器种类包括有肩锄、斧、锛、磨盘、磨棒等。

陶器较厚重,烧制火候较低,陶质疏松,以装饰压印的网格纹和“之”字形纹为特征,多罐、钵类陶器。

住房为半地穴式的方形或长方形建筑,排列有序。

在兴隆洼发现聚落遗迹,有十多排房屋,每排10座左右,屋内有圆形灶坑,环绕聚落有一条防御用的沟壕。

从该文化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玉器之一:一座墓葬中死者两耳处各有一件精美的玉玦。

还有的墓用两头整猪随葬。

在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的兴隆洼址,是目前为止,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地区发现最早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方化类型,故命名为“兴隆洼方化”。

这是一处距今已有七千二百五十年至八千年左右历史的古代方化址。

兴隆洼文化位于牛河上源的缓坡台地上,地处平坦,视野开阔,加之近有泉水至今长流不断,故很适宜古代人居住,除兴隆洼文化的遗存外,还保存着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居住址和城堡遗址。

兴隆洼方化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

考古所的三次发掘,共揭露出五十七间房址,均为圆角方形,房址中间是灶址,四周和居住面还有保存食物、火种的小龛、袋状炕。

房址大小不一,小的有几十平方米,最大的有一百四十余平方米。

均无门道,据专家们考证,可能是在房子顶部开孔"以梯出入"。

史前文化年代对应关系表

史前文化年代对应关系表
①:石家河文化泰山庙类型—后石家河文化;②:石家河类型石家河文化—后石家河文化;③:石家河类型石家河文化—后石家河文化;
①:河姆渡第一层遗存?;②良渚文化(仰晚始)
②小珠山上层文化
裴李岗时代
②豫西晋南、③:裴李岗文化
④豫北冀南:磁山文化
①关中与汉中:老官台文化
1鲁中南地区:
后李文化;
②鲁西北地区:后李文化;
①:大溪文化三元宫类型(仰早中);②大溪文化关庙山类型;③:大溪文化油子岭类型;
①宁绍平原:跨湖桥文化;
①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
BC5000—
BC3000
仰韶时代
①:河姆渡文化(仰早)--河姆渡第二层遗存(仰中);②太湖流域:罗家角文化(河姆渡文化偏晚)--马家浜文化(仰二)--崧泽文化(仰中);③江淮地区:侯家寨文化(仰一)--黄鳝嘴文化(仰早偏晚)--薛家岗文化(仰中)--薛家岗第四期遗存(仰晚到龙早)
①: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仰晚到龙早);②辽东半岛:小珠山下层文化(仰早中)--小珠山中层文化(仰晚);
①:北辛文化(仰早)北辛类型—大汶口文化(仰中到龙早)(王音、大汶口、西夏侯类型);②:北辛文化源城类型—大汶口文化(吴村-中、上庄-晚类型);③胶东半岛:北辛文化白石类型(新晚)--大汶口文化(紫荆、北庄、杨家卷类型);④苏北地区:北辛文化大夷山类型—大汶口文化(柳陵、花厅、赵庄类型);
①:屈家岭文化成岗类型;②:屈家岭文化屈家岭类型;③:屈家岭文化屈家岭类型;
铜石并用时代BC3000-
BC2000
龙山时代
①:客省庄二期文化;②:庙底沟二期文化;③:大河村五期文化-王湾三期文化;④:梦庄文化-后岗二期文化;⑤:屈家岭文化(中晚为龙早)-石家河文化-王湾三期文化晚期;⑥:齐家文化;⑦:阿善三期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年表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年表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年表(一)沙苑文化陕西朝邑、大荔交界约10000多年8000B.C沙苑文化是中国科学院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于1955年冬在大荔南部的沙丘地带发现的,当时仅发现了石器。

1973年又组织人员进行了调查,在此发现了人头骨化石,以后又进行了几次调查,除发现大量石器外,未见地层关系。

这些石器分散在地面上,以石片石器和细石器为主。

细石器有石核、石叶、小石片、尖状器、石镞、刮削器等。

石片石器是它的典型产物,又是细石器文化中所罕见的。

根据已发现的资料,国家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研究认为:石器属中器时代遗物,人头顶骨化石属同时期的遗物。

具体时间约在万年左右。

以后把这里统一称作“沙苑文化”遗址。

现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人洞文化江西一带约14000-9000年12000-7000B.C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年代为距今14000─9000年。

遗址位于江西万年县大源仙人洞洞内,1962以后作过数次发掘。

洞内的上层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石器中既有打制的,也有磨制的。

已发现陶器,但数量很少,质地非常疏松,胎厚近二厘米,陶泥既夹炭也夹砂,是中国目前所知最原始的陶器。

最重要的发现是一些水稻壳,其中既有普通的野生稻,也有栽培稻。

后者集野、,粳稻的特徵,是一种由野稻向人工栽培稻演化的稻种。

这一发现将人类栽培水稻的历史提前到一万年前。

不过,遗址中也发现了多处火堆遗迹,以及大量的动物碎骨、蚌螺介壳和少量的鱼骨等,但未发现饲养家畜和种植谷物的迹象,看来人们还主要依赖于渔猎和采集经济。

贾湖文化河南省汝河、洪河、沙河流域约9000-7800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东,沙河与泥河之间的冲积平原上,平面呈近圆形,面积约55000平方米,1983年至200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在此发掘7次,计2700平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房址53座,窑穴370座,陶窑13座,灰坑336座,墓葬445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个,以及濠沟、小坑等。

兴隆洼的文化成就

兴隆洼的文化成就

兴隆洼的文化成就作者:周晓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2期摘要:兴隆洼文化历经近千年的发展,在适应其特殊的环境中形成了一个较稳定的文化发展核心圈,以多元混合经济的生产方式,开创了繁荣、稳定的文化发展局面,并产生了一批独特而突出的文化成就,对其后来的文化甚至周边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兴隆洼文化;文化成就;多元经济;重要影响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03-04兴隆洼文化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一支主要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是红山文化的源头,代表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期。

随着兴隆洼文化田野工作及时而全面的展开,兴隆洼文化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兴隆洼文化的年代、分期、地方类型等问题基本明确,玉器起源、聚落形态、埋葬习俗、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精神层面的研究和探讨更不断掀起新的高潮,兴隆洼文化的地位及作用日益凸显。

兴隆洼文化不仅奠定了西辽河流域在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核心地位,对东北亚其他地区史前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还确立了西辽河流域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并行发展、相互影响的历史根基。

本文欲从技术角度着手,结合兴隆洼文化的田野考古材料及研究成果,对兴隆洼文化进行综合性的考察,就其在史前新石器时代的地位、作用及影响作一探讨。

一、材料与背景兴隆洼文化,年代距今8200~7200年[1],文化延续了近千年,可分为早中晚3段,早中晚3段一脉相承又有一定变化,与华北地区的磁山、裴李岗、后李、大地湾文化大致归属于同一时期。

兴隆洼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和大凌河流域。

这一文化不仅分布面广阔,而且还向其周围辐射或加以影响,故其北可达大兴安岭南缘,南抵渤海沿岸,西起潮白河流域,东至西辽河下游。

带有兴隆洼文化特征的典型纹饰不仅见于东北地区,还渗透到山东半岛,更远及西伯利亚地区[2]。

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

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

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2010-04-01 20:22:08)查海遗址是兴隆洼文化类型的重要聚落遗址,1982年发现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色拉乡查海村西五里“泉水沟”北坡的向阳扇面台地上,1996年被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地处辽西丘陵山区最东部的医巫闾山西麓、辽河支流绕阳河源头,与下辽河平原接壤,距阜新市区约25公里。

“查海”即蒙古语“察哈尔”,是蒙古宗族部察哈尔部的一支,于明嘉靖年间由现冀北晋北东迁到这一带而得名。

查海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自1982年发现以来,到目前已进行过7次发掘共7600平方米,发现有半地穴式房址、墓葬等遗迹。

房址呈南北或东西向成行排列,以风化岩开凿为房基,面积最大者可达90平方米。

每座房址内生活用具、生产工具配套,排列有序,并表现出每个生活、生产单元的相对独立性,特别是在第5次发掘中揭露出的连体房址,表明当时已出现了原始的祭祀的活动。

遗物有陶器、玉器,还有石器、猪骨,鹿骨及农作的碳化物等,其中以浮雕龙纹、蟾蜍纹陶片最为珍贵。

经测定,这个遗址年代为距今7600±95年,加树轮较正已超过8000年,是目前东北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查海遗址没有其它历史遗存的干扰,四周没有近代村落,原始自然风貌保存极好。

与查海遗址同时代、面貌相近的文化遗存分布于邻近的内蒙古东南部、河北承德、北京北部,其中著名的主要是敖汉旗兴隆洼遗址。

这些文化类型通称为兴隆洼文化。

查海文化是红山文化的源头,被称之为5000年文明曙光的牛河梁“女神庙”就源于这里。

从查海遗址文明的起步,到红山文化早期国家的诞生,查海遗址以其2000年的久远年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先行了一步,起到了勿庸置疑的“龙头”作用。

这个遗址时代虽早,却具相当的进步性。

1、摆塑龙。

考古工作者在对遗址进行发掘中,发现这处遗址中部的石脉上,有一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龙形堆石,用与石脉质料相同、大小均匀的红褐色花岗岩块摆塑而成,长约20米。

远古文明之光——兴隆洼文化遗址与东亚最早的玉器(上)

远古文明之光——兴隆洼文化遗址与东亚最早的玉器(上)

远古文明之光——兴隆洼文化遗址与东亚最早的玉器(上)中国内蒙古兴隆洼遗址。

古老的制玉技术以此为中心向周边传播。

往东北方向,是黑龙江(俄罗斯称阿穆尔河)、松花江流域,在中国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和俄罗斯滨海地区(原为大清帝国领土,女真人的居住地之一)均发现了最古老的玉器。

往东方向,跨过日本海,在日本本洲岛西岸附近的桑野和三引遗址也发现了同类的玉器,不过,它们的年代均晚于兴隆洼玉器。

1992年揭露成排的房址(东南——西北)。

1992年用热气球高空拍摄聚落的环壕及房址(北——南)。

1993年发掘的探方(东南——西北)。

兴隆洼遗址第117号墓。

1992年秋,从兴隆洼遗址发现了第一对玉玦饰,出土在117号墓人头骨的两侧,据此确认早期的玦饰就是耳环。

兴隆洼遗址第135号墓。

1994年十月一日从135号墓出土一对大型玉玦,制作精美,直径约6厘米,是迄今发现兴隆洼文化玦饰中最宏大的杰作,堪称“玦王”。

兴隆洼聚落首领式房址(180号房址)。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奇观:也就是墓葬和房屋在一起,然后是人与他心爱的动物埋葬在一起。

在这位墓主人的身边,是一公一母两头猪。

兴隆洼聚落首领式墓葬(118号墓葬)。

118号墓是所有居室墓中规格最高的一座。

墓主人是五十多岁首领式的男性猎人,随葬品丰富,主要包括:主人生前爱用的狩猎工具,一些刃部嵌有骨梗石刃镖,共伴出土715件细石叶,为骨梗石刃镖刃部更新的备用,可供死后长期使用。

骨梗石刃镖很可能主要是一种狩猎的工具,显示狩猎经济占一定的重要性。

生产工具有木工用石斧、随身穿孔用骨尖状、刃器和饮用的陶杯。

此外,还有一对玉玦耳饰及石管项饰。

右手背上压著圆蚌饰,似为法器。

人骨的右侧,放置一对完整雌雄的猪,具有明显祈求猎物繁盛之意(或者作为种猪带去另一个世界)?兴隆洼118号墓葬出土遗物:1、骨尖状器;2、细石叶;3、厉石;4、骨镖;5、石斧;6、石管;7、玉玦;8、陶杯。

兴隆洼遗址面积达50000平方米,是现今所知兴隆洼文化中期最大的中心性聚落。

新石器时代的兴隆洼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兴隆洼文化

则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反映。这说明在滦河流域兴隆洼文化发 居住地的不同发生了变化,但原来的陶器文化却在较长的一
展到二、三阶段时,海水的迅猛上升,才引起了冀东平原居 段时间内继承了下来。
民大规模越过燕山向北的迁移;在滦河流域兴隆洼文化发展
兴隆洼文化的起源和传播,把该区新石器文化的起源引
到四段时,兴隆洼文化区少有移民,可能道路为洪水所阻, 向了渤海一带,曾经陆化过的渤海平原可能就是其新石器文
WU Chang-yun1, LIU Yun-wei2
(1.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History,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2. Department of Science Research,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见的弦纹,代之出现的是之字纹、三角纹、坑点纹,下段纹 器上,以此为基础,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兴隆洼文化。后
饰为细密尖细之字纹和划纹,如西寨 T24③:3(图二:6)、 T23④:标 7(图二:7)。[11]
来由于海平面的迅猛上升,越过燕山不断北迁的渔民,才把 兴隆洼文化的二、三段带到北部腹地,由于腹地并没有原居
伍长云,刘云伟:新石器时代的兴隆洼文化
如东寨 G1:165(图二:5)。四段陶器除夹砂黄褐陶外,还 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现滦河下游(可能是包括向陆化渤海平
有少量黑色泥质陶,罐唇种类在三期的基础上又增加方圆 原延伸的一部分)的先民,因环境决定了以渔业为主的经济
唇,组合纹饰以两段式为主,上段纹饰中不见二、三段中常 生活,又因渔业发展的需要,发明了鱼网,并把网纹施在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隆洼文化分期与年代索秀芬(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少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1982年秋冬,敖汉旗文化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在敖汉旗东南部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兴隆洼遗址,1983年进行发掘,命名了 兴隆洼文化 [1]。

已发掘的兴隆洼文化遗址还有查海[2]、白音长汗[3]、南台子[4]、金龟山[5]、盆瓦窑[6]、东寨[7]、西寨[8]、兴隆沟第一地点[9]、上宅[10]等。

经调查,遗址遍布燕山南北地区,分布范围北起松辽分水岭,南到燕山南麓,东起医巫闾山,西抵大兴安岭[11],在河北省泥河湾盆地阳原县姜家梁遗址也发现与兴隆洼文化接近遗存[12]。

兴隆洼文化房址为半地穴式建筑。

墓葬有室内葬和室外墓地葬两种。

陶器均为夹砂陶,多数为夹粗砂陶,少量为夹细砂陶。

陶色不纯正,器表为褐色。

纹饰多为三段式布局,也有少量二段式布局,一段式布局纹饰不多。

一般器表纹饰为:口沿下为凹弦纹带,中部为附加堆纹凸泥带或索状纹带,其下为主体纹饰,为交叉纹、之字纹、几何纹、戳印坑纹等。

筒形罐是主要器类,其中敞口斜直壁筒形罐数量最多,还有敛口和束颈筒形罐等,盆、钵、碗、盂数量较少。

工具以磨制石斧、方形铲和打制的锄形器、刀数量较多。

一分期兴隆洼文化遗址堆积普遍较薄,遗迹间叠压打破关系较少;兴隆洼文化属筒形罐系统文化,器类较单一,筒形罐形态演变不是很敏感,这些都给文化分期带来很大困难。

学者们在报告、简报或论文中对兴隆洼文化分期问题有所涉及[13],但多是结论性的认识,缺乏论证过程,专门对分期进行讨论的文章不多[14],并且只是提出分期的设想,并没有对资料进行详细分析。

目前,兴隆洼文化分期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近年来伴随发表资料的增多,使得从多方面对兴隆洼文化进行分期成为可能。

兴隆洼遗址从1983至1986年连续进行过四次发掘。

1992年、1993年进行过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3万余平方米,清理出半地穴房址170座、墓葬30余座、聚落环壕1条以及数量众多的窖穴和灰坑,以兴隆洼文化遗存为主,发现少量红山文化房屋打破兴隆洼文化遗迹。

兴隆洼遗址已发表的兴隆洼文化遗迹间打破关系有四组,一组为F177 G1;二组为2011年 第8期F180 F220;三组为M117 F176;四组为M118 F180(箭头代表叠压打破关系,以下同)。

M117、M118分别是F176、F180内的室内葬,M117和F176年代应大体相当,M118和F180年代应大体一致。

F220与F171面积均超过100平方米,房址布局、结构相近,均在聚落环壕G1内,分属两排,平行排列,应为同一时期。

F176、F177位于G1西北部,F177打破G1,F176位于聚落环壕G1以外,两房址面积较小,均不足25平方米,4~6个柱洞分布在灶坑外围,应为同一时期房址。

根据以上叠压打破关系,将兴隆洼遗址兴隆洼文化分为三期。

第一期以F220、F171为代表。

陶器均为夹砂陶,夹砂中的砂粒较大,胎厚重,陶质疏松。

陶色呈褐色,器表多为灰褐色或黄褐色,内壁多为黑灰色。

器类主要是罐类,方唇,敞口,斜直腹或内弧腹,平底或微凹底。

器表大多满饰组合纹饰,一般唇下压印凹弦纹带,其下为一周细泥条附加堆纹,多呈波浪式,有的是平行短泥条,以下为主体纹饰,以短斜线交叉纹为主,也有少量不规整的横人字纹、长窝纹等。

第二期以F180、M118为代表。

陶器均为夹砂陶,有夹粗砂和细砂之别,多数陶胎厚重,陶质疏松。

陶器器表除灰褐色或黄褐色外,局部增加了红褐色,内壁多呈黑灰色。

器表绝大部分为罐类,也有少部分钵、杯类等。

罐为外叠唇,唇部厚重,口部有敞口、侈口、直口,颈部新出现了束颈,腹部分为斜直腹、弧腹两种,平底或微凹底。

纹饰布局呈三段式,口沿下饰凹弦纹带,下饰一周凸泥带,其上饰短斜线交叉纹、平行短斜线纹、折线纹、网格纹、指甲压印纹等,其下饰主体纹饰,以短斜线交叉纹为主,新出现之字纹、席状几何纹、网格纹、折线纹等。

第三期以F176、F177、M117为代表。

均为夹砂陶,砂粒有粗细之别,夹细砂者增多,胎变薄,质地坚硬。

陶色与第二期基本相同。

器类以罐类为主,还有钵、碗、盅等。

罐的外叠唇和凸泥带均明显变薄,罐的腹部、底部以及纹饰布局与第二期相同,凸泥带上的三点状坑点纹是本期特色。

主体纹饰以短斜线交叉纹为主,带状网格纹、横人字纹等较第二期更为规整,排列有序。

查海遗址在1986至1988年、1990年、1992至1994年进行了七次发掘,发掘面积约7800平方米,发现房址55座、灰坑和窖穴(不包括室内窖穴)41座、室内墓葬5座、聚落居住区中心墓地1处(包括墓葬10座)和大型 龙形堆石 1处、4堆陶器、2条水沟和2段聚落环壕,绝大部分遗存为兴隆洼文化,少量遗存为小河西文化。

阜新查海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 中将地层堆积分为3层,即 ! 基岩,层为耕土层, 、 层均为文化层。

F1开口层位没有说明。

据 阜新查海遗址的发掘与初步分析 和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1987~1990年三次发掘 ,遗址地层比较简单,以T0506、T0606北壁为例,共分3层,即 ! 基岩, 层为耕土层, 层为水成层,内含少量遗物,所有遗迹均开口于此层之下, 层为黄沙生土层。

查海遗址1992~1994年发掘报告 中 区只有一层耕土,F20开口于耕土层下,其下为花岗岩基岩。

区T0506、T0606北壁剖面为! 基岩, 层为耕土层, 层内含少量遗物,F2、F5开口于此层下。

层为生黄土层。

发表三组房址打破关系和三组墓葬打破关系。

查海兴隆洼文化有三组房址打破关系,一组为F30 F24;二组为F27 F28、F37 F28;三组为F52 F49;F47 F49;F48 F49;F55 F49。

有三组墓葬打破关系,一组为M2 M1;二组为M3 M4;三组为M9 M7。

只有M2中有2件陶罐随葬,其余墓中均无随葬器物,因随葬器物过少,所以墓葬不能进行分期研究。

根据以上有打破关系的三组房址内出土陶器,可将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分为三期。

第一期以F38、F49为代表。

纹饰均以草划交叉纹为主,有少量窝点纹和几何纹,纹饰凌乱,不规整。

直腹筒形罐直口,鼓腹罐口沿微侈,下腹微鼓,鼓腹部位偏下。

第二期以F24、F27、F28为代表,夹砂红褐陶,交叉纹排列规整,往往成排分布,新出现了不规整的之字纹。

直腹筒形罐口沿微侈,鼓腹罐下腹微鼓部位移至下腹中部。

第三期以F30、F37、F48、F48、F52、F55为代表,较早阶段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有少量灰褐陶;逐渐发展为以灰褐陶为主,有少量红褐陶。

规整的之字纹逐渐成为主流纹饰,几何纹多而复杂规整。

直腹筒形罐口沿外侈,鼓腹罐下腹微鼓部位移至下腹上部。

从总的发展趋势看,筒形罐上的附加堆纹凸泥带有下移趋势,第一期附加堆纹凸泥带大约位于筒形罐六分之一高处,第三期下移至四分之一高处。

之字纹趋于规整,几何纹由简单到复杂。

比较兴隆洼遗址和查海遗址陶器,兴隆洼遗址第一期和查海遗址第一期相当,均为不甚规整的交叉纹。

兴隆洼遗址第二期、第三期与查海遗址第二期相当,交叉纹规整,新出现了不规整的之字纹,几何纹较为简单。

查海遗址第三期晚于兴隆洼遗址第二和第三期,以规整的之字纹为主要主体纹饰,几何纹数量多而繁缛。

白音长汗遗址1988年、1989年、1991年三年累计清理、发掘7264 3平方米,发现聚落环壕2座,发掘房址86座、灰坑96座、墓葬23座,以兴隆洼文化遗存数量最多,还有一些小河西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遗存。

以BF63、BH76和M13、M16为代表,纹饰布局分为二段式或三段式组合,二段式组合一般为口沿下有数道凹弦纹带,其下以网格纹、交叉纹、平行斜线纹、长窝纹、类之字纹等纹饰中的一种作为主体纹饰,主要是网格纹和交叉纹。

三段式组合一般在凹弦纹带和主体纹饰之间增加一条索状条带纹。

不见真正之字纹。

口沿不外叠,呈方唇,与兴隆洼遗址第一期口沿相同,两者应该大致同期。

其余白音长汗遗址兴隆洼文化遗存主体纹饰以规整的之字纹为主,附加堆纹凸泥带宽而厚,附加堆纹凸泥带上的几何纹发达,与查海遗址第三期纹饰相近,两者处于相同时期。

经以上比较,白音长汗遗址分为两期。

南台子遗址1991年发掘面积3100平方米,主要是兴隆洼文化遗存,有少量红山文化遗存。

兴隆洼文化遗存纹饰以压印的交叉纹占多数,不见之字纹,与兴隆洼遗址第一期、查海第一期纹饰相近,三者时代相近,大致处于相同时期。

兴隆沟第一地点经2002年和2003年发掘4000平方米,清理房屋25座,室内葬20座,灰坑54座,出土陶器有规整的之字纹和交叉纹,与兴隆洼遗址第二期、第三期的纹饰、器形相同,两者时代相近。

上宅遗址从1985年春至1987年秋进行了五次发掘,发掘面积达2500余平方米,其中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较好的面积约700平方米,均位于台地的一道天然沟内,其中第八层属于兴隆洼文化,出土三段式纹饰筒形罐,主体纹饰为短交叉纹,排列呈网带状,与兴隆洼遗址第二期短交叉纹相同。

东寨遗址发现于1990年,抢救性发掘面积达112 2平方米,均属于兴隆洼文化。

陶器纹饰有规整的线形之字纹、篦点之字纹和规整的交叉纹,与兴隆洼遗址第二期、第三期和查海遗址第二期、第三期纹饰风格相同。

金龟山遗址在1961年、1962年共发掘150平方米,属于兴隆洼文化和富河文化。

属于兴隆洼文化的筒形罐纹饰为两段式或一段式布局,之字纹横压竖排或竖压横排,排列规整,与白音长汗遗址第二期之字纹相同,两者时代大致相当。

1991年在盆瓦窑遗址第一地点和第四地点发掘了兴隆洼文化遗存,器表饰竖压横排之字纹,与白音长汗遗址第二期之字纹风格相近,应该处于一个时期。

西寨遗址1988年发掘800平方米,1990年兴隆洼文化分期与年代2011年 第8期兴隆洼文化陶器器类简单,各种形态的筒形罐占绝大多数,还有少量的碗、钵、盂、盆类等,下面对各类陶器演变规律进行探讨(图一、二)。

筒形罐分为直腹、斜腹和曲腹三大类。

直腹筒形罐口径与底径相差不大,腹壁倾斜度较小,腹壁较直。

分为3型。

A型侈口,腹壁较斜。

B型敞口,腹壁斜度较小。

C型侈口,腹壁较直。

斜腹筒形罐大口,小底,腹壁倾斜较大。

分为2型。

A型喇叭口,微弧壁。

B型敞口,斜直腹壁。

曲腹筒形罐侈口,束颈,曲腹。

筒形罐总的发展趋势是由高变矮,由方唇发展为外叠厚唇。

附加堆纹由开始的类附加堆纹或细泥条,发展为宽附加堆纹凸泥带,有逐渐下移的趋势,最终附加堆纹凸泥带消失,三段式布局向两段式和一段式发展。

附加堆纹由早期的素面泥条和简单单层纹饰,发展为晚期的双层复杂装饰。

主体纹饰早期以不甚规则的交叉纹为主;中期出现了之字纹,交叉纹趋于规整;晚期多见排列整齐的之字纹。

几何纹出现在中期,数量少,图案简单;晚期数量多,不仅在主体纹饰上多见,在附加堆纹凸泥带上也出现了几何纹,图案繁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