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进程、就业能力与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

合集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摘要]随着大学生分配制度改革、就业市场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就业难”已成为制约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瓶颈”。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破解“就业难”鸿沟成为高校发展崭新的课题。

文章分析了当前师范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且据此提出开发“嵌入式”教学实践培养模式、开发“导师制”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创设开发就业能力提升的情境三个方面的途径。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就业能力高校大学生作为就业主体,实现就业既是通过劳动满足自己需求、奉献社会的方式,也是自主谋生、成家立业的手段。

自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以来,高校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也由原来的单学科向多学科交叉转变。

虽然职业岗位数量和选择条件外在于高校和就业主体,但是,当前结构性失业和选择性失业的大量出现,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难脱干系。

因此,要解决“就业难”问题,必须改革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的培养涉及人才培养的整个系统,但由于高校对就业能力概念认知的偏颇,就业能力的培养仅依靠就业指导部门,培训的方式基本采取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集中培训,培训的内容基本是围绕就业技巧开展。

师范类大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初、中等教育机构,作为教师,他们不仅要具备教育教学能力,还要通过自身文化传递达到育人的任务,因此对于师范类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应区别于非师范类本科生。

一、就业能力的解析根据《辞海》的解释,能力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国外对就业能力的一种定义或描述是“就业能力是指大学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将就业能力定义为“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

上述两种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或描述分别从单方面即完成活动的方式或心理特征对就业能力进行定义。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之我见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之我见
随着我 国高等教育规模 的不断壮大 以及 教育普及化程 度的提高 , 大 学
三、 地 方 本 科 院 校大 学 生就 业 长效 机 制
生成 为社会 的主力军 , 在社会 就 业方面 占据重要 的地位 。但是 , 由于受 到 为了应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 需要 地方本 科院校 结合 就业形 势 , 综合 考 多种 因素的影 响。 大学生就 业面临 着较 大 的困难 , 需要地 方本科 院校加 强 虑多种 因素 , 改进就业工作 , 其 中构建地 方本科 院校大 学生就 业长效机 制
育, 这就导致 了不 同专业之 间的大学 生在供 给和需 求方面 缺乏 替代性 , 加 学生进行充分的就业指导和培训 , 一方面 , 让学生 了解 到最新 的就 业信息 :
剧 了供 求之 间的矛盾 , 增加 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 三) 创 业 艰 难
另一方面 。 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 性的培训 , 提 高其实 际操作能力。 ( 二) 构建就业能 力培养 的长效机制 在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长效机 制构建 中, 要加 强人才能力 培养与 将就业能力融入到专业教学的培 养过 程中 , 进而提高人 才培养的针对 性和
反过来影响着招生 , 因此 需要正确处 理三者 之 间的关 系, 建立三 者 的长 效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 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就业与地域 需求结构失衡
高校大学生具有 自主就业 的机会 , 在毕 业 以后 , 就 会 向经济较 为发达 机制 , 形成 良性循环 。首 先, 要 从源头抓好 招生工作 , 并结合 就业情 况和市 的地 区涌入 , 特别是北京 、 上海等地对大学生 具有较强 的吸引力 , 但是 留在 场需求 , 适当的调整专业招生人数 , 对于 实力较 强但是 需求不强 的专 业要 本省的较少 , 加剧 了就业与地域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

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改革研究

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改革研究
( ) 学手段和方法不够丰富 。 二 教 指导效果不佳
二 、 方 院校 大 学 生就 业指 导 课程 应遵 循 地 的原 则 每个学校都有 自己的办学定位 , 国家重点建设 的大学 应努力 满 足 国家 重大 发展 战略 和重 点行业 、 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 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 养要重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以及相关行业需要 服务 ;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 为导 向, 为行业一线 培养高技能和技术应用型人才。 我们应该根据地方 高校 的办学定位 , 实事求是地确定 自己的原则。 第一 , 主体性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 即“ 的原则 。 在教学实施过程 中, 要进行换位思考 , 多从学生的 角度 出发 , 以满足学生 的需求 、 促进学生发展为最 高 目的 ; 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
( )大 学生对 就 业指导 类课外 活动 总体 参 与 四 度不 高
但是 目前我 国高等教育对就业指导重视还:够 , 不 目
前大学生就业 :一方 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合适 的工 “
作 ,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 的人才” “ ,就业鸿 沟” 问题 日益 凸 显【 ” 。地方 院校 相对 处 于劣 势 , 好 做
由于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就业 指导课形成了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 中普遍存在 的三 多和三少局面: 支招多, 解惑少; 信息多, 观念少; 择 业多, 敬业 少 。全程 化 、 员化 、 全 个性 化 、 多样 化 、 信息化 、 市场化 、 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还未形成 , 学 生普遍感觉内容空洞乏味 , 与现实脱节 , 缺乏新意 , 从 而影 响 了教 学效 果 。
的 问 题
( ) 一 对就 业 指导 课重 要性 认识 不 到位
动的、 等待的状态,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2013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名单

2013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名单

2013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名单摘要:一、引言二、2013 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名单的概述三、名单中涉及的领域及特点四、项目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五、结语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适应这一需求,提高教育质量,我国教育部在2013 年启动了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本文将对这一项目的名单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二、2013 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名单的概述2013 年,教育部共确定了100 个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涉及全国范围内的200 余所高校。

这些项目涵盖了理、工、农、医、文、法、经济、教育、管理、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旨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三、名单中涉及的领域及特点1.领域广泛:名单中的项目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既有理工科专业,也有人文社科专业,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全局性和广泛性。

2.注重实践:改革试点项目中,有许多专业将实践教学作为重要内容,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强调创新:名单中的许多项目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4.跨学科融合:许多项目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四、项目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和意义1.推动高校改革: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实施,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促使高校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项目强调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融合,有助于提高我国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3.引领教育发展方向:2013 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名单,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和路径,引领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分析研究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分析研究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分析研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也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指的是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等教育机构,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要特色,面向当地经济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

本文将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1.发展现状随着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增长迅速。

截至2019年,我国本专科院校总数达到2855所,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1318所,占比46.15%。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增长速度远高于综合类大学,其中山东、江苏、广东等东部沿海省份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数量相对较多。

2.发展趋势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的变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将面临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差异化发展各地应用型本科院校有不同的发展定位和特色,如安徽的农业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江苏的工程技术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等。

未来一段时间,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在发展方向、办学特色、学科设置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发展,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特色和品牌。

(2)产学研深度融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当地经济社会需求,将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同时,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随着近年来国际化教育的普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将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化发展。

同时,加强英语水平的培养,提高国际化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前面临的问题1.师资力量不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往往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缺乏高水平的人才吸引机制,使得优秀的教师往往不愿意留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聘用、招聘等机制不够灵活,不能及时响应相关专业和岗位的变化,导致该领域高水平人才的引入困难。

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研究

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研究

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许多地方高校开始进行本科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研究。

本文就对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综合改革实践进行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1. 校企合作不足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校企合作项目相对较少,实习和就业渠道不够畅通,给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带来了一定影响。

2. 课程设置滞后部分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滞后,与社会需求和发展不够贴合,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足。

3. 教学方法单一一些高校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4.师资力量薄弱一些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科研水平有待提升,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

二、改革实践方向与举措地方高校可以与当地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建双创基地和实验室,开展双向导师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地方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优化课程设置,增设新兴专业方向,提高教学质量。

地方高校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比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地方高校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升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

三、典型案例分析1. A大学:“双师型”课程建设A大学在改革实践中,提出了“双师型”课程建设的方案,引入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双双授课,从而使课程更加贴合企业需求,培养更具实战能力的学生。

2. B大学:“项目式”教学改革B大学尝试引入“项目式”教学,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 C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C大学积极推行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实施效果及建议1. 实施效果通过上述改革举措的实施,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有所提升。

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综合改革试点成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

为了推进这一方案的有效实施,各大学需按照国家政策的要求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

本文将介绍大学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以期为相关高校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背景和意义大学综合改革试点是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举措,旨在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这一试点的实施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综合改革,可以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办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推动高等教育从数量扩展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二、目标和任务大学综合改革试点的目标是通过各项改革举措实现教育体制的创新和优化,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具体任务包括: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优化学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进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等。

三、改革举措1.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提倡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课程教材的质量和适应性。

- 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估机制,鼓励教师探索研究性教学和问题导向教学模式。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学科交叉和边缘学科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跨学科能力的提升。

- 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创新实践项目。

- 推动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加强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提供更多科研经费和资源支持,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

- 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资源支持。

- 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促进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4. 优化学生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的学生发展与就业指导体系,提供个性化和精准化的辅导和就业服务。

-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更多真实岗位和实践机会。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摘要: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就业需要的地方本科院校,应当以“地方化”为切入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课程与学生就业出口的关联度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大学课程设置经验,重新构建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通过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活动课导入式教学法,建立三维一体个性化教学方法。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就业指导;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60-02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国家重点关注,它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与发展。

1995年5月12日,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布“在高等院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要求各高校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自主就业。

目前,许多高校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都已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且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立较晚,教育体系和机制都不够成熟。

所以,有学者认为目前各高校缺乏对就业指导课程足够重视;并且在教授内容上,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师资数量与质量相对欠缺等等。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构建系统、规范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发掘自我潜能,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内涵1.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内涵教育部高等教育毕业生指导中心在《大学生毕业指导》中对就业指导的含义进行了科学概括,“就业指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就业指导是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劳动者求职与择业,为他们和职业的结合做‘红娘’。

广义的就业指导,则包括预测要求就业的劳动力资源,社会需求量,汇集、传递就业信息,培养劳动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

就业指导还应包括就业政策导向,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

”目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在高校是一门公共课,它既强调职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

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0.08.31•【文号】教职成〔2020〕6号•【施行日期】2020.08.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20〕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内各司局,国家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已经教育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教育部2020年8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国家开放大学是2012年6月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的一所新型高等学校,是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终身教育的一个创举。

学校建立以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转型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但是,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部署相比,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相比,国家开放大学还存在着定位不清晰、体系不健全、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开放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补齐“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短板,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明确定位、加强统筹,用深化改革的办法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整体推进新时代国家开放大学转型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的背景(一)巩固和发挥国家开放大学40年体系办学优势。

国家开放大学的前身是邓小平同志于1978年亲自倡导并批准创办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办学40多年来,国家开放大学和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地方开放大学)及市州分校(市州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区县工作站(区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共同组成了覆盖全国的开放教育一体化办学体系,累计招收学历教育学生2050万人,毕业学生1512万人,解决了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两代人的学历补偿问题,走出了“先进传播手段+名师名教”的发展之路,形成了“敬学广惠、有教无类”的优良传统,开发了改革开放所需的人力资源,积累了低成本、高效益举办高等教育和面向在职人员开展职业教育的中国经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中国教育市场的高等教育改革

中国教育市场的高等教育改革

中国教育市场的高等教育改革1.引言1.1 概述中国教育市场的高等教育改革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市场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就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状况、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关键举措进行深入解析和探讨。

通过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和未来展望的分析,希望能够为中国教育市场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掐头去尾地探讨中国教育市场中的高等教育改革。

首先,我们将介绍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整体状况,包括市场规模、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

接着,我们将分析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探讨现有问题所在以及为什么需要进行改革。

最后一部分将详细讨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包括政策制定、教学改革、学校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我们将全面地了解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革措施和展望未来发展。

1.3 目的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教育市场中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关键举措,分析当前高等教育市场的状况,探讨为什么需要进行改革,以及应该如何进行改革。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本文旨在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以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推动教育现代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1.4 总结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过分追求学历、就业不对口等。

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关键举措,例如完善高校评价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

这些举措可以帮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它不仅将影响教育体制和教育质量,还将影响国家的整体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能力和价值,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的构建

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的构建

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的构建作者:赵长林王桂清邵怀领来源:《河南教育·高教》2017年第06期摘要:招生、培养、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整体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招生信息反映了学生和家长的职业趋向、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声誉和公众对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的预期;就业信息反馈了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和行业人才需求量的变化,这些信息对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调整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由于招生、培养、就业在地方本科高校不同部门之间处于权限分离状态,三个环节之间建立联动机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实现人才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已成為高校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也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近年,聊城大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要求和适应社会需要为导向,积极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建设,以人才培养质量促就业,以就业质量倒逼招生结构、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

一、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的建设高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关键在于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的联动力度和实效。

“进口畅,出口旺,教育质量是保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招生是基础、培养是核心、就业是检验,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招生生源的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又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倒逼招生和培养数量、结构和质量。

基于以上分析,近年,学校不断强化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的建设与创新。

(一)“三位一体”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高校要按照“立足一个根本、满足二种需求、坚持三位一体”的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整体化设计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

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7.12.29•【文号】教高〔2017〕8号•【施行日期】2017.12.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现就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动对接国家需求,深化招生制度改革1.建立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宏观调控,完善中央、地方两级管理体制,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增强招生计划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

发挥政策引导和调控作用,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重大战略问题,储备战略人才。

改进完善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动态调整区域间、培养单位间和学科专业间的招生结构,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2.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要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积极稳妥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高校专业培养的关联性。

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

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

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引言地方本科院校一直在努力推动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师资和设施资源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学校的管理机制不够灵活,制约了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深入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解决策略,对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推动产教融合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1.2 研究意义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引言产教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教融合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深入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中面临的困境,找到有效的解决策略,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本科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机构,但在产教融合中面临的困境,比如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脱节、师资和设施资源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中所面临的挑战,探索有效的解决策略,对于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对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进行研究,对于推动地方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探讨解决这些困境的有效策略,旨在为地方本科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中提供参考和借鉴。

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几点思考

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几点思考

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几点思考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对接产业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地方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

下面就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几点思考进行探讨。

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注重根据当地产业的发展需求来设置相关专业。

地方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是决定专业设置方向的重要因素。

地方经济产业的发展是本科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根据地方产业的需求来设置相关专业,才能更好地为地方产业的发展服务。

某地方以农业为主要产业,那么本地本科院校就应该开设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比如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管理等;如果某地方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那么本地本科院校就应该开设与制造业相关的专业,比如机械设计、工程管理等。

只有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需求相匹配,才能更好地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

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是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本科院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产业的需求,掌握产业的最新动态,为专业设置提供有力的支撑。

地方企业也可以通过与本科院校的合作,更好地吸纳高素质的人才,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和人才瓶颈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促进产业的创新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还应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

地方本科院校要想更好地对接产业,就必须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教学资源,更新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努力打造一支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教师队伍,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提供更好的保障。

地方本科院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地方产业对接本科院校的需求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

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

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一、概述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和社会需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其独特的定位和功能,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技术不断进步的需求。

它们介于传统的学术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

这类院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在课程设置上,应用型本科院校既保留了一定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又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例,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还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它们不仅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回应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新期待。

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出现背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学术型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对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这一时代背景促使高等教育体系进行深刻的变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多元化。

企业和行业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这种需求的变化要求高等教育机构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下,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许多国家开始调整其教育政策,鼓励和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

这些院校通常更注重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强调实践教学和产学研结合,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出现也反映了教育理念的转变。

大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1. 引言大学综合改革是指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对大学进行全面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大学综合改革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一种大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旨在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 背景当前,高等教育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和学科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此外,大学生就业率不高、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因此,大学综合改革势在必行。

3. 目标本次大学综合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4. 方案本次大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课程改革通过对课程设置的改革,引入更加综合和实用的课程内容。

增加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并将其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培养具有更广泛知识背景和综合能力的人才。

4.2 教育方式改革重视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

4.3 考评改革改革大学生的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手段。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论文考核外,还将加入实践考核、项目考核等元素,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4.4 培养方案改革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潜力进行个别培养,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建立导师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辅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5 企业合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

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将实际工作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能力。

5. 实施计划本次大学综合改革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实施:1.制定改革方案:在第一阶段,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研究和讨论,制定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确定实施计划。

2.实施改革方案:在第二阶段,将改革方案逐步落实。

包括开展课程改革试点、教育方式改革试点、考评改革试点等。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关 键 词 :大 学 生 ;就 业 指 导课 ;教 学模 式
中图分类号 :G 7 . 4 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16( o o 2 () 19 l 09 9 6 2 l )03C-02一O
随着高校扩招,教育规模的扩大,毕业生数量急剧增 长 与 就 业 岗位 增 长 缓 慢 的 矛 盾尤 为突 出 ,就 业 竞争 E益 t 激烈 ,大学生就业 问题 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创新大 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模式 ,建立合理有效的大学生
教育探讨
地方本科 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 学模 式的探讨
文/ 全仁 李 晓东 钟
摘 要 :地方本科院校需要立足于 自身实际 ,致 力于创新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的教 学模 式 ,建立 以就业 为导 向,以提 升和 发展大学生就 业能力及职业生涯管理能 力为宗 旨的教 育教 学模式 。
识 ,还需要丰富社会实践经验 。但地方某些高校的教师 多以辅导 员和行政人员兼职为主 ,缺少受过系统职业指 导培训的老师,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 、缺 乏明确而完整 的课程理念 。许多院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理 念的认识停留 在帮助毕业生J J l ] l 就业上 ,提高就业率的基础上 ,对就  ̄ 业指导课程先进理念的认识模糊 ,把握不准。 ( 二)教学形式和手段单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

作者单位 :河池 学院毕业生就 业指 导 中心
参考文献 :
【】 1 吕卫 华 . 学 生 就 业指 导 课 新 型 教学 模 式 构 建研 究 【 】前 大 J. 沿, 0 7 () 20 , . 2 [】 2付勇 . 孔凡 . 高校就业 指导课程 改革创新 的思 考[ . J 辽宁教 育研 ] 究 ,0 8 () 2 0 ,7 .

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一流专业课程建设标准研究与探索

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一流专业课程建设标准研究与探索

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一流专业课程建设标准研究与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方本科院校在新时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提升专业课程建设水平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急需制定新的一流专业课程建设标准来引领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目前,关于一流课程建设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尚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本研究旨在对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一流专业课程建设标准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内涵和实施路径,为地方本科院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通过对一流专业课程建设标准的研究与探索,可以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实践,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推动地方本科院校的整体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一流专业课程建设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研究与探索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通过对一流专业课程建设标准的内涵和要点进行研究,可以为地方本科院校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标准提供参考,推动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展。

通过深入研究一流专业课程建设标准的方法和内容要点,可以帮助地方本科院校更好地实施专业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具体了解一流专业课程建设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价值,为其他地方本科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2000字】.1.3 研究意义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起着培养本地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开展关于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一流专业课程建设标准的研究与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一流专业课程建设标准可以帮助地方本科院校更好地把握人才培养方向,促进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本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

本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

本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摘要:一、引言二、本科专业设置调整的背景与意义三、优化改革的具体措施1.调整专业结构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4.提高师资队伍水平5.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四、改革的效果与展望五、结语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成为了当前高校发展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本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实际效果。

二、本科专业设置调整的背景与意义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当前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和低水平重复现象,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因此,开展本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优化改革的具体措施1.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优化专业布局,撤并重复、过时、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新增一批符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特色的专业。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实习实训机会。

实施分类培养,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以就业为导向,完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应用性课程,减少理论性、过时课程。

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形成系统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4.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完善学生资助政策,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四、改革的效果与展望本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

然而,改革仍需不断深入,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024年专业综合改革方案

2024年专业综合改革方案

2024年专业综合改革方案一、背景当前社会正在快速发展变化,现实需求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需要进行专业综合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和需求。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通过专业综合改革,培养更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的紧密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原则:(1)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需求,制定相应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

(2)全面优化:充分考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整体优化,实现全面改革。

(3)市场导向: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确保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4)赋能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具备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三、改革内容1. 专业设置优化(1)评估现有专业:对现有专业进行评估,了解其就业情况和实际需求,剔除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

(2)新增专业: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新增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等领域相关的专业,确保专业设置与时俱进。

(3)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开设跨学科的专业,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2. 课程体系改革(1)核心课程设置:确定与专业发展和职业需求密切相关的核心课程,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核心能力。

(2)选修课程丰富性: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和种类,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3)实践与实训结合:将实践环节纳入课程体系中,通过实践和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3. 教学方法创新(1)启发式教学: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项目导向教学:将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

(3)在线教育结合:充分利用在线教育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平台,增加学生的学习途径和机会。

4. 实践环节加强(1)实习基地建设:与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基地,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哈维(H a r v e y , 2 0 0 1 )从需求的角度定义就业能力 , 是 育毕业生就业领域内, 大学的学生经常被界定为消费者或
将为工商业购买的适销产品 J , 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是否具 的组织与制度也履行着促使知识专业化、 塑造近代专业人
有竞争力成为学生价值的判定标准。按照市场的逻辑, 用 员形象的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创业型的大学以 。 人单位出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优先选择素质高的人才而 及学术资本主义可以看作大学对市场化的一种迎合…J

认为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应是高等教育价值追求 定义, 但综合各学者的共同观点, 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劳
的一个重要 目标。在市场日益主导大学生就业领域的背 动市场上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景下, 教育主管部门开始对大学教育模式进行变革, 最为 始于 1 9 7 8 年的市场化改革使得各个领域发生深刻的
制、 教育管理制度等方面都进行 了积极的改革试验, 相较 阶段, 学生进入学校后只需完成学业 , 就业 由国家统一计
之下, 作为培养大学生能力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则显得相对 划, 学生的就业与就业能力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学生毕
滞后, 没有从“ 课程” 层面寻求更多的高等教育价值实现的 业之后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 依据专业、 生源地等条
较少考虑生源地、 户籍等因素, 优胜劣汰, 就业能力强、 适 李实和万海远( 2 0 1 4 ) 研究劳动力市场培育与中等收入陷 应性强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价值高, 个人就业及职业发 阱时 赞同 《 中国 劳动力市场发 展报告2 o 1 1 ) 中关于教育与 展状况主要取决于 自 身的就业能力。 劳动力市场匹配的观点, 认为关于教育的规模、 结构、 质量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最早市场化 的劳动力市场之一。 等能否满足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不可忽视 的问 在我国, 大学生无论是农村生源还是城市生源, 依据国家 题 。 政策, 在升人大学时所有人都属于城市户口, 这一政策解 综上所述,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进程中, 就业 能力与
本科生的4 5 %。因此, 在推动这类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 始松动。毕业生分配主管部门和学校有一定计划调整的
校转型过程中, 如何改革课程体系使其适应学生发展需要 权利, 允许各级用人单位择优录取毕业生和毕业生在一定 尤其是就业能力提升和符合社会期许的社会服务职能, 是地方本科大学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地位的重要议题。
关键 词 : 市场化 ; 就 业能 力 ; 课 程 改 革
中图分类号 : G 6 4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4 1 5 6 ( 2 0 1 5 ) 0 3— 0 8 6— 0 5
雇主所需和被认 作为大众化教育时代的被教育主体, 大学生期望通过 被雇佣者具有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展示的、 。约科和奈特定义就业能力 大学教育获得相应的技能以在就业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为有吸引力的技能的总和 ] 高等教育应当针对个体即将直面社会的现实, 给予个体相 为使个人能更好地就业并使他们成功胜任所选择职业的 组能力、 理解力和个人特质 ] 。尽管 目 前尚未有统一的 契合的教育 ,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社会上也普遍
机会 J 。 地方本科大学是作为学术型大学和高职院校的 件由国家自上而下计划配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2 0 世纪 夹心层 , 定位常有“ 高不成, 低不就” 的困惑, 尤其是地方新 8 0 年代后期, 随着产品市场、 投资体制等相关经济制度改
建本科院校。更重要的是, 地方本科大学培养的学生约占 革的 深入, 劳动力市场逐渐发育, 高校毕业生计划配置开
育外部环境 的变化进行 变革 , 必须重视就业能力的培养 。平衡 个体本位价值取 向与社会本 位价值取 向的课程 体 系改 革理 念 不是 要 重 塑 而是 进 行 微 调 。课 程 体 系中基 础 课 改 革 侧 重 于 满足 学 生 个性 化 的 需 求 , 夯 实就 业 能 力 中 非 专 业 技 能形 成的基础 : 专业课 主要通过加 强与 实践的联结和教 学方 式的改革提升 学生的专业就业 能力; 非正 式课程 作为 学生 在校 内实现 学科知识转化的主要 媒介 , 其在课程体 系的地位和话语权应 当被重视 。

范围内自己选择工作单位。“ 供需见面、 双向选择” 为大学 生就 业市场化提供了良 好的开端, 在此阶段后期, 大学生 扩招使得学生供给总量相对过剩, 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 余地加大, 大学生 的就业 与就业能力 的关系 日益紧密。

市场化 改 革、 就业 能力 需求变化 与地 方本
继续教 育研 究
2 0 1 5 年第 3 期
市场化进程、 就业能力与 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 系改革
乔 俊 果
( 广/ j , - 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 广 东 湛江 5 2 4 0 2 5 )
摘要 : 在 市 场化 导 向 背景 下 , 教 育 主体 学生 和 社会 对 大 学 教 育 的期 许发 生 了 巨大 的 变化 , 大 学课 程 体 系要 适 应 教
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高等教育改革最早触动的不是 引人瞩 目 的是近期宣布的源自考模式改革, 将统一的高考模 变革 ,
式分为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人才选拔模式, 并推进一半左 办学体制、 投资体制等问题, 而是毕业生分配问题 J 。我
右的本科院校进行教育类型变革。
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经历了“ 统包统分”、 “ 供需见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 大学在办学体制、 投资体 面、 双向选择” 、 “ 市场主导” 等三个阶段。在“ 统包统分”
科大 学面 临的挑 战
2 0 0 3 年《 中国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的颁布, 从根本上确
对于就业能力 ( e m p l o y a b i l i t y ) ①, 国内也有学者将其 立了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机制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 这意
翻译为“ 可雇佣性” 。欧弗图恩( 0 v e r t o o n , 1 9 9 8 ) 认为, 就业 味着毕业生进入 了自主择业的阶段。源于市场意识形态 能力是与所有职业横向相关、 与所有职位纵 向相关的能 的新自由主义思潮 日 渐兴盛, 这种思潮逐步渗透至高等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