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本真“读”出韵味
浓浓语文味——真实语文课堂的本然追求
、
真 实的对 话—— “ 说” 昧
当前 , 我们 的语文课 堂 上 , 孩 子们 一般 都会 按照 老师 预设 的要 求来 说 话 , 揣 度 课 文 的价 值取 向来 表
达 。他们 的这些话 虽 然 符 合 教 学 的 需要 , 听起 来 很
完整 , 但这 不 是 孩 子 的真 话 , 更 不 是 日常 交 谈 时 的 “ 真 实语言 ” 。作 为语 文教 师 , 我 们 应 该 为孩 子 创造
这样 的推 敲 , 才 能 真正 落 实词 句 教 学 的 目标 , “ 嚼”
出语 文昧 。
读时的尝试到聚焦第一至第四句 的多角度 、 多层次 指导 朗读 : 1 .展 示 读— — 按 句 子 朗 读 ; 2 .模 仿 读—— 按人 物 朗读 ; 3 .思 考 读—— 按 总分 结构 读 并
之情 与 自然 法理 , 并 反 复 朗读 。在 此 基础 上 , 回顾 、
总结 品读 的 方 法 , 在 后 面 的 学 习过 程 中迁 移 运 用 。
如, 海南省 黄 婷 婷 老 师 上 《 伯 牙绝 弦》 一文 时, 在 纵情 吟诵这 一环 节非 常舍得 花 时 间指 导读 。从初
文课 就应有 浓浓 的 语 文 味 。而 语 文教 学 的过 程 , 就
经过 一 阵子 的 小组 合作 , 孩 子们 兴 致 勃勃 地 进
行 了尝试— —
是引导学生去体悟语言文字 , 领悟作者情感 , 走进文 章意境 。如何让我们 的语 文课堂散发浓 浓语文味 呢?我认为 , 最重要的是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 让语文课彰显其本真的味道——真实 的说 “ 味” 、 读
语 文 味 即语 文 的文 学韵 昧 , 包括语文 、 文学、 形
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回归本真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2012年对于别人来说或许没有什么不同,每一天鸡鸣即起,日落方息,在教室、校园和家庭之间匆匆忙忙;每一天巨细靡遗,在学生和家长之间左右周旋。
但是对于我来说,2012年的我正式加入到了教师这个神圣而又光荣的团队。
在即将踏上新岗位的今天,有幸聆听了进修学校郭老师对《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于要开始人生新征程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甘霖。
郭老师用生动形象而又不失幽默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新旧课程标准之间的异同。
虽然只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却已经让我体会到了语文究竟该怎样教。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郭老师的“回归本真,扶正语文教学”。
正如郭老师所言语文即是语言文字。
可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只注意课文的思想性而忽略了单元的语文目标。
我们经常会去把一篇课文给学生讲懂,可是这些讲的过程中有多少是语文特有的呢。
这样就容易把一篇课文上成了一节思想品德课,或者是一节科学课。
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而语文味包括“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因此在教学中为了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我们需要为它固本扶正。
那么什么才是语文的“本”呢?课标给了我们一个很明确的答案,不管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这个轨道,那么语文课也就失去了语文所应有的味道。
扶正语文教学,就是要还原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堂,恢复语文所应有的本性,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沃土。
讲座虽已告一段落,但是我的思考仍在继续。
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又如何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正是我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让学生爱上阅读读出语文味儿,尽显语文本色
让学生爱上阅读读出语文味儿,尽显语文本色让学生爱上阅读读出语文味儿,尽显语文本色古人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的确,语文教学在经历了一轮一轮轰轰烈烈的改革后,脱去华丽的外文,在学生的自主读学中方显其可贵的本色——语文味儿。
如何读出语文味儿,体现语文本色教学呢?以下是我在科研探索之路中的一点拙悟。
一、自觉自愿阅读,引领语文味儿。
美国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曾提出:“我们过去重视孩子如何阅读,而忘记了如何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
”教师范读就是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的最佳途径。
这种范读是形象的、具体的、富有情趣的,能帮助学生学习朗读技巧,理解文本,领会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不仅喜欢以范读开课,而且寓范读于每一个重要段落之中,每每听到学生因我精彩的范读而由衷的鼓掌声,每每看到学生学我之腔尽享读书之乐时,心中的快感便油然而生,教师的范读已引领学生自觉自愿地走进了文本,感受了语言文字的情怀。
二、反复自主研读,感悟语文味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反复研读,在读中感受、读中思索、读中联想,从而获得体验,悟明道理,受到熏陶。
例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我与学生一起走进了文本,共读共研,反复研读,出现了如下意想不到的收获:师(激情描述):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岸。
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话音刚落)生:老师,我认为您刚才描述时语气不对。
(哦?我故意很惊讶。
他接着说)老师您看曹军人马死伤那么多,描述当时情景怎么能那么慷慨激昂呢?师:你认为该用什么语气?生:我认为站在曹军立场,应说的悲伤一些,不对,是十分悲伤。
让语文课回归本真,上出真正的语文味
样精彩呢?教 师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 ,然后分组 交流讨论 ,最后集体 交流评价 。这样教师逐步 引导学生 思维 ,启发学生思考 ,培 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 、语 文 课 是 教 师 发展 学 生语 言 ,提 升 学 生 语 感 的
课
《 威 尼 斯的 小艇》 教学 为例 ,认 为从 以下三 个方 面 实
∞ 1 4’ 5 Fra bibliotek让语 课 回 归 零 真 ' 出真重的 语文味
口 刘 复 圣
【 摘 要】课 堂教 学改革进入 了深水区 ,教师的 专业水平得到 了质 的飞跃 。语 文课 中教师不仅要 引导学生 学习语
运用 启发 唤起 发展 提升 基本技能 ,还应注意启发学生思维 .唤起学生想象。教 师及 时创 设 情 境 ,当你 坐 上小 艇 ,在威 尼 斯 畅 游 ,会 有 怎 样 的 感 觉? 启 发 学 生体 会 “ 耸 立 ” 一词 的含 义 ,接 着 引导学生思考 :当你饱览威尼斯 水城 两岸的秀美风光 , 会 产 生 哪些 新 奇 的 想 法? 船 夫 的驾 驶技 术 如 何? 你 想 对 船夫说点什么?作者为什 么能把船夫的驾驶技术写得这
言 、品 味 语 言 、运 用语 言 ;而 且要 启发 学生 思 维 ,唤起 学 生想 象 ,同 时发 展 学 生语 言 ,提 升 学 生语 感
【 关键词】 学习 品味
语 文 ,是祖 国 的语 言 和文 字 ( 或 文学 ) ,简 称母 语 。 语 文课 是 学 生 学 习 、运 用 和 发 展 祖 国 语 言 、文 字 的课 。作 为一位长 期从事小 学语文教 学的教 师 ,至今 已有 二十 多个春 秋 ,经历 了一个 初入 、摸 索 、探究 、 发展 的过程 ,尤其是现 在课 程 改革又 进入 了深 水 区 , 教师 的专 业发展 又得到 了质的飞跃 。但 也有许 多语文 教 师的课 表面看 ,教师上得 轰轰烈 烈 、课堂 上学声不 断 ,而 学生的收效 甚微 ,课 堂缺少语 文味 。如何才能 让 语 文课 回 归 本 真 ,上 出真 正 的 语 文 味 , 即做 到 “ 工 具性 ”和 “ 人文 性”的和谐 统一呢? 这是一 个亟待解 决 的 实 际 问题 ,只 有 解 决 了 这 个 问题 , 才能 让 语 文 教 师 少 走 弯 路 ,早 点 走 出语 文 教 学 的 误 区 。 下 面 笔 者 以
读出浓浓的语文味
读出浓浓的语文味浅谈语文读出浓浓的语文味,阅读教学离不开读,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唯有在读中才能获得。
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不仅是一种手段,读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
标签:语文味;阅读;浓浓的语文味即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韵味,亦称语文美。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
所以,语文课应有浓厚的语文味。
要领悟语文美,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课文,不管是记叙描写,还是议论抒情,都是客观世界在作者头脑中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怎样使学生见到这“世界”,说出这“人情”,感悟到语文味呢?我认为朗读是重要的方式。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充分地读”并不是一味地傻读,那种低水平的朗读,既窒息了学生的灵性,又败坏了朗读的名声,我们提倡的“以读为本”是有理解的、有体验的朗读,能传情达意的朗读,浸透着朗读者思索与情感的朗读。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唯有在读中才能获得。
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不仅是一种手段,读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
让学生多读一会儿,教学中要关注读的本身,相方设法让学生读好,读到位。
初读课文要读通,唯有扫清了阅读障碍,才有下一步的理解可能。
精彩语段要读深,唯有入情入境,才能产生情感共鸣,内化语言。
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个别读,角色朗读、表演读,美读、诵读、默读、自读自悟、读思相融、读写结合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阅读材料科学选择阅读形式,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真正听其声、辨其味,掂其分量、触其心跳,真正读出浓浓的语文味。
从而激活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享受读语文之乐趣。
坚守语文本真,促进有效朗读
坚守语文本真,促进有效朗读摘要: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实现有效朗读,让语文回归本真,保留原汁原味的语文意境,是教学一线教师努力追索的方向与目标。
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有些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在自己与他人的课堂中,整理出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使朗读情趣溢满心灵;(2)展开想象,使文本形象真实再现;(3)探究文本,使学生朗读凸显个性;(4)引导评价,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关键词:本真;有效朗读;创设情境;展开想象;探究文本朗读不仅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还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更是体现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特征。
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有些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以至影响了学生的朗读质量。
一、存在的误区1.时间仓促,急于朗读现象:在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刚读了几分钟书,甚至有的学生刚读完一遍课文,教师就匆匆打断了他们的朗读,要求他们找出课文中感受最深的地方,然后有感情地去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这时的学生往往随便找出课文中的几个句子,读一读,应付了事。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读出真情实感,拿出充分的时间来品读,要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充分感悟。
”所以,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课后还要多鼓励学生认真地读书。
2.凸显“主体”,隐去“主导”现象:《长城和运河》课堂。
(出示诗歌的第一小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练读第一小节。
(生各自自由轻声地朗读第一小节,课堂上顿时书声琅琅。
)师:谁来把这一小节读一读?生1读。
(读得很认真,但在读的过程中,“蜿蜒盘旋”读错了。
)师:不错。
还有谁愿意来读一读?生2读。
(在读的过程中,有两处读得不够流利。
)师:好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接着便开始了下一个教学活动。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常常会欣赏到像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朗读的热情。
看起来读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很是活跃,但我们不能被这种表象所迷惑,其实学生的朗读都是流于形式,根本没有用心去读,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是“蜻蜓点水”。
浓浓“语文味” 感悟真语文
浓浓“语文味” 感悟真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审视当今的语文教学,许多老师为了追求立异标新使课堂教学存在着大量非语文,泛语文的因素,这些因素便使语文教学迷失本真和自我,语文课“无味”“串味”“混味”现象比比皆是,课堂效率下降,令人担忧。
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点滴经验:一、提升素养,积淀“语文味”语文教学呼唤诗意的情怀,呼唤浓浓的语文味,要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去触摸语言,拥抱语言,提升素质,我觉得教师首先得拥有浓浓的语文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语文老师要有一张语文的嘴,这张嘴,能言善辩,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
教师的头脑中要有足够的信息存储量,课堂上,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使学生如临其境,陶醉其中。
总体上达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的行云流水的境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品词赏句,品出“语文味”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应引导潜心体悟、细细玩味,让词语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鲜活地展示出来。
方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如《小镇的早晨》中有一句话:“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地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
”其中的‘飘’字独到,传神,一位特级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品味——师:明明是小舟在水上“漂”,为什么作者用“飘”呢?生:这句话写小镇早晨的恬静,用“飘”更体现恬静的氛围。
师:来,读出那份恬静。
你又有什么发现?生:用上“飘”,感觉小舟经过时,像纸片在微风中轻轻飘落一样无声无息。
师:听了你的描述,我的眼前出现了小舟经过的情景,无声无息。
生:我还感觉到小舟的悄无声息,在河面上不留一丝波痕。
本真——让语文课堂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语文教学一直是百花齐放,各种教学风格、教学思想层出不穷,但我认为,无论如何,语文教学要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品出词句的真味,读出文章的情味,嚼出语言的韵味,悟出生活的鲜味,从而将浓浓的语文味充溢课堂、充溢每个孩子的心田。
近日,我们学校举行了优质课大赛,燕萍老师执教的《我是最弱小的吗》给我的感触颇深,不强调新颖、不追求前卫、不摆花架子,让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学文练语,从根本的字词句为抓手,突出重点段落,让语文味洋溢到了课堂的每个角落。
一、品出词句的真味如:学习描写野蔷薇的句子(雨前的蔷薇花)他们来到林中的一片空地上,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还有一丛野蔷薇。
野蔷薇开了一朵粉红的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娇艳。
师:你觉得这一丛野蔷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这是一朵多么美丽的野蔷薇啊!生;多么娇艳,多么可爱的一朵粉红的野蔷薇啊!生:我也想在家里种上这么美的花,让妈妈能天天看到它。
师:谁能完成这个填空?( )野蔷薇,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娇艳。
老师也找到了几个词来形容它的美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一记.。
出示:(雨中的蔷薇花)大雨已经打掉了野蔷薇花的两片花瓣,花儿无力地低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纤弱。
师:这样的滂沱大雨,你是否听到了蔷薇花的呻吟?它在对我们说什么呢?此时,如果,风雨再猛烈些,如果没有人帮助它,这朵弱小的花儿命运将会怎样?如果你就站在它面前,会怎么做?师:这时的蔷薇花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野蔷薇花无力地低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纤弱。
老师也找到几个词来形容它的娇嫩纤弱,大家读一读,记一记.[评析: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
‚品‛就是品味、体悟、学习、鉴赏。
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
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教学难免会因缺乏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和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
《我是最弱小的吗》这一课燕老师设计巧妙,抓住文本精妙之处引导学生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运用对比的手法引导学生体会雨前和雨中的野蔷薇的不同,激发学生的爱与怜悯之情,二年级学生掌握词汇量有限,老师在学生填充词语练习基础上又补充许多恰当的词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真味、韵味,大大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语文教学的“本真”
语文教学的“本真”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指能够真实地反映和传递语文知识及其应用的特点和实质,以
及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真实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是最重要的目标。
语文教学的“本真”要
求教师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特长,不追求一刀切的标准化教学和评价,而是关注学生
的兴趣、需求和发展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表达欲望。
同时,教师应该从学生
的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
此外,语文教学的“本真”还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通过
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和体验优美的语言、深入理解作品的内
涵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的“本真”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
通过语言表达和交流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要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鼓励学
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够真实地理解和
应用语文知识。
总之,语文教学的“本真”旨在真实地反映和传递语文知识及其应用的特点和实质,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特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他们的基本的语文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培养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品悟语文朗读中的语文味
67
2019·11
阅读教学
笑,说:‘正是 这 样!’”读 得 很 平 淡;接 着,挑 选 第二个学生朗读时,也是将“感叹号”读得很平 淡,并未 将 这 句 话 里 的 情 感 表 达 出 来。 于 是, 教师让同学们关注这句话里的“感叹号”,分析 句子意义,回 顾 刚 才 学 生 的 朗 读,是 否 读 出 了 “标点符号”。由此,藉由“感叹号”,让学生从 句子的反 复 朗 读 中,品 鉴 出 不 同 的 文 学 意 味, 也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出房东说话时的自豪 心理,表达了作者对房东的钦佩之情。
来,就会让 于 勒 看 见 自 己 的 脸,万 一 被 他 认 出 来的话,那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在自己的 女婿面前,自己这张老脸要怎么放呢?若是被 于勒这个混蛋赖上了自己,那也不好啊。”在这 段补白中,学 生 想 象 了 父 亲 的 心 理,并 用 语 言 表达了出 来,从 中 真 正 体 会 到 了 人 间 冷 暖、世 态炎凉。
阅读教学
品悟语文朗读中的语文味
陈丽红
朗读是语文课标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 学的一种手段。重视朗读教学,教师还要通过 “改读”“添读”“漏读”“品读”“补读”等方式, 来读出意 蕴,读 出 情 感,读 出 细 节,读 出 疑 惑, 让学生从朗读中体悟到语文的味道。
一、运用“改读”加深对文本理解 何为“改读”,就是结合文本中的字、词、句 等进行改换,让学生对比改换前后对文本内容 的理解与 影 响,形 成 比 较 阅 读。 在 “改 读 ”中, 结合具体改变的内容,分析原文的字、词、句的 特色与情 感,启 发 学 生 从 中 感 悟 文 本,增 强 文 学鉴赏力。 如某特级教 师 在 《背 影 》教 学 中,就 “于 是
读出原汁原味的语文
602019·11B ·教学探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这是对先哲圣贤优秀读书方法的传承,也是语文课姓“语”的特点。
语文课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细细品读的“场”,一个静静默读的“场”,一个书声琅琅的“场”,用读的方法来品语文,能更好地诠释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一、读出语文的韵味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浸润其中,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悟语言的韵味。
教师要守住语文文本,不仅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什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
如一年级《秋天》的教学片段:师:秋天美如画,文章哪些句子是描写这幅图的?生读: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师:啊,秋天来了!如果在朗读的时候把这些字(凉、黄、落)读重一点,就能明显地感受到秋天的变化了。
(生读)师:这就是重音重读。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紧扣教材特点,让学生在品读、内化的基础上,进行学法迁移,巧妙地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读出了秋天的变化和美丽,语文课韵味浓郁。
二、读出语文的情味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得意不忘文,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摄取形象,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融入和谐的学习情景中,唤起内心美好的情感,在读中品出语文的情味,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学片段:师:﹙播放课件“大娘照片”﹚这就是李大娘和志愿军战士挥泪告别的情景。
回忆往事,情更深,读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周英姿意更浓,谁想和大娘“诵”别?生:﹙深情地朗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师:可是,大娘怎么忍心和亲人志愿军分别呢?我们只好请求她留住送别的脚步。
谁来请求大娘?(学生读出了“请求”的语气,读得很动情。
)师:大娘也没有停下,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学生用“恳求”的语气读,尤其是“大娘”一词由慢到快的语气处理,颇有味道。
)师:可是,大娘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住。
如何通过“读、品”让语文课堂飘出“语文味”
语文课堂YUWEN KETANG2019年12月Dec.2019教!J帀・TEACHER如何通过“读、品”让语文课堂飘出“语文味”林聿辉(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金峰中学,福建福州350211)摘要:语文课堂要怎么上才像语文课?这是目前很多语文教师深陷的困惑。
语文教学的主要思想应该是返璞归真,有效统一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听说读写要结合,师生之间有互动。
课堂想有“语文味”,必须有琅琅读书声、娓娓的品析,这样才能激发情感,妙趣横生。
这其中语文教师要把握的环节很多,文章主要从“读、品”两环节阐述如何给语文课增添“语文味”。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语文味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9-11-14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6-0058-02现在的观摩课或大小教研活动中.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提倡,应该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语文课应该飘出“语文味”。
“语文味”,就是让语文课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钱理群先生认为,“语文味”除了能提高每一个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感悟力、审美力,从而促使学生们精神的成长。
可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课堂偏离,甚至走入误区的现象:有的教师要么是受“载道”传统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人文性,什么篇章的教学都要设计“教育学生如何如何”的环节,而没有适度的言语训练;有的教师则形式至上,活动过多,课堂一味推崇学习气氛的活跃.一堂课有时歌声、掌声不断,有时各种道具轮番上场,有时大组讨论、小组发言,教师反而成了闲人,语文课完全成了表演课,这曲解了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严格来讲,以上类型的课堂已经丢失了“语文味”,语文教师仿佛变成“杂家”,一会儿上历史课,一会儿上政治课,“语文味”反而寡淡了。
那一堂语文课怎样才能有“语文味”呢?答案是必须要守住语文本体。
语文本体,绝不仅仅指“写什么”,而是要明白“怎么写”。
语文课中的“韵味”语词教学
语文课中的“韵味”语词教学作者:倪燕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07期一、“韵味”语词教学的内涵及其作用对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评价时,我们常使用“字字珠玑”来评价其文笔的优美。
文笔优美达到极致便是“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文中任何一字的增、减、改都将比原文的表达效果要稍逊一筹。
“韵味”语词属于文笔范畴,但是“韵味”语词不一定具有华丽的外表,可能看来还比较普通、朴实。
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出现时,这样的语词往往具有比华丽的辞藻更大的艺术魅力,其中的深刻含意值得读者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因此,笔者称之为“韵味”语词。
简言之,“韵味”语词,即文本中出现的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语词。
比如以下几个句子中,加点字均属于文中的“韵味”语词。
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3.哲尔赛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4.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地叫道:“老爷!……”(鲁迅《故乡》)以下对这几个语词进行简要分析:1.“慨叹”,形容(人)对事物感慨而又叹息的心态,慨叹而惋惜。
“慨叹”多用于表现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态,但鲁迅先生将这个词用于对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的、并且散布悲观论调的达官贵人、御用文人的身上,则充满了强烈的讽刺和批判效果。
2.“诬蔑”,主要是玷污,歪曲事实、造谣诽谤,败坏他人名誉的意思。
这里使用这个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对于中华民族的热爱,与“达官贵人”、“御用文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对他们乱下断语、“妖言惑众”的行为充满了愤慨之情!3.“渴望”和“梦想”通常表现一些无法实现、难以企及的目标和要求,哲尔赛岛的旅行只是非常普通、廉价的一次旅行,对于菲利普一家来说,却成为了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
其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既可能是由于本文的叙述者是小若瑟夫,对于他而言,去哲尔赛岛旅游确实是一件大事;也可以看作对于菲利普一家的讽刺,嘲笑他们的寒酸;或者还可能看到作者在其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同情,对于普通的小市民的生活愿望的同情。
回归“语文味”的本真课堂(镇江中学杨帆)
作业: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是什么?回归“语文味”的本真课堂我认为,语文课和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一节好的语文课,一定是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什么是语文味?在很多语文老师的意识里,这个问题,似乎知道,又说不清楚。
“语文味”确是一个尚未形成共识的定义。
但一节好的语文课,一定是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
梦》的几点体会和反思:一、文本细读,品味字词,还原实实在在的语文味!王国维谈诗: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语文教学只有“入乎其内”的“紧贴”,才能有“出乎其外”的“飞翔”。
纵观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在文本细读上仍不容乐观:断章取义,不读文本;蜻蜓点水,浅读文本;知难而退,怯读文本。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与当下语文课堂偏重形式的时尚不无关系。
很多教学一味的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热衷于分组讨论,精美课件的展示,课堂结构的“摇曳多姿”,拓展拼凑的形式体验等等,而忽略了对文本内涵的探寻、文本本质的挖掘!特别是诗歌教学,很多老师一上课就ptt展示大量的相关背景知识,课堂中也不免在后人名家对诗词的评注、点评上大费周章。
课堂既不是竞赛也不是表演,而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课件内容的模式化,浮光掠影般的评点赏析,大大限制了一般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自由。
语文课堂的本质应该是“语言”或者是“言语”,那么语文课堂的特点就应该是领悟、品味语言的魅力。
所以要让诗词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还原语文的本真,关键是对文本的细读,而品味字词,咬文嚼字则是根本的抓手。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千古悼亡名词,字字值得推敲,句句值得赏析,但因为学生基本上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所以在授课时,找到一个好的品读的切入口至关重要。
开篇“十年生死两茫茫”字字珠玑,包含苏轼无限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和学生先一起品读,从“茫茫”二字的赏析入手来逐字逐词深入体味。
很多学生只感受到“茫茫”二字有十年不得相见之痛,在这时我简单提示这十年间苏轼的生活和仕途的巨变,学生很快也就能体悟到“茫茫”二字也有苏轼十年宦海沉浮之叹。
【满分作文】中考满分作文 语文的韵味
【满分作文】中考满分作文语文的韵味
语文的韵味
语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各民族交流交融的纽带。
它是我们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谁都可以享用这份瑰宝,谁都有义务竭尽所能去保护它。
语文的韵味就是它独特的声韵、字形和文化内涵。
它是人类经过长久漫长的岁月积淀
形成的。
在它的声韵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高雅、优美和动听的感觉;在它的字形上,
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独特的魅力和美感;在它的文化内涵上,我们可以领悟到一种深奥的哲
理和智慧。
语文的韵味,是一种高深玄妙的艺术,是一种优美动听的乐曲。
正像一首优美的乐曲,需要一个懂音乐的人才能够欣赏、赏识;一首文笔优美的文章,也需要一个懂得语文的人
才能够真正欣赏到它的韵味。
语文的韵味,是一种文化的根基,是集中一个民族最深沉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之精华。
如同一颗种子,它挑选了最优秀的,最完美的,最朴实的,最玄妙的,一代代传承下来,
成为人们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语文的韵味,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独特的资本,因为只有语文的韵
味才能传达人们所想所思,而真正的文化,不是藏在经文中的,也不是停留在古籍中的,
它是活生生地表现在每个人、每个事、每个物上的。
总之,语文的韵味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表现了我们民族优美、深邃、灿烂的文化
底蕴。
我们应该倾尽全力去保护它并传承下去。
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
韵味和独特之处。
小学生语文日记:语文的韵味
小学生语文日记:语文的韵味今天是星期一,我回到了学校,在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一节关于语文的韵味的课。
老师说,语文是我们母语,是我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有着丰富的韵味。
老师让我们想一想,为什么有些句子听起来很舒服,有些句子听起来很别扭呢?原来,这与句子中的语言韵味有关。
比如韵诗,它是一种用韵脚的方式来表达思想的句子,这种用韵脚的方式可以让句子更加平仄有致,读起来更加动听。
而且,有时候我们在写作文时,如果能够运用一些韵律,也能让文章更加有趣味。
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她说:“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诗的韵脚是aabb,读起来很流畅,听起来很美妙。
老师还说,这句诗用了一个比喻,把鸭子比作对春天敏感的动物,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这样的句子既有韵律,又有意境,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
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一种叫做对仗的语言技巧。
对仗指的是诗句中的平仄对立以及语言的修辞对立。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个句子中的“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就是对仗,前一句用平仄对立的方式表达,后一句则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形成了对比。
整个诗句读起来非常和谐,让人心旷神怡。
老师告诉我们,要想写出有韵味的文章,除了运用韵律和对仗等语言技巧,还需要用心去感受事物的美。
我们可以观察自然界的美景,用文字来描绘它们,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我们的感触。
这样,我们的文字才会有灵魂,才会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我想,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更加用心去感受语文的韵味,用心去写作文,让我的文字更加有灵气,更加能够打动人的心灵。
这节语文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语文的韵味是需要我们去感受、去品味的。
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写出真正有韵味的文章。
我相信,只要我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去感受语文的韵味,我一定能写出优美的文章,用文字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我爱语文,爱语文的韵味,在语文的海洋中,我将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中考满分作文:语文的韵味
中考满分作文:语文的韵味语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其韵味优美、深邃,可以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思考和启迪。
作为高中生,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语文的韵味。
首先,语文的韵味体现在它清晰明了的中心思想上。
语文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其核心在于将自己的思想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可以理解。
因此,我们写作中应该遵循“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词句精炼”的原则,确保写作的中心思想能够被读者清晰地理解。
其次,适当引用的例证或事实也是语文韵味的重要体现。
在写作中,丰富的背景知识和例证可以让我们的写作更加充实、生动。
例如,在讨论一个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引用大量的史实和史料,以展示我们的论点。
这种严谨、负责任的写作风格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我们的观点。
流畅的语言表达也是语文韵味的体现之一。
我们的语言表达应该简洁明了,符合语言规范,避免冗杂和不必要的修饰。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转折性,让读者第一时间理解我们的意思,并在阅读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思想和情感。
与众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见解也是语文韵味的体现之一。
在写作中,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阅历,挖掘出真正独特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形成新的思维模式,给予读者更加深刻的思考启示。
合理的篇章结构也是语文韵味的体现之一。
语文的结构主要由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组成,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篇幅和篇章结构,以保证文章的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让读者能够紧跟思路,领悟我们的意图。
最后,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亦是语文韵味的必要条件之一。
我们的写作中应该充满情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和独特的思考。
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使读者感受到我们思考的深刻和真诚,同时还可以增强文化的魅力,让语文的韵味更加深入人心。
总之,语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韵味体现在其清晰明了的中心思想、适当引用的例证或事实、流畅的语言表达、与众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见解、合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
追寻小学语文的本真,让孩子们语文学得轻松一点
追寻小学语文的本真,让孩子们语文学得轻松一点前言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学习语文时却感到比较困难和无趣,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如何追寻小学语文的本真,让孩子们语文学得轻松一点。
什么是追寻小学语文的本真?追寻小学语文的本真,就是要找到一种能够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价值的学习方法。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知识科目,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继承。
孩子如果能够真正地理解和领悟语文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就能够从中受益终生。
追寻小学语文的本真,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孩子能够用清晰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对于孩子的人际交往和思维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阅读能力则是指孩子能够读懂各种文字材料,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如何让孩子们语文学得轻松一点?要让孩子们语文学得轻松一点,就必须兼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
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兴趣语文学习的难度主要是由于孩子们对课本内容缺乏兴趣,因此,首先要培养孩子们的兴趣。
这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达到。
例如:引导孩子们看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历史事件和科学报道,或者给孩子们介绍一些好的文学作品和名著,这些不仅可以增强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也可以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
引导孩子们自主思考要让孩子们真正理解和领悟语文所传递的信息,就必须引导孩子们自主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一些语文思维导图作为学习的帮助,让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将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进行表达。
这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思考方法,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
注重实践和应用语文学习不仅是为了掌握课本知识,更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灵活、自如地使用语言。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实践和应用,引导孩子们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例如:让孩子们阅读一些实际的文本,鼓励孩子们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所学语言能力。
小学生语文日记:语文的韵味
小学生语文日记:语文的韵味
今天语文课上,老师讲了一些与韵有关的知识,我感受到了语文的韵味。
首先,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是韵。
她告诉我们,韵是指音节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在语体中的配合,这种配合使词语之间产生了和谐美妙的音韵效果,人们因此产生了美感和感觉上的愉悦。
随后,老师让我们自己练习,让我们背诵一首童谣: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我跟着她的节奏声,忽快忽慢,忽高忽低,听着感觉非常舒服,就像是在听一首动听的歌曲。
接着,老师拿出了一本诗集,让我们欣赏一些有韵的诗句。
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诗: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除了意境很美,最重要的是韵,可以听得到一种奇特的音乐感。
这要是把它改成没有韵的诗句,就失去了美感和韵味。
后来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古诗词和民谣,说这些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经典都离不开韵。
在当时文字没有发达时,有了韵字,才能方便记忆和传播,才能造就了这些经典作品的辉煌。
在整堂课结束之前,老师告诉我们,热爱语文,就等于热爱韵。
语言之美,也离不开韵。
如果我们平日里多加学习和练习,就能领略到语言之美,拥有语言之美。
今天的语文课让我更加感受到语文的韵味,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种感觉,也更加重视和热爱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出语文本真
张颖
小学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语言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在经历了种种命运后的语文教学热切呼唤回归,要返朴归真话读书。
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重新认识那些符合语文学文学科性质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依据大纲要求,几年来,我逐步摸索出了一种“以读为主、以读悟情、以读明理、以读促读”的教学方法。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把读书放在首位,通过范读、试读、指导读、表情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陶冶情操。
徐世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若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练习,也就不能算完整的语文教学。
”
一、教师范读激情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感情丰富的教师,因为我们不单是借助一篇篇文章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感情,与学生进行感情的交流。
因此,用心做好范读是指导学生读好书的前提,老师要力争使学生从自己范读的语言、动作、神情的传递中感受到与作者同样的真情流露,用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然而,仅仅有丰富的情感还远远不够,教师还要掌握朗读的技巧,用卓越的读技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在这方面,我自己首先以身垂范,做好范读。
如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先进行有感情地范读,随着我的读书声,学生的心情波澜起伏,由平静到低沉,由悲伤到悲痛,由泪眼迷离到低声抽噎。
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内容和情感,满怀激情,进行学习。
二、学生自读悟情
听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激发了情感,并激起了学生要读的热情,此时,可抓住时机,让学生自读,教师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朗读、不添字、不漏字、读出感情,学生会很积极地投入朗读,在用心投入的读书声中,孩子们又一次了解文章内容,走进作者。
学生自读,实际上也是一个由欣赏别人到让别人欣赏自己的一个过渡,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吸收,不仅促使学生主动地去理解课文,还培养了语感。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范读之后,请学生说体会,有的同学说:“我好像已经到了桂林。
”有的说:“我正在泛舟漓江,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
”这时,我趁热打铁,说:“请你也试着读一读,行吗?”学生信心十足地说:“行!”于是,他们自读课文。
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无意之中主动地去理解课文,领悟感情,而且使学生在模仿、自读中推敲出了一些朗读的技巧,掌握了读书的方法。
三、指导朗读冶情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伴随作者深厚的感情,在教学中,怎样利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领悟文章中心,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并且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他们的语感得以培养,心灵得以美化,情操得以陶冶,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几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了“导读”对达到这一目的所起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导读,也就是说,在指导读书时,教师多方设法,使学生自己悟出读的方法、技巧,以达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之目的。
朗读一篇文章时,速度上有快、稍快、缓慢之分,感情上有悲痛、喜悦、激动、无奈等多种,语调中有高昂、低沉、舒缓、轻松等种类。
面对一篇课文,我一般从文章的整体着眼,从那些牵一发而动全局的词句切入,指导朗读。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直接切入文章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问学生:“你认为这句话的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学生试读之后纷纷举手回答:“应用赞美的语气”、“应用自豪的语气”、“‘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语应重读。
”于是我请同学们读此句,重读“杰出”和“爱国”,读出
自豪和赞美的语气。
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同时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在深入学习过课文之后,请学生再来读这句话,此刻深刻感受詹天佑的精神。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对于文中描写狼摇尾巴发出响声的一个象声词“扑扑扑”的读法,我就进行了一番较深入的指导,文中的三个“扑”字中没有加标点符号,但是这三个字怎么读才能体现狼摇尾巴的特点,我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课文中没有加标点断开,应连读,有的同学认为狼的尾巴很硬,摇起尾巴来很笨重不应读连起来读那么快,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分析课题《会摇尾巴的狼》,这只狼不同于别的狼的地方就在于它会摇尾巴,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根本不像狗那样通人性,惯摇尾巴,对人随和。
而这只狼之所以会摇尾巴,是因为它掉进了陷阱里,想骗取老山羊的信任,装出一副温和的样子,想冒充是一只忠诚善良的狗,所以应断开些读,更符合这只狼的特点。
这样的仔细推敲,反复体味,细心揣摩,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鉴别能力,更好地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四、加态势语传情
态势语言是指在口语实践中,利用表情动作来辅助有声语言传情达意的一种手段。
在有声语言不足以表达思想感情时,若配以适当的、必要的态势语言,往往可以将思想表情表达得更充分、更直观、更形象、更具体。
在朗读教学中,我常常选择恰当的态势语言帮助学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如教学《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时,文中的主人拔苗后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他一边喘气一边对家人说了一段话。
在指导学生读这段话时,我先请学生做“喘气”的动作,孩子们兴趣盎然,做得都很好,然后我要求他们一边喘气一边读那段话,通过饶有兴趣的朗读,学生彻底理解了“喘气”一词的意思,同时也深深领会到了故事中主人公的愚蠢。
五、及时评价赏情
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是培养阅读兴趣、强化朗读训练的关键。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朗读及时做出评价,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可以学生之间互评,从别人的朗读中吸取优点,及时学会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此外还可以自评,欣赏自
己的同时还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朗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这样的评价欣赏,给了孩子们成功的信心,激发了他们读书的兴趣,提高了鉴赏水平。
以上是我近几年在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适宜语文学科特点的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朗读,可以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有极大的提高。
这种教学法使课堂教学中“学文”与“品读”相结合,使学生学得有味、有度、有趣,对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渗透理趣美感,提高教学质量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