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机器人以柔克刚
软体机器人
任务
03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软 体机器人的特点和应用
1
材料
软体机器人的主要材料 是柔软、可变形的聚合 物或橡胶
这些材料可以承受各种 形状和压力,同时具有 很高的弹性和耐用性
这种材料可以模拟生物 体的肌肉和神经系统的 运动和传感功能,使软 体机器人具有很高的灵 活性和适应性
2
结构
软体机器人的结构通常是 由多个层组成的,包括基 础层、驱动层、传感层等
XXXXX
软体机器人
1 材料 3 应用 5 结论 7 微型生物机器人 9 柔性机器人
2 结构 4 未来发展 6 人机交互 8 环境适应型机器人
软体机器人是一种新兴的机器人技
01
术,它使用柔软、可变形的材料来
模拟生物体的运动和适应能力
这种机器人具有很高的柔韧性和可
02
塑性,可以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和
这些层之间可以通过多种 方式相互连接,例如热压 接、熔融接等
12
+
34
其中,驱动层负责机器人 的运动和操作,传感层则 负责机器人的感知和反馈
这种结构使得软体机器人 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和可重 构性,可以根据任务的不 同进行快速的围非常广泛,包括医疗、 救援、服务等领域
➢ 总之,软体机器人在未来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 用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 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 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软体 机器人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8
环境适应型机器人
软体机器人的适应性和灵活 性使得它能够在极端环境下 进行工作
例如,在深海、高山、太空 等环境下,软体机器人可以 适应各种复杂的地形和压力, 完成各种任务
9
柔性机器人
软体机器人科普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软体机器人的科普演讲。
软体机器人,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汇,其实已经悄悄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走进软体机器人的世界,一起探索它的奥秘。
一、什么是软体机器人?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软体机器人。
软体机器人,顾名思义,就是以柔软材料为主体的机器人。
它们与传统的金属或硬质材料制成的机器人相比,具有柔韧性、可变形、适应性强等特点。
软体机器人的主要材料包括橡胶、硅胶、聚氨酯等高分子材料,以及一些新型的智能材料。
二、软体机器人的发展历程软体机器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主要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随着材料科学、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体机器人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以下是软体机器人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1. 早期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主要关注软体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和建模方法。
2. 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随着材料科学和传感器技术的突破,软体机器人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软体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从生物医学、医疗康复到工业制造、灾害救援等领域。
3. 未来展望阶段: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软体机器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软体机器人的应用领域1. 生物医学领域:软体机器人可以用于微创手术、组织修复、药物输送等。
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发的软体机器人可以模仿人类的触觉,帮助医生进行微创手术。
2. 工业制造领域:软体机器人可以应用于焊接、涂装、组装等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灾害救援领域:软体机器人可以在地震、火灾等灾害现场进行搜索、救援和灾情评估。
4. 家庭服务领域:软体机器人可以用于家庭清洁、护理老人、照顾儿童等,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四、软体机器人的技术特点1. 柔韧性:软体机器人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形状,适应复杂环境。
软体机器人的超能力_张乃千
学习时报/2017年/12月/6日/第005版科技前沿软体机器人的超能力张乃千一提起机器人,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电影《终结者》里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机器人。
日前,哈佛大学发明了全球首个全自动章鱼仿生软体机器人。
软体机器人是采用特殊材料制成,可实现弯曲、扭转和变形的新型韧性机器人。
相比于普通刚性机器人,软体机器人不包含任何电子元件,自带燃料的同时不需要电池供电,还具有自主运动、灵活变身、巧妙伪装等一系列超能力,或将在未来生物医学、救援探测和军事作战等领域发挥重要应用。
“七十二变”如何以柔克刚由哈佛大学研制的名为“Octobot”的软体机器人,自带运动燃料,可通过调控内部气体实现自主运动,既不需要连接计算机获取指令,也不包含任何电子元件,不禁令人啧啧称奇。
“Octobot”采用3D打印技术配合柔性材料制造,因而具备了完全柔软的“身体”。
软体机器人采用的结构和材料包括硅胶、液晶等弹性物质,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不仅可以较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更可在外力作用下巧妙变身。
软体机器人理论上具有无限多自由度,可实现灵活弯曲、扭转,即使遭受到外界撞击也不会对自身产生大的伤害,因而可在空间狭小、非结构化环境下完成常人难以匹敌的复杂任务。
与使用复杂的电动或气压传动的刚性机器人不同的是,“八爪怪”软体机器人相当于一个气动导管,通过内部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聚集压缩,并利用气体的压强变化实现机械运动。
如今,“八爪怪”软体机器人通过躯体内部集成的运动器和控制系统自主运动,真正实现了健步如飞乃至飞檐走壁。
与普通机器人相比,软体机器人可通过内部化学物质实现颜色可变发光,并可通过充气增压和通道膨胀实现快速移动。
目前研究的软体机器人可在30秒内迅速变身,一旦完成颜色转换,颜色层就不再需要动力来维持色彩,移动到特定位置后常常与背景难以区分。
同时,一些软体机器人在设计之初就巧妙参照了仿生模型外观,利用3D打印工艺制造出来后简直可以“以假乱真”,肉眼不仔细观察真的难以分辨。
软体机器人原理
软体机器人原理软体机器人是一种由软体材料组成的机器人,其外形和结构灵活多变,可以模拟生物体的运动和变形。
软体机器人的基本原理涉及软体材料的特性、传感器与执行器的设计以及控制算法的开发。
下面将详细解释与软体机器人原理相关的基本原理。
1. 软体材料软体机器人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柔软的材料,与传统机器人的硬件结构形成鲜明对比。
软体材料可以是弹性材料、聚合物或者液体等,其主要特性包括柔韧性、可变形性和可塑性。
•柔韧性:软体材料具有较高的柔韧性,可以实现多种形状和变形。
这使得软体机器人可以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和任务需求。
•可变形性:软体材料可以通过改变其形状和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通过控制软体机器人的内部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可以使其变形成为不同的形状。
•可塑性:软体材料可以通过加热、冷却或者施加压力等方式改变其硬度和形状。
这使得软体机器人可以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适应不同的力学要求。
软体材料的特性使得软体机器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可以在狭小空间中穿梭、适应不规则形状的工作环境,并且在与人类或其他物体的接触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2. 传感器与执行器设计软体机器人的传感器用于感知外部环境和自身状态,执行器用于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变形。
传感器和执行器的设计对于软体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至关重要。
2.1 传感器设计软体机器人的传感器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形变传感器:软体机器人的形状和变形对于其功能和任务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搭载形变传感器来感知形状和变形。
形变传感器可以是压力传感器、应变传感器或者光学传感器等,用于测量机器人的形变程度和形状。
•环境感知传感器:软体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需要感知外部环境,以便做出相应的反应。
环境感知传感器可以是摄像头、红外传感器或者超声波传感器等,用于感知障碍物、距离和环境条件等。
•位置和姿态传感器:软体机器人需要知道自身的位置和姿态,以便进行精确的控制和定位。
位置和姿态传感器可以是加速度计、陀螺仪或者磁力计等,用于测量机器人的位置和方向。
何为柔性机器人?如何让机器人的身体柔若无骨?
何为柔性机器人?如何让机器人的身体柔若无骨?
金属外壳,刚硬骨骼,像个战士一样,这似乎是我们对机器人的普遍印象,电影和小说中对机器人的描述也大抵如此。
然而机器人绝不仅仅是这样,小
编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千奇百怪、脑洞大开的柔性机器人。
有这样一种神奇的机器人,它可以做到这样……
像藤蔓一样自生长,柔软的身体延伸运动到各种角落;
。
也有模仿其他鱼类生物的水下机器人,柔软的“鱼鳍”如同真的鱼儿一样,在水中灵活运动;
而这些看似柔弱无骨的机器人,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柔性机器人。
何为柔性机器人。
软体机器人综述
软体机器人综述0 前言机器人现如今广泛存在于军事、工厂、科学探索等领域,但传统的刚性机器人由于其采用刚性材料,具有结构复杂、空间适应能力差、灵活度有限等问题,已不能满足在狭小通道、受限空间等复杂环境中的要求,于是衍生了一门新兴学科—软体机器人。
软体机器人本体采用软材料或柔性材料加工而成,可连续变形,从原理上具有无限自由度,自身良好的安全性和柔顺性弥补了刚性机器人的不足。
软体机器人可以满足军事侦察隐蔽性的要求,对地震灾害、矿难等事故空间的不规则性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软体机器人是仿生机器人的发展,其模型为自然界中的软体动物。
因为软体机器人的无限自由度,所以它有无穷多种将末端执行器达到指定位置的方法。
由于对压力的低阻抗,软体机器人对环境具有更好的适应性,通过被动变形实现与障碍物的相容;通过主动变形使机器人处于不同的形态并实现运动;主动变形与被动变形相结合,机器人可以挤过比自身常态尺寸小的缝隙,进入传统机器人无法进入的空间。
1 研究现状1991年,日本东芝公司和横滨国立大学发明了一种三通道纤维驱动器,在该驱动器作用下实现了拉压、扭转、弯曲等动作,其在腿式移动机器人和工业抓取上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2021年,日本冈山大学和大版大学合作研发出了蝠鲼机器人,该机器人利用纤维增强驱动器,通过控制两个驱动器的弯曲实现在水里游动的动作。
2021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始研究软体机器人—Chembots,Chembots是一种采用软体材料,在改变自身形状和尺寸的条件下通过狭小缝隙,并且能够带有负荷完成一定动作。
Chembots 是化学、机器人学和材料学科交叉研制的结果。
2021年欧洲5个国家成立章鱼项目组,旨在研究章鱼传感器机器驱动原理,对章鱼的运动从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并模拟生物力学特性,提出了收缩横向肌肉实现伸长,收缩轴向肌肉实现缩短,收缩外部和内斜纹肌实现扭转功能。
2021年哈佛大学的研究者们研制成功了一种章鱼形状的全柔性机器人—Octobot。
软体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
软体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逐渐成为了人类的重要工具,能够代替人类完成一些重复性、简单性的工作,同时也能够处理一些危险环境和高风险作业。
传统的机器人由硬件组成,但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软体机器人悄然兴起。
软体机器人是一种由柔性和可变形物质制成的机器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可以用于复杂的任务和环境中。
本文将从软体机器人的定义、原理、特点和应用方面入手,深入探讨软体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
一、定义软体机器人指由柔性、可变形物质制成的机器人,常采用一些轻型、可塑性材料如硅橡胶、弹性体、液晶聚合物等作为机器人的主体,可通过膨胀、变形、收缩等行为得以实现形态的变化和运动的控制。
因此,软体机器人的机体通常具有柔韧性、形变性和自适应性,相较于传统机器人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和更好的机动性能。
二、原理软体机器人主要依靠机身内的气压控制设备或微电机来控制机身的形变和移动。
通过气压控制,软体机器人的机身可以通过改变内部的空气压力来实现形状的变化,从而实现不同的运动或变形。
微电机能够控制机器人内部的一些运动器官,如骨骼肌、弯曲肌等,从而使机器人产生复杂的运动。
三、特点软体机器人具有许多传统硬件机器人无法匹敌的特点。
首先,软体机器人无需按照传统机器人的刚性要求制造,主体材料如树脂、能改变形状的聚合物等耐用、轻便并且容易加工,在一些特殊环境和任务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其次,软体机器人相较于传统机器人在运动控制上更灵活,采用多驱动方式,不仅仅控制机器人的运动,还控制可塑性材料的形变,实现更高级的变形运动,如绕曲、展开、爬行、分裂等。
第三,软体机器人在某些特性上也相较于传统机器人更具实用性,如柔软和弯曲等特性,使其更容易在复杂的环境中操作和达到目标。
四、应用软体机器人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一些传统机器人难以达到的领域。
如,软体机器人可以被用于狭窄的空间公共设施、污水管道维护、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后的救援等复杂环境中,应对孔隙、形状、装饰和其它差异性更大的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软体机器人
起源
起源
软体机器人科学家们从自然界汲取灵感,创造出远比那些传统的金属制同类更加灵活和多功能的机器人。
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制造了一种新型柔韧机器人,它的身子非常柔软,可以像蠕虫一样依靠蠕动在非常 狭窄的空间里活动。这个哈佛大学科研小组由化学家乔治怀特塞兹(George M. Whitesides)率领,他们从鱿鱼, 海星和其它没有坚硬骨骼的动物身上获得启发,研制了一种小型的,有四条腿的橡皮机器人。
今年早些时候,一个来自塔夫茨大学的小组展示了由他们开发的一种体长仅10厘米的蠕虫机器人,它采用硅 氧橡胶制成,可以爬进一个小球并在里面推动小球向前滚动。
而此次哈佛大学的此项研究是在美国国防部的研究资助项目下进行的,有关进展本周一在《美国国家科学院 院报》上作了发表。这个软体机器人体长约12.7厘米,制造的过程花费了两个月。其四肢可以各自独立操控,通 过人工或计算机自动控制将压缩空气输入其肢体内进行相应驱动。这让这种新型机器人具备了无法比拟的灵活性, 可以自由地在地面爬行或者滑行。
怀特赛德斯说:“这不是一个煞费苦心的概念,但实现这种运动是很不寻常的。在这些看似(四肢)很简单 的驱动下,从中你会看到非常有趣的运动。”他指出,虽然这种机器人的运动和构造确实很像海星似的软体动物, 但目的是模仿它的功能,而不是其机制。
材料
这种新型柔体机器人可采用合成纸质材料、纤维织物和金属丝增强结构,具有硅胶外形。当它们模塑成型之 后,该机器人与复杂的压缩气体源进行连接,例如:空气注射泵。
简介
原理
设计
材料
原理
软体机器人模具制造软体机器人使用的是怀特赛德斯团队发明的软光刻技术。其生产过程是:借助电子元件 让光照射模具的表面,致使覆盖在图案上一层薄薄的高分子膜曝光,以此溶解没有图案的区域。怀特赛德斯说: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技术,它具有很高的分辨率,相当小巧,但在批量化生产之前成本比较昂贵。”
软体机器人报告
软体机器人报告1. 概述软体机器人是一种基于软体材料制作的机器人。
与传统的刚性材料机器人相比,软体机器人具有更高的柔韧性和适应性。
软体机器人的材料可以是柔软的橡胶、塑料或者是充满液体的气囊等。
软体机器人的特殊材料赋予了其处理复杂环境和与人类进行亲密互动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软体机器人的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2. 原理软体机器人的原理基于软体材料的柔韧性和可变形性。
软体材料具有高度的变形能力,可以实现复杂的形状变化和运动。
软体机器人利用气囊、弹性材料或可塑性材料作为主要结构,通过调节内部气体或液体的压力来实现运动控制。
软体机器人的运动方式可以是爬行、游泳、扭曲或变形。
软体机器人的控制方法可以是传统的刚体机器人控制,例如使用电机和传感器来实现。
此外,还可以采用自适应控制方法,利用软体特性来实现更灵活的控制。
软体机器人的控制算法可以使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或其他机器学习方法来优化。
3. 应用软体机器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环境和任务中。
以下是软体机器人的一些应用领域:3.1 医疗领域软体机器人在医疗领域可以用于内窥镜手术、微创手术和康复治疗等。
由于软体机器人具有柔软性和适应性,可以更轻松地进入人体内部,减少手术对患者的损伤。
同时,软体机器人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进行形状变化,提供更精确的治疗。
3.2 救援与灾害响应软体机器人可以在救援和灾害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软体机器人具有较高的柔韧性和适应性,可以适应不同的地形和环境。
软体机器人可以用于搜救被困人员、探测搜寻物品或测量地面情况。
3.3 工业自动化软体机器人在工业自动化中可以承担重复性和危险性高的任务。
软体机器人由于柔韧性和可变形性可以适应不同形状和物体的抓取和操作。
此外,软体机器人还可以与人类工作人员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4 智能家居软体机器人可以用于智能家居中的各种任务。
例如,软体机器人可以用于清洁、服务和安全等方面。
由于软体机器人具有与人类进行亲密互动的能力,因此可以成为家庭成员的助手和伴侣。
仿生软体机器人的制造与应用
仿生软体机器人的制造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机器人以及仿生学的研究与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正因为如此,仿生软体机器人的制造与应用也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
那么,仿生软体机器人究竟是什么?它与普通机器人有何不同?它的制造和应用又有怎样的优劣势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仿生软体机器人的概念和特点仿生软体机器人是一种仿造人类、动物等生物形态和工作原理来制造的机器人,由柔软的软体材料制作而成,可以在机器人的运动和变形中达到和生物体类似的效果。
与传统的硬件机器人相比,仿生软体机器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柔性强:仿生软体机器人的材质比传统硬件机器人更加软性,可以根据运动需要进行柔性变形,同时也更加适合与生物体互动。
2. 适应性强:仿生软体机器人可适应更复杂的环境。
例如,硬件机器人在狭小空间内难以完成任务,而仿生软体机器人可以通过柔性的变形更好地适应狭小的环境。
3. 运动灵活:仿生软体机器人可以进行更多样化,更灵活的运动模式,例如像蛇一样的爬行、像鱼一样的游动、像乌贼一般的喷水等。
4. 控制简单:与传统硬件机器人相比,仿生软体机器人的控制算法相对简单,可以更加方便地实现。
二、仿生软体机器人的制造仿生软体机器人的制造相对较为复杂。
其制造流程主要包括:软体材料的制备、软体材料的成型、软体机器人外骨骼的设计和装配,以及对软体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进行编程等。
在软体材料的制备方面,当前常用的软体材料主要有硅橡胶、聚氨酯、塑料等。
在进行软体材料的成型方面,常采用的方法有3D打印、加压和平面拓扑等。
仿生软体机器人外骨骼的设计和装配,是指根据运动需求设计外骨骼的形态和结构,并将其装配到软体机器人上。
同时,也需要进行仿真测试,确保外骨骼与软体机器人的配合运动效果达到目标。
在控制系统方面,需要使用相关的传感器、执行机构、控制芯片等部件,利用编程语言实现软体机器人的运动控制。
三、仿生软体机器人的应用仿生软体机器人的应用面非常广泛。
软体机器人设计和控制
软体机器人设计和控制软体机器人是一种在机器人技术领域中比较新的概念,与传统的硬体机器人不同,软体机器人的主要构造材料是柔性材料,往往采用基于水平或无骨架的结构,可以模仿生物体,能够充分适应复杂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具有出色的柔性和灵活性。
本文将从软体机器人设计和控制两个方面来介绍软体机器人的概念、特点、应用和未来展望。
一、软体机器人的特点1.具有高度柔性和可变形性软体机器人的主要材料是柔性材料,它可以承受被弯曲、拉伸、扭曲以及压缩等多种形变,并能在恢复形状的过程中存储和释放能量。
因此,它可以有效地适应各种不同形状的环境以及执行各种不同的任务。
2.适应性强软体机器人的柔性和可变形性使得它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和工作场景。
比如在海底的研究、医疗领域内,软体机器人可以轻松地穿过生物体内的狭窄通道来进行治疗或者检测。
3.具有很好的鲁棒性软体机器人的柔性让它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可以承受碰撞、变形等各种外力对其的干扰。
因此,在吸附任务,军事作战,特殊环境探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软体机器人的设计1.软体机器人的结构类型根据结构形式,软体机器人主要可以分为基于水平的结构和基于无骨架的结构两种类型。
基于水平的结构是在柔性外壳内部填充一定的液体或气体,当外壳受到外力影响时,对液体或气体的压力变化会导致外壳的形状进行变形。
无骨架的结构是由一系列的连续柔性片材制成,可弯曲和旋转,因此在形状变化方面的灵活性更高。
2.材料性能的影响软体机器人的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选择合适的材料,目前主流的软体机器人采用的主要材料有硅胶、聚氨酯和液晶弹性体等等。
材料的选择对机器人的柔性和可变形性有很大的影响。
3.关键技术:软体机器人的模型设计和仿真在软体机器人的设计中,软体机器人的模型设计和仿真是很重要的工作。
借助计算机,利用一些基于有限元、多体动力学和松弛动力学的仿真工具,可以更好地模拟、设计和优化软体机器人的表现。
三、软体机器人的控制技术1.软体机器人的操纵系统软体机器人的操纵系统是其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软体机器人现代文阅读理解
软体机器人是一种模仿动物或人类生物结构和运动控制的机器人。
它利用软性材料和可变形构件替代传统的硬性部件和机械连接。
软体机器人通常具有高度柔韧性、自适应性和变形性,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执行各种任务。
软体机器人是现代机器人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它在军事、医疗、救援、探险和娱乐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软体机器人的研究意义重大,对于提高机器人的适应性、灵活性、韧性和自主性具有重要意义。
软体机器人的结构和运动原理受到生物学启发。
通过对动物运动机理和生物体的解剖学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新颖的设计思路和控制方法。
软体机器人以其与生物体相似的外观和运动方式成为机器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软体机器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择、运动控制、智能感知等方面。
通过研究新型的柔性材料和可变形构件,科学家们设计出了各种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软体机器人原型。
这些机器人可以像蠕虫一样爬行、像水母一样游动,也可以改变自身形态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
在软体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方面,科学家们引入了许多新颖的方法。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软体机器人能够实现自主的运动规划和环境感知,具备一定的自主决策能力。
这些技术的引入使得软体机器人具有更广泛的应用空间和灵活性。
软体机器人在各种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军事领域,软体机器人可以用于敏捷潜行、隐蔽侦察、爬行攀登等任务。
在医疗领域,软体机器人可以用于内窥镜手术、药物运输、病理诊断等。
在救援和探险领域,软体机器人可以用于灾害救援、野外探险、深海勘探等。
然而,软体机器人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难题。
软体材料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可控性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另外,软体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智能感知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如何使软体机器人更好地适应多变的工作环境,成为了研究人员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软体机器人是一种模仿生物构造和运动的机器人,具有高度的柔韧性、自适应性和变形性。
软体机器人的研究领域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择、运动控制、智能感知等方面。
张进华:探寻“以柔克刚”的软体机器人之谜
张进华:探寻“以柔克刚”的软体机器人之谜作者:苏寒山来源:《科学中国人·上半月》2022年第04期从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以来,学家就一直痴迷于机器人的设计与幻想。
不过,机器人的出现是为了协助或替代人类进行更好的工作,现在大多数的机器人仍然是硬邦邦的“硬汉”。
对于机器人来说,“硬”还是“软”的选择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个问题。
人类正在不断扩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出软萌如“大白”的机器人,这种利用柔性材料来制作的机器人,被称为软体机器人。
当前,这一研究正在学术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张进华正在努力开发一种高性能的软体机器人,希望能在医学、军事、探测、工业等领域得到更多的应用。
他说:“目前,软体机器人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替代刚性机器人,刚柔并济、软硬兼备也许是机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两者缺一不可,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最好的安排:选择机械张进华高考的那一年,恰逢西安交通大学100周年校庆,铺天盖地的校庆宣传活动,让远在山东的他知道了西北有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
而西安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学更是在全国名列前茅,于是张进华几乎没有犹豫地选择了它。
“我出身于农村,本来是想本毕业之后直接工作的。
”张进华坦言人生总是会有很多的意外,成绩优秀的他在本毕业时顺利保研。
读研之后,张进华对研的兴趣越发强烈,他凭借硕士期间的优秀成绩留校工作。
“留校之后,每天忙着研和教学的同时深刻意识到攻读博士学位的重要性。
”西安交通大学良好的学氛围和身边老师给予的帮助让张进华选择在本校在职读博。
“十几年的时间转瞬即逝,西交大就和我的家一样,我对学校有依赖感,想继续留在这儿工作。
”博士毕业后,已为研工作做好知识储备的张进华正式在母校开始了新兴与传统不断碰撞的研道路。
未来的福音:康复软体手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球新增中风病人1370万,仅中国就占了40%,其中大部分人在病发后失去了手部功能。
软体机器人构造原理及运动控制结构
软体机器人构造原理及运动控制结构引言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机器人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传统硬体机器人的基础上,软体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机器人,以其柔软、可伸缩、变形的特性,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软体机器人的构造原理及其运动控制结构。
第一部分:软体机器人的构造原理软体机器人以其柔软且变形的特性,与传统硬体机器人有着显著的不同。
软体机器人的构造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1. 柔性结构:软体机器人的主体结构采用柔性材料,例如弹性体或可伸缩材料。
这种结构的使用使得软体机器人能够适应复杂环境,并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
2. 软体传感器:软体机器人使用特殊设计的软体传感器来感知和测量其周围环境的力、温度、压力等参数。
这些传感器通常由柔性和可变形的材料制成,以适应不同的变形情况。
3. 控制单元:软体机器人的控制单元是其大脑,负责接收传感器的数据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传感器提供的数据可以用于实时调整软体机器人的运动和变形,并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第二部分:软体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结构软体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结构是实现其变形和移动的关键。
软体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神经网络控制:软体机器人使用神经网络算法来控制其变形和移动。
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计算模型,它通过学习和训练,能够实现软体机器人的自适应控制。
通过调整神经网络的权重和连接强度,软体机器人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做出相应的变形和移动。
2. 软体力学模型:软体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还依赖于软体力学模型。
软体力学模型可以描述软体机器人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变形和运动规律。
通过对软体力学模型的研究和建模,可以实现对软体机器人的运动控制。
3. 感知与决策:软体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还需要结合感知和决策过程。
软体机器人使用传感器收集周围环境的信息,通过控制单元的处理,进行决策,并产生相应的运动控制信号。
第三部分:软体机器人应用领域软体机器人由于其柔性和可变形的特点,在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机器人的“软硬兼施”
242018.02军事文摘专 题机器人的“软硬兼施”张 敏说起军用机器人,大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就是电影《终结者》里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机器人,或是轮式、履带式、配备有机械手和传感器的笨拙机器。
日前,一段人形机器人完美玩转后空翻的视频在互联网上流传开来,使人形机器人阿特拉斯一举成为“网红”。
以希腊神话中力大无穷、可双肩支撑苍天的擎天神来命名,阿特拉斯果然不负众望,标志着机器人研究领域的又一次飞跃。
当然,更令人吃惊的还有下面这种“以柔克刚”的机器人。
哈佛大学发明了全球首个全自动章鱼仿生软体机器人“八爪怪”,软体机器人领域的科学研究即将进入飞速发展的突破性阶段。
其实,无论是“软”还是“硬”,开展此类机器人研究背后都有着来自军事应用的巨大需求牵引,这些“软硬兼施”的机器人,也将在未来战场发挥独特的作战效果。
这个“后空翻”不简单现有的机器人“王国”包括固定、轮式、履带式、双足及多足等不同“种群”。
以双足和多足为主要特征的腿足机器人对恶劣地形环境适应能力更强、研制难度更高,代表着机器人研究领域的技术巅峰。
长期以来,各军事大国都对腿足机器人研究展现出强烈兴趣。
通过不断改进升级,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的阿特拉斯机器人,站立后身高可达1.75米,重约80千克,可以走路穿越各种地形、攀爬并扛起重物,手部还能完成开门和抓取物体的动作。
那么,此次阿特拉斯进军“体操界”,为何惊艳世界?后空翻毕竟是个难度极高的动作,常人几乎无法企及,体操运动员也要训练多年才能完成。
于人不易,于机器人更难。
阿特拉斯本身就是个“膘肥体壮”的大型双足机器人,除在移动过程中要保持平衡外,还需要用双腿来平衡体积庞大的上半身。
为完成“后空翻”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阿特拉斯从起跳、空翻到平稳着地,整个过程需要手、脚、腰同时运动。
它的“大脑”必须通过数学公式预先精确计算、规划好各个部件运动线路、方向和角度,然后机械地控制起、转和落地。
万事开头难。
就起跳而言,阿特拉斯需要提前对整个过程进行精确规划。
软体机器人的力学特性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
软体机器人的力学特性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软体机器人是一种能够模拟生物体柔软结构和运动的机器人系统。
相比传统的刚体机器人,软体机器人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执行复杂的任务。
在软体机器人研究领域,力学特性分析和控制方法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重点介绍软体机器人的力学特性分析和控制方法,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一、软体机器人的力学特性分析软体机器人的力学特性分析是研究软体机器人结构和材料力学特性的过程。
软体机器人的结构由柔性材料构成,其力学行为具有非线性和非刚体特性。
软体机器人的力学特性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软体机器人的运动原理和性能优化方法。
1. 软体机器人的力学建模软体机器人的力学建模主要包括材料力学模型和结构力学模型两个方面。
材料力学模型是描述软体机器人材料力学性质的数学模型,常用的模型包括线性弹性模型、非线性弹性模型和粘弹性模型等。
结构力学模型是描述软体机器人整体结构和形变的数学模型,常用的模型包括连续介质力学模型和离散元力学模型等。
2. 软体机器人的有限元分析有限元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力学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对软体机器人力学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和优化设计。
有限元分析将软体机器人离散化为有限个节点和元素,通过求解节点位移和应变来计算其力学响应。
有限元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软体机器人的形变行为和应力分布,并且可以指导软体机器人的设计和控制。
3. 软体机器人的实验力学测试实验力学测试是分析软体机器人力学特性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测量软体机器人的形变、应变和力学响应来获取其力学性质。
常用的实验力学测试方法包括机械拉伸测试、压缩测试和弯曲测试等。
实验力学测试可以验证和修正力学模型,并提供真实的实验数据用于控制方法的研究。
二、软体机器人的控制方法研究软体机器人的控制方法研究是研究软体机器人实现预定运动和任务的方法和技术。
软体机器人的控制方法要求具备对软体结构的建模和力学特性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实现精确的运动和姿态控制。
软体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相比的优势与劣势
软体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相比的优势与劣势软体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相比的优势与劣势软体机器人和传统机器人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它们在结构、功能和应用方面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软体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相比的优势和劣势。
一、软体机器人的优势1. 柔软的结构:软体机器人采用柔软的材料制造,通常由弹性体、气囊或软性传感材料组成。
这种结构使得软体机器人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和对象,如狭窄的空间或不规则的表面。
传统机器人则通常由硬质材料制造,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
2. 安全性高:软体机器人由柔软的材料构成,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在与人类进行互动、合作或共同工作时,软体机器人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传统机器人则由于其坚硬的结构,在与人类接触时可能会引发事故。
3. 动作灵活:软体机器人采用柔软的结构,具有出色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这使得软体机器人能够进行更复杂、更具灵活性的动作,如拧转、抓取和变形等。
传统机器人的结构通常较为刚性,动作范围受到限制。
4. 环境适应性:软体机器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包括极地、深海、高温、低温等恶劣的环境。
软体机器人的柔软结构使其能够在各种极端条件下工作,而传统机器人在这些环境中可能会受到限制或发生故障。
二、软体机器人的劣势1. 定位与精度:软体机器人的柔软结构可能导致其在定位和精度方面的局限性。
与传统机器人相比,软体机器人的准确定位和精度要差一些。
这对一些需要高精度控制的任务来说可能是劣势。
2. 载荷承受能力:软体机器人通常由柔软的材料组成,其承载能力较传统机器人较低。
传统机器人往往设计用于承载和处理重物,而软体机器人在承受大量重量时可能出现形变或失去形状。
3. 即时反馈:软体机器人的柔软结构导致其在即时反馈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软体结构的柔软性,软体机器人可能无法实时感知和响应环境的改变,这与传统机器人具有较高的即时反馈能力的特点不同。
4. 维护和修复困难:软体机器人的柔软结构在维护和修复方面存在困难。
软体机器人技术的一些研究新进展
软体机器人技术的一些研究新进展软体机器人技术是指利用软体(如流体、凝胶等)作为机器人主要的运动材料和结构组成,具有高度柔韧性、可塑性和变形能力的机器人技术。
随着软体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在该领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研究者们在软体机器人的形状控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软体机器人可以通过调节内部结构的变形来改变整体形状,实现不同环境中的任务。
研究者们通过对软体机器人的结构和材料进行优化设计,使得软体机器人能够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自主控制自身的形状,实现灵活的运动和操作。
随着微纳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将软体机器人与微尺度结构相结合的新方法。
通过利用微纳制造技术,可以制造出具有微米级别的特殊结构,例如微纳粒子、微纳线等。
研究者们利用这些微纳尺度的结构与软体机器人相结合,可以实现对软体机器人运动和形状的更精确控制,进一步提高其自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研究者们在软体机器人的感知和控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软体机器人的形状和运动往往受到复杂的力学和流体力学效应的影响,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来实时感知和控制软体机器人的形状和运动。
利用传感器网络和机器学习方法来实时监测和分析软体机器人的形变和运动,从而实现对其形状和运动的精确控制。
软体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软体机器人具有柔软、可塑性和可变形的特点,可以与人体组织更好地适应和协调。
研究者们利用软体机器人的这些特点,将其应用于医疗领域,例如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
软体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有望提高手术精确度和效果,并帮助患者实现更好的康复效果。
软体机器人技术在形状控制、微纳结构相结合、感知和控制、医疗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
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为软体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并有望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软体机器人原理
软体机器人原理软体机器人是一种模仿生物软体动物行为的机器人。
它的运动和行为是通过软体材料的变形和运动来实现的,而不是像传统机器人那样通过刚性材料的运动。
软体机器人的原理可以分为机械原理、控制原理和感知原理三个方面。
一、机械原理软体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主要由软体材料和内部结构组成。
软体材料一般采用柔软的高分子材料,如硅胶、气囊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变形性和柔韧性,可以实现机器人的形态变化和运动。
内部结构由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组成,用于感知环境、控制运动和实现机器人的功能。
二、控制原理软体机器人的控制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传感控制和运动控制。
传感控制是通过传感器对环境进行感知,获取环境的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控制器。
传感器可以是光电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用于感知环境的光照、接触力、变形等。
控制器根据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决策,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行为。
运动控制是通过执行器对软体材料进行控制,实现机器人的形态变化和运动。
执行器可以是电动机、液压驱动器等,用于施加力或产生变形,实现机器人的运动。
三、感知原理软体机器人的感知原理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对环境进行感知。
传感器可以是机械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用于感知环境的力、压力、温度、湿度、光照等。
感知器将感知到的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并传递给控制器进行处理。
感知原理是实现软体机器人与环境交互的基础,通过感知环境的信息,机器人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软体机器人的原理使得它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软体机器人的形态可变性很大,可以根据任务的需要灵活变化形态,适应各种环境和场景。
其次,软体机器人具有很好的柔顺性和可变形性,可以实现复杂的运动和操作。
再次,软体机器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鲁棒性,可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任务。
此外,软体机器人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制造和维护比较方便。
软体机器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医疗领域,软体机器人可以用于内窥镜手术、康复训练等;在救援领域,软体机器人可以用于搜救、救援等;在工业领域,软体机器人可以用于灵活操控和装配等;在农业领域,软体机器人可以用于植物采摘和病虫害防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体机器人以柔克刚
摘要: 身体容易弯曲的软体机器人有许多优点,诸如能进到狭小的空间进行监控,钻进人的身体提供医学影像或散布药物。
但要创建通体柔软的机器人谈何容易,它得包含软的组织、软的电池和软的动力机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 ...
身体容易弯曲的软体机器人有许多优点,诸如能进到狭小的空间进行监控,钻进人的身体提供医学影像或散布药物。
但要创建通体柔软的机器人谈何容易,它得包含软的组织、软的电池和软的动力机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开发了一个新版本,它既柔软又坚韧,能像蚯蚓那样蠕动,却能在狠狠锤打下安全无恙。
这个外号叫“Me sh-worm”的机器人是受蚯蚓启发设计的。
它与我们看到的其他软体机器人截然不同的是移动不靠液压、不靠气压,也不用硅材料齿轮,它使用的是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的人造肌肉。
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教授金桑柏领导的研究小组采用了柔软的网状管,并用钛镍合金丝将其缠绕,这种合金丝会随着温度变化而收缩或舒张。
他们将合金丝分隔成段,就像蚯蚓身体那样,一节一节的,并借助电流分段加热。
这样能控制Meshworm柔软身体的各段同时收缩/舒张,让机器人得以沿表面蠕动前进。
这种蠕动的方式不但螺、海参等动物采用,我们人类的胃肠道也用类似的动作让胃里的食物移动。
团队在对蚯蚓身体结构的研究时发现,蚯蚓使用纵向和横向两种肌肉群实现蠕动。
他们将此体现在软体机器人的结构中,以网状管构成纵向切面,而有形状记忆功能的合金丝就是横向肌肉群。
这种机器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它的耐用性。
由于没有气动泵、刚性的齿轮和电池,机器人能够熬过各种各样的袭击。
这使它能满足一些军事应用的需求,美国国防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也愿意资助相关的研究。
金和同事们让机器人接受一系列的测试,看它能否承受打击,包括用木槌砸它(如图),或踩踏它。
结果是机器人存活完好,甚至没有停止缓慢地前行。
“你可以将它猛甩到地上,它不会散架的,”金说,“机械零件通常都是刚性的,也很脆弱;但Meshworm的部件由纤维构成,有弹性。
肌肉是软的、身体是软的,显示出身体变形的能力。
”
最近出版的IEEE/ASME电子机械学报详细介绍了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