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公路隧道新设计规范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 GD 0 20 ) … J 7- 04 相对 T
调查 、 岩分级 、 围 总体 设计 、 喷锚 支 护与衬 砌 、 口段 洞
’
文献[ ] 43 5 1 中 .. 条第 4款“ 、 长 特长 的双洞隧
于《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J 2 )重点修订 了隧道 道 , (r 6 , r0 宜在洞 口外合适位置设置联络通道 , 以利车辆调 头” 与建设部建标 [02 9 20 ]9号发布的《 工程建设标 准强制性条文 公路工程部 分》 20 北京 ) (0 2・ 中的 “ 凡上 、 下行 分离 的 隧道 洞 口两 端 , 选 择 适 当位 置 应 工程 、 结构计算 、 特殊构造设计 、 特殊地质地段设计 等, 增加了三车道隧道、 连拱隧道和小净距隧道等内
O .A e ̄net , tsapors fr ei pc ct nt dvl epr c.Svr se f h e ( ei s n th t me ii rgeso s se i ao o eeo t b e et eea i uso enw D s t l i d g n f i po f ls t n g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 17 6 ( 07 0 . 0 8 0 10 . 1 X 2 0 ) 10 4 . 4 中图分类号 :4 2 2 U 5 . 1
公路隧道总体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为设置 曲线 , 值得 我们借 鉴 。 因此 , 于平 曲线应 建议 采 用不设 超高的大 半径 曲线 或直线 隧道 , 对
直 线隧道 的长度应 符合路 线上设 置直 线段 的规 定 。在设 计 中应 结合隧道 的地 形 、 地质 端接线 、 机行 车过 程 中的心理 状 态等 因素 综合 考虑 。 运 两 司 对于 长大 隧 道 应 由隧道控 制路 线走 向 , 中短 隧道 的线形 原则 上服 从路线 走 向 。 至 于缓 和 曲线 进不进 洞 , 只要 满足 路线 设计 规定 即可 。 因为在 有些 情况下 已不 能满 足洞 外 线 形与 隧道 线形 有一 段保持 一致 的要 求 , 时为 了减 少 眩光 , 有 增强 照 明效果 , 有 意增 加 一 弯 还 道, 只不 过其 标准 掌 握应 比路线上 略 高 为宜 , 尽量 避 免 出现小半 径 、 纵坡 或 小半 径 又 为 S形 大
5 关 于 隧 道 横 断 面
维普资讯
公路隧道总体 设计 中若干问题 的探讨
韩常领
( 中交 第 一 公 路 勘 察 设 计 研 究 院 西安 70 6 ) 1 0 8
摘 要 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在公路隧道总体设计中所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看
法。
关 键词 平曲线 纵坡 建筑限界 连拱隧道
曲线 的不 利组 合 , 不要 出现 由长 直线段 过 渡到 弯道 出现视 觉不适应 而诱 发交 通事 故 的情况 。 也
过长 的直 线段 与过 多的逗 留时 间( 隧道 很长 ) 会使 司机 驾驶单 调产 生压抑 、 烦噪 的心 理状 态 , 易 诱发 交通 事故 。 因此 , 当直线 隧道过 长 时应采 取一 些措 施 , 如在路 面上设微 型横 沟 、 明灯光 诸 照
浅谈我国高速公路隧道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我国高速公路隧道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摘要:隧道施工在“强支护、早封闭、弱爆破、短进尺”的施工思路指导下,根据实际围岩变化情况,调整设计方案,在浅埋段,一般地质条件较差,易受地表因素影响。
根据本人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多年的现场经验,下面对我国高速公路隧道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总结。
关键词:隧道病害设计思考一、目前我国公路隧道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1、隧道围岩分类是隧道工程的基本和重要的工作,Hudson和E.Hoek 等认为,要利用围岩就要保护围岩,把围岩看成是构成支护结构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不使其因开挖而受到大的扰动,造成围岩较大的松弛范围,在开挖顺序、机具选择、爆破方法等方面都要综合考虑。
用于不同目的的围岩分类,多种多样。
国内外的岩体分类方法现状为:普罗脱亚克诺夫1926年提出以岩石坚固性系数分类,共分成十类。
20世纪50~70年代在我国广泛使用。
该法简单,粗浅,评价因素单一,但对我国地下工程建设起过重要作用。
现在国外已基本上不用该法,而我国有些部门还在使用。
太沙基分类方法在北美曾经广泛使用,它将岩体分成九类,它主要适用于拱形金属支架支护,条件过于严格限制,后被迪尔和巴顿分类方法所取代。
而我国目前有些部门在使用普氏分类法的同时,有时也采用太沙基分类法。
迪尔围岩分类法,是按照岩体质量指标(RQD)分类,共分成五类,分类因素过于单一,现已基本不用,国内也是如此。
比尼奥斯基节理岩体的地质力学分类法,为多因素定量分类法,分成五类,其分类因素为:岩石强度、岩芯质量指标、节理间距、地下水、节理方向和工程轴线之间的关系。
目前国外应用较为普遍,考虑因素比较全面,不足之处是没有考虑围岩应力,不适合于挤压、膨胀和涌水影响造成的极其软弱岩体分类。
巴顿分类法是岩体质量指标分类,是根据地下开挖稳定性的大量实例,提出的确定岩体隧道开挖质量指标的方法,为多因素定量分类,共分为九类。
其分类因素为:岩石质量指标、节理组数、节理粗糙度系数(JRC)、节理蚀变影响系数、节理水折减系数,是目前国外普遍应用的岩体分类,特别适合于软弱风化岩体的围岩分类。
公路隧道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公路隧道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施工环境问题:1.1 施工区域狭窄,难以进行作业:施工区域狭小、地下水位高、周围环境复杂等,导致施工困难,进度滞后。
解决办法:在施工前进行充分的现场勘查和方案设计,合理安排施工队伍和机械设备,优化施工工序,确保施工效果和进度。
1.2 施工噪音、振动等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施工作业常常会产生噪音、振动等,给周围环境和附近居民生活造成不便。
解决办法: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避免在夜间或者噪音对周围环境和居民影响较大的时段施工,采取噪音隔音措施,如设置固定围挡、振动衰减板等。
二、安全问题:2.1 施工期间,对施工人员和过往车辆的安全造成威胁:施工期间,施工人员和过往车辆可能受到坍塌、滑坡、施工机械设备操作不当等安全威胁。
解决办法:严格遵守施工安全规范,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设立有效的安全防护和警示措施,如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设置安全警示牌等,确保施工人员和过往车辆的安全。
2.2 施工期间,巡检不到位导致施工质量不合格:施工过程中,巡检不到位导致施工质量不合格,如混凝土不均匀、支护材料缺陷等。
解决办法: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和巡检,设立专门的班组进行巡检工作,对施工材料和施工过程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问题。
三、施工技术问题:3.1 土质异常、地质灾害隐患等导致施工困难:土质异常、地质灾害等地质问题可能会导致施工困难,如土体松散、地层变化大等。
解决办法: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查和分析,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采取恰当的支护措施,如加固土体、设置衬砌等,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
3.2 施工机械设备操作不当导致施工困难:施工机械设备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施工困难,如机械设备故障、操作不熟练等。
解决办法:提前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术水平;加强维护和保养,减少故障风险。
在公路隧道施工中,需要关注施工环境、安全和施工技术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充分的勘查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加强现场管理和质量监督,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工程的安全、质量和进度。
对《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几个问题的探讨
否应在两侧设置余宽 , 未进行明确规定 。
但在《 准 》 7 0 3条 明确 : 标 第 .. 隧道 净 空 应符 合 本 标 准 2 0 7 路建 筑 限界 的规定 。第 2 0 7条规 .. 公 ..
用 的 。从 规 范的效 力来 看 , 标 准 》 于 《 范 》 《 《 强 规 , 规
2 1 >下称 “ 细则 》 ) 00 ( 《 ” 。行 业应 以《 准 》 标 为准绳 ,
《 范》 规 为依据 ,细则 》 《 为参 照 , 是《 准 》《 但 标 、规范 》 、 《 则》 细 在一些 规定 上 , 存在一 定 的差异 , 导致 设计 人 员在 具 体设计 工作 中 , 别 是 高 速公 路设 计 中存 在 特
置余宽 , 还是左右侧同时设置余宽, 条文规定 中存在
差异 。
《 标准》 70 3 第 .. 条第 2 高速公路、 款: 一级公路 的隧 道应 在两 侧设 置 检 修 道 , 宽度 应 等 于 或 大 于 其
0 7 m。二 、 级 公 路 的隧 道 宜 在 两 侧设 置人 行 道 .5 三
-
不设余 宽; 当右侧 不设 检 修 道 时, 应设 置 不 小 于 2 c 的余宽。第 2 : 5m 款 当隧道 内检修道高度不大于
2 c 时 , 宽 可包 含 于 检修 道 宽度 之 中 ; 5m 余 当检 修 道 高 度大 于 2c 且余 宽仍包 含 于检修 道 或人行 道 的 5m, 宽 度 中时 , 根据《 准 》 30 5条 的相关规 定 , 宜 标 第 .. 加 宽左 侧侧 向宽度 。 笔者 对此 看法 为 : ()标 准 》 1《 为公 路行 业标 准 ,规范 》 《 为公 路隧 道 设计 标 准 ,细则 》 路行 业推 荐性标 准 , 于 自愿 采 《 公 属
公路隧道主要风险因素的风险识别研究
公路隧道主要风险因素的风险识别研究公路隧道是现代交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范围的增大,公路隧道的作用越来越大。
但是,与隧道建设带来的便利相对应的,是隧道运行时间中难以避免的种种安全问题。
本文将从风险识别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影响公路隧道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自然因素公路隧道环境中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是火灾,这是隧道事故中最常见的类型。
隧道远离肉眼和空气的世界,其内部环境很容易出现混合物浓度偏高等问题,而隧道内部空气流动不畅通更是影响火势扩散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个影响道路隧道安全的自然因素是地震。
公路隧道穿过陡峭的山壁,对地质条件具有极高的依赖性,一旦发生地震,可能导致岩块坍塌、隧道变形等问题,直接威胁到车辆及乘客的生命安全。
针对这些自然因素,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风险防范。
例如,对隧道内部的防火设施必须进行严密排查和不定期维修,防范化解火灾风险;而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时,需要进行科学预测和紧急应对。
二、人为因素公路隧道中的人为因素主要来自车辆运行公司、隧道建设单位以及管理部门等方面。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车辆事故:这是公路隧道中最主要的人为因素。
行车过程中的违章行为、驾驶员疲劳驾驶、车速过快等都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使得车辆停滞在隧道内,使得整个隧道的交通陷入瘫痪。
(2)隧道设计、施工、维修等单位的问题:在隧道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会出现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差、维护不到位等问题。
其中,设计不合理是主要影响隧道车辆速度和行驶安全之一;而施工质量差和维护不到位则容易导致设施损坏、管涌等问题,增大隧道安全风险。
(3)隧道管理部门的问题:隧道管理部门不到位,安全检查不严密、应变措施不及时等都会加剧风险的发生。
隧道管理部门应加大对隧道安全的检查和管理力度,对于安全隐患的整改应当抓紧,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对隧道安全造成的影响。
三、非法入侵非法入侵是一个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隧道风险问题。
公路桥梁、隧道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筑与工程幸福生活指南106幸福生活指南公路桥梁、隧道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邹吉明大连金普新区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站 辽宁 大连 116000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桥梁、隧道建设也发展迅速。
论文对目前我国公路桥梁、隧道的施工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进桥梁与隧道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公路;桥梁;隧道;对策引言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公路等基础性建设在经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公路交通的方便快捷,公路桥梁与隧道的建设十分重要。
同时,对其施工技术要求也很高。
公路桥梁与隧道建设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隧道施工。
施工前,要对其施工地区的地势、土质、岩石等环境因素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深入分析,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做好备案,以保证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
1、我国公路桥梁隧道建设的现状我国土地辽阔,地形复杂,山岭起伏,为了加快两地间的互联互通,需要克服山区的地理障碍,以修建隧道的方式缩短行程,还要避免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影响,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如有必要,还会进行水下通道的施工,以确保交通的便利。
随着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桥梁和隧道建设的养护和质量管理是工程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同时,应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地理跨度较大,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区域的自然环境。
在公路桥梁与隧道施工中,穿越山区的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也对桥梁与隧道工程的的设计和施工技术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施工过程更容易产生一些问题。
目前,我国公路桥梁隧道施工中有初期支护不贴围岩、喷射混凝土厚度不达标、二次衬砌开裂、水的渗漏、混凝土强度不足、冻裂等严重情况。
2、公路桥梁隧道施工的特点 2.1环境复杂 多数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的施工在山区进行。
因此,要对水文地质环境以及山体构造进行深入的分析,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予以克服,从施工开始阶段就要全面考虑这些影响因素,更好地保证工程的整体建设。
隧道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公路隧道初期支护中大量使 用工字钢架等型钢钢架,而较少使用格 栅钢架。主要原因在于型钢钢架加工方 便,将节省施工单位大量的人工作业, 即使设计了格栅钢架,施工现场要求变 更的意愿也很强烈。应该说型钢钢架和 格栅钢架各有优缺点,但从衬砌结构长 期安全性的角度,宜优先采用与喷混凝 土结合好、耐久性好的格栅钢架。
施工问题及对策
公路隧道的施工也存在着一些比 较常见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 主要表现如下。
部分关键工序施工机械化程度有 待进一步提高
相比传统矿山法施工而言,现代 公路隧道采用的机械化程度较高。但在 部分关键工序上仍然比较原始,最突出 的表现在爆破开挖钻孔和系统锚杆的钻
218 TRANSPOWORLD 2012No.15 (Aug)
建议国内公路交通系统在进一步 研究应用的基础上,推广使用该工法。
软弱围岩拱部是否设置系统锚杆 认识不统一
对软弱围岩段的隧道,各设计单 位均对拱墙部位设置了系统锚杆,这是 符合新奥法理论的。王梦恕院士结合国 内施工技术现状,多年来一直呼吁取消 软弱围岩段隧道的拱部系统锚杆,仅在 边墙设置。可能认为软弱围岩隧道一般 初期支护中设置了钢架,并采用小断面 开挖施工,由于隧道拱部空间狭窄,人 工打设锚杆难以保证设计所要求的角度 (实际施工更像是超前锚杆),且由于 围岩结构松散,普通的系统锚杆能提供
的锚固力很小,故往往实际起到的作用 也有限。故认为拱部系统锚杆没有起到 应有的作用,且大部分软弱围岩隧道段 的施工也能保证安全,还不如取消拱部 系统锚杆。
现行隧道规范和新奥法理论强调 系统锚杆的作用,故设计对软弱围岩段 隧道拱部设置系统锚杆,而实际由于主 要采用人工打设系统锚杆,因此存在人 为地减少锚杆的情况,使得拱部系统锚 杆的作用大打折扣。对拱部取消系统锚 杆如不进行系统研究,并形成理论支撑 和成套技术,恐怕这一分歧会长期存在 下去。
隧道施工安全应注意的问题
隧道施工安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公路隧道为地下线性工程建筑,隧道施工属于地下作业,隧道施工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哪一个方面、哪一个阶段、哪一个环节的工作没有做好都可能酿成事故.一、开挖是关键。
开挖工作是隧道施工的第一道工序,也是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
开挖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隧道施工的安全、质量和效益。
采用光面爆破,可以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减少应力集中,有利于自然拱的形成,便于施作初期支护。
良好的光面爆破可以减少超欠挖,这样就减少了欠挖处理工作量和衬砌时砼的回填量,同时也减少了因喷射砼表面凹凸不平对防水板造成的损坏的现象。
所以开挖也是影响隧道衬砌工作的关键。
二、防塌最重要.开挖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防塌.山岭隧道施工绝大部分采用传统的施工方法—钻爆法施工。
钻爆法施工的山岭隧道由于受炸药爆破震动的影响,破坏了原有岩体内部受力平衡,当施工方法不当、支护不及时或不力时,围岩就会因失稳而发生坍塌。
因此,采用钻爆法施工的山岭隧道如何防止塌方是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关键。
1、易发生塌方的地形和部位在山区修建隧道,由于隧道穿越地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复杂多变,决定了山岭隧道的施工难度。
以下是容易发生塌方的地段和部位,需要大家在施工过程中高度重视。
(1)容易发生塌方的地段:埋深较浅地段;断层破碎带及断层影响带;岩层接触带;高应力地段;高水位富水地段(2)容易发生塌方的部位:隧道洞口,隧道拱脚,隧道墙脚,隧道拱部,隧道与隧道的交叉部位(如人行横洞、车行通道),水平岩层或近似水平岩层的拱部;2、常见的预防措施在山岭隧道施工中,如果施工方法及支护手段使用不当,不仅不能加快施工进度,而且也不能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易造成塌方。
因此必须对以下几点加以重视:⑴选取适当的进洞方法:进洞施工方法要根据洞口段地形、地貌和围岩条件而定。
洞口段为整体性好的Ⅰ、Ⅱ级硬岩时,路堑成型后,即可按全断面法直接进洞.洞口段为浅埋、坡积、软弱的Ⅳ、Ⅴ级围岩时,宜采用台阶法进洞.一般应结合洞口路堑施工分层开挖,到达暗洞进口里程前2m左右,沿设计开挖廓线外施作管棚(常用¢42mm小钢管,有条件的也可用¢89mm、108钢管mm)超前支护,而后按台阶法施工。
包茂高速公路紫阳至陕川界段隧道施工中几个问题的处理
段 约 10 隧道 洞 身 围岩松 散 , 质情 况 较差 。 2m 地
隧道 出 口位 于 南 北 向 坡 麓 处 , 坡 自然 坡 度 斜
4。 0, 0~5 。地表 上方 为一 崩 塌 后形 成 的陡 崖 , 崩 塌 古 体 即堆积 在坡 麓地 带 , 形成 岩 堆 , 岩块 大 小 一般 0 8 .
・
土体结构松散 , 洞顶薄极易坍塌。尤其是右洞 E, l洞
顶 为一 巨型 转石 , YK2 7 22 且 7+ 1 ~+2 0 为 隧道 8段
5 0 ・
高珍 忠 , 等 包茂 高速 公路 紫 阳至 陕川界段 隧道施 工 中几个 问题 的处理 出 口浅 埋段 , 深小 于 3 m, 埋 0 围岩纵 波速 度 Vp= 5 =4 0 =
6 7 8
9 1 0 1 1
毛坝 1号隧道 毛坝 2号隧道 麻柳隧道
新 房 子 隧 道 牛 角 坪 隧 道 淇 水 村 隧 道
特长分离 长分离 长分离
双 跨 连 拱 长 分 离 分 离
3 4 61 1 4 95 1 5 47
30 5 1 8 78 12 0
洞等几个 突出问题 。本 文详细介绍 了这几个 问题 的处理 方法 , 供相关设计参 考 。
1 引 言
包茂 高 速 公 路 紫 阳至 陕 川 界 段 位 于 大 巴 山地
区 , 布 于 毛 坝 与 陕 川 界 之 间 , 程 介 于 4 0~ 分 高 0 2 0 m, 5 0 为汉 江 和嘉 陵江两 大 水 系 的分 水岭 , 有 山 具
经 过一 个 多 月 的泄 水 减 压 , YK2 7 2 3掌 子 9+ 9 面处 涌 水压 力 明显减 小 , 力 约 1 a 涌 水量 基 本 压 MP , 保 持在 1 0 I / 。右 洞 泄 水 减 压 后 , 定 了采 取 1 0V。h I 确 双层 小 导 管 超 前 支 护 通 过 高 压 涌 水 段 的 方 案 。 YK2 7 9  ̄YK2 7 7 , 设计 为 S 衬 砌 , 9 +2 3 9 +2 3 原 3 初
浅谈公路隧道施工监测设计的几个问题
浅谈公路隧道施工监测设计的几个 问题
店守华
(资州省六盘水市交通建设公司
55 00 0 1 )
摘 要: 公路隧道施工监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 也是判断围 岩衬砌是否稳定, 保证施工安全, 指导施工顺序, 进行施工管理, 提供 设计信息的主要手段。本文对其有关问题进行了 探讨。 关键词: 公路隧道 施工监测 必要性 项目 确定 中圈 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672一 3791(20 7)0 (a卜0 8l 一 ) ( 6 ) ( 01
向题是不可想象的。正因为如此, 国内外的 许多隧道工程都应用了并正在不断应用着现 场监控量测方法来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复杂受
力问题。
特点而进行的量侧方法、 侧点布置、侧试频 率、参考数据都有待改进或重新制定的必 要, 这也为隧道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课题。 双连拱隧道的监测项目 除了单洞施工时的监
信息 化施工 设 西 家 作o bse v 一 与 计, 方国 称 r a
控量测项目全部做到外, 还必须注意到施工过 2 公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目的和原则 程中两个隧道是会相互影响的, 特别是后进隧 道引起的应力再分配作用在先进隧道的支护 2 . 1 公路隧道施工监控t 测的目的 会造成衬砌开裂等病害。因此, 为 确保安全。为此需要掌握围岩和支护的 和衬砌上, 了预测这种影响程度和将其控制在最小限度, 应力状态, 进行动态管理, 根据量测信息, 科学 施工。( )指导施工。量测数据经过分析处理, 应该有一个动态的专门针对双洞不同时掘进 2 预测和确认隧道围岩最终稳定时间, 指导施工 的量测项 目, 同时应对双连拱隧道的底部土 压、中隔墙的倾斜度及应力进行专门量侧。 顺序和施作二次衬砌的时间。 修正设计。 ) 3 ( 根 3 . 2 公路隧道监测断面及仪器位皿的确定 据隧道开挖后所获得的量测信息, 进行综合分 析, 检验和修正施工预设计。( 积累资料。已 ) 4 隧道监测断面应按工程的需求、地质条 有工程的量测结果可以间接地应用到其它类 件以及施工条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断面, 它应 能代表相应范围地段的洞室性态发展情况. 似工程中, 作为设计和施工的参考资料。 监测断面布置要合理, 注意时空关系, 采取表 2 .2 公路隧道监测设计的原则 面与深部、重点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隧道监测的设计应看成是整个工程设计 使测网、 断面、测点形成一个系统, 能控制整 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监测设计不仅仅是 仪器的选择和布置, 而是一项综合的工程技 个工程的各关键部位。在断面的选择上应注 术, 应从监测目的、原则到监测资料的整理与 意埋深、 岩体结构特性、围岩性态、 结构物尺 应用等整个过程全面系统的考虑, 它从确定目 寸及性状、预计的变形及应力以及施工方法、 施工程序等。 标开始, 到进行操作和根据资料进行分析提出 在观测断面上, 应根据岩性变化的分布规 评价为止。 律、 结构物的尺寸与形状、 以及预测的变形和 其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隧道监测 ) 1 设计应在围岩条件和工程性状预测的基础上 应力等物理量分布特征布置测点。应在考虑 进行, 设计应以施工期监测为重点, 特别是围 均匀分布、结构特性和地质代表性的基础上, 岩稳定性和支护结构工作状态的监测。( 观 依据其变化梯度来确定测点数量。 ) 2 测项目和测点的布置应满足预测模型的要求, 监测系统应能全面监控隧道工程的工作性状 , 4 结语 统一考虑各种内外因素所引起的相互作用。 由于隧道施工监测作为保证工程质量的 ) 3 ( 观测仪器布置要合理, 注意时空关系, 控制 重要措施, 也是判断围岩衬砌是否稳定, 保证 工程的关键部位。( 在条件许可时, ) ’ 尽量采取 施工安全, 指导施工顺序, 进行施工管理, 提供 预埋监测的方式; 不具备预埋条件时, 应紧跟 设计信息的主要手段。我们应对此高度重视, 掌子面及时埋设。( 安全监测设计要纳入正 ) s 在施工过程中, 认真加以实施。 常设计工作范围内, 出现新问题时要及时补充 或修改监测设计。( 施工期监测与运行期监 ) 6 参考文献 测应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进行设计。( 仪器监 ) ; 【 刘洪洲, ] 1 黄伦海.连拱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 测点布设的断面要有典型 性和代表性, 应以仪 究现状IJ].西部探矿1 程, 2001(1) :54一 55。 器监测为主, 人工巡视调查为辅。 2 1 ] 王建秀, 朱合华. 连拱隧道建设的关键技术 及进展【 0 3年全国公路隧道年会论文 A].20 3 公路隧道监测项目 及监测断面及仪器位 集IC] . 60一 68. 里的确定 【 翁家杰.地下工程【 . 北京: 煤炭工业出 1 3 MI 版 , 95 . 19 3 . ,公路隧道监侧项目 施工监控量测的项目应根据隧道工程地 质条件、 围岩类别、围岩应力分布情况、 隧道 跨度、 埋深、 工程性质、 开挖方法、支护类型 等因素确定。对于双连拱隧道, 总体上说不仅 缺乏实践经验, 而且理论指导也较欠缺。对照 铁路及公路单洞隧道, 部分高速公路虽然仍采 用了四个必测项目 和六个选测项目 进行监测 , 但量测不明确, 针对连拱隧道这一特殊结构物
公路工程中关于隧道设计的规范要求
公路工程中关于隧道设计的规范要求隧道设计是公路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需符合一系列规范要求。
本文将从隧道的基本要素、设计参数以及安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讨论公路工程中关于隧道设计的规范要求。
一、隧道的基本要素1. 隧道类型: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交通需求和工程目的,隧道可以分为通道隧道、交叉隧道、环岛隧道等。
在设计隧道时,应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和交通流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隧道类型。
2. 隧道布置:隧道布置应考虑道路线形、地貌、交通流量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对于山地区域,应尽量选择直线隧道,减少弯道数量和曲线半径,以提高交通安全性。
3. 隧道长度:隧道长度的确定应结合地质勘察结果、行车安全性和经济效益等综合因素。
在设计中,应合理控制隧道长度,减少工程施工难度和成本。
二、设计参数要求1. 隧道断面形式:隧道断面形式应根据设计标准和交通流量确定,一般可选择矩形、圆形、马蹄形等断面形式。
对于长隧道,还需要考虑通风、抗风压和抗冲击等因素。
2. 隧道几何要素:隧道设计中的几何要素包括净高、净宽、路面坡度和纵坡等。
在设计中,应根据交通流量和车辆类型确定合适的净高和净宽,并考虑照明和排水等设施。
3. 隧道洞口设计:洞口景观设计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满足视觉美观和交通安全的要求。
对于高速公路隧道,洞口应有明确的标志和照明设施,以提醒司机进入隧道。
三、安全与环境保护要求1. 隧道照明:隧道照明是保障司机行车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设计中,应根据交通流量和隧道长度确定合适数量和位置的照明设施,并保证其亮度和稳定性。
2. 隧道通风:隧道通风是防止因机动车尾气和烟雾积聚引起的能见度下降和空气污染的重要手段。
隧道设计中应考虑通风系统的设置,确保隧道内空气质量达标。
3. 隧道防火:隧道防火是保障隧道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设计中,应考虑隧道内燃烧物品的存放和排除,设置适当的灭火设备,并保证应急疏散通道畅通。
4. 隧道排水:隧道排水是确保隧道正常通行的重要条件之一。
公路工程中的隧道设计要求有哪些
公路工程中的隧道设计要求有哪些隧道是公路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设计中需要满足一系列的要求。
下面将介绍公路工程中隧道设计的要求。
1. 几何要求隧道的几何要求是指其横断面的尺寸和形状。
几何要求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车辆顺利通过,并确保隧道内部的通风和照明。
隧道横断面应该根据交通量、车辆类型和通行要求进行设计。
通常,隧道应具备足够宽度、高度和曲率半径,以适应不同类型车辆的通行,并提供足够的空间安装照明和通风设施。
2. 风险评估隧道的设计中需要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减少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风险评估应考虑隧道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抗震性等方面。
例如,针对山区隧道,需要进行地質勘察和地质预测,以预防山体滑坡和崩塌,确保隧道安全。
3. 排水系统隧道设计中必须考虑排水系统。
隧道内部应设计有有效的排水系统,以排除降雨水和地下水。
排水系统的设计应确保在降雨和洪水等极端天气条件下,隧道内不会出现积水,保证车辆通行的安全。
4. 通风系统隧道设计中通风系统的设置非常重要。
隧道内部需要良好的通风,以排除尾气和减少污染物的积聚。
通风系统还能够保持隧道内部的空气流通,减轻因为车辆密度而产生的空气压力。
为了保障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还需要设置合适的通风设备和紧急通风设施。
5. 照明要求隧道内的照明系统是确保车辆安全驶入和穿过隧道的必要条件之一。
合理的照明布局能够提高司机的视觉舒适度,减少事故的发生。
照明系统需要根据隧道的尺寸和曲率等不同条件,配置合适的照明设备,确保隧道内光线充足、均匀且不产生眩光,提供良好的视野,增强车辆驾驶员的安全感和舒适度。
6. 消防安全要求隧道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火灾风险,并设置相应的消防安全设备。
隧道内应设置相应的防火设施,如消防器材、疏散通道、应急照明和消防报警系统等,以及确保通风系统与防火系统的协调运行。
关于公路隧道设计中纵坡问题的探讨
关于公路隧道设计中纵坡问题的探讨摘要:隧道在多丘陵地带的投入使用,以及在城市中的应用,一方面大大节约了通车时间,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另一方面,对于山区,部分地区周边常发生一些地质灾害,比如滑坡、泥石流等,而通过隧道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些地区,提高了出行的安全性。
正是位于山区,某些隧道由于地形的缘故,常常需要在隧道中设计纵坡;而在城市中,为了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也常在隧道中加入纵坡的设计。
故本文将就公路隧道中纵坡的设计问题进行相应的讨论。
关键词:公路隧道;设计;纵坡;问题1、国内外对隧道中纵坡设计的现状1.1 国外纵坡设计现状由于隧道本身较为封闭,如果发生事故,位于隧道中的人员的逃生方式有限,所以国外在隧道纵坡设计上,都严格遵循隧道纵坡设计规定,即将纵坡控制在4%以内。
此外,在某些国家,为了减少由于隧道纵坡内发生事故的数量,会在车辆进入纵坡之前,设计检测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车辆超速行驶,或者避免出现车辆超载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地提醒驾驶员,提高其警惕性。
但这种发法在车流量较大时不太可取。
而在欧美国家,其在隧道纵坡的设计上,一般会区别对待,对于长纵坡来说,基本都会设计避险车道和爬坡车道;而在短纵坡的设计上,往往会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决定。
1.2 国内纵坡设计现状由于我国对公路交通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在隧道纵坡设计上的相关研究和规范并不十分完善,目前在隧道纵坡的设计大多依据国外的情况作为参考,规定隧道的纵坡设计应控制在0.3%~3%之间,特长隧道的纵坡设计应控制在2%之内,在隧道纵坡的运营上有一定的说明,而在隧道纵坡的安全保障上并无较为详尽的标准。
但还是有一般的保护设计,例如避险车道的设计,在城市隧道前设计减速带等。
2、公路隧道中纵坡设计的问题2.1 不够重视隧道中纵坡设计在纵坡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重视设计的整体性,充分考虑纵坡的坡度以及坡长在实际使用中的影响,此外,还要提前了解隧道纵坡所处的地理环境,对隧道纵坡设计的安全性以及耐久性考虑到位,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公路隧道通风设计中若干问题
公路隧道通风设计中若干问题1交通量预测交通量的大小是确定道路是否需要建设以及建成什么等级的控制因素。
交通量的确定应该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推导过程。
但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往往造成交通量预测不准确。
一方面,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为了工程立项,往往夸大交通量,导致通风土建、设备、运营费用的浪费。
另一方面,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近些年经济发展较快,也出现了交通量的增长远远超出了原先的预测,导致通风设备不够或通风方式已不适宜。
后面这种情况已在很多隧道显现出来,例如成渝高速公路中梁山隧道,原设计远景交通量22000veh/d,现在实际交通量已超过30000veh/d;浙江甬台温高速公路大溪岭隧道,原设计远景交通量大约30000veh/d,现在实际交通量已接近50000veh/d;并且二者的交通量还有很大的上升趋势。
如何准确地预测交通量,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另外,如何处理交通量逐年增长与汽车排污量的下降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较为困难的问题。
2 交通量与行车速度的关系《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1] 规定设计交通量为混合车高峰小时交通量,计算行车速度为洞内线形行车速度。
在很多隧道的通风计算中,就直接按给出的交通量和行车速度取值,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根据交通工程学有关知识,车流密度、交通量和实际行车速度有一个对应关系:当车流密度与交通量较小时,车速可以达到最大值,即洞内线形行车速度;当车流密度、交通量逐渐增大,车速就随之逐渐减小,直至达到一个合理速度,这时交通量最大;当车流密度继续增大,交通量反而减小,车速也减小,直至形成阻塞。
因此在通风计算中必须根据交通量科学地计算实际行车车速。
表1是按照交通工程学计算得到的某山岭地区高速公路双洞四车道隧道的实际通行能力(混合交通量)及平均行程速度。
从表中可以看到前期预测交通量796veh/h 要比二级服务水平的实际通行能力1165veh/h 小得多,平均行程速度可以达到计算行车速度80 km/h ;后期预测交通量1448veh/h 与三级服务水平的实际通行能力1434veh/h 接近,平均行程速度就只能达到62 km/h 左右。
公路隧道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路隧道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近年来,我国公路隧道建设长度及建设规模不断刷新,隧道的施工技术与施工理念也不断创新发展,目前,公路隧道施工人员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
然而,在公路隧道设计和施工中,涉及的技术要点较多,需要在工程实践中严格落实和不断完善施工方案,确保隧道施工工作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隧道施工;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U433文献标识码:A引言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控水平可直接影响到工程后期运营效果,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进程意义重大。
现阶段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的流程较为复杂,还需要管理部门结合工程实际建设要点,细化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对策,加强工程施工期间技术及养护环节管控水平,力争将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发生几率控制在最低范围之内。
1公路隧道施工存在的问题1.1管控机制有待完善现阶段公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管控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管控机制有待完善问题,由于工程参建单位没有着重关注施工技术管理及养护环节管理工作,导致存在于工程施工期间的隐患问题未得到及时解决,施工技术应用期间的规范性无法得到根本上保障,施工养护水平与运行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1.2养护环节重视度不足部分公路隧道工程建设期间仅关注设计与施工环节,对工程后续养护工作的重视度不足,没有为公路隧道养护工作提供充足的人力及物力支持,导致养护效果不佳,后续公路工程使用功能法得到根本上保障。
还有部分公路工程养护机制较为粗放,没有结合工程所在区域环境及气候特征灵活调整养护方案,致使工程养护工作无法充分发挥出应有积极作用。
1.3现场监管力度仍需提升公路隧道工程施工现场的环境较为复杂,工程施工技术及养护管理难度日渐提升。
现有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期间存在现场管理不协调、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管理工作开展期间的各部门与各层级工作人员没有做好协调沟通,使施工质量管控管理机制高效落实在实际工作中。
在没有加强现场监管力度的情况下,也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隐蔽环节存在较多隐患问题,后续工程施工质量及效率无法得到根本上保障。
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关键问题及对策分析邓志祥
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关键问题及对策分析邓志祥发布时间:2021-05-07T10:13:04.13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期作者:邓志祥[导读] 摘要:高速公路工程隧道施工项目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部分,隧道施工地质条件复杂,通常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高难度和高风险的作业,极易产生安全事故问题及隐患。
云南交通土木工程检测研究中心云南昆明 650500 身份证号:53012519750209xxxx 摘要:高速公路工程隧道施工项目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部分,隧道施工地质条件复杂,通常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高难度和高风险的作业,极易产生安全事故问题及隐患。
在整个隧道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管理工程施工过程,而决定隧道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就是项目单体工程。
本文作者主要从实际工作经验入手,分析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的施工难点,并且提出一些优化处理的方法。
关键词: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难点前言:在当前我省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好,其发展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隧道工程如果存在质量安全隐患问题,会威胁行车及人员生命安全。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以提高在建隧道工程的质量及管理水平,为创建精品工程奠定基础。
1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在施工过程的特征 1.公路隧道施工的特点1.1隧道施工是在原始应力场中进行开挖施工,隧道施工过程是先有荷载,然后再有结构。
1.2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其结构受力存在不确定性,其受到支护形式、开挖方式、支护结构等多方因素限制。
1.3在隧道设计中主要以参照类似工程为主、用设计软件计算为辅,施工中不可预见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需要加强动态设计管理。
1.4因隧道工程处于地下,施工作业面较小,加之各工序交错进行,各工序间干扰较强。
1.5开挖空间环境较差,作业空间内能见度较低,施工噪声较大,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技能和施工情绪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1.6工程多是隐蔽性的,在工程施工完成后,无法直观对施工质量进行准确评价,质量隐患很难直观发觉,且直观发现的问题很难判断新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2001年l】月第l】期HIGHwAYNoVt20叭No-1l文章编号:045l0712(2001)ll0093—04中图分类号:u459.2文献标识码:B公路隧道设计中的几个问题熊世龙(贵州省文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贯阳市550001)摘要:公路隧道在提高公路标准,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运营效率中起着重要作用。
以山区公路隧道为出发点就隧道设计范围、洞口设计、纵坡取值及特殊设计等方面阐述个人观点,供同行探讨。
关t词:山区公路}隧道;洞口设计;纵坡隧道是山区公路改善线形、缩短里程、降低标高、提高行车速度、保护生态环境和减轻因废方所造成新危害程度的有效手段,应该说山区公路线形标准的高低,某种程度上讲应取决于隧道的利用程度、设计和施工水平。
近年来,公路隧道发展较快,一批长隧道和特长隧道相继建成,长度18.4km的秦岭终南山隧道也在筹建中;结合山区地形,联拱隧道也越建越多,长度达到700m左右。
随着公路隧道的快速发展,设计和施工中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本文从设计角度对几个问题谈些个人见解,供同行探讨。
l山区公路隧道设计范围目前公路隧道设计多为进口至出口,使隧道设计受到一定制约,也是山区公路隧道洞门型式单一化,不能与自然环境很好协调的一个原因。
山区地形特点是峰谷起伏较大,地面横坡较陡,洞口外路基单侧边坡高,隧道与高边坡衔接,与桥梁连接的机遇较多。
由于隧道进、出口之外就不属于隧道设计的范围,而路基、桥梁设计者与隧道设计者的思路不一样,设计的技巧、追求的目的和表现的艺术手法都因人而异。
比如隧道与桥梁相连时,隧道洞门要求美观,要求与自然环境协调,处理手法是尽可能少破坏自然地貌,而桥梁的美学重点却在桥型结构,对桥台而言.只在满足受力和稳定要求。
因此,两个设计付诸实掩时,就会出现矛盾和难以调和的状态。
还有洞f】喇式与洞外边坡的协调,绿化布局等,也难于实现园林合成组合体的意愿口丰}别是隧道在设计过程中.收稿日期:2001~0801若发现洞门位置不当时,要变动就要涉及路基设计或桥梁的变动,有时是很难解决的,只熊维持原状,使洞门成为蹩脚设计。
实践表明,山区公路隧道洞门至洞门的设计范围是不合适的。
应根据地形情况、功能要求确定隧道设计范围,一般宜从进、出口洞门处各向外延伸100~200m,洞前的渐变段、转向车遭、绿化布局及边坡结构处理等,有时还包括桥梁,一并纳入隧道设计范畴。
特别是当隧道与桥梁紧相连时,为使整体设计更系统、更合理,小桥宜划入隧道设计之中,中桥及大桥的桥梁设计人员应将靠隧道口的桥台结构尺寸及相关资料提供给隧道设计者,并共同协商.制定出桥台和隧道口处施工顺序和工艺的总体设计。
2洞口设计洞口设计范围,我国公路隧道设计规范没有明确规定,设计中常将洞口与洞门视为一体。
日本高等级公路设计规范隧道篇中指出:洞口设计包括隧道的洞口段、洞门及其前后一部分道路区间的总体设计,并对洞口、洞门和连接段分别作了规定。
事实上在我国一些公路隧道设计中,已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将洞口与洞门分开设置,中间用开窗的或封闭的明洞、廊式棚洞、棚架相连接,共同组成洞口设计。
在洞口设计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2.I洞门与洞口的界定公路隧道中洞门与洞口是有所区别的,如何界定,目前国内尚无明确定论。
我认为:洞门是车辆进出隧道的标志,或者说是隧道长度的起讫点。
洞门造万方数据公路20。
1年第ll期型不但要融自然环境于一体,还萼体现出时代风貌、地方人文景观,所以,洞fJ需要进行包装。
洞口是隧道明暗施工的分界线.或者说是车辆进离地层的起点和终点。
洞口要求坚实、稳固,勿需进行包装。
将洞门、洞口分开处理,一是使他们性质单一,功能明确,设计侧重点清晰;_二是洞门选址灵活性大,可有效避免高边坡和高仰坡,有利于美学设计;三是通过连接段将洞门与洞口连成整体.易于实现与周围景观协调,且有减光作用;四是有利于驾乘人员的明暗过渡,减少突然的压抑感。
公路隧道的洞门和洞口既可分开,也可重合在一个断面上,它取决于地形和地质条件,因此要从实际出发灵活选用,切不可一成不变。
对它们的界定.如何才能更科学、更合理,还需进一步探讨。
2.2洞门和洞口位置确定原则及方法选定洞门位置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山体自然状态,有利于与环境的协调,行车安全和维修养护,力求避免洞门前出现高边坡或深拉槽。
洞门位置主要受地形的影响,确定时是利用地形图和线位的纵、横断面图。
用纵断面图控制仰坡,横断面图控制洞前边坡或路堑深度;在地形图上作总体布局,以满足功能要求和美学要求。
选定洞口位置应确保施工时安全进洞,并有利于行车安全和对自然生态的保护。
同时还应重视隧道轴线与等高线的交角关系,一般以不小于45。
为宜。
确定洞口位置主要考虑围岩条件,根据地质纵断面图、地形图和相关的地勘资料综合分析而定,洞口顶覆盖土层厚度一般不小于1.5m。
用地质纵断面图控制仰坡高度,选择施工方法和对岩层的加固措施,从地形图中控制交角大小,布局施工现场。
为了较好地确定洞门和洞口的位置,实际的作法是:根据路线布置方案,审定隧道轴线的合理性;在确定的隧道轴线上初拟进、出口位置桩号;以此为基点,在进口后退方向(出口前进方向)30m和进口前进方向(出口后退方向)20m范围内,每5m测一个横断面。
对照分析纵、横断面后,最后确定洞门和洞口的位置。
2.3连接段的处理及问题洞口连接段一般伴有挖方出现,形成一侧有边坡甚至是高边坡,或者浅路堑。
连接段的结构型式,常用的有:明洞、开窗的拱棚、各种形式的棚廊、格架橱等。
高边坡下的连接段.为防止碎落体对结构物造成损伤,应在结构物顶部回填2~3m厚的土层。
在设计琏接段时,碰到的问题是边坡施工方法。
当前,多按路基施工疗法开挖土石方.再作棚洞后回填。
此法存在边坡治理问题,边坡较高时.治理难度大,费用高,失去隧道延K的意义和目的。
能否参照隧道施工方法,边开挖棚洞范围内的土石方,边对岩体作衬砌支护和加固,不开挖或少开挖边坡。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明洞或棚洞结构受力特性、计算模式或方法,岩土加固工艺及经济效果.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重视洞门包装设计隧道洞门是公路上能标示人文景观,表现时代风貌特征的建筑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追求美的意识增强.公路隧道洞门形式也需要创新。
一方面要改进和包装传统的洞门形式,使之焕发出新的艺术活力;另一方面要结合地形情况、地理位置、时代特征、地区和民族特点,创新出现代化的洞门形式。
比如福建雷打石隧道将端墙式洞门包装成和平鸽飞翔在蓝天的图案,重庆双山罐道柱式洞门中的柱包装成楼、堂、馆中的艺术柱形,日本某隧道双洞门造型为一对鹅。
四川二郎山隧道、云南九顶山隧道的洞门造型均别具一格,实为佳品。
特别是桥隧、路隧结合部,更应进行立体组合,让建筑艺术与园林手法巧妙的结合,产生综合美的效应,是我们追求和努力的目标。
洞门包装设计是隧道美学设计的重要手段,除在造型上有所创新外.材料选择和砌筑(安装)工艺也应推敲。
混凝土预翩块材料,横平竖直错位安砌,给人呆板陈旧之感,用白色瓷砖壤面,反光太强,于驾乘人员不利,因此,材料选择和砌筑工艺薯求是包装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材料在照顾到就地取材的基本原则下,宜选用有光泽而反光不强,易于清垢而又不伤质感;材料加工和砌筑格式应给人零而不乱,粗糙而有序列之感。
搞好洞门包装设计重在创新,贵在融合。
特殊地理位置或风景区的洞门包装设计应有方案比选,择优录用。
而今难在隧道设计人员多数长于结构设计,不擅长包装(装饰)设计,显露出人才结构和知识面的弱点,对隧道设计部门而言,是应引起重视和着手解央的问题。
4对洞口顶环向截水沟设置的看法公路隧道设计中,常在洞口仰坡开挖线外5~万方数据2001年第¨期熊世龙;公路隧道设计中的几个问题6m设置环向截水沟,称外环截水沟。
阻拦地表水冲刷浸蚀仰坡。
实践中感到,对外环截水沟的设置有进行探讨的必要。
4.1山区公路隧道洞口顶面水流分析地面水流是指下雨时地面水的泾流情况.对山区公路隧道洞口而言,大体可分三种情况:一是地面呈斜面倾向洞口,地面水流向洞口,对仰坡有冲刷作用;二是地面斜面与隧道轴线成夹角关系,地面水横向流经隧道,对仰坡不构成冲刷;三是洞口顶面地形平缓.地面水的流速很慢,多数渗透到地下,有冲刷但作用不明显。
无论那种地形.地面水流是下雨时才会产生,属于季节性、短暂性水流,且流量小而分散,特别是植被较好地区,危害程度很小。
4.2设置环向截水沟的利与弊隧道洞口仰坡外设置环向截水沟,对它的功能,公路隧道设计规范条文说明中是这样表述的“隧道洞口覆盖层较薄,也是地表水流经之口,很容易渗透到衬砌内部。
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是使地表水归束入槽,避免渗水漏水及地表水漫流。
”这既是环向截水沟的功能,也是设置它的有利一面.但应看到它的负面效应。
首先,截水沟设在仰坡开挖线外5~6m处,对自然山体表面多一次破坏,特别当地面坡度较陡时.截水沟内侧边坡又是一个不稳定面;其次是5~6m范围内的地面水仍对仰坡或洞口有冲刷、浸蚀作用;第三,截水沟的养护容易被忽视,一旦出现沟裂或沟边坡坍塌,治理不及时,则易导致滑坡产生;第四,当地面斜坡与隧道轴线有夹角时.本来地面水对洞口无危害,也修截水沟既破坏自然山体表面,又不美观;第五,在植被较好的地面去修截水沟,反而损坏了水土的保持性。
4.3对环向截水沟设置的意见环向截水沟的设置应根据地面水危害程度,结合地形稳定和植被情况而定。
对于地面水的危害,我主张立足于治理.不倾向于拦截,治理的重点是仰坡和洞口排水沟。
一是选择洞口位置时,力争将仰坡高度控制在3m以内;二是对仰坡坡面采取护面种草,如用空心砖或格网式护面.中间种草绿化,若采用喷锚或砌石护面,也宜在坡顶或坡脚种上藤蔓植物,绿化仰坡;三是洞顶排水沟要能满足大雨时的地面水流汇集排出的需求,沟边应有1~1.5m的平台,减少山坡泥土堵塞排水沟。
总之,环向截水沟尽可能不设,以保持地面的完整性。
5短隧道纵坡的探讨公路隧道纵坡,设计规范定为大于O.3%和小于3%,只有50m长的隧道不受限坡.这对山区公路中的隧道是困难的。
山区地形起伏频繁。
高等级公路中500m以下的隧道较多,著纵坡限制在3%以内,标准布线很困难,有时只能用延长路线来满足。
就是在三、四级公路中,难度也是较大的。
隧道纵坡受控的主要因素是通风,因为纵坡大.行车速度降低,汽车排出的有害气体和烟雾就多,从洞内卫生条件考虑,纵坡以小为好。
但对于500m以下的山区公路中隧道而言.一般不需要机械通风,靠自然风和汽车行驶产生的活塞风稀释有害气体和烟雾,纵坡偏小未必就理想。
我们注意到髓着汽车制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汽车性能得到快速敢善,所排放的cO量呈锐减趋势;同时,我国汽车报废时间已从lo~14年缩短到8~10年,表明汽车剪薪速度在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