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和价值增殖

合集下载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作为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物质产品的活动,这是人类社会劳动的共性的一面。

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更是作为价值增殖过程而彰显其本色。

资本家的投入,一部分购买了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另一部分购买了劳动力。

这两部分在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而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远高于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使得一般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由此可见: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这就是资本家发财的秘密。

在揭示资本价值增值秘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透过现象认识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质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劳动的关系。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增加生产主要靠增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首先采用的基本方法。

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值的

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值的

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值的首先,产业资本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力投入到生产过程中。

它购买的生产资料包括原材料、机器设备和工具等,这些资料是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必要条件。

同时,它也需要雇佣劳动力来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

这些劳动力可以是蓝领工人、技术工人或者管理人员等。

其次,产业资本通过生产过程创造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人与物的有机组合,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互结合,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创造出新的价值。

这个新创造的价值可以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态。

然后,产业资本通过销售最终产品将创造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货币化。

通过销售最终产品,产业资本将价值转化为销售所得的货币形式。

这些货币除了用于支付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费用外,还用于偿还债务、支付股东的分红或再投资等。

这使得产业资本循环的过程能够继续进行。

最后,产业资本通过获取利润实现价值增值。

产业资本家从销售所得的货币中扣除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和利息等,剩下的部分即为利润。

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获取的价值增量,它可以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引进新技术和开拓新市场等。

通过不断地进行资本循环和价值增值,产业资本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需要注意的是,产业资本的资本循环和价值增值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每一次循环都依赖于前一次循环的成果和投入,同时也为下一次循环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样的循环,产业资本能够不断地获取利润、实现资本的增殖。

总结起来,产业资本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值的过程可以概括为投入生产、创造价值、货币化和获取利润。

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积累和扩大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产业资本能够实现资本的增值和利润的最大化。

资本和资本运动

资本和资本运动

产业资本循环的实现条件(P80)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P80)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P80)
03
01
02
一、资本的循环(P78)
资本周转定义:资本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P81)
资本周转时间及其对周转速度的影响 资本周转时间定义:指预付资本以一定的形式为起点,到它带着利润以同样的形式返回出发点所耗费的时间。(P81) 资本周转时间的构成: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利用证券市场或其他形式的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资产的收购、出售、购并、托管、租赁等。
利用金融市场进行投机性交易。
对资产存量或所积累的资产增量进行调整,用以改变资本的使用价值的物质形态,以改变投资规模、方向与结构。
无形资产经营。
资本经营的方式
案例:并购人物李嘉诚 1
资本经营定义:就是资本产权的主体以价值形态的资本为经营对象,通过调整、交易、优化重组等方式,以实现资本保值增殖的一系列市场行为。(P76)
01
资本经营的特点(P76)
02
资本经营的方式
03
三、资本经营(P76)
资本经营的内容和对象主要着眼于价值化、证券化的资本。 资本经营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本的结构调整、资本置换、资本交易、资本扩张与收缩等方式来优化资本。 主要依托资本市场、产权市场来开展企业并购、股权转让和长期融资。 资本经营的收益和风险较大。 2、资本经营的特点(P76)
资本积累定义: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即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P73)

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64)

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64)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⑴划分依据:生产资本各个组成部分价值周转的不同方式
⑵固定资本(P73) 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
分生产资本。资本是一次预付,实物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 ,并随着物质磨损程度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
⑶流动资本 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资本的价值一次全部投入 生产过程,经过一个生产周期全部价值一次性完成周转。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 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是反复进行,没有终结
的。三种职能形式只是过程中采取的不同形式, 因此,可以将其中任何一种形式作为资本循环的 起点和终点。这样,资本就有了三种循环形式:
③ ①
G—W… P…W’—G’.G—W…P…W’—G’……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
产业资本 循环的形
预付资本以一定的形式为起点,经过资本的循 环运动,到它带着利润以同样的形式返回出发点所 经历的时间,即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
资本的周转时间=生产时间 + 流通时间
生 劳动时间(最重要)
资产
本时
的间
劳动对象受自然力独立作用的时间
周 转
非劳动时间 生产资料的储存时间


流 通
购买时间
停工时间

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是(DE )
• A.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B.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C.产业资本必须变换三种职能 D.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 E.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依次继起
㈡资本的周转
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叫做资本周转
1.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⑴资本的周转时间(P72)

第四章第二节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第四章第二节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21
案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民营资本家的资本是如何形 案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成的,他们的经营活动是否存在剥削? 成的,他们的经营活动是否存在剥削? 人们由于受个人生活态度、天生禀赋、遗产、家庭教育、机遇、 人们由于受个人生活态度、天生禀赋、遗产、家庭教育、机遇、 人际关系等因素影响,不同人的收入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 人际关系等因素影响,不同人的收入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收 入水平不同,再加上人们对消费和储蓄的态度不同, 入水平不同,再加上人们对消费和储蓄的态度不同,必然造成人们 手中积累的货币财富的巨大差异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 反映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率,反映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如果用m′代表剩余价值率 代表剩余价值率, 如果用m′代表剩余价值率,则 m′=m/v =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
16
剩余价值率还可写成以下两种形式: 剩余价值率还可写成以下两种形式: (1) 剩余劳动 / 必要劳动 (2)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 表现。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剩余价值率有提 表现。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 高的趋势。 高的趋势。
在本质上, 资本不是物, 在本质上,“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 间的社会关系。是资本的所有者凭借对生产条件的占有, 间的社会关系。是资本的所有者凭借对生产条件的占有,无偿占 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关系。 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 马克思
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本采取了各种物质形态: 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本采取了各种物质形态:如货 商品、生产手段(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 )、原材料 币、商品、生产手段(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能 辅助材料等。但是它们本身并不是资本。 源、辅助材料等。但是它们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当它 们被用来当作生产与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时, 们被用来当作生产与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们才被 称之为资本。 称之为资本。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 奴隶;纺纱机就是纺棉花的工具,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 奴隶;纺纱机就是纺棉花的工具,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 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 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 资本是一种社会的生产关系, 资本是一种社会的生产关系,它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 ——马克思 皮尔的故事) 系”——马克思 (皮尔的故事)

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货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共同点: 1.买卖两阶段的统一 2.每个阶段都是商品和货币的对应换位 3.每个流通过程都存在三个当事人:买者、卖者、
既买又卖者
第一节 资本及其价值增殖
货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 1.流通形式不同
W—G—W: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G—W—G’:商品是取得更多货币的媒介 2.流通目的不同 W—G—W:为买而卖,获得使用价值 G—W—G’:为卖而买,获得更多的货币
二、资本经营 1.什么是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就是资本产权的主体以价值形态的资
本为经营对象,通过调整、交易、优化重 组等方式,以实现资本价值量的保值增殖 的一系列市场行为。
第二节 资本经营
2.资本经营和一般生产经营领域中的资本运动的联 系和差异
(1)联系:目的都是价值增殖。 (2)差异: 首先,资本经营的内容和对象的差异。 其次,资本经营的方式的差异。 再次,资本经营的市场的差异。 此外,资本经营的收益和风险较大。
第一节 资本及其价值增殖
3.决定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第一,劳动的因素(剩余劳动的比重); 第二,资本的因素(资本的节省及运动); 第三,市场的因素(供求、竞争形势、市场经营能
力等)。
第二节 资本经营
一、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1.资本积聚 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
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
司的运行质量。全球一的问题出在公司的决策体制上 ,官僚的组织机构使得公司决策缺乏民主。
要使企业间的并购产生积极的效应,各方联手后 能否在资产和市场方面形成优势互补,管理层之间能 否坦率沟通,在重大问题上能否达成一致,并进而制订 一体化战略,寻求核心竞争优势,兑现最初的承诺等等 ,都至关重要。

增殖、增值

增殖、增值
“增值”与“增殖” : 1.金融界人士都应该清楚地知道,在资本的转 换和 过程中,人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 2. 在房地产开发中,许多投资者往往会买上 三四套房子,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楼市开盘, 他们手中的资产就会大大 。 3.近期,各省市都展开了严查虚开 税发 票的活动。 答案1.增殖。2.增值3.增值
《辞海》在“资本”条目下,只有“资本 增殖”,没有“资本增值”。 资本增殖:预付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增大原 有的价值。这个增大的部分就是工人劳动所 创造的思是资产价值的增加。“增殖”的意思 是增生、繁殖。根据一般词义辨析的方法,我们首先来区分一下“值”与“殖” 的意思。“值”:价格、数值。“殖”:繁殖、孳生、生殖,例如“畜牧增殖计 划”。因此从“值”与“殖”两字的意思看,“值”是与事物本身的价值有关, 而“殖”则侧重于繁殖即个体增多。因此“增值”是指物体价值本身变大,而 “增殖”是指物体因多了新的个体而使其价值变大。 现在回到题目本身,“资本”是什么含义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这么解释: ①用来生产或经营以求牟利的生产资料和货币。②比喻牟取利益的凭借。在本道 题目中“资本”的含义显然属第一种,“资本”即货币,说得再白一些,是钱。 我们知道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钱本身的价值是保持相对稳定的,不会 有太大的变化。假如我有一百元钱,这个月可以买五只鸡,下个月也可以买五只 鸡。可是,如果我把这一百元钱用作资本投资,一个月之后也许会回归一百五十 元,这样我的资本便增加了。我们分析一下,投进去的一百元钱的价值没变,但 我有了一百五十元,增加了五十元。很明显,这五十元不是一百元本身的价值变 大后产生的,而是由这一百元衍生出来的,这种由于个体增加而导致的总体价值 变大,应称为“增殖”。本道题目的含义正是如此,因此答案选用“增殖”才对。 如果我们换一下题目,改成:“在房地产开发中,许多投资者往往会买上三 四套房子,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楼市开盘,他们手中的资产就会大大 。”这儿就 该使用“增值”,因为这儿的意思是由于种种原因房子本身的价值增加了。 由此可以推论:某个厂家的原材料经过工人加工后变成产品,它本身的价值 增大了,而国家因此征收的税收就应该叫做“增值税”,写作“增殖税”是错误 的。

第四章第二节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第四章第二节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第四章第二节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的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在第四章第一节中,我们已经了解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货币-商品-货币(C-M-C)和货币-商品-资本(C-M-C’)的两种形式,其中后者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形式,也是资本的开始。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主要体现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以货币的形式进入市场,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再通过生产劳动过程将这些货币转化成商品,最终将商品卖出,获得更多的货币。

这样,资本的价值就得到了增殖。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劳动,并利用他们的劳动创造出价值。

然而,工人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剩余价值的产生。

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创造出的价值与他们所得到工资的差额。

资本的增殖是通过剩余价值的实现来实现的。

资本家所购买的劳动力的价值等于工人生活所需的价值,而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则超过了所得到的工资。

当商品卖出时,剩余价值以利润的形式回流到资本家手中,成为资本的增殖。

资本的增殖又可以被投资为更多的资本,从而实现更大规模的增殖。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剩余劳动的时间长度和工人创造价值的能力。

资本家通过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和提高工人创造价值的能力,来增加剩余价值的产生,实现资本的增殖。

资本的增殖过程并不仅仅局限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还可以扩展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

资本的增殖导致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不断扩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资本的增殖,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得到巩固,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然而,资本的增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剩余价值的产生导致了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的加剧,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

此外,资本的增殖也伴随着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等问题,给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总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驱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问: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答:答: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把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

虽然这一过程,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但由于劳动过程的要素是属于资本家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商品的过程,因而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②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不是为了生产和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利用劳动力的特殊使用价值、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

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作为具体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

作为抽象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新的价值。

如果新创造的价值只等于资本家付出的劳动价值,并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那么这个过程只是一个简单的价值形成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剩余价值产生。

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超过补偿劳动价值所需的时间。

当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时,价值形成的过程就成为价值增殖的过程。

所以价值倍增的过程,无非就是价值形成超过某一点的过程。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从以上两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把生产过程看作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它只是商品的生产过程;而生产过程被看作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第2章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第2章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2章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流通总公式(1)资本流通公式G(货币)——W(商品)——G (更多货币)。

这个公式表明,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将商品出卖,换回更多的货币。

(2)商品流通公式W(商品)——G(货币)——W(商品)。

这个公式表明,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3)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异同①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相同点两种流通都有卖和买两阶段,都是买和卖两阶段的统一,都有卖者、买者和既卖又买三种当事人。

②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不同点a.交换目的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出卖自己的商品,是为了换回自己需要的另一种商品,即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在资本流通中,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货币在质上没有区别。

但是,在资本流通中最初付出的货币和经过流通收回的货币,是两个不同的量,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大于付出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

b.交换内容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它的内容是不同的商品即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

在资本流通中,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

c.运动的界限不同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是先买后卖;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的,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d.体现的生产关系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是充当商品流通媒介的一般等价物;而货币变成资本就是一般等价物充当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表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资本和价值增殖

资本和价值增殖

第三章资本和价值增殖第一节货币向资本的转化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商品流通公式是:W——G——W。

是先卖出商品,取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起点是商品,终点也是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是:G——W——G。

是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

起点是货币,终点也是货币。

它们之所以都叫流通公式,因为它们都包括买和卖两个阶段,都是买和卖的统一,这是它们最主要的共同点。

这儿我们要着重分析的是它们的区别。

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两种流通的内容不同两种流通的限度不同上述可见,作为资本的G和作为一般W流通媒介的G,是有本质区别的。

一般W流通中的G,只是充当W买卖的中介,其自身不会有任何的变化,只不过是从一个所有者手中转移到另一个所有者手中而已;而作为资本的G则不同,它能够带来剩余价值(m),这就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刚才讲的G——W——G′这个公式很重要,我们称它为流通领域中资本运动的总公式。

以后我们分析其它各种资本,如商业资本、产业资本时,都要用到这个公式。

对于这个资本总公式,我们不仅要问,在流通中G是如何变为G′的呢?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存在着什么矛盾呢?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从表面上看,资本总公式G——W——G′和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

具体说来,按照价值规律,W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在流通领域W是按照它包含的价值量进入交换的,因此,在流通中价值应该只发生形式的变换,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

因为按价值规律的要求,W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却是经过一买一卖的过程,资本发生了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如何形成的呢?也就是说,增加了的那部分价值是从何而来的呢?首先,它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

一些资产阶级学者认为流通中可以产生m,那是错误的。

因为我们在前面讲过,价值是人们在生产W时由抽象劳动凝结而成的,在流通中仅仅是价值形式发生变化,由G到W,由W到G,价值量不会改变。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A 、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B、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资本又离不开流通”: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买卖活动不会增殖
。矛盾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2.03.2022
11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分析价值增殖 究竟发生在哪里?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 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 殊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 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更大的 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而劳动 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7元) 劳动力 价值
(3元)
具 创造使用价值

劳 动
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 (24元)
抽 象
创造新价值
劳动力价值 (3元)
劳 动
(6元)
剩余价值 (3元)
资本 主义 生产 过程
(30元)
22.03.2022
28
我们可以将生产过程产出的商品价值表示为: W=C+V+M
C—不变资本,用于购置生产资料的资本; V—可变资本,用于购置劳动力的资本;
= 预付资本价值 + 剩余价值
22.03.2022
25
假定:纺纱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纺10公斤纱。棉花价格:2元/公 斤;消耗棉花10公斤,总价值为20元;机器消耗价值4元。
———————————————————
棉纱中的生产资料总价值 = 20 + 4 = 24 元
假定:12小时新创造价值
= 6元
预 生产资料 付 价值
资 (24元)

劳动

政治经济学第三讲: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政治经济学第三讲: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第三讲: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来源 第三节 第四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主义工资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三、劳动力的买卖
一、资本总公式
㈠、货币是资本最初的表现形式
1、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⑴从国内看,资本的产生要以发达的商品 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前提 ; ⑵从国际看,资本产生还必须以世界贸易、 世界市场为条件
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⑴、工人要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 劳动属于资本家 ⑵、劳动产品归资本家占有,劳动者只能 得到事先按劳动力市场价值获得的工资
二、价值增殖过程
㈠、价值形成过程
㈡、价值增殖过程
㈢、资本生产过程二重性
㈠、价值形成过程
1、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 一定量的生产资料总是一定量的物化劳动, 从而包含一定量的价值,但在生产过程 中,生产资料的价值不因其使用价值形 态地改变而改变,而是转移到新产品中 去,成为新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
(二)、资本主义条件下提高劳 动生产力的对抗性质
1、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力价值 亦这样,相反,相对剩余价值与之成正比,因 此,缩短了工作日却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2、资本主义生产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为了缩 短工作日,而是为了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 剩余劳动时间→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减轻 了工人负担,而是加强了对工人剥削。
B、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的剩余价值 贱买贵卖、欺骗:只是改变了商品总价 值在不同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分配,丝毫 不增加整个资本家所占有货币财富,剩 余价值则是价值增殖额,是新产生的社 会财富。 只买不卖 : 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即使 存在也不行,钱从哪里来?

第五章简答

第五章简答
答案:(1)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即绝
对地租。
(2)当代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发生了变化。绝对地租不再是由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
的超额利润所形成,而是将农业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转化为绝对地租。在当代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以往由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经营的情况已经逐渐改变。主要经营形式已变为农业经营者
(2)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
间形成特殊的分工,商品的销售成为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的独立业务,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兼
任。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3)商品资本对于产业资本的发展和产业利润的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①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
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暂时
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过程中,有的资本家需要补充货币资本
,从而需要借入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这就产生了借贷关系。因而,从职能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暂
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借贷出去时,就转化为借贷资本。
(3)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
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
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因而产业资本家从剥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出发,总
是在生产经营中竭力加速其资本的周转速度。
家提供的服务,使产业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而产业资本家就必须、而且也愿意把剥削
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让给商业资本家,这比他自己兼营商业更为有利。所以,产业资本家便

论资本流通与价值增殖的关系和意义

论资本流通与价值增殖的关系和意义

论资本流通与价值增殖的关系和意义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是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新的价值。

但是,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

剩余价值的产生即不在流通领域,有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首先提问在流通领域中无法产生剩余价值,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就是如此。

其次必须表示,离开了流通领域,价值不可能将出现变现。

只有以流通为媒介,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才能在生产领域生产出剩余价值,也只有在流通中把生产的商品卖出去,才能实现剩余价值,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

剩余价值就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就是由雇佣工人缔造的被资本家拨用占据的、少于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资金投入流通出售劳动力商品;凝固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无此市场上销售过来,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将产生和同时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资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资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资本
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种特殊的经济制度,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私人占有和私人支配,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商品流通和价值增殖。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社会内部阶级对立的加剧,并最终引发社会革命。

资本主义的核心是资本的存在和运作。

资本以货币形式存在,并通过市场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从而参与到生产过程中。

资本的增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和目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力来实现自己的利润增长。

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以工资的形式出售。

工人被迫为资本家工作,他们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

然而,工人的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获得的工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成为资本的增值来源。

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内部阶级对立的加剧。

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了对立的生产关系,资本家依靠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富裕起来,而工人则遭受着贫困和剥削。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会引发社会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将导致其自身灭亡,无产阶级将成为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总之,资本主义是一种以资本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它通过剥削
工人和追求利润的方式运作,但也带来了社会内部的阶级对立。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并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第二章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1、简单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流通形式是:
商品(W)—货币(G)—商品(W) 作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
货币(G)—商品(W)—货币(G)
资本流通的完整形式应是:G — W — G′。这 里G′= G +△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 称为剩余价值(m)。
G — W — G′称为资本总公式。
劳动力商品的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 它与其它商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力在使用过程 中能够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 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 值增殖过程。
2、劳动力与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中的劳动能力, 劳动则是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或 支出。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为 条件,而劳动的实现则必须以生产资料 与劳动力相结合为条件。
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所创 造出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 。
3、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 价值或价格。但是 ,工资在现象上却又 表现为了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高劳动生产率 使该商品价值

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量降低
竞争和资本转 整个社会
劳动力 必要劳
移引起整个社 → 商品价值 → 价值降 → 动时间 →
会劳动生产率 量降低

缩短
的提高
资本家普遍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作为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虽然 不同,但其结果和本质是一致的。即它 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 了剩余价值量,提高剩余价值率。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三)超额剩余价值
1、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的差额。它实际上也是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相对延长 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也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 2、特点:超额剩余价值生产以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高于该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为条件,因而具有暂时性。 3、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超额剩余价 值是目的,相对剩余价值是结果。——相对剩余价值生 产是作为各个部门的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 实现的。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二)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1、剩余价值的本质 ——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是由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 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对 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2、剩余价值的来源
——是在生产过程中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但必 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在流通中购买劳动力商品)。即剩 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具体地说它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其特点在于:它是 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
(五)人力资本
1、人力资本及其分类
2、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区别
1、人力资本及其分类
(1)人力资本:一般认为,它是指一个人拥有的从事具 有经济价值活动的能力、知识和技能。它主要靠学习、训 练和经历来获取和积累,因此,是区别原始劳动力和熟练 劳动力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域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这 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2、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在以等价交换为前提的流通领域中,显然,剩余价值不能从作为 资本的货币本身产生;它也不能在上述公式的第二阶段(即卖的 阶段)产生。因此,价值变化只能发生在资本总公式第一阶段所 购买的商品上。但不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只能在这种商 品的使用价值上,即从它的使用上产生。 也就是说,要获得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在市场上购买到 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有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即具有成为价值源 泉的特殊属性,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自 身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

3价值增殖过程1

3价值增殖过程1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它可以劳 动,在商品经济中,劳动是可以创造价 值的。 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可以大于自身 的价值。第四章23三来自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雇佣劳动关系
劳动力买卖实质上是在生产资料的所有 者与一无所有的劳动力之间建立雇佣劳动 关系。虽然买卖过程是平等、自愿的,但 是当他们之间建立了雇佣劳动关系后,生 产资料的所有者就成为资本家,在生产中 处于支配地位,而劳动力的出卖者成了雇 佣工人,处于被支配地位。
第四章
25

“因此,资本不仅象亚当· 斯密所说的那样, 是对劳动的支配权。按其本质来说,它 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资本自行增 殖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的一定数量 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资本论》 第一卷第584页)
第四章
26
第二节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二、资本价值的增殖过程 三、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 的作用,资本的本质 四、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第四章
34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仅指出 它在劳动过程上的特点并没有触 及到它的最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劳动过程, 更本质的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第四章
35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的结果是使用价值,而 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使用价值 只是作为价值的载体,他们生产使 用价值是为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 理解这个问题必须从生产商品的劳 动二重性上来分析。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是遵循等价交 换原则,因而不能产生价值的增殖。但 资本的运动结果却表明资本在流通中发 生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 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和价值增殖教案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员在掌握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剩余价值理论,认清资本、剩余价值的一般属性和剩余价值生产和再生产的一般规律,为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实质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再生产,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一、货币向资本的转化二、资本的增殖过程三、资本积累教学重点: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资本划分的重大意义;剩余价值的生产及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教学时间:6课时▲第三章资本和价值增殖人类社会之所以能不断地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迈进,根本的一点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与发展。

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与发展所带来的另一个必然结果则是社会财富的极大涌现。

社会财富一般表现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形态,如汽车、房子等,同时表现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客观存在的、以货币来计算的价值形态,如国民生产总值等。

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增殖的前提和关键是什么?这是本章需要阐明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讲第一节。

▲第一节货币向资本的转化▲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在当今的商品社会里,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和交换的媒介,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货币在流通过程中是如何实现价值增殖的?是什么原因促使货币1在永不停止地做“滚雪球运动”呢?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要从了解资本运动的总公式开始。

▲(一)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即我们通常所讲的“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重要东西,正如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不仅如此,我们还常常发现,在有些领域,货币往往只能买一些我们需要的等值商品,如衣服、食品等。

而同样是这些钱,一旦从我们手上转移到企业家手中,并且被用来投资的话,其结果就可能会●生出更多的钱来。

事实上,当货币在某些领域能“由少变多”时,它已经由货币变为“资本”。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资本其实是货币的一种特殊形式。

当然这两者并不完全相同。

换句话说,资本都是货币,但货币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当货币能够“以少变多”带来增殖时,货币才变成资本。

因此,▲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由此可以看出,资本最初都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并不就是资本。

对于这种区别,从静态的角度,是无法看出来的,只有从它们的运动过程,即流通过程来考察,才能看的清楚。

因此,需要弄清楚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

1、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即W ——G——W。

是先卖出商品,取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起点是商品,终点也是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即G ——W——G。

是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

起点是货币,终点也是货币。

它们之所以都叫流通公式,因为它们都包括买和卖两个阶段,都是买和卖的统一,这是它们最主要的共同点。

这儿我们要着重分析的是它们的区别。

▲2、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这两个公式从表面上看,虽然只是买与卖在顺序上的不同,但就其实质内容来看,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

在商品流通公式中,货币2是媒介,商品所有者出卖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另外一种自己需要的商品,是为了使用价值,是为买而卖。

比如某人有两幢房子,但他需要一辆汽车,于是他卖出一幢房子,首先完成W——G过程。

但完成这一过程的目的并不在于G,而是为了完成G——W这个过程,即用获得的G来买汽车,取得汽车的使用价值,;在资本流通公式中,商品则成为流通的媒介和跳板。

货币所有者先买进W的目的是为了把它再卖出去,重新取得货币,是为卖而买,从而取得交换价值。

当然,货币所有者并不是因为买来卖去好玩才这么干的,而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个秘密。

这个秘密就隐藏在资本流通公式的内容里。

▲两种流通的内容不同。

在商品流通公式中,两端虽然都是商品,价值上相同,但却有着不同的使用价值,●如房子和汽车;在资本流通公式中,两端都是货币,●虽然在质上是相同的,但价值的量却不同,收回的货币有了一个增殖额。

所以▲资本流通的完整公式应该是:G——W——G′,G′=△G+G。

如100元——W——120元,120元=100元+20元。

(●小鱼饵抛出去,钓回一条大鱼,这正是货币所有者发现的秘密)这个20元的增加额,马克思称之为剩余价值。

▲两种流通的限度不同。

商品流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不同质的使用价值,是为了消费。

只要交换到所需要的使用价值,流通就结束了,转而进入消费过程。

例如卖掉10尺布,买回1担米,这米就用来烧饭了,不再进入流通领域。

所以简单W流通是有限度的;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必须不断的运动,因此其流通是无限的。

因为资本只有在不断地运动中,价值才能增殖,一旦停止流通,资本也就失去了增殖的功能,也就丧失了作为资本的本质特征,它也就不能成为资本了,而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货币了。

上述可见,作为资本的G和作为一般W流通媒介的G,是有本质区别的。

一般W流通中的G,只是充当W买卖的中介,其自身不会有任何的变化,只不过是从一个所有者手中转移到另一个所有者手中而已;而作为资本的G则不同,它能够带来剩余价值(m)。

这就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3刚才讲的G——W——G′这个公式很重要,我们称它为流通领域中资本运动的总公式。

以后我们分析其它各种资本,如商业资本、产业资本时,都要用到这个公式。

对于这个资本总公式,我们不仅要问,在流通中G 是如何变为G′的呢?下面讲▲(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存在着什么矛盾呢?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从表面上看,资本总公式G——W——G′和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

具体说来,按照价值规律,W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在流通领域W是按照它包含的价值量进入交换的,因此,在流通中价值应该只发生形式的变换,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

因为按价值规律的要求,W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却是经过一买一卖的过程,资本发生了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如何形成的呢?也就是说,增加了的那部分价值是从何而来的呢?▲资本增殖额的来源▲首先,它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

一些资产阶级学者认为流通中可以产生m,那是错误的。

因为我们在前面讲过,价值是人们在生产W时由抽象劳动凝结而成的,在流通中仅仅是价值形式发生变化,由G到W,由W到G,价值量不会改变。

因而在市场上,不论你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m。

等价交换,毫无疑问不会产生m,否则,就不能称为“等价”;而不等价交换也不会产生m。

在市场上,不等价交换无非有这样三种情况,▲一种是贵卖,一种是贱买,还有一种是既贱买又贵卖。

我们分别看一下这三种情况能否产生m。

先看第一种情况,假如有人贵卖,明明100元的W,他却卖120元。

表面上看他多得了20元,可这是暂时的。

因为你能贵卖给别人,当你向别人买东西时,别人也能贵卖给你,正好相互抵消;第二种情况,假如有人贱买,明明100元的W,他却只花了80元买来。

可与这一种情况相似的是,既然你能贱买别人的W,别人也可以贱买你的W,也只能是相互抵消;第三种情况,4假如有人特别狡猾或者聪明,是既贱买,又贵卖,他是赚钱了。

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市场上必定有个愚笨的人是既贵买又贱卖。

所以,这种情况仅仅是改变了W总价值量在不同的资本家之间的分配,并不能增加原有的社会价值总量。

因此,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m。

所以,马克思说:“▲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

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流通和商品交换都不创造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第186页)▲其次,它又不可能离开流通产生。

m不能从流通中产生,那么离开流通能不能产生呢?也不行。

因为离开了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既不买,也不卖,自己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严格地说,他的生产物已不是商品了,即象我们通常讲的“自己种粮自己吃,自己做衣自己穿”那样,当然不会有价值增殖。

由此可见,要解决G—W—G′矛盾,必须有一个条件。

这个条件是: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

换句话说,既要遵循价值规律要求在商品交换时实行等价交换,又要在流通过程终了时实现价值的增殖。

这岂不是一个矛盾的两难选择吗?这个难题,马克思在科学分析的基础,历史地解决了。

他第一个揭示出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个要害问题,从而找到了解决这一矛盾的钥匙。

通过这把钥匙,我们就可以一步步地看到,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表面上看起来有矛盾,而实际上并不矛盾。

所以,▲劳动力的商品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解决G—W—G′矛盾的关键。

下面我们就来讲劳动力的商品化这一问题。

▲二、劳动力的商品化首先明确什么是劳动力?所谓●劳动力,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通常用字母A表示。

劳动力在各个社会都存在,只要有人类,就有劳动力。

但A并非天然就是W,它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成为W。

需要具备什么条件A才会变为W呢?▲(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以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为条件。

5劳动力虽然生来就是劳动者个人所拥有的劳动能力,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下,劳动力的所有权并不都是归劳动者个人的。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和农奴虽有劳动能力,但由于其人身归属于奴隶主和依附于大土地所有者及领主们,没有劳动力的所有权,或没有完整的劳动力所有权,也就不能自由地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了。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经过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过程,新兴的资产阶级消灭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和超经济的强制,从而确立了劳动者个人在经济上的独立地位和人身的自由权利,也就确立了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

既然劳动者个人拥有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再加上劳动者还必须依靠自身的劳动来谋取生活资料,他就必须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随时与别人的商品相交换,这样劳动力就完全成了商品。

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力所有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的所有者。

”(《资本论》第一卷,第190页)不管任何社会条件下,只要存在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存在着市场交易关系,劳动力就会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虽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现的,但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而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共有现象。

可能有的同志会问,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劳动者人人都占有生产资料,虽说劳动者完全拥有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但并不是“自由得一无所有”,为什么还要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来出卖呢?这是因为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要达到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取所需”的程度,将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个人还要凭借自己的劳动力谋生,劳动者之间还需要经过市场交换发生经济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