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价值增殖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易混概念:增值与增殖的区别

政治经济学易混概念:增值与增殖的区别

⽬前,在谈及资产运⽤的场合,“保值”和“增值”这两个词出现的频率极⾼。

其中,对于“保值”⼀词的理解没什么问题,但在“增值”⼀词的使⽤中,却不乏语义含混之处。

增值,顾名思义,是指⼀事物的价值发⽣了增长。

如原来值100元钱的东西,在其⾃⾝原封不动、⽆任何变化的情况下,价值涨⾄100元以上。

这种价值增长与事物本体的变化⽆涉,⽽与该事物在社会中的供求状况相关,稀缺者贵,富余者贱。

由贵变贱,为贬值,⽽由贱变贵,则为增值。

⼏分钱⼀枚的普通邮票,经过⼏⼗年、上百年的保存,成为绝版,能价值连城。

那么,企业资产,如⼀般的机器设备、⼚房、原材料、成品等等,有这种特性吗?⼀座价值⼀亿元的⼯⼚,放在那⾥不动它,⼗年、百年之后,它的价值会⼤于⼀亿元吗?显然,⼀般情况下,绝⽆可能。

像机器、⼚房之类的经营资产,若被长期闲置,不仅不会增值,⽽且还要贬值。

即使是货币,埋在地下,藏在柜中,不去动⽤它,若⽆币值变动,⼀元钱还是⼀元钱,不可能增加为两元钱。

所以,⼀般的资产并不具有“增值”的特性,就企业资产谈论“增值”云云,其实是风马⽜不相及。

⾄此,⼤概会有⼈质问:如果我⽤10万元钱作投资,买设备,购材料,雇员⼯,造出产品后销售出去,获得12万元的销售收⼊,扣除10万元的本钱,净赚2万元的利润;这样,我拥有的资产价值从10万元增⾄12万元,这不就是资产增值了吗? 可是,这真是资产“增值”吗?让我们再仔细想⼀想。

投资10万元,赚得2万元的利润,投资者拥有的资产价值⽆疑是增加了。

但是,这样的价值增长与古董⼀类物品因珍稀⽽价值上涨性质相同吗?很显然,在你的⽣产过程中,⽤10万元投资购买的设备、材料等并没有存留下来,⽽是被你⽤掉了。

也就是说,你的这笔投资⽆论在实物形态还是价值形态上都已被你⽤光了,它已不复存在。

但是你在使⽤这些资产提供产品或劳务的过程中,⼜创造出了新的价值,从⽽使你的销售额得以超过了你最初所投⼊的资本额。

这种新增价值成为你所获利润的源泉。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

近代政治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

历史上,许多经济学都曾以“政治经济学”为题名,系统地阐述他们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思想理论。

目前,作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所开设的政治经济学是特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基础上创立的、为以后许多经济学家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结合各时代社会经济实践所发展了的一套关于社会经济活动规律的系统理论。

政治经济学课程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关系及其载体的分析入手,全面把握由社会生产关系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具体规律和现象。

政治经济学是学习经济科学所必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所提供的是对社会经济机体结构的全面分析,经典作家曾把政治经济学称为“市民社会”的解剖学。

政治经济学以它特有的科学抽象法透过人们日常感觉经验的表面现象,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规律,从而提供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经济表面现象的思想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工人阶级政党领导革命与经济建设,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依据。

因此,学习政治经济学对深入理解党在社会主义阶段的方针、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程性质】政治经济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同时也是财经与管理类各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理论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主要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

政治经济学课程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所揭示的客观经济规律,为其它经济类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学习政治经济学课程,应具备一定的哲学、社会发展史、自然科学和经济发展史方面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一是要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二是要能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认识和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三是争取能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结合不断发展的经济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自考练习 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六章

自考练习 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六章

8.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 D )A.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转移价值B.前者转移价值,后者也转移价值C.前者价值增殖少,后者价值增殖多D.前者不发生价值增殖,后者发生价值增殖9.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A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C.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10.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剥削,是因为从工资的形式上看不到( C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B.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区别C.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区别8.从对资本总公式G—W—G′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剩余价值( C )A.在不等价交换中产生B.在流通过程中产生,与生产过程无关C.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以流通过程为条件D.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与流通过程无关9.新产品中包含的生产资料价值是由( A )A.具体劳动创造的B.抽象劳动创造的C.具体劳动转移的D.抽象劳动转移的1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区别是()A.前者靠延长工作日取得,后者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取得B.前者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取得,后者靠延长工作日取得C.前者靠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取得,后者靠延长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取得D.前者以技术进步为条件,后者以技术不变为条件8.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D )A.一切社会经济制度共有的B.简单商品经济的前提C.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的决定性条件D.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9.某资本主义工厂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4小时,月工资总额为5万元,该厂资本家每月获剩余价值( A )A.5万元 B.10万元C.30万元 D.60万元10.生产资料作为资本必须( A )A.通过市场交换B.同劳动者的劳动相结合C.成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D.生产出某种使用价值9.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它们( C )A.价值周转方式不同B.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C.在生产使用价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D.在流通中采取的形态不同10.提高劳动强度生产的剩余价值属于( B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 D.超额利润11.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B )A.剥夺小生产者来扩大资本规模B.剩余价值资本化来扩大资本规模C.吞并其他分散的资本来扩大资本规模D.联合其他分散的资本来扩大资本规模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C )A.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B.消费资料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 D.全部物质资料成为商品9.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重性:价值(社会属性)与使用价值(自然属性)的统一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二重性是由于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㈡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的规律,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两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则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以价值量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1.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生产技术改进3.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和向两极分化,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引导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㈢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属于永恒的范畴,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商品经济中,他同时又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㈣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根本属性、特殊属性。

㈤具体劳动: 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它反映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㈥抽象劳动:包含在生产各种商品的不同劳动中的共同的东西,乃是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主体。

它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㈠资本总公式,总公式的矛盾及如何解决:1.资本总公式是指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形式.G—W—G’(G’=G+ΔG).G—W表示作为资本家的货币持有者,用垫支货币购买商品。

W—G’表示同一资本家出售商品换回更多货币,ΔG是G的增加额,叫剩余价值。

此公式适用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2.矛盾: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一切商品的买卖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只能使价值形式发生变化,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增减。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第二节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第二节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2、自动化机器代替不了人的劳动。
3、制造和使用自动化机器的工人劳动是复杂劳动。
(4)资本的本质
在本质上,“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 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资本的所 有者凭借对生产条件的占有,无偿占有工人剩 余劳动的关系。”——马克思
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本采取了各种物质形态: 如货币、商品、生产手段(厂房、机器设备)、 原材料、能源、辅助材料等。但是它们本身并不 是资本。只有当它们被用来当作生产与获取剩余 价值的手段时,它们才被称之为资本。
如果一个企业主的资产形成是合理的,如自我劳动积累,那么 即使企业主本身不介入直接的劳动过程,只要他依靠其资产所有权 的收益在合乎社会规范的量的界限内,就是正当的权益,是让渡资 产的使用支配权和使用收益权的必然结果,虽然存在一定的剥削, 但这是允许的。
不能抽象谈论剥削是好是坏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劳动者的管理者和指挥 者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起 着积极作用。· · · · · · · · 这种与剥削相结合的劳动· · · · · · · · · 当然就 与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样,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 社会的这种指挥监督劳动,当企业达到相当规模,足 以支付其经理(特殊雇佣工人)的工资,资本主义生产所 有权同资本主义生产使用权产生分离时,就无须资本家亲 自担任了,“留下来只有管理人员,资本家则作为多余的 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 ——马克思
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理论过程分析 1、资本价值增殖过程 新价值创造过程
劳动资料 旧价值转移 G——W 劳动对象 劳动力 新价值创造 W′ G′
旧价值转移过程 统一
实践过程分析
2、资本增殖的具体过程(举例) 假定:纺纱工人1小时劳动创造1元的价值;每天工作6小时, 工资6元;

山东大学《政治经济学》讲义04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山东大学《政治经济学》讲义04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篇社会经济制度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占有雇佣劳动的剩余价值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转化为利润和平均利润的形式。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共同参与平均利润的瓜分,土地所有者则以地租的形式获取超额利润。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经济制度是指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并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以及由其决定的产品分配制度,构成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不断地准备着这两个条件,这是通过经济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道路。

但是,仅靠经济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发展资本主义,会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市场急剧扩大,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刺激作用。

新兴资产阶级在强烈的致富欲望的推动下,便采取暴力手段来加速上述两个条件的形成过程,这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指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指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由此才把这个过程称为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迫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使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准备了大量雇佣劳动者和巨额货币财富这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具体包括如下四方面的内容:(1)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2)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因此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3)产品的分配方式是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得的只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部分;(4)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1. 资本是() CA. 货币B. 生产资料C. 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D. 以物为媒介的生产关系2. 从资本流通公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价值增殖的根源是在DA. G—W阶段的的货币上B. G—W阶段的商品购买行为上C. 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价值上D. 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上3. 在G-W-G/的运动过程中,买的过程和卖的过程都不会产剩余价值,那么,剩余价值只可能BA. 从W即商品的价值上产生;B. 从W即商品的使用价值上产生;C. 从W即商品本身产生;D. 通过垄断而产生。

4.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BA. 货币的积累B. 劳动力成为商品C. 财产所有权D. 贷放5. 超额剩余价值是()AA. 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B. 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C. 所有企业提高劳动强度的结果D. 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的6.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其使用过程()CA. 能转移自身价值B. 其价值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C. 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D. 能保持自身的价值7. 相对m生产是() CA. 一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 一个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 一个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D. 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8.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BA. 雇佣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B. 雇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 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D. 雇佣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9. 工资形式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是因为看不到DA. 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B.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C. 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区别D. 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的区别1. 产业资本的循环中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BA. 借贷资本、商业资本、生产资本B.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C.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D.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预付资本2. 产业资本不包括的一项是()DA. 投入制造业的资本B. 投入建筑业的资本C. 投入农业的资本D. 投入金融保险业的资本3. 产业资本的最根本特征是() DA. 能够给它的持有者带来利润B. 创造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产品C. 通过买卖活动获得利润D. 雇用工人来创造剩余价值4. 产业资本是ABCA. 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的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B. 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并完成其相应职能的资本C.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等部门的资本D. 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的资本E. 处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本5. 通过比较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可知,只有ACEA. 货币资本循环能揭示出m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B. 货币资本循环形式能揭示出m的来源C. 生产资本循环形式能揭示出m的来源D. 生产资本循环形式能揭示出m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E. 商品资本循环形式能表明生产和消费的内在联系1.产业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阶段上价值周转方式上的区别使资本分为() CA. 借贷资本与商品资本B. .实体资本与人力资本C.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D. 货币资本与生产资本2.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中不包括() AA. 资本家消费剩余价值的多少B. 生产的技术水平高低C. 市场销售情况D.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3.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依据是() AA. 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B. 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C. 资本的使用时间长短D. 资本不同部分的价格高低4. 可变资本周转加速可以()BA. 提高剩余价值率B. 提高年剩余价值率C. 节约预付的可变资本D. 节约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5. 资本主义远洋公司的货轮、铁路公司的列车属于() AA. 固定资本B. 流动资本C. 可变资本D. 商品资本1. 固定资本更新是CDEA.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B. 防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手段C.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D. 资本家走出危机的物质条件E. 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提供了物质条件2.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意味着ABCDA. 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B. 增长次快的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C. 增长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D. 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必须和消费资料生产相适应E. 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发展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CA. 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B.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C. 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D. 生产无政府状态4.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DA. 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B.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问题C.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D.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5.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ACDA. I(v+m)=IIcB. I(v+△v+m/x)=II(c+△c)C. II(c+v+m)=I(v+m)+II(v+m)D. I(c+v+m)=Ic+IIc6. 随着科技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出现 ABCDA. 剩余价值率有提高趋势B. 利润量有增加趋势C. 利息率有下降趋势D. 生产资料生产有优先增长趋势7.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ABEA. I(v+△v+m/x)=II(c+△c)B. I(c+v+m)=I(c+△c)+II(c+△c)C. I(c+v+m)=Ic+IIcD. II(c+v+m)=I(v+m)+II(v+m)E. II(c+v+m)=I(v+△v+m/x)+II(v+△v+m/x)8.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ABA. I(v+m)>IIcB. II(c+m-m/x)>I(v+m/x)C. I(v+m)+II(v+m)>II(c+v+m)D. I(c+v+m) > Ic+IIcE.II(c+m-m/x) >I(v+m)9.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理论前提是 DEA. 整个社会生产都是资本主义生产B. 不变资本价值一次全部转移C. 产品按价值出售并且没有对外贸易D. 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E. 社会总产品价值由c+v+m组成10. 各个别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通过DA. 生产过程发生关系的B. 分配过程发生关系的C. 消费过程发生关系的D. 流通过程发生关系的11. 社会总产品是BA. 当年新创造价值的总和B. 一定时期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C. 当年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D. 当年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12. 从发展趋势上看,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在再产过程中() DA. 资本的技术构成会提高,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B. 资本的价值构成会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不变C. 随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降低D. 随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提高13. 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要求() BA. 第I部类有资本积累,第II部类可以没有B. 两大部类都要有资本积累C. 第II部类有资本积累,第I部类可以没有D. 两大部类都不必有资本积累14.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说明() DA. 剩余价值的来源B. 个别资本循环所必需的内部条件C. 剩余价值率怎样才能提高D.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5. 社会资本是() AA. 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B. 许多个别资本的总和C.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的总和D. 各生产和流通部门资本的总和1. 商品的成本价格是:()DA.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B. 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C. 平均利润的一部分;D. 所费资本补偿价值的转化形式。

《政治经济学》问答题和计算题及答案(1)

《政治经济学》问答题和计算题及答案(1)

第一章导论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出发点?(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在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如何?(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若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则会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反之则相反。

3、广义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之间关系怎样?(1)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①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分配的对象数量、质量和结构;②人们参与生产的方式决定人们参与分配的方式。

(2)生产对交换的决定作用:①生产的分工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②生产为交换创造对象。

(3)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①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消费的对象数量、质量和结构;②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

(4)分配对生产有反作用:适合生产发展的分配方式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5)交换对生产有反作用:交换顺畅利于生产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6)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引导着生产。

消费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得以最后完成。

4、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1)它在客观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挥作用,并随客观的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有什么特点?(1)总是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2)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3)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受利益关系的限制。

6、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1)唯物辩证法;(2)科学抽象法;(3)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4)其它方法。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1、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使用价值和价值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之中,两者之间相互依赖,互为条件。

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规律

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规律
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 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课文学习
第三节 剩余价值规律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1、前提: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要求:劳动力价值降
低——生活资料价值降低——整个社会劳动
生产率提高)
2、实现:各个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展开竞争的结果
内在动力:追逐 m 单个资本提高劳动生产
课文学习
第三节 剩余价值规律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 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制约因素 (1)生理界限:休息、吃饭等活动的必然性 (2)道德界限:家务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的必然性
课文学习
第三节 剩余价值规律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相对剩余价值
不能在流通领域得到解决(价值增殖不是在流通领域产 生),但离不开流通领域。
课文学习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劳动力所有者有人身自由 2、劳动力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无所有
思考: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原 因何在?
课文学习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变自己的价值量的资本(c)。 2、特点:
① 变换了原有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了旧价值 ② 旧价值的转移可以是一次全部转移,也可以分次进行 ③ 必须借助于人的劳动 ④ 虽不形成价值增殖,但是价值增殖的必要条件
课文学习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
(二)可变资本 1、含义: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在生产过程中发生
了价值增殖的资本(v)。 2、特点:
剩余价值规律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三节 剩余价值规律 第四节 工资

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的社会和生产关系是指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四个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

经济规律:一定社会中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厂房、机器、设备、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等)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价值增殖过程: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必要劳动:在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内所耗费的劳动。

剩余劳动: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内所耗费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实体或源泉。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时间,从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超额剩余价值: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实际工资: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

资本技术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价值构成:资本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

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阶段,相应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实现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

劳动过程指的是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时所进行的实际劳动活动,包括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劳动。

价值增殖过程是劳动过程中,通过劳动活动将原始产品转化为具有更高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是价值增殖的前提。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通过使用工具和运用技术,将自然界的物质与自己的劳动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活动,从而创造出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不仅仅是简单地转移物质,更重要的是在物质转移的过程中,劳动者通过消耗自己的劳动力以及使用工具和技术,对物质进行加工和处理,使其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所进行的活动可以分为有形劳动和无形劳动。

有形劳动指的是人类通过直接的体力劳动参与生产过程,如农民种田、工人操作机器等。

无形劳动指的是通过思维和智力的劳动参与生产过程,如科学家进行研究、工程师设计产品等。

无论是有形劳动还是无形劳动,都是劳动过程中价值增殖的重要方面。

价值增殖过程是在劳动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出的使用价值的产品被所有者占有并出售,从而实现资本的增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如工厂、机器等)是由资本家所有和控制的,劳动力则是以工资的形式出卖给资本家,并在劳动过程中为资本家创造出价值。

通过购买劳动力,资本家可以占有并支配劳动者的劳动力,从而控制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并最终获得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分析之一、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远远大于自己所得到的工资,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剥削并转化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利润产生的基础。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将创造出的剩余价值重新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实现资本的积累和扩张。

总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的基础,通过劳动者的劳动活动将原始产品转化为具有更高价值的产品。

政治经济学重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重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重点总结导论1.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又威廉·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的。

3.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

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

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也决定于其他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4.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的要研究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5.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科学地抽象法,包括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以及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

6.政治经济学的任务:任务是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7.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即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8.怎样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其存在和作用的条件是客观的,其作用过程也是客观的。

9.经济规律的特点:总与人类的活动相关;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受到利益关系限制。

10.经济规律的层次:由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第二个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存在于几个社会的市场经济规律,包括价值规律、市场竞争等各种市场经济的规律。

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规律,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剩余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按劳分配规律。

(小简答)名词解释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第2章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第2章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2章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流通总公式(1)资本流通公式G(货币)——W(商品)——G (更多货币)。

这个公式表明,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将商品出卖,换回更多的货币。

(2)商品流通公式W(商品)——G(货币)——W(商品)。

这个公式表明,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3)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异同①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相同点两种流通都有卖和买两阶段,都是买和卖两阶段的统一,都有卖者、买者和既卖又买三种当事人。

②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不同点a.交换目的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出卖自己的商品,是为了换回自己需要的另一种商品,即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在资本流通中,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货币在质上没有区别。

但是,在资本流通中最初付出的货币和经过流通收回的货币,是两个不同的量,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大于付出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

b.交换内容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它的内容是不同的商品即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

在资本流通中,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

c.运动的界限不同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是先买后卖;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的,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d.体现的生产关系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是充当商品流通媒介的一般等价物;而货币变成资本就是一般等价物充当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表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第二节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第二节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例如皮靴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构成社会进步的基础,而我
们的资本家也是一位坚决的进步派,但是他制造皮靴并不是为
了皮靴本身。在商品生产中使用价值绝不是本身受人喜爱的东
西。在这里,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使用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马克思
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理论过程分析 1、资本价值增殖过程
剩余价值率还可写成以下两种形式: (1) 剩余劳动 / 必要劳动
(2)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 表现。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剩余价值率有逐 步提高的趋势。
2、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量 M=m′·v·n
(n代表劳动力或工人的数量)
即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量的乘积。
共性:劳动者借助劳动工具,作用于 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 的有目的的劳动
特性
(1)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和 支配下,按照资本家的意志进行 劳动; (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一个劳动过程,更本质的 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的结果是物质产品,而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 物质产品绝不是资本家的最终目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 物质产品是为了借此生产剩余价值,占有剩余价值。
又假定:纺纱工人延长工作时间至12小时
工人加工20 公斤棉花
20元棉花价值 4元机器磨损 12元新价值
20公斤棉纱 (36元)
价值增殖过程
36-30=6(元)
Flash:剩余价值的产生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了 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补偿自 己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_含重点名词解释1—7章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_含重点名词解释1—7章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它方面。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分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

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所构成。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两个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特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价值体现的是人们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价值的实质。

商品二因素的统一与矛盾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一体。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物品都不能成为商品。

二个因素中,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二者的矛盾:人们作为商品生产者,不可能实现自己商品的价值而又占有其使用价值;也不可能要占有别人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不付出价值。

政治经济学概念

政治经济学概念

政治经济学概念 1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逻辑要点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

一个基础、一个关系、一个中心、一个矛盾、一个结论。

一个基础就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一个关系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

一个中心就是指着重阐述剩余价值。

一个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

一个结论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

庸俗政治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代表人物萨伊(法国)、马尔萨斯(英国)。

该学派宣扬阶级调和,掩盖利润的真正来源,否认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该社会的——生产力、上层建筑(注意:不联系经济基础)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分为两类:一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然界物质,如矿藏;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等。

劳动价值论:(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3)、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4)、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

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1.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1.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1.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1.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1.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1.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2.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2.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A 、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B、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资本又离不开流通”: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买卖活动不会增殖
。矛盾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2.03.2022
11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分析价值增殖 究竟发生在哪里?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 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 殊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 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更大的 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而劳动 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7元) 劳动力 价值
(3元)
具 创造使用价值

劳 动
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 (24元)
抽 象
创造新价值
劳动力价值 (3元)
劳 动
(6元)
剩余价值 (3元)
资本 主义 生产 过程
(30元)
22.03.2022
28
我们可以将生产过程产出的商品价值表示为: W=C+V+M
C—不变资本,用于购置生产资料的资本; V—可变资本,用于购置劳动力的资本;
= 预付资本价值 + 剩余价值
22.03.2022
25
假定:纺纱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纺10公斤纱。棉花价格:2元/公 斤;消耗棉花10公斤,总价值为20元;机器消耗价值4元。
———————————————————
棉纱中的生产资料总价值 = 20 + 4 = 24 元
假定:12小时新创造价值
= 6元
预 生产资料 付 价值
资 (24元)

劳动

3价值增殖过程1

3价值增殖过程1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它可以劳 动,在商品经济中,劳动是可以创造价 值的。 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可以大于自身 的价值。第四章23三来自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雇佣劳动关系
劳动力买卖实质上是在生产资料的所有 者与一无所有的劳动力之间建立雇佣劳动 关系。虽然买卖过程是平等、自愿的,但 是当他们之间建立了雇佣劳动关系后,生 产资料的所有者就成为资本家,在生产中 处于支配地位,而劳动力的出卖者成了雇 佣工人,处于被支配地位。
第四章
25

“因此,资本不仅象亚当· 斯密所说的那样, 是对劳动的支配权。按其本质来说,它 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资本自行增 殖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的一定数量 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资本论》 第一卷第584页)
第四章
26
第二节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二、资本价值的增殖过程 三、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 的作用,资本的本质 四、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第四章
34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仅指出 它在劳动过程上的特点并没有触 及到它的最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劳动过程, 更本质的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第四章
35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的结果是使用价值,而 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使用价值 只是作为价值的载体,他们生产使 用价值是为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 理解这个问题必须从生产商品的劳 动二重性上来分析。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是遵循等价交 换原则,因而不能产生价值的增殖。但 资本的运动结果却表明资本在流通中发 生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 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价值增殖与等价 交换的矛盾
这一矛盾在劳动力成为商品后解决了。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产生,但其产 生有离不开流通领域。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 值率
按能否在生产过程中增殖,即能否带来 剩余价值,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C)和 可变资本(V)
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 其实物形态是机器、厂房、设备、工具 及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这部分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物化劳动把价值 转移到产品中。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劳动力商 品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价值被消费的过程,就是劳动者劳动 力支出的过程,也就是劳动本身。劳动过程, 一方面是创造各种使用价值的过程,同时又是 形成新价值的过程,而且这个新价值比劳动力 本身价值更大。劳动力使用价值新创造的价值 包括劳动力自身价值(v)和剩余价值(m)
价值增殖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货币流通公式:W——G——W 货币的流通
是为了获取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 是“同量异质”的运动,是有限的运动。 资本流通公式:G——W——G ‘ ( G+△G ) 资本的运动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价值,是“同质 异量”的运动,是无限的运动。 G——W——G'这一公式反映了商业资本、 生产资本、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所以, 把这一公式称作资本的总公式。
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支付给工人的工资,这部分资本通过 活劳动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 价值,实现价值增殖。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揭示了价 值增殖,即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价值 增殖部分即剩余价值,可用m来表示。
可变资本的增殖能力称剩余价值率 (m '),m'=m/v。
际工资。名义工资是指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所得 到的货币额;实际工资是用货币工资能够购买 到的生活资料和取得的各种服务的数量。只有 实际工资才能准确反映出劳动者收入的实际情 况。
思考:
哪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价值增殖? 你认为现代社会什么是价值增殖过程中 最重要的?为什么?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 了的价值形成过程。P.76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P.77
工资
1、 工资的本质 工资不是劳动的全部报酬,只是劳动力价值的
货币表现,即劳动力的价格。 2、 工资的基本形式 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 考察工资数量变化时,必须区分名义工资和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