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养成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修养,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中,不仅包含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水平、感悟能力,而且还包括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内在气质和精神境界。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传授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以发展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个性,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感悟生命的宝贵,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核心,它肯定了人的价值,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关怀人、尊重人,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
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必定把“生命”看成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从而珍惜它、讴歌它。
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在知识传授上往往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或思想性,忽视了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
在教学手段上经常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再由学生回答的方法,用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种“为学习而学习”的“师本位”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本身已经忽视了人最根本的思想和情感,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怀,忽视了对个体发展的关怀。
这样教学必将导致社会的人文缺失──追求物质享受,对情感的无比冷漠等等。
最近网络上频繁出现的虐待小动物的视频和层出不穷学生的自杀事件使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又怎么了?他们为何如此不知珍惜生命?”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教师言传身教,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在学校中,教师是学生的偶像和崇拜者,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施:
首先,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其中的人文内涵,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思想和人生观,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其次,通过古诗词和经典文章的背诵和赏析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和历史文化。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词,然后进行赏析和解读,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情感、生活和思想,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自信。
此外,通过阅读一些人文类的文章和散文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涵盖哲理、人生、情感等方面的优秀散文和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文章,感受其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思辨能力。
最后,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与人文艺术相关的活动,如博物馆参观、艺术展览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人文艺术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教师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掌握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核心素质,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素养、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
与此同时,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也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它涉及到学生道德情感、历史文化素养、艺术审美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言运用能力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此外,语文学科还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包括文学知识、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学习,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创新思维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最后,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对语言和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
二、人文素养的意义和培养方法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在人文领域的发展,包括道德情感、历史文化素养、艺术审美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首先,道德情感的培养是人文素养的基础,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职业道德,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其次,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起源有更深入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心。
艺术审美的培养能够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水平。
最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人文素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首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基础。
只有具备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培养人文素养。
其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人文素养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已形成一种趋势。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以,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一大焦点,也是一大亮点。
一、教师要做好示范在小学阶段,特别在高年级,学生没有真正接触社会,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一半来自教师的为人处事。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比如:一位语文教师应着装得体,知识渊博,讲课娓娓动听,辅导学生耐心、细心,这种优秀的品质学生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教师身体力行,以身示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发展。
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书,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将会是纸上谈兵,因此塑造学生的人文素质应从小、从教师本身开始。
二、激发课堂活力,渗透人文关怀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强大动力。
(1)重视每节课的导入。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他们争论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重视整节课中情境的创设。
要整节课中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鼓励学生提问要培养学生敢问、好问的精神,更应该会问。
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提问。
记得我们班有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平时问题最多,每堂课都必定要问一个问题,我并没有阻止,而是大加鼓励和表扬。
之后在他的带动下几乎只要是自由读课文的时候,每个孩子都在思考,然后提出一些疑难问题,创设探讨氛围,共同研究解决,大家学得不亦乐乎。
3.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在足够的思考时间内产生的,我们在教授教材时,多数都采用读书、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样给了孩子充分的思考空间和练习空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1. 引言1.1 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际交往、社会处事、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修养和素质,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解读,学生可以领略文学之美,感受人文情怀,培养自己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热爱。
人文素养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让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通过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等活动,学生可以领略文学之美,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情操、有文化修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1.2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人文素养不仅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更包括对人类思想精神的把握和领悟。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通过文言文阅读培养人文素养。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阅读文言文,可以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诗词赏析培养人文素养。
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和欣赏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
通过作文写作培养人文素养。
写作是表达思想的有效方式,通过作文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通过文学作品解读和学生活动促进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重要的方法。
通过解读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学生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人文精神,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浅谈语文教师科学人文素养的养成
在 语文教 学 中重视 学 生科 学素 养 的培 养
~ 在 实施语 文课 程 改革 的过程 中, 文教学“ 人文化” 向比 语 泛 倾 较 普 遍 ,学 生 科 学 素 养 的 培 养 没 有 得 到 应 有 的重 视 。 们 认 为 , 我 作 程 , 提炼论 点 、 开论 点到对 论 从 展 据材 料 进行 取 舍 、 释 、 证 、 阐 论 评 价等 。 统 的写作训练 , 仅能 教 系 不
文 , 讨 《 记 》中 的 有 关 历 史 问 探 史
养 , 是 强调二 者不可偏 废 。 而
识, 还必须重视 以下两个方面 :
首 先 , 在 阅 读 、 作 教 学 中 要 写
浅谈 语文教 师科 学人 文 素 养 的养 成
刀
在 语 文 教 学 中培 养 学 生 的健 面 、 谐 的发 展 。 和
设 计 《 论 “ 侯将 相宁有 种乎 ” 试 王 》 中 ,我 们 强 调 在 语 文 教 学 中重 视
可用 它来指 导学生 掌握科学 方
等 论 题 ,组 织 学 生 撰 写 学 术 小 论
科 学 素 养 ,绝 不 是 不 重 视 人 文 素
法 , 养科 学精神 。 文教学 除 了 培 语
要 让 学 生 掌 握 必 备 的 语 文 学 科 知
史规律的基础上大胆质疑 ,勇于
探 究 。 又 如 结 合 苏 教 版 教 材 必 修
五 “ 学 之 光 ” 题 开 展 贴 近 时 代 科 专 “ 与 低 碳 生 活 ” 主 题 实 践 我 的 活 动 ,指 导 学 生 通 过 对 自然 界 生 物 ( 蚯 蚓 )低 碳 习 性 的 探 秘 活 如 动 , 理联 想 、 象 、 理 , 造性 合 想 推 创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养,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 、 价值观 , 帮助 他们 找寻 自己 的精神家园 , 使他们感受语文课堂 中生命 的涌动与成长 。在
语 文教师 的眼 中, 语文是有生命 的 , 语文教学 中培养学 生人 文素养 的途径和方法很多。
一
价的能力 。” 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单靠对某些字词句段 的孤
立 理解训 练是不 可能实现 的,需要学生从整 体上把握课文 。 这样做 , 不仅为语 文教学本身所需要 , 更 重要 的是教给学 生
一
种认识事物正确的 、 普遍适用的方法 。 值 得提 出的是 , 在 阅读 教学 中引导学生 整体感知 , 既要
、
感知汉字魅力 。 展 示 书 写 之 美
其价值 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个性 的健康发展。积极地 阅读课
外健康读物 的学生 , 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 , 生活视野开 阔 ,
语 文 学
个性心理健康。相反 , 那些将 自己束 缚在题海里 的学生 , 往往 性格孤僻 、 精神忧郁 、 容 易急躁 。因此 , 我们 必须最大 限度地 激发学 生阅读 的兴趣 , 使之 自主投入课外 阅读 , 阅读 名著名
读 之 重要 。 课 外 阅 读对 学生 人 文 素养 的形 成 有 着 不 可 忽 视 的作 用 ,
文学作 品是借 助语 言描 写的 , 许 多优 秀文学作品蕴含着 美的情感 , 给读者 赏心悦 目的美感 。朗读 是引导学生还原语 言形 象 、 感受语言情境 、 体味语言情感 、 理 解语 言 内蕴 的重要 方法 。范读 、 美读 、 配乐朗读 、 分角色朗读 , 都可促使学 生去领
理解也 许与 内容 发生的年代有差 , 但 学生能独立 思考 , 不人 云亦云 , 显示 了可贵的人文精神 。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路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路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经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本文将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让学生学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让学生学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朗读、写作和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的言语和行动中蕴涵的情感,进而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班级互动中,让学生学会用真诚的态度去交流和沟通,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和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
二、引导学生正视自我、了解自我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面对基础人文知识的建立,学生更应该学会正视自我、了解自我。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视自我,懂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作文、口语表达、课外阅读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自我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探究自我内心,让他们感知自我情感,进而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三、鼓励学生探究和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小学生虽然还未形成全面的人生观念,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探究和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现代优秀文献,开展主题讨论、阅读感悟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积极的人生观,提高人文素养。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觉察能力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觉察的能力,小学语文教育同样需要注意到这一点。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自我觉察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PBL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外实践,广泛接触社会文化知识,扩大人文视野,提升人文素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能够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正视自我、了解自我,探究和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自学能力和自我觉察能力等。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进入21世纪,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热点思考的问题之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这是对语文教学人文性目标的揭示,这是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那么,学科的人文性到底如何落实?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利用学科资源,挖掘人文内涵“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
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
”对于这一点,语文学科具有为其他学科所无法相比较的优势。
它那浓厚的人文内涵,正是我们进行人文教育的有利条件。
在语文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寻求文本与人文精神的契合点。
从古到今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不记载着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无不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彩。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从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中,汲取人文精神,再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
例如,《岳阳楼记》就是很好的学科资源。
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这忧、乐的情感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份责任。
教师完全可以把它作为培养学生责任心的一个载体,进而拓展延伸到更广更深的层面。
让学生树立起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激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构建和谐课堂,营造人文氛围语文课堂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
而人文精神的渗透,更要在情景上营造一个人文学习的环境。
因此,教师要信赖、尊重学生,营造自由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产生必要的共鸣。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挖掘学生的个性智慧,发展学生的人格及潜力,使课堂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语文学习中,能够通过文学作品对自我情感、自己的处世理念、社会关怀有所认识并具有一定质量的情感追求和生活态度的能力。
下面,我将从课堂教学、课外拓展和评价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当的作品进行分析和研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感受到人文关怀和人生智慧。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解读、情感体验和作品欣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情感体验、以及对人性、人生、人文关怀的思考能力。
其次,在课外拓展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写作、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可以通过扩大阅读范围,深入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可以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另外,学生可以参加一些与语文学习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如戏曲、音乐、书画等活动,以进一步感受和体验人文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人文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在评价方面,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认知能力。
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忽视了情感和人生态度的培养。
因此,在评价环节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表达、情感认知、以及人文关怀的评价和鼓励。
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写作展示、情感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加强对学生作品和表达的评价和指导,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和有计划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拓展和评价方式,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人文的魅力,培养其情感表达、情感认知和人文关怀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语文学习者和社会人。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摘要】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目的意义入手,探讨了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养方式和方法。
分析了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关系,总结出在小学生中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
在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人文素养的培养。
结论部分总结了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有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方式,关系,培养策略,促进,重要性,未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人文素养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具备的良好品德、道德修养、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社会发展迅速,信息爆炸,传统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语文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化,了解传统与现代的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
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挑战和机遇。
只有不断探索创新,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1.2 研究意义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这不仅是因为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人文素养不仅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和人文修养,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素养是人最重要的思想品质,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是我国的基础学科,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重大帮助。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及提高一、语文与人文素养1.什么是语文简而言之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
语言又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我们知道口头语言比较随便随意,而书面语言比较规范准确。
同时,语文也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这也要求我们能将语文课本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2.什么是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为对象、以人为中学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那么,素养就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定的思想。
3.两者之间的联系语文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
可以说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语文的学习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1.教学过程渗透人文素养首先我们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教师很多都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给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工具。
学生机械地接受,被动地学习,何来人文性?在新课改下,我们应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师生之间做到平等的交流学习。
2.教师的人格感召力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教师一定要发挥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可以从思想、道德、行为、气质、知识、能力这些方面体现出来。
教师的人格越高尚,就会对学生的感染力、号召力越强。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磁场,吸引着不同的人,教师的磁场是非常强大的,因为小学生的思想并不成熟,对社会的了解并不深刻,教师对其的影响是非常大且深远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
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奋进,拥有高度的事业心、使命感、责任感。
3.语文课本培养人文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有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底蕴。
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讽刺 了皇 帝和 大臣们 虚伪 、愚 蠢和 自欺欺 人的丑 行 。 4披 文人 情 ,完善 中学语 文 的课 题 要 求 。如 果 中学 . 语 文 离开 了语 言 文字 ,学 生 的体 验 和感 悟就 没 有 了支撑 点 ,好 比无 源之 水 、 无 羽 之 鸟 。所 以 ,从 “ 文 ” 出 披 发 。探 寻字 里 行 间 的各 种 深意 ,剖 析语 言 的无 限 魅力 。 在 体 验教 学 中不仅 要把 “ 所感 、有所 悟 ” 当作 教 学 的 有 目的 ,还 要抓 住重点 语段 ,引导学 生进入 课文语 言 环境 , 去 体会 文 字 的精妙 、课 文 的微 言大 义 ,去捕 捉作 者 的 意 图 ,感 受 作者 的 丰富情 感 、巧妙 的构思 、意 境 的优 美 深 邃 。鼓 励 学生 与文 本产 生跨 时 空 的共 鸣 。真 正 做到 情 有
所 感 、理 有 所 悟 。
们 在 细腻 的文 字 中 ,温 和 的 口吻下迅 速走 人 车站 ,看着
父 亲 日渐 佝 偻 的 背 影 ,潸 然 泪 下 。 五 、 结 束 语
在 语 文教 学 中实 施情 感 教 育 ,具有 培 养 审 美 素养 ,
塑造 美好 心灵 .陶冶 高 尚情 操 的作用 ,在教 学 中要 充 分
一
学 习环境 下 ,学 生 的兴 趣得 以激活 ,加深 了理解 和体验 ,
有 所 感 悟 和 思 考 ,受 到 了 思 想 启 迪 ,感 受 了 审 美 乐 趣 。
、
实行 “ 自主 、 合 作 、 探 究 ” 的 学 习 方 式 . 是 培
养学生 人文素 养的最佳 途径 “ 新课标 ”对人 文性 的理解有 这么一 段话 : “ 文教 语 育 就是 在 特定 的时 空 中 ,教 师 与学生 双 向 的积极 的生命 运 动 过程 。 自主 、合作 、探 究性 的学 习 方式 应得 到 积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的身心品质。
而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一,通过传统经典文学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想。
传统经典文学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历代先贤留下的宝贵遗产。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培养出有情感、有思想的人文素养。
通过阅读《红楼梦》,学生可以了解到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情感世界,感受到其中的爱恨情仇;通过阅读《论语》,学生可以感受到孔子的仁爱之心以及对道德的追求。
这些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对其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通过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现代文学作品多以当代社会为背景,涉及到许多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的主题,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加敏锐地认识到社会的现实和问题,培养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通过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和中国人的自卑心理,培养出对中国社会的责任感和改革的热情;通过阅读余华的《活着》,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人文情怀。
通过课外阅读和作文写作,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通过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观点。
通过课外阅读和作文写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通过阅读诗歌、散文和小说等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文学的美感,培养其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通过作文写作,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其对人文事物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四,通过课堂教学和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沟通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谓人文,广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狭义上通常包括文学、艺术、法律、哲学、历史等等。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
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人、教育人,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注重对善与美的理解,引导人们求真、从善、爱美,使人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简单地讲,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恰当地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笔者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协调发展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工具性”,使得许多教师把语文课堂变成了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
正是这个原因,大量的语文知识和练习题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实际上,语文不仅是听说读写,更应该有现实生活,更应该有真切的体验,更应该有丰富的情感。
但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部分教师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为了强调“人文性”,在课堂教学中不敢讲解,对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或是精彩语段,对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也不敢去涉及,还有的教师(尤其是有听课的领导、教研员在场时)根本无暇考虑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一味地“鼓励”学生,“你真好”“你很棒”“太好了”“回答得很正确”等等赞词充溢着学生的耳膜。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学科是中国学生日常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仅是学习文字表达与理解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和重要性。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学科,获得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培养。
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力培养、社交能力等多个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1. 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通过阅读各类文本,学生能够积累词汇、理解文章内容、提高思维逻辑等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开展有趣的课堂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写作能力的培养写作是语文学科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写作,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造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写作训练、提供写作素材、定期批改学生的作文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培养他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3. 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口语表达,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话剧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学科,获得的人文知识、人文情感、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
这些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人文知识的培养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学科,可以了解到丰富的文学作品、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等知识。
这些人文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2. 人文情感的培养通过学习语文学科,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提高情感表达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朗读、赏析文学作品、开展情感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既是语言教育,又是人文教育,承担着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养、弘扬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实施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漪老师说过:“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书育人。
”因此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个性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美、体、劳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笔者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以情激情,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活力的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情感,这样才会发现美、欣赏美、才能用心去创造美,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感悟情。
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创新,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自己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此外还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导入、激情朗读、悬念设置、感情渲染、联想引发等方法,拨动学生心弦。
例如,在教《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时,我一边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富春江秀美自然风光的图片,一边播放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整个教室都弥漫着舒缓明快的旋律,音乐把我们带到美丽的富春江,大自然将其迷人的艳丽图画一幅幅,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创造情景,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之很快进入到课文情境中。
接着我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语调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就这样,整节课师生都沉浸在令人动容的“人文”情景之中,课堂教学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色彩,渗透了人文精神。
二、关注教材,挖掘教材人文内涵语文教材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就要着眼于社会长远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文化载体这一人文性质,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
在面向新世纪人才需要的今天,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呢?一、生活锤炼,积淀人文底蕴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
因此,要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得让学生有机会表现人文精神。
我们的口语交际和作文教学为学生表达人文精神提供了广泛的机会。
如,口语交际《学会感谢》:“你曾得到过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也许你还没来得及感谢他们,你最想感谢谁?快去向他表示你的感谢之情!从今天起,学会及时感谢!”学生向养育他们的父母、向教导他们的师长、向朝夕相处的伙伴、向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在这种口语交际实践中学会珍惜别人的帮助,及时感谢别人。
各种节日表达着人们的美好祝愿,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好时机,如,母亲节来临,让学生向母亲表达节日的问候,并为母亲做一件事,然后把它写下来。
学生为母亲洗一次脚、为母亲盛一碗饭……在实践体验中锻炼他们的人文精神。
当他们能主动去关心别人时,他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人,体会别人的感受,形成对人的爱、同情与宽容的情感。
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情感的载体是教材。
阅读教材中一篇篇名家名作,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蕴含着丰富的“境”。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憎恨,蕴含着一美一惨、一爱一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北京》一课通过写“天安门”、“广场”、“柏油马路”、“立交桥”等景点,反应了北京的美丽风光,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的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入此“境”,才能“始与亲”。
探讨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探讨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审美是人们在感性认识与美学体验中主观选择与判断美丑的能力,而人文素养则是指人们在文化遗产、价值观念、思想境界等方面的修养。
本文将就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要通过文学作品的鉴赏和阅读引导学生赏析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接触优秀文学作品,让他们感受文学之美,提高审美情趣,从而培养他们独立进行审美判断的能力。
而在人文素养方面,语文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和文化素养的关键途径,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了解文化传统、接触人文精神,从而提升其人文素养。
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和情感体验的重要保证。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文学作品来感受美的情感,领悟人情世故。
如果学生没有审美和人文素养,就难以领会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也难以领悟作者的艺术意图。
而一个具有较高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会更加深入,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也会更加丰富,从而提升了整体的文化品味和人文情感体验。
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必然要求。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修养。
而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是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必要组成部分。
学生有了良好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不仅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社会交往中能够更加得体地行为表达和情感沟通。
这对于学生的品德修养、心灵世界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学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重视人文素养熏陶关注人文素养教育--新课改中初中语文教学理念之思索
重视人文素养熏陶关注人文素养教育--新课改中初中语文教学理念之思索摘要:新课程标准深度推进的教育背景下,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正确的人生观和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当前在初中语言教学工作中要注意情感熏陶,潜移默化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人文教育必不可少,初中语文教学更应该倡导人文教育思想。
本文拟从教学中需要关注人文素养的底蕴,以及怎样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等方面,对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理念人文素养是求真,向善的精神。
真与善一直属于我国的传统美德,所以应该将其作为重要的人文素养培养内容。
人文素养是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渗透的。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较高的科目,其人文底蕴十分丰厚。
在语文学习中,可以强化学生民族认同感,激发学生人文情怀。
一、教学中需要关注人文素养语境语文学科这门人文课程具备感人至深的特征,学生既可以从这当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民族情感及其历史人物所具备爱国情怀,又可以从每一篇课文故事当中感受人生普通人物具有的非凡之处,从而更好的陶冶学生情操[1]。
例如,教师在讲解《回延安》这一课时,延安在中国民族历史中属于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民族精神遗留下来的财富,在文章中表达出诗人对延安的热爱之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延安精神。
目前,在背诵古诗文、课文时,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大多可以将其背诵出来,但是通常会出现不理解古诗文含义的情况,语义不详、内容含糊不清的情况。
同时,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下,学生多以灌输式的方式为主,希望学生在课堂中吸收更多的理论知识,以便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并将一些考点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人文素养的教学更是无从谈起。
所以教师应在思想教育理念上,关注人文素养的熏陶教育,注重创设人文素养的教学场景,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在讲解《回忆我的母亲》这一课时,课文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可以感受作者母亲的高尚情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热爱之情,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亲情观,平时在生活中多为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事,形成关爱母亲的人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养成西和县十里乡前门小学王平会[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养成方法人文素养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表述,素养就是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其中文化素养是最基本的要求。
还有其作者的素质、修养、能力、责任等。
素质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等。
其中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培养形成的。
对写作活动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的主要是心理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利用、学生学习动机的调动以及兴趣的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都取决于教师。
而且,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能力的大小可影响小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乃至以后进一步学习深造,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是奠基工程,相应地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多方面的素养。
同时,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把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核心目标。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与优劣,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以至学校教育的效果。
同时,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是语文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理念,也是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的重大挑战,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策略。
在新课程的今天,正视当前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并切实加强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无疑是迫切而又重大的课题。
文化素养也是人文素养众最基本的东西。
人文素养是文化的提炼和升华。
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素养作储备,教师的人文素养也就无从谈起。
对于学生而言,一位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厚的人文素养必然是缺乏魅力的,是无法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更无法把学生引向文学的殿堂。
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也会带来很大影响。
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的影响,我们现有的大部分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都存有严重的缺陷,再加上近几年正处于学生高峰期,很多学校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都较为繁重,许多教师整天疲于应付课堂教学、批改作业,能完成课本教学已经是勉为其难,根本没有时间去广泛涉猎、博采众长进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而且更令人忧虑的是,尽管目前我们大力提倡教师的学习型教育,提倡教师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但很多教师的后天努力、继续学习的观念和意识还很不够。
因而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缺失,文化厚度、文化积淀都远远不够,甚至有些还缺乏必备的一些基本素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就往往流于形式或成为一句空话,根本无法落到实处要提高人文素养,得到社会整体的提高,还应从教育入手来进行探讨。
教育是我们整个社会文化传承的机构、核心。
要提高和培养人文素养,学校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而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养成与培养,首当其冲是要提高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素养。
新课程改革应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更强调人文化的教育。
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再到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学生自主学习”,我们不难找到课改工程中的体现人文素养、进行人文关怀、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首先,教师自身应是具有人文情怀和人文思想的个体。
学校是塑造灵魂的场所,学校的人文文化最主要的体现应是爱的教育。
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若没有了崇高的人文情怀,只一味强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我们的教师又怎能将真正的人文关怀传递给学生呢?常言道:最优秀的教师必然是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者。
在素质教育过程主中,我们强调教育“到心灵”,要求教师以自身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通过与孩子的情感互动,学会赞美、赏识孩子,学会宽容、理解孩子,带着浓郁的人文素养走向孩子,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个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的人文环境;创设一个让孩子感到有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的人文环境;创设一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在这种浓厚的人文氛围中促进孩子自主发展。
其次,课程设计要注意体现人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设计要重建学生生活,包括课程目标设计应着眼于构建学生的可能生活,注重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的结合,在精神生活方面不折不扣体现情感发展。
态度习得,社会价值观念和规范的确定等方面的目标。
课程内容的确定应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并处理好学生实际生活与可能性生活的关系。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关注整个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内容的遴选少些偏见,多些对人类不同民族的文明和精神财富的融合。
在课程学习活动的方式设计上要多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关注“案例之后”最普遍、最本质的东西,引导学生有所怒、有所感、有所悟,彻底打破学生的“知识容器”,教材似“圣经”的时代。
第三、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人文关怀。
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会场。
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充分体现人文素养。
教育以人为本,以人为对象。
课堂教学必须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性在于人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
课堂教学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对人生命发展的能动特点的尊重和开发为重要支点,增进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教学中还要强化危机意识教育,如当前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土地沙漠化等问题。
“通过危机意识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极其严重性,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有助于其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忧患意识,自觉关怀人性、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也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这就更需要教师给予积极的人生关怀,充分尊重、不拘一格。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学生一起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他应该是教育活动中的“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他应该“帮助学生决定适当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多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努力实现与学生的人格平等,践行教学民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只在乎培养少数“精英”。
人文化的现代教育应倾听“穷人的声音”,关怀每一个生命。
第四,在教法的选择上要体现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也是教育资源整合,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技巧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教法的选择上,能够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将会进一步升华教师自身、课程设置、课堂设计等方面所渗透着的崇高的人文素养,并且可以更深层的渗透教育的人文关怀。
组织课堂必须带有亲和力,不能“独断专政”,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整合各方面的因素,把练习和延伸拓展进行优化设计。
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有智慧和情趣,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我们的老师还必须注意一些细节的处理,以便进一步彰显课改中提倡的人文关怀,比如建立零距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对话”焕发生命力。
这种全新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承认了学生作为“人”—一个鲜活生命的基本价值。
教师以平等的目光注视学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个性行为给予接纳及满足,使学生有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体验到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受的真正的心理自由。
这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情感和态度。
在讲求教学民主时,我们的教师要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以示对学生的充分的尊重和高度关注;要在学生茫然时给予信任和等待;要能同情和理解学生,用同情心唤醒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当教师向学生提问后,教师要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交流的机会;给学生反思的过程;要善于等待,多一些等待,学生就多一些自主探索的经历和体会,多一些对问题的深思和熟虑。
在学生暂时“跟不上”的时候,我们要多一些激励,因为激励有利于淡化学生的暂时不足,强化以长扬长,以长补短。
我们也不您忘了善待“差生”。
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存在得到社会的承认,都渴望别人赏识自己。
如果教师过早地认为学生“愚蠢”、“智商低”,显然是一种偏见。
教师应有这样的信念:即每个人都有连自己都不清楚的潜在能力,这些能力只有在面对实际需要时才会发现。
因此,教师应该多为“差生”创设一些显示自己的机会。
现代教育采用这样的途径和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富有人文化的宽松的学习环境。
“宽松”带来“安全”,“安全”导致“开放”,“开放”培植“自信”,“自信”引发“勇气”,“勇气”造就“探索”——这种健康向上的“生命”状态不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吗?这种健康向上的“生命”状态不正是教育人文关怀下学生人文情怀的真正内涵吗?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让我们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助推力,在新课改中渗透人文教育,最终达到教育关爱人生,优化生命的目的。
人文素养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写作时必然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影响,不管他自觉还是不自觉,在创作时必然包含着他对生活的评价,包含着对事物的褒或贬,爱或憎。
在文章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直接或间接地告诉读者,在这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肯定和赞扬什么,应当否定和反对什么。
因此,作者的素养非常重要,我们要让社会重视这一点,让教育承载起这一伟大的使命。
从小学抓起,从小学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养成和培养开始。
参考文献著作: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出版 363——366页。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2月出版 170——340页。
路德庆主编《普通写作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4月出版 1——45页。
《爱生学校学习者能力与互动式教学》西和县教育局2007年5月编订。
期刊:《甘肃教育》2010年1月2月下半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