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4.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强调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水循环过程中哪个环节最重要?为什么?
-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简单易懂的概念图和练习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7.实施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组报告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反馈。
-设计评价量表,明确评价标准,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习反思。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体图片,如湖泊、河流、冰川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水体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学科基础上已具备一定条件,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地球与地图、气候与气象等基本概念,有利于理解水循环的相关内容。
2.在思维能力上,高中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案例、图表等途径探究水循环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如何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水循环相关知识,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如我国某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提供案例,如我国某地区的干旱或洪涝问题,让学生探讨水循环与这些问题的关联。
3.结合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教学,观察当地水体的分布、流向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自然界的水循环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活动2【活动】水圈的构成”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明确河流水体的补给可能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
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理解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湖泊→河流。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生存和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水循环的动画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今天的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2. 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包括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让学生分组讨论水循环对人类生存和环境的重要性,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4. 课堂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水循环的示意图,并标注各个环节。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课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通过讨论和发言,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限制,有些学生在绘制示意图时没有得到充分的指导,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注意事项:
1.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意查阅相关资料,确保所提交的作业内容充实、准确。
2.作业要求字迹清晰、表述清楚,注意遵循学术规范,避免抄袭。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体系。
3.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实践能力。
4.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技术手段,如GIS、虚拟现实(VR)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6.建立学习小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3)简要介绍水循环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教学内容: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水循环知识,如蒸发、降水等基本环节。
(2)提问:“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水循环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和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水循环过程中的计算方法、GIS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需要掌握降水、蒸发等环节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GIS等工具分析水循环过程。
教学设想:通过案例教学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组织现代技术手段的操作培训,帮助学生熟练掌握GIS等工具。
4.针对课堂所学的水循环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撰写一篇短文,阐述水循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来源和形态变化。
(2)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
(3)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流程和原理。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珍惜水资源,认识到水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3.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学会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流程和原理,培养学生对水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难点:学会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实验设备等。
2.教学材料:《自然界的水循环》课件、实验纸、水循环模型、图片资料等。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1.出示一幅描绘自然界水循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内容。
2.提问:大家有没有见过水蒸发的现象?水蒸发后会去哪里?有什么形成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二、呈现(10分钟)1.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水的来源和形态变化,包括液态、气态和固态。
2.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基本流程:蒸发、降水、径流和下渗。
三、实验设计(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一名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2.实验目的:观察水蒸发、降水和下渗的过程。
3.实验材料:实验纸、水、容器、塑料袋等。
4.实验步骤:(1)将一些水倒入容器中。
(2)在容器周围放置实验纸。
(3)将一个塑料袋盖在容器上方,并封好口,形成一个密闭的环境。
(4)观察实验纸的变化。
5.实验记录:观察和记录实验纸上水滴的形成和降落情况。
四、实验分析(10分钟)1.让学生讨论实验结果。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产生的现象和原因。
3.解释水蒸发、降水和下渗的概念和原理。
五、概念总结(10分钟)1.将水循环的基本流程和原理总结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
2.结合实际例子说明水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自由讨论,探讨水循环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水资源的意义。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过程,了解水的蒸发、凝结、降水、地下水、河流等基本概念。
2.技能与能力:能够描述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以及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关键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用一幅插图展示一段河流的全貌,引导学生回忆河流的水从哪里来,回忆自来水是从哪里来的。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雨水是从哪里来的?2.水循环的概念(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水的三态变化过程,然后给出水循环的概念,让学生口述出水循环的过程。
3.水的蒸发(1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大家在夏天经常喝冰水,为什么杯子会出现水珠?让学生思考一下。
然后教师给出答案:这是因为水在杯子里被太阳热能加热后,发生了蒸发,水分子变成了气体形态。
引导学生理解水蒸发的概念。
4.水的凝结和降水(2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玻璃窗上会出现水滴?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形成云?最后给出答案:这是因为水蒸气在玻璃上遇冷后发生了凝结,变成了水滴。
当水滴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形成云,云中的水滴结合成雨滴,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降水。
5.地下水的形成(15分钟)6.河流的形成(15分钟)教师通过演示和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河流的形成过程,并向学生解释水循环中的河流是怎样形成的。
7.教学归纳(10分钟)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强调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8.拓展延伸(2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节约用水很重要?请举出一些节约用水的方法。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
②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等等。
四、教具:多媒体教学平台五、课时安排:1节课六、课型:授新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源就是拯救生命,这节课我们就来关注生命之源水,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板书】一、相互联系的水体【自学探究1】结合图3.1,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有哪几种存在形态?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比例是多少。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小结答案:1.地球上的水体的形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简单介绍分布);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在空间上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陆地上的水体分为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板书】1、水的存在形态:气态、液态、固态2.地球上的水体分类【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自学探究2】阅读课本P54图3.2,思考下列问题:1.图中河流的补给方式有哪些?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2.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小结(展示课件)。
答案:1.图中河流的补给方式有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和永久性冰川融水)、湖泊补给、地下水补给;涉及的水体有雨水、冰雪、湖泊和地下水等。
公开课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
公开课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水循环是什么吗?它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二: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文字解释,向学生介绍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以潮白河为例,向学生展示潮白河的剖面示意图,并让学生标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深入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四:模式图设计(15分钟)学生自己设计水循环的模式图,包括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通过自己的探究,学生更好地锻炼了思维能力。
五:小组讨论(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和干预方式,主要以潮白河流域工程为例,使学生明确人类能够干预的最主要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
六:总结(5分钟)教师通过文学的语言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启发学生能够说出水循环可以更新补充陆地淡水资源。
同时,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梳理和回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七: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水循环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多关注身边的水资源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在城市化进程中,高楼大厦和柏油马路的建设标准会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呢?我们可以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可以影响地表径流,而抽取地下水和补充地下水则会影响地下径流。
此外,人工催云和人工降雨可以影响降水环节,而植树造林和城市路面硬化则会影响蒸发和蒸腾、下渗环节。
通过分析材料和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利用已经掌握的水循环规律更好地为人类活动服务,并探究研究的意义。
水循环在地球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更新补充陆地淡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是物质流也是能量流,同时也维持着全球水量平衡。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阐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相互联系的水体”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的学习作铺垫;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本节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合生活实际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规律,初步形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观念。
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第二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掌握降水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等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能够说明陆地水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作用;2.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类型,能用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的意义;掌握地球各种水体类型及各种水体之间的转化规律;3. 培养学生利用图示说明地理现象的特征或原理的地理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图示等方法表达陆地水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材内容及分析】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教材共有三个知识模块:一是相互联系的水体,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水圈的构成和水在地球上的分布角度来说明水圈的两个特性—连续、不规则;利用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河流水与其他水体的补给关系。
二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演示水循环的过程,利用台风登陆实例让学生主动探究来验证水循环的原理。
本节重点一是水圈的特点,二是水循环的原理。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设疑导入,激发求知欲望[展示图片“宇宙中的地球”][教师引入]在宇宙中看地球,为什么是一颗蓝色的星球?生: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
师:地球上71% 的表面积被水覆盖,水的总量有13.6 亿km 2 ,因此地球又被人们称为是“水的行星。
”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你能结合日常生活谈谈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吗?[学生讨论]( 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阅读图表,明确概念内涵师:地球上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这与地球上水的分布和水循环运动特点有密切关系。
(完整word版)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案
3.1自然界地水循环学案[考纲及解读]1、水循环地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地地理意义2、了解人类对水循环地影响3、描述陆地水体地相互联系,区别河流地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解读:1)、对潜水与河湖水地相互补给关系地判断;2)、不同地区河流补给地形式及形成原因;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地积极与消极地影响表现形式及结果等。
[要点梳理]一、相互联系地水体1、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态、态和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地圈层——水圈.b5E2RGbCAP ①气态水数量最,但分布最. ②液态水数量最,分布。
③固态水仅在、或条件下才能存在。
2、陆地水体类型:①地球上地水体包括水、水和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地, 占全球水储量地96.53% ;②分布在陆地上地各种水体,包括水、水、水、水、水、水等,水量只占全球水储量地3.47% ,但是在自然环境中地作用非常巨大,它供应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地;p1EanqFDPw ③在地球淡水中,是主体,全球冰川面积约占陆地面积地1/10,水量约占淡水总量地2/3,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地还不多。
DXDiTa9E3d 水资源地概念:狭义地水资源是指。
3、从运动更新地角度看,陆地上地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地关系: 河流水地补给类型:3、从运动更新地角度看,陆地上地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地关系:案例1:补给关系为:案例2:黄河下游河床底部高出两侧地面,形成“地上河"——黄河水与地下水地补给关系是.[知识点小结]1、陆地水体地相互关系:①河流单一补给地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②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地补给.③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地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以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④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地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
RTCrpUDGiT [例题]河流径流量分析步骤(1)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地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降水季节--有汛 气候区 补给时间 径流特点热带雨林十温海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地变化而变化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年际变化较,季节变化较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流量,流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5PCzVD7HxA (3)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无汛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地互补关系——补给方向取决于三者相对水位高低 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 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地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二、水循环地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地水地过程.2、水循环类型:①海陆间大循环:由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陆地上地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最后由江河汇集返回大海,完成海陆间大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
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本节内容教学中以水循环过程中的物态变化为重点,同时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认识水资源、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教学过程中要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节内容,了解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组织学生收集、查询有关水资源的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分组调研身边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情况,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节水意识。
1. 了解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2. 认识水循环对水资源的重要意义3. 通过对水资源的调查研究,使学生认识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合理开发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实物投影、电脑学具:学生交流材料1.理解水循环过程中,水的物态循环、位置变迁、能量转化特征2.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愿意探索、学会研究途径1.预习本节基本知识2.收集整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3.调查水污染情况和节水现状4. 探究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措施自然界的水循环1.水循环定义:自然界的水连续运动的过程2.水循环的过程和和主要环节:注: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⑦降水⑧植物蒸腾和蒸发3.水循环的意义。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9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
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
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教材特点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人教版科学六上《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六上《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是人教版科学六上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
本节课通过实例和现象,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水循环的细节和原理可能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例和现象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
2.掌握水循环的原理和机制。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原理。
2.教学难点:水循环机制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现象,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原理。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PPT,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和实例。
2.教学视频: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展示水循环的现象。
3.教学道具:准备相关的道具,如水杯、水壶等,用于演示水循环的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循环过程。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和教学视频,呈现水循环的过程和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PPT和视频中的实例,分析水循环的过程和原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教学道具演示水循环的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的实验结果。
5.拓展(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水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灌溉、供水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水循环的重要性和应用。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水循环的定义和过程,掌握水蒸发、凝结、降水、融化、渗透、蒸散等基本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图表理解和解释水循环的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珍惜水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3.水的保存与保护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与水相关的问题,并借助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思考,例如:你觉得为什么下雨后地面会干燥?为什么海水会变成云朵?2.概念解释(15分钟)通过幻灯片、图表或实物讲解水循环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
确保学生对于水蒸发、凝结、降水、融化、渗透、蒸散等概念的理解。
3.观察实验(25分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每组分别准备一个浅盘和一些水,然后使用透明塑料薄膜盖在浅盘上,观察一段时间后,观察水蒸发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水蒸发的过程。
4.图表解释(25分钟)将学生观察实验中的数据整理成图表,并进行解释和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图表的分析,理解和解释凝结、降水和融化等过程的发生原理。
5.水的保存与保护(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水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节约用水。
通过展示节约用水的画面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珍惜水环境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思考和制定节约用水的措施。
6.巩固练习(10分钟)布置课后作业或小测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出水循环的过程,并回答以下问题:可能导致水循环中水量减少的因素有哪些?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观察实验中的表现,包括对水蒸发现象的观察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
2.检查学生对于水循环概念的理解和图表的解释能力。
3.评估学生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的意识和能力。
自然界水循环教学设计(多篇)
自然界水循环教学设计(多篇)3.运用有关图象和视频素材,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氛围,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内容中去。
【学习新课】1.对“相互联系的水体”,有如下教学建议。
(1)水圈概念和水的分布教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第一,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有水存在?”学生可以列举出地球上的水广泛分布于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地下、土壤和生物体中。
教师由此引出水体概念。
第二,教师设问:“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孤立存在还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是联系的,请举例说明它们是如何发生联系的。
”由此可概括出地球上的各个水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联系的,并组成地球水圈。
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水圈各种水体的转化方式是通过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其联系过程就是水的循环运动。
第三,教师进一步设问“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导学生得出水圈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水圈的连续性和不规则性的特点。
(2)图“读图思考”的教学,思考题1教师首先从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入手,通过读图观察,让学生得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其后,可结合实例,如地处赤道地区的亚马孙河、我国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地处高纬度地区的鄂毕河等,让学生判断这些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并总结出雨水补给是世界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
此外,从读图中还可以观察出,一条河流的补给水源可以有多种,在河流流经不同的地区时,补给水源也会不同。
这一点可以以长江为例,让学生说出在长江不同河段补给类型有哪些变化。
思考题2,可以让学生先互相讨论,并要求学生用图形的方式来说明两种情况下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关系。
学生能运用绘图的方法说明地理现象的特征或原理,是地理基本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2.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有如下教学建议。
(1)水循环概念与类型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或自绘板图边画边讲,也可以运用电脑动画演示水循环的过程。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一篇:《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各种相互联系的水体,并指出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为学习水循环作铺垫。
2.教材第二部分通过水循环示意图,详细介绍了三种水循环,然后以活动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产生的影响,最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水循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三、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读图分析,讲练结合,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形式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活动探究一结合课本图3.1、图3.2分析自然界中水体的相互关系滚滚长江东逝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观察水循环视频活动探究二全班同学动手,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写出水循环的环节。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教师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活动探究】展示黄河下游断流的图片,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况?采取什么措施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案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有关资料,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以及相互关系□理解与掌握河流与其它水体(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河流流量曲线的分析,掌握河流与其它水体的关系及补给特点□能绘画水循环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主要作用理解与掌握河流与其它水体(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地下水)补给关系理解与掌握河流与其它水体(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地下水)补给关系一、相互联系的水体【结合教材及资料,自主读书完成以下基础知识填充】 按状态(一)分类 按分布按性质: 咸水、淡水( 储量最大)( 是淡水的主体)(二)河流补给关系1、降水补给河流(常见于位于沿海的外流河) 降水补给主要与河流所处地区的有关。
降水较多的季节,为河流的 期或丰水期,流量较 。
降水较少的季节,为河流的 期或枯水期,流量较 。
2、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常见于位于内陆的内流河,源头四周有高大山脉)冰川融水补给主要河流所处地区的 变化有关气温较高的季节为河流的 期或丰水期,流量较 。
气温较低的季节为河流的 期或枯水期,流量较 。
3、春季冰雪融水河流(常见于我国东北地区河流)由于冬季积雪在春季融化,使春季时,河流流量 ,出现春汛。
4、河流与湖泊(水库)相互补给左下图洪水期,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时,补给枯水期,河流水位低于湖泊时,补给河5、河流与地下水相互补给右上图河流丰水期,水位高于地下水(潜水面)时, 补给河流枯水期,水位低于地下水(潜水面)时, 补给二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一 1 水循环的概念:2水循环过程(标注出各箭头代表的水循环过程)3 水循环的类型 、 、 。
(二)水循环的意义 1、各种水体不断更新,从而维护全球 2、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 交换 迁移 ,缓解 不断向海洋输送3、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基本概念补充1、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2、 汛期:流域内由于雨水集中,或融冰、化雪导致河水在一年中显著上涨的时期 3、洪峰:洪水的最大流量自主学习检测:1、地球上各水体的储量由多到少依次是:( )A 、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 B 、河流水、地下水、冰川水C 、冰川水、地下水、河流水 D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2、 地球上除冰川外占淡水总储量多的水体是( ) A 、冰川 B 、海洋水 C 地下淡水 D 大气水 3、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体是( )A 河水B 冰川C 植物水 D湖泊水4、 水循环的最主要动力是( )A 太阳辐射能B 重力能C 大气运动 D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引力5、对长江、黄河水的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只参与海陆间循环B 、只参与陆上内循环C 、只参与海上内循环D 、既参与海陆间循环,又参与陆上内循环 6、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资源可以循环更新,因此不必节约使用 B 海陆间循环、陆地循环都能使水资源得到更新C 由陆地循环更新的水资源数量较少,因而陆地循环对各地的影响意义不大D 水循环能影响全球环境,但影响力度不大7、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构成一个 ( ) A .连续而规则的圈层 B .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 .不连续而规则的圈层 D .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8、水循环是自然界的水在( ) 圈层之间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
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三维目标定向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⑵.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布置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
①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②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①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②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二、教法分析
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4.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
三、学法分析
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引入新课自然界的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自学探究】结合图3.1,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体从存在形态上和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
2、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
3、水圈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总结(展示课件)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课件展示图片】: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学生自主讨论)
师问: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生答:大气降水、高山冰川或冰雪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师问: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
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他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生答: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当湖泊水位较低,河流水补给给湖泊;当湖泊水位较高,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播放河、湖水互补关系动画)
【过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问题承转】滚滚长江东逝水。
为什么长江水源源不断东流入海而不枯竭呢?【动画演示】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
【学生活动】说一说: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指一指: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
画一画: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比一比: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想一想:哪一种水循环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更新?哪一种水循环所参与的水量
最多?
辨一辨:內陆湖泊水蒸发、洪水入海、台风登陆、赤道海域的对流雨等分别属于那种类型的水循环?
【教师播放图片后提问】自然界中水循环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归纳水循环的四点意义。
(水量平衡器、天然淡水制造厂、大自然的空调、地形雕塑师)
【案例分析】“黄河之水奔流不到海”,黄河断流逐年加剧。
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中,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
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河段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
【问题探究】
1、目前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2、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3、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人为因素有关?
4、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补充总结)
【小结】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体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2、水体分布———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
3、水体联系———相互补给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形式——海陆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循环
2、水循环的意义: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