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风格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贝多芬《~b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的分析与演奏实践

贝多芬《~b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的分析与演奏实践

贝多芬《~b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的分析与演奏实践
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是他最著名的钢琴协奏曲之一,也是他晚期创作的作品之一。

该曲于1810年左右开始创作,经过多年的修改,在1811年终于完成。

这首协奏曲共分为三个乐章,分别是快板、慢板和快板。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首协奏曲。

第一乐章:快板
该曲的第一乐章快板,是一首充满了冲突和力量的旋律。

在这个乐章中,钢琴和管弦乐交替演奏着不同的旋律,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话。

在演奏这个乐章时,钢琴家需要注重强弱的把握和速度的掌控,让各个音符清晰地传达出音乐的力量和冲突。

第二乐章:慢板
第二乐章是慢板,是整个协奏曲中最感性的部分。

在这个部分中,钢琴的旋律被慢慢地引出来,首先由单独的钢琴演奏,然后逐渐加入了管弦乐。

这个乐章中的旋律柔和动人,需要钢琴家通过轻柔的演奏来完美表达这种感性。

第三乐章:快板
第三乐章快板又是整首协奏曲中最有力量的部分。

在这个乐章中,钢琴与管弦乐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角逐,两者展现出了自己的力量和魅力。

在演奏这个乐章时,钢琴家需要注重技术的掌控和节奏的感觉,让音乐自然地流淌。

总的来说,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是一首充满了力量和感性的作品,对钢琴家的技巧和演奏要求都非常高。

在演奏这首曲子时,钢琴家需要注重旋律与管弦乐交互的配合和表达,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表现力和感性。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五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第一次用三个奏鸣曲式乐章写成的钢琴奏鸣曲,具有作曲家较早期创作的典型特征。

其第一乐章为c小调,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也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

全乐章是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深沉的严肃气氛,因此这首奏鸣曲也称为“小悲怆奏鸣曲”。

通过主题的对比力度、调性转换和戏剧性的发展,简要分析其特征:呈示部:(1—105)主部(1-30):主部主题分为三个阶段,加补充乐段构成。

第一阶段(1 - 8 ),第二阶段(9—16)第三阶段((17—22)补充乐段(22—30)主部主题开始的4 小节,是由 3 小节的跳进分解和弦呈锯齿状跳进上行加上一小节的双音级进下行组成,很像一种疑问语气,后面的一小节呈双音级下行,好像是对前面疑问语气的回答。

向上跳进时节奏密集,向下级进时节奏较松散,这样在开始的4 小节主题内部便在音调和节奏上形成了对比,这样使人感觉在前8 小节这样4 + 4 的对称结构中蕴含的是充满活力和突破的音乐。

于是主部的1-16小节可表示为:4(3+1)+4(3+1)+4(2+2)+4这就形成了一个“起、承、转、合”的一个结构周期。

第9 小节除了在结构上形成“转”以外,在旋律音调走向上则表现为开始不断级进下行,形成了具有叹息音调性质的节奏型。

第三阶段(1 7 - 2 2 )在第三阶段的开始(1 7 - 1 8 )小节,音调的折转下行又和主部主题开始部分的呈锯齿状曲折上行的音调形成了对比和统一。

调式调性则都统一在 c 和声小调,21 小节达到了主部主题的高潮,至此,主部主题以完全终止结束。

补充乐段22-30 小节是对主部主题的加固,有对一开始在现的因素,音组、功能都一样,只是音高不一样,至此,主部结束。

连接部:(32-55)连接部的调性从突然跳出的主调的下属方向调降A 大调开始,经过f 小调,降D 大调,在48小节到达降B大调主和弦(亦即降E大调的属功能),由此可以看出,连接部从一开始通过不断的下方三度的转调(降A—f—降D—降B),将低音持续在降E大调的属音上,从而为副部调性作预备。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

今日名曲欣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发布: 2010-6-01 17:48 | 作者: 网友| 来源: 网络| 查看: 3次什么是协奏曲?简单地讲协奏曲是一种音乐体裁,是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的器乐套曲。

它的特点是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在协奏曲的演奏过程中,不存在谁为谁伴奏,彼此地位平等,有时独奏乐器主奏,有时则由乐队独当一面,两者互相竞争,所以也称为竞奏曲。

钢琴协奏曲在协奏曲中算是比较特殊的,因为钢琴不属于一般交响乐团的编制,但由于其乐器结构与发音原理与一般弦乐器不相同,也因此产生一种“竞奏“效果。

协奏曲还有几种形式:两件相同的乐器和乐队竞奏,叫复奏曲;三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叫三重协奏曲;单乐章的叫小协奏曲;乐队与乐队竞奏的叫大协奏曲;以花腔女高音独唱(无词)与乐队的协奏的叫声乐协奏曲等。

协奏曲产生历史:早在十六世纪,协奏曲通常是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

在巴洛克時期由于现代钢琴还没问世,只有一些为管风琴而写的键盘乐器协奏曲,那时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

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

莫扎特是近代钢琴的有力推动者,由他所作的27首钢琴协奏曲可以看出在近代钢琴没出现前他的冒险实践精神,在贝多芬以后,几乎所有重要的音乐家都写过钢琴协奏曲。

协奏曲的构成:在近代协奏曲中,独奏乐器与乐队形成对比,此起彼伏,互相竞争。

它一般包含热情的快板,优美抒情的慢板,欢乐奔放的快板三个乐章(比起交响乐来少了一个小步舞或诙谐曲的乐章)。

跟交响乐一样,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也多用奏鸣曲式写成,但它是为了体现协奏的原则,常常包含两个呈示部:第一呈示部单独由乐队演奏,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而独奏乐器居于突出地位。

一般在第二乐章结束前往往加有独奏乐器单独演奏的华彩乐段,以表现高度的演奏技巧。

贝多芬奏鸣曲0p10no1

贝多芬奏鸣曲0p10no1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 No.1第一乐章作品分析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较早期的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作品之一,其第一乐章构思精巧、内涵丰富、结构精炼、个性鲜明,具有贝多芬音乐风格的典型特征。

以下是对第一乐章的作品分析:一、呈示部(1-105小节)1.主部主题(1-31小节)乐曲开头即为主部主题,由两个对比强烈的动机交替动机一(1-2小节)为c小调主和弦后一串上行分解和弦琶音,音量较强(f),符点节奏音型,是音乐极具推动力和力度感,充分体现出一种倔强与奋进的性格。

动机二(3-4小节)音程级进,音乐为弱,二分音符拉宽节奏,表现出忧伤哀怨的情绪,给人压抑感。

第5-8小节为动机一和动机二的模进。

第9-16小节由动机二延伸出来的三个层次的级进下行音型,旋律由单声部、二声部到八度重复,力度逐渐加强,和声语气逐渐加快,在属六和弦上停住,造成深沉悲壮的气氛。

第22小节开始,主部主题动机一再次出现,同时左手和弦进行为隐伏旋律,是动机二的变形。

2.连接部(31-55小节)(1)从调性布局上看,连接部从降A大调开始,为c小调的关系大调的下属大调,后在降A大调的关系小调的f小调上,再转入降A大调的下属调降D大调上,最后停留在降E大调的属持续音上,调性不稳,转调频繁。

(2)从旋律主题的材料运用看,连接部首先运用了新材料,但主部主题动机材料仍有出现,如第49小节,旋律声部的简短音型为主部主题动机二的变形。

3.副部主题(56-93小节)副部主题出现在降E大调上。

第56-59小节上行分解琶音旋律线,符点节奏同时末尾加四度回转落句,为主部主题动机的变形。

第60-63小节为上行模进。

第65-71小节为变奏重复,级进式上行音阶左手低声部为旋律化和声背景,中声部持续弹奏降B音14小节,使和声背景平稳柔和,旋律更加鲜明而富歌唱性。

第86-90小节,主部主题动机一,四次紧缩式节奏性呼应,情绪不断高涨。

第90-94小节,模进到高点,急转直下以完全终止结束乐句。

浅析贝多芬早期第5钢琴奏鸣曲

浅析贝多芬早期第5钢琴奏鸣曲
的多样化手段 来使再现 部动 力化 ,而这 首作 品中,也是 贝多芬对这 种手法 最早 的运 用范例。再现 的副 部 ,在主调从属 调性 上开始 ,总体句法布局 为 8+1 0+8 +l 3+叠入 的 2+1 ,其相对 于呈示部 7 的副部核心乐段部 分而 言,由于其 内部 承 担 了要从从 属 调性 转回主 调的任 务 , 结构扩展为 了一个 复乐段规 模 ,第一个 乐段 在 结束 时,已 回 到 了主调 c小 调 上 ,在第二个乐段 中 ,副部才得 以在主 调上完全的再现 ,包括 扩充 出的第三个 乐句。最后是 除了尾部 变为两个强 奏的 和弦外没有多大变化的结束 部。 第 二 乐 章 :很 慢 的 柔 板 ( dgo A ai m l ) / ,A大调 ,无展开 部的 奏 oo ,2 4拍 t
手法、个性 特质 ,以乐章为 索引 ,作 一
个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
作者 简介 :张 谊 ( 9 3一)男 ,湖 北 黄 陂 17 人,贵州 师范 大学 在读 研究 生 ,研 究方 向: 音乐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 :极快 而充满活 力的快板
( l g ooecnbi) / Al r m l o r ,3 4拍 ,c eo t o 小 调 ,奏 鸣曲式。 呈示部 (—15 :主部是一个 8+ 1 O)
大调 的属 七 ( 见谱 例 1 ,再 以此 作 参 ) 为 A大调 的重属 回到 主调 属 七。这 种 手法展示了早 期贝多芬对 于和声与调性 运用上的意外进行 与色彩对 比的强烈 兴 趣。连 接 部 后 副 部 在 主 调 上 规 则 地
再现 。
性的引入 ,其用意 是用 不稳定性和 色彩
l 4结构的乐段 ,在 2 2小节完 全终 止后 有一个 8小节 的补充加 固部分 ,主部主 题的核心材料是和弦分 解基础上 附点节 奏的向上跳进。连接 部沿用 了主部 第一 个 向上六度跳进 的因素 ,在主部 的下方 大三度 的 A大调上进入 。应该说 ,对于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奏鸣曲》被誉为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呈现了贝多芬创新的复杂性和富于想象力的作曲技巧。

下面将以更详细的方式进行曲式的分析。

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是尤为典型的"快板奏鸣曲"结构,通常被称为"孟波"(march in tempo di Menuetto)结构。

该乐章开头使用了一个强大的四个1号小提琴上连奏音,以一个非常富有表现力的动机开始,这几个音符延续到整个乐章中的各个部分,成为整个曲子的符号和标志。

接下来,乐章进入了第一个主题,由小提琴独奏奏出一个明亮、欢快的主题。

这个主题特点明显,音乐旋律性极强,给人一种坚定的力量感。

接着,乐章进入了转调部分,艰难地经历了一系列乐句,来到了D大调。

这部分的音乐起到了衔接的作用,转换了音乐情绪。

在D大调中,乐章开始了全新的音乐发展。

快速变化的节奏和充满力量的和弦音色,营造了一种紧张而激烈的气氛。

这个部分也可以看作是乐章的副主题。

在副主题之后,乐章回到了主题的再现,并呈现了一个琶音序列,这种序列被广泛应用于贝多芬的作品中。

这部分呈现了第一个主题的回归,并由全体乐队共同演奏,增强了整个乐章的力度和冲击力。

接下来是乐章的发展部分,此时乐章的第一个主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密集。

通过音乐的重新组合和相互关系的变化,乐章的发展部分增添了更多音乐情绪的层次,体现了贝多芬的高超创作技巧。

当发展部分结束后,乐章再次回到了主题的再现,再次出现之前的节奏动机,并带来了更加壮大的和弦音色。

乐章的结尾部分则呈现了典型的"快板奏鸣曲"结构,以激烈又充满活力的音乐来展示其创作精髓。

整个乐章在强烈的和弦音色中结束,给人带来一种冲击力和震撼感。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是典型的"快板奏鸣曲"结构,包括主题、转调部分、发展部分和再现部分。

对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奏鸣曲》的赏析

对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奏鸣曲》的赏析

的艺术成就 。《第 五钢琴奏鸣曲》曾引起 当时众 多的音乐评论 的小 提琴音 型使我 们联想 起莫 扎特 和海 顿那翩 翩 飞舞 的主
家 的集 中攻击 ,被指 责为作品思想 混乱 ,夹杂着 “含糊不 清 的 题 ,但他们 明显不适于烘托英勇 的形象 。不过在延长号前 ,贝
矫揉造作 ”,然而 ,这种所 谓的 “含糊不清 ”恰恰 反映 了贝多芬 多芬采用了十六 分音符激扬 的奔跑 ,再配上八度的重音 ,成功
年1,是 一位集古典 主义 之大成 的德 国古典 音乐作 曲家 ,也 是 的音调 。展开部是小型的 ,但贝多芬在这里找到了象征不安 和
一 位指挥家和钢琴演 奏家 ,被后人 尊称为 “乐圣”。贝多芬曾 振奋 号召的出色音调 。再现部 ,运动的间歇变得更 为经常 ,没
师从 聂非学习和声 学 、对位法和赋格 曲式等科 目。贝多芬经历 有 以激 动不安 的心绪为终 曲,而是 以戏谑的第一 主题在 C大
乐文化 中占据 着重要地位 。而贝多芬 则是 西方音 乐古典 乐派 Adagio中的第 一主题非常奇美 ,伴着低声部八分音 符的背景
的集 大成者 ,同时也是 西方浪漫 乐派 的奠基人 。本文主要 以 和中声部 切分音 型的颤动 ,创造 了柔和圆润的音响效果 。第二
《第五钢琴 奏鸣 曲》为代表 ,通过 贝 多芬的 生平经历及创 作情 主题 和第 一主题 的对 比是不 明显 的,但是第二 主题 也有 许多
品奠定 了贝多芬在西方音乐界 的地位 ,对音乐 的发展也有着 的创作。他促使 听众相信在搜 寻音乐形象 的完整 和独 特的道
深 远 影 响 。
路上 ,有多少磨难和欢乐的创作空间。贝多芬的《第五钢琴 奏
二 、《第五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

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

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

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是由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创作的一部钢琴曲。

它是贝多芬的中期创作时期的一部代表作品,也被称为“命运”奏鸣曲。

这首乐曲由四个乐章组成,以其激情澎湃的音乐风格、深沉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第一乐章是强烈的感情宣泄,它以悲切的c小调开头,通过快速的音符和强烈的旋律展示了作曲家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一乐章带有紧张的氛围和饱满的表达力,表达出对命运不公的抗争和对生活的无奈。

第二乐章是一段温柔而优雅的奏鸣曲。

它以A小调作为主调,轻柔地展现出富有情感的旋律。

这个乐章相对较短,但却是整个作品中最为亲切和温暖的一部分。

第三乐章是一段快速的舞曲,以scherzo的形式呈现。

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充满了幽默和活力,展示了他独特的节奏感和技巧。

这一乐章带有轻松愉快的氛围,使人不禁跟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摆起来。

第四乐章是乐曲的高潮部分,也是最具戏剧性的部分。

它以c小调的主题开头,通过充满张力和激情的音乐表达出作曲家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一乐章展示了贝多芬作品中最具力量感和冲击力的一面,令人印象深刻。

整个《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以其浓烈的情感、丰富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感而闻名。

它展示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独特风格和深厚的音乐才华。

这首乐曲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到现在仍然是钢琴曲目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音乐的力量,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人类情感的复杂和丰富。

无论是在音乐厅还是在个人的欣赏中,这首乐曲都能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并带给人们无尽的情感体验。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研究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研究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研究作者:杨铭来源:《黄河之声》2020年第13期摘要:贝多芬对古典音乐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一生创作了许多乐曲并采用了不同种类的体裁,被后世尊称为“乐圣”。

在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中《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是规模最为庞大的,因此又称它为皇帝协奏曲。

本文将从创作背景、音乐风格特征、音樂内涵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这首协奏曲。

关键词:贝多芬;协奏曲;作品研究一、创作背景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是他最后一部钢琴协奏曲,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十分辉煌的作品。

贝多芬在创作时亲眼见证了维也纳连续不断的炮火,使得他心中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渴望逐渐增强。

这部作品,融入了贝多芬复杂且深刻的情感,使得作品从始至终贯穿着革命的英雄气概。

这部作品第一次公开演出时,它的钢琴部分是由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来演奏。

由于战争动乱的原因,这场音乐会的准备工作并不是很充分,同时年轻的车尔尼更多注重了技巧方面的展示,所以此次演出并未将这部作品深刻的音乐内涵所展示出来,但是这场演出依然收获了很高的评价。

二、曲式分析《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是三乐章的形式,第一乐章:快板,4/4拍,奏鸣曲式,降E大调。

此乐章的结构是双呈式部并且在第一呈式部中添加了钢琴的华彩部分。

紧随着钢琴华彩部分的结束,便是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

在这之后旋律变得从容了一些,力度减弱。

结束部是通过对主部主题的旋律进行模进而发展来的,之后便过渡到了第二呈示部。

第二呈示部中的钢琴将其主部主题引出。

主部主题的旋律演奏之后进入到链接部,紧接着钢琴重奏了这一主题,采用了左右旋律的交错,使得音乐感觉更加宽广。

随后弦乐加入其中便展开了副部主题的变化演奏,钢琴通过模进将旋律进行到了副部主题。

副部中旋律逐渐从轻快活泼变得静谧,随后又接着将静谧打破。

再现部的演奏将乐曲推至下一个高潮,进入尾声。

第二乐章是稍快的柔板,4/4拍,单三部变奏曲式,B大调。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乐评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乐评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乐评
(原创版)
目录
1.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背景和创作历程
2.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结构和特点
3.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知名度和影响
4.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优秀版本推荐
正文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又被誉为“皇帝”协奏曲,是贝多芬所有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

该作品于 1809 年至 1811 年间在维也纳完成初稿,随后在 1811 年 11 月于莱比锡进行首演。

贝多芬曾将此作品献给奥地利的鲁道夫公爵。

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经历了法军占领维也纳的困境,以及与鲁道夫公爵的深厚友谊。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分为三个乐章,其中第三乐章被誉为“钢琴协奏曲中的皇帝”,以无穷变化的旋律体现出贝多芬的创作技巧炉火纯青。

这部作品给人留下华丽灿烂和气势磅礴的感受,是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中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一部。

在众多钢琴协奏曲中,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无疑是最受听众喜爱、知名度最高、流传最广的。

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宏伟的规模使其在古典音乐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欣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乐迷来说,选择一个好的版本非常重要。

其中,michenlangeli 版本的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被认为是最佳版本之一。

这个版本在整个框架上完美无瑕,触键、乐队交流和华彩等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

总之,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
作品。

贝多芬第五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五奏鸣曲曲式分析

研究文字来自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作者:郑兴三第五钢琴奏鸣曲(献给冯·布朗伯爵夫人)c小调op.10 No.1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 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

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

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

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

”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

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

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

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

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

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

对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奏鸣曲》的赏析

对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奏鸣曲》的赏析

对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奏鸣曲》的赏析摘要:音乐是人类史上最悠久、最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一,西方音乐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在人类的音乐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贝多芬则是西方音乐古典乐派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西方浪漫乐派的奠基人。

本文主要以《第五钢琴奏鸣曲》为代表,通过贝多芬的生平经历及创作情况,来展示西方音乐的艺术审美价值。

关键词: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西方音乐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音乐界被称为钢琴家的“新约全书”,在西方音乐艺术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对钢琴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钢琴奏鸣曲》在贝多芬早期创作中占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艺术成就。

《第五钢琴奏鸣曲》曾引起当时众多的音乐评论家的集中攻击,被指责为作品思想混乱,夹杂着“含糊不清的矫揉造作”,然而,这种所谓的“含糊不清”恰恰反映了贝多芬的创作个性。

一、贝多芬的生平经历及艺术创作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年),是一位集古典主义之大成的德国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曾师从聂非学习和声学、对位法和赋格曲式等科目。

贝多芬经历了法国大革命这一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反映了这个时代和个性的特征。

贝多芬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作品受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较深,风格轻快流畅;中期作品则展现出他独有的音乐风格,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晚期的作品思想深刻复杂、技巧成熟,同时也有了浪漫主义因素。

他的一生共创作了1首小提琴协奏曲、5首大提琴协奏曲、5部钢琴协奏曲、9首交响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32首钢琴奏鸣曲、1部歌剧、2部弥撒曲等。

这些作品奠定了贝多芬在西方音乐界的地位,对音乐的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

二、《第五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反映了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他的作品充满了英雄性格的特征,“与命运抗争”的时代信念深深影响了他,由此谱写了优美的心灵音乐。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 版本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 版本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版本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也被称
为《命运》协奏曲。

这部协奏曲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和演绎,下面我
将从多个角度为你介绍一些著名的版本。

1. 弗朗茨·利斯特版本,利斯特是19世纪著名的钢琴家和作
曲家,他为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创作了钢琴独奏部分的改编版本。

这个版本在技巧上更加华丽,充满了利斯特的个人风格。

2. 弗朗茨·冯·布尔格版本,布尔格是20世纪的奥地利作曲家,他对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进行了重新编配。

他的版本更加注
重音色和和声的变化,给人以全新的听觉体验。

3.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版本,布伦德尔是20世纪著名的指
挥家,他录制了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多个版本,其中一些版本
由他自己担任指挥。

他的演绎注重音乐的内在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4. 阿尔弗雷德·库尔特斯版本,库尔特斯是20世纪著名的钢
琴家和指挥家,他也录制了多个版本的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


的演绎以技巧和力量著称,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5.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版本,阿什肯纳齐是20世纪著名的俄罗斯钢琴家,他的演绎以深情和细腻著称。

他注重音乐的细节和表达,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这些版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每个版本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无论是哪个版本,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都是一部具有震撼力和感人力量的作品,它展示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天才和创造力。

无论选择哪个版本,都能够欣赏到这部伟大作品的魅力。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赏析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赏析

芬第五 钢琴奏 呜 曲 , 它那慷慨 激 昂却 又朴 素至极 、 以 感人 至深 的旋律 , 高的 美学价值 和丰 富的 内涵 , 众 多的音 乐作 品 中独 树 一帜 。 至 在
贝 多芬把钢琴 奏鸣 曲这 一形式发 展到 了一 个新 的高峰 , 高了铜琴 奏呜 曲的 艺术表现 力 。 提
【 键词 】 贝多芬 ; 琴奏鸣 曲 ; 关 钢 风格 ; 特征 创作
1 呈 示部 主部 主题 1 3 、 — 1小节( ) c
的慢 乐章 以及他 内心的 突 、 中 情感的 矛盾都 在音 乐中得 到充 分的 披 露 。以对 比原 则 为主的古 典奏 鸣曲成 了贝多 芬表现 矛盾 的; 突 、 中 对 比和 统一 的最有 力的 手段 。 第二 时期 :口 81 至 11 。这时 期是 贝多 芬 创作 的鼎 盛 B 10 年 4年 8 时期 , 期 间创 作 的 奏 鸣曲 展 现 了作 曲家 多 姿 多 彩 的风 格 和 形 在这 式 , 了不少 富于独 创性 的乐段 , “ 出现 如 葬礼 进 行曲 ”幻 想风 乐 章 、 、 极缓 板慢 乐章 、 朗诵调 及标题 音 乐 等等 , 一 系列 作 品组 成 了贝 多 这 芬创 作的 辉煌 时期 。 第三 时期 : 14 年 以后 的 作 品。此 时 期 奏 鸣曲 的 每 一乐 章 即 81 都 可视作 一首经 典乐 曲。这 些 史诗 般 的作 品 充分 地 发挥 钢 琴 的乐 器性 能 , 式更庞 大而 自由 , 杂 的感 性和 深 刻 的哲 理在 这 些乐 曲 曲 复 中得 到 了淋漓尽 致的 发挥 , 充分地 反映 了伟大 作曲 家炉火纯 青 的创 作境 界 。 第 五号 钢 琴奏 鸣曲 , \ 。作 于 19 CJ 调 J 7 6—19 7 8年 夏之 间 。共 有 三个 乐 章 : 乐 章 , 快 而 精 神 抖 擞 的快 板 , \ , 鸣 曲 第一 极 cJ调 奏 J 式 , 满着 激 动 的斗争 。第一 主题 是 由 主和 弦 和 分 散 和 弦 向上 上 充 行 的 意志 性动 机和 另 一个 与之 对应 的优 雅 动 机连 接而 成 , 在发 展 部 中 第 二 主 题 有 大 胆 、 具 意 味 的 变 化 。 第 二 乐 章 , 慢 的 慢 极 极 板 ,A大 调 , 略发 展部 的 奏 鸣 曲 式 , 省 结构 非常 简 洁 , 只通 过 主 题 的优 美变 奏来 增 加变 化与 深度 , 充满 着 对 深 刻 慰 藉 的渴 。 第三 乐 章 , 急板 , 鸣曲 式 , 满 着 在 焦 躁 中 对 平 安 的祈 望 , 有 其 鲜 最 奏 充 都 明的 特点 , 中有 激 怒的 骚动 、 悲 哀 的怨 诉 , 切 近 于 人 类热 情 其 有 有 而 简 练 的语 言 , 是年 轻 贝多 芬英 雄 戏 剧性 和 悲 怆 风 格 结 合 的典 它 型 。其 第一 主题 多少 带有 焦 虑 的气 氛 , 个 主题 的发 展 其 实 含 有 这 谐谑 的 因素 。 由于 在第 一 、 三乐章 中 具有 粗 狂 、 烈 的热 情 , 有 英 雄 式 第 激 具 的反 抗 精神 及 阴暗 的严 肃 气 氛 , 人 称这 首 奏 鸣 曲 为 “ 悲 怆 奏 有 小 鸣 曲 ” 。 贝多 芬 把 cJ调 作 为 表现 斗 争 的 、 雄 的 、 情的 、 \ J 英 激 悲怆 的 调 性 , 这首 奏鸣 曲就是 取用 cJ 写作 的最早 奏 鸣曲 。 而 \ J调

贝多芬《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Apple《第五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较早期的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作品之一.为c小调,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

属于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呈示部主部主题共有30小节,分三个部分:一、开始4小节由3小节的跳进分解和弦呈锯齿状跳进上行加上一小节的双音级进下行组成,多浮点节奏,很像汉语语气中的疑问语气。

向上模进至第8小节。

二、9至16由3个乐节组成,多连音线,改变重音位置,落在c小调属和弦上。

三、后面的小节气过渡连接作用,落在主和弦上,完全终止结束。

为收拢性对比性主部。

连接部是主部乐思的延续。

32至36小节引用主部第二部分材料,后面经一系列的模进,趋向下属f小调,再到下属降b把音乐引向了副部材料及调性——bE 大调,末尾出现属持续,承上启下,通过旋律线和调性把它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了主部和副部最自然的过渡。

副部主题建立在bE调上,分两个部分:一、赋予歌唱性的旋律展示出丰富的情感变化,第64小节后的级进上行音型给人亢奋之感。

二、出现新材料,在对其变化重复,86小节,主部附点节奏又出现了,并开始出现阻碍终止,91、92两小节补充调性。

后属七结束在主和弦上。

结束部叠入式进入,安详如歌的结束部主题由10小节组成,引用连接部材料,落在主和弦上。

结束了呈示部。

展开部展开部引入部分在同名大调(C大调)上从主部的材料开始。

12小节以后为基本展开部分,出现了连接部48小节开始的中声部材料及副部织体材料,在八分音符音型背景上由八度陈述出来。

由f小调转至降b小调。

后安静的四分音符进行渐强结束。

再现准备开始出现c小调的属持续,导致属音上的短持续音,落在主和弦上。

再现部建立在c小调上,主部再现第三部分为减缩再现,连接部趋向降G至C再转至F大调主、副部的调性对比已不存在,始终在f小调上进行。

结束部多了4小节扩充,落在f小调主和弦上结束。

主题变化演奏两次,第二次转回c小调,同样出现阻碍终止。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的音乐内涵与演奏分析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的音乐内涵与演奏分析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的音乐内涵与
演奏分析
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是他的代表
作之一,是19世纪欧洲音乐史上著名的钢琴协奏曲之一。


部作品的音乐内涵深刻,展现了细腻的情感和雄浑的气势,演奏时需要充分发挥技巧和表现力。

首先,这部作品的主题非常威武雄壮,表现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在演奏时,需要注意突出主题的力度和速度,同时展现出音乐的张力和气势。

其次,这部作品的第二乐章非常感人,是一个慷慨激昂的主题。

演奏者需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和音乐的渗透性,让观众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内涵和深度。

最后,这部作品的第三乐章是一个华丽的主题,以其优美的旋律而闻名全球。

演奏者需要注意速度和节奏的准确性,同时展现出音乐的浪漫气息和华丽感受。

总之,《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是一部非常优
秀的钢琴协奏曲,它的音乐内涵深刻,情感表达细腻,演奏时需要展现出气势和响度,同时注意细节的表达,让观众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贝多芬第五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五奏鸣曲曲式分析

研究文字来自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作者:郑兴三第五钢琴奏鸣曲(献给冯·布朗伯爵夫人)c小调op.10 No.1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 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

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

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

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

”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

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

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

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

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

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乐评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乐评

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所有钢琴协奏曲作品中的一部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作品。

这部作品在音乐史上被誉为钢琴协奏曲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首先,从作品的构成来看,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是一部充满创新精神的作品。

在曲式上,贝多芬采用了古典主义时期常用的三乐章结构,但在具体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却展现出了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

整部作品在工稳的结构中蕴含着壮阔的波澜、变化无穷的旋律,给人以极端宏伟、华丽的印象。

其次,贝多芬在第五钢琴协奏曲中展现出了卓越的作曲技巧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在第一乐章中,主奏钢琴以花奏方式弹奏出分解和弦,进而引出了管弦乐部分演奏的乐章主题。

这一主题简洁而又华丽绚烂,可以看出贝多芬在作曲手法上的精致与巧妙。

而在第二乐章中,贝多芬则以优美的徐缓乐章为主题,展现出了他对于旋律的掌控力和对于情感的表达能力。

第三乐章则采用了回旋曲式,通过旋的起伏和音调的变化,展现了贝多芬对于音乐的细腻处理和对于情感的深刻理解。

此外,贝多芬在第五钢琴协奏曲中还特别注重音乐的戏剧性和冲突性。

在作品中,主奏钢琴与管弦乐队的合作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二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特别是在高潮部分的处理上,贝多芬通过音乐的力量将情感推向顶点,让人们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震撼和艺术感染力。

最后,从历史地位上看,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是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这部作品不仅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开启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新篇章。

它标志着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成熟与完善,也成为了后世音乐家们学习和研究的典范之作。

综上所述,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是一部充满创新精神、卓越技巧和深厚人文底蕴的作品。

它不仅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整个音乐史上的巅峰之作。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贝多芬对于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在创作中所展现出的卓越才华和无尽的创新精神。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演奏风格分析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演奏风格分析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演奏风格分析
张钰莉;修沅直;侯圆开
【期刊名称】《喜剧世界(中旬刊)》
【年(卷),期】2024()3
【摘要】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钢琴演奏者通过深入体会分析该作品的演奏风格,能够快速提升对钢琴弹奏的理解。

本文从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曲目特点、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演奏风格要素、演奏技巧对音乐表现的影响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探究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演奏风格,从而为钢琴演奏者的演奏提供指导。

【总页数】3页(P0137-0139)
【作者】张钰莉;修沅直;侯圆开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
【相关文献】
1.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风格特征分析
2.华丽且辉煌的炫技,崇高而庄重的吟唱评特里福诺夫演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
3.贝多芬钢琴作品《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的演奏分析
4.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技巧与音乐内涵
5.贝多芬钢琴作品《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73艺术分析及其演奏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风格特征分析作者:苏萌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4期【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创作于奥法战争爆发时期,整首作品中尽显王者风范,也被称为“皇帝协奏曲”。

对《第五钢琴协奏曲》创作手法特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演奏这首协奏曲。

【关键词】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一、《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创作背景贝多芬于177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与海顿、莫扎特成为古典维也纳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贝多芬的整个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极为优秀的作品,其中包含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和9首交响曲等。

其中的《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在原来创作思路的基础上形成了新思路,且该作品技巧极为纯熟,在沉稳的结构中也体现了宽广、多变的旋律,是贝多芬所有协奏曲中最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演奏技巧难度也是最高的一部。

贝多芬的《降 E 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9世纪初,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创作,当时法国爆发奥法战争,拿破仑占据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该作品便是创作于战争的炮火声中。

贝多芬最初创作这个作品,主要是想要将其献给他的学生鲁道夫大公,当时鲁道夫一直对贝多芬给予帮助,就连战乱年代都没有停止。

创作这个作品时,贝多芬已经处于耳疾严重的阶段,对于这首第五协奏曲无法亲自在音乐会中演奏,便交由他的学生车尔尼负责,尽管当时的演出很成功,但是车尔尼表示自己仍未表现出该作品的精髓。

日后许多钢琴家也对这首作品进行了演绎,由此也奠定了《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在乐坛的地位。

二、《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创作特征(一)华彩乐段的创作华彩乐段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公元1500 年左右,最初的华彩乐段主要存在于声乐中,指的是曲调结尾处对倒数第二个音符进行的修饰,或是旋律结尾处的修饰。

到了18世纪,当时作曲家在乐曲的结尾处融入华彩乐段,以凸显演奏人员高超的演奏技巧。

一直到古典主义阶段,当时钢琴协奏曲已经十分成熟,莫扎特所创作的协奏曲中都会专留一个华彩乐段的位置让演奏者即兴发挥,贝多芬曾为莫扎特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谱写华彩乐段,约塞夫·柯尔曼在《协奏曲对话》中写道:“贝多芬创作的华彩乐段要比他最早的钢琴协奏曲晚几年。

”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前四首协奏曲中发现,华彩乐段都没有具体写在曲目当中,都是由后来的演奏家所提供,但是贝多芬所创作的《第五钢琴协奏曲》其中的华彩乐段与协奏曲主体同时完成,使华彩乐段完全融入协奏曲中,贝多芬在总谱中写出了“Non si fa una Cadenza,ma sattacca subito il seguente”的要求,表明贝多芬不準许演奏者增加总谱中其他的内容,严格的要求演奏者按照他所写的曲谱来进行演奏,而不是任由演奏者即兴发挥。

体现出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中强烈的感情寄托和贝多芬对待创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因此,贝多芬所创作的《第五钢琴协奏曲》,其中的华彩乐段本身是赋有开创含义的,它融合了莫扎特风格协奏曲对于华彩乐段演奏的即兴特点,在复杂化节奏型、扩大演奏音域、强化弱对比等方式的基础上,对主奏乐器加以凸显,既体现了钢琴和乐队竞奏戏剧化,同时也开创了后世浪漫主义钢琴协奏曲时代。

(二)创作手法的创新1 对传统协奏曲结构的创新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的体裁是由莫扎特创立的,也确立了当时协奏曲的一种固定的模式:在完善“快-慢-快”三个乐章完整结构的同时也注重钢琴为主奏乐器。

贝多芬在这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在《第五钢琴协奏曲》中,第二乐章结束处采用了复纵线而不是终止线将第二、三乐章分开,使乐章之间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

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作曲家李斯特就对此创作手法情有独钟,他的两首协奏曲中各个乐章结束处都使用了复纵线。

更好的把整体的旋律分隔开来。

此外,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在乐队演奏完主部主题后才会出现钢琴的部分,但是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是以钢琴的华彩乐段作为开端,引出后面的旋律,打破了传统规范的双呈示部的写作手法。

浪漫主义时期的格里格,创作《a小调钢琴协奏曲》时也使用六小节的钢琴华彩片段作为开端,给听众带来更加华丽明快的音响效果。

2 在力度上的体现由于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强调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当时的钢琴所能及的音域及音量有限,常见的力度区间为“p-f”,较为轻盈的琴键更适合快速跑动的演奏技巧。

这样的钢琴当然无法满足贝多芬,随着钢琴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贝多芬后来得到了托马斯·布拉德伍德赠送的英式大钢琴,有了完整的六个八度,采用了三股弦的结构和木制的框架,由于采用了英式联动装置,使得这台钢琴更加的适合强而有力的和弦,可以做出更多的音量及音色的变化,与贝多芬想表达的音响效果更加的符合。

在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中,很明显的体现出力度和音响效果的变化,相对比莫扎特协奏曲,音响效果更为宽广、辉煌,声音更具有对比性,从而更好地凸显这部作品的“戏剧性”。

并且“sf”的标记大多为成片出现,提高了音乐旋律的流动性,使音乐力度的对比更加明显,从而使音乐织体变得更加的丰富。

发展到浪漫主义时期,由于近代钢琴的产生,音色以及音量的对比更加的丰富,力度标记也从此使用的更加的详细。

贝多芬这样的创作手法也体现在李斯特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中,在272-282小节中采用了连续的“sf”标记,从而强调旋律的戏剧性,在其他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中,“sf”也被大量的使用。

除此之外,贝多芬还擅长使用比较极端的力度写作手法,《第五钢琴协奏曲》中出现了“pp-ff”、“ff-pp”、“sf-p”的力度标记,这在之前是从来没有被使用过的,在他的晚期的奏鸣曲中也有所体现,例如贝多芬奏鸣曲Op110中的第16小节到17小节中,力度变化从sf直接到了p,贝多芬之所以能如此创新,是由于贝多芬推崇自然以及个人情绪的宣泄,他希望通过夸张的力度变化来表现内心激昂和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的情感。

3 在装饰音上的体现音乐表现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装饰音的运用,在最早的中世纪宗教音乐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装饰音基本以即兴演奏为主,演奏者按照作曲家写出的主旋律进行自由处理,巴洛克时期,装饰音开始用规范的符号进行标记,到了古典主义时期,继承了巴洛克时期的传统,装饰音以轻快、偏向即兴的方式使旋律线条更为丰富,起到更好的装饰性。

但贝多芬在《第五钢琴协奏曲》中,并没有把装饰音完全用来装饰旋律,而是将装饰音融入了旋律,完美的把旋律和装饰音结合在一起。

例如第二乐章的第16—18小节中装饰旋律的倚音被贝多芬完美的融入了之后的旋律中,使得这段旋律更为华丽。

另外在第三乐章的49小节,贝多芬利用回音将跨度较大的旋律巧妙的连接起来,使这里的旋律走向感更强,极大的提高了旋律的感染力。

在浪漫主义时期,肖邦所创作的作品中,装饰音并不是真正起到装饰的作用,而是旋律,通过这样的写作方式,使作品的旋律更为华丽和优美,更好的体现了肖邦内心的细腻,温暖,从而被后人称为“钢琴诗人”。

4 在钢琴与乐队的关系和配器上的体现(1)早在巴洛克主义时期的协奏曲中,独奏的乐器与乐队处于平等的地位,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莫扎特的协奏曲中,钢琴与乐队之间的关系也基本达到了最佳的平衡状态。

到了贝多芬创作的协奏曲中,钢琴与乐队开始打破原有的平衡,增加了钢琴与乐队之间的对抗性,从而更好的体现协奏曲的交响性。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被称为“皇帝”协奏曲,这种具有英雄气概的协奏曲中更加的强调钢琴与乐队之间的配合,贝多芬利用钢琴与乐队的合奏,演奏的效果更加的辉煌,更好的体现了“皇帝”的乐曲风格。

这首协奏曲整体结构非常的紧凑,所以要求钢琴和乐队配合紧密,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使其戏剧性更加的突出,这样的方式也是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协奏曲的主要创作手法。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147—155小节通过乐队重复钢琴演奏的旋律,与钢琴相互呼应,更好的为后面的旋律做好了铺垫。

(2)贝多芬在钢琴协奏曲的配器方面也做出了大胆的创新,由于《第五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正处于战乱时期,贝多芬将他渴望胜利的情感和愤怒的情绪都融入了这首协奏曲中,古典主义时期钢琴协奏曲的配器效果远远达不到他所想要音响效果,从而他扩大了整个乐队的配置来体現“皇帝”辉煌的效果,包括有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低音管、英国管、低音管、定音鼓。

这样的乐队配置基本比莫扎特时期的乐队配置多出一倍。

管弦乐器更加的丰富齐全。

总体来说,贝多芬利用钢琴与乐队之间的紧密对话,相互交替演奏主题,更加的突出了《第五钢琴协奏曲》的“宫廷式”特点,营造出前所未有的极具戏剧性的辉煌音响效果。

随着贝多芬创新的脚步,浪漫主义时期将乐队的配置进一步的扩大,从古典主义时期乐队配置的六件乐器增加至二十几件,所演奏的音响效果更为宏大、宽广。

由此来说贝多芬的大胆创新和追求自我的情绪宣泄的创作手法极大的推动了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风格的转变,为浪漫主义时期的整体创作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针对《第五钢琴协奏曲》整体创作风格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体现。

其一,音乐的结构方面,作品规模更为浩大。

从这首协奏曲的感觉分析,整体呈现了富丽堂皇、豪迈之感,同时演奏时钢琴和乐队的高度融合,也实现了独奏与全奏水乳交融的无间之感,这也使作品本身更加富有张力,在演奏的同时将钢琴与乐队两种不同的乐器进行了紧密的融合;其二,音乐语言方面,为音乐增添了丰富的情感。

在这一乐曲中,贝多芬运用了大量的转调、速度的起伏、力度的强弱对比等,为作品本身增添了更为丰富的色彩感情。

同时,交响形式的写作手法也突出了齐奏部分的表现力;其三,音乐风格方面,当时创作这首作品时,贝多芬的创作已经逐渐成熟,且当时处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将这首作品中具体的英雄形象转变成为音乐中抽象的英雄主题,并与《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实现了融合,奠定了《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在音乐领域内的地位。

参考文献[1]宫宏宇.“贝多芬最后之嫡传弟子”在华的几场音乐会(1895-1897)[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01):8190.[2][美].梅纳德·所罗门.贝多芬传[M].田園译.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148.[3]吴家军.谈贝多芬谈对钢琴协奏曲体裁的“改革”——以《~b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为例[J].音乐生活,2016(06):6567.[4]李思怡.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中浪漫主义因素探究[D].燕山大学,2015,15.[5]袁冬玲.论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的创作风格和演奏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14.作者简介:苏萌(1981—)男,汉,四川省成都市人,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钢琴演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