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电2.3-2.4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名称模电课程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院系电子通信工程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2013年12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录第一章绪论 (3)1.1目的 (3)1.2内容 (3)第二章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4)2.1设计目的 (4)2.2设计电路图 (4)2.3设计原理 (4)2.4 Miltisim 模拟以及结果 (5)2.5设计的器件 (5)2.6设计物品的实物图片 (6)第三章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6)3.1设计目的 (6)3.2设计电路图 (6)3.3设计原理 (7)3.4 MUltisim 模拟以及结果 (7)3.5设计的器件 (9)3.6设计物品的实物图片 (9)第四章Multisim 模拟差分及运算放大电路 (10)第五章调试与测试数据 (14)第六章结论及设计心得 (17)第一章绪论经过一个学期的对模拟电路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知识。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
模电课程设计便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模拟电路主要说的是放大电路,在这次模电课程设计中我们主要设计了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和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通过对电路的设计和Multisim 模拟,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了模电课上的知识。
对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学习。
1.1 目的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设计教学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以理论为基础设计,在实践中检验、修正。
首先设计一个电路,通过Multisim 模拟,再制作电路板实物。
模电PPT【2024版】
一、结型场效应管(JFET)
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
漏极d (drain)
栅极 g(gate)
导电沟道
源极s(source)
N沟道结构示意图
1、工作原理
•栅-源电压uGS < 0, PN结反 偏,无载流子,属于高阻区
• N型半导体中多子导电, 不经过 PN 结
▪ 栅-源电压uGS 控制耗尽层宽 度,进而控制沟道宽度
例:已知UZ、 [IZmin , IZmax]、RL ,求限流电阻R的取 值范围。
➢ Uo =UZ ➢ IDz [IZmin , IZmax]
IR
I DZ
Uz RL
R UI UZ IR
例 现有两只稳压管,它们的稳定电压分别为6V和8V,正向
导通电压为0.7V。试问: (1)若将它们串联相接,则可得到几种稳压值?各为多少? (2)若将它们并联相接,则又可得到几种稳压值?各为多少?
理想 二极管
导通时△i与△u 成线性关系
理想开关: 导通时 UD=0 截止时IS=0
近似分析 中最常用
导通时UD=Uon 截止时IS=0
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等效电路!
100V?5V?1V?
?
2、微变等效电路
当二极管在静态基础上有一动态信号作用时,则可将二极 管等效为一个电阻,称为动态电阻,也就是微变等效电路。
c-e间击穿电压
最大集电极耗散功 率,PCM=iCuCE
安全工作区
讨论一:
PCM iCuCE
uCE=1V时的iC就是ICM
2.7
iC iB
U CE
U(BR)CEO
由图示特性求出PCM、ICM、U (BR)CEO 、β。
§1.4 场效应管(FET)
模电第二章 基本放大电路
T ( C U B ) 不 E I B I C 变
温度T (C) IC ,
若此时I B
,则I
、
CQ
U CEQ在输出特性坐标
系中的位置就可能
基本不变。
2.4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一、典型电路
消除方法:增大Rb,减小Rc,减小β。
例2-1:由于电路参数的改变使静态工作点产生如图所示变化。 试问(1)当Q从Q1移到Q2、 从Q2移到Q3、 从Q3移到Q4时, 分别是电路的哪个参数变化造成的?这些参数是如何变化的?
4mA 3mA 2mA 1mA
40µA
Q3
Q4
30µA 20µA
IB=10µA
2 6 m V
2 6 m V
r b e 2 0 0 ( 1 ) I E Q 2 0 0 ( 1 3 0 ) 1 . 2 m A 8 7 1 . 6 7
R i R b ∥ r b e r b e 8 7 1 . 6 7 R o R c 6 k
2.4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温度对Q点的影响
2、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性能指标分析)
(1)放大电路的动态图解分析法
结论: 1. ui uBE iB iC uCE uo
阻容耦合共射放大电路
2、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性能指标分析)
(1)放大电路的动态图解分析法 二、图解分析
结论: 2. uo与ui相位相反;3. 测量电压放大倍数;4. 最大不失 真输出电压Uom (UCEQ -UCES与 VCC- UCEQ ,取其小者,除以 2 )。
Q
UBE/V
UBEQ VCC
1、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2)图解法确定静态工作点
模电课后习题答案
正偏时导通压降为零,则 (V)
Uz=8V
当 Uz时,稳压管击穿而处于稳定状态,uO=Uz;
而0< <8V时,稳压管处于反偏而截止,uO= ;
当 时,稳压管将处于正偏而导通,uO=0。
第四、五章
题4.1测得工作在放大电路中几个半导体三极管三个电极电位 、 、 分别为下列各组数值,试判断它们是NPN型还是PNP型?是硅管还是锗管?并确定e、b、c。
与 模值相等,但相位相反!
(3) ,本题中因无信号源内阻,若将ui短路,则 =0
题4.6如题图所示为两级放大电路:
①画出放大器微变等效电路;
②求电压增益 、输入电阻 和输出电阻 。
解:①放大器的微变等效电路为:
②由图可得,两级放大电路的第一级为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它的电压放大倍数 接近于1,整个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取决于它的第二级,也就是共发射级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为:
,
由微变等效电路可知它的电压放大倍数为:
所以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
放大电路第二级的输入阻抗为:
把放大电路第二级的输入阻抗作为第一级的负载,整个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为:
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为:
题4.7题图所示放大电路中,场效应管跨导 , ,三极管的 , , ,电容 、 、 、 可视为交流短路:
1画出放大器的微变等效电路;
①静态工作电流 ;
②电压放大倍数 及 ;
③两个输出端的输出电阻 及 。
分析:该电路分别接有两个输出no1和no2,而输入信号均在基极,uo1为发射级输出,构成共集电路组态,而uo2在集电极输出,构成共射极组态。
(1)静态工作点与输出端的接法无关。因为输出均有隔直电容。其直流通路如图所示:
模电 第2章
第2章 基本放大电路
2.1 放大概念
I&i I&o
( 2) AVO
&' VO & 1 Vi
+
&' & & VO AVOVi Vi
Rs
+
Ro 放大 +
Ri 电路
V&
–
' o
+
V&s
–
V&i
–
V&o
–
RL
& Ri V & Vi s Rs Ri
求解示意图
106 6 1 0.5( V ) 6 10 10
C1
+
+
IB T
ui
RL
uo
共发射极组态基本放大电路
电流控制和放大。 为 IB 提供偏流 Vcc用于提供电 将变化的集电极电流 源,使三极管工作 转换为电压输出. 在线性区。 耦合电容:隔直流、传交流,保证信号传输。
第2章 基本放大电路
2.1 放大概念
模电中,以输入和 输出回路的共同端 作为电位参考点, 叫做“地”,用 “”表示。
(1)如果直接将它与10 的扬声器相接,扬声器上的电压和功率
各为多少?(2)如果在拾音头和扬声器之间接入一个放大电路, 其输入电阻Ri= 1M ,输出电阻Ro= 10 ,开路电压增益为1, 则此时扬声器上的电压和功率各为多少? 解:
Rs +
V&S
I&o
+ Rs RL +
I&i
+ Ro 放大 + Ri 电路
2、若输出为电流形式,则 Ro 越大越好。
模电基本放大电路
1 的直线。 即:交流信号的变化沿着斜率为: RL
这条直线通过Q点,称为交流负载线。
31
交流负载线的作法
EC RC
IC
交流负载线
Q
IB
UCE EC
1 过Q点作一条直线,斜率为: RL
32
2.3.3 静态分析
一、估算法
(1)根据直流通道估算IB
流法。
43
用加压求流法求输出电阻: 0 Ii I
b
Ic
I b
0
Io Uo
RC
RB
rbe
所以:
Uo ro RC Io
44
2.3.5 失真分析
在放大电路中,输出信号应该成比例地放大输入 信号(即线性放大);如果两者不成比例,则输出 信号不能反映输入信号的情况,放大电路产生非线 性失真。 为了得到尽量大的输出信号,要把Q设置在交流 负载线的中间部分。如果Q设置不合适,信号进入截 止区或饱和区,造成非线性失真。
41
四、输入电阻的计算
对于为放大电路提供信号的信号源来说,放大电 路是负载,这个负载的大小可以用输入电阻来表示。
Ui 输入电阻的定义:ri Ii
是动态电阻。
Ii
Ib
Ic
U i RB rbe
I b
RL
RC
Uo
Ui ri Ii RB // rbe
rbe
US ~
Au
ro
US' ~
5
如何确定电路的输出电阻ro ?
方法一:算。 步骤:
1. 所有的电源置零 (将独立源置零,保留受控源)。
2. 加压求流法。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第二章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第二章模电课件2.1 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2.2 理想运算放大器2.3 基本线性运放电路2.4 同相输入和反相输入放大电路的其他应用模电课件2.1 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1. 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的内部组成单元图2.1.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内部结构框图特点:电路对称性,提高整个电路的性能若干级电压放大带负载能力强,电流放大模电课件2.1 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1. 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的内部组成单元图2.1.2 运算放大器的代表符号(a)国家标准规定的符号(b)国内外常用符号特点:两个输入端(同相+、反相― ),一个输出端,单向模电课件2. 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通常(实际): 开环电压增益Avo的≥105 (很高) 输入电阻ri ≥ 106Ω (很大) 输出电阻ro ≤100Ω (很小)图2.1.3 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vO=Avo(vP-vN) ,当(V- vO V+) 注意输入输出的相位关系模电课件2. 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当Avo(vP-vN) ≥V+ 时vO= V+ 当Avo(vP-vN) ≤ V-时vO= V-电压传输特性vO= f (vP-vN)线性范围内vO=Avo(vP-vN) Avo――斜率非线性(饱和)范围内?end模电课件2. 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例:一运放Avo= 2×105 ,ri = 0.6 MΩ , 电源电压V+ = +12 V, V- = -12 V. (1)当vO=±Vom = ± 12 V时,输入电压的最小幅值vP-vN = ? 输入电流ii = ? (2)画出传输特性曲线vO=f(vP-vN) (1)线性范围内: vP-vN = vO / Avo = ± 12 V/( 2×105) = ± 60 v (2)传输特性曲线vO=f(vP-vN)ii =( vP-vN )/ ri = ± 60 0.6 MΩ v/ = ± 100 pA模电课件2.2 理想运算放大器1. vO的饱和极限值等于运放的电源电压V+和V- 2. 运放的开环电压增益很高ri≈∞ 若(vP-vN)0 则vO= +Vom=V+ (饱和) 若(vP-vN)0 则vO= CVom=V- (饱和)3. 若V- vO V+ (线性) 则(vP-vN) 0 ,虚短4. 输入电阻ri的阻值很高使iP≈ 0、iN≈ 0 ,虚断5. 输出电阻很小,ro ≈ 0图2.2.1 运放的简化电路模型理想:ri≈∞ ro≈0 Avo→∞ vO=Avo(vN-vP)模电课件2.3 基本线性运放电路线性运放电路:运放一定工作在线性范围(状态), 电路通过接入负反馈来保证。
模电课件2.4
成 都V + BB – 3V 信 息 工 程
iC/mA
5 4 3 2 1 O
+ uBE
−
+ kΩ RC 1 Ω uCE + VCC – 5V –
[ 解] 学 , V: 当VBB= 0 V: iB ≈ 0, 院 实 iC ≈ 0, uCE ≈ 5 V ,
验 中 心
60 µA 50 µA 40 µA 30 µA 20 µA 10 µA iB= 0
C
VBB
Q 趋近截止区; 趋近截止区; Q R B↓ → iB ↑ Q 趋近饱和区。 趋近饱和区。
VCC uCE
RB
Q
VBB
uBE iC
2. 改变 RC ,其他参数不变
iB
Q
VCC RC ICQ uBE
Q
RC↑ Q 趋近饱和区。 趋近饱和区。
uCE
20
UCEQ
VCC
例2.4.2 设 RB = 38 kΩ,求 VBB = 0 V、3 V 时的 iC、uCE。 Ω 、
= 100 × 0.02 = 2(mA )
UCEQ = VCC − ICQRC
= 5 − 2 × 1 = 3( V )
19
成 都 信 息 工 程 学 院 实 验 中 心
(三)、电路参数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电路参数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1. 改变 RB,其他参数不变 R B↑ → iB ↓ i
iB
2.4 晶体管放大电路
成 都 信 息 工 程 学 院 实 验 中 心
2.4.1 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4.2 放大电路主要性能指标 2.4.3 晶体管放大电路分析 2.4.4 工作点稳定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2.4.5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2.4.6 共基极放大电路
模拟电子技术2.3图解法.ppt
(2) 动态工作情况图解分析
iB
iB / µA
60
40 20
0
t0
0
Q
iB
0.68 0.7 0.72 uBE
uBE/V
uBE/V
t
iC / mA
iC / mA
4
交流负载线 80
60
ICQ
iC 2
Q
IB = 4 0 µA
20 直流负载线
0
0
t0
4.5 6 7.5 9
uCE
12 uCE/V
0
uCE/V
动画:饱和失真与截止失真
2.2.3 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输出波形没有明显失真时能够输出的最大电压。
Q 尽量设在放大区负载线 AB 的中点。 AQ = QB,CD = DE
iC / mA
A
交流负载 线
Q
OC
D
B
iB = 0
E uCE/V
Uom=(VCC-UCEQ)= (UCEQ-UCES)
放大电路的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斜率:-1 (R C // RL )
交流负载线应过Q点,且斜 率决定于-(Rc∥RL)
交流负载线的性质:
①交流负载线必过Q点。 ②交流负载线的斜率为
-1/(Rc//RL)。 如何画出交流负载线?如何确定其在两轴上的截 距及其表达式?
B
ICQ RL'
注: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Uom=min[(UCEQ-UCES),(ICQ(RC//RL)]
2.3.2 图解法
前提:首先实测放大管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
iB
iC
0
uBE
0
uCE
一、图解法对静态工作点的分析 (ui=0)
模拟电子技术2.4(1)等效电路法.ppt
Ib=0
ui
ube
rbe βIb
_Hale Waihona Puke _eIc c Ic=0
+
+
uce RC uo
_
_
e
Ro=RC
(2)首先测得放大电路的开路电压,再测得加上负载 RL的输出电压,求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
放大电路对负载来说,是一信号源,可等效成一电压 源与输出电阻的串联。
Ro
+ E O _
+
uoo
Ro
+
E O _
_
•
•
--
+ UCC RB
+C2
+
RE
uo
-
共集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
共集放大电路
Ii B Ib
E
Io
RS +
US_
+
rbe
+
Ui RB
Ib RE Uo
RL
-
C
-
共集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
Ii B Ib
E
Io
RS +
US_
+
rbe
+
Ui RB
Ib RE Uo
RL
-
C
-
共集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
Au =
Uo Ui
E
uCE
- 电路图
iB
Q
IB
IB
O
UBE uBE
输入特性
rbe =
UBE ΔIB
为一个常数。 —— 称为晶体管的输入电阻。
rbb' 数值较大;
re 可忽略不计;
U be I b rbb' I e rb'e
模拟电字技术基础2.3
称为输出回路的直流负载线。
iC 直流负载线
VCC / RC
直流负载线与晶体管输出特 性曲线的交点,即为放大电 路的输入静态工作点Qo。
M
I CQ
输出 特性 O 曲线
Qo
N
U CEQ
I BQ
uCE
V CC
上页 下页 返回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2.3.2 估算法在放大电路静态分析中的应用 由输入回路方程 VCC=iBRB+uBE 得 IBQVCCRU B BEQ 式中,|UBEQ |凡硅管可取为0.7 V、锗管0.3 V。
K
I BQ
Qi
O
U BEQ
P
V CC uBE
称为输入回路的直流负载线
三极管输入 特性曲线
直流负载线与晶体管输入特性曲线的交点,即为 放大电路的输入静态工作点Qi。
上页 下页 返回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2.输出回路
VCC
输出回路方程
RB
RC
IB
IC
VCC=iCRC+uCE
TU CE
U BE
在iC — uCE坐标系中也是一条直线,
图解法 估算法
2.3.1 图解法在放大电路静态分析中的应用
1.输入回路 列写输入回路方程 VCC=iBRB+uBE
VCC
RB
RC
IB
IC
TU CE U BE
上页 下页 返回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方程 VCC=iBRB+uBE
直流负载线 iB
在iB — uBE坐标系中表示是 一条直线
VCC/ RB
ICQ IBQ
UCEQ=VCC-ICQRC
模电课件2.4二极管及其应用电路分析
解:由电路的KVL方程,可得 iD VDD v D R 1 1 即 iD vD VDD 是一条斜率为-1/R的直线,称为负载线 R R Q的坐标值(VD,ID)即为所求。Q点称为电路的工作点
2.4.2 二极管正向V-A特性的建模
根据二极管在实际电路中工作状态和对分 析精度的不同要求,可以为二极管建立不同 的模型,常用的二极管模型有以下几种:
3. 折线模型
为了较真实地描述二极管伏安特性,在恒压降等 效模型的基础上作一定的修正,即认为二极管的管压 降不是恒定的,而是随着流过二极管电流的增加而增 加。
图2.16 折线等效模型
(a)电路模型 (b)V-I特性
4. 小信号模型
如果二极管在它的伏安(V-I)特性 的某一小范围内工作,例如在静态工作 点Q(即V-I特性上的一个点,此时vD=VD, iD=ID)附近工作,则可把V-I特性看成为 一条直线,其斜率的倒数就是所要求的 小信号模型的微变电阻rd。
参看图中所示,微变电阻rd可直接从
图2.17
小信号模型
V-I特性上求得。通过Q点作一条V-I特性的切线,并 形成一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到ΔvD和ΔiD,则
rd=ΔvD/ΔiD
(a)V-I特性(b)电路符号
rd的数值还可以从二极管V-I特性表达式导出,因为:
iD I S 对vD的微分,有:
图示电路中,VDD = 5V,R = 5k,恒压降模型的VD=0.7V,vs = 0.1sint V。 (1)求输出电压vO的交流量和总量;(2)绘出vO的波形。
2.4.2 模型分析法应用举例
2.模型分析法应用举例 (1)整流电路
(a)电路图
(b)vs和vo的波形
2.模型分析法应用举例
模电答案第二章
第2章基本放大电路自测题一•在括号内用“V和“X表明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只有电路既放大电流又放大电压,才称其有放大作用。
(X2•可以说任何放大电路都有功率放大作用。
(“3•放大电路中输出的电流和电压都是有源元件提供的。
(X4•电路中各电量的交流成分是交流信号源提供的。
(X5•放大电路必须加上合适的直流电源才能正常工作。
(“6•由于放大的对象是变化量,所以当输入直流信号时,任何放大电路的输出都毫无变化。
(X7•只要是共射放大电路,输出电压的底部失真都是饱和失真。
(X二•试分析图T2.2各电路是否能放大正弦交流信号,简述理由。
设图中所有电容对交流信号均可视为短路。
(f) (a) (b)(c) (d) (e)(g) (h)(i)图T2.2解:图(a)不能。
V BB将输入信号短路。
图(b)可以。
图(c)不能。
输入信号与基极偏置是并联关系而非串联关系。
图(d)不能。
晶体管基极回路因无限流电阻而烧毁。
图(e)不能。
输入信号被电容C2短路。
图⑴不能。
输出始终为零。
图(g)可能。
图(h)不合理。
因为G-S间电压将大于零。
图(i)不能。
因为T截止。
三•在图T2.3所示电路中,已知V CC "2V,晶体管3 =100, R b = 100k 1。
填空:要求先填文字表达式后填得数。
(1)当U i =CM时,测得U BEQ =0.7V,若要基极电流I BQ=20」A,则尺和F W之和尺=((V CC -U BEQ)/I BQ )2 - ( 565 )2 ;而若测得U CEQ =6V,则尺=((V CC -U CEQ)/-I BQ )- ( 3 )心。
(2) 若测得输入电压有效值U i =5mV时,输出电压有效值U°'=0.6V ,则电压放大倍数人二(-U°/U i ) ~(-120 )。
若负载电阻F L值与F c相等,则带上负载后输出电压有效值U。
=( L U o )=( 0.3 )V。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最大整流电流I 最大整流电流 F 二极管长期使用时,允许流过二极管的最大正向平均电流。 二极管长期使用时,允许流过二极管的最大正向平均电流。
• 反向击穿电压 BR 反向击穿电压V 管子反向击穿时的电压值。 管子反向击穿时的电压值。 • 反向电流 R 反向电流I 二极管加最高反向工作电压时的反向电流。 二极管加最高反向工作电压时的反向电流。 • 极间电容
15/17
4. 低电压稳压电路 VI=10V,R=10K ,若VI变化±1V,相应的硅二极管电 变化± , , 压如何变动? 压如何变动?
VI iD
+ R
+ △VI _
R +
+ △VI _
R vO D
iD
iD rD
+
vD
–
VI
vD
–
△ vD
–
解:利用二极管恒压降模型 VD=0.7V Q点电流为 点电流为
8/17
① 正向特性 • 死区:死区电压硅管 0.5V, 锗管 0.1V 死区:死区电压硅管 • 线性区:正向压降硅管 0.7V,锗管 0.2V 线性区:正向压降硅管 ,
iD/mA
② 反向特性 • 截止区: 反向电流硅管 0.1mA 截止区: 反向电流硅管 • 受温度影响大。 受温度影响大。 ③ 反向击穿特性
I(mA)
① 雪崩击穿 • 由倍增效应引起的击穿。 由倍增效应引起的击穿。 • 通常发生在掺杂浓度较低的PN结中。 结中。 通常发生在掺杂浓度较低的 结中 U ② 齐纳击穿 • • • 强电场破坏共价健引起的。 强电场破坏共价健引起的。 通常发生在掺杂浓度较高的PN结中 结中。 通常发生在掺杂浓度较高的 结中。 雪崩击穿和齐纳击穿均为电击穿。 雪崩击穿和齐纳击穿均为电击穿。 电击穿
P N P 型 支持衬底
(a)点接触型 点接触型
(b)面接触型 (b)面接触型
(c)平面型 (c)平面型
PN结面积小,用于 结面积小, 结面积小 高频电路检波或小 电流整流
PN结面积大, 结面积大, 结面积大 用于低频整流
PN 结面积可大可小, 结面积可大可小, 用于大功率整流或 开关电路中 6/17
B
D 3K
A
+
6V
12V
(a) )
–
O
解: 先断开 ,以O为基准电位,即O点为 。 先断开D, 为基准电位, 点为0V。 为基准电位 点为 则接D阳极的电位为 则接 阳极的电位为-6V,接阴极的电位为 阳极的电位为 ,接阴极的电位为-12V。 。 阳极电位高于阴极电位, 接入时正向导通 接入时正向导通。 阳极电位高于阴极电位,D接入时正向导通。 导通后, 的压降等于零 的压降等于零, 点的电位就是D阳极的电位 导通后,D的压降等于零,即A点的电位就是 阳极的电位。 点的电位就是 阳极的电位。 所以, 的电压值为 的电压值为-6V。 所以,AO的电压值为 。
ID = 10V-0.7V = 0.93mA 10K
rd = VT 26mV = ≈ 28Ω ID 0.93mA
二极管微变电阻
2∆vd = 2V ×
rd = 5.58mV R+rd
16/17
vd的变化为±2.79V 的变化为±
2.4.1,2.4.3, , , 2.4.5(b, c, d), 2.4.6 ,
BR
0
U(V)
PN结反向击穿 结反向击穿
3/17
4. PN结的电容效应 结的电容效应 势垒电容C ① 势垒电容 B 多子的充放电引起的。 多子的充放电引起的。是指外加电压的变化导致空间电 荷区存储电荷的变化,从而显示出电容效应。 荷区存储电荷的变化,从而显示出电容效应。
P
N
P
N
VD (a) 电压增加时
12/17
●2.4.2 模型分析法应用举例
1. 二极管的静态工作情况分析
(1)VDD=10V 时 (R=10kΩ) ) Ω 理想模型
VD = 0 V ID = VDD / R = 1 mA
恒压模型 硅二极管典型值) VD = 0.7 V(硅二极管典型值)
VDD iD +
VDD iD + iD
VDD
• 用途:整流、限幅、稳压、发光 用途:整流、限幅、稳压、 半导体二极管图片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
7/17
● 2.3.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R iD + vD -
iD = IS (e
vD /VT
− 1)
iD/mA
20 15 10
iD/mA
20 15 ①
VBR
− 40
Vth
− 60 − 40 − 20
●
PN结的形成与单向导电性 结的形成与单向导电性
正向偏置
较大的正向电流 I 反向偏置 较小的反向电流
+ –
外电场
– +
外电场
I
1/17
PN结的理论伏安特性曲线 结的理论伏安特性曲线
I(mA) ( ) 2 1.5 1 0.5 (V) ) B D T=25℃ ℃
I = IS (e −1)
vD V T
• 曲线 曲线OD段 表示 结正向 段 表示PN结正向 偏置时的伏安特性, 偏置时的伏安特性,称为 正向特性; 正向特性; • 曲线 曲线OB段 表示 结反向 段 表示PN结反向 偏置时的伏安特性, 偏置时的伏安特性,称为 反向特性。 反向特性。
υ O/V
rD = 0.17 rD+R 9 6 3 3 6 9 υ I/V 0 π 2π
vo =vI
(2) vI ≥ (Vth +VREF ) = 3.5 V时
R + rD Vth VREF +
ωt
VREF+Vth=3.5 V π 2π ωt
υI
−
υO
−
(c)
(d)
14/17
3. 开关电路 设二极管是理想的, 设二极管是理想的,判 断图中的二极管导通还 是截止,并求V 是截止,并求 AO
反向击 穿特性
− 60
20
正向特 性
①
反向 特性
− 40 − 20
15 10 5 0
0.2 0.4 0.6
VBR
②
− 10 − 20 − 30
υ D/V
Vth
③
− 40
iD/µ A
• 击穿区:反向击穿电压VBR一般在几十伏以上。 击穿区:反向击穿电压 一般在几十伏以上。
9/17
● 2.3.3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5/17
2.3 半导体二极管
●2.3.1 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
阳极
阴极 • 在PN结上加上引线和封装,就成为一个二极管。 结上加上引线和封装, 结上加上引线和封装 就成为一个二极管。 • 按结构分有点接触型、面接触型和平面型三大类。 按结构分有点接触型 面接触型和平面型三大类 点接触型、 三大类。
阳极 阴极 引线 引线
10/17
2.4 二极管基本电路及其分析方法
● 2.4.1 二极管 二极管V-I特性的建模 特性的建模
1.理想模型 理想模型
2.恒压降模型 恒压降模型
3.折线模型 折线模型
电源电压》二极管管压降 电源电压》 忽略正向压降和反向电流
iD>1mA VD为常数(硅管 0.7V) 为常数 硅管
11/17
4.小信号模型 小信号模型 二极管工作在正向特性的某一小范围内时, 二极管工作在正向特性的某一小范围内时, 正向特性可以等效成一个微变电阻。 正向特性可以等效成一个微变电阻。
13/17
2. 限幅电路 (1)vI=0,4,6 (2)vi=6sinωt
+ R + D
+ R rD Vth VREF (b) +
(1) vI < (Vth +VREF ) = 3.5 V时
R + +
υI
VREF − (a)
υO
−
υI
−
υO
−
υI
− VREF
υO
−
υ O/V
9 6 3 0 斜率 =1 斜率 =
∆vD 即 rd = ∆iD
根据 iD = IS (evD /VT − 1)
得Q点处的微变电导 点处的微变电导
diD gd = dvD
Q
IS vD /VT = e VT
Q
iD ID ≈ = VT VT
则 rd =
1 VT = gd ID
VT 26(mV) 常温下( 常温下(T=300K) rd = = ) ID ID(mA)
ID = (VDD −VD ) / R = 0.93 mA
折线模型 (硅二极管典型值) Vth = 0.5 V 硅二极管典型值) 设 rD = 0.2 kΩ
+ Vth rD
υD
VD
−
υD
−
υD
−
VDD −Vth ID = = 0.931mA VD = Vth + IDrD = 0.69 V R + rD
U(mV) ( ) 0 0.25 50 75 100 -IS
(uA)
2/17
●
3. PN结的反向击穿 结的反向击穿
• PN结击穿 : 加大 结的反向电压到某一值时 , 反向电 结击穿: 加大PN结的反向电压到某一值时 结的反向电压到某一值时, 结击穿 流突然剧增。发生击穿所需的电压称为击穿电压 击穿电压。 流突然剧增。发生击穿所需的电压称为击穿电压。 • 特点:反向电压增加很小,反向电流却急剧增加。 特点:反向电压增加很小,反向电流却急剧增加。
VD (b) 电压减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