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先生批于丹现象

合集下载

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

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

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导读: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北大讲堂昆曲演出后发言被轰下台,小编告诉你,不仅是北大学子在现场,很多观众是社会人士,那么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于丹北大讲堂昆曲演出后发言被轰下台,后微博回应时间太晚,对台下朋友很不过意,并对老艺术家致敬!淡雅昆曲被蒙上谩骂的哗然氛围,闹剧背后是什么?看客们什么心理?北大学子们怎么啦?*一、于丹被轰?闹剧的背后,一场商演的看客心理本质是值回票价!期望与设想不一致?挫折感导致舆论攻击!【事件还原】现场:公开售票的商演观众:不仅是北大学子在现场被哄:没人说滚,于丹发言后观众依旧鼓掌质疑:服装有些不适合不明就里的人们多数会把矛头指向北大学生,但其实这只不过是一次在北大百年学堂开办的商演而已。

作为商业演出,不是学生抱着谦虚的心态来上课,远非早前的《百家讲坛》,故此资深票昆曲友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昆曲大家的精彩演出,哪怕一秒种都不希望浪费。

所以,此次闹剧,闹在看客,这不过这些看客后排也有北大学子,故此事件升级!还原事件真相,你会发现,这更像是一次消费者对产品不满的宣泄,只不过这盆不满的脏水连带着泼到了于丹的身上!对于消费者而言,只想一件事儿值回票价!*为何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如果在其中任何掺杂,哪怕是另一个领域的高者前来凑场发言,这种不纯粹也会导致消费者的挫折感,正应了挫折攻击假说!任何攻击行为的背后,是因为当事人在事件进展中遇到了挫折,而这次的挫折恰恰是主办方安排不符合看客需求所导致的。

其实说起来,既跟北大学子没大关系,也跟于丹没大关系!这恐怕也是为什么此事发生后,主办方主动出来发言澄清的原因。

*北大学生还原事件现场:*很多观众是社会人士网友HelenClaire是一名北大学生,她说自己是前晚的观众之一,于丹当天很不合时宜地穿着超短裙、黑丝、恨天高就上来了,实在不太庄重且有碍观瞻。

但她并没有听到很大声的滚,主要是各种下去吧和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们。

清华教授:于丹被轰有三个利好

清华教授:于丹被轰有三个利好

清华教授:于丹被轰有三个利好11月17日北大百年大讲堂举办昆曲表演,谢幕时主持人请于丹上台讲话,于丹身着超短裙、黑色长丝袜,脚穿超高跟鞋,走上舞台,观众中响起喝倒彩声。

当于丹接受台上一位老艺术家献花之后开始讲话说“我先代表大家……”时,有人喊出“于丹下去”,并且得到其他多位观众的呼应,于丹只得放弃讲话,退到后台……作为一个被媒体和市场联手打造的文化符号,“国学超女于丹”这两年来多少有些沉寂。

然而,本月17日在北大百年大讲堂举办的一场昆曲商演上,发生的于丹被观众轰下台一事,又将于丹推到了公众视线的焦点上。

我以为,这是一个文化利好事件。

首先是对于丹教授的利好。

于丹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虽然出身于文学硕士,但长期从事的是媒体策划及相关教学,2007年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成名后,就在国内文化市场以“国学专家(大师)”的招牌行市。

于丹之所以能暴得大名,一方面来自于她以媒体中人的敏感捕捉到了当时受众的普遍心理需要,并以煽情蛊惑的演讲加以迎合(“心灵鸡汤”),另一方面是,她由中国受众最广的电视媒体捧出。

我以为,以“国学”行市,于丹无论从知识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恐都有难以弥补的局限。

她声称自己四岁读《论语》,但对《论语》的解说错误百出,而讲《庄子》更是臆断妄议,基本文理不通。

实在讲,于丹讲国学,犹如没有根底的票友在“曲苑杂坛”里充大师。

成名后的于丹,在与媒体、市场的合谋中随行就市,高调扮演文化市场的“国学符号”。

这次在北大被轰下舞台,无疑是包括北大学生在内的现场观众给了于丹教授一个当头棒喝。

如果于丹教授从中获得教训,对于她未来的发展,将是有益的事情。

其次是对北大优秀传统的利好。

北大的优秀传统是蔡元培先生掌校时培植的“兼容并包”。

“兼容并包”,是在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前提下,允许差异,鼓励多元,从而创造丰富而有生气的学术空间。

因此,在元培先生治下,北大为风格迥异、观点差异甚至立场冲突的胡适、鲁迅、辜鸿铭、黄侃等学术大师提供了自由空间。

于丹被北大学子赶下台

于丹被北大学子赶下台

于丹被北大学子赶下台/被武大学子出成辩题更可悲四辨稿:谢谢主席,大家好!整场下来,相信双方辩手都对这个辩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但,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看到的还远远不够深入。

下面,我方将试图暂时跳出这场辩论,为大家整理一下全场思路,探讨一下这个辩题背后的深层价值。

今天对方辩友论证很有利,逻辑也较为完整,但,很可惜,他们对这个辩题里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出现了错误解读。

第一个概念是“于丹”。

这个名字在中国,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认为喜闻乐见,但至少,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位中国学者的名字,更是一名中国公民的名字。

于丹是什么样的人,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不论是“学术超女”还是“明星教师”,不论是“心灵鸡汤”还是“政治作秀”,有一点无可否认,她是一名知识分子,一名大学教师,说到底,也同样是一个社会之中普普通通的公民。

对方辩友今天恰恰忽视了这个最本质的东西,给于丹扣上了太多的帽子,把一个简简单单事件复杂化,得出了一个缺乏论证和尝试的结论,却忘记了,一个社会最可悲的,不是社会财产不够富足,不是公共讨论还未健全,而是在这个社会,一个公民应有的最基本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

第二个概念是“出成辩题”。

我记得,在我来武大之前,就听说武大学子都有一句口头禅:“不服来辩”。

这也许也是武大之所以收到广大学子推崇的原因——这里,是一个批判,反思然后进步的地方。

反观历史,有哪次社会的进步不是开始于人们的辩论呢?有哪次深刻的文化运动不是开始于人们的辩论呢?在看看现在,如果不是我们今天有这个辩题,那我们也许就没有机会来深入挖掘这个事件背后的真相,也许就没有机会反思这个社会目前的现状。

也许,我们会认为观众是用粗口把于丹骂下了台,也许我们会认为于丹对昆曲真的是一无所知,也许我们会从此去诋毁,去谩骂,去鄙视,却忘记了事情真正的摸样。

但这么有发生,因为我们把这件事出成了辩题,来进行一场理性的讨论,也许,这样的讨论有其无法改变的弊端,但,这绝不是对方所比较后者比前者更可悲的理由。

于丹北大演讲被轰下台

于丹北大演讲被轰下台

于丹北大演讲被轰下台11月17日晚,在北京大学剧院上演的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主办方邀请北师大于丹教授做最后总结发言之时,却被观众高呼“下去”,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此消息由名为“五言六句”的博友于今日凌晨最先发布,一经发布便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化明星与传统文化、道德建设与文化涵养的大讨论。

学者观点:狂热地捧和粗暴地哄一个人都是非理性行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狂热地捧一个人和粗暴地哄一个人一样,都是一种非理性的发泄行为。

大学是一个可以说不但需要尊重的地方。

新农学派联合创始人马达飞认为,其实所谓文化,贵在“兼容并包”。

李泽厚曾说:“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

昨日一幕只能说,文化复兴,文人素质,还需假以时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郑成新认为,北大学子一般绝对不会无端地对一位大师无理的;如果大师真有出格的言行,遭受一次清纯学子的洗礼也是值得庆幸的事;太顺当且不知道天外有天的时候,正是需要旁人的警醒时分。

我们恰恰要为北大学子的举动喝彩。

微博发声:北大人哄的不是于丹,是他们自己微博网友@Warrenwei认为于丹不谈制度只讲道德。

道德的确说的很好,和我们80后的教科书上说的基本一样。

但是在社会实践大家发现很多时候教科书骗了我们。

所以不喜欢也很正常。

因为不想被骗。

她是说的是最理想状态的东西。

微博网友@布伦南_Brennan认为,北大人哄的不是于丹,是他们自己,曾经多少国学大师在北大,于丹在主流媒体的出名不正是北大的耻辱吗?微博网友@SummerBlossom认为,于丹以娱乐明星的包装兜售披着文化外衣的“心灵鸡汤”,的确让人反感。

微博网友@喑篱认为,北大精神不是哈腰被妥协,而是不苟同。

正因此种精神的倒退,如今的北大常成千夫所指。

(原标题:于丹在北大被呛离场引热议捧和哄都是非理性)腾讯娱乐讯(ZHU/文)今天凌晨,《华夏时报》编委、金融部主任贺江兵在腾讯微博爆料,称于丹17日在北京大学分享昆曲感受时,被学子们轰下台。

关于近期对于丹心得批评的看法

关于近期对于丹心得批评的看法

对于前一段对于丹心得铺天盖地的赞扬和追捧,和近一段对于丹心得更加声势浩大的批评指摘,我一直觉得有些可笑。

那些赞扬固然有商业利益上的考虑和很多人的盲从,但这些来自学术精深者的指摘和批判又何尝厚道?第一,很多人抓住于丹在百家讲坛的口误不放,把于丹说成了不学无术的骗子,说的当然都没错,但是做过老师的应该都知道,讲课和写书不太一样,写书时逐字逐句琢磨很少会出错,但讲课一般是要把很多东西口语化临时组合,逻辑上很难保证一字不差,但最重要的是传情达意。

第二,于丹对论语理解不够精深,很多地方讲的不合适这我也承认。

为此很多专家学者纷纷写文逐条辩驳,这本是件好事,让很多对论语一知半解的人更加懂得论语精髓。

不过批驳完毕以后是不是可以放过于丹了?专注于对论语、庄子本身的讲解和普及不是更好,别老拿于丹说事,让人觉得一群大老爷们合起来欺负一个女子没完了。

第三,很多人也承认于丹带动了中国古文化热潮,让更多的人愿意了解论语,以及其他中国古代经典,但是——关于在这个“但是”,但是之后还是说于丹如何如何。

以一己之力推动全国古文化热潮,是不是功大于过?至少也可以说功过相抵吧?相对于众多咄咄逼人的批驳甚至批判,于丹方面却平静得多了。

第四,于丹心得是心灵鸡汤,这点我也有同感。

但人家说了啊,本来就是“于丹《论语》心得”,没敢说是“于丹《论语》注解”。

如果我没理解错误的话,心得就是一个人读书时候的读后感,每个人读书时候的心得都是各有不同的,小女子心思细密敏感,写出来像心灵鸡汤的文章也纯属正常。

你不同意不感冒觉得读了腻歪,可以去读正版典籍啊,非要拿一本别人的读书心得当作教科书用吗?最后,希望那些学究天人的教授们批完于丹以后再出书的时候,不要再写《驳于丹**》、《反对于丹**》之类的名字了,有能力的话不要借自己看不起的人物做宣传,好好写自己的书传播中华文化经典让我们学习学习。

不要好的不学学坏的,把那些文人相轻的毛病学了个十足十。

于丹被嘘事件,事实和舆论差多少

于丹被嘘事件,事实和舆论差多少

于丹被轰事件,事实和舆论的偏差有多大17日晚,张继青、汪世瑜、侯少奎等十位国宝级昆曲大师齐聚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上演“2012中国昆曲名家年度雅集”。

演出结束后,主办方邀请于丹上台,遭到部分观众的嘘声。

有网民发微博说,“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很尴尬地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站到后面,下面还不放过,高呼‘滚下去’!”此事这两天成为网络讨论热点,不少媒体对于此时的报道关键词都集中在“于丹”和“北大学子”身上,导致舆论明显分成两派,批判北大学子的和批判于丹的。

批判北大学子的指责北大学生缺乏理性,没有素质,批判于丹的指责她当日的穿着,炮轰学术超女早该下台。

然而当日的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一名当天在现场的工作人员说,当晚演出结束后,嘉宾于丹上台要代表现场观众向老艺术家鞠躬,“这时已经很晚了,观众可能主要想听听老艺术家讲话,所以有些不耐烦。

现场有喊‘下去’的,也有喊‘不需要被你代表’的,但没有人骂‘滚’。

”关于对北大学生素质的质疑,该工作人员称,当晚的活动属于商业演出,对外售票,且票价不低,观众大部分来自校外,北大学生很少。

于丹本人也于事后发表四条微博解释被轰一事,“首先这次演出是面向社会的,不要误会了北大的同学们。

其次大家虽然因为时间太晚喊了几句,但绝对没有不雅或过激的语言。

”看到这样的事实,再看看媒体的报道,是不是差了很多。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眼球经济”时代:电视需要眼球,只有收视率才能保证电视台的经济利益;杂志需要眼球,只有发行量才是杂志社的经济命根;网站更需要眼球,只有点击率才是网站价值的集中体现。

于是,各种吸引眼球的噱头层出不穷。

于丹被嘘事件中,很多媒体报道标题都是“于丹被北大学子嘘下台”,在这里“北大学子”就是一个噱头,有多少读者是因为看到这几个字才去关注的新闻。

这样报道的媒体很明显在这次事件中起到了一种错误的舆论引导作用。

媒体引导受众去关注北大学子,从而掀起了一股探讨北大学子素质问题的舆论,然而,这是与事实不符的,可以说,北大学子是被无故牵扯进该事件的,就是所谓的“躺着中枪”。

吊诡的变脸-《百家讲坛》现象浅议

吊诡的变脸-《百家讲坛》现象浅议
2007年1 1月 第27卷第6期(总86期)
Journal of Xi 7all Jiaotong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Nov.2007
V01.27(Sum No.86)
“于丹现象"的文化思考笔谈【四篇】
[编者按]2007年8月中旬,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召开了题为“‘于丹现象’的文化思考”座谈会。作为 中国大众文化的又一经典范例的“于丹现象”,凭借其内部蕴涵着的多重文化意义和文化思考,让它迅速越过了 文化娱乐界限,无可争议地成为了近年来中国一个重要的思想事件,乃至社会事件。文化哲学该如何去对这样一 个文化事件进行深度理解,该如何面对商业利益和大众媒体对文化世界的僭越,如何以此省思我们的当代文化处 境和文化问题?成为了每一位学者在座谈会上热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意在通 过对“于丹现象”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揭示出当代中国文化世界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希望这一探讨对深 化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能起到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力求本着一种平等对话的精神, 合力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共谋出路。
90

万方数据
!!王墨现象!!的塞丝星量篁遂
对古代经典进行整形,各取所需。人类在发展进程中,
被划归需要改造的资产阶级,现在又落实政策,成为工 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独立自足的 阶层,他们的发育并不成熟,对此脆弱阶层的摧毁和解 构,与对脆弱的公民社会摧毁一样,最终将导致整个社 会生物链的中断。社会供养知识阶层,特别是专业学 者,不是希望他们扮小丑扮明星,作秀出风头,而是希望 他们沉潜下来,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在专业研究 方面做到高精尖,成为行业的第一,国际的第一。学者 傅斯年在全民抗战时号召,中国军人要胜过日本军人,

“学术超女”于丹被轰下台

“学术超女”于丹被轰下台

龙源期刊网
“学术超女”于丹被轰下台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2014年第02期
2012年11月17日晚,“皇家粮仓”厅堂版昆曲《牡丹亭》600场纪念演出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

当晚的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却出现了一点意外:当主持人邀请于丹上台与大家分享感受时,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

”于丹尴尬地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后,站到了后面,下面依旧高呼“滚下去”,最后
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网上爆出于丹被轰下台一事后,有不少观众出面证实,并澄清现场细节。

网友“Helen Claire”是北大学生,称自己是当晚的观众之一,并没有听到很大声的“滚”,主要是各种“下去吧”和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们”。

她说,现场观众非常文明,并说自己在最后也嘘了于丹,因为“在一排镇国之宝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亵渎”。

【素材解读】
于丹作为“学术超女”,成名的同时也饱受质疑。

无疑,被轰下台,是“学术超女”的身份“坑”了她。

当面对国宝和国宝级大师时,观众不再喜欢“心灵鸡汤”了。

既然站上讲台,就不能只期待掌声,同样还要接纳鸡蛋和西红柿。

观众的嘘声是他们内心权利意识最真实的体现,北大学生思想自由的精神不允许“被代表”,这种意识的崛起难能可贵,比起只知机械鼓掌,发出嘘声显然更是自由民主的表现。

【适用话题】
艺术国粹伪学术被代表心灵鸡汤自由包容精神独立。

高中语文《南方周末》时评选粹

高中语文《南方周末》时评选粹

《南方周末》时评选粹解“毒”于丹,不如解读“于丹现象”十博士联手批驳于丹的书《解“毒”于丹——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与庄子》日前出版。

该书集纳十位博士观点,逐一批驳了《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中的错误观点,譬如“孔子是‘快乐’哲学的代言人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吗?”“‘谈笑论生死’是庄子的生死观吗?”他们认为,这些被于丹误读的地方,是对孔子、庄子的糟蹋,会误导青少年。

糟蹋孔子、庄子与否,只有孔子、庄子自己知道,会不会误导青少年,应由社会效应来阐释。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十博士联手批驳于丹,很大程度只是争夺对经典的解释权而已。

而经典之所以经典,恰恰在于谁都可以对其进行解释。

如果只有一种解释,且这种解释为少数人掌握,这不是好的对待经典的态度,而是解释霸权。

解“毒”于丹当然需要,它是破除解释垄断的一种方式,但它至少会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谁的解释是对的?孔子、庄子已是几千年前的人了,对他们的解释不是要回到古代去,事实也回不去,而是要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

这样的话,如果不是垄断话语,任何一种解释都是可以的。

解释本身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

人活着就要解释。

怕就怕因为有一种解释,而排斥其他各种可能的解释。

博士批驳得于丹如此厉害,有垄断话语权的嫌疑。

二是对于丹的批驳脱不了这样一种俗套,即只是站在于丹的反面,将道理说一遍。

就好像一个人说,葡萄是酸的,另一个人说,葡萄不是酸的,是甜的。

其实,双方都只是表达了主观感受,说葡萄是甜的人,如果不说明葡萄为什么是甜的,为什么不酸,对第三方来说,等于没有增加任何知识。

如果先前于丹的书形成解释垄断的话,不在于于丹的书本身,只在于形成解释垄断的机制。

说得明白一点,是媒体、社会将于丹推到如此高度。

对于于丹的走红,央视起了完全的推手作用。

如果于丹的书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的话,责任也不在于于丹在书中说了什么,对经典进行何种“歪曲“,责任只在于市场没有让各种声音发出来。

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1. “意识是我们所想的,认为的和知道的一切东西,它是思维的主体,而且它不是以客体的形式与我们相对,而是在我们自己里面。

”2. “我们的精神是一个无限扩张和无限进化的力量,它不断地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这一句话表达了黑格尔对精神的本质及其发展历程的理解。

他认为,我们的精神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力量,它会不断地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这种不断扩张和进化的过程一定要有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的支持和激励,只有这样,我们的精神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实现其无限可能性。

3. “自由是精神世界最高的价值,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黑格尔看来,自由是精神世界最高的价值。

他认为,自由是一个理念,是精神发展历程的最终目标。

通过推动个体自由的发展和实现,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充实的人类社会。

在现代社会,自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价值信仰,被视为人类自身的本质和尊严所在。

4. “所有真正的哲学都必须是一种关于自身的反思。

”这一句话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一种内在理念。

他认为,哲学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知识积累,更是一种内在自我反思的过程。

哲学家要通过这种自我反思,来剖析出哲学信仰的本质,从而推动人类精神的进化。

5. “哲学的任务是揭示真正的现实,而这些真正的现实必须是自由和自我意识的力量。

”这一句话表达了黑格尔对哲学的认知和理想化追求。

他认为,哲学家的任务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认知,也意味着对内在自我意识的深度探寻。

哲学家需要寻找真正的现实,而这些现实必须基于自由和自我意识,才能推动精神历程的发展,并为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动力。

6. “历史是精神发展的演进历程,不断回溯和审视历史,是推动现代哲学的重要方法。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历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历史是精神发展的演进历程,是了解和研究人类精神发展历程必不可少的途径。

因此他强调,要不断回溯和审视历史,从中获取精神进化的本质。

7. “艺术是精神的真正表现,它能够直接表达和传达人类精神的内在情感和价值观。

天哪,十博士抵制于丹的原文

天哪,十博士抵制于丹的原文

本文由tiwenxicheng贡献 天哪,十博士抵制于丹的原文在哪里?_百度知道百度首页 | 登录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百科 帮助 百度知道 > 社会/文化 > 民族 订阅该问题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添加到搜藏已解决 天哪,十博士抵制于丹的原文在哪里? 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07-3-16 10:20 想看看十博士抵制于丹说了些啥,百度一下,全是关于十博士抵制于丹的新闻,可他们的原文早就被淹没了,俺要吐血了,谁能救救我? 提问者: wen7546 - 试用期 一级  最佳答案 十博士原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  [起草人按:我们深信,如果我们说的是真理,那么,一个人签名与很多人签名,其效用是一样的。

我们之所以决定一道做这样一件事,其意在表明,即使在一个普遍丧失了精神信仰的时代,坚守着文化的尊严的声音,也决非微弱的、毫无声息的。

本文最早在某高校的一个内部论坛征集签名。

当某些青年学者表示因为“不愿意得罪北师大”而拒绝签名时,来自北师大的杨暘同学毅然签下了他的名字。

]  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最大祸患不是来自外来文化的侵蚀,而是来自于那些打着振兴传统文化旗号的无知者。

他们荒悖无知,对传统文化殊无敬畏,他们的一切行为,往往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对中国人进行文化基因改造——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的基因。

媒体对于这类人的狂吹热捧,等于是把厕所当客厅。

  从2007年2月7日开始,某报连续7天,以半版的篇幅对于丹进行“关注”。

编者声称,“在‘于丹现象’的背后,我们隐约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了当今中国百姓心灵深处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求。

我们也分明感到,‘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的文化普及工作,在中国有着多么广阔的前景。

”同时,编者表示,之所以要关注于丹,是因为,“在21世纪的当今中国,在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让其发挥出特有的启迪心智、砥砺精神的力量,既非常必要,又迫在眉睫。

2012 11 19 北大讲堂评昆曲,于丹遭观众轰下台

2012 11 19 北大讲堂评昆曲,于丹遭观众轰下台
据悉, 华春莹出生于 1970 年 4 月生,江苏淮安人,已婚,有一女儿。
高中老师: 出身干部家庭,没有优越感
昨天下午,淮州中学副校长、曾任 华春莹高二、 高三年级班主任的高从 平介绍,华春莹出生在干部家庭,父亲 是原淮阴县纪委书记, 母亲是淮安市 清河区原政协副主席, 华春莹跟其母 亲姓,而她的妹妹跟其父亲姓钱。
于丹有没有资格加入作协?中国 作协新闻发言人透露,于丹是作协会 员提名推荐加入的,她的作品不好归 类,所以放在“其他”类里。
于丹加入作协所形成的争议,实 际上最终还是集中在对于她的公共 形象的争议。 于丹的公共形象,可以 概括为一碗叫于丹的心灵鸡汤。 “《论语》 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
家,怎么样才能够过上我们心灵所需 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这就是于丹 眼里的《论语》,按着自己需要的意 思讲的 《论语》, 心灵鸡汤一样的 《论语》, 而非学术层面里的 《论 语》。
此消息由名为 “五言 六句” 的博友于昨日凌晨 最先发布, 一经发布便在 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化 明星与传统文化、 道德建 设与文化涵养的大讨论。
昨天凌晨,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 “文化超女” 于丹在北大一场昆曲演 出结束后,准备上台分享心得时,遭观 众呛声后下台。
昨天上午, 观看前晚演出的观众 向记者证实,确有于丹被轰下台一事。
她表示,现场观众非常文明,但她 在最后也嘘了于丹,因为“在一排镇国 之宝面前, 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 是一种亵渎。 ”
北大讲堂
观众并非全是北大学子
昨天上午,记者采访了北大讲堂。 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他当时也在 现场。
据他证实,17 日晚的昆曲演出大 约从晚 7 点开始, 晚 10 点 15 分左右 艺术家们谢幕。 当晚的演出阵容堪称 国宝级,70 多岁高龄的艺术家们同台

如何看“于丹现象”

如何看“于丹现象”

如何看“于丹现象”作者:周桂钿来源:《中国教师》2007年第05期于丹成为“现象”,又是在讲读《论语》心得中“红”起来的,从事儒学研究的我,自然不能不加以关注。

我刚刚拿到《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时,稍微翻阅了一下,看了几段于丹对《论语》内容的理解和心得,我的感觉是,基本上准确。

我认为,《论语》是中国的“国宝”,现在注释者不少,能够结合现代社会生活谈自己心得的人不多,于丹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她让孔子在群众中亮相,她带民众进入儒学殿堂,让孔子儒学影响现代人的生活。

我认为她的成功,外因是“天时、地利、人和”。

内因也有三个因素:一是通俗,她用一般群众都能听懂的语言解说《论语》,大受群众欢迎;二是有趣,她用古今中外的故事、寓言以及典型事例,来说明儒学比较深奥的内容,对群众有很大的吸引力;三是有用,她讲自己读《论语》的心得,亲切、可信,听众从中得到启迪,明白了一些道理,知道孔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借鉴孔子说法,知道现在应该如何生活。

我看到报道说,《于丹〈论语〉心得》已经发行二百多万册。

我以为,这是大好现象。

对于“于丹现象”,我也有心得。

心得有三。

一、文化需要继承和创新按钟敬文先生的说法,文化分三个层次:精英文化、市民文化与俗文化。

精英文化探讨高深理论,有较多的创造性;市民文化指戏剧、小说、评书之类,是将精英文化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艺术形式的创造;俗文化是指没有文字的、广泛体现在民众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中的文化。

把精英的精神转化成民众行为,实现移风易俗,也是一种创造。

文化的继承也有三种形式:一是理论创新,这是经的内容;二是阐扬理论,这是传注的文字;三是传授经传,这是广大教师的工作。

理论创新当然重要,那是进步的起点。

阐扬理论,是将理论因时因地地再创造,这也是不可或缺的。

更多的人将理论推广到群众之中,让群众掌握理论,这样理论才能掌握群众。

理论一旦掌握了群众,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

理论只有变成物质力量,才能真正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

于丹:被呛离场引热议

于丹:被呛离场引热议

于丹:被呛离场引热议
佚名
【期刊名称】《健康大视野》
【年(卷),期】2012(000)022
【摘要】ll月17日晚,在北京大学剧院上演的昆曲鲁场大师云集,当主办方邀请北师大于丹教授做最后总结发言之时,却被观众高呼“下去”.于丹不僻已尴尬离场、此消息由名为“五青六句”的博友于18日凌晨最先发布,一经发布便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化明星与传统文化,首先建设与文化涵养的大讨论。

【总页数】2页(P1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
【相关文献】
1.美国通过《平等法案》草案LGBT群体问题引热议 [J], 戴晨;张禹
2.大学生"内卷"现象引热议 [J],
3.社区团购引热议国家及时出手定规矩 [J], 张卫
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引社会各界热议 [J], 王雨萧;戴小河;吴思
5.协会“餐饮集体商标”引热议 [J], 贺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于丹何以被嘘

于丹何以被嘘

于丹何以被嘘作者:易水寒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3年第1期报载,“2012昆曲名家雅集”11月I7日晚在北大百年纪念堂举行。

在节目谢幕时,主办方邀请著名教授于丹卜台讲点评,没想到,台下观众并不买账,嘘声四起,场面尴尬。

最终于丹只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就下台,没能将一贯字正腔圆、广征博引的演讲继续下去(《新华每日电讯》2012.11.23日)。

对于于丹的被嘘,有好事的观众“直播”上网,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网友说:于丹此人一贯不懂装懂,大言不惭,被轰下去是咎由自取,此举体现了北大精神的回归;有网友说:嘘于丹,这是北大学生缺乏基本礼貌的表现;还有的网友指出:那天的演出,汇集了当今国家级的昆曲大师,很多戏迷慕名而来。

演出结束后,观众还沉浸在艺术享受中,这时把一个跟昆曲无关的“专家”请上台,无论是点评,还是“代表”观众感谢,都显得大煞风景,所以观众才按照戏曲演出的传统给唱了倒彩。

我以为,第三位网友的意见以理服人。

一个人再有学问,恐怕也是指你的专业范围,没有事事都懂的。

跨行业,你和别人一样,都是门外汉,这无论是名人还是非名人都不例外。

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包括许多大家对于“讲话”之类都非常谨慎。

已故著名学者、教授苏步青就说过:一个人学问再好,但精力有限,终有局限,因此在专业上希望后人超过自己。

而在专业以外,少谈甚至不淡,不因为自己的盛名而误导公众。

苏老的话充分说明了一个著名学者应有的治学态度。

于丹之所以遭遇尴尬,依我看,一是她去的地方不对。

“昆曲名家演唱会”,难道你也应该登台去发表言论?!在这种场合显山露水的本身就给人一个不懂装懂的印象;二是身份不对。

你是研究昆曲的吗?一个和昆曲毫不相干的学者,去指手画脚说昆曲,别说说不对,就是说的对,有几个人能相信?岂不是徒增无趣。

三是时机不对。

正如那位网友所说:“观众还沉浸在艺术享受中,这时把一个跟昆曲无关的专家请上台,无论点评,还是‘代表’观众感谢,都显得大煞风景。

”观众对名人的眼光本来就高,倘若名人再如鲁迅先生所批评的那样:“名人被尊崇所诱惑,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

于丹被呛与文化雅量

于丹被呛与文化雅量

于丹被呛与文化雅量文/时言平于丹在北大被呛下台,引发舆论沸沸扬扬。

事情的缘起,据说是在北大百年讲堂的一场昆曲表演结束时,于丹被邀上台分享心得,她刚说“代表”全体观众向老艺术家们鞠躬时,有观众不愿意“被代表”,发出“请下去”的呛声,将她“轰”下台去。

对于这方庄重的文化舞台而言,“于丹被呛”只不过是个小插曲。

不过这样一个小插曲,却引发了关于文化明星与传统文化、道德素质和文化涵养的大讨论--对于于丹“文化超女”身份的争论再掀热潮;而对于发出呛声的观众,有人认为情理之中,而有人则觉得缺乏涵养。

面对“呛声”,以大谈道德文化而闻名的于丹,无疑是尴尬的。

在北大百年讲堂这样的文化重地被呛,不禁让人疑问:于丹的道德传教,到底是任重而道远,还是偏离了文化的真义。

自由,是文化天然的基因。

正因为如此,“兼容并包”才是文化生长最合理的生态。

恰如胡适先生所言:“自由”是个倒转语法,倒转过来即为“由自”,就是“由于自己”,就是“由自己做种”,不受外来压迫的意思。

基于文化的这种自由天性,无论是靠文化传教走红的于丹、还是发出呛声的观众,都应该反思,在文化生活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和道德宗旨,于丹借助央视平台的话语优势讲论语、说道德,是否正如她所言的“享求文化平等的权利”呢?如果文化和道德成为某种灌输和说教,那么无疑是种文化的软暴力。

这或许也是为何她在北大百年讲堂甫开口说“代表”的时候,引发呛声的原因。

在文化这方个体的自由领地里,任何意欲“代表”甚至凌驾他人意志的个体,都是种粗暴的冒犯。

发出呛声,不愿意被“代表”,也许方式值得商榷,可以更趋于宽容和理性。

但在个体意志屡屡“被代表”、话语地位往往失衡的时代,“兼容并包”的理性对话,也就难免被呛声和嘘声所取代。

某种意义而言,在文化的自由领地,文化融合已经渐渐变成了一种话语对抗。

自由的文化真义被垄断话语和功利的市场所裹挟,没有平等的对话,又怎么会有“兼容并包”的文化雅量。

于丹北大谈昆曲“被轰”

于丹北大谈昆曲“被轰”

于丹北大谈昆曲“被轰”
于丹北大谈昆曲“被轰”
2012年11月17日晚,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上演的昆曲专场“中国昆曲名家年度雅集”,邀请了十余位昆曲老艺术家上台表演,几十段经典唱段,精彩纷呈,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

当最后一曲《牡丹亭》结束后,就在这些艺术家们还手捧鲜花站在舞台上时,主持人提出要让嘉宾于丹上台分享昆曲心得,于丹刚一开口说“我代表所有观众感谢老艺术家们……”台下就有人大喊“你代表不了我们!”“不用你代表!”等。

在众人的“于丹下去吧!”和集体“嘘”声中,于丹只说了一句“把所有敬意都留给老艺术家们”就尴尬离场。

随后,这件事在微博上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在听说有网友斥责北大学生素质不高时,北大百年讲堂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当天晚上的活动属于商业演出,并非只有北大学生来听。

“大概一半是北大的,一半是校外的.昆曲迷。

”次日上午,于丹在微博上表达了自己的歉意:“昨晚主办方一再邀我上台替大家感谢老艺术家们,时间实在太晚了,对台下的朋友们我也很不过意!其实我只想鞠一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晓芒先生批于丹现象(zt人文小屋)
近年来全国上下闹得沸沸扬扬的“于丹读经”现象,是这场“国学热”的进一步扩展。

人们争论得最多的,是于丹的解读是否地道,是否歪曲和庸俗化,是否合乎学术标准。

其实这些争论都没有争在点子上。

我倒觉得这件事好有一比,就是当年的“学习毛著积极分子讲用会”。

直到今天,谁敢说毛主席著作不是经典?谁敢说一千年后人们不会仍然把毛泽东的书当作经典?凡是“文/革”的过来人都知道,毛泽东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在当时就是经典中的经典,是每个中国人、包括大字不识的农村老妇和刚刚懂事的娃娃都要学习的。

而他们的“导师”就是千千万万象于丹一样有“心得”的人。

那个时候,我们从来没有听谁说过那些学毛著积极分子有什么文本解读的错误,或是违背学术标准。

这不但是因为主席的现代白话文明白晓畅,无须考证;也不但是因为当时的“学术权威”早已经被打倒,谁也不敢再出来充当新的“学术权威”;而且是因为,主席的文章本身就是“心得”式的。

他讲愚公移山“感动了上帝”,而上帝就是人民大众,这难道不是“心得”?谁能说他误读了《愚公移山》、不够学术水准?所以今天的于丹就是当年的学习毛著积极分子,他们的共同点就在于对经典的那种无批判性和全盘接受性。

这种学习态度在“文/革”时期还可以说是情有可原,但是在今天来传播这种学习态度则是一种客观上的愚民行为。

这种讲用满足了老百姓在一个惶惶不可终日的时代的“安心”的需要,但却窒息了他们怀疑、思索和反抗的本能,使他们在压迫、岐视和哄骗之下甘做“顺民”,不做“刁民”,还觉得“幸福指数”蛮高的。

正如有子讲的:“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孔子的做人准则是象颜渊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然而,如果人人都做颜回那样的人,今天这个社会还怎么发展?
我并不觉得于丹本人在这件事上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她那天衣无缝的辩才,那不容置疑的口气,那居高临下的声调,那先知式的表情和规范手势,虽然使某些人觉得不快,但却正是广大老百姓所需要的。

当今老百姓最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位先知,一位心灵救世主,能够依据几千年来的正统经典让他们的灵魂有个寄托之处。

老百姓已经习惯了被愚弄,直到今天,他们自欺的心理结构仍然万分需要
有人来愚弄,否则就会人格崩溃──这才是真正令人悲哀之处。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文/革”结束多年,一些人还热恋着每周一次例行的“政治学习”,不开会就觉得无所措手足;为什么90年代的“气功热”有那么多收费的气功培训班,有那么多这个“大师”那个“大师”的追随者;为什么今天有于丹这样的“讲用者”活跃在媒体,拥有如此众多的“粉丝”。

人的灵魂不独立,就需要寄托或者说寄生,哪怕是依附于一株即将枯死的老树。

今天的礼崩乐坏、道德沦丧正是因为几千年的枯树已然倾覆而导致的。

那么,当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是把这株枯树重新扶起来,给它安上塑料做的枝叶和嫩芽呢,还是给国人的灵魂注入真正的活力,让它能够立足于现实生活自身的根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