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丹现象”之我见
师者,所以授业传道解惑也。教师既然担负着如此重任,那么他就应该是一个清心寡欲的人、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一个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一个恪守职责的人。作为老师,能够著书立说、开坛散叶,自是一生之幸事。上溯千年,连孔子亦未能免俗,编著春秋、周游列国,传播思想。从当年的阡陌牛车到今日的媒体纵横,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催生了一些如同娱乐圈中明星般的“明星”教师,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其代表人物即是于丹老师。诸多“明星”老师红透媒体后,即开始演讲、出书,将传道授业发挥的是淋漓尽致。我称之为“于丹现象”。但时时有人对其讲话、著作中的疏漏、瑕疵,提出质疑,其中有些疏漏绝不应该是她这般教授级的学者所出。更有甚者,各类媒体不时爆料某教授论文涉嫌抄袭、剽窃,某某名人学历造假……探究其根源,应是内心浮躁、追逐名利,不能潜心治学之故。当今社会真是个浮躁的社会,连本应潜心科研、做学问的文人学者都出现了明星、闻人,何况它乎!其实,演艺圈也分为娱乐圈、演员圈,演员是踏踏实实演戏的的人,明星是娱乐圈内的个人或包装公司为了利益“捧”“造”出来的人。
我这里说“于丹现象”并非是对于丹老师大不敬,也绝
不是针对于丹个人,仅仅是对一种社会现象而已。我之所以称为现象,是出于一件事情的感受。2月7日光明日报、2月10日北京晚报,先后刊登了署名“苗连贵”的文章《伯牙姓伯不姓俞》。文中指出了于丹新出版的《于丹趣品人生》中的一点疏漏:伯牙姓伯不姓俞。苗先生的这一观点是对的,但他在指出于丹的疏漏时自己也出现了两个错误。苗先生的原文如下:“伯在上古时期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誓不食周粟的伯夷,尽人皆知的秦穆公时的相马专家伯乐,皆姓伯。”
窃以为,苗先生的这段论断是错误的。因为伯夷、伯乐均不姓伯。理由如下:
先说伯夷,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齐是商周时代有名的两个人物。史载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迁西县、滦县等地)国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小儿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认为不合“礼”,遂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孤竹国外。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关于他们的姓,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在我国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是以伯(元、孟)、
仲、叔、季表示排序的,其中伯、元表示正室生的老大,孟一般表示庶出的老大,仲、叔、季分别表示老二、老三、老四。由此可知伯夷姓墨,名叫允,字公信,伯表示他是老大,夷是他死后,后世封的谥号。顺便说一下上古时代也有一位叫伯夷的名人。其是尧舜时人,炎帝第十四代孙,共工的侄孙,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是尧舜时期掌管诸侯事务的四岳之一。他姓姜,氏吕,被吕姓后人尊为始祖。
再说伯乐,古代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未查到姓氏名谁)。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曾为秦穆公相得良马。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吕氏春秋·精通》说:“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伯乐去世后,葬于故里。墓地就在今成武县伯乐集镇驻地伯乐村前。
苗连贵先生时有文章发诸媒体,可见也是一位学者。于丹老师自不必说,苗连贵先生想必在业界定有影响。我只是一介布衣,不是文人,连我都知道的常识性的知识,两位先生却忽视了。
我问过几个现在的中学生,中国历史中涉及到的一个古代国家“大月氏”的正确读音,竟然均念错了。可见是授业的老师要么没教,要么自己就念错了。这可是我当初念小学
时历史老师就教过的。
所以我将“于丹现象”背后的这种浮躁一一道来,但绝无冒犯于丹老师之本意。
但愿这种浮躁不在!
吕英林
20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