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两次飞跃三件大事

中共两次飞跃三件大事

中共建党90周年实现两次飞跃完成三件大事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为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三件大事。

这三件大事分别是: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的历史划分为1921年至1949年、1949年至1978年、1978年至今三个时期。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探索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博大胸怀和价值追求,全面体现了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深刻揭示了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党的历史发展的本质。中共建党90周年实现两次飞跃完成三件大事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为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三件大事。

这三件大事分别是: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的历史划分为1921年至1949年、1949年至1978年、1978年至今三个时期。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探索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博大胸怀和价值追求,全面体现了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深刻揭示了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党的历史发展的本质。

中共两次飞跃三件大事

中共建党90周年实现两次飞跃完成三件大事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为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三件大事。 这三件大事分别是: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的历史划分为1921年至1949年、1949年至1978年、1978年至今三个时期。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探索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博大胸怀和价值追求,全面体现了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深刻揭示了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党的历史发展的本质。中共建党90周年实现两次飞跃完成三件大事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为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三件大事。 这三件大事分别是: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的历史划分为1921年至1949年、1949年至1978年、1978年至今三个时期。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探索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博大胸怀和价值追求,全面体现了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深刻揭示了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党的历史发展的本质。

马概真题分章练习第二章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分章练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2014.10.7.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P102 A.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B.前者是能动反映论,后者是机械反映论 C.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 D.前者是唯理论,后者是经验论 2014.10.8.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P95 A.兴趣爱好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理 2014.10.9.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P106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具体、再抽象 D.分析、归纳、综合 2014.10.10.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真理具有()P116 A.绝对性 B.相对性 C.全面性 D.片面性 2014.04.7.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p101 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B.相互依存的关系 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2014.04.8.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p106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分析、归纳、综合 D.识记、联想、假说 2014.04.9.真理的发展是一个()P116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 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 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 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2014.04.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P127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013.10.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p102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绝对观念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神秘天意的启示 2013.10.8.“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表明()p108 A.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 B.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C.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 D.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013.10.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p109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策略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2013.10.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P127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013.04.7.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较,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缺陷,一个是缺乏辩证法的观点,另一个是()P102 A.缺乏实践的观点B.缺乏反映论的观点 C.缺乏一元论的观点 D.缺乏可知论的观点 2013.4.8.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

三件大事与两大理论成果

三件大事与两大理论成果 ——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 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全力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90年,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0年。90年的丰功伟绩集中体现在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着重强调的“三件大事”和“两大理论成果”上。社会变革与理论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百年中华壮丽的交响乐章。 一、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 近代以来的中国,面对着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艰巨历史任务。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必须正确回答和解决走什么道路、以什么理论为指导的历史课题。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努力探索和解决这一历史课题,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件大事与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是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三件大事是党探索开拓中国道路的创新实践。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理论为指导思想,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成长成熟,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怎样进行中国革命等重大问题,开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件大事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开启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光明前景。随后,我们党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怎样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问题,及时推动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党在推动第二件大事的过程中,把新民主主义阶段与社会主义阶段紧密连接,把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把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平稳过渡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发展道路,取得了宝贵经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当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两大理论成果是党探索开拓中国道路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探索开拓中国道路的理论结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探索开拓新民主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理论结晶,是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指南。正是由于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途径、方法等一系列根本问题,艰辛探索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正确指导两次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毛泽东思想以其重大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探索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结晶,是推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科学指南。正是由于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正确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其新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大理论成果。 二、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高度统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始终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C A.进行社会调查 B.分析实际情况 C.理论付诸实践 D.总结经验教训 2.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D A.客观性 B.普遍性 C.特殊性 D.斗争性 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C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意识--物质--意识 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5.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A.认识客观规律 B.制定周密计划 C.依靠广大群众 D.参加社会实践 6.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7.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B 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8.生产方式是D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9.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D A.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10."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是一种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11.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1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B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 1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12)谬误13)真理的客观性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人生的三件大事

人生的三件大事 人生是漫长的旅行,其间会经历许多事情,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件大事,那就是健康、做人、读书。 第一件大事是健康。因为健康是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是空谈。而安全是健康的首要条件。只有注意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活动安全、居家安全,才能提高生命质量,确保一生平安。其次就是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这也是拥有健康的重要保证。 第二件大事是做人。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关系到社会能否和谐稳定。毋庸置疑,一个道德败坏、品质低劣的人,势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或大或小的不同程度的危害,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做个爱国守纪、奉公守法、安分守已的好公民,就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呼唤。做个好公民,就是要时时处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要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信条勉励自己,要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善举积福积德,才能不断陶治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已的心灵,纯洁自己的灵魂,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品行端庄,德高身正的一代新人。 第三件大事就是读书。读书学习是人生走向精彩辉煌的唯一途径。不读书、不充电,人就会愚昧无知,就会浅薄落伍,就会惨遭淘汰。只有不断读书,不断学习,才能积累更多知识,才能厚积薄发,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要不负

家长们的“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殷切期望。 那么,怎样才能把书读好?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刻苦,再刻苦!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列宁指出,“学习,学习,再学习”,那是非常经典精辟的总结。读书是改变自己的唯一,刻苦造就辉煌的航程。 只有做好这三件大事,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坚定踏实的脚印,我们的人生才能因此鲜花遍地,艳丽芬芳。

马原第2章 试题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B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2.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4.“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 D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不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认识 C.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6..感觉、知觉、表象是( A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C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8. 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马原前三章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 生命力的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 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物质与意识谁是本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有)与不可知论(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观点)与形而上学 (孤立的静止的观点)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唯物辩证法(承认)与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其根 本方法) 唯心主义宿命论——只强调必然性而否定偶然性; 唯心主义非宿命论——只强调偶然性而否定必然性; 辩证决定论——坚持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3,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普遍状态;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4,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 社会实践(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5,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形式和状态(量变与质变的依次更替);

第二章马克思

1、[3分]“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这种观点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 ? B. 唯心主义 ? C. 绝对主义 ? D. 相对主义 正确答案:A 2、[3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 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 B.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 C. 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 D. 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正确答案:B 3、[3分]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 ? A. 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 B. 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 ? C. 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 ? D. 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认识 正确答案:C 4、[3分] 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 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 A. 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 B.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正确答案:C 5、[3分] .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 A. 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正确答案:C 6、[3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 A. 社会实践 ? B. 社会基本矛盾 ? C. 社会发展规律 ? D. 社会存在 正确答案:A 7、[3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 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 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正确答案:C 8、[3分]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导致()。 ? A. 先验论和经验论 ? B. 直观反映论和庸俗唯物论 ? C. 唯理论和经验论 ? D. 不可知论和二元论 正确答案:A 9、[3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 A. 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 B. 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 C. 满足和被满足的价值关系 ? D. 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正确答案:D 10、[3分]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 客观实在性 ? B. 自觉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与经验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在毛泽东领导我们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正式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丰硕成果。本土化和当代化的统一,从基本原理的应用深入到理论本质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显著特征和基本经验。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张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德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

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一起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贯穿于上述各部分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在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基本指导思想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革命道路,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新发展的毛泽东思想下,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同时也极大地证明了毛泽东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正确性。 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党领导和主持了关于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清除了“左”倾思想的影响。再次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路线。在此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团正式建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

1 认知过程(练习)

壹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 一感觉 (一)感觉概述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信息的不同,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1)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觉、觉、觉、觉和皮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2)内部感觉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觉、觉和觉(机体觉又叫的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二)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刺激物感觉的大小称为感受。通常用感觉阈限来衡量。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两大类。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限,与之相对应的感觉能力成为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二者成关系。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感受阈限,与之相对应的个体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同样成反比关系。(三)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而使的现象。感觉适应既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也会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各种感觉都有适应现象,“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嗅觉适应。视觉适应有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是从暗处所引起的视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暗适应是人眼对光的敏感性逐步提

高的过程。痛觉适应最不明显。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有对比和对比。同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产生的现象,继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产生的感觉对比现象。 3.感觉后像 后像是指刺激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称为感觉后像。视觉后像有和。正后像是指保持刺激物具有的同一品质的现象,负后像是指产生与刺激物相反感觉的现象。 4.感觉补偿 感觉补偿作用是指个体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的现象。 二、知觉 (一)知觉概述 1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是不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整体反映并赋予意义。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两者产生性质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的反应,知觉是事物的反映,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两者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是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综合的结果。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他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特征和外部联系。知觉是在感觉的上产生的,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2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感觉特征,可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摸知觉等;根据人脑所认识,可以把知觉分为知觉、知觉和知觉。 (二)知觉的特点 1知觉的性 个体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而其他事物则成为

三件大事,四个坚持,五个必须

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坚持: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五个必须: 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我们必须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抓紧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 我们必须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二章认知过程 一、选择题 1.以下哪项不是感觉分析器的组成部分 A.感受器B.神经传入通路 C.大脑皮层特定区域D.神经传出通路 2.关于感受性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感觉阈值越大,感受性越高 B.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值 C.随岁年龄的增长,感受性先上升后下降 D.老年期痛觉阈值上升 3.以下哪种感觉属于慢适应 A.温度觉B.触压觉C.听觉D.嗅觉 4.关于感觉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感觉与刺激共存亡B.人的认知可以超越时空 C.是认知的初级阶段D.感觉是真,眼见为实 5.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的现象属于感受性的 A.适应B.对比C.联觉D.代偿 6.知觉是指 A.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B.对直接作用的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C.多种感觉的综合D.思维的结果 7.关于想象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B.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征C.可以超越时空D.主要以概念形式的语言信息为中介8.运动知觉是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感觉是 A.听觉B.视觉C.平衡觉D.位置觉 9.以下哪种情况属于无意回忆 A.总结汇报B.触景生情C.参加考试D.背诵课文10.人们从查询电话号码到拨号的间隔时间,大致相当于

A.瞬间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形象记忆11.“全神贯注”是指 A.记忆的随意性B.思维的严谨性 C.注意的集中性D.想象的有意识性 12.注意的基本功能是 A.对信息的选择B.对信息的加工 C.对信息的贮存D.对信息的保持 13.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称为 A.感觉B.知觉C.想象D.思维 14.短时记忆的时间是 A.5s~1min B.5 min~1h C.0.5~1h D.1h ~5h 15.知觉的基础是 A A.感觉B.想象C.思维D.注意 16.空间知觉不包括 A.大小知觉B.形状知觉C.运动知觉D.深度知觉17.有经验的护士让骨折病人睡硬板床属于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常规思维D.创造性思维18.护士用多种方法给病人降体温属于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形象思维D.创造性思维19.把植物分为根、茎、叶等是思维活动中的 A.分析过程B.综合过程C.分类过程D.比较过程20.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达到满足时,通过想象得到满足是想象的C A.替代作用B.预见作用C.补充作用D.概括作用21.鲁迅先生创造“阿Q”形象的过程属于 A.无意想象B.创造想象C.再造想象D.幻想 22.下列哪项不属于形象思维 A.服装师设计服装B.儿童游戏中的角色扮演 C.雕塑家创作作品D.医生诊断疾病 23.护士通过体温计能测知病人是否发热是思维的

福师11春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附答案)

福师11春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1.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 A. 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 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 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 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满分:2 分 2. 社会形态是()。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 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D. 地理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统一 满分:2 分 3.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A.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的原理 C. 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满分:2 分 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满分:2 分 5. 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是() A. 政治关系 B. 经济关系 C. 思想关系 D. 家庭关系 满分:2 分 6. 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A.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 社会制度的更替 C. 阶级斗争 D. 精神文明的发展

精选文库 7. 决定社会形态性质的主要是()。 A. 上层建筑 B. 经济基础 C. 国体 D. 意识形态 满分:2 分 8. 有人认为世界上各种生物物种是永恒不变的。这是一种() A. 形而上学观点 B. 相对主义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满分:2 分 9.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 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式 D. 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满分:2 分 10.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 A. 主要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 B. 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方面决定的 C. 由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 D. 由各矛盾的次要矛盾方面共同决定的 满分:2 分 11.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 阶级斗争 B. 改革开放 C. 科学技术革命 D. 社会基本矛盾 满分:2 分 12.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A. 纯粹是必然的 B. 纯粹是偶然的 C. 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 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 满分:2 分 13. 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指()。 A. 一定社会中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B. 一定社会中生产方式各方面的总和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等因素的制约。恩格斯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验、认识、再实验、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认识社会生活更是如此。我们党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算达到比较完整、科学的认识。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人们的认识超越于或落后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常常是“左”的或右的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3)常见错误分析: 人们的认识超越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就否认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犯了“左”的错误。 人们的认识落后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就否认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犯了“右”的错误。 4)知识拓展: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知识点掌握 1)方法掌握: ①理解方法: 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理解 ②记忆方法: 联想记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练习题 2(自考华夏网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段测评2 1.单选题 1.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C A 进行社会调查 B 分析实际情况 C 理论付诸实践 D 总结经验教训 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C A 劳动是人的本质 B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 人之初,性本善 D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1.3社会革命是()的必然产物。D A 改革 B 阶级斗争 C 革命 D 社会基本矛盾 1.4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A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 产品分配形式 D 生产工具

1.5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是()C A 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 B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 C 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 D 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出发 1.6任何真理都是()B A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B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C 一元与多元的统一 D 正确和错误的统一 1.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跋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D A 真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B 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世界观的差异性 C 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实践目的 D 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 1.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B A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理性认识的形式是()C A 感觉、知觉、表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件大事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大成就: 1开辟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 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 四两次飞跃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主要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这一根本问题,成功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理论成果。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主要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 五四个坚持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六党建科学化 第一方面,思想理论建设 第二方面,干部人才建设 第三方面,群众路线问题 第四方面,党的制度建设 第五方面,党风廉政建设 七四个考验与四个危险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辩证 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 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 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 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 (20)假象是(③)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