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的缺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给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育的缺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给养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强调技术乃至强调谋生的能力,这些固然不错,只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当中,课堂里面很少讲到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或者更确切地说,现代教育教给人工作和生活的技巧,却很少告诉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生命的价值怎样衡定。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不了解金钱的意义,不懂得该如何与人相处,社会公信力的丧失,善恶美丑的价值观的混乱乃至腐败猖獗,物欲横流……不可否认,我们已因一味追求享乐而异化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逐物而迷心,精神上的压力与心灵的苦闷却与日俱增。然而,科技的昌明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意想中的快乐和满足,相反,问题青年、校园暴力、自杀率的上升、青少年的犯罪乃至由此产生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已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同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一样,世界各国在大力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推动人类前进、给人类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无尽享受的同时,也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生态、资源和环境问题,
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不同的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被世界尊称为圣雄的印度独立领袖甘地曾讲过一段闻名于世的话:“有七种东西可以毁灭自己,也可以毁灭他人,更可以毁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和整个人类。这七种东西是:第一、没有道德观念的政治;第二、没有责任感的享受;第三、不劳而获的财富;第四、没有是非观念的知识;第五、不道德的生意;第六、没有人性的科学;第七、没有牺牲的崇拜。”无独有偶,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亦曾大声疾呼:“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的奋斗的主要目标……以保证我们科学的成果造福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令人遗憾的是,先哲的论断恰好成为了当今全球教育道德缺失的注脚。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当人类走向财富与科技统领着我们前进的脚步时,当世界上因民族、文化、利益而导致的日益加剧的暴力冲突无法消除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对科学技术的错误使用所造成的种种恶果,仅在实践层面依靠科技的力量是不能根治的,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这种恶果,使全
社会充分地享有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就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伦理行为,把对科学的使用置于正确的人文道德观念的掌握之下。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靠科学改造世界,更需要以文化精神来修养熏陶自身,培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提升人的心灵的觉悟,反省自我过分膨胀的贪欲,而这种健康人格观念的形成非仰赖于我们回过头来,开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接续和传承不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大学》“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深刻影响了东方文明两千五百多年的儒家文化充满了治国、齐家、修身、正心的大智慧,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内涵隽永,意存高远,不但阐述了人格修养、人生家庭、社会宇宙等诸多哲理,更于当今时代具有振聋发聩的反省意义,其超
越时空的不朽价值,至今依然放射着卓越的思想光辉。面对这样一个人类文化的巨大的思想宝藏,我们的教育之所以忘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文教精神,除了“文化革命”造成的劫难和精神倒错外,还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不能够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的本来面貌和实质精神,在历史的演进中,对经典的误读和断章取义,使精华变成了糟粕,智慧解说成愚昧,于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或存而不论,或敬而远之,既丧失了文化的食粮,同时也丧失了做人的准衡。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感叹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
近代大儒梁漱溟先生以为,传统教育系以人格的养成为贯彻始终的精神,以真实的生活为道理的指归,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决非哲学和知识的学问,而是存心立世的基本态度,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的学问。这种学问可以滋养孕育出温柔敦厚、至大至刚的人格;乐天知命、坦荡无忧的性情;忠恕存心,择善而行的
品德;天心仁厚,悲天悯人的情怀;知本知末,通权达变的学问;豫立不劳,无为而为的智慧。而这一切都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思想源泉、人生指南,启迪我们如何安身、如何立命的不易准则。譬如孟子曰:“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亦如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失去仁爱之心的人生与家庭,是很难有真正的幸福与快乐的;同样的,一个丧失仁爱之心的国家与民族,也就很难有其真正的安宁与祥和可言了。
穷极思变,温故知新。当我们真正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重新挖掘传统文化之宝藏,定会时时有心灵震撼之感,历久弥新之慨。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儒、释、道及诸子百家群相争辉,博大精深。任撷一滴,都可映日月之华,照耀千古。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经济腾飞,科技进步,正是继往开来的大好时机,那么毋庸置疑,传承传统文化,重振中华文明,重担就落在我们这一代的肩上。 2003年1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精彩演讲。请让我们援引其结束语作为本篇的结语: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注:宋儒张横渠语)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极具大
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样我们的子孙就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我坚信,这样一个无限光明,无限美好的明天必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