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传播与民间信仰
中外民俗名词解释
民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民间:指民众中间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相对于官方习俗:就是习惯,风俗;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礼节、习性风俗: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时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经济民俗:是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社会民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族,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所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民俗的模式性:也称类型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体现了民俗的空间伸展民俗的稳定性: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稳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在民俗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民俗的审美功能: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其构成主要包括四类: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服饰民俗: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包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民间信仰与文化传承
民间信仰与文化传承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信仰,民间信仰是指一些非官方、非正统的信仰,表现出人们对宗教、神祇、传说和传统的信仰和崇拜。
民间信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常常以口头传述和习俗的形式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化传承方式。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民间信仰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一、民间信仰的形成与传承民间信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民俗文化。
它的形成与传承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受了种种文化和政治的考验。
1.1 形成民间信仰的形成与人类祭祀活动的开端有关。
在人类预历史时代,人们对自然力量和生活中的各种事件都抱有敬畏的态度,对它们进行祭祀和崇拜。
这种祭祀活动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信仰,形成了一些神祇和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宗教也随之出现,丰富了民间信仰的内涵。
1.2 传承民间信仰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口头传统、节日活动、文化遗产、手工艺等几种方式。
其中,口头传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
人们通过口头传承,不断传递着自己的信仰、传统、故事和传奇,保持着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
节日活动是民间信仰的常见表现形式,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这些节日的举办不仅可以弘扬民俗文化、促进民间宗教,更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社区增添人情味。
二、民间信仰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自身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对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1 民俗文化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包括了许多民俗节日、习俗和传说故事等。
民俗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通过口口相传、节日期间等形式得以传承,民间信仰作为民俗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已经成为了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支撑。
2.2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化遗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浸润,传统文化面临被淘汰的威胁,但它却通过民间信仰得以安稳地传承下来。
文化遗产中的口头传统言语中的历史传承
文化遗产中的口头传统言语中的历史传承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文化遗产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与情感的光芒。
其中,口头传统言语作为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口头传统言语并非简单的话语交流,它是一个民族或社群在漫长岁月中积累和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
从古老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到歌谣、谚语,再到各种仪式中的祝词、咒语,无一不是口头传统言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言语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间传递,成为了维系族群认同、传承文化传统的重要纽带。
以神话传说为例,它们往往讲述了天地万物的起源、神灵的故事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这些神话不仅充满了奇幻的想象,更蕴含着先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
通过长辈们绘声绘色的讲述,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到祖先们对宇宙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比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故事,传达了古人对自然灾害的抗争和对英雄的赞美。
民间故事也是口头传统言语中的瑰宝。
它们通常以普通人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人间的善恶美丑、悲欢离合。
这些故事有的充满了幽默和智慧,有的则饱含着深情和教诲。
比如,阿凡提的故事在中亚地区广为流传,他用机智巧妙地应对各种难题,让人们在欢笑中领悟到生活的哲理。
歌谣则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成为了口头传统言语中最具感染力的形式之一。
无论是劳动号子还是情歌小调,都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感和劳动场景。
在一些地区,人们在田间劳作时会唱起歌谣,既能减轻疲劳,又能传承文化。
谚语作为简洁而富有哲理的口头表达,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样的气象谚语,帮助人们根据自然现象预测天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则激励着人们勤奋努力。
口头传统言语的传承方式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过去,没有文字记录的时代,长辈们会在夜晚的篝火旁、农闲的时光里,将这些故事、歌谣和谚语讲述给晚辈们。
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听得入神,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文化的熏陶。
格萨尔口头传承与民族文化保护
藏 族是一 个 崛起 于青藏 高原 的古 老 民族 。很久 以前 , 藏族 的先 民便 生息 在高 山雪域 之 中 , 过漫 经 长 的历 史变迁 、 落 的迁徙 与战 争 , 分合 合 , 渐 融合成 为 现今 的藏 民族 。 部 分 逐 自公元 7世 纪吐蕃 王朝 的建 立及创 制 藏文起 始 , 藏族 有文 字记 载 的历史 已达 10 年 。而 对 于 30余
萨尔的学术价值及其在 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已逐渐被国人乃至世界学术界认识并得到充分的重视与 肯 定 。20 06年 1月 1日, 国文 化部公 布 了 国家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保 护名 录 , 诗格 萨 尔被 列 入其 中。 我 史 20 年 9 3 09 月 0日, 格萨尔 口头传统成功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其 间, 大量史
大量 口头文学作品, 即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力的佐证。其中《 格萨尔王传》 以下简称格萨尔 ) ( 是一部难 得 的珍 品 , 向人们 展 示 了一 幅 古代藏 族社 会生 活 的历史 画卷 。正 是 由于它所 具有 的多学科 价值 , 它 被
人们 称 之为藏 族古 代社 会 的百科 全 书。 我 国对 于史诗 格 萨尔 的抢救 与保 护 , 过 了半个 世纪 的 漫长之 路 。从上个 世 纪 5 走 0年代末 青 海省 率 先开 展抢救 , 到改革 开放 后 8 0年代初 开 始 的持 续 了三 十年 的全 国大规 模抢 救 与保护 , 至今 , 诗格 史
力 支持 , 府 行 为 发 挥 了重要 作 用 。 但 是 , 政 不容 乐观 的是 , 目前 这 一 口头 传 统 正 在 走 向 衰 弱 , 因此 保 护 与 抢
救格 萨尔口头传统 , 是我们继续面对的一个重 大课题 。党的十七届 六 中全会 , 又一次 为抢救 与保护 史诗格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民间文学是指在民众中流传并形成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
它是人民群众创作的产物,反映了民间生活、风俗、传统和价值观念。
民间文学包括各种文学形式,如民间故事、谚语、歌谣、民间舞蹈、戏剧、节庆等。
这些作品往往是口头传播的,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因此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民间文学的特点是质朴、生动、通俗易懂,它体现了普通民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民间文学往往与民间信仰、神话传说、传统知识紧密相连。
它是人们感知世界、传递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
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
同时,民间文学也是人们娱乐、放松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民间文学面临着许多挑战。
尽管如此,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许多学者和文化工作者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通过收集、整理、研究和传播,使其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
总而言之,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创作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反映了民间生活、风俗、传统和价值观念。
它是传递文化传统、增强社会凝
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是保护和传承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重要任务。
文化传统是如何通过口头传统形式传承的?
文化传统是如何通过口头传统形式传承的?一、口头传统在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性口头传统作为一种非书面的传承方式,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言语、歌谣、格言等形式,将知识、价值观、信仰等信息代代相传,为后代保留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1.言语的传承言语是人类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文化传承的核心。
口头传统通过言语的方式将祖辈的经验、智慧传承给后代,如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
2.歌谣的传承歌谣是一种通过歌唱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的口头传统形式。
它可以载歌载舞地表达人们的情感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民间故事、古代戏曲等。
3.格言的传承格言是一种简练、精炼的口头表达方式,它以简洁的语言传达着智慧的理念和价值观念。
格言能够深入人心,指引后人的行为准则,如孟子、庄子等古代先贤留下的许多格言。
二、口头传统的特点和意义口头传统具有时间性、地域性和精神性等特点,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纽带,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它通过代代相传,使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同时也塑造了民族的精神特质。
1.时间性口头传统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方式,它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和时代的特征。
通过口述,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历史的沧桑变迁,增强身份认同感。
2.地域性口头传统在地域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作用。
不同地区的口头传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貌,通过传统的话语和歌谣,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区文化的多样性。
3.精神性口头传统中融入了丰富的智慧和精神内涵。
它们包含了人们对生活、自然、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和思考,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启迪和满足。
三、口头传统在当代的继承与传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口头传统在当代的传承和传播面临一些挑战,但也有通过创新和适应的方式得以延续和发展。
1.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在数字化时代,通过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可以对口头传统进行有效的保存和传播。
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将文化传统推广给更广泛的受众,也为后代提供方便的学习途径。
2.文化节日和活动当代社会重视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弘扬,许多地区举办各种文化节日和活动。
口头叙事与民间信仰:两种地方性知识的互文性——以乡村视野中的传说与信仰为例
系 ”… 。 从 学 界 的 建 构 看 来 , “ 地 方 性 知 识 ”至 少 包
含 三 个 层 面 内容 , 即 相 对 于 西 方 的 和 普 遍 主 流 的 国
信仰 “ 代 表 两 种 不 同 的 文 化 符 号 体 系 ”, “ 它 们 的 差
异 致 使 它 们 不 可 比 较 。然 而 , 对之 加 以并置 之 后 , 我
种问题而言 , 并 且 指 情 调 而 言— —事 情 发 生 经 过 自 有 地 方 特 性 并 与 当 地 人 对 事 物 之 想 象 能 力 相 联
读。 ”_ 2 】 3 由 此 认 为 人 类 学 者 所 做 的 工 作 是 “比 较 不
可 比 较 的 文 化 ”, 即 在 承 认 地 方 性 知 识 体 系 和 解 释 话 语 的 自主 性 的 同 时 , 努 力 寻 求 人 对 社 会 解 释 的共 用符 号 媒 介 。在 这 种 视 域 下 , 尽 管 口头 叙 事 与 民 间
表 的事 实 , 这 些 事 实 可 以 在 特 定 的 伦 理 规 范 下 解
式 (F o l k Mo d e 1 )有 关 的 知 识 概 念 , 是 一 种 具 有 本 体
地 位 的 知识 , 即来 自 当 地 文 化 的 自然 而 然 的 、 固 有 的
东 西 。所 谓 地 方 性 , “ 不仅 指地 方 、 时间 、 阶 级 与 各
家 /民 族 的 、 相对 于 现 代 科 技 的传 统 的 、 相 对 于 他 者
的家 乡 的 , 且 通 常 认 为 前 两者 是 文 化 研 究 上 的 , 后 者 是人类学 科意 义上 的。另外 , 盛 晓 明 在 《地 方 性 知
们 发 现两 者存 在 共 通 之 处 , 理 解 到 它们 一 样 是 特 定
民间文学的口头传承
民间文学的口头传承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歌谣、民间戏曲等。
这些作品以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播,代代相传,成为了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头传承是指通过口头的方式将文学作品传递给后代,没有经过书面记录和出版发行的环节。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民间文学的口头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从口头传承的定义、特点、传承方式以及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口头传承的定义和特点口头传承是指通过口头的方式将文学作品传递给后代的一种传承方式。
它与书面传承相对,没有经过书写和印刷的环节,完全依靠人们的记忆和口述来传播。
口头传承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传承方式简单直接:口头传承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或媒介,只需要人们口述和听众的倾听,传递的过程简单直接。
2. 传播范围广泛:口头传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行传播,使得文学作品能够广泛传播。
3. 传承内容多样化:口头传承的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包括故事、传说、歌谣、戏曲等,内容涉及生活、历史、宗教、道德等各个方面。
4. 传承方式灵活多变:口头传承可以根据不同的传承环境和传承对象进行灵活调整,适应不同的传承需求。
二、口头传承的传承方式口头传承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口述传承:通过口述的方式将文学作品传递给后代。
这种方式最为常见,通常由长辈向晚辈口述,代代相传。
2. 吟唱传承:通过吟唱的方式将文学作品传递给后代。
这种方式常见于歌谣和民间戏曲,通过歌唱的形式将文学作品传承下去。
3. 表演传承:通过表演的方式将文学作品传递给后代。
这种方式常见于民间戏曲和舞蹈等形式,通过表演的形式将文学作品传承下去。
4. 记忆传承:通过记忆的方式将文学作品传递给后代。
这种方式常见于故事和传说,通过人们的记忆将文学作品传承下去。
三、口头传承面临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民间文学的口头传承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1. 传承环境的变化: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信息爆炸使得人们的传承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口头传承的机会和空间受到了限制。
民间传说与中国的口头文学传统
民间传说与中国的口头文学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民间传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口头文学传统,承载着人们对于神秘、奇幻和传承的渴望。
这些传说不仅在中国的乡村和农民中广为流传,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创作。
民间传说是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口头相传的故事、传说和神话。
这些传说往往与自然、神灵、英雄和历史事件等有关,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老一辈的农民常常会围坐在一起,讲述关于神话、鬼怪和仙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能够娱乐人们,还可以传递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因此,民间传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口头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间传说丰富多样,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比如,中国有着众多关于龙的传说。
龙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被视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在民间传说中,龙被描绘成一种神秘的生物,能够掌控天气和水源。
人们相信,龙会给人们带来好运和丰收。
因此,龙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的绘画、雕塑和文学作品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除了龙,中国的民间传说还涉及到许多其他的神话和传说。
比如,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就是中国人民熟知的传说之一。
据说,嫦娥是一个美丽的仙女,她因为偷吃了仙丹而被贬到了月亮上。
每年的中秋节,人们都会仰望月亮,寄托对嫦娥的思念和祝福。
此外,中国的民间传说还包括了许多关于英雄和神仙的故事。
比如,封神演义中的哪吒三太子就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哪吒是一个有着神奇力量的英雄,他能够驱使风雨、降妖除魔。
这个故事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广为流传,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和动画片,深受人们喜爱。
民间传说作为中国的口头文学传统,不仅在农村地区得到广泛传承,也对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中国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等,都融入了民间传说的元素。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神话和传说中的英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传递了一些深刻的哲理和价值观。
民间故事缩写400个字
民间故事缩写400个字摘要:1.民间故事的定义和特点2.民间故事的价值和作用3.民间故事的主题和类型4.民间故事的传承与创新5.民间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正文:民间故事是流传在人民群众中的口头传说,它承载着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智慧。
在我国,民间故事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这些故事世代相传,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民间故事的定义和特点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作、传承的一种口头文学。
它具有以下特点:1.口耳相传:民间故事是通过口头传播的,没有固定的书面文本。
2.生活写照:民间故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点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3.寓教于乐:民间故事通常包含一定的道德教育意义,使人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受到启示和教育。
4.想象力丰富:民间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人们的想象力,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二、民间故事的价值和作用民间故事在传承文化、教育后人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可以娱乐人们,还可以传递道德观念、民间信仰和智慧。
民间故事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如:《狼来了》教导我们要诚实,《精卫填海》激励我们要勇敢坚韧。
三、民间故事的主题和类型民间故事的主题丰富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讲述了民族的起源和传说中的英雄事迹。
2.民间传说:如《白蛇传》、《牛郎织女》等,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3.寓言故事:如《龟兔赛跑》、《狐狸和葡萄》等,寓意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4.幽默故事:如《巧媳妇》、《懒汉》等,让人在欢笑中受到启示。
四、民间故事的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故事在传承的基础上,也需要不断地创新。
我们可以通过改编、绘画、影视等多种形式,让民间故事焕发新的生命力。
同时,要注重挖掘民间故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生活提供精神食粮。
五、民间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民间故事虽然是古老的传说,但它对我们现实生活仍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中国民间传说与神话:口耳相传的经典故事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 英雄象征民族力量
• 英雄的品质与精神
• 英雄的胜利与悲剧
• 英雄象征正义与勇敢
神话中的创世与自然灾害故事
创世故事
• 世界起源的传说
• 神祇与创世的关系
• 创世神话的文化内涵
自然灾害故事
• 自然现象的神话解释
• 灾害神话的英雄主题
• 灾害神话的道德观念
故事象征
• 创世与灾害故事的民间信仰
• 故事象征人与自然的关系
传承方式
• 民间传说与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
• 民间传说的创新发展
• 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
• 书面文献的记录与传播
• 民间艺术的表现与传播
02
中国民间神话的故事及其象征意义
神话中的英雄角色及其传说
英雄角色
英雄传说
英雄象征
• 传说中的神话人物
• 英雄的神奇事迹
• 英雄代表民间信仰
• 英雄的神话背景
• 英雄的成长与奋斗
• 故事象征社会道德与伦理
神话中的道德观念与文化传承
道德观念
• 神话中的道德教育
• 神话中的善恶报应
• 神话中的家庭伦理
文化传承
• 神话中的文化传承主题
• 神话中的民间智慧
• 神话中的艺术表现形式
象征意义
• 道德观念与文化传承的象征
• 神话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
• 神话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03
中国民间传说与神话的影响
• 民间传说与神话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 民间传说与神话在课外活动中的应用
• 民间传说与神话在教育创新中的应用
中国民间故事的内容简介
中国民间故事的内容简介【最新版2篇】目录(篇1)一、中国民间故事的内容简介1.民间故事的概念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2.中国民间故事的题材和类型3.民间故事的特点和影响二、民间故事的内容和题材1.爱情与婚姻故事2.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3.动物与人类的故事4.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三、民间故事的特点和影响1.民间故事的口头传承方式2.民间故事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3.民间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正文(篇1)一、中国民间故事的内容简介民间故事是中国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口头叙事文学形式,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民间故事的内容和题材多种多样,从神话传说到历史故事,从爱情婚姻到动物与人类的故事,从民间信仰到民俗文化,都有所涉及。
这些故事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知识。
二、民间故事的内容和题材1.爱情与婚姻故事:这类故事以爱情为主题,讲述男女之间的爱情经历和婚姻生活。
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
2.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这类故事以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为主题,讲述各种神奇的故事和历史事件。
例如,《精卫填海》、《孟姜女哭长城》等。
3.动物与人类的故事:这类故事以动物为主题,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友谊、共患难的故事。
例如,《狐狸精与书生》、《狮子王》等。
4.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这类故事以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为主题,讲述各种神话、鬼怪等传说。
例如,《钟馗捉鬼》、《桃花源记》等。
目录(篇2)一、中国民间故事的内容简介1.定义和特征:民间故事是一种以口头形式传播,以叙述和幻想为基础的文学体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主要内容: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笑话等多种类型,内容涉及历史、道德、爱情、家庭、友谊等方面。
3.传承方式:民间故事通常以口述形式在世代之间传承,由长辈讲述给晚辈,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中国民间故事的内容分析1.历史与现实交织:中国民间故事往往将历史事件或人物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叙事风格。
口头传统的沿袭:富川瑶族民歌的传播学研究
口头传统的沿袭:富川瑶族民歌的传播学研究【摘要】富川瑶族民歌作为口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过程中承载着丰富的瑶族文化内涵。
本文首先探讨了富川瑶族民歌的历史沿革,揭示了其在瑶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分析了口头传统在富川瑶族民歌中的表现形式,以及传播途径和影响民歌传播的因素。
进一步探讨了口头传统的沿袭对富川瑶族民歌传播的积极影响,并强调了口头传统在民歌传播中的关键作用。
总结了口头传统对富川瑶族民歌传播的重要性,展望了口头传统的继承与传播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研究富川瑶族民歌传播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口头传统、富川瑶族民歌、传播学研究、历史沿革、传播途径、影响因素、沿袭、重要性、继承与传播、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富川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其口头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民歌是瑶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富川瑶族民歌作为口头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面临着持续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通过对富川瑶族民歌的传播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保护和传承富川瑶族民歌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可以拓展口头传统文化研究的视野,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对富川瑶族民歌的传播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富川瑶族民歌口头传统的沿袭对传播学的影响,深入挖掘这一民俗文化传统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研究富川瑶族民歌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口头传统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探究传统民歌是如何传承和演变至今的。
2. 分析口头传统在富川瑶族民歌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探讨口头传统对于民歌内容和形式的塑造和影响,揭示口头传统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3. 考察富川瑶族民歌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探讨口头传统是如何通过口口相传、歌声传唱等方式传播的,以及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
口传文化经典传播概述
口传文化经典传播概述在当代社会中,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口传文化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然而,尽管传统媒体的兴起,口口相传的传统方式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口传文化经典传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包括口头传统、口口相传、民间故事等,从而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
口传文化经典传播的意义在于其传承和弘扬了一个社会或群体的独特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
这些传统经典了解和学习的过程通常发生在家庭、学校、社区和宗教活动中。
口传文化经典传播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历史、文化和信仰,对于社会凝聚力的增强和文化认同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口传文化经典传播也是一种交流和互动的方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和互动,信息可以更直接地传递,观点可以更直接地交流。
这种传播方式强调了个人的参与和互动,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与之相比,现代技术传播媒介存在着信息过载和传递失真的问题。
尽管如此,口传文化经典传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口传文化经典传播的范围有限。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电子设备、社交媒体和互联网获取信息。
这导致了传统的口传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被边缘化和忽视。
其次,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人们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受限,很难找到时间和机会参与口传文化的传播和分享。
然而,尽管面临这些挑战,口传文化经典传播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重要性。
首先,口传文化经典传播可以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情感体验。
它通过语调、表情和身体语言等元素,使信息更加活跃和生动。
这种亲密的交流方式可以建立起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理解。
其次,口传文化经典传播可以保护传统文化,使其不会被时间和现代化的冲击所淘汰。
通过口头传统和口口相传,社会的文化传统可以保存下来并且对后代进行传承。
为了促进口传文化经典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教育机构和家庭应该重视口传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学校可以设置课程和课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学习和体验口传文化经典。
家庭可以鼓励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和互动,让家庭成为传承口传文化的场所。
从白蛇传的传播谈民间文学类非遗的口头传播保护措施
来看, 白蛇 传 传 说 故 事 的发 生 地 是 杭 州 、 镇江和 苏州 , 这 个 传 说 最初也 只是在杭 州和镇 江、 苏 州 等 地 口头 流 传 , 由于 多 种 传 播 媒 介 特 别 是 戏 曲 这 个 传 播 介 质 的加 入 , 使 得 白蛇 传 传 说 从 杭 州 和 镇 江 这 两 个 中 心 区 域 向全 国辐 射 开 来 , 成 为 全 国 人 民都 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传说 的流传地之广是其他 民 间传 说 所 不 能 比 的 , 具 有 时 间跨 度 长 、 空间范围广的特点。 ( 二) 多 种 传 播 介 质 介 入 传 播 白蛇 传 在 诞 生 之 初 只 是 在 人 们 的 口头 上 流 传 , 包 括 先 前 的 口 耳 相 传 和 后 来 的说 话 、 评话 等 , 后 有 文人 墨 客 对 其 进 行 / 3 o _ 7 _ 改写 , 成 为 话 本 小 说 中 时 有 出 现 的小 说 题 材 , 于 是 开 始 出现 了文本传 播 , 再后来 有戏剧 家把 它写成 了剧本 , 把 白蛇 传故 事搬上 了绚丽 的戏 曲舞 台 , 从而有 了舞 台传 播 , 再后 来 白蛇 传 故 事又 被 搬 上 了 电视 和 电 影 荧 幕 , 并 且 因 电视 连 续 剧 《 新 白娘子传奇》 的播放而一度 收到了很高的收视率 , 起到了 很好 的传 播效果 , 期间歌剧、 音乐剧、 动 画、 漫 画、 网络游戏 等
传播媒介都加入到 了白蛇传 的传播行列。 ( 三) 作 为民间文学类非遗的 白蛇传 与其他类非遗有着 千
丝 万缕 的联 系
白蛇 传 传 说 就 其 本 身 来 说 是 属 于 民 间 文 学 类 的 非 物 质 文化 遗产 , 但 在 其 发 展传 播 的 过 程 中 , 慢 慢 出 现 在 了 其 他 种 类 的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作 品 中 ,成 为 了其 他 类 非 遗 的 常 见 题 材 。 比如 传 统 戏 剧 类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包括 昆 曲 、 京剧在 内的 全 国几十个剧种甚至包括 木偶 戏 、 皮影 戏都 有 白蛇传 的传 统
家乡风俗的口头传统与传承
家乡风俗的口头传统与传承家乡风俗是代代相传的传统习俗,其中口头传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口头传统是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方式,将民间习俗、传说故事等传承下来的方式。
在我所居住的家乡,口头传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传承家乡文化的重要途径。
首先,家乡的口头传统体现在节庆活动中。
每逢重大节日,家乡的老人们都会讲述关于节日起源、庆祝活动的故事,如春节、端午节等。
他们会通过口述方式,将节日的由来、意义等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使得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得以传承。
在这些节日中,村民们还会相聚一堂,聆听老人们口述的故事,增进亲情和友谊。
其次,家乡的口头传统体现在婚丧嫁娶等重大生活仪式中。
在家乡,婚礼是一个重要的家庭仪式,很多婚礼上都会有家长写的对联,以及进行喜庆的贺词;而在丧礼上,家乡人还保留着一些忌讳和习俗,比如要有人吊祭,要请专门的扫墓人等。
这些口头传统在婚丧嫁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让人们记住了传统的礼仪,也让这些礼仪得以传承。
再次,家乡的口头传统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家乡人口中的民间俗语、成语谚语等,无不富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口头传统既代表了家乡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又传达了一种生活智慧。
比如“人艰不拆”、“吃亏是福”等,这些口头传统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家乡人的处事方式。
总的来说,家乡的口头传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传承家乡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节庆活动、婚丧嫁娶、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口口相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继承家乡的风俗习惯,让这些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口头传统面临着一些挑战,但我们仍然应该珍惜和传承家乡的口头传统,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只有如此,我们家乡的风俗才能得以保存,文化得以传承。
口头神话与民间信仰--云南彝族马樱花神话个案研究
口头神话与民间信仰--云南彝族马樱花神话个案研究
杨甫旺
【期刊名称】《柳州师专学报》
【年(卷),期】2002(017)004
【摘要】口头神话与民间信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浑沌为一,难解难分.云南彝族马樱花口头神话与原始信仰相适应,先后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等阶段,口头神话使民间信仰得以传承、延续,而民间信仰使口头神话得以再生、强化,并最终由神殿复归人间.
【总页数】4页(P127-130)
【作者】杨甫旺
【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76
【相关文献】
1.神话之根——民间信仰——评向柏松教授新著《神话与民间信仰研究》 [J], 吴振琦
2.民间信仰与洪水型兄妹婚神话存续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彝族洪水型兄妹婚神话为例 [J], 单江秀;杨甫旺
3.试论民间信仰与洪水神话存续之间的关系——以彝族史诗"梅葛"中的洪水神话为例 [J], 李娜
4.云南彝族再生神话特征论析——兼与东北满族等民族神话《尼桑萨满》比较 [J],
刘建波;汪立珍
5.云南彝族再生神话特征论析
——兼与东北满族等民族神话《尼桑萨满》比较 [J], 刘建波;汪立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 风俗 100条
农村风俗100条1. 农村人民注重务实和勤劳。
2. 农村生活节奏较慢,注重质朴和平静。
3. 农村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因地域和民族差异而异。
4. 农村人民尊重长辈,尤其是对老人的敬重和关怀。
5. 农村人民重视集体利益,普遍存在着互助合作的风俗。
6. 农村的主要聚会场所是村民活动场所或者村民小组场所。
7. 农村人民信奉宗教和民间信仰。
8. 农村的婚礼通常是整个村庄的盛大庆典,属于集体性婚礼。
9. 农村人民尊重传统习俗,在节日和重要场合会进行特定的仪式和祭祀活动。
10. 农村人民主要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11. 农村人民喜欢唱歌、跳舞、打牌和下棋等传统娱乐活动。
12. 农村人民擅长手工艺制作,如编织竹器、染布、木雕等技艺。
13. 农村人民重视饮食卫生,讲究食品的新鲜和烹饪的香味。
14. 农村人民注重节约,重视物质的可持续利用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15. 农村人民对待客人热情好客,通常会尽力招待和款待客人。
16. 农村人民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乡土气息。
17. 农村人民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擅长农田的管理和农产品的种植。
18. 农村人民注重家庭的和睦和稳定。
19. 农村人民喜欢田园生活,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20. 农村人民普遍保持乡土情怀和对家乡的热爱。
21. 农村人民热衷于参与社区活动和集体劳动。
22. 农村人民对乡村风景的保护和传承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23. 农村人民注重教育,推崇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
24. 农村人民传承和发扬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
25. 农村人民通常以姓氏或者冠以农田地名来命名自己的孩子。
26. 农村人民普遍尊敬农业生产,并把农业视为自己的荣誉。
27. 农村人民在农闲时会开展集体性的娱乐活动,如村庄的篝火晚会。
28. 农村人民善于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手工艺制作和农产品加工。
29. 农村人民普遍忠诚于家族和家庭,重视家庭的传承和延续。
30. 农村人民普遍享受农田劳作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头传播与民间信仰作者:杨谨瑜来源:《江汉论坛》2016年第08期摘要:盲艺人传承与保存知识的方式,可以说是口头传播的一个典型个案。
通过对山西临县三弦书的考察,可以看到盲艺人传承技艺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民间信仰的价值与意义。
三皇信仰是盲艺人说书技艺的赋予者与传承的监督者;神书是三弦书传承与流布的主体内容;节日、庙会、丧葬等民间信俗活动场所则是三弦书展演的主要场域。
对于口头传播而言,它传承、保存与流布知识的精髓与核心驱动力就是民间信仰。
关键词:盲艺人;三弦书;口头传播;书写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08-0086-04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口头或口述方式要远远早于文字记录即书写,如果把人类历史进程“当作是一年的话,我们神圣的文字的发明和使用,都是发生在第12个月份里”。
并且早期的书面记录是为了“再现已存在的口头文本”。
只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文字从最初的记录载体,渐趋笼罩上神圣光环,“‘白纸黑字写着’这个词组开始有了权威性,也就是实际上的神圣性”,以文字为载体的书写.成为社会文化传递的主体方式。
然而不可否认口述及其口头传播对于人类文化艺术的贡献,正如彭兆荣所说:“如果我们把口述性表达视为与历史的原生形态最为接近的表述方式的话,那么,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更为悠久的原始面貌并成为许多现代艺术门类的滥觞。
”三弦书即是一种典型的口头传播的艺术形式。
一、“口述”与“书写”:知识传播与展演的不同方式三弦书流传于山西、河南一带,临县则是山西西部三弦书的起源地与主要流布区。
三弦书的说书人为盲人,所以当地人也叫“瞎子说书”。
艺人只能通过口耳相传学习说书与弹拨三弦的技艺,对他们的艺术展演与传播方式的呈现有助于探究口头传播的特性与本质。
世界上很多地域与多种文化系统中都存在着盲诗人,美国学者理查德·考德威尔研究报告指出:“古希腊社会中的盲诗人传统与远古社会中的巫医传统一脉相承,作为神话诗传授者的盲人,他们既是能占卜的先知和巫师,又是会治病的医生。
他们的先天生理缺陷——双目失明,恰是他们独自占有神圣知识传授权的前提条件,即盲诗人由于视觉上隔绝于现实世界,反而使得他们能够生活在神话与史诗的超验世界之中,体验与神灵交往的癫狂状态。
”虽然这些无法证明盲人更适合创作与演述诗歌,但是《荷马史诗》的成就与影响众所周知。
“他们都盲目,所以都叫荷马。
他们有特别持久的记忆力。
由于贫穷,他们要流浪在希腊全境各城市里歌唱荷马诗篇来糊口。
他们就是这些诗篇的作者,因为他们就是这些人民中诗篇制造历史故事的那一部分人。
……他们是一切其他诗人的祖宗”。
中国古代也有盲诗人的传统。
《左传》载“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
《国语》则更详细地记载了瞽朦诗人与乐人,“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
这些都说明盲艺人的说唱具有悠久历史传统与渊源,在此不是要论证诗歌起源与“瞽朦”的关系,而是企望阐述盲艺人的艺术传承及其展演,为文化传承提供一个多样性的个案。
口述形式曾经是社会上知识传承与艺术展演的主要形式。
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社会经验与文化知识都是口头相传习得,当然其中涵括通过符号或图形解读的阐释或叙述。
如半坡文化中的人面鱼纹、伏羲画八卦等,即使文字已经出现,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依然倡导:“真理是昕到的,而不是读到的。
”人们更相信口述形式,文字并不具有权威性。
儒家经典之一《论语》,也是孔子与其弟子对话的记录,这种语录与对话文体也是口头传统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的一个彰显。
但是随着“白纸黑字写着”成为“事实”的佐证或者文化的代名词时,文化表述的天平就倒向了书写,掌握文字的人成为文化精英,他们对于文化具有阐释权,而相应地口述就成为文化的“他者”,成为文化的边缘群体。
重华与瞽叟既是视觉的两极,同时也是文化表述两种方式的隐喻,即重华就是意味着文化的“明眼人”,瞽叟则是文化的“盲人”。
“盲人”如何“书写”文化或者传承知识,从盲艺人的技艺传承中可见一斑。
盲艺人表演三弦书的历史源远流长,根据推算可能最早源于明朝以前。
临县三弦书《岳飞传》中有这么几句:“岳飞正在街上行,听见三弦扑楞楞;走上前观分明,原来是瞎子说书文。
细听说的甚内容,说的是唐朝英雄数秦琼;有些土话听不清,因为瞎子是临水人。
”文本中提到瞎子说书人是临水人,临县以前就称临水县,明朝以后改称临县,所以以此推断至少在明朝以前临县就有了“瞎子说书”,但是目前没有文字记载,按照当地三弦书明眼艺人康云祥所述:“咱是这么推断。
瞎子是弱势群体,不是什么宫廷艺术,当官的人们也不接近,谁也不跟瞎子接近就没有文字记载,县志里面也没有记载,就是代代口耳相传,盲人到现在也没有书面版本,都是一句一句念的教了。
”“一句一句念”的方式教授,恰是盲艺人学习技艺与传承知识的方式。
二、民间信仰对口头传播特质的建构“一句一句念”,这种通过听觉的知识传承方式远远早于通过书面的视觉传承,正如盲艺人传述,盲人学说书是三皇、盘古分配给盲人的职业,这一传说与信条,与上述《左传》《国语》文献恰好可以互证,给盲艺人的知识传授赋予了神圣性。
同时“一句一句念”也是师承方式的体现。
临县三弦书盲艺人拜师学艺中,有一重要场域就是三皇庙。
“场域”是研究文化动态变迁的基本单位,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三皇会是山西、河南一带盲艺人的行会组织。
三皇在文献记载中,最早见于《周礼》“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后《史记》中对三皇记载,将其视为天皇、地皇、人皇。
据田兆文根据盲艺人谱系与口传资料考证,山西最早的三皇会“成立于清顺治十年”。
临县盲艺人拜师学艺有一套完整的仪式。
首先就是由师傅选定日子举行拜师仪式,在择定的日子里。
师傅带着徒弟敬三皇爷,在三皇爷塑像前的供桌上摆放香、黄纸(当地称为“表”)、供品等,感激三皇爷对盲人的恩赐,而且徒弟还要给师傅送“礼品”,不同年代,礼品不同。
碛口三弦书盲艺人张树元说,他在1937年给师傅送了三升麦子作为礼品。
礼品与学费不同,学习期间,每年都要给师傅交学费。
当时他学习的时候,给师傅交四到八块银元。
一般越往后,学习内容越多。
也是掌握技艺关键时期,学费相应会更高。
八九十年代,三年学费一般为300元至500元,学艺年限一般为三年(实际就是三个冬天)。
师傅接纳了礼品,就意味着接纳了徒弟。
这样的拜师仪式,赋予了师徒关系一层神圣色彩,三皇是师徒关系缔结的见证,三皇这一信仰场域将世俗社会人际的一种交往转换为特殊关系。
这种师徒关系不像其他行业那样较为松散,他们的关系继承非常严格,师徒之间遵守父子般的伦理纲常。
正如临县盲艺人中流传的一句话:“人不亲艺亲,杆子点地一家人”,正因为如此,临县盲艺人的班图谱系极为清晰,到目前共有七代。
这种牢固的师徒关系,是三弦书口头传承与传播的前提与保障。
师徒之间确立关系后。
师傅就开始教授徒弟学习说书。
教授方式类似于开馆授学,临县当地一般称为“学堂”。
张树元回忆,他当年学艺的时候,师傅的“学堂”里有十多个学生,他们尊敬师傅.徒弟之间也很友好,当时的学堂训语是“工钱上了二百三,伙盖被子不拆班”。
师傅教授过程一般是先教唱词,教规非常严格,教授时,师傅与徒弟围坐在土坑上,师傅徒弟都是盘腿而坐,不许随便动,为了集中注意力,避免瞌睡,经常都要摆动身子,师傅念一句唱词,徒弟跟着念一句唱词,唱词必须烂熟于心。
背诵唱词是盲艺人学习的重要环节,师傅会经常检查,背不下来,严格的师傅会体罚。
唱词学会后,师傅就开始教授谱子,他们称为“宫商角”。
这个过程一般要三至五年,当然不是整年学习,他们一般是集中在冬天的十月至十二月学习,学习结束后,徒弟就可以自己出门说书,所赚费用与师傅无关。
在传授过程中,传递者与接受者都遵守三皇赋予的“神圣规范”,他们视这一传授过程为神圣的传递,说书的内容,很多都是信仰的呈现,即神书。
在学习唱词时,师傅会严格区分“神书”与“打闲书”。
在临县一带,安宅要给山神、土地爷说书,养牲口要给马王爷说书,生病则要给降灾的神灵说书,祈愿生活富裕则要给财神爷说书,因此神书主要是为了祈福禳灾,安神还愿。
打闲书则是完全为了大众娱乐,一般都是民众喜欢的《刘公案》、《包公案》、《朱买臣休妻》等。
神书主要是娱神,为民众祈福的一种方式,所以学说神书的过程,则伴随着学习各种巫术与仪式操办,他们还学习算卦的技艺。
这也是临县三弦书不传给明眼人的一个缘由,因为当地民众认为,明眼人学习算卦,会去骗人,而盲人算卦则是三皇爷给的,他们说话才会准确。
在说神书的过程中,盲艺人同时担任仪式引导者的角色。
说书开场前,主人家会按照盲艺人的指导,设立一个简易的神坛(当地称为“斗”),并在神坛上按照要求以及本次仪式活动的目的摆放相应的神牌。
“斗”布置好后,主人按照盲艺人要求,跟随他身后跪拜,盲艺人念诵祷祝之词,请神祈祷,主人家按照他的安排进行相应的仪式活动。
拜神仪式结束后,开始说书,周围的民众开始聚集到说神书的人家。
现在村落中娱乐方式增多,听“说神书”的渐趋减少,为了烘托气氛,经常主家会邀请周围邻居到家里听书。
过去凡是有人家邀请艺人“说神书”,全村男女老少都要聚集到这户人家,围着说书人,“把炕上地下挤得水泄不通”。
盲艺人掌握巫术仪式,恰好符合上文所提到的瞽朦诗人早期就是巫师的传统,只是民间的解释多了一份信仰的神秘。
正是这份信仰,使得口传心授多了一层神圣性,其实他们的知识系统是在仪式中体验与习得的,但这一知识传递本质往往被忽略,而被赋予“神授”特性。
这也说明,在知识系统中,书面传承与传播因为处于核心地位,它的知识传播成为了文化传播的标准,口头传播成为“他者文化”,“被排斥在‘现代’理性之外,遵循其他逻辑体系,或者在我们的词汇中将其称作‘前逻辑’、‘非理性’”。
强调其“相异”之处,即信仰因素,并将这一基于信仰的传承与传播知识的方式视为“非理性”。
“神授”成为口头传播神秘化的典型表征。
三、俗信活动:口头传播展演的主要场域人们一般认为,“书写是能高效吸取、保存和传达神圣知识的一种媒介”,口传知识的“真实性”则被质疑,口传的本质与规律往往被书写研究者忽略。
通过对盲艺人传承三弦书的过程分析,可以看到“神授”或者信仰是他们传承的一种保护与规范,也是让民众信服的一个方式。
随着书写成为文化传播的中心,视觉阅读也成为信息传播可信的方式,视觉阅读能力逐步取代了口头诵读能力,成为社会和文化精英身份的一种象征。
同样,书写以文字为载体的传播模式,也成为文化传播的主体,通过诵读或口头传播的知识则处于边缘甚至被摈弃于知识系统之外。
这一理念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推广的结果。
在当下社会,全球关注文化的多样性,关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生存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