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农村NEET族形成的原因
蚁族现象
从“蚁族现象”思考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日益推进,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关乎家庭、学校及社会的热点问题。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校进一步扩招,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2008年岁末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无疑又让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
同时,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族化”现在越来越严重,蚁族,校漂族,啃老族,候鸟族一批又一批的出现,其中蚁族现象最具代表。
他们是聚居群体,受过高等教育,但未能在大城市找到工作。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后续影响以及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就业结构等一系列的调整,“蚁族现象”将长期存在,可能还有扩大的趋势。
我认为“蚁族”的形成有以下原因:一、大都市激烈的生存环境导致了“蚁族”的产生我国一线城市中,大量的人才涌入加上存量人才,导致高素质人才大量聚集,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以上海为例,平均1个外贸专员的空缺,在2009年1月份有87个人应征,但到了11月份,竞争者就多达185人。
同样的,1个快递员岗位竞争者也从1月份的30人激增至11月份的120人。
据悉,11月份北京空缺职位和应聘者之比达1∶91,而中国十大城市平均比例也到到了1∶41。
在这为数不多的招聘岗位中,企业的“高门槛”挡住了许多大学生的脚步。
以2009年上海“青年见习就业招聘会”为例,有关部门根据见习培训方案对报名者筛选,却使大多数人“不合格”。
首先,见习者要求是研究生以上学历把就业相对困难的中专、本科毕业生排除在外;第二,见习生限制为2008年毕业生,和2009年特困家庭毕业生。
第三,有的企业把招聘条件抬得太高,以致招生条件中出现“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的笑话,使许多有就业要求,暂时又达不到招工条件的刚毕业大学生被排除在外。
啃老族是怎样炼成的
啃老族为什么这么多? 如何减少中国“啃老族”?
结束放映
背景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这样一批人。他们年轻,有一定
学历,却处于事业状态,靠父母的收入生活。他们就 是“啃老族”,又叫做NEET族。NEET发源于上世纪80 年代的英国,是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的缩写。目前,在英国,美国,日本,法国都 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啃老族。目前,随着中国社会的发 展,“啃老族”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根据老龄科研 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 “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老年人供养着。 这其中既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又有“创业幻想”的 年轻人。还有低学历,低技能的年轻人。我们研究的 对象是高校毕业生中的“啃老”现象。
原因三:高通货膨胀与贫富差距过大 原因。
我们国家确实有不少有钱人,但这一部分人,拥有社
会上大部分财富,大多数人都是穷人,由于高通货膨 胀,让大家的收入跑不过物价上涨的速度,特别是房 价,已经高的离谱,我们的实行收入其实是在负增长, 年轻人在这么高的物价下,基本上存不下钱,手中没 钱,只能啃老。
原因二:就业原因。
导致出现“啃老族”现象的社会原因之一是随着大学
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等因素,在就 业市场上,有求职需求的大学生远远大于社会上所能 提供的岗位数,这种供大于求的现状,大学生在就业 市场中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让不少企业特别是用工不 规范的私营企业产生了“低薪招聘”等想法和行动, 在招聘中,降低工资、变相使用试用期、不购买三险、 高学历门槛等,让很多年轻人收入极低,甚至连最基 础的生活都不够,相当于免费给企业打工差不多,存 不下什么多,更不用说靠自己的能力买房、买车、成 家。
乡村的聚落特点和原因
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乡村:包括农村居民点、农业用地与相关的生产和 生活设施在内的广大农村地域。 其中的农村居民点称为乡村聚落
分散型
思考:请说说三个乡村聚落 有哪些直观区别?并偿试用 一个简单的词语对其空间形 态进行概括。 分散
松散 半聚集型
密集
密集型
乡村聚落的地域分布特点 地域分布特 点 密集型 分散型 特 点 分 布
地势平坦,人口稠密的 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 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平原 集。 地区。 规模小,呈点状,松散 地势起伏大的山区或特 布局。 殊的生产类型区。 规模较小,住宅彼此排 山区或地广人稀的新开 列保持一定的距离。 发区。
半聚集型
总体分布特征
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人口密集,乡村聚落比较多; 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方,人口稀疏,乡村聚落一般比较少。
利于形成短期集市。
手工业产品的产 地
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手工业生产地会形成相关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品的交易集市
分布:交通便利、地域开阔的地方。
集市
集 街市
水上集市
临街集市
活动:仔细观察图片,比较出二者的差异,
并总结出两个集市的共同特征。
活动:对比两类不同的集市: 水上集市 邻街集市 河流纵横交错,水网稠 所处环 密,集市既分布于水上 集市位于街道两旁。 境 也分布在岸上。 以自行车、三轮车、农 区 交通工 别 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 用拖拉机、农用汽车为 具 主要交通工具。 贸易形 多在船上进行贸易。 在街道两旁进行贸易。 式 以农民之间互通有无的贸易形式为主。购物者可 共同点 以是销售者,销售者也可以是购物者。
具体区域的分布特征:
1、临近水源所在地;
2、地形较为平坦,气候、植被、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方;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经济收入水平低、教育程度低、社会保障缺失、信息获 取能力弱等。
规模与分布
规模
中国农村弱势群体规模庞大,涉及数亿人口,包 括贫困人口、残疾人、老年人、留守儿童等。
分布
农村弱势群体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地区 和山区,以及东部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和偏远农村 地区。
影响与问题
影响
农村弱势群体的存在加剧了城乡差距,阻碍了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调整工作策略
02 针对问题原因,调整工作策略,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增加资源投入、提高教育水平等。
制定改进措施
03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如完善政策体
系、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教育培训等。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社会认知度
利用媒体宣传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 等媒体渠道,宣传农村 弱势群体的现状及改善 情况,提高社会关注度 。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加强劳务输出
与输入地政府和企业建立劳务协作关系,组织农村弱势群体外出 务工,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
发展乡村旅游业
利用农村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游 客前来观光旅游,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带动 当地经济发展。
问题
农村弱势群体面临着贫困、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 界的关注和支持。
02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原因分析
经济发展不平衡
01 地域差异
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经济发展相 对滞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
02 产业结构单一
农村地区过度依赖农业,缺乏其他产业支撑,导 致经济来源有限,抗风险能力弱。
城郊农村NEET族问题探析
城郊农村NEET族问题探析摘要:近几年,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郊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NEET人员,对城郊农村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社会变迁促使新一代城郊农村青年形成不同于前辈城郊农村青年的新社会文化目标,但他们不具备实现新目标的综合条件。
这种社会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不匹配的结果导致城郊农村NEET族的形成。
城郊农村NEET族的行为处于遵从与越轨的临界点,政府与社会有责任尽早采取措施,提高其综合能力,引导其遵从行为。
关键词:城郊农村;NEET族;个体适应;社会文化目标;制度化手段一、问题的提出与解释视角“NEET”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是“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缩写,指既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在学校上学,更没有去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人,这类人一般年龄在16岁到34岁之间,未婚,依靠父母或者伴侣谋生。
在16岁到34岁这个阶段,对于个体而言,是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培养工作能力的关键时期。
如果这个阶段处于NEET状态,个体的发展将可能严重受挫,从而引起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
在发达国家,NEET族作为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始终与主流社会价值观格格不入,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因社会偏见和社会歧视而误入歧途,产生各种社会偏差行为。
在日本,NEET族对养老金制度造成不良影响。
近几年,国内学界开始关注本土NEET族,但相关讨论主要局限在以城市NEET族为研究对象,描述当前城市NEET族的现状并对其成因做出一般性的归纳。
也有人对大学生NEET族表示关切,林民书等则在郊区被动型城市化农民就业困难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由于郊区特殊的经济、地理和社会背景,郊区农民特别是郊区青年农民不见得都能在城市的扩张中找到适合或者满意的工作,或者即使有工作,也由于各种原因而不愿就业。
①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尚未针对城郊农村NEET族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专门研究。
近年来,在“城郊”这个区位,NEET人员呈累积性增加,已经形成一个城郊农村NEET族。
高中地理中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高中地理中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农业地域类型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了解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对于我们理解农业的发展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首先,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基础。
气候因素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比如,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合种植水稻等作物,从而形成了水稻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而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由于降水相对较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发展小麦、玉米等旱作农业,形成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类型。
地形条件也不容忽视。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和农田的规划布局,如美国的中部大平原就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典型代表。
而在山地和丘陵地区,往往发展立体农业,根据不同的海拔高度种植不同的作物。
土壤条件对于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也有影响。
肥沃的土壤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高产。
例如,我国东北的黑土区,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水源同样是重要的自然条件之一。
充足的水源是农业生产的保障,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依靠灌溉发展的绿洲农业就是典型的例子。
除了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也在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市场需求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例如,城市周边往往发展蔬菜、花卉、乳畜业等,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农产品能够更快捷地运输到市场,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
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也会影响农业地域类型。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如水稻种植业;而在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较高,更倾向于发展机械化程度高的农业。
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优良的品种、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改变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政策因素也会对农业地域类型产生影响。
政府的农业支持政策、补贴措施等,可以引导农民发展特定的农业类型。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收入水平低
总结词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 构单一,导致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 偏低。
VS
详细描述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 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导致农村居民的 收入来源有限。此外,一些地区自然条件 恶劣,土地贫瘠,使得农民的收入更加微 薄。
社会保障不足
总结词
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农村 居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不足。
健康状况差
总结词
农村地区的医疗设施和卫生条件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且易患一些地方性疾病。
详细描述
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有限,医疗设施和卫生条件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居民在患病时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此外,一些地方性疾病在农村地区较为普遍,如疟疾、肺结核等,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具体包括
老年人、残疾人、孤儿、贫困人口、 文盲半文盲等。
分类
年龄
老年人、儿童等;
健康状况
残疾人、长期患病者等;
经济条件
贫困人口、失业者等;
社会地位
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等。
02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灾害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农村地区常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如洪涝 、干旱、地震等,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成为弱势群体。
残疾人问题
农村地区残疾人比例较高,由于缺乏 相应的社会保障和关爱措施,他们面 临着生活困难和就业难题。
03
农村弱势群体的现状与问题
教育水平低
总结词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许多农村家庭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进而影响农村孩子的受 教育程度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关于传统聚落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传统聚落的知识点总结传统聚落的类型传统聚落通常根据其地理位置、建筑风格、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等因素被归类为不同的类型。
其中一些主要的类型包括:村落、城镇、部落聚落、渔村和牧民聚落等。
每种类型的传统聚落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村落是指由农民居住的传统聚落,通常位于乡村或农田之间,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生。
这些地方通常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传统文化,建筑风格也常常符合当地气候和环境条件。
城镇是指人口数量较多且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传统聚落,它们通常拥有完善的交通和商业设施,以及多样化的文化和娱乐活动。
这些地方的建筑风格和社会组织也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部落聚落是指一些原始社会的居住地,这些地方通常由部落或氏族共同居住,拥有丰富的原始文化和宗教仪式。
部落聚落的建筑风格和社会组织通常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渔村是指由渔民居住的传统聚落,通常位于沿海地区,以捕鱼和海产品加工为生。
这些地方通常拥有独特的海洋文化和建筑风格,以及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
牧民聚落是指由牧民居住的传统聚落,通常位于草原或山区,以畜牧业为生。
这些地方通常拥有独特的牧民文化和建筑风格,以及丰富的畜牧资源和草原资源。
传统聚落的建筑风格传统聚落的建筑风格通常受到当地气候、地形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具有地域性和民族特色。
不同类型的传统聚落拥有各自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在村落中,农民通常会建造两层或三层的木质或土坯房屋,屋顶覆盖着茅草或木瓦,以保护房屋免受风雨侵袭。
这些房屋通常具有独特的传统装饰和纹饰,体现了当地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
在城镇中,人们通常会建造多层楼房或砖瓦房屋,以适应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些房屋通常具有独特的市井风情和商业活动,反映了城镇的繁荣和多样化。
在部落聚落中,人们通常会建造简易的帐篷或者茅草屋,以适应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游牧的需要。
这些房屋通常具有独特的原始文化和宗教意义,反映了部落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组织。
浅析中国NEET族的成因及对策
一
每年城镇 新增 劳动力供 大于求 。 N E E 1 族 面对来 自于 下岗工人 和农村 劳 动力双重 溢 出所带来 的竞 争压力 , 而N E E T 族 的实
、
中国N E E T 现象 的出现及 可能 引发的社 会后 果
不注重孩子的独立性 、 自 青年 自身来讲 , 影响正常世界观、 人生观、 道德观的确立, 阻碍 了孩子人格是否成熟等精神性健康 , 家庭责任观的培养” 。也正是这种根深蒂崮的传统观 青年正常发展 ; 第二 , 对于N E E T  ̄的家庭来讲 , 子女长期啃老 我奋斗、
会加速 家庭经 济的危机 ,家庭 气氛 连带受 到影 响 ,家 庭不美
理论 前 沿 2 0 1 4 年 第1 期
浅析 中国N E E T 族 的成 因及对策
闰莉冰
( 沈 阳医学 院基础 医学 院 ,辽 宁 沈 阳 1 1 0 0 3 4 )
【 摘 要】 NE E T  ̄在 中国的 出现 一度 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 也成为不可回避 的社会 问题。NE E T ̄代表 了我 国改革开放后 , 人 口政策 实 施 以来。 一批青年的 另类生活方式 , 若不引起社会及政府相关部 门的重视 , 势必将 引发一 系列 的社会 问题。 对这一特殊群体 , 应采取 家 庭、 学校教 育、 心理辅导以及政府 引导等方案 , 多管 齐下 , 使NE E T  ̄ 自身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 , 融入社会 , 将逐步缓解并最终彻底解决
济增长率下降, 税收减少 , 影响社会系统的正常更替 ; 另一方 远离 社会 。 ( 三) 人生观 和价值观 缺 失 。 心理 承 受能力 弱 面会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 犯罪率上升 , 影响和谐社会的
中华美丽的少数民族——畲族的由来、特色、民俗、风情及分布现状
中华美丽的少数民族——畲族的由来、特色、民俗、风情及分布现状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从原始居住地广东被分散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贵州、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一个畲族自治县,也是浙江省仅此一个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闽南、潮汕等地。
有资料记述,畲族发源于潮汕凤凰山,是古代潮汕最有影响力的土著民族,畲族于潮汕地区而言,为旧时最大的族群。
但至清时,多数畲族族人已被汉化,成为潮汕人的构成成分之一。
少数未被同化的畲民要么退进更深的大山中,要么被迫向别处迁移。
此后赣闽粤交界区域成为潮汕基本住地及各地畲、潮错居的格局,也因此而奠定。
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哈”、“达”,畲语意为“客人”。
在千年变迁中,畲族为中华文化史留下了美丽的篇章,在众多现代保留的史书、建筑、文艺、人文风俗、科学等仍然可以看到畲族灿烂文化的印迹。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畲族一、畲族历史(一)来源传说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说。
此说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都家喻户晓地流传有属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图腾崇拜--盘瓠传说,传说的内容与汉晋时代分布在长汉中下游的“武陵蛮”所流传的盘夸瓜传说大同小异,据此认为畲、瑶两族与“武陵蛮”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瑶族中自称为“勉”的“盘夸瑶”(或称“盘瑶”、“板瑶”,“顶板瑶”、“过山瑶”)与自称为“门”的“山子瑶,约占瑶族总人价的一半以上也崇信盘夸瓜传说。
在语言方面,虽然99%以上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方言的语言,但居住在广东惠阳、海丰、增城、博罗一带的畲族却操瑶族“布努”语,这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语言。
在音调上,福建宁德地区存在着四种畲族传统的基木音调(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这四种基本调和自称“勉”的瑶族和“布努瑶”的基本调有惊人的类似之处。
当代乡村宗族势力形成的真正原因
当代乡村宗族势力形成的真正原因宗族组织不是生来就有的,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组织。
历史上中国的宗族组织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它的持续时间长,生命力顽强,社会影响深远。
从兴起到衰落再到复兴,宗族组织在社会农村生活中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
而宗族势力的发展,对人民的生活更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何为宗族?它对人民的生活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对于它的不利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这些问题将在以下段落加以说明。
在当代生活中,不同学者对宗族的定义有所不同。
有学者认为宗族与家族是一回事,就是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若干代聚在一起,按照一定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
也有学者说实体性的宗族是以中国农村中真实的血缘关系联结而成的家族性团体,具有稳定的组织和对其成员的有系统的约束力。
更有学者认为宗族有五个特征,即一传世久远,二形态多变,三成员日众,四功能转换,五影响深远。
并认为宗族具有四个要素:男性血缘系统的人员关系;以家庭为单位;聚族而居或相对稳定的居住地;有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和领导人,进行管理。
根据学者们的定义,我认为宗族是人们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联结成一个团体,它有组织,有规制,有领导人。
在经历了土地改革,合作社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后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宗族活动曾一度销声匿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策的宽松和环境的改善,宗族势力开始在广大农村复兴,宗族活动日益活跃起来,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一、宗族势力的形成条件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放松了对政治的控制及经济干预,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沉默了数十年的宗族势力也随之形成壮大。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家庭有了相对自主的生产权和分配权。
但小农式的经营方式使一般家庭应付不了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风险,而社会又缺乏满足农村需求的机构,很多事情需要通过农民间合作互帮才能完成,这时,农民就会求助于那些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此时宗族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农村单一姓氏村庄的成因分析
农村单一姓氏村庄的成因分析一、概述中国农村汉族存在大量单一姓氏村民的村庄,而且呈南北,东西区域分布差异明显。
汉族的姓氏来源与中国王朝制度的分封制,地域的分封命后来就成了很多该地域子民的姓氏。
特别是西周时期形成的疆域分封制,西伯侯周文王姬昌生子众多,有明确记载的有十八子,在推翻商朝后,周文王对有功的臣子进行了分封,分封的名字以当时的地域特征或者部落姓氏为名。
比如鲁国是周武王他弟姬旦的地盘,齐国是姜子牙的地盘。
再比如咸阳一代(称为毕地),分封给了文王儿子毕公高,但后来被西戎所灭,后代毕万跑投奔了晋。
又山西一带称为唐地,在西周首都西安东边是最主要的封地,封给了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后被自己的君主改为了晋地(因为晋水流过)后来又分作韩赵魏。
再比如商纣王兄长微子启被分封到商都所在地,叫宋,今商丘周边一带。
这些封地均成为了姓氏的来源。
二、以魏氏的来源为例分析对于“魏”的来源,古魏国,中国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国,其所在大约相当于现在陕西大荔县和山西芮城县一带。
《诗经·魏风》之“魏”,即是指古魏国。
古魏国原为商朝时的古芮国,西周分封时改为“魏”,据说“魏”是“大”的意思(《史记》:“魏,大名也。
”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
”)。
朱熹《诗集传》说:“魏,国名。
本舜、禹故都。
在《禹贡》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南枕河曲,北涉汾水。
”清人陈奂云:“魏在商为芮国地,与虞争田,质成于文王。
至武王克商,封姬姓之国,改号曰魏。
”在《诗经·魏风》中,存七篇,但《魏风》在国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虽然仅仅七篇诗作,却把魏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用对比的方式让人物形象更加的鲜明,使讽刺的效果更加的立体化,画面更加清晰。
“艺术来源于现实”,《魏风》中的诗作来源于劳动者,是生活真实的写照,使我们对魏国人民的生活状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研究魏国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魏地侯被毕万灭了以后,其据地就被晋公封给了毕万,以魏为封地了。
2015教资国考:高中地理总复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资格证报名条件
1、聚落的形成
①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乡村形成:人类为生存,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而构成聚居。
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人类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形成了乡村聚落。
城市形成条件: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B、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
在商品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②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城市的区位
①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代表性的城市)
3、城市化
①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是最重要的指标。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_课件
探究讨论 为什么说城市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提示】 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业生产,城市也 随之出现。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教材整理 3 城乡聚落比较 1.差别 (1)景观差别:城市景观复杂,建筑密度大,楼层高,交通线路纵横交错, 表现为地上、地面、地下空间的立体式 利用;乡村景观简单,建筑密度小,道 路单一。 (2)规模差别: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建设用地规模大;乡村聚落人口 规模小、密度低,建设用地规模小。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答案】 (1)尼罗河 美索不达米亚 印度河 黄河—长江 (2)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 这些大河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自古 以来是农业生产的发达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 (3)大河冲积平原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再加上劳动者的农业创新,使农业生 产有一定的剩余产品,这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A.交通
B.政治
C.工业
D.商业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解析】 第 1 题,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 力较低,这些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自然条 件优越;加上劳动者的农业技术创新使剩余产品出现,导致社会分工和组织调 整,逐渐形成城市。第 2 题,在出现剩余产品后,社会分工促进了交换的发展, 进而出现集市,有的集市进一步发展,形成城市。
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 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 居住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2)分类: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关于_NEET_族发展趋势及其形成原因的研究
关于 NEET 族发展趋势及其形成原因的研究裴森森,朱友岗(盐城工学院材料学院、宣传部,江苏盐城 224003)摘要: NEET 族因其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整体的影响及出现的新发展趋势引起有关各方的重视,我国社会结构的双重转型所造成的独特时空结构和环境是理解 NEET 族现象产生原因和作用机制的关键。
关键词:失业;社会化;群体;全球化;转型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092(2007)03-0018-05收稿日期:2007-04-16作者简介:裴森森(1976-),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
近年来, NEET 族作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独特的群体开始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
NEET 是英文 Not i n E ducation ,E m p l o y m ent or Tra i n i n g 的缩写,指不上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必须依靠家人为生的青年人。
这个群体成员大多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我国最初一两代的独生子女,目前年龄一般在16到35周岁。
他们大多在初中、高中甚至更低学历毕业后,由于找不到理想中的职业就一直在家待业,主动或者被动地放弃谋生的欲念而由家庭负担其生活。
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这一群体规模的准确数据,但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数据,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老年人供养着,而根据共青团江苏省委在2004年2-9月对江苏全省范围内35周岁以下的无业失业青年进行的抽样调查发现,59.5%的人失业后不去主管部门登记,可见我国社会隐形失业严重,实际失业人数要大大高于某些统计数字[1]。
NEET 族群体已成为我国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 NEET 族群体的影响NEET 族群体数量大,但之所以引起重视,主要原因在于 NEET 族群体对于个人、家庭、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果忽视这些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将只是一句空话。
蚁族
2010湖北省蚁族调研报告
城市,家庭情况 较差, 2% 农村,家庭情况 较差, 5.40% 城市,家庭情况 一般, 34.50% 农村,家庭情况 一般, 47.30%
农村,家庭情况一般 城市,家庭情况一般 农村,家庭情况较差 城市,家庭情况较差
对目前消费水平的满意度
50.00%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1.10%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很不满意 11.80% 5.10% 系列1 36.80% 45.20%
?
• • • • 什么是蚁族 他们分布在哪里 他们何时形成 他们为什么要当蚁族
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该群体成员有三个特征:大学 (包括本科和大专院校)毕业, 低收入,聚居。他们就像蚂蚁一 样,高智商,勤劳而且聚居,所 以叫蚁族。现在总人数在两百万 左右。
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武汉, 西安,广州等大城市的城郊结合 处和城中村。他们分别被称作: 京蚁,沪蚁,江蚁,秦蚁,穗蚁。
毕业第四年是一个转折点,第四年后人数下降 加速,毕业五年以上的受访者其比例仅占总数 的6.8%,也就是以毕业2-4年的毕业生为主。
留在本地的最主要原因
其他, 5% 家人的希望, 5% 离开没面子, 3% 向往大城市, 7% 工作条件好, 28% 学习深造机会多, 49% 生活条件好, 3% 学习深造机会多 生活条件好 工作条件好 向往大城市 离开没面子 家人的希望 其他
谢谢!Βιβλιοθήκη 北京市唐家岭村是蚁族聚居地之一
蚁族年龄分布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3.60% 18-21 22-23 24-25 26-27 28-29 7.50% 3.10% 30以上 比例 27.50% 23.50% 34.80%
英语作文乡村变化及其产生的原因
英语作文乡村变化及其产生的原因The changes in rural areas have been tremendous over the years, with various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se transformations. 乡村地区的变化在多年来是巨大的,各种因素都有助于这些变革。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changes in rural areas is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都市化进程是乡村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As more people move from rural to urban areas in search of better job opportunities and living standards, the population in rural areas decreases. 随着更多的人们迁徙到城市地区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水平,乡村地区的人口就会减少。
This migration of people from rural to urban areas leads to a decrease in the labor force in rural communities, affecting agriculture and other industries. 人们从农村地区迁徙到城市地区会导致乡村社区劳动力的减少,影响农业和其他产业。
As a result, rural areas have to adapt and find new ways to sustain their economy. 因此,乡村地区必须适应并找到新的方式来维持他们的经济。
Another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e changes in rural areas is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另一个促进乡村变化的因素是技术进步。
蚁族产生原因
蚁族1.宏观原因(1)大城市的吸引力。
大城市就像是一个磁体,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才和各种资源汇集到一起,特别是大城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
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其经济活力和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与一些小城镇或西部的城市相比,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优厚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空间,毕业生当然会尽可能地选择留在大城市或者到沿海地区就业。
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大城市中均有大规模的"蚁族"存在。
另外,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影响,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都倾向于留在城市工作。
(2)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
大学生进入社会,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汇聚成就业洪峰,造成我国就业压力增大。
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便连年增加,2007年为485万,到2008年达到599万人,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将在2008年599万的基础上再增加50万左右,达到650万人。
同时,我国社会正经历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我国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必然出现大学毕业生滞留现象。
(3)我国就业政策的调整。
2002年3月,教育部、人事部、公安部、劳动保障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有关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
一方面骤然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有一部分学生不得不待在大城市寻找考研深造或其他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国家就业政策,也为一部分人继续留在大城市提供了政策支持。
(4)大学生择业观的相对滞后。
200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要求地方党委、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全力支持、社会共同努力"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新体制,采取各项措施扫除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创业环境,使大学毕业生尽快地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或者尽快地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ua o ,E ly n riig d ct n mpo met r a n ”的缩写 ,指既没有正式 i oT n
工 作 , 没 有 在 学 校里 上学 , 没 有 去 接 受 职 业 技 能 培 训 的 也 更
个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一 , 第 它们共同向个体传递 了社会 文化 目标 ,即社会对于成功 的理解 ;第二 , 社会化培养了个
王 燕锋
( 浙江工商大学 公共管理学 院,浙江 杭 州 3 1 ) 10 0 8 摘 要: “E T N E ”是 “ tnE u a o ,E ly n o Ta ig No i d ct n mpo met r ri n ”的缩写 ,指既没有正式 工作 ,也 没有在 学校里上学, i n
他 们 选 择 了 N E 行 为— — 一种 介于 遵 从 与 越 轨 之 间 的 消 ET
作能力的关键时期 。如果这个 阶段处于 N E 状态 ,个体 E T 的未来发展将可能严重受 挫 , 这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 在西 方发达 国家 ,N E E T族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 ,他们 当 中有不少 因受到社会 偏见和社会歧视 , 从而误入歧途 , 并做 出各种社会偏差 行为【。在 日本, E T族对 社会 持续发展 、 l 】 N E
收 稿 日期 :2 1 —1 -0 O0 1 1
.
真 正 实 现 目标 。
基金项 目: 本文隶属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 就 业压力与青年的社会适 应研究—— 以杭州城郊农村 N E ET 族为例” ( 目编号 D1 S 4 。 项 0 H1 ) 作者简介 :王燕锋(9 8 ,女 ,浙江萧山人 ,浙江工 17 一)
养 老 金 制 度 等 造 成 不 良影 响 。 J
极应对行为 ,表达 其茫然失措 的心态 。本文认为 ,城郊农村 N E 族社会化 的外界 环境共 同造成 其文化 目标与制度化 ET 手段 的背离。 城郊农村 NE T族在社 会化 过程 中受家庭、学校、 E 大众
最近 , 国内学界开始 关注 本土 N E E T族 , 但相关讨论主
更没有去接 受职 业技 能培训的人。近几年,在经济发 达地 区的城 郊衣村 出现越来越多的 N E 人 员,这不利于城 郊衣村持 ET 续发展 。该丈结合对浙江部分地 区的调查,提 出城 郊农村 NE T 人 员的社会化过程 中家庭 、学校 、同龄群体 、大众媒介这 E
几个外界环境 因素共 同作 用,造 成其文化 目标与制度化手段 不 匹配 ,导致这几年 “ 郊”这个 区位 出现 N E 城 E T族 。 关键词 :城郊农村 ;NE E T族;社会化 ;青年
媒体、同龄群体 的影响 , 逐步接受 并认 同社会文化 目标。 家
庭 中父 母 通 过 两 种 方 式 向子 女 传 递 文 化 目标 :一 是 直 接 教
育, 通过 引经据典、 举例 说明等方法教育子女要努力才能成
功 。“ 功”内 涵丰 富 ,其 内 涵价 值 排 序 因人 而 异 , 成 但 “ 、 功
父 母 间接 地 把 文 化 目标 传递 给 子 女 。学 校 教 育 和 大
众 媒 体 在 价 值 导 向 和评 价 体 系两 个 方 面 引导 学 生追 求 成 功 。
技能 , 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 从 在这个过程中 , 家庭、
社会化使年轻人确立了追求成功 的文化 目标 , 然而 , 城郊农 村 NE T族的社会化 出现 问题导致他们缺乏才能,因而难 以 E
名、 利” 往往含列其中。 父母引导子女追求 良好的物质生活, 从而保 障其社会地位 , 甚或实现其对社会 的价值 。 二是父母 在 日常 生活 中的言行举止所 隐含 的价值 为子女观察并 吸收
【 】
,
本文所指 的社会化是狭义的社会化 , 也被称作基 本社会
化, 指人 从 出 生到 成 年 这 个 阶 段 逐 渐 习得 社会 知识 、 范和 规
商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讲 师 , 浙江 大 学公 共 管 理 学 院 博 士 生 , 研 究 方 向 为 农 村 社会 与 地 方 治理 研 究 。
中图 分 类 号 :F 4 . 21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29 (0 )0 — 0 10 6321 21 1 208-4
“ET N E ”发 源 于 上 个 世 纪 8 0年代 的英 国 ,是 “ o N tn i
学 校 、同 龄群 体 、大 众 传 媒 作 为 个 人 社 会 化 的外 界 条 件 ,对
要 描述 当前城 市 NE T 族 的现 状 口【 E J ,还 有人对 大 学生 N E E T族表示关注【,林 书民等城市化过程 中城郊农村处于 5 】
N E E T状 态 的 人 表 示担 心砸。 】 本 文 从 社会 化 角度 进 行 分 析 , 出 城 郊 农村 N E 提 E T群 体 的 社会 化 外 界 环 境 共 同作 用 , 成 其 文 化 目标 与 制 度化 手 段 造 不 匹 配 ,导 致 这 几 年 “ 郊 ” 这 个 区位 出 现 N E 城 E T族 。
体 独 立 生 活 能力 。
人, 这类人一般年龄在 1 6岁到 3 4岁 , 未婚 ,依靠父母或者
伴侣谋生。 l 岁 到 3 岁 这 个 阶段 是 建 立 完 善 的 知 识 结 构 和 培养 工 6 4
城郊农村 N E E T族在社会化 过程 中顺利接受文化 目标, 但却没能 习得相应 的知识与能力 , 这使得他们不具备 实现文 化 目标的制度化手段 。由于文化 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不匹配,
第3 2卷 第 2 期
2 1 年 2月 01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a fH u a i e st fSce e a o r lo n n Un v riy o inc ndEng n ei g i e rn
、 -2 NO2 bl3 .
Fe .Ol1 b2
城 郊 农村 N E E T族 形 成 的原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