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

合集下载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

• 制石、制玉业较发达。早期就已大量生产出磨制精致 的石器,较多地使用穿孔技术。中期以后,选用高硬 度的蛋白石、流纹岩等为石料;石器的造型更加规整; 器类、器型增多,出现了系列工具,在一些墓中随葬 有成套的大、中、小型石锛;还出现了精致的玉铲, 并有更多的玉、石装饰品,包括以不同形状的单件组 成的串饰。制骨工艺十分出色。早期墓中出土有精致 的小件骨雕品,如邳县大墩子遗址有一串10粒的雕花 骨珠,刘林遗址有刻有猪头纹样的牙质饰物;有的獐 牙钩形器的器柄刻有纤细的花纹。至中、晚期,剔地 透雕技术和镶嵌技术已趋于成熟。大汶口的透雕十六 齿象牙梳、花瓣纹象牙筒和镶嵌绿松石的骨雕筒等, 代表着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骨工艺的最高水平。
花 瓣 型 太 阳 纹 陶 瓶
彩陶钵
酒器
黑 陶 背 壶
晚 期 的 白 陶 鬶
陶鬶 黑陶镂空高柄壶
猪形灰陶鬹
红陶兽形壶
制陶技术
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 主,灰陶和黑陶的数量较少。陶器的制作以手 制为主,轮修技术已普遍使用。纹饰有弦纹、 划纹、乳丁纹、绳索纹、附加堆纹、锥刺纹以 及指甲纹等。彩陶数量增多,且花纹繁缛,其 中圆点、弧线以及勾叶纹,与仰韶文化庙地沟 文化类型相似,可能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影响。
大汶口文化
名片:
•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 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 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 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因首先发现 于大汶口,遂把以大汶口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存为代表 的一类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 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 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 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 它标志着只知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 系氏族社会。

泰山脚下旅游景点

泰山脚下旅游景点

泰山脚下旅游景点
泰山脚下地区是山东省泰安市的一片风景秀丽的地域,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遗迹。

以下是一些泰山脚下值得游览的旅游景点:
泰山风景区:泰山位于泰安市境内,是中国五岳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游客可登山观日出、观云海,感受泰山的壮美景色和气势磅礴。

泰山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最早的农耕文明遗址之一。

在这里可以了解新石器时代的生活、文化和技术。

泰安岱庙:岱庙是供奉泰山神明的寺庙,也是泰山的主要景点之一。

岱庙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游客可参观古代建筑和文物。

红门宫:红门宫是泰山南麓的一座古代宫殿,是泰山的重要建筑之一,也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杰作。

南天门:南天门是泰山的一个重要景点,位于泰山南麓,是登山者登顶泰山的主要入口之一。

从南天门出发,可沿着泰山主线路登山。

泰山石刻:泰山地区保存有大量的石刻艺术品,包括刻有文史资料的石碑、刻有题诗题字的石碑、刻有佛教造像的石窟等。

泰山脚下村落:泰山脚下地区还有许多古老的村落和民俗文化,如碑林村、郭村、东楼村等,游客可以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

以上是泰山脚下一些值得游览的旅游景点,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安排进行选择和游览。

1。

最新大汶口文化

最新大汶口文化

最新大汶口文化(一)明石桥我们现在来到了明石桥,因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约1567,1573年)而得名,它北起大汶口镇西南门,南接宁阳县茶棚村,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该桥是一座漫水桥,大水漫桥而流的意思,据老人讲曾有45天不见桥的历史,最近的是在2003年8月和2004年7月,大汶河流域连续遭遇了多年不遇的降水,两次水漫石桥,每次均有上百名群众前来观看。

当时的水就像一头猛兽一般,滚滚而来,漫过桥面达一米多。

从大汶口南门向南望去,一片汪洋,景象非常的壮观。

现存的石桥净长度为238米,桥呈S型,桥宽2.5米,共有65个桥孔,66个桥墩,桥孔的长度不一致,桥面由360余块大型石条组成,每块石条的长度因桥孔的长度而定,最长为3.8米,短则1余米,桥与水面的高度1米有余,整座石桥由数百个巨大的铁锔子固定。

此桥建成后,成为南北的交通要道,是继“汶河古渡”的一个飞跃,它结束了汶河两岸人民交往仅靠舟楫的历史,并促进了大汶口作为工商小镇的迅速崛起。

古石桥又名“姜公桥”,传说清雍正八年,原石板桥被大水冲毁,两岸士绅乡民苦于无资修建,以攻石起家的粥店人姜桂松独当此任,“捐资倡修”。

乾隆六年,石桥建成,两岸人民感其义举,曾立碑以记此事,并改名为“姜公桥”。

此碑在修汶河拦河大坝时冲毁。

值得庆幸的是,在以后的400多年中,无论怎样修复,均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的,这也是大汶河古石桥能够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请各位跟我来,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条似刀砍斧劈一般,长约半米, 宽约七八公分的石缝恰好成为了古代齐国、鲁国的天然分界线.所谓的双脚踏“齐鲁”,就源于此。

现在请各位也来感受一下双脚踏齐鲁。

双脚踏于"齐鲁分界石"两侧,放眼东西, 七座跨越历史 500 余年的桥梁栉比排开, 在体味旷古之幽情的同时,耳边仿佛回荡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隆隆之声.这七座大桥分别是:1912 年建成的大汶河第一座铁路大桥——原津浦铁路大桥,1958 年大汶河又修了第二条铁路大桥复线,1974年建成的大汶河济微公路大桥,1987 年建成的104 国道汶河大桥,2002 年在104 国道西 200 米处,又一座宏伟的京福高速公路大桥建成,2012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大桥。

大汶口文化发现研究50年

大汶口文化发现研究50年

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首先发现在山东省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遗址位于岱岳区大汶口镇,是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布范围主要在黄河下游,东自胶东半岛,西到河南中部、北到辽东半岛南端,南达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

遗址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存,尤以大汶口文化最具代表性。

年代距今6100~4600年左右,前后延续1500多年。

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距今6100~5500年,中期距今5500-5000年,晚期距今5000~4600年。

大汶口遗址比较全面反映了三个发展阶段的面貌特征和社会形态。

据统计,山东境内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 547处,经过正式发掘的主要有泰安大汶口、邹县野店、滕州西公桥、枣庄建新、兖州王因、曲阜西夏侯、临沂大范庄、日照东海峪、长岛北庄、胶县三里河、诸城呈子、前寨、莒县陵阳河、大朱家村、五莲丹土、潍坊前埠下、栖霞杨家圈、广饶五村、傅家等遗址,江苏境内有邳县刘林、大墩子、花厅遗址,安徽主要是蒙城尉迟寺遗址。

大量田野发掘工作,对于研究大汶口文化社会经济、埋葬习俗、聚落形态及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等提供了丰富实物资料;对于探讨大汶口文化年代、分期及渊源等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一20世纪50年代,为配合津浦铁路复线建设工程,山东省文物部门于1959年首次对大汶口遗址进行抢救发掘,清理133座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

小墓狭窄简陋,没有或只有一两件随葬品。

中型墓少数有木椁,随葬品有10~20件。

大墓坑穴规模大,棺椁具全,随葬品少者50~60件,多达180余件。

这批特征明显的随葬器物,当年引起考古学界的普遍关注,以此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70年代,为配合泰安至兖州公路建设工程,山东省文物部门又对大汶口遗址进行第二、三次发掘,揭露面积近2000平方米,获取一批北辛文化及大汶口文化早期的房基、灰坑、墓葬及陶、石、骨等遗物。

对于进一步了解北辛文化的面貌特征及与大汶口文化的因袭关系,提供了一批珍贵资料。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哪里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哪里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哪里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告诉你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基本简介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

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次的挖掘发现,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

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

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

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

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据了解,垓下史前城址位于固镇县濠城镇北,南沱河南岸,俗称霸王城。

1980年被固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垓下之战最后决战之地。

垓下决战在中外古代战争史上,其规模之大是罕见的,“霸王别姬”、“十面埋伏”等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广为流传。

因此,垓下古战场具有世界级的知名度,拥有巨大旅游价值。

为了给文保规划提供大量翔实资料,从2007年开始,省考古研究所先后4次对垓下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000多平方米。

经钻探,该城址城圈长度约1510米,城内面积约15万平方米,城内遗存有城墙、壕沟、道路与排水系统、夯土建筑基址、红烧土遗迹、窑址、水晶、灰坑、排房等。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1. 简介大汶口文化是中国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文化阶段,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史前文明的起源之一。

大汶口文化存在于中国山东省的大汶口地区,距今约5000年左右,时期大致为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

以大汶口文化命名的原因是因为该文化最早是在山东省聊城市牟平县大汶口村发现的。

2. 地理特点大汶口地区地处山东半岛东部,毗邻黄海。

地理环境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汶口文化的发展。

该地区地势平坦,河流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发展。

由于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大汶口地区也因此形成了较多的湖泊和河流。

3. 文化特征3.1 农业发展大汶口文化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的人们主要以农业为生,种植小麦、大麦、稻谷等粮食作物,养殖猪、牛、羊等家畜。

农业的发展为大汶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为社会的分工和聚居形成奠定了基础。

3.2 物质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的考古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陶器、石器、玉器等。

这些文物不仅在艺术样式和技术上具有独特特点,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

例如,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制作工艺相当发达,有着细腻的纹饰和丰富的种类,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

3.3 社会组织与宗教信仰大汶口文化社会组织以家族为单位,各家族居住在较为集中的聚落中。

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既满足了社会分工的需求,也体现了人们对亲情和归属感的追求。

此外,大汶口文化还表现出一定的宗教信仰特征,人们崇拜自然,祭祀太阳和其他神明,表达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4. 学术价值大汶口文化作为中国史前文明的起源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通过对大汶口文化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人类的居住方式、农业生产的发展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大汶口文化的研究还可以对比其他地区的史前文化,推动史前文明的国际研究合作。

5. 保护与传承大汶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大汶口文化遗迹

大汶口文化遗迹

大汶口文化遗址开放分类:中国历史、考古、遗址、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

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次的挖掘发现,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

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

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

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

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为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研究史前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977年,山东省政府公布大汶口文化遗址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开发和向世人展示大汶口文化,1993年,卫驾庄70多岁的老人卢继超联合当地17位村民,筹集资金达64万余元,筹建了一个“大汶口文化遗址博物馆”,展馆很小,却填补了遗址开发的空白。

他们把从民间收集来的大汶口出土的大量石器、陶瓷、陶片等加以鉴别、整理,重新陈列布展,丰富、充实、完善了博物馆。

1994年,大汶口镇政府投资13万元,兴建了一处1300平方米的大汶口文化博物馆,展示出土文物和原始部落风貌;1998年,镇政府又投资60万元建起大汶口陶艺研究中心,生产的仿古陶器畅销全国。

掀开农业文明时期的大汶口文化

掀开农业文明时期的大汶口文化

掀开农业文明时期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继北辛文化发展而来,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为6100~4600年,前后延续了大约1500年的时间。

大汶口文化是因1959年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发掘而得名。

其实早在1952年,滕县岗上村就发现了大汶口文化的彩陶片,由于当时认识所限,曾将这类遗存视为了仰韶文化遗物。

迄今为止,枣庄市境内已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50余处,经过科学发掘的遗址近10处。

通过发掘,发现了一批房址、墓葬、灰坑、窖穴、水井等,出土文物数千件。

枣庄市是大汶口文化分布最密集地区之一,在大汶口文化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地位。

大汶口文化分布状况和典型遗址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已经遍及整个山东地区,并波及苏北、皖北、豫东地区,影响至环渤海地区。

主要分布在以泰(山)沂(山)山系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大汶口文化的分布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由早到晚分布范围不断扩大,而且遗址的数量和规模也是逐渐递增。

早期的遗存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以南的汶、泗流域及苏北地区。

中期的范围扩展至泰沂山系以北的潍、淄河流域。

到了晚期其分布范围涵盖了山东全省并到达与山东省相邻的苏北、豫东、皖北地区。

枣庄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区,属于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还有山间谷地、山前冲积平原和濒湖湿地分布。

地表水系发达,土壤水分较多,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是古代人类采集、渔猎,从事农耕的良好地区。

这里是东夷文化的重心,是远古氏族部落的重要活动区和密集分布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星罗棋布。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枣庄市的5区1市均有发现,主要分布在薛河中下游地区,其次分布于运河北岸的峄城区和台儿庄区。

典型遗址可分为岗上遗址、建新遗址、西公桥遗址、红土埠遗址、沙沟五村遗址等。

岗上遗址,位于滕州东沙河镇岗上村500米处一片隆起的高地上,1956年6月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

1961年夏,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只有40平方米,在如此小的范围内共清理大汶口文化埋葬8座,东周灰坑1个,出土遗物百余件。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哪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哪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哪篇一: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

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基本简介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

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次的挖掘发现,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

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

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

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

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目前发现的最早大汶口文化遗址历史价值由安徽省文物局和固镇县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垓下史前城址考古发掘成果研讨会”,在固镇召开。

专家们对史前城址取得共识,即垓下遗址是目前发现的、能够确切认可的大汶口文化最早的遗址,是当时的中心聚落,也是当时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最早的城。

对于研究淮河流域历史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研讨会期间,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上海、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文物考古方面的专家学者,集中对垓下史前遗址的发掘工地进行实地勘察,对出土文物进行详细鉴定,并听取考古人员对考古发掘工地进展情况的介绍。

幼儿园考古陶瓷之旅: 山东大汶口陶瓷文化教案

幼儿园考古陶瓷之旅: 山东大汶口陶瓷文化教案

幼儿园考古陶瓷之旅:山东大汶口陶瓷文化教案一、引言考古陶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山东大汶口陶瓷文化则是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幼儿园考古陶瓷之旅,可以让幼儿了解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魅力,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帮助幼儿树立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本教案旨在引导幼儿深入了解山东大汶口陶瓷文化,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山东大汶口陶瓷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2. 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幼儿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准备1. 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介绍山东大汶口陶瓷的历史和特点。

2. 准备简单的陶艺制作材料,如黏土、彩绘颜料等。

3. 组织幼儿进行实地考察,到当地的陶瓷制作工坊进行参观学习。

四、教学内容1.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幼儿介绍山东大汶口陶瓷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幼儿了解其在中国陶瓷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组织幼儿进行实地考察,带领幼儿观赏大汶口陶瓷的精美工艺,让幼儿亲身感受中国古代陶瓷的魅力。

3. 利用陶艺制作材料,组织幼儿进行陶艺制作活动,让幼儿亲手体验制作陶瓷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表达,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让幼儿表达对大汶口陶瓷的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山东大汶口陶瓷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幼儿观看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地考察,观赏大汶口陶瓷的精美工艺。

3. 组织幼儿进行陶艺制作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陶瓷作品。

4. 鼓励幼儿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表达对大汶口陶瓷的感受和理解。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幼儿能够认识到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丰富内涵,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表达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让更多的幼儿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七、个人观点和理解山东大汶口陶瓷作为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叹为观止。

泰山周围的旅游景点

泰山周围的旅游景点

泰山周围的旅游景点
1、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豆、
2、天宝镇:北倚国家森林公园徂徕山,南临黄河支流柴汶河,北部山区风光秀丽,南部平原土质肥沃,素有“中国樱桃第一镇”之称;
3、青云山民俗游乐园:民俗文化特色突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度假、购物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景区。

4、腊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实,素有“山奇雄,峰奇秀,岩奇险,石奇美”之称,自古被誉为“小泰山”、“小岱峰”。

5、神童山森林公园:北依汶河,南临曲阜,与彩山遥遥相望,占地十二万亩,园内山、水、林、村相间,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保护大汶口文化

保护大汶口文化

保护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的陶器是最负盛名
的,它以手制为主,也有用慢
轮的。

在晚期,还显现了刻在
陶质大口缸外表的、类似文字
一样的图像符号。

仰韶文化彩
陶以黑红二色为主,大汶口陶器不同,从出土的器物看,有黑、赭、红、白等多种颜色;纹样的种类也专门丰富,多用波折纹、方格纹,稍后还显现红色圆点彩绘。

大汶口陶器器形以三足器、圈足器、平底器为主。

八角星纹陶豆,微敛口,腹部微鼓,口沿为白衣,上面绘着竖线纹和圆弧纹,表面用白彩画了4个对称的八角星纹,表示四面八方,天地通泰。

八角形含有天地无边的概念,表现出先民对世界的认识和对天地自然的仰慕。

整个图案设计简洁新颖,彩绘线条刚劲流畅,色彩鲜艳鲜艳。

最让人惊奇的是,先民差不多用高岭土烧制成白陶,使器物轻薄而坚硬,烧成温度需要达到1200℃以上,这在大汶口陶器进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汶口文化的爱护与开发,差不多提升到国家层面上来考虑规划,如重点爱护区不准进行其他工程建设及深挖,新建的高铁绕道而行;采纳现代科技手段挖掘大汶口文化的深刻内涵,打造大汶口文化品牌,建设大汶口文化遗址公园……有政府的重视,大汶口文化遗址必将成为子孙后代的精神家园。

大汶河。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哪里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哪里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哪里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店铺告诉你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基本简介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

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次的挖掘发现,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

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

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

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

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据了解,垓下史前城址位于固镇县濠城镇北,南沱河南岸,俗称霸王城。

1980年被固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垓下之战最后决战之地。

垓下决战在中外古代战争史上,其规模之大是罕见的,“霸王别姬”、“十面埋伏”等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广为流传。

因此,垓下古战场具有世界级的知名度,拥有巨大旅游价值。

为了给文保规划提供大量翔实资料,从2007年开始,省考古研究所先后4次对垓下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000多平方米。

经钻探,该城址城圈长度约1510米,城内面积约15万平方米,城内遗存有城墙、壕沟、道路与排水系统、夯土建筑基址、红烧土遗迹、窑址、水晶、灰坑、排房等。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是什么时代的文化?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是什么时代的文化?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是什么时代的文化?大约在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就是人类已掌握了磨制石器的技术。

仰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祖先创造的三处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

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首先发现了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址,后来,在以陕西中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为中心,包括河北、甘肃、青海的一些地区都发现了同样类型的文化遗址,所以就以发现地仰韶村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距现在约有七千余年。

大汶口文化在以山东西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也发现了一种距现在6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是i959年在山东宁阳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首次发现,所以就叫“大汶口文化”。

与仰韶文化相比,大汶口文化的进步特征是,它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了父权制的社会阶段。

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距今约四千余年。

它是1928年在山东历城县龙山镇首先发现的,命名为“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

龙山文化时期,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尾声。

在这些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发现最多,最有特点的是陶器。

陶器的出现是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仰韶文化中,制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有各种形式的容器。

由于这些陶器的表面多为红色而带有彩色花纹,所以仰韶文化又有JJ彩陶文化”之称。

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表面漆黑光亮,陶壁薄而坚硬,显示出制陶工艺的发展,龙山文化因此又有“黑陶文化”的称法。

在这三处文化遗址中,还有大量经过磨制的农具如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等。

原始农业的出现,促进了工具的发展,适用的工具又有利农业的发展。

最早的畜养业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先是饲养猪狗,以后又有了牛马羊鸡等。

这时的祖先,已认识到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取生存的物质资料,而不再是单纯依赖自然界的恩赐了。

在这个时期里,人们已经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

大汶口文化有什么特征?建筑风格又是怎样的

大汶口文化有什么特征?建筑风格又是怎样的

大汶口文化有什么特征?建筑风格又是怎样的本文导读: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牙的习俗。

是流行于古代中国东方、南方的拔牙习俗的发源地。

在王因、大墩子墓中的骨骸上,还发现颌骨异常变形的现象,某些个体臼齿外侧严重磨损甚至内缩,有数例在变形处置有小石球或陶球,变形当是由于长期口含小球所致。

这是大汶口文化所独有的奇特习俗。

此外,死者随葬獐牙、獐牙勾形器以及龟甲等,也为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所少见。

制陶技术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灰陶和黑陶的数量较少。

陶器的制作以手制为主,轮修技术已普遍使用。

纹饰有弦纹、划纹、乳丁纹、绳索纹、附加堆纹、锥刺纹以及指甲纹等。

彩陶数量增多,且花纹繁缛,其中圆点、弧线以及勾叶纹,与仰韶文化庙地沟文化类型相似,可能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影响。

中期以夹砂红陶的数量最多,次为泥质黑陶和灰陶,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的数量最少。

中期的陶系和早期的区别是泥质红陶数量的减少和泥质黑陶、泥质灰陶数量的增多。

中期还出现了一些火候较高锦儿质地较为细密的灰白陶。

陶器的制作手法主要以手制为主,轮修比较普遍,一些小型的器物已经开始轮制。

陶器以素面为主,部分器形表面磨光。

发现有繁缛的编织纹图案。

有少量的彩陶。

晚期的制陶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轮制技术已用来生产大件陶器。

烧窖技术有了改进,烧制出额薄胎磨光黑陶,胎厚仅1—2毫米。

通过提高窖温,烧出薄胎、质硬、色泽美的白陶、黄陶和粉色陶器。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器以灰陶最多,次为黑陶和白陶。

出现了大宽肩壶、瓶等新型器形。

中期已经出现的仿兽型陶器,在晚期又有了创新。

彩陶到晚期减少、但仍有纹样复杂的多色陶器。

房屋建筑大汶口文化发现的建筑遗迹不多,属于早期的仅有几处残迹,不得窥其整体结构。

中期建筑遗存,在呈子遗址发现一座20平方米许的方形地面房基,门向南,平地挖槽筑基,槽内竖柱,填土后锤打,室内的4个柱洞里填有碎陶片、石子、灰土,紧密坚实。

大墩子墓中出土3件陶屋模型,有方形、圆形两种,都作攒尖顶,有的有门窗,四周有檐,屋外壁上刻有狗的轮廓线,它提供了中期住屋的立体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明石桥
我们现在来到了明石桥,因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约1567~1573年)而得名,它北起大汶口镇西南门,南接宁阳县茶棚村,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该桥是一座漫水桥,大水漫桥而流的意思,据老人讲曾有45天不见桥的历史,最近的是在2003年8月和2004年7月,大汶河流域连续遭遇了多年不遇的降水,两次水漫石桥,每次均有上百名群众前来观看。

当时的水就像一头猛兽一般,滚滚而来,漫过桥面达一米多。

从大汶口南门向南望去,一片汪洋,景象非常的壮观。

现存的石桥净长度为238米,桥呈S型,桥宽2.5米,共有65个桥孔,66个桥墩,桥孔的长度不一致,桥面由360余块大型石条组成,每块石条的长度因桥孔的长度而定,最长为3.8米,短则1余米,桥与水面的高度1米有余,整座石桥由数百个巨大的铁锔子固定。

此桥建成后,成为南北的交通要道,是继“汶河古渡”的一个飞跃,它结束了汶河两岸人民交往仅靠舟楫的历史,并促进了大汶口作为工商小镇的迅速崛起。

古石桥又名“姜公桥”,传说清雍正八年,原石板桥被大水冲毁,两岸士绅乡民苦于无资修建,以攻石起家的粥店人姜桂松独当此任,“捐资倡修”。

乾隆六年,石桥建成,两岸人民感其义举,曾立碑以记此事,并改名为“姜公桥”。

此碑在修汶河拦河大坝时冲毁。

值得庆幸的是,在以后的400多年中,无论怎样修复,均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的,这也是大汶河古石桥能够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请各位跟我来,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条似刀砍斧劈一般,长约半
米, 宽约七八公分的石缝恰好成为了古代齐国、鲁国的天然分界线.所谓的双脚踏“齐鲁”,就源于此。

现在请各位也来感受一下双脚踏齐鲁。

双脚踏于"齐鲁分界石"两侧,放眼东西, 七座跨越历史500 余年的桥梁栉比排开, 在体味旷古之幽情的同时,耳边仿佛回荡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隆隆之声.这七座大桥分别是:1912 年建成的大汶河第一座铁路大桥——原津浦铁路大桥,1958 年大汶河又修了第二条铁路大桥复线,1974年建成的大汶河济微公路大桥,1987 年建成的104 国道汶河大桥,2002 年在104 国道西200 米处,又一座宏伟的京福高速公路大桥建成,2012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大桥。

七座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建筑风格的桥梁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桥梁博物馆" ,也为古老的大汶口增添了"双脚踏齐鲁,放眼观七桥" 的崭新一景.
我们的这座古石桥,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双龙桥”,起因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两尊双龙,,双龙头的中间一孔桥板上有龙门二字,指的是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考取头名状元,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来的游客不妨也摸一摸龙头,孩子们争取将来考个好的大学,大人们图个吉利。

石桥的西北角有一块神龟石,神龟石的来历要从大汶河的倒流河传说开始,大家都知道自古至今,凡是大江小河都是向东流,这是一般的自然现象。

不过,古老的汶河却是“倒流”的奇观,被尊称为“中国第一大倒流河”!,在这里流淌着一个不朽的传说。

据传,背朝东海
的汶河,西向王母,清清的河水流入西天王母池内,专供王母浴用。

东海龙王得知此事,非常生气,他想,就连长江、黄河都乖乖地向我流来,你一条小小的汶河,怎能偷偷地去讨好王母?龙王把管辖汶河的小青龙召来,狠狠地训了一通,责令他马上将汶河改道东流,当时小青龙只好应诺。

龙王怕他不从,便派三女儿前去督察。

三姑娘来到汶河之滨,见不出父王所料,河水依旧浩浩荡荡地向西流去,便质问小青龙为何不执行父王的旨令。

小青龙面带愁色地回道:“禀报三姑娘,汶河两岸,全是肥沃之地,多少百姓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倘若汶河改道,河水泛滥,卷走这一片沃野,百姓岂不无家可归?三姑娘,我们怎能忍心目睹这悲惨的场面?”经小青龙这么一说,三姑娘才知事出有因,原谅了小青龙并帮他去跟龙王说情。

独断专行的龙王哪里听得进女儿的劝告。

再说,让汶河改道的事早已张扬出去,倘若就此罢休,岂不让王母耻笑?他勒令女儿:“三天内若不把汶河改道东流,我也要拿你问罪。

”说完,把三姑娘赶出了龙宫。

三姑娘回到汶河后,把父王的命令置于脑后,日夜与小青龙奔走于汶河两岸,下雨降露。

天上三日,下界便是三年。

这三年间汶河两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黎民百姓无不感激三姑娘的厚恩,便在汶河下游修了座精巧的小庙,取名“三娘庙”,现在肥城的三娘庙村就缘此得名。

以后,三姑娘就常年镇守在此,尽管龙王多次发水,想让汶河改道都没能得逞。

据说,尽管三娘庙修在河滩边上,但每次发洪水都没能过它的门槛。

而这块神龟石则是小青龙的化身,置身于汶河岸边时刻保护着岸边的老百姓快乐平安。

(二)山西会馆
听完这美丽的传说,请各位移步跟我到大汶口镇山西会馆。

山西会馆,座落在我镇的西南门里路西,为大汶口镇著名名胜之一,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山西会馆整体座西朝东,分南北两院,北为关帝庙,南为戏楼院,据修山西会馆碑文记载,该馆是清乾隆24年(1759年)在关帝庙基础上扩建而成。

明清时期,晋商遍布全国,大汶口镇也是商业重镇,“古石桥”又是大汶河的咽喉地段,作为会经商的山西人看好这个黄金地段,在此设置办事处,招待山西过往客商,或兑换银票,极大地方便了山西商人,在山西人经商的同时,也繁荣了大汶口镇的经济。

因修庙、建戏楼全由山西商人出资,建成后作为山西同乡聚会和接待过往的山西官员、商贾(gu)、老乡之所而定名为“山西会馆”。

该馆总占地面积2283平方米。

其中戏楼院占地面积为1540.5平方米,坐南朝北,分前后台,能容纳数千人看戏。

北院为关帝庙,有东、西厢房,占地面积742.54平方米,坐北朝南,庙门居中朝南,山平门式样。

进庙门有一过厅,过厅东有钟楼,西有鼓楼,应晨敲钟,暮击鼓之用。

穿过过厅即是关帝大殿,大殿门外右侧,有一刀架,上插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刀柄是铁制成的,有茶碗口粗,刀长二尺,六寸宽,刀背半寸厚,重300余斤。

大殿内神台上塑关公神像,面南端坐,两米高。

神台前为供桌,两边左右有周仓、关平神像侍立。

大殿东西建有配殿,东殿供财神爷,西殿供火神爷,建筑极其宏敞规整。

我们的下一站是大汶口文化遗址博物馆,在此期间,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大汶口的土特产:这里有曹家庄的神豆腐、汶口大白菜、上泉的咸鸭蛋、纸坊的煎饼、云亭山酒业的汶河古渡酒、大汶口陶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